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从环境变迁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合集下载

从环境变迁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环境变迁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非常长, 比如 30年, 0 甚至更长, 因此就算根据 目前 已知的一些数据 , 我们还是很难判定气候变化的那 根曲线是继续 在上升还是 已经开始下降。而且 , 全 球大部分地方是海洋 , 还有很多是无人区 . 气候资料 遗乏。偏偏这些地区的气侯变化对我们人类关系特 别重 大 。比如 南极 , 面积 只有 10 40多 万 平方 公 里 , 但它上面的冰雪占了全球 的7 % , 0 淡水资源占全球 的 9 % 。这个 地方气 候稍 微有 些 变 化 , 全 球 气候 0 对
维普资讯

地 理 纵横 ・
复旦 大 学 中国历 史地理研 究所
葛剑 雄
编者按 关于人与 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协调人与 自然的关系, 历来就有各种不 同的观点。复 旦 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 究所 葛剑雄教授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提 出了他 的看法。今刊 出本文 , 以引起
所以我们讲一两千年前哪个地 区的气候 怎么样 , 并 没有现成的准确 的数据 , 而只能依靠 间接资料。还 有, 气候变化是有周期 的, 的周期 比较短 , 有 比如十
几年 或几 十年 , 这个 规律 比较 容 易把 握 。有 的周 期
可 以找得到 , 证明当时的黄河流域气温要 比今天高。 竹子喜欢温暖。今天在淮河 以北已经难以找到大片
据 不 足 。当然也有 更深 层 的原因 。但 是如果 撇开这
角度怎样来看这个问题?到底 自 然环境的变化与人
类 的活 动有什 么关 系?
些政治经济军事因素 , 这个结论也未必百分百正确。 我 们 可 以从 中 国历 史上 的气 候 变化 来 看 一下 。 发现中国历史 候变化已经不止一次了。比如甲骨 文里多次提到“ , 象” 也就是野象。而且记载 了象的 活 动 。甲骨 文大多 是在今 天河南安 阳殷墟 一带 发现 的。商朝首都殷 , 已经在今天黄河以北 了。各位一 定注意到, 象生长在亚热带 、 热带 , 上海可以养象, 但

葛剑雄教授讲座内容整理

葛剑雄教授讲座内容整理

葛剑雄教授讲座内容整理(由迅)《从地震历史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到目前为止,一般都认为,地震的原因还是地球本身的活动,无论是板块形成的动力,还是它的构造上面的不均衡,以及本身地球内部的运动,主要都是地球本身的原因。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从地震看人与自然》。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大家很关心为什么会地震,根据我所了解的,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板块说”,一种是“构造说”。

最基本的原理,比如一个球有一定的压力,如果这个球表面是均衡的,它里面的力是均衡的,这个球就不会爆,球也不会有什么异常的变化。

根据“板块说”,地球上面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均衡的,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是同样的密度,它实际上是一个一个的板块,板块运动的时候,相互接触的部分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引起剧烈的震动。

这一次地震最新的说法,就是印度喜马拉雅板块快速移动,跟其他板块碰撞,释放出能量。

另一种说法是“构造说”。

原理是,地球最早的时候是一个火球,慢慢冷却,尽管表层冷却了,但是地心还是没有冷却,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岩浆。

地球表层不是均衡的,密度也不一样,下面能量的释放往往发生在裂缝、最薄的地方,或者最稀疏的地方,这就产生了火山喷发。

或者两个板块中间的地方会有运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除了火山爆发,就引起地震。

当然,还有其他的讲法,基本上就这两个原因。

我们可以这样说,地震根本的原因是自然的原因,是地球本身的原因。

现在有种种猜测,比如三峡水库引发了地震,人类的活动引发了地震。

到目前为止,我们掌握的研究成果不赞成这个说法。

现在地震的地方,水库的库容是10亿立方,有10亿吨的重量压在水库上,如果平均分开的话,它每一个平方受到的压强也不见得比山重。

我到三峡去的时候,三峡水库是很长的,像涪陵很多地方,一般人看起来就认为是水库,比江面宽一点,其实这个重量还是比较均衡地压在上面的。

它会不会引发地震?当然也会。

曾经做过一个试验,一年里面1万多次地震,但是这个地震强度非常低,人们根本感觉不到。

从地震看人与自然

从地震看人与自然

从地震看人与自然
佚名
【期刊名称】《理论与当代》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据5月24目的《新京报》报道: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认为:这些年我
们讲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有积极的地方。

但是片面理解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比如,强调敬畏自然,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这是对的,但在自然灾害面前。

我们是不是要努力逃脱呢?所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要服从自然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利用这些规律,
【总页数】1页(P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
【相关文献】
1.“非建筑”的设计策略“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中人与自然的一次审慎对话[J], 蔡永洁
2.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J], 杨小军;余建中
3.人与自然,谁为胜者--从生态批评视角看《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对抗和和谐 [J],
李双梅
4.灾后建设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以汶川大地震为例 [J], 张煜敏;邓可卉
5.人与自然,谁为胜者——从生态批评视角看《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对抗和和谐 [J], 李双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与自然:不仅是敬畏

人与自然:不仅是敬畏

人与自然:不仅是敬畏
葛剑雄
【期刊名称】《人与自然》
【年(卷),期】2004(000)009
【摘要】一位学者告诉我,当他看到一群藏民向一座“神山”顶礼膜拜时,他也情不自禁地跪了下来,向这座山叩头行礼。

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人对自然应该保持一种敬畏。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葛剑雄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4
【相关文献】
1.论敬畏精神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意义 [J], 罗伟;李自福
2.以敬畏、谦卑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J], 吴芳
3.由敬畏到控制——文艺复兴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J], 张菱兰;陈宝国
4.中國精神六大重構之四人与自然关系重构:理性敬畏、天人合一 [J], 非格
5.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何以务必敬畏 [J], 高惠珠;吴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找寻远去的家园--《人与世界》(广西大学人文)

找寻远去的家园--《人与世界》(广西大学人文)

找寻远去的家园——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畅谈传统文明的保护和发展背景2001年夏初,出于对古老、传统、地域化的传统文明和乡土建筑在中国飞速前进的现代化进程中濒临灭绝景况的忧虑,香港凤凰卫视、天津电视台等共同组成“远去的家园”摄制组,联合《乡土中国》的作者李玉祥,聘请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等为顾问,在湘西土家人聚居文化区、闽西客家文化区域、徽州文化区域等地进行了时间长达四个月抢救式的古文明遗存拍摄。

期间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是血的代价(凤凰卫视副台长、优秀航空摄影家赵群力先生为拍摄一个村落,不幸坠机,以身殉职),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努力去“找寻远去的家园”。

日前,“远去的家园”摄制组在复旦大学举行了拍摄成果介绍及学术研讨会。

会后,本报实习记者梁清富就此对葛剑雄教授进行了采访。

乡土社会与传统文明●记者:葛教授,你们这次选择古文明遗存作为拍摄主题主要是基于什么考虑?葛剑雄: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童年。

我们去寻找远去的家园,首先是精神上的一种基本需要。

不仅是我们个人的需要,也是我们民族、国家,甚至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

但是历史是不能选择的,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不会再回来。

正因为这样,历史就更加珍贵。

而中国的历史、人类的历史,不仅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无数英雄的历史,更应该是老百姓,是那些生我们、养我们的父老兄弟等普通人的历史。

而这个历史,在很大程度上,记录在“远去的家园”中,记录在乡土中国上。

尽管这些生产、生活的方式绝大多数已经不适应我们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了,但是它包含着我们祖先的文明,并会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比如说,我们看到的那些生活方式,难道我们就不能借鉴历史的智慧来建设我们未来的文明吗?所以我想,这也应该是凤凰台和天津台联合摄制“远去的家园”的一点考虑吧。

●记者:古代文明遗存有多种传承载体,就建筑领域而言,古代的皇家建筑或公共建筑是不是更能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为什么这次活动主要集中在农村呢?葛剑雄:大家知道,这次的旅程主要在农村,也就是我们一直说的所谓“乡土中国”。

葛剑雄:从环境变迁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葛剑雄:从环境变迁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葛剑雄:从环境变迁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大多数科学家预测未来变暖趋势时,也有科学家提出,地球已经到了小冰期的前叶。

也就是说未来不是变暖,而是变冷。

气候变暖了吗近年来,地球上好像很少有人不再关心环境问题。

首先,大家比较关心的是全球气候变暖。

到底地球是不是会越来越热?会热到什么程度?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到底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的活动有什么关系?曾经有报道说,上个世纪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个世纪。

究竟情况怎么样?我觉得很难说。

首先我们现在对过去气候变化的情况知道的非常有限。

迄今为止,全球最老的一个现代气候观测站建立的时间,不会超过200年。

中国大多数地方都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才有气象站,并记录降水、气温等变化。

所以我们讲一两千年前哪个地区的气候怎么样,并没有现成的、准确的数据,而只能依靠间接资料。

其次,气候变化是有周期的,有的周期比较短,比如十几年或几十年,这个规律比较容易把握。

有的周期非常长,比如300年,甚至更长。

因此,就算根据目前已知的一些数据,我们还是很难判定气候变化的那根曲线是继续在上升,还是已经开始下降。

而且,全球大部分地方是海洋,还有很多是无人区,这些区域的气候资料匮乏。

偏偏这些地区的气候变化,对我们人类关系特别重大。

比如南极,面积只有1400多万平方公里,但它上面的冰雪占了全球的70%,淡水资源占全球的90%。

这个地方气候稍微有些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比一个北京或上海要大得多。

我们现在对人类活动观察比较多,但对自然规律的了解还缺乏实质性进展,很多变化原因讲不清楚。

正因为如此,当大多数科学家预测未来气候变暖趋势时,也有科学家提出,地球已经到了小冰期的前叶。

也就是说。

未来气候不是变暖,而是变冷。

对于二氧化碳到底是不是全球变暖的因素,其实也有不同意见。

美国到现在为止不愿意接受《京都协定书》,表面理由就是二氧化碳是“致暖因素”的证据不足。

当然,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但是,如果撇开这些政治、经济、军事因素,“二氧化碳是‘致暖因素’”的这个结论,也未必百分百正确。

上海学术年会解读“全球变暖”

上海学术年会解读“全球变暖”

上海学术年会解读“全球变暖”蒜霸学会新动态229上海学芥年会】jI季盒雾骣气候变化究竞会不会带来大灾难?如何在众说纷纭中拨开云雾看清真相?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上海3--程师论坛开幕式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图书馆馆长葛剑雄从他的专业——历史地理研究出发,梳理了历史上自然环境的变化动态和近年来一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观点,论调形成的前因后果后表示,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目前尚难确定.全球气候变暖是近阶段的现实.但并非未来的唯一可能.气候变化研究的中国优势关于气候变化有延续性的历史文献记载可供参考,且从秦朝开始到现在,中国历代王朝的主要部分几乎全部覆盖了今天中国东部,中部的绝大部分地方,地理环境包括:丰富的地形地貌,自然纬度.葛剑雄指出,这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国外相比的很大优势,从中可能得到其他国家不能得到的结果.他介绍,全球的现代气候观测站历史最长不超过200年,160年以上的仅5O个,且90%集中在西欧,范围相当有限.但气候变化的周期往往超过200年,且受到很多自然要素的影响,表现极其复杂,往往发生在无人区或海洋,仅凭这些资料要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显然是不够的.他认为,近年来,人们较多地注意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还缺乏实质性的进展.对于类似"如果按照目前地球气温上升曲线.南极融化的冰会把海平面提升40米,届时大部分沿海城市都将被淹没"这样近年来时常见诸报端的报道,葛剑雄结合自己在南极科考时就翻看当地水温记录的经历表示,海水温度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变化,并没有超过人类气象历史记录的极端.地球真的因人类活动越来越热吗中国近三四千年以来,有历史时期的极端气温超过当代.和古代相比,现在的气温或许正在变冷而非变暖.葛剑雄通过查阅大量史料认为这不是没有可能.直接证据是甲骨文中没有"冰"字.而据商朝的史料记载,现今河南安阳地区.z,.4Jl经常猎象,河南的简称"豫"就是用矛刺象的意思.大象是一种热带动物,这表明商朝时期河南安阳一带的气温,比现在要高出许多.自然灾害是否越来越严重?以地震为例,葛剑雄介绍,1976年唐山地震中死亡24万人,伤16万人;而早在明嘉靖年问,陕西华州地震死亡人数就达l0o万人;以洪水为例,清道光23年(1843年). 河南陕县一带的洪峰就达到过3.6万立方米/秒,20-1~-纪4O年代到2O世纪50年代的时候,黄河最大的洪水达到1.8万立方米/秒到2.2万立方米/秒,仅仅是历史上高峰时期洪水流量的一半多一点. "那你能说清朝道光年间人口比现在多吗?水土流失比现在严重吗?"对灾害不能无忧,也不必过虑"早在公元前780年(西周幽王二年),史官就记录了发生在陕西岐山的地震,说地震致使山崩,那是因为歧山附近是周朝之都,当时的经济文化发达之地,不意味着其他地方就没有发生."葛剑雄从中分析,史料的形成与当时,当地和经济发展水准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或发达地区对灾害的反应比较大.因此,对历史上的记载,一定要用现代科学的眼光认真地作比较.葛剑雄表示,即使气候变暖成为事实,也不意味着人类注定要倒退或毁灭.历史上,气候有过多次冷暖的变化,但中国历史都在发展.人类活动确实加剧了自然灾害,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也为人类防灾抗灾提供了可能.稳定的社会,有效的组织,高素质的人口,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物资,都是消除自然灾害影响的有利条件.因此,对于未来,人们不能无忧,也不必过虑.(陈怡编辑:陶艺音)庆武隆科普夫篷车乏迁军营(上海市科协)"这是一个神奇的水龙头,观察它的水来自何方?"9月27日下午,来自重庆科技馆的张老师,在武隆消防大队通过互动的方式正向该县J0O余武警官兵介绍深奥的科学现象."在武隆科协的邀请下,科普大篷车进军营在全重庆市还是第一次."据重庆科技馆副馆长朱海根介绍,开展过无数次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活动,但以前从未在军营开展过,这是武隆的创新,也是全市科普领域的空白,值得我们借鉴和在今后工作中推广,并逐步形成长效机制.一排排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展板陈列在广大官兵眼前,戴3:_3DI~镜一只只形式逼真的动物吸引着官兵的眼球,一样样科技作品迫使广大官兵欲试身手.通过"比腕力"亲身体验,观看"动物的视觉",探讨"无源之水"的来历和现场科普知识的讲解,广大官兵领悟到了许许多多科学现象.,"如何将科技活动在部队深入开展?"重庆科技馆,武隆县科协,县武装部,县消防大队负责人畅所欲言,纷纷建言献策:"让科技体验多样化,在广大官兵体验的同时感悟科学的奥秘..""大篷车只是一种形式,还应该拓宽渠道.""这种类似的活动应该在军营多开展,"武隆县科协负责人表示,为了实现市级双拥模范县创建工作,2011年已将科技强军战略纳入科技发展总体规划,力争以开展科普进军营活动为契机,以县科协为中心,邀请重庆科技馆作技术支撑,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部队搭建科技平台,让全体武警官兵在亲身体验中畅想科普知识,并逐步增添传播科学知识的渠道,不断为部队提供科技咨询和服务,大力支持军队的科技创新活动,极力帮助部队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官兵科技文化素质.该县县委常委,县人武部部长谭述明到现场对展出的科技展品进行了亲身的体验和操作.(郑雪编辑:渝科)(重庆市科协)。

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的“蝴蝶效应”

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的“蝴蝶效应”

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的“蝴蝶效应”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于人口、统一、移民、以及教育等等问题,其实葛剑雄体现的更多是一种务实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结合。

虽已年过六旬,但葛剑雄精力之旺盛,思维之敏捷与逻辑之缜密令人难忘。

对于研究数据的严谨要求不仅让人想起江浙学派的考据传统,而他对于公共事务的关注又让人觉得颇具海派开放神韵。

透过历史地理看环境变迁数十年的治学生涯中,葛剑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地理、人口史、移民史等领域,而横跨了历史、地理、人口、文化、环境等,不同维度也使得他的眼界放得更宽、思考得更远。

“历史地理是怎么一回事,好多人并不知道,以为就是历史加上地理,其实不然,历史地理主要指历史时期的地理”。

在阐述历史地理之于自然环境影响之前,葛剑雄认为有必要廓清何为历史地理这一概念性前提。

在研究方法上,历史地理和当代地理也有很大不同,历史地理研究的依据、信息主要是通过历史文献来搜集。

针对近年国际上颇为流行的“地球变暖说”,葛剑雄认为如果通过历史地理的视角或能洞悉堂奥。

倘若从历史长时段看,变暖说其实尚有存疑之处,不一定是唯一可能。

重要的是作为科学工作者来讲,应该更加密切地注意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一旦这个奥秘能够得到解决,人类应对环境的变化就会更加主动。

针对时下的另一种说法:自然灾害是越来越频繁了,越来越大了。

葛剑雄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仅仅根据文献记载的统计结果说自然灾害必定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这是不靠谱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不是人类的活动就是产生或扩大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从历史地理研究看也不是这样的,因为现在所知道的最大的一些灾害,或者说造成破坏性最大的一些灾害,恰恰是发生在工业化之前。

就历史文献对地震、洪水的记载来说,葛剑雄的观点还像他以前一再强调的一样:这仅仅说明目前我们所知自然灾害的根本原因还是基于自然本身的变化,至于规律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没有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剑雄:从环境变迁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大多数科学家预测未来变暖趋势时,也有科学家提出,地球已经到了小冰期的前叶。

也就是说未来不是变暖,而是变冷。

气候变暖了吗近年来,地球上好像很少有人不再关心环境问题。

首先,大家比较关心的是全球气候变暖。

到底地球是不是会越来越热?会热到什么程度?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到底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的活动有什么关系?曾经有报道说,上个世纪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个世纪。

究竟情况怎么样?我觉得很难说。

首先我们现在对过去气候变化的情况知道的非常有限。

迄今为止,全球最老的一个现代气候观测站建立的时间,不会超过200年。

中国大多数地方都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才有气象站,并记录降水、气温等变化。

所以我们讲一两千年前哪个地区的气候怎么样,并没有现成的、准确的数据,而只能依靠间接资料。

其次,气候变化是有周期的,有的周期比较短,比如十几年或几十年,这个规律比较容易把握。

有的周期非常长,比如300年,甚至更长。

因此,就算根据目前已知的一些数据,我们还是很难判定气候变化的那根曲线是继续在上升,还是已经开始下降。

而且,全球大部分地方是海洋,还有很多是无人区,这些区域的气候资料匮乏。

偏偏这些地区的气候变化,对我们人类关系特别重大。

比如南极,面积只有1400多万平方公里,但它上面的冰雪占了全球的70%,淡水资源占全球的90%。

这个地方气候稍微有些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比一个北京或上海要大得多。

我们现在对人类活动观察比较多,但对自然规律的了解还缺乏实质性进展,很多变化原因讲不清楚。

正因为如此,当大多数科学家预测未来气候变暖趋势时,也有科学家提出,地球已经到了小冰期的前叶。

也就是说。

未来气候不是变暖,而是变冷。

对于二氧化碳到底是不是全球变暖的因素,其实也有不同意见。

美国到现在为止不愿意接受《京都协定书》,表面理由就是二氧化碳是“致暖因素”的证据不足。

当然,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但是,如果撇开这些政治、经济、军事因素,“二氧化碳是‘致暖因素’”的这个结论,也未必百分百正确。

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来看一下。

在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不止一次。

比如甲骨文里多次提到“象”,也就是野象。

而且,记载了象的活动。

甲骨文大多是在今天河南安阳殷墟一带发现的。

商朝的首都殷,已经在今天的黄河以北了。

象生长在亚热带、热带,上海可以养象,但象却不能在上海的野外过冬。

但考古发现,当时黄河以北到处可以找得到野象。

这便证明,当时黄河流域的气温要比今天高。

竹子喜欢温暖。

今天,在淮河以北已经难以找到大片的天然竹林。

但在春秋战国的时候,黄河以北的河南北部,有很有名的竹园。

这片竹园一直到公元前2世纪末,汉武帝堵塞黄河决口的时候还在派用场。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关于现在南方冷的记载呢?答案是有。

比如南宋的时候,太湖上全部冰冻,人跟车可以在冰上走。

又比如说宋朝时,福州的柑橘树在冬天被冻死了。

历史时期,都曾出现过比今天更冷或更热的极端气温。

这说明了什么?当时。

人口比今天少得多。

商朝人口最多时为一到两千万人,南宋大约为1亿人。

今天,哪怕是穷乡僻壤消耗的资源及对环境的污染也很可观。

这说明气候的变化并不完全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还有自然本身的原因。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应该看到,全球变暖是近一阶段的现实,但这未必是未来唯一的可能?也许什么时候平了,也许什么时候开始下降,都有可能。

总的看来,全球气温还在上升,这是其一。

其二,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目前还很难确定。

其三,人类还是要尽最大努力,消除不利影响,包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尽管它未必是唯一原因,但人类能做的就是控制自己的因素,这没有坏处。

但是同时,也要更加密切注意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科学家有这个责任。

一旦真正的原因找到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就算气候变暖成为事实,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人类就没有前途,就倒退,就毁灭了呢?我不这样认为。

三四千年前,中国的气温比现在高,当时的人既没有电扇,也没有空调,也过来了。

我们今天难道就一点出路也没有吗?如果说太平洋小岛担心气候过热,但中国幅员那么广,也许广州过热了,哈尔滨的气候正好呢,有调节的余地。

何况事物是很复杂的,在有些地方变成沙漠的同时,有些地方变成绿洲。

根据科学研究,撒哈拉沙漠一万年前很多地方还是绿洲,也有很多漂亮的建筑。

即便到了今天,撒哈拉沙漠的地下水还是很丰富的。

今天的利比亚,有几个沙漠城市很发达,就是缘于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而且还有石油。

有人跟我说,气候变暖,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40米,人类不是完了吗?但是你为什么不看另一面:地球不是实心的,如果南极冰川全部落到海里面,说不定还把陆地拾上来了呢。

为此,我请教了地质结构专家,这种可能也是有的。

所以,我们对气候变暖也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盲目悲观。

灾害变多了吗自然灾害的程度是不是越来越严重了呢?也不一定。

比如说地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世界十大地震之一,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死24万,伤16万。

但是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陕西华州发生大地震,波及七省,全部死亡人数估计超过100万。

近年来,大家觉得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了。

但如果跟历史上的情况比较,这里有很大问题。

有学者列了一个表:商朝时候平均每年一次灾害;周朝两次;清朝100次;现在500次。

这不是说灾害越来越厉害了吗?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科学前提:商朝有多少资料,现在有多少资料?历史越久远的年代,史料越少;离现在越近,史料越多。

所以,仅按史料统计结果看,就好像灾害越来越多。

还有很多史料,因为作者参照体系的不同,所以记载的结果也不同。

比如本来生活在热带的人,一到了寒冷地方,就说这气候是有史以来最冷的,但当地人可能觉得今年也不算多么冷啊。

所以面对资料,一定要想想写的人是以什么眼光记录的。

我们今天认为是灾害的,也许历史上不算什么灾害。

比如沙尘暴,我们认为越来越厉害。

但是科学家经过数据测量,发现沙尘暴并不是越来越厉害,而且这几年还算好了点。

问问年纪大的北京人,他们说以前每年春天都刮大风。

但为什么现在那么重视呢?因为现在参照系高了,生活质量要求提高了。

所以,仅根据感觉是不对的。

另外,中国人向来注重天人感应,有的灾害记载其实出自政治需要。

我们可以看到,某一个皇帝在位的时期,对灾害的记载特别多,比如明朝的崇祯。

可这些灾害都是谁记的呢?都是下一个朝代记载的。

这不过是想证明改朝换代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现在的自然灾害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越来越频繁了。

自然灾害发生数量的规律到底是什么,还需要更多的探讨。

自然灾害的程度是不是越来越严重了呢?也不一定。

前面已经说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发生在陕西华州大地震的例子。

另外,根据日本、南美的数据,也没有证据表明最大的地震一定发生在工业化以后。

再看洪水。

20世纪黄河中游测到的最大洪水量是每秒23000立方米,20世纪下半期,测到的最大洪水流量是每秒18000立方米。

洪水流量到每秒20000立方米左右,情势就已经十分紧张了。

但是,在清朝道光年间曾发生过一次洪水,它在河南三门峡到陕县的流量达到了每秒36000立方米。

如果现在出现这样的灾难,简直不能想象。

我们还可以举旱灾等其他的例子,也可以说明现在的自然灾害并不是越来越严重。

那么,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应该承认人类活动加剧了自然灾害,比如人类砍伐森林,加剧了水土流失;人类在一些生态很脆弱的地区,比如说黄土高原的某些地方,盲目开垦,当然也会造成自然灾害的增加。

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应该从两方面来看,它既可能加剧自然灾害,也可能为人类防灾、抗灾提供可能。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用它破坏环境,也可以用它来减少灾害。

比如说,生命探测器可以探测到人的呼吸,人类就可以在地震后有的放矢去施救。

又比如说现在很多灾害是可以预报的。

因此,只看到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应该全面对待科学技术。

有没有预报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宋朝最后的残余力量退到了崖山,就是今天广东海宁岛一带。

当时,一阵台风导致十万人全军覆没。

如今,台风是可以预报的,尽管我们没办法去干预台风、消除台风,预报也还不太准,可毕竟是可以预报的。

比如浙江省这两年都有台风,第一次预报的时候,台风来了,动员老百姓走,有人不走,结果造成损失。

第二次预报来的时候,大家都撤离了,几乎没有损失。

在中国历史上,造成影响最大的是长时间大范围的旱灾。

旱灾到来缓慢,等到人支撑不住想走出灾区,发现已经走不出去了。

今天,依靠准确的预报和方便的交通,旱灾已经不会造成这种损失。

总的来讲,稳定的社会、有效的组织、高素质的人口、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物资,都是消除自然灾害影响的有利条件。

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害往往导致人口下降一半,甚至死掉三分之二。

这些灾害往往就发生在政权更替、国家分裂的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体系混乱,小小的灾害就能造成损失。

所以稳定的社会是很重要的。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但应该承认,日本在防治地震灾害方面的组织也是最有效的。

在日本,房间墙壁上会标出地震来了怎么走法。

每年都要进行全民参加的演习,待真的发生地震,才会井井有条。

那年日本阪神地震,死了不到4000人。

如果这个灾害放在其他国家,损失要到几十万人口。

而且,在地震当中没有发生抢劫、盗窃,当时断了水,有些超市都赶快把储存的矿泉水拿出来卖,而且一人只能买一瓶。

相反,美国洛杉矶地震时,趁火打劫的都出来了。

因此,有效的组织的确在灾害救援中起到重要作用。

先进的技术也是需要的,还有丰富的物资。

在很多情况下,灾害不是直接造成的,而是间接造成的。

人与自然无法和谐吗改变与破坏,只有程度差别,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人类的任何进步,都不得不改变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所以不要把这个事情看那么严重。

既然这样,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自然为人类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但能否成为现实要靠人类自身的努力。

地球这么多物种,人类只不过是万物之一,但为什么人能成为万物之灵,这是凭借人类自身的努力,而不是自然对人类的偏爱。

现在一般认为人类产生在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绵延6000多公里,像地球这张脸上最长的疤痕。

这里面任何地方发生剧烈变化,都有可能引起物种的变化。

但是,为什么人类就出来了?这跟人自身的努力有关。

而人从早期的人变到现在的人,是不断通过自身努力在变的。

所以我们要坚定信念,人类自身的努力非常重要,人类在自然面前绝不是无所作为的。

第二,我们得认识到,人类的任何进步都不得不改变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所以不要把这个事情看得那么严重。

人类发展那么久,一点都不改变环境是不可能的。

学会用火,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但在这个过程中,多少树木被烧掉了?“伐薪烧炭南山中”是唐诗《卖炭翁》中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