重动句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

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的重动句现象,揭示其结构特点、语义功能以及语用价值。
重动句作为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对于理解和运用汉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重动句的定义和分类进行阐述,明确研究范围和对象。
接着,将从句法结构、语义关系、语用功能等多个角度对重动句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
同时,本文还将对重动句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探究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效果和语用价值。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语料分析、实证调查等,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本文还将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借鉴其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期在重动句研究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地探讨现代汉语中的重动句现象,揭示其结构特点、语义功能以及语用价值,为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重动句的分类在现代汉语中,重动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其显著特点是在一个句子中重复使用相同的动词。
根据动词的重复形式、句子的结构和语义特点,我们可以将重动句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动词重复的形式,重动句可以分为完全重动句和部分重动句。
完全重动句指的是动词及其所有附加成分,包括时态、语态、补语等都完全相同,如“他吃了吃了三个苹果”。
而部分重动句则是指仅重复动词本身或部分附加成分,如“他吃了又吃了一个苹果”。
根据句子的结构,重动句可以分为简单重动句和复合重动句。
简单重动句仅包含一个动词的重复,如“他看了看表”。
而复合重动句则包含多个动词的重复,或者与其他句式结合使用,如“他想了想,还是决定去了”。
根据语义特点,重动句可以分为描述性重动句和强调性重动句。
描述性重动句主要用于描述一个连续的动作或状态,如“他笑了笑,没有说话”。
而强调性重动句则通过重复动词来强调某种特定的意义或情感,如“他确实吃了吃了很多”。
汉语重动句句法分析

重 动 句 是 指 前 后 两 个 动 词 重 复 出 现 , 前 一 动 词 带 宾 语 ,后 一动 词带 补语 的句 式 。前 后两 个动 词 意义 相 同 , 但句 法 功能不 同。刘维 群 ( 1 9 8 6 )最早 使用 “ 重 动句 ” 这 一 名 称 。 对 这 种 句 式 , 学 者 们 还 有 不 同 叫 法 : 王 力
认 知 语 法 的 角 度 对 重 动 旬 进 行 研 究 , 他 认 为动 词 照 抄 现 象 不同 。此外 ,汉语重动句 的分类 问题也 一直存在争议 。本
是人类 观念上 的一种 自然看法在语法 上的体现 。学者们 的 文分析大 量重动句之后 发现:一部分重 动句后可 以直接接
研 究 取 得 了一 定 的 成 果 ,但 是 大 多 数 研 究 都 是 在 管 约 论 的 补语 ,然 而有些动词后 只能接助词或介 词后再接补 语 。因 基 础 上 进 行 的 , 对 这 一 结 构 内 部 两 个 动 词 的语 法 功 能 也 没 此 ,本文采 用李咸菊 ( 2 0 0 6 )的划 分法 ,用标记 理论将重
有做 出令人满意 的解 释 。这一切似 乎表 明管约 论的相关理 动句分为有标记重动句和无标记重动句。 论 已经 无法对动词 复制结构作 出合理的解释 。最简方案 的
提 出 为 分 析 重 动 句 开 词 三 、轻 动 词 理论
乔姆斯基 ( 1 9 9 5 )提 出,轻 动词普遍存在 于语言 中, 功能语 类 “ C 、T 和v ”具 有强特 征 。根据 最简 方案 的核查
语 与之合并来清除不可解释 的特征 ,且 “ V P , ,是一个嫁接语 ,将 “ V P ”嫁接在 “ v P ”上的过程就是动词复制的过程 。
再议“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

再议“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摘要] 通过详细考察重动句补语的语义指向,把重动句根据语义关系分为三类:描述类、评述类和致使类,其中描述类和评述类中补语指向施事和旁及对象,致使类中补语指向动作和旁及对象,重动句的补语不可以指向受事。
这三类重动句中,补语部分和述语部分在语义上的关联度逐渐下降,补语部分表示的“结果义”逐渐增强,转换为“把”字句的可行性逐渐增强。
由此可见,重动句与“把”字句并不处于互补分布之中。
[关键词] 重动句;“把”字句;语义指向;致使性一、引言重动句又称“动词拷贝式”,是指“前后两个动词复现,前一个动词带宾语,后一个动词带补语的句式”,句式可概括为:S-VO-VC (O’),其中S代表主语,V代表动词,C代表补语,O和O’分别代表V和VC的宾语。
自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提到这种句式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句式,就该句式的句法结构、语义特征、语用功能以及与相关句式的变换关系进行探讨。
特别是将这一句式与“把”字句进行比较,认为重动句和“把”字句是汉语的两种特殊句式。
较具代表性的论文有黄月圆(1996)、项开喜(1997)、戴耀晶(1998)、王灿龙(1999)、杨玉玲(1999)、唐翠菊(2001)、王红旗(2001)、施春宏(2008)、陈忠(2012)等。
其中唐翠菊(2001)根据VO和VCO’两个部分之间的语义联系、补语的语义指向以及句式变换方面的特点,首次将重动句分为性质不同的两大类:致使性重动句和非致使性重动句,并且提出:(1)致使性重动句的补语一般指向主语S,动词和宾语结合得较紧密,动词一般不能删除或用“把”替换;非致使性重动句的补语一般不指向主语S,动词和宾语结合较松散,动词一般可以删除或用“把”替换。
今天看来,唐翠菊(2001)仍然是重动句研究中的里程碑之作,但是她并没有详细考察非致使性重动句的补语指向,而且在论证重动句与“把”字句的转换关系时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汉语重叠研究综述

汉语重叠研究综述本文从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等词类的重叠形式、语法功能和意义、专书方言研究等方面,描述概括汉语重叠的研究概况,提出未来研究建议。
标签:汉语重叠研究综述一、引言(一)研究概况汉语重叠是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
下面通过两个表格宏观介绍一下重叠的研究概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汉语重叠研究的重点为动、形两大词类以及各重叠现象的综合研究,动、形之外的词类研究仍然比较少。
从纵向看,近十几年来汉语重叠研究主要集中在共时平面上,尤其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共时研究上,而历时研究、汉外对比研究的论文成果不太丰富。
(二)重叠的分类现代汉语重叠分为完全、不完全重叠,构词、构形重叠,变形、不变形重叠等。
此外,还有一些不同的分类情况:朱德熙(1982)提出了顺向、逆向重叠,李宇明(1996)提出非词重叠、词语重叠、语句重复等,孙景涛(2008)将重叠分为双向重叠、裂变重叠。
刘丹青(2012)区分重叠为原生重叠与次生重叠。
一般认为,刘丹青(2012)的分类对了解重叠的来源及其形态本质、语法意义等具有创新性。
二、各词类的重叠研究(一)动词重叠1.演变历程何融(1962)提出: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使用动词重叠的情况。
据考证,汉朝出现了极少数的动词重叠使用情况,动词重叠真正产生在唐宋时期,但此时也仅单音节动词可重叠。
在明清时期,动词重叠开始具有调量的语法意义,并从此开始逐步的过渡到现代汉语中进行使用。
汉语重叠的格式和语法意义基本固定是在五四时期的白话文運动时。
关于动词重叠的形式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以下观点:(1)仅限于AA式,包括ABAB式。
代表人物有:李人鉴(1964)。
不少语法教科书都持这一观点。
(2)包括AA、A一A 、A了A、A了一A四式。
代表人物有:范方莲(1964)、刘月(1984)、房玉清(1992)等。
(3)除了AA、A一A 、A了A、A了一A的四种形式外,还包含A着A 着和AABB。
现代汉语中的重动句

现代汉语中的重动句作者:陈仕佳来源:《速读·中旬》2019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从重动句的定义、结构特点、分类、功能四个方面简单论述、呈现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现代汉语重动句的研究成果。
本文主要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在VP1与VP2的焦点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重动句;结构特点;分类;功能重动句作为现代汉语日常口语运用的独特重要句型,学界对其研究较晚,研究也不够体系。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日益发展,而对于重动句的教学却较少涉及。
究其根源,还是重动句的本体研究不够。
所以将目前重动句研究成果系统总结是很有必要。
一、重动句的定义叙述词复说、动词照抄、复动句、动词复出、复制动词句、动词拷贝结构等概念指的都是重动句。
20世纪80年代以前,重动句只被视作附属在动宾或者动补结构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定义较为多样。
观察以下例句:(1)他喝酒喝醉了。
(2)他吃饭吃多了。
(3)他讲课讲得很棒。
我们可将重动句定义为“一种谓语动词后带有宾语性成分,再重复该动词而后带上补语性成分的单句或者分句形式,其结构表示为S+VO+VC”。
还有一类句子:(4)吃桃子就要吃好的。
(刘雪芹,2003b)(5)抽烟抽荆山红,喝酒喝荆水液。
(刘雪芹,2003b)(6)拼命也得拼过去呀。
(吴强《红日》,刘维群1986)他们是紧缩复句,而不是单句,不构成重动句。
二、重动句的结构特点(一)动词的特点重动句对动词的限制并不严格,不论是延续性、非延续性动词,及物、不及物動词,单音节、双音节动词,只要语义上符合就可进入重动句。
但以及物动词、单音节、由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双音节词以及离合词为主。
所以,重动句中的动词不包括存在动词“有”“在”和不具备支配功能却能够带宾语的动词“是”“成为”等。
唯一的例外是“象/像”字,如“这个孩子像他爸爸像极了。
”延续性动词:(7)他等她等了半个小时。
(8)她写这本书写了六年。
非延续性动词:(9)a.他跳水跳了两次。
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小结

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小结重动句指谓语动词后带宾语,再重复动词后带上补语的一种单句,在现代汉语口语和口语色彩较浓的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比如“他看书看入迷了”“我们等你等得不耐烦了”等。
重动句是一种结构固定的句式,即“动宾+动补”的形式,可以用“SV1OV2C”来表示,其中S表示主语,V1表示原动词,V2表示重复的动词,O表示宾语,C表示补语,V1与O构成动宾短语V1O,V2与C构成动补短语V2C,该短语有时带上宾语。
重动句核心就是由这两个动词短语构成的。
一、重动句研究的大致阶段对重动句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将重动句作为动宾或动补结构中的一种来分析,没有给重动句一个独立的名称和地位。
最早注意到重动句这个特殊句式的学者是王力先生。
20世纪40年代,王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谈到“叙述词复说”,之后胡附、文炼的《现代汉语语法探索》,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讲话》,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李临定等的文章都谈到了这种特殊的句式,但是他们没有将重动句作为一种独立的句式来研究,而是当作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中的一种来研究。
2.将重动句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式来分析,对重动句的范畴进行界定。
第一次对重动句进行定义的是刘维群(1986)。
之后许多学者都将重动句作为独立句式来分析。
3.从三个平面角度来研究重动句。
这方面论述得最充分的是范晓(1993),他论述了带“得”标记的重动句的句式特点,但是没有论及其它的形式。
二、重动句研究涉及的方面1.重动句的分类问题。
唐翠菊(2001)将重动句分为致使性重动句和非致使性重动句。
对重动句的分类研究得最好的是刘雪芹(1998,2003),她根据重动词是否具有自主性把重动句分为自主重动句和非自主重动句;根据重动词自由性的强弱和重动句各成分之间结合关系的松紧把重动句分为“松重动句”“中重动句”“紧重动句”;根据原动成分和重动成分之间距离的远近把重动句分为连续重动句和间隔重动句;根据重动词与其后成分的结构关系,把重动句分为述补重动句和述宾重动句;根据重动词和原动词重复的语法位置,把重动句分为全位重动句、前位重动句、后位重动句,其中每一项又分为不同的小类;根据重复的语法单位的性质又分为词重动句、语素重动句、义素重动句。
近代汉语动词重叠研究

摘 要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的语言,动词重叠作为汉语的一种形态,有其特殊性。
几十年来,有关这一方面的共时研究层出不穷,越来越走向深入。
而在历时研究方面,特别是有实质性发展的近代汉语阶段的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已有人将共时研究的新观念、新成果纳入到历时研究之中,但真正整体的、动态的、系统的考察工作还未进行过。
在这种情况下,把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性质的归纳和功能的分析相结合,来考察近代汉语动词重叠的历史发展,就很有必要。
本文试图对近代汉语动词重叠作纵向、立体的分析,对各种重叠形式、语法意义、语法功能、语用制约进行分析,对重叠形式的源流关系、对比发展等现象进行系统考察,力求以新的观念,从新的视角,作更新的阐释。
论文共分四个部分:一、近代汉语动词重叠语法形式研究。
结合这一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考察近代汉语各阶段的情况,印证已有成果,弥补不足,使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更加完善。
二、近代汉语动词重叠语义制约和语法意义研究。
现代汉语领域就此两方面的考察以及结合研究已形成一定系统,我们将这些成果和近代部分作对比和印证研究,以期对动词重叠的本质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近代汉语动词重叠语法功能研究。
现代汉语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深入,已有一些颇有深度的论文发表了较系统的看法。
而近代汉语阶段在此方面还比较分散,不太系统。
若将近代部分的语法功能事实予以全面考察,同时与现代部分相衔接,有望看清近代汉语阶段的特点和语法功能的某些实质。
四、近代汉语动词重叠v一v和vv的源流对比。
关于vv式的来源,历来是语法学界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虽然一些著名语言学家有vv式来源于v一v式的主流意见,但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仍然难有十分的说服力。
本文从语用功能、早期实例和音韵旁证三方面作一较全面的考察分析,以期有新的发现,形成新的观点,另附带考察v一v式和vv式在双音节重叠和形容词、名词作动词重叠中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近代汉语 动词重叠 研究The study of verb overlappingof modern times ChineseAbstractChinese is a kind of language short of morphology.Overlapping of verb is a kind of morphology of Chinese and has its particularity.The studys about this side of modern Chinese emerged in an endless stream and have been being deeper and deeper.On the contrary ,the study about its history ,especially the study of modern times Chinese which had a substantive development,fell behind relatively.Now some people have brought new concepts and result of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into its study of history.But really whole,developing and systematic study hasn’t been done.For this reason,it is very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present situation with the history and the generating of the Character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to researc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ment of verb overlapping of modern times Chinese.This paper try to make a historical and whole analysis(for example,the analysis of all kinds of forms,grammartical meanings,grammartical functions,the restriction on language’s usen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ms of the overlapping,and so on)to make a newer explanation with new concepts and form a new angle.The paper can be shared by 4 parts:1. The study about the grammartical forms of the verb overlapping of modern times Chinese.We are going to research the situation of every stage,prove the results having appeared,and remedy the places not rnough to make the study about this side more perfect.2. The study of semantic restriction and grammartical meaning.There has been a system on the study of the field of modern Chinese.We make a contrasting and proving study,so that we can have a deeper knowlage about the essence of verb overlapping.3. The study of the grammartical function of the verb overlapping of modern times Chinese.In the side of modern Chinese,there has been a relatively deep study.Some deep papers expressed relatively systematic opinion.But the study on the side of modern times Chinese is still scattered and not systematic.If we make a whole research about the grammartic function on the side of modern times Chinese,and combine it with theside of modern Chinese,we may see the charactors of the stage of modern times Chinese and some essende of the grammartical function.4. The contrast and developing of v一v and vv in the verb overlapping of modern times Chinese.The origin of the form vv has been being a contravery problem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grammar.Although some famous linguistics have the opinion as a main stream that the form vv was from the form v一v,it is not still very convincing because there is not conclusive evidence.This paper made a whole analysis for the language using functions,the example of early period and the prooves on phonology to have new finding and get new opinion.Besides,we research the developing decepline of the form v 一v and vv in the overlapping of the two-sylabled word and the adjective and noun as verb.Keywords: modern times Chinese,the overlapping of verb,study目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1绪论 (1)2近代汉语动词重叠语法形式研究 (3)2.1重叠具体形式描述 (3)2.2“儿”尾考察 (5)2.3嵌“一”和省“一” (5)2.4宾语的中置和后置 (6)3近代汉语动词重叠用词范围和语法意义 (8)3.1用词范围 (8)3.2语法意义 (13)3.2.1已有研究综述 (13)3.2.2结合语义范围和近代汉语事实的深入探讨 (14)4近代汉语动词重叠语法功能研究 (19)4.1动词重叠式作句子成分 (19)4.2动词重叠在连谓句和非连谓句中的对比考察 (21)4.3带宾语的情况 (22)4.3.1分类举例 (22)4.3.2分类考察 (24)4.4特殊语法功能 (25)5近代汉语动词重叠v一v和vv的源流研究 (30)5.1引言 (30)5.2《敦煌变文集》中的vv (31)5.3《五灯会元》中的v一v和vv (31)5.4《元曲选》中的v一v和vv (32)5.5《水浒全传》中的v一v和vv (33)5.6《金瓶梅词话》中的v一v和vv (35)5.7《红楼梦》中的v一v和vv (36)5.8《儿女英雄传》中的v一v和vv (38)5.9小结 (40)5.9.1动词单音节重叠v一v和vv式的源流 (40)5.9.2双音节重叠式的发展 (42)5.9.3单音节形容词、名词作动词重叠的发展 (42)6结论 (44)参考文献 (46)致谢 (48)附: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49)1 绪 论动词重叠的研究起步较早,至今涉及和专门论述它的论著和论文数以百计,取得了许多宝贵的成果,研究者中不乏老一辈的语言学家,如赵元任、王力、吕叔湘、丁声树、张寿康等,也有象龙果夫那样的著名汉学家。
以事件域为参照点的汉语重动句认知分析

以事件域为参照点的汉语重动句认知分析本文以事件域认知模型为视角,分析重动句语义建构过程中所体现的识解特征。
重动句中的“S+V1+O”作为认知参照点,代表一个典型的事件域。
说话者将“S+V1+O”视为一个完整的、概括性的事件进行整体扫描,而对“V2+C”采取顺序扫描的识解方式。
与其他句式比较,重动句的语义建构体现了间接表征的识解特征。
标签:重动句事件域参照点识解重动句是汉语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句式。
它的基本结构形式是:S+V1+O+V2+C。
其中,V1和V2是同一个动词或者同一动词性语素的重复形式,C为补语。
(1)他写字写累了。
(2)老孙头喂牲口喂得很肥。
(3)小张结婚结了两年了。
(4)她看那部电影看了三次。
(5)学校捐款捐了十万元。
对于重动句的关注和研究,最早始于王力(1944)的“宾补争动”说,其后的研究主要有这样两条途径:第一,结构主义路径,对重动句的句式结构及立体语义关系进行描写和说明,围绕动、宾、补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来展开(范晓,1993;黄月圆,1996;刘雪芹,2000、2003;施春宏,2010)。
对于重动句结构形式的分析,“宾补争动”理论可谓影响深远。
第二,从功能认知的角度对该句式进行解释。
戴浩一(1994)认为“动词的重复是一种对动作和状态的临摹表达”;项开喜(1997)认为重动句中的“动补”结构表示动作行为超常方面或事物超常状态;张旺熹(2002)认为汉语中大部分重动句具有原因解释功能;也有学者认为重动句的句法结构是语篇结构语法化的结果(聂仁发,2001);liu(1995)则探讨了该句式所具有的表达背景或前景的语用功能。
本文拟在已有的重动句认知功能研究的基础上,以事件域认知模型为视角,分析重动句语义建构过程中所体现的识解特征。
一、事件域与参照点(一)事件域事件域(Event-Domain)这一概念是王寅(2005)首先提出来的。
王认为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提出的解释概念结构和句法构造的理论模型,如Langacker(1991;2002)拟构的弹子球模型和舞台模型、Talmy(1985;1988)的力量动态模型、Lakoff(1988)的“形式空间化假设”(Spatialization of From Hypothesis)等存在问题和不足,于是提出事件域认知模型(ECM)这一概念,以期对一些语言现象做出统一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物动词——就普通说,末品补语是必须和叙述词紧黏在一 形式。但范文没有论及其他形式的重动句。
起的。例如‘我吃完了它’不能说成‘我吃它完了’。这样
其次是学者们多角度地探讨重动句的功能。
看来,叙述词和末品补语合成一体,因此,即使那叙述词是
项开喜(1997)从人的主观认识出发认为重动句的功能
该带目的位的,也不能让那目的位把它们隔开。同时,有些 是 “ 突 出 强 调 事 物 和 动 作 行 为 的 超 常 方 面 ” , 王 灿 龙
典》1, P1)
物化”了,动补结构所表示的语义内容是对这一事件的陈述
(2)今天人没来齐,抽签抽不成了。(P52)
说明。
(3)他唱大鼓唱得好。(P42)
二、20世纪80年代“重动句”正式确立的时期
(4)我记外语单词记出经验来了。(P131)
20世纪80年代,有的学者对“动词+宾语+动词+补语”的
(5)盼你们都盼瞎了眼睛。(P272)
赵长才(2002)从历时角度出发,探讨了动词拷贝结构
4.赵普荣(1958)《从动谓句的词重复谈起》,中国语
的形成及其与相关句式的关系,并作出了初步的解释。赵认 文第2期。
为动词拷贝结构产生时间可推到宋代,而不是明末。同时指
5.秦礼君(1985)《关于“动+宾+动重+补”的结构形
出把字句和受事主语句比较强调受事成分,而动词拷贝结构 式》,语言研究第2期。
□王丽芳
‘得’时,要重复动词”。 王力、赵元任、丁声树、吕叔湘等几位先生只是在著书
中附带性地提及这种句式,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赵普荣(1958)、王福庭(1960)、何融(1958)等
[摘要] 重动句是现代汉语中重复运用了同一个动词的
人虽有专文,但都限于重动句式的归属问题,没有把它独
句子类型。重动句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
语法学者作为一个独立于其他句法结构的句式来研究。
在这一阶段,重动句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式被语法
三、20世纪90年代至今,重动句研究的多元化时期
学界来研究,它被看作是动补结构、连动结构或动宾结构的
本文把2 0 世纪9 0 年代后的重动句的研究称为多元化时
一个小类。
期,是从研究的多角度、多层面来说的。重动句研究的多角
法结构的分析上,只有王力先生从句法结构的角度简要指出 了重动句产生的原因,即:“叙述词和末品词合成一体”, 同时“有些动词却又是和目的语合为一体”,在这二者的合 力作用下,采用了“叙述词复说”。赵元任先生的“连动 式”“主谓式”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现象的解释。 笔者认为赵元任先生所说的“连动式”是把动宾结构和动补
各成分之间结合关系的松紧,把重动句分松重动句、中重动
8.李讷、石毓智(1997)《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过
句和紧重动句;又据重动词在句中位置的前后把重动句分为 程》,国外语言学第3期
前位重动句和后位重动句。唐翠菊(2001)根椐动宾结构与
9.项开喜(1997)《汉语重动句式的功能研究 》,中国
动补结构的语义联系把重动句分为致使性重动句和非致使性 语文第4期
重动句。
10.王红旗(2001)《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
从以上综述看出,学者们对重动句的研究既有共时的研 中的分布》,语文研究第1期
究也有历时的研究;共时的研究既有句法平面的研究,也有
11.唐翠菊(2001)《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世界汉
语义、语用平面的研究。即使是功能的研究,也是多侧面、 语教学第1期
结构形式立了名称——重动句,并且学者们开始了从句法和
这些句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各自在句中重 语义两个角度对重动句做较为全面的分析。
复运用了同一个动词,本文把类似这样的句式称为重动句2。
秦礼君(1985)论述了“动+宾+动重+补”,也即我们所
重动句又被其他学者称为“动词照抄现象”(戴浩一1990)、 谓的重动句的结构特点、类别、句法功能、结构内部各成分
18.吕映(2001)《汉语重动句式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
首先是有关重动句范畴的问题。语法学界一般都认为是 能》,杭州师院学报第3期
动宾结构和动补结构两项组成的,但在汉语口语中也存在着
19.刘丹青、徐烈炯(1998)《普通话与上海话中的拷贝
这样的一些句子“这条路修了一个月都没修好”、“这篇稿 式话题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 第1期
注释:
确;重动句结构紧凑,表达简明,且富有节奏和韵律,具有
1.《动词用法词典》(1999),孟琮、郑怀德等编,商
一定的修辞效果。
务印书馆出版,凡所引例句标明页数的均引自该词典。
再次是对重动句产生的时间、背景和条件的考察。
2.“重动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刘维群(1986)提出
李讷、石毓智(1997)考察了动词拷贝结构也即重动句 的。
16.刘雪芹(2000)《重动句的类别 》,扬州大学学报
试图揭示并说明、解释重动句存在的语用价值和语用意义。 第5期
重动句的研究从广度上涉及到了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
17.戴耀晶 (1998)《试说汉语重动句的语法价值》,
方面,但对重动句的认识还很不统一,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解 汉语学习第2期
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的动补谓语句。
22.范晓(1993)《复动“V得”句》,语言教学与研究
再次是重动句的动词性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人认为 第4期
是因果关系,但并未作深入细致的考察,那么重动句的动词
23.崔山佳(1998)《“复动句”两题》,第八届全国近
性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同质的呢?
代汉语研讨会论文
最后是重动句与其他类句式的变换问题。有的学者对重
语言理论研究
系,与其说是连动的,无宁说是主谓,因为不但可以中间插
重动句研究综述
入副词,还可以插入一个主语:吃饭早吃完了,唱歌儿我唱 不好。”从这可以看出,赵元任先生更偏向于把这种重动句 的结构分析为主谓结构。
丁声树(1961)等认为:“动宾结构加补语的时候要重
复动词”。吕叔湘先生(1 9 8 0 )认为“一般的动宾短语加
(王丽芳,河北省政法职业学院西院管理系)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2006.04
似乎更突出前后两个结构项之间的因果关系。
6.吴竞存、梁伯枢(1992年版)《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
学者们还对重动句进行了分类。
分析》语文出版社
刘雪芹(2000)据重动词是否有自主性把重动句分为自
7 . 杨玉玲(1 9 9 9 )《重动句和“把”字句的使用考
主重动句和非自主重动句;根据动词自由性的强弱和重动句 察》,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样,但本质上指的都是重复出现同一个动词的句法现象。
词的单句格式”。刘文还从动词、结构形式、语义、与同义
重动句的研究,迄今为止,从研究的层次和深度上可以 句式的比较等几个方面论述了重动句的特点。自刘文开始,
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重动句就独立于其他语法结构,有了自己的地位和名称,被
一、20世纪年代至70年代为重动句的依附时期
说:“一个动词又有宾语又有补语的时候,常常重复动词, 在于引入动宾结构,即“表达焦点的背景信息”,“而不是
造成连动式,特别是如果动宾中有粘着部分或者是一个惯用 引入宾语”。吕映(2001)认为重动句的语用功能在于强调
44 语,说话的人不愿意把它分开。例如‘做寿做完了’。”赵元任 偏离说话人所预期的结果。赵新(2002)认为重动句的功能
动词却又是和目的语合为一体的(如‘淘气’‘挺尸’), (1999)则从语言反映的客观事理上解释重动句的意义,从
不能让那末品补语隔开。在这双重障碍之下,唯一的补救方 而反对这一说法。戴耀晶(1998)从解释的角度,运用对比
法就是把叙述词复说,使两方面都不至于被隔。”王力先生 和变换分析的方法探讨其语法价值,认为是为了“解决宾补
立出来。
有半个多世纪了,但重动句的研究仍存在着较多的争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前贤对重动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句
论。本文把重动句的研究划分为重动句的依附时期、 “重动句”一名正式确立时期和多元化时期,旨在全 方位的审视重动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其研究 方面存在的异议,并提出个人的主观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 句式 重动句 综述
先生在讲动补复合词的宾语时指出:“这里的V-O和V-R3的关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结构上将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
XIANDAI YUWEN
Modern chinese
2006.04
语言理论研究
用单句形式来表达复句的内容;在语义上对动作行为进行强
调,使得动作行为与受动者、与结果状态之间的关系更为明
1.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中华书局1957年版。
新结构,用以引进一类特殊宾语和补语。动词拷贝结构的形
2.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式来源是一种话语结构,它是从两个成分相同、语序一样的
3.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1992)《现代汉语补
单句抽象、固定下来的。
语研究资料》,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的演化过程,认为动词拷贝结构是一种非常年轻的句法格
3.赵元任先生所说的“V-R”结构中的R也就是本文所说
式,只有大约二三百年的历史。它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是,由 的补语C。
于动补结构的发展,动词和补语之间不能再插入宾语,导致
“V(得)OC”格式消亡,原来该格式引进宾语的功能除用业
参考资料:
已存在的“把”字句、话题结构等承担外,还需要寻求一种
指出了“叙述词复说”这一语法现象,认为这一现象的产生 争动的矛盾”“用邻近原则表现语言使用者对同一事件中包
是由于宾语和补语都要和动词在一起造成的,但没有对其进 含的语义内容所作的分解陈述”。聂仁发(2001)从语篇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