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除法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三年级除法的知识点总结归纳在数学学科中,除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使我们能够将整数进行划分和归类。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除法是他们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和归纳三年级除法的主要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概念。
一、除法的基本概念除法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运算方法,用于划分一定数量的物体或数字。
它将一个被除数划分成相等的若干部分,得到一个称为商的结果。
例如,将12个苹果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几个苹果就是除法运算的结果。
二、被除数、除数和商在除法运算中,有三个重要的概念:被除数、除数和商。
- 被除数:被除数是需要被划分或归类的数量或物体。
例如,12个苹果中的12就是被除数。
- 除数:除数表示划分或归类的基数,它决定了被除数应该被划分成多少部分。
例如,除数为3时,表示将被除数划分为3组。
- 商:商是除法运算的结果,表示被除数被除数划分成的每一组的数量。
在以上的例子中,商就是每组的苹果数量。
三、整除和余数在除法运算中,有两个特殊的概念是整除和余数。
- 整除:当被除数可以被除数整除时,没有剩余的部分,这被称为整除。
例如,9除以3,结果是3,没有剩余部分。
- 余数:当被除数不能被除数整除时,剩余的部分被称为余数。
例如,10除以3,结果是3余1,1就是余数。
四、除法的运算法则除法运算有一些重要的运算法则,以便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进行计算。
- 倍数法则:如果除数和被除数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商的结果不会改变。
例如,15除以3的商是5,那么30除以6的商也是5。
- 零除法则:除数不能为零。
当除数为零时,除法运算是没有意义的,也没有有效的结果。
- 零的性质:任何数与零相除的结果都是零。
例如,0除以5的结果是0。
五、除法与其他运算的关系除法和其他数学运算之间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关系。
- 加法和乘法的逆运算:加法和乘法都有逆运算,分别是减法和除法。
当我们知道两个数的和或积,可以通过减法和除法来确定其中一个数。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通用6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通用6篇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一一、平均分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求商的方法:(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等于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被除数=商某除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某除数+余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数除=被除数÷商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二四边形知识点概念: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某4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某2概念: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周长: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两条边的边长相加某2概念: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免费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免费三年级知识点和重难点(一)数与计算(1)一位数的乘、除法。
一个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
0的乘法。
连乘。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0除以一个数。
用乘法验算除法。
连除。
(2)两位数的乘、除法。
一个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
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乘法验算。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连乘、连除的简便算法。
(3)四则混合运算。
两步计算的式题。
小括号的使用。
(4)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读法和写法。
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量与计量千米(公里)、毫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吨、克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周长的含义。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四)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实践活动联系周围接触到的事物组织活动。
例如记录10天内的天气情况,分类整理,并作简单分析。
小学数学不好怎么提升对于刚入门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或者,数学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口袋里的零花钱罢了,所以数学学得再好似乎都不影响正常生活。
久而久之,这门功课就被淡忘,因而就学不好了。
所以应当从培养兴趣开始。
一、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作为老师,要善于诱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1、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
2、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
这样既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孩子的思考。
3、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
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4、诱发求知欲。
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
二、发散思维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总结上册 (1)第一单元时分秒 (1)第三单元测量 (1)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3)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4)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4)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4)下册 (6)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6)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6)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 (7)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7)第五单元面积 (8)第六单元年、月、日 (9)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10)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
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4、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5、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
6、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30分=半时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8、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第三单元测量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通用8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通用8篇)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
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通用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1第一单元混合计算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第二单元观察物体计算连加式题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连减786-284-249=253计算连减式题时,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786-(284+249)=253加减混合259+148-342=65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第1页共29页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里程表中的问题求两地间的路程,要找准起点,用较远的路程减去较近的`路程就得到两地间的路程里程数=终点数-起点数第四单元乘与除2.月:小月:4、6、9、11月平月(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3.日历:学会看日历,知道某年某月是星期几4.钟表:24时记时法 12时记时法4.公式:1时=60分 1分= 60秒半时= 30 分60分=1时60秒=1分 30 分=半时第八单元可能性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
‘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一定: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人一定要喝水……可能:三天后可能下雨;花可能是香的;明天可能有风;下周可能会考试。
……不可能: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鲤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空中不可能盖楼房;我不可能比姐姐大……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2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最新最全)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概括总结1.毫米: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
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2.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
长度单位,符号为:cm.,1厘米=1/100米。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4.千米: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
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 km。
1 千米(公里)= 1,000 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 毫米(公厘)5.吨:质量单位,公制一吨等于1000公斤6.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
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
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
把和放在等号(=)之后。
例:1、2和3之和是6,就写成︰1+2+3=6。
7.加法各部分名称“+”是加号,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是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和。
100(加数) +(加号) 300(加数) =(等于号) 400(和)8.加法性质(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c=a+(b+c)9.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运算叫做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10.减法的性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1.验算: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如减法算题用加法,除法算题用乘法)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12.验算的作用:验算能够有效地检查出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但对解题思维上的错误无太大用处,通过验算(用结果来推导条件)所得的数据与原数据比较来建议运算是否正确。
13.四边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的立体图形叫四边形。
由凸四边形和凹四边形组成.14.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三年级数学总结知识点(优质5篇)

三年级数学总结知识点(优质5篇)1.三年级数学总结知识点第1篇人教版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③一个因数末尾有 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5、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7、“大约”类应用题的计算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1、由4条直的边和4个角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①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②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①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②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一、加法与减法1. 口算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等。
2. 连加连减:通过连加或连减的方式求和或求差。
3. 集合运算:学习集合运算的概念并进行实际操作。
二、乘法与除法1. 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学习乘法与加法的运算规律。
2. 乘法口诀:熟记乘法口诀表,掌握乘法口诀的实际运用。
3. 除法:学习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包括除法口诀。
三、数的认识与运算1. 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习数字的读法和写法,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等。
2. 位数与大小比较:学习数字的位数概念和大小比较方法。
3. 数轴的理解与应用:通过数轴表示数字的大小关系,进行数的比较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4. 实际问题运算:通过实际问题进行数的计算和运算,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分数的认识与运算1. 分数的概念:学习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分数的比较: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掌握分数的大小关系。
3. 分数的运算:学习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和乘除法运算。
4. 分数与整数的转化:学习分数和整数之间的转化方法。
五、长度、面积和体积1. 长度的认识:学习长度的概念和常用的长度单位。
2. 面积的认识:学习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3. 体积的认识:学习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4. 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换算:学习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六、图形的认识与运用1. 点、线、面的认识:学习点、线、面的基本特征和属性。
2. 常见图形的认识:学习熟悉几何图形的名称、特征和属性。
3. 图形的分类和比较:通过图形的形状和属性进行分类和比较。
4. 图形的位置关系:学习图形在平面内的位置关系,如在左侧、右侧、上方、下方等。
七、时间和日期1. 时钟的认识:学习读懂时钟上的时间、操作时钟进行时间加减运算。
2. 时间的计算:学习时间的加减法运算,计算时间的差值。
3. 日历的使用:认识日历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理解日期的表示方式。
八、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 数据的收集:学习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量等方式收集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1、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例如:小明在小华哪面,小华在小明哪面。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 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
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
(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
)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
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4.、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5.、生活中的方位知识: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只要是平均分就用(除法)计算。
2、★注意:①71÷8,把71看成72,用口诀估算。
②378÷5,把378看成400更接近准确数。
③应用题中如果有大约等字,一般是要求估算的。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
(如:30÷5 = 6)4、笔算除法:(1)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除法验算:→用乘法①没有余数:商×除数=被除数;( 别忘了写验算两个字。
)②有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验算时别忘了加余数。
(3)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0不能做除数,如:0÷( )=0括号里只有( 0 )不能填。
第三单元统计1、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
①做题时把数字标在条边上再做。
②注意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的单位的不同,用折线表示起始格。
2、平均数:①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 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 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②(平均数)能比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第四单元年月日(一)年、月、日1、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和(时、分、秒)。
2、每年有(12)个月,其中( 7 )个大月,每个大月有( 31 )天,分别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有( 4 )个小月,每个小月有30天分别是( 四、六、九、十一)月。
3、连续的大月有( 7 )月和( 8 )月,天数是共( 62 )天。
4、①平年:2月(28)天,全年(365)天;上半年有(181)天。
②闰年:2月(29)天,全年(366)天,上半年有(182)天。
③每年下半年都是(184)天。
5 、一年分为四个季度:1、2、3月——第一季度90天(平年) 91天(闰年)4、5、6月——第二季度91天7、8、9月——第三季度92天10、11、12月——第四季度92天6 、求有多少个星期?用天数÷7。
→如:52天52÷7=7(个)……3(天)7、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①一般的公历年份÷4,正好余数是0,就是闰年;②公历年份是整百的÷400,余数是0,就是闰年。
8 、通常每4年里有( 1 )个闰年,( 3 )个平年。
(如果说某个人不是每年都能过到生日,8岁过两次生日,12岁过3次生日,那么他的生日就是2月29日。
)9 、计算经过的年份:就用2011 - 给的年份。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到2011年是62周年。
(2011-1949=62)10、各类节日:元旦节1月1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建军节8月1日、建党节7月1日、国庆节10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等。
11、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①1小时= 60分②1分= 60秒③1日=24小时④1周= 7天12、经过的天数的计算:公式→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例如:6月12到8月17日是多少天?月份思考6 月12日----30日30-12+1=19天7 月31天31天8 月1日-----17日17天( 合计:19+31+17=57天)(二)24时计时法:1、1日=24时→24时也叫0时。
2、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 +12 减单位)24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 -12 加单位)3、计算经过时间时,一定把不同的计时法变成相同的计时法再计算。
4、时间与时刻的不同:时间是一段,时刻是一个点。
5、制作年历步骤:第一: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第二:确定12个月怎样排列,第三:把休息日用另外的颜色标出来。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 三)位数,也可能是( 四)位数。
2、验算: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
3、口算:15×200= ?( 方法: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积的末尾添0,注意添几个0。
)4 、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
→(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
)5、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
6、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都要三大步: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
→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第六单元面积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背熟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长= 周长÷2-宽长= 面积÷宽宽= 周长÷2-长宽= 面积÷长(周长-长×2)÷2= 宽(周长-宽×2)÷2=长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4 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边长正方形的边长= 周长÷4 正方形的边长= 面积÷边长4、背熟:(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反过来也要会说。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厘米。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也就是(10000平方米)。
(5)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5、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测量土地时常常用到较大的面积单位有:(公顷)、(平方千米)。
★“公顷”→测量菜地面积、果园面积和“平方千米”→测量城市土地面积③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
④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 )。
6 、面积单位换算:①进率100: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 100平方厘米1平方千米= 100 公顷②进率10000:1公顷= 10000平方米1平方米= 10000平方厘米③进率1000000:1平方千米= 1000000平方米7、注意:(1) 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2) 大单位换算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小单位换算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3)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第7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1、分母是10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0.1),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0.01)。
2、小数读写法:①读法→汉字形式; ②写法→阿拉伯数字。
3、比大小的两种情况:跑步是数越少越好,跳远、跳高是数越大越好。
4、小数加减法计算: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尤其注意:12-3.9 ; 9+8.3 等题的计算。
)5、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如:5.1 >5 ;1.3 > 1等)第8单元解决问题做应用题时:1、从问题入手,自己问自己→要想求出这个问题,必须先知道哪些条件;2、从图中找条件;3、并不是所有的条件都有用;4、题目中没有给的条件不能直接用;5、画出关键词;6、列综合算式时:先算那一步,必须加上小括号“( )”。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1、关于重复的问题,可以用集合圈来帮助解决,或者画图解决。
2、等量代换:把题目中的等量关系用简单的公式表示出来,帮助理解,或者画成简单的示意图。
成简单的示意图。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1、有余数除法以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有剩余,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除法列竖式计算方法:(1)先写“厂”表示除号。
(2)在除号里写被除数。
(3)除号外面左侧写除数。
(4)把商写在除号的外面,被除数上面,并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5)把除数和商的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6)用被除数减去商和除数的乘积得结果写在横线下面,与个位对齐。
4、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先想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再利用乘法口诀试商。
5、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第二单元:时分秒1、认识钟面:(1)钟面上最短最粗的针是时针,较短较粗的是分针,最细最长的是秒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也就是60小格,1时=60分。
(4)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
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1圈,1分=60秒2、认识整时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时针、分针、秒针全部重合的时间是12时,时针和分针成一条直线的时间是6时,时针和分针成直角的时间是3时和9时。
3、认识几时几分方法:时针指在两个数之间,算小数,时针指在12和1之间,算12时,分针指着几,表示几个5分钟。
4、记录时间有两种方法:(1)文字法:如:5时50分;(2)用电子表法记录时刻时,几时就写几,再写“:”,后面写分时要占两位,分针不够整十的,十位要用0占位。
如:8时零5分写作8:055、认识大约几时方法:时针接近几就是几时。
此时,分针一般指在数字12左右。
6、计算两段时间之间的时间方法: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整时减整时,分钟减分钟,分钟不够减向整时借1时在分钟上加 60分钟再减。
整时借出的1时要记得减去。
7、比较时间:单位不同时要化成相同的时间单位再进行比较。
在进行比赛(或做事)时:同样的距离(或同样的事情)所用的时间越多说明速度越慢(或效率越低);所用的时间越少说明速度越快(或效率越高)。
第三单元:认识方向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1)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