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港_台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启示

唐五代词、宋词、曲选、历代文选、古典小说 -
短篇古典小说 - 长篇、 文言文写作、 建安文 古典
学、诗经、楚辞文心雕龙、陶潜诗、李白诗、杜 文学
甫诗、韩愈文、柳宗元文苏辛词、周姜词、古典
专 业
戏剧、文学批评、近代文学古典文学专题
课
现代散文、现代小说、现代戏剧、新诗、文艺
程 现代
(选 文学 创作 、香 港 文学 现 代 文学 批 评 、文学 与 艺 术、
价方式。
关键词: 港台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课程设置;国际化
中 图 分 类 号 :G423.02 收 稿 日 期 :2009-01-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51(2009)01-0020-05
作 者 简 介 :赵 勇 (1968— ),男 ,山 东 苍 山 人 ,临 沂 师 范 学 院 副 教 授 ,文 艺 学 硕 士 。
化进程中的一个另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本土的语言及文学专业的国际化问题是一个必须予以特别关注的
话题。 在大学国际化的大语境中,本土的语言及文学专业,需要打造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学生的外语学习,更新课
程设置理念,及时开出反映国外先进知识、先进文化并以外语主讲的课程,还要更新教学方式、作业方式及考核评
(二)对港、台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专业的课 程设置情况的总体认识
通观两个地区颇有代表性大学的课程设置方 案,应当说,在整体的课程设置理念上,无论是通 识课程、必修课程(近 50%是 一 样 的 )还 是 选 修 课 程,他们均有着某些共同之处。 作为本土的语言文 学专业,在他们的课程方案里,一方面我们能够发
一、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的课 程设置
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是香港中文大学历史最悠 久的学系。 在 2008 年的香港大学分科排行榜中, 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国语言及文学、 中国语文教育
台湾文学史授课大纲(繁体.陈凌)

「台灣文學史」授課大綱任課老師:陳凌授課班級:台灣文學系三年級必修開課學年:九十七學年度,上下學期學分時數:一學期二學分,每週二小時教材暨教法一、教學目標:1. 介紹台灣文學發展的歷史脈絡、風格與精神。
2. 認識台灣作家作品特色及當代文學思潮。
3. 瞭解台灣文學的獨特性與殊異性,以確立台灣文學主體論述。
二、教材課本:1.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1991年9月)2.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出版,1997年)3.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合文學,2000~,計18章,未完稿)三、參考書籍:1.張錦忠,《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2.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3.孟樊,《文學史如何可能—台灣新文學史論》,(台北,揚智文化出版,2006年)4.彭瑞金,《台灣文學史論集》,(高雄,春暉出版,2006年)第1~4週一、緒言(一)文學理論(二)文學批評(三)文學歷史(四)台灣文學的定義第5~6週二、台灣文學的特質(一)台灣文學的「悲情意識」(二)台灣文學的「抗議精神」(三)台灣文學的「寫實主義」第7~8週三、原住民漢語文學(一)原住民社會與漢人文化的差異(二)原住民文學的定義:口傳文學與書面文學(三)原住民文學的類別及其內涵(四)原住民作家論暨作品論(五)原住民文學發展的階段和困境(六)原住民文學對台灣文學發展的意義與價值第9週期中考第10~17週四、台灣傳統文學(明清古典文學、台灣舊文學)(一)移民文學與殖民文學的思鄉和望鄉(二)1661~1683(鄭氏王朝時代):中國明朝遺臣流寓懷鄉。
沈光文的「東吟社」為主要社團。
(三)1683~1735(康熙雍正時代):中國清朝官吏詠嘆異國風俗。
郁永河、藍鼎元、黃叔璥、江日昇等文人詩詞。
(四)1736~1820(乾隆嘉慶時代):中國清朝官吏與文士以撰述政治文學為主。
Get清风第七讲 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与代表作家港台文学专题讲座 教学课件

2、现代派小说的发端
台湾现代派文学发端于诗歌领域。 1953年诗人纪弦创办了?现代诗?杂志,到了五 十年代中期,在?现代诗?的根底上成立了?现代诗 社?,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现代派阵容, 现代主义的浪潮不久就从诗坛扩大到文学的其 他领域,受影响最大的是小说。对现代派小说的产 生和开展起作用的是?文学杂志?、?现代文学?、? 笔汇?、?文星?、?皇冠?、?小说新潮?、?中外文学? 等刊物,其中?文学杂志?、?现代文学?的作用尤为 重要。
第七讲 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与代表作家港台文学专题讲座 小说创作在台湾文学史中的 地位,掌握代表作家们的创作成就与特色。
五十年代,台湾当局在思想上采取钳制政策, 禁止五四以来大陆的进步文学作品进入台湾。这就 割断了青年一代继承祖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而“反 共、抗俄、复国〞的“战斗文艺〞却笼罩整个台湾 文坛。
另外,?现代文学?还刊登了一些现代试验性作 品,如白先勇的?游园惊梦?、丛甦的?盲猎?、欧阳 子的?秋叶?、王文兴的?黑衣?、?寒流?、七等生的? 我爱黑眼珠?、张系国的?香蕉船?等。同时,?现代 文学?对台湾乡土文学的小说也并不拒于门外。
?现代文学?使现代派小说获得较大的开展,成 为六十年代的小说主潮,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作 家,他们先后成为台湾文坛的重要作家或文学理论 家。
?文学杂志?除了重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介 绍外,更倾向于现代主义的传播于试验,表现出明显 的现代主义色彩。
它曾大量刊登西方现代派作品,广泛介绍西方现 代派作家,竭力推崇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为现代 主义“试验性作品〞提供发表的园地,培养了一批以 台湾大学外文系学生为主的现代派小说作者群。
夏济安教授的原宗旨虽然未能实现,但?文学 杂志?却为台湾现代派文学的兴起、为现代派小说的 成长创造了条件,活泼了台湾沉闷的文学创作,同 时对那些毫无文学价值的反共政治文学、色情庸俗 文学也给予了有力的冲击。
《港台文学》课程实施方案(教学大纲)

《港台文学》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港台文学课程代码:161209学分:3学时:3学时/课,共48学时。
二、任课教师、助教、教室等情况(五)上课时间:每周一晚10-12节(六)纪律:1、无特殊情况,不允许无故缺课。
2、每次随堂调查须在每周一晚最后一节课规定时间提交。
三、阅读材料(一)推荐教材江少川、朱文斌.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参考教材①刘登翰.香港小说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②封祖盛.台湾小说主要流派初探.福建人民出版社(三)进一步阅读教材①田锐生.台港文学主流.河南大学出版社②吴尚华.台港文学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四、课程内容概要(一)课程目标港台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以港台文学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为点,串联起港台文学的发展概况,引导学生全面地把握港台文学的历史概貌,探究港台文学的渊源及其同大陆文化的关系。
使学生了解港台文学的相关作家和作品知识,了解港台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历史事实及创作实际情况,掌握那些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并为港台文学发展做出贡献的代表作家。
同时,通过课程学习,赏析中国当代文学中港台文学各个阶段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帮助学生基本了解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下港台文学的概貌,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从历史和美学的角度认识和评价港台地区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树立整体的中国文学观。
(二)教学内容(三)课程要求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启发性教学,在教学中结合不同的主题和内容,采取“随堂调查和观点分享”教学方法,通过富有启迪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文学知识。
2.文献参考书阅读和随堂作业:课堂进行随机抽查回答与提前指定汇报结合方式;每次课结束前,针对下一次专题布置阅读书目。
“台港文学研究”课程教学辅导

要 是 炎 黄 子 孙 的 人 生 。 台 湾 、 港 文 学 不 仅 是 一 种 地 域 人 世 界 的 喜 怒 哀 乐 。 理 解 和 同 情 惠 安 馆 的 “ 子 ” 善 良 香 疯 、
潮 、 题 表 现 、 家 心 态 、 象 塑 造 诸 方 面 与 大 陆 文 学 有 情 , 儿 童 的 观 察 中 透 出 对 社 会 不 平 等 现 象 的 思 索 。 主 作 形 在 共 同 呈 现 ; 因 政 治 历 史 、 会 制 度 、 识 形 态 等 因 素 影 又 社 意 形 成 独 具 特 质 。这 些 都 是 本课 程 教 学 的 内容 。 二 、 湾 文 学分 为 哪 几 个 时 期 7 台 响 , 受 西 方 文 化 较 早 , 发 展 变 化 中 区 别 于 大 陆 文 学 秀 贞 、 儿 、 草 丛 中 的 陌 生 人 、 姨 娘 、 妈 、 亲 去 世 接 在 妞 荒 兰 宋 父
荣 ; .与 大 众 文 化 相 对 应 的 精 英 文 化 , 人 在 满 足 基 本 生 2
答 : 先 勇 继 承 《 楼 梦 》 人 物 塑 造 艺 术 , 运 用 白 红 的 又 1 肖 像 描 写 。 尹 雪 艳 的 肖 像 表 达 出 人 物 冷 艳 逼 人 的 .
普 及 , 侠 小 说 、 情 小 说 、 幻 小 说 等 通 俗 文 学 的 繁 西 方 文 学 中 的 意 识 流 、 征 等 手 法 来 塑 造 人 物 形 象 。 武 言 科 象 存 需 求 后 的 精 神 探 求 , 探 索 性 文 学 有 了 深 人 发 展 的 可 个 性 特 征 ; 游 园 惊 梦 》 中 的 四 个 贵 妇 人 的 肖像 描 写 , 使 < 贴 能 ; . 港 的 殖 民 地 历 史 , 港 社 会 的 种 种 矛 盾 , 坚 持 切 地 描 写 了 她 们 的 身 份 、 位 、 性 与 性 格 特 征 , 人 物 3香 香 使 地 个 把 现 实 主义 传 统 的 社会 性 文 学 存 在 。
港台文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港台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数:36学分数:2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港台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
其目的是通过学习香港和台湾文学概貌,掌握香港和台湾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各个阶段的主要作家和作品,以及香港和台湾文学与中国内地文学的分合关系。
本课程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及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第一编台湾文学(27课时)导论(1课时)第一节台港文学研究回顾、研究展望第二节台港文学特色第一章台湾文学概述(2课时)第一节台湾文学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台湾文学的分期及文学论争第二章日据时期的乡土小说(3课时)第一节赖和、杨奎第二节吴浊流第三节钟理和第四节吕赫若第三章光复后的乡土小说(6课时)第一节钟肇政第二节陈映真第三节黄春明、王祯和第四节宋泽莱、李乔第四章现代派小说(5课时)第一节白先勇第二节王文兴第三节七等生第四节马森第五章通俗小说(1课时)第一节高阳第二节古龙第三节琼瑶第六章女性作家小说(2课时)第一节林海音、郭良蕙第二节聂华苓、於梨华第三节陈若曦、欧阳子第四节施淑青、李昂、廖辉英第七章新生代小说(1课时)第一节黄凡、吴锦发第二节张大春、王幼华第三章台湾诗歌(2课时)第一节从现实主义诗歌到现代派诗潮第二节现代诗社、蓝星社、创世纪诗社第三节乡土诗歌第四节新生代诗歌第四章台湾散文(1课时)第一节台湾散文发展概述第二节乡土、田园散文第三节学者散文第四节女性作家散文第五节杂文第五章台湾戏剧影视文学(3课时)第一节戏剧影视文学发展概述第二节李曼瑰、姚一苇的戏剧第三节侯孝贤、李安得电影创作第二编香港文学(9课时)第一章香港文学概述(1课时)第一节香港文学的萌芽第二节香港文学的发展、性质第二章香港本土作家的小说(2课时)第一节黄谷柳、侣伦、舒巷城第二节海辛、西西、吴煦第三章香港的通俗小说(1课时)第一节金庸、梁羽生第二节亦舒、林燕妮、梁凤仪、李碧华第三节卫斯理、南宫博、董千里第四章香港南来、旅港作家的小说(1课时)第一节徐言于、刘以曾、陶然第二节颜纯钩、东瑞、施叔青第五章新生代小说(1课时)第一节董启章第二节黄碧云、钟晓阳第六章香港的诗歌(1课时)第一节本土诗人的诗歌第二节南来诗人的诗歌第三节旅港诗人的诗歌第七章香港的散文(1课时)第一节学者散文第二节框框散文第四章香港影视戏剧文学(1课时)第一节朱石麟、李翰祥、王家卫第二节李援华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以教师课堂讲解与学生课外阅读并重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及文学分析能力。
第二讲 乡土文学 台港文学 香港台湾 文化教学课件

成长的保姆。”
——杨守愚
杨 逵(1905—1985)
• 被称为“民族的脊梁”。
• 代表作:《送报夫》《萌芽》《压不扁的玫 瑰花》《泥娃娃》。作品充满强烈的民族意 识、阶级意识和反抗意识。
• 《送报夫》:杨君。民族主义思想,国际主 义精神,理想色彩。
• 胡风:“这是我第一次在生活实感上体验到 日本帝国主义残酷迫害的台湾同胞的痛苦和 冤屈,和在这种悲惨境遇下面的挣扎和斗争 愿望。”
• 台湾乡土文学:1.以描写台湾本土的生活为 主;2.有强烈的民族性,表达反帝、反侵略、 反对外来文化入侵的思想;3.以现实主义为 主要创作方法。
• 20年代:赖和、杨云萍的乡土文学创作构成 台湾新文学的源头。
• 30年代:“乡土文学”口号提出,强调民族 意识和地方色彩。主要作家:杨逵、吴浊流。
• “台湾人处此环境之下,其可怜相与被弃 孤儿何异?”
• 胡太明是三四十年代台湾爱国知识分子的 典型代表,经历了从随波逐流到苦闷彷徨 到觉醒反抗的思想变化过程。
• 突出贡献是提出了“孤儿意识”的命题。
祖国
巫永福
未曾见过的祖国 隔着海似近似远 梦见的,在书上看见的祖国 流过几千年在我血液里
祖国啊,站起来 祖国啊,举起手 战败了就送我们去寄养 要我们负起这一罪恶 有祖国不能唤祖国的罪恶 祖国不觉得羞耻吗? 祖国在海的那边 祖国在眼眸里 风俗习惯语言都不同 异族统治下的一视同仁 显然就是虚伪的语言 虚伪多了便会有苦闷 还给我们祖国呀 向海叫喊 还我们祖国呀!
• 50年代:边缘化的失语状态。主要作家:钟 理和、钟肇政。
• 70年代:乡土文学重新崛起,取得文坛主流 地位。主要作家:陈映真、黄春明等。
• 乡土文学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 • 1.乡村或田园文学。对立面为都市文学。 • 2.地方或地域文学。对立面是主流文学。 • 3.本土或民族文学。对立面是外来文学。
03广播电视新闻学港台文学大纲46

港台文学教学大纲(供四年制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试用)课程编号:11290530总学时数:18学分数:1开课单位:中文系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港台文学》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选修课,教学对象为大学本科中文系文学方向四年级学生及其他专业学生。
它的开设能弥补中文系学生在基础课(如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学习中的明显欠缺,《港台文学》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在学生的视野中形成完整、立体的20世纪中国的“文学版图”。
它主要介绍港台的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介绍各种创作经验和表现手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港台文学的发展脉络、现状、贡献及不足,提高学生分析鉴赏作家作品风格、文学流派的能力,同时能正确评价港台通俗作品。
本课程考核内容应包括基础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两个方面。
基础知识考核包括作者、作品、主要人物形象及分析、思想内容、主要艺术特色;知识运用能力考核学生分析、欣赏、概括文学作品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可以是教材以外的。
本课程为学期课程,考核形式为考查。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导言上篇香港文学第一章概述:香港文学的分期与特点第一节香港文学前三十年和侣伦的《穷巷》第二节香港文学后五十年。
第二章香港的武侠小说第一节梁羽生的生平与创作特色第二节金庸的生平与创作特色。
第三章香港的言情小说第四章香港外来作家的作品第五章香港本土作家的小说第六章香港的诗歌和散文教学要求:了解香港文学的分期和特点,掌握各时期各体文学代表作家的创作风格,正确认识其文学史意义。
下篇台湾文学概述: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第一章台湾文学的分期和成就第二章台湾的乡土文学和赖和的创作第三章台湾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第四章台湾的新诗创作与三大诗社第一节纪弦的《你的名字》,余光中的《乡愁》、郑愁予的《错误》、痖弦的《上校》等的赏析。
第五章台湾的小说创作。
第六章台湾的散文创作。
教学要求:了解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和主要成就,掌握各时期代表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
教材及参考书目:[1]曹惠民.台港澳文学教程.第一版.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2]白少帆、武治纯等.现代台湾文学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3]刘登翰等.台湾文学史(上、下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1993年[4]王剑丛.香港文学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5]王宗法、马德骏.当代台港文学名作赏析(丛书).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年[6]流沙河.隔海说诗.上海:三联书店.1985年[7]刘登翰.香港文学史.第一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8]杨匡汉.扬子江与阿里山的对话.第一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9]陈辽、曹惠民.百年中华文学史论.第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古继堂.台湾小说发展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11]古继堂.台湾新诗发展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12]陈辽.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词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执笔人:温潘亚审核人:沐金华专业负责人:柏文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港台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时数:36
学分数:2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港台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
其目的是通过学习香港和台湾文学概貌,掌握香港和台湾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各个阶段的主要作家和作品,以及香港和台湾文学与中国内地文学的分合关系。
本课程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及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
第一编台湾文学(27课时)
导论(1课时)
第一节台港文学研究回顾、研究展望
第二节台港文学特色
第一章台湾文学概述(2课时)
第一节台湾文学的性质与特点
第二节台湾文学的分期及文学论争
第二章日据时期的乡土小说(3课时)
第一节赖和、杨奎
第二节吴浊流
第三节钟理和
第四节吕赫若
第三章光复后的乡土小说(6课时)
第一节钟肇政
第二节陈映真
第三节黄春明、王祯和
第四节宋泽莱、李乔
第四章现代派小说(5课时)
第一节白先勇
第二节王文兴
第三节七等生
第四节马森
第五章通俗小说(1课时)
第一节高阳
第二节古龙
第三节琼瑶
第六章女性作家小说(2课时)
第一节林海音、郭良蕙
第二节聂华苓、於梨华
第三节陈若曦、欧阳子
第四节施淑青、李昂、廖辉英
第七章新生代小说(1课时)
第一节黄凡、吴锦发
第二节张大春、王幼华
第三章台湾诗歌(2课时)
第一节从现实主义诗歌到现代派诗潮第二节现代诗社、蓝星社、创世纪诗社第三节乡土诗歌
第四节新生代诗歌
第四章台湾散文(1课时)
第一节台湾散文发展概述
第二节乡土、田园散文
第三节学者散文
第四节女性作家散文
第五节杂文
第五章台湾戏剧影视文学(3课时)第一节戏剧影视文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李曼瑰、姚一苇的戏剧
第三节侯孝贤、李安得电影创作
第二编香港文学(9课时)
第一章香港文学概述(1课时)
第一节香港文学的萌芽
第二节香港文学的发展、性质
第二章香港本土作家的小说(2课时)第一节黄谷柳、侣伦、舒巷城
第二节海辛、西西、吴煦
第三章香港的通俗小说(1课时)
第一节金庸、梁羽生
第二节亦舒、林燕妮、梁凤仪、李碧华
第三节卫斯理、南宫博、董千里
第四章香港南来、旅港作家的小说(1课时)
第一节徐訏、刘以鬯、陶然
第二节颜纯钩、东瑞、施叔青
第五章新生代小说(1课时)
第一节董启章
第二节黄碧云、钟晓阳
第六章香港的诗歌(1课时)
第一节本土诗人的诗歌
第二节南来诗人的诗歌
第三节旅港诗人的诗歌
第七章香港的散文(1课时)
第一节学者散文
第二节框框散文
第四章香港影视戏剧文学(1课时)
第一节朱石麟、李翰祥、王家卫
第二节李援华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以教师课堂讲解与学生课外阅读并重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及文学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配合相当数量的作品导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掌握港台文学的价值与特色:既不是西方文化的照搬,也不是母体文化的守成,而是在东西两种文化的交会、融合基础上的超越,体现了其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化的特征。
本课程的成绩考核为: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考勤等)占40%,期末理论考试占60%(期末考试:开卷考试或撰写论文)。
四、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刘登翰.香港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2]封祖盛.台湾小说主要流派初探..福建人民出版社.
[3]田锐生.台港文学主流.河南大学出版社.
[4]江少川、朱文斌.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5]吴尚华.台港文学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