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练习60篇及标准答案

初中文言文练习60篇及标准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很好很全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很好很全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目录(一)敏慧1、黄琬巧对2、神童庄有恭3、曹植聪慧4、鲍子难客5、曹绍夔捉“怪”6、杨亿巧对7、解缙敏对(二)学习8、承宫樵薪苦学9、桓荣勤学不倦10、宋太宗学书11、崔景偁拜师12、为人大须学问13、读书五失14、颜回好学(三)仁爱15、张孝基仁爱16、陈实与“梁上君子”17、赵简子元日放生18、邓攸弃儿保侄19、张之万之马20、王安石辞妾21、宋仁宗忍饿22、范仲淹罢宴23、顾荣施炙24、逆旅主人无情(四)诚信25、陆元方卖宅26、昔齐攻鲁,求其岑鼎。

27、杨万里与“诚斋”28、和氏璧29、幽王击鼓(五)品性30、许生端方31、王安石待客32、范文正正直33、王安国直言34、海瑞清廉35、吕蒙正不记人过36、梁鸿尚节37、蹇材望伪态(六)文艺38、米芾索帖39、赵孟頫过扬州40、欧阳修不喜释氏41、唐伯虎识破术士42、朱文公受骗43、章惇书绝壁44、李白之死辨误(七)政事45、隽不疑之母46、徐有功秉公执法47、王翱秉公48、么恩与公法49、晋平公游于河50、子产不毁乡校51、董阏于法无赦(八)奇闻52、商陵君养“龙”53、钱货入瓶54、田真兄弟55、樵夫毁山神56、奇鹰57、雉鸟报复58、桑中生李59、县令捕捕蝗60、天敌(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1、___对___年幼却聪明过人。

他的祖父___是魏郡太守。

有一次,正月日食,京城看不到,___听到这个消息后向皇宫报告。

太后问他这次日食持续多久,___想不出来怎么回答。

这时,七岁的___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之后就像月初一样呢?”___大吃一惊,立刻回答了太后的问题。

太后对___十分惊奇和喜爱。

2、神童庄有恭___是广东人,小时候就被称为神童。

他家住在离___很近的地方。

一天,他在附近放风筝,不小心风筝飞到了将军署的院子里。

___直接走进去要取回风筝。

守卫们觉得他神秘莫测,就问他:“你是谁?为什么来这里?”___老实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将军问他:“你读过书吗?能对诗吗?”___回答:“能,这是小事,有什么难的?”将军听了以为他很厉害,就让他对一幅画作品进行评论。

画里有一座房子,但是屋里没有人声,没有龙的吟声,没有虎的啸声,没有花的香味,也没有鸟的叫声。

将军觉得这很好笑,就让___来评论一下。

___说:“只需要看这里面的一局棋,我就可以对它进行评论了。

”他说:“这是一局残棋,只剩下半局了,车没有轮子,马没有鞍子,炮没有烟火,兵没有粮食。

将军要小心,小心。

”3、___聪慧___十几岁的时候,就背诵了《诗经》、《论语》和数十万言的辞赋,写作能力非常出色。

___看了他的文章,问他:“你找人帮你写这篇文章了吗?”___跪下回答:“我自己写的,言出之后就成了文章,没有什么难的。

”当时,邺城有一位叫做笔立的人,他的书法也非常出色。

___非常赞赏___和笔立的才华。

4、鲍子难客___家族有一千个客人。

有一次,有人送来了鱼和雁,___看到后说:“上天对我们人类真是太好了!它们生长五谷,还有鱼和鸟,都是为了我们人类而存在的。

”客人们都赞同。

不过,___的儿子年纪只有十二岁,也在场。

他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

上天创造了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

这些生物之间并没有贵贱之分,它们只是相似而已。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
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文言知识】
说“比”。“比”是个多义词。一、指“比较”。二、指
“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驯良如故”,意为等到张尚书
骑上去,那马温顺善良得跟早先一样。三、指“并列”、
“靠近”。成语有“鳞次栉比”。又,王勃诗“天涯若比
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几 ⑤询 ⑥盖
陈实与“梁上君子”答案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 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 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
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 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 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 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②正月元旦: 即农历正月初一。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失 ②偿 ③愀然 ④几何
2、翻译:①夫人令执事左右
②家资尽没犹不足
③尽以钱赐之
3、比较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
“妾”是指
;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

4、理解: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
王安石辞妾答案 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 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 钱全部赏赐给她。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 人着想。
【文言知识】
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
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
“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原创精华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原创精华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母手纺绩②,口授句读③。

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

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泣曰:“儿与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

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X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

少间,复令读。

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注释]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

②〔纺绩〕织布。

③〔句读(dòu)〕句子中间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

④〔夏(jià)楚〕责打。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9.请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本语段加一个较恰当的标题:②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2、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辞而行。

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

”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⑥矣。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

②曾:竟然。

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

④因:依靠。

⑤就舍:回到馆舍。

⑥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选自《战国策》)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译文:(2)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译文:3、郭嘉谏曹操击乌桓①曹操将击乌桓。

诸将多惧X表使X备袭许②。

郭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破击之,可破灭也。

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③生存。

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桓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④之心,成觊觎⑤之计,恐青、冀⑥非已之有也。

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

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操从之。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与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与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与答案(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其始折旋疾徐()乃四顾胆落()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椎鼓径进……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②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③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④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义士。

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

③委:丢下。

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

1、在下面语句中加上一个逗号,将其断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2、翻译下面语句。

吾今死矣,子速去!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初三期末专题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共5篇, 再附送5篇)一、商於子家贫商於子①家贫, 无犊以耕, 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大豕不肯就轭③, 既就复解, 终日不能破一畦。

宁毋④先生过而尤⑤之曰: “子过矣!耕当以牛, 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 蹄之坚能陷淖也。

豕纵大, 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曰:“子以之代耕, 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 子乃反怒而弗答, 何也?”商於子曰:“诗不云乎:乃造⑥其曹⑦, 执豕于牢⑧。

言将以为殽⑨。

今子以予颠之倒之, 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⑩必以牛, 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 虽不得田, 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 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⑪者也。

”(选自明•宋濂《文宪集》, 有删改)【注】①商於子:作者虚构的人物。

②豕(shǐ):猪。

③轭(e):车辕前端驾在牛马颈上的曲木。

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

⑤尤:抱怨, 指责。

⑥造:到。

⑦曹:群, 这里指猪群。

⑧牢:关养牲畜的圈。

⑨殽(yáo):通“肴”, 鱼、肉一类的荤菜。

⑩服田:用牛、马驾车耕田。

⑪激:情绪激烈、偏激。

1.解释词语。

(4分)①宁毋先生过而尤之过: ②子乃反怒而弗答弗:③终日不能破一畦终日: ④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顾: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2分)今子以予颠之倒之, 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3.君主若想实现国家大治, 从文中可获得哪些治国方法?(3分)答案:(1)①使……听到;②间或, 偶然;③经过;④竟然, 却。

(2)您认为我颠倒是非, 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

(3)选贤举能, 任用贤良。

文段借古喻今, 把朝廷任用无德无才的用人充当地方官吏比作是驾驭猪耕田, 形象生动地抨击了统治者不用贤人这一社会问题。

参考译文:商于子家很贫穷, 又没有牛耕田, 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6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6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学习1、读书三到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②其义自见:()③自晓其文:()2.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2、承宫,琅邪姑幕人。

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

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

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猪主怪其不还,求索。

见而欲笞之。

门下生共禁,乃止。

因留宫门下。

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

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

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④樵薪:砍柴。

⑤执苦:干苦活。

【文言知识】说“经”。

“经”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经典著作。

上文“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中的“经”,也指《春秋》。

《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

孔子教育学生,以《诗》、《书》、《礼》、《易》、《春秋》为基本教材,世称“五经”。

之后,儒家学派的人又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俗称“四书”)作为经典必读书。

所以后代有了“四书”、“五经”之说。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孤②明③庐④笞2、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3、桓荣勤学不倦桓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

及为太常,元卿叹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注释】①桓荣:东汉人。

②仓卒:匆忙,此指社会动乱。

③太常:职官名称,负责祭祀礼乐及选拔人才。

【文言知识】说“岂”。

“岂”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指“哪里”,表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天又雨,公将焉之?译: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译: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答案1. ①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句中的“雨”、“公”、“焉”、“之”都能正确翻译)②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句中的“虽(虽然)”、“岂”、“一(专一、坚守)”、“期”。

)2.做人要诚信守时等(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2.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文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文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二)齐宣王使人吹竽答案1.①、给。

②通“悦”,喜欢。

2.①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

②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

3.滥竽充数。

(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启示:(三)邹孟轲母(节选)答案1.①离开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四)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2)其阴逾去.(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四)郑人逃暑答案1.⑴:移动⑵离开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五)浦阳郑君仲辨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

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

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

”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注】①握:四寸为一握。

②膂:脊骨。

③瘳:病愈。

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惧而谋诸医(谋划)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C.疾未易为之(变换)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B.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②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五)浦阳郑君仲辨答案1.AC2.AB3.C4.①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

②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

5.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

(意思符合即可)(六)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注释:①管仲、隰(xǐ)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

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③不难:不惜,不耻。

1.“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2分)A.老马之智可用也: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

(六)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1.B2.B(七)项籍者,下相人也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用/给下面文字加划分节奏停顿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2.解释加点词语。

略知其.意梁以此奇.籍3.翻译句子。

毋妄言,族矣。

4.选文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5.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

南宋词人李清照曾作诗怀念他,请写出其中的名句或写出与之有关的一个成语(七)项籍者,下相人也答案1.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2.其:代项梁所教的兵法奇,以……为奇3. 不要胡言乱语,(否则)要被灭族了!4. 轻视学习,崇尚武力,胸怀大志,具有叛逆性格。

5.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或破釜沉舟等。

(八)晏子谏杀烛邹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

②烛邹,齐景公的臣仆。

③弋〔yi〕,将绳子系在箭上射。

⒈请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①景公好.弋②诏吏.杀之③使烛邹.主鸟④寡.人闻命矣⒉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①使烛邹主.鸟() A 掌管B主持C主要的②而亡.之() A 同“无”,没有B丢失,逃掉C灭亡③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A查点B计算 C 列举⒊翻译下列句子。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⒋本文的题目是“晏子谏杀烛邹”,其中“谏”是“劝告”的意思。

文中晏子是怎样劝告景公勿杀烛邹的?(八)晏子谏杀烛邹答案1.略2.ABC3.景公说:“不要杀他,我听从你的指教了”4.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五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

(九)鲁人身善织屦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2)以子之长2.翻译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九)鲁人身善织屦答案1、(1)有人(2)凭2、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

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十)今者臣来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①大行:远行。

②方:正。

1、翻译文中划线的“君之楚,将奚为北面?”这个句子。

(2分)答:2、“此数者愈善”句中“此数者”指的是:上文的大意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3、上面短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3分)(十)今者臣来答案1.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行走呢?2.马良、用多、御者善南辕北辙3.行动和目的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