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分(精)

合集下载

肾病综合征的临床与病理

肾病综合征的临床与病理
甲状腺:TBG 钙/VitD:VD结合蛋白+25-羟VD丢失→低钙血症
水 肿 Edema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1. 低白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
NS病理生理(三)
2. 肾脏钠水潴留

低血容量 → 激活RAS 、交感神经、血管加压素系统 原发性肾脏钠水潴留:高容量病人也发生水肿
水肿可出现于低蛋白血症之前 ※
原发性FSGS类型
经典型 肾小球顶端型 塌陷型肾小球肾病
病变首先和主要累及近髓肾单位 EM:上皮细胞足突融合 病变区内皮细胞下和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
塌陷型FSGS
病因 – HIV肾病 – 静脉吸毒相关肾病 – 原发性
肾病综合征各种病理类型的年龄分布
微小病变肾病
Minimal Change Glomerulopathy
流行病学
年龄:多见于幼儿
微小病变肾病
占同年龄NS比例:70-90%(儿童)
50% (青少年)
10-15%(成人)
老年人中有发病小高峰:25% 性别:无明显差异 种族:亚洲发病率偏高
监测尿量,避免损伤肾小管引起少尿和肾功能不全 (尿量<400ml/d时禁用低分子右旋糖苷)
关于输注白蛋白
原因:
一般治疗(三)
— 不主张长期大剂量输注
a. 输注的白蛋白在24~48h之内从尿中丢失
b. 输注的白蛋白可暂时升高血浆白蛋白水平,
抑制肝脏代偿合成能力,影响肾病综合征恢 复
c. 增加尿蛋白负荷,加重尿蛋白对肾脏的损伤 d. 感染血液传播性疾病
水肿减轻出现在血清蛋白增高之前 NS病人的RAS水平与正常人相当 ※※
※ Lancet ,1995, 346:148

肾小球疾病46283

肾小球疾病46283

–感染
• 皮肤---皮肤变薄、紫纹、唑疮、多毛
• 眼---白内障、青光眼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肾内科
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 骨骼肌肉系统
–骨质疏松/椎骨压缩性骨折 –骨无菌性坏死(髋、肩、膝) –肌病(急性或慢性)
• 心血管系统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capillary glomerulonephritis)
•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 •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肾内科
微小病变型肾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肾内科
病因
分类
儿童
青少年
中老年
原发性 微小病变型肾病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膜性肾病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 炎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继发性 紫癜肾
狼疮肾
糖尿病肾病
乙肝肾
紫癜肾
肾淀粉样变性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乙肝肾
肿瘤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肾内科
病理生理
• 大量蛋白尿
–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血浆蛋白漏出超过肾小管回 吸收能力
• 病理:
–光镜:肾小球基本正常,近端肾 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
–免疫荧光:阴性 –电镜:广泛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
足突融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肾内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肾内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肾内科
肾小球微小病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肾内科
微小病变型肾病
• 临床特征
–好发于儿童,高发年龄2-6岁,占儿童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80%,占成人原发 性肾病综合征的20%。

肾病综合征(1)解答

肾病综合征(1)解答

微小病变
MPGN
【并发症】
1. 感染:
原因:水肿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蛋白质营养不良、皮质激素或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肾病患儿极易罹患各种感染。常见为呼吸道、皮肤、泌尿道 感染和原发性腹膜炎等,其中尤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见,占 50%以上。呼吸道感染中病毒感染常见。细菌感染中以肺炎 链球菌为主,结核杆菌感染亦应引起重视。另外肾病患儿的 医院感染不容忽视,以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多见,致 病菌以条件致病菌为主。
附子的作用?
注意:盖水之所制者脾,水之所行者肾也。故脾家得附 子,则或能生土,水有所归,肾中得附子,则坎阳鼓动, 水有所摄矣。
真武汤中白芍作用。
一者利小便、二者敛阴缓急。 水湿重加五苓散, 五苓散与真武汤均可利水,其不同之处? 太阳表邪不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 利,其为实证,是行有余之水;而本方真武汤为 肾阳不足水液内停,是为行不足之水。
⑤下肢疼痛伴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症状体征时, 应考虑下肢动脉血栓形成。股动脉血栓形成是 小儿NS并发的急症之一,如不及时溶栓治疗可 导致肢端坏死而需截肢;⑥不明原因的咳嗽、 咯血或呼吸困难而无肺部阳性体征时要警惕肺 栓塞,其半数可无临床症状;⑦突发的偏瘫、 面瘫、失语、或神志改变等神经系统症状在排 除高血压脑病、颅内感染性疾病时要考虑脑栓 塞。血栓缓慢形成者其临床症状多不明显。
血清铁、锌和铜等微量元素降低;转铁蛋白减 少则可发生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单纯性肾病:临床具备有四个特征。 ①大量蛋白尿(定性+3~+4、定量≥50mg/kg·d) ②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 ③高脂 血症 ( 血 浆胆固 醇:儿 童 >5.7mmol/L, 婴儿 >5.2mmol/L) ④不同程度的水肿为特征。水肿多为凹陷性,男孩常 有阴囊水肿。

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敏感性与肾小管功能的探讨

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敏感性与肾小管功能的探讨

Th ea i n h p b t e h e a u u a u c i n a d t e s n ii iy e r l to s i e we n t e r n lt b l r f n to n h e tvt s o l o o tc i n t e p te t i s f guc c r io d i h a in s o an f
陈 静 肖 青 张希 燕 范秀芳 张 雪梅 , , , ,
(. 1潍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山东 潍坊 2 13 ; 60 12潍坊医学 院附属医院肾内科 )
【 摘要 】 目的 : 通过测定成人原发性。病综合征( IS 患者的U S 尿 1 一 G 探讨肾小管功能与激素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 肾 AN ) O M、 3 M ,
【 bt c】 Obet e T vsgt te e tnh e ent nlu u r uci n esnivt o guootodi A sat r jci :oi et a l i si bt e er a t l nt nadt esi y f lcerci n v n i e h r ao p w h e b af o h ti i
0 0 ) U M 无变 化 ( .5 ,OS P>00 ) C组 患 者 治疗 后 U S 升 高 ( 0 0 ) 尿 1 .5 ; OM P< .5 , 3 2一MG无 变 化 ( > .5) A组 、 P 00 ; D组 两项 数 据 治疗 前 后 均 无 差
异( 0 0 ) . 、 、 P> .5 。3 A B C组的完全缓解率高于 D组( 0 0 ) U S P< .5 , O M降低 、 1 ~ G升高是激素不敏感 的危险 因素。 结 论 : O M、 1 尿3 M 2 US 尿3 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分析乔晞;李荣山;吴丽然;邵珊;白波【期刊名称】《临床医药实践》【年(卷),期】2009(018)003【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患者临床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8年9月确诊并行肾穿刺活检的原发性NS患者82 例,观察肾小管间质病理改变,并进行半定量评分;同时测定患者肾小管功能损害指标--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α1微球蛋白(α1-MG)、N-乙酰-β-D-尿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观察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NS患者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及尿RBP、α1-MG、NAG水平均不同(P<0.05);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重的患者尿RBP、α1-MG、NAG明显增高(P<0.05).结论:原发性NS患者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密切相关,肾小管功能测定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患者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程度.【总页数】4页(P188-191)【作者】乔晞;李荣山;吴丽然;邵珊;白波【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太原,0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相关文献】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病理和临床研究 [J], 李瑛;刘伏友;彭佑铭;杨丽;李军;刘映红;段绍斌;凌光辉;许向青2.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功能与病理改变 [J], 蔡英健;何进东3.扩容利尿剂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损害分析 [J], 张学平4.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病理与临床特点 [J], 甄明富; 谭晓军; 吴日蓉; 叶任高5.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分析 [J], 许元文;彭穗玮;梁艳冰;余学清;何瑶;毛海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1 3(1 : 3 6 1) 6 — 5.
阳性率明显低于 C 9 K 1 阴性组, 说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于 n 2 基因的丢失呈负相关, m3 与文献报道一致 。 ]
参考文献 :
[] 9
王 玉 杰 , 文斌 , 清 华 , . 腺 癌 腋 淋 巴 结 微 小 转 郭 姜 等 乳
・1 8 ・ 8
P o e d n fC i ia M e ii e J M a . 0 9, l1 . r ce igo l c l n d cn , r 2 0 Vo 8 No 3
的长臂, 15 D的跨膜蛋A, 为 8K 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具 有高度的同源性。目前认为 Ce B2 — b 一 基因与乳腺癌发生发 r 展密切相关, 参与肿瘤细胞的生长调控, 增殖与分化。 多数学 者认为其过度表达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 预后差l 。 4 本研究 中,K 1 的表达情况与 Ce B2的表达有关, C 一9 —b 一 r 提示 C —
eb 一 阳性的肿瘤组织 中细胞角蛋白的合成增加 。 rB2
[] 谢 树 瑞 , 培 仕 , 艳 芳. c 2 C eb 一 1 谢 谢 B l , r B 2和 E 在 乳 一 R 昧癌 和 癌 旁 组 织 中 的 表 达 及 意 义 [ ] 广4 9 .
移 灶 与 n 3基 因 表 达 的研 究 [] m2 J.中 国普 通 外 科 杂
志 , 0 3 1 ( ) 3 13 3 20 ,2 5 :5 —5 . 收 稿 日 期 :0 9 0 — 8 2 0 — 10
作者 简 介 : 王 玉 ( 9 6 ) 女 , 1 6 , 山西 省 翼城 县人 , 士 学位 , 硕 主任 医师 , 主要 从 事 乳腺 疾病 的诊 治 工 作 。

肾脏病病理学知识点

肾脏病病理学知识点

肾脏病病理学知识点肾脏病是指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可能导致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了解肾脏病的病理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发生和发展的机制。

本文将介绍肾脏病病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疾病以及间质性肾病等方面。

一、肾小球疾病肾小球是肾脏的基本过滤单位,包括毛细血管团和肾小球囊,起到过滤血液、排除废物和保留有益物质的作用。

肾小球疾病是指影响肾小球结构和功能的疾病,常见的有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肾小球疾病的病理改变通常包括增殖、纤维化和免疫反应等方面。

1. 肾小球增殖性疾病肾小球增殖性疾病是指肾小球内的细胞增殖异常,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球体积增大的疾病。

典型的增殖性疾病包括IgA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

病理表现为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球体积增大。

2. 肾小球纤维化疾病肾小球纤维化疾病是指肾小球内纤维组织增多,导致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受损的疾病。

常见的纤维化疾病包括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硬化。

病理上可见肾小球内纤维组织增加、基底膜增厚、肾小球体积缩小以及肾小球滤过膜的破坏等变化。

3. 免疫反应相关疾病免疫反应相关疾病是指肾小球内发生的免疫反应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IgA肾病和肾病综合征等。

病理改变包括免疫复合物沉积和慢性炎症反应。

在病理检查中,可以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来检测肾小球内的免疫复合物沉积情况。

二、肾小管疾病肾小管是肾脏的排泄单位,主要负责尿液的浓缩和废物的排泄。

肾小管疾病是指影响肾小管结构和功能的疾病,常见的有肾小管酸中毒和肾小管间质疾病等。

1. 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管酸中毒是指肾小管对酸碱平衡调节功能异常,导致酸中毒的疾病。

病理上可见肾小管细胞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尤其是近曲小管和集合管。

常见的肾小管酸中毒分为远曲小管型和近曲小管型。

2. 肾小管间质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是指肾小管和间质的病变,可能导致肾小管功能减退和慢性肾脏病。

病理改变通常包括纤维化、炎症细胞浸润和间质水肿。

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 ( Nephrotic Syndrome,NS)
内容
肾病综合征的概况 肾病综合征的病因 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 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思路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概况
是由多种病因和多种病理类型引起的肾小球疾病中的临床综合征, 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典型临床表现:
NS病生与临床低蛋白血症
血浆白蛋白 <30g/L
NS病生与临床低蛋白血症
尿中丢失白蛋白 >肝代偿合成
原 因
胃肠道:严重水肿,吸收不良
NS病生与临床低蛋白血症
对机体的影响
低蛋白血症 尿中多种蛋白丢失的影响 •感染:IgG、补体旁路B因子 •高凝状态:脂代谢改变、抗凝、纤溶有关因子 •内分泌系统紊乱:甲状腺结合蛋白 •微量元素缺乏:血清转铁蛋白 铜蓝蛋白 锌结合蛋白 •对药代动力学影响:药物结合蛋白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老年
膜性肾病
糖尿病肾病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继 小球肾炎
肾淀粉样变性
发 系统性红斑狼疮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 骨髓瘤性肾病

淋巴瘤或实体肿瘤
性肾病
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NS病生与临床大量蛋白尿
原 因
NS病生与临床大量蛋白尿
NS病生与临床大量蛋白尿

病所引起,占75%


继发性 NS
征Hale Waihona Puke 遗传性NSAlpot综合征
病因分类
Secondry NS 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引起者
感染:乙肝、丙肝相关性肾炎 药物、中毒 肿瘤:实体肿瘤、多发性骨髓瘤 系统性疾病:SLE、过敏性紫癜、肾脏淀粉 样变 代谢性疾病:D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分作者:李荣山吴丽然邵珊白波【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患者临床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8年9月确诊并行肾穿刺活检的原发性NS患者82 例,观察肾小管间质病理改变,并进行半定量评分;同时测定患者肾小管功能损害指标——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α1微球蛋白(α1MG)、N乙酰βD尿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观察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

结果: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NS患者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及尿RBP、α1MG、NAG水平均不同(P<0.05);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重的患者尿RBP、α1MG、NAG明显增高(P <0.05)。

结论:原发性NS患者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密切相关,肾小管功能测定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患者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程度。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病理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bular dysfunctions and 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nephrotic syndrome(NS).Methods: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82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NS and the biochemical tests aboutrenal tubular functions,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α1Microglobulin(α1MG)and N Acetyl beta DGlucosaminidase(NAG),were investigated.Results:The degree oftubular dysfunctions and levels of urine RBP,α1MG and NAG differed between different forms of glomerular diseases(P<0.05).Patients with more severe 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s presented with higher RBP,α1MG and NAG levels(P<0.05).Conclusion:Tubular dysfunctions a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ubulointerstitiallesions.Urine RBP,α1MG and NAG can serve as biochemical markers for 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s.Key words nephrotic syndrome;tubulointerstitial;pathological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是肾脏内科常见病,表现为大量蛋白尿(>3.5 g/24 h),低白蛋白血症(<30 g/L),可伴有水肿和高脂血症。

NS常合并肾小管间质病变,后者是影响NS治疗及预后的重要因素[1]。

因此研究NS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通常要通过肾脏病理学检查判定,后者为有创性检查;临床肾小管功能检测是否能反映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国内外研究很少。

本文对82 例原发性NS患者的肾脏病理资料及肾小管功能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5月—2008年9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原发性NS患者82 例,其中男54 例,女28 例;平均年龄(37±15) 岁;均为初发患者,未接受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肌酐清除率≥40 mL/min;无并发症及其他伴发疾病;排除继发性NS。

1.2 研究方法1.2.1 肾脏病理学检查肾活检石蜡切片常规行HE、PAS、PASM和Masson染色,光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

病理诊断按照WHO(1995年)肾小球疾病分类标准进行分型。

对肾小管间质病变进行半定量评分。

肾小管间质病变包括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

按照病变范围评0~4分。

无病变为0分;病变范围在0%~5%为1分;病变范围在6%~25%为2分;病变范围在25%~50%为3分;病变范围>50%为4分。

每张切片至少计数9个高倍视野,取平均值[2]。

根据病理损害评分分值为0~1组、1~2组、2~3组、3~4组,共4组。

1.2.2 肾小管功能测定留取随意尿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尿α1微球蛋白(α1MG)(上海德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水平,采用比色法测定尿N 乙酰βD尿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上海德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P<0.05认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2.1 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82 例患者中微小病变肾病(MCD)患者14 例,膜性肾病(MGN)患者15 例,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患者9 例,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SPGN)患者36 例(其中IgA肾病29 例,非IgA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7 例),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PGN)患者8 例。

部分患者肾组织可见间质单核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等改变。

不同病理类型之间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不同(P<0.05),MCD组和MGN组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较轻,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FSGS组、MSPGN组和MPGN组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较重,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2.2 不同病理类型NS患者肾小管功能测定结果不同病理类型NS患者尿RBP、α、NAG水平不同(P<0.05),MCD 组和MGN组尿RBP、α、NAG相对较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FSGS组、MSPGN组和MPGN组明显高于MCD组和MGN组(P<0.05),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3 不同程度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患者肾小管功能测定结果不同程度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组间尿RBP、α、NAG水平具有差异无显著性(P<0.05)。

随着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加重,尿RBP,α,NAG 均明显增高(P<0.05)(见表2)。

大量蛋白尿不仅是NS的临床特点,而且是促进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进而导致肾功能丧失的独立危险因素。

经肾小球滤过膜漏出的蛋白质在肾小管重吸收,持续的蛋白尿会导致的肾小管损伤,促进炎细胞浸润[3]。

炎细胞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后者促进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分化成熟,导致肾间质纤维化。

本研究中也观察到部分NS患者肾间质单核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等。

表1 原发性NS不同病理类型肾小管间质损害评分和肾小管功能测定表2 原发性NS不同程度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与肾小管功能测定组比较P<0.05。

2)与1~2组比较P<0.05。

3)与2~3组比较P<0.05。

肾穿刺活检对于诊断NS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决定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但肾穿刺活检有其局限性,如有的患者有出血倾向、高度肥胖、严重高血压、孤立肾等不宜行肾穿刺活检;肾穿刺组织仅为肾组织的一小部分,如果病变仅累及部分肾单位,肾穿刺未取到病变部位,则不能反映肾脏疾病情况;一些基层医院尚无肾穿刺活检条件。

因此,寻找准确、安全、简便的肾小管间质损害检测方法非常必要。

近年来尿液中的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引起关注,有学者认为可以替代肾活检术判断疾病的进展、监测治疗反应及判断预后[4]。

RBP、α和NAG就是常用的尿液生物标志物。

RBP是一种小分子蛋白,可由肾小球自由滤过,绝大部分经肾近曲小管重吸收。

在正常情况下尿RBP排出量甚微,近曲小管受损时,排出量明显增加。

RBP在酸性尿液中稳定性较高,特异性较强。

α为小分子球蛋白,主要在淋巴细胞和肝细胞产生,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大部分被近端肾小管吸收和分解,维持尿中恒定水平。

α浓度升高是近段肾小管损伤的标志。

NAG是一种位于溶酶体内的酸性水解酶,广泛存在于各脏器内,肾脏含量最高,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含量特别丰富。

由于分子量大,血清中的NAG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尿中NAG主要来源于近曲小管的溶酶体。

尿中NAG升高主要见于肾小管损伤,并可提示病变活动[4]。

以上3个指标均能较好地反映肾小管间质损害,因此我们检测了尿中RBP、α和NAG浓度,探讨了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程度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组间尿RBP、α、NAG差异具有显著性,随着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的加重,尿RBP、α、NAG水平均明显增高,提示三个指标均能反应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

同时也发现不同病理类型间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不同,MCD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较轻,而FSGS、MSPGN和MPGN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较重,与Bazzi 等[3]报道一致。

本研究中MGN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也较轻,可能与我们选择的是初治病例,病理诊断均为早期MGN,尚无肾小管间质受累有关。

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轻的MCD及MGN患者尿RBP、α、NAG水平明显低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重的FSGS、MSPGN和MPGN患者,也说明了尿RBP、α、NAG水平能较好地反映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

综上所述,RBP、α和NAG等尿液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与肾组织病理损害的相关性好,为原发性NS患者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提供了准确、无创、简便、经济的检测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Branten A J,,Klasen I S,et al.Urinaryicroglobulin and IgG predtict prognosis in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a validation study[J].J Am Soc Nephrol,2005,16(1):[2]Ikezumi Y,Suzuki T,Hayafuji S,et al.The sialoadhesin(CD169) expressing a macrophage subset in human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5,20(12):2[3]Bazzi C,Petrini C,Rizza V,et al.Urinarycell dysfunction and a predictor of outcome in primary glomerulonephritis[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2,17(11):1[4]Varghese S A,Powell T B,Budisavljevic M N,et al.Urine biomarkers predict the cause of glomerular disease[J].J Am Soc Nephrol,2007,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