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专题教案
初一语文同步教材教案推荐五篇

初一语文同步教材教案推荐五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华南虎》教学目标:1.有情诵读,联系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主旨。
2.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读赏析,形象探究,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义。
4.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鄙弃世俗、勇于抗争,特别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看猛虎图片,激趣引读1.图片出示:教师出示老虎图片,学生感受老虎风采。
①看了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兽中之王)②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华南虎呢?虎氏家族本有八个亚种: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华南虎、孟加拉虎、南亚虎、苏门虎、爪哇虎、里海虎、巴厘虎。
本世纪三十年代,巴厘虎率先灭绝;六十年代,里海虎也绝种;七十年代,最后一只爪哇虎又在地球上消失了。
不到五十年,先后三个虎种和这个世界告别。
1949年时,华南虎有4000只,八十年代初剩下150至200只,现在有关专家预测,20只左右。
1973年5月,国务院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条例》(草案)中,把华南虎列为三级保护动物;1977农林部又颁布文件,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79年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华南虎被国际上列为世界最濒危和第一需要保护的物种。
50年代末东北虎就与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一道被列入保护范围,而当时华南虎却被列为"害虫"。
50年代,仅一个福建省,解放军和民兵捕杀的华南虎有案可查的便达530余只。
并出了无数打虎"英雄"。
目前尚存的其它四种虎还有:孟加拉虎:大多生活在印度,也有一些穿过了尼泊尔、孟加拉、不丹等。
估计野生的孟加拉虎的数量大约为3159至4715只; 苏门答腊虎:仅生活在苏门答腊,栖息的范围从平原森林到高山。
初一语文教案(15篇)

初一语文教案(15篇)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
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
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㈠导语设计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
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多媒体展示诗句)2、济南的冬天学习目标: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
初一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五篇

初一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五篇教案反应出的课堂教学设计特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处理策略、教学活动进程(导入、讲授新课、练习反馈、小结等环节)的处理、教学媒体、形成性练习的设计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音乐伟人贝多芬》一、教学目标:1. 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一个字的音,掌控重点词语。
2、理清客人拜访贝多芬的全进程,了解音乐伟人贝多芬。
3、学习课文中杰出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现人物的生活遭受、个性气质和精神风采的写作方法。
4. 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坚强精神,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控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难点:知道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形,导入新课(激昂的《命运》钢琴曲在教室里回荡,同学们爱好盎然专心肠聆听,寻思遐想。
)播放《命运交响曲》。
师追问:谁知道这首热情奔放,催人奋进的交响曲是什么曲子吗?(生: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师:你对它有什么了解?或者你对它的作者了解吗?请大家谈一谈生:(略,这里只要学生说出就给予肯定)出示贝多芬名言——师:同学们了解大师的情形还真很多。
……我们了解了贝多芬杰出的音乐成绩和曲折的命运,现在我们来走近音乐伟人贝多芬,看看这个被称为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在生活中的怎样的?(出示幻灯片,课题)(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3课,简介作者及贝多芬(幻灯片),看看课文注释1,要记住的是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我们请四位同学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点生)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生字词。
生读(师适当评判)出示生字词重荷(hè)荷,负担。
混乱不堪(kān)堪,能忍受。
杂乱无章下頦kē怜惜lián 女佣yōng深邃(suì)邃,犹豫(chóuchú)犹疑。
初一人教版教材语文授课教案五篇

初一人教版教材语文授课教案五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绿色蝈蝈》【教学目标】1.唤醒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
2.掌握一般介绍动物的说明文的内容。
3.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拟人手法,积累文中的拟人句。
【教学重点】1.利用快速阅读法归纳课文内容。
2.学习拟人手法的利用。
【教学难点】1.快速而准确地抓住课文内容。
2.理解拟人句中透露出来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昆虫的世界》,并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上,生活着大量的动物,走近它们,你会发现,它们也像人一样有不同的长相、习惯、性格,它们也劳动、婚恋、繁衍及死亡。
与它们共处,你会发觉生活原来如此多姿多彩,富有情趣。
法国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就是这样一个热爱动物、尊重生命的人,他耗费毕生精力观察研究昆虫,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昆虫记》。
今天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就是其中一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作者简介,简单介绍一下作者)二.自主学习,独立探究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动画,学生听读,并观看情景画面,初步感知全文。
2.学生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看完举起手。
3.速度最快的前五位同学谈看后知道了哪些及看得快的经验。
4.归纳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当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阅读方法。
快速阅读法的要求:⑴去粗取精;⑵扫描跳跃阅读;⑶思维集中;⑷眼脑直映。
教师介绍:快速阅读可以一目十行,但不等于走马观花,它要求快速抓住主要信息,最起码要知道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像《绿色蝈蝈》这类介绍昆虫或动物活动的文章,常写哪些内容呢?内容:⑴形态特征;⑵习性──吃、住、行、鸣叫、劳动、婚恋、繁衍、死亡等;⑶种类及分布等。
特点:一般一段有一个中心,常常以中心句的形式出现。
没有中心句的段落,往往有中心词。
5.再快速阅读这篇文章,看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哪些方面?有怎样的特征?三.合作交流,共同探究1.介绍拟人手法:作者将绿色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由于作者善于描写,并利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七年级语文课堂教案七篇大全

七年级语文课堂教案七篇大全七年级语文课堂教案七篇大全七年级语文课堂教案都有哪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七年级语文课堂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七年级语文课堂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四、教学设计1、整体感悟①导人新课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板书课题)②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
(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2、研读与赏析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
(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初一语文教案精选5篇

初一语文教案精选5篇初一语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一、导入: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马马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三、交流研讨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读二、三段1、自读读二、三段,发现问题。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七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1【学习目标】1、学会细致的观察并生动地描写。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一、创景导入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景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
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二、师生共赏1、师生同读:(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
生:深情朗诵。
师生齐诵。
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师生同赏:⑴ 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① 嫩嫩的、绿绿的② 偷俞地、钻理由:① 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② 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
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 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⑶ 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师生同写: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_______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初一语文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优秀8篇

初一语文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经常要依据教学须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细心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优秀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共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挚友。
篇一:初一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沟通的形式赏析文中写景的妙处。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
3、借助背景资料深化理解本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状物抒情的哲理散文,作者从眼前实景写起,融情于景,由情入理,在写花中抒发了主动的人生情怀,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由此设计了以下重难点教学重点:以诵读和沟通的形式赏析作者状物之妙。
教学难点:借助背景资料深化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想因为本文是本单元最终一篇散文,学生对写景的方法都有所驾驭。
所以本环节的教学以学生沟通的形式为主,老师加以适当的点拨。
本文的难点是文中的蕴含着的象征义,关于这点的教学老师要借助相关的创作背景和引导,让学生真正的懂并从而对自己的人生有肯定的思索。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打算各个角度拍摄的紫藤萝图片,音乐教学流程预习阶段1、字词自学。
2、读顺课文。
3、划出文中作者行踪的词语或句子。
一、导入同学们,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大自然的草木枯荣、候鸟去来总能牵动人们的情思,引发人们的联想,从而生发出人生的哲理来。
茅盾先生看到了白杨树就想到了西北的农夫和敌后土地上的哨兵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那么,当女作家宗璞站在一大串紫藤萝面前,她会联想到什么呢?(听老师朗读课文)二、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作者行踪的词语或句子。
——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伫立凝视——加快了脚步三、观赏作者笔下景1、作者为何“不由得停下了脚步”?——紫藤萝的美吸引了作者。
2、紫藤萝美在何处?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藤萝美”的语句,前后桌间沟通一下,并读出藤萝的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专题教案初一语文专题教案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3、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3、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小结课文四、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序曲——主体——尾声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五、再朗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七、板书设计序曲——主体——尾声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初一语文专题教案2[教学目的]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要深人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要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查找了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及文化精神的资料。
[教学步骤]一、导入师: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
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教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了解的《黄河颂》的相关知识,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者,予以鼓励。
(教师对学生朗诵的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3课《黄河颂》》。
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三、感知课文,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2.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3.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四、小组合作,诵读课文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组合,予以鼓励。
(本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五、深人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教师质疑:以本课为例说明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一首诗词?(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议明确。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学生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诵读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六、再诵课文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
七、拓展延伸教师提供《长江之歌》歌词,学生阅读,并思考文后的题目。
多媒体显示:《长江之歌》。
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
2.仿照“黄河颂”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啊!老师”(或母亲,朋友……)为题,写一两个片断。
3.课余欣赏《黄河颂》与《长江之歌》,在激昂高亢的旋律中领略黄河、长江的风采,感受歌中洋溢的爱国热情。
初一语文专题教案3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多种形式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3、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教学重点: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音频、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初识作家作品(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PPT显示)导入:“一把黄土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今天,让我们聆听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来感受黄河的气势。
播放《黄河颂》(男声独唱)音频,请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壮美的意境,然后谈谈对这首曲子的感受由此引入《黄河颂》歌词。
1.老师板书题目:黄河颂(“颂”字加着重号)2.出示任务:(1)题目“颂”的含义是什么?(赞颂、歌颂)(2)听《黄河颂》的感受是什么?3.反馈指导:(1)指名回答,理解题目含义;全班齐读课题,在“颂”字上重读。
(2)《黄河颂》这首歌曲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题目,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课文是赞颂黄河的诗歌;听了歌曲,从歌词中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的气势。
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诗歌?它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呢?相信我们只要美美地读这首诗歌,就能知道了。
(二)初识作家,了解作品1.出示任务:(1)阅读课本“预习”部分,圈点勾画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2)学生补充介绍作者光未然、作品《黄河大合唱》及预习时查阅的背景。
2.反馈指导:预设(PPT显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在湖北光华县。
1927年在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
1935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指导:(1)强调《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补充其它七个乐章;作者光未然、谱曲冼星海。
(2)学生在补充时不能读资料,要自己理解后介绍出来。
(3)齐读课本“预习”部分,补充资料。
二、美读诗歌,体味黄河气势(一)听读课文,感知诗意1.出示任务:(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2)听读时,在课文里把重要字词圈画出来,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及字典将这些字词读准。
2.反馈指导:(1)学生上黑板板书听读时自己圈画的字词,并为其他同学强调重点。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加红、加粗字的读音及释义(PPT 显示):释义:狂澜:大波浪山巅:山顶哺育:喂养滋长:生长(3)补充课堂笔记,全班齐读字词。
(4)全班齐读诗歌。
(二)个人表情朗读,读出诗歌节奏1.导语:大家诗歌朗读时,字词读音比较准确,但是缺少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