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 以情入文
谈“披文入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谈“披文入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东海县安峰中学沈春明这几日一直在读刘熙载的《艺概》,书中提出的“诗品出于人品”的观点一直让我如鲠在喉,食难下咽,睡难安寝。
刘氏提出“论词莫先于品”(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他这里所说的“品”,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品。
在他看来,诗品是由人品而来,诗品是人品的外现,诗品就是诗中的人品,所以他把以人品论诗看作是艺术鉴赏中的首要的、第一位的标准。
他指出“看诗之法”在于“诵其诗贵知其人”,正如杜诗“有混茫之人,而后有混茫之诗”,从人品诗品统一的观点做出美学鉴定。
并且说,因为作品内容表现的隐晦曲折,不能直接明显地表现作者的人品时,“知人论世者,自能得诸言外。
”两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观点,用以传承人类文明:所谓文如其人,考察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以及创作动机,联系作品考察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对我们后人实在是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的。
然而,我认为这种方法在语文教学上尤其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在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如果过分的依赖于这些背景资料,一旦我们不能或者没有条件占有这些资料,我们是否还能准确地把握作品所蕴涵的情感内容,还能正确的解读文本?此外就是,文学作品就是文学作品,你不能把它当作历史或者政治来看,正如王国维所说:“词人观物,须用词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
”这是对作者的要求,但我看也不妨视作对读者的要求,即不以政治家的眼光评词,而是以纯文学的眼光评词。
否则,把文学研究成了政治,像毛泽东评《水浒》说的:《水浒》好就好在投降。
完全忽视其艺术价值,彻底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那就与我们的初衷相悖逆了。
所以依王国维所言,“政治家之眼”成了文学的最大敌人。
初中时,我对周作人极为反感,认为他是“汉奸”、“日本鬼子的走狗”,其人如是,那么其文必定也无足取之处。
到高中,经老师推荐,才开始读他的散文,还真读不出“汉奸”的气味来,那分明是一个与世无争的隐逸者的形象!我那时真是茫然了。
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

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初中古诗文选篇中,最早的可以上溯到《诗经》,下至明清时期的诗文。
作者大都是才高八斗、清高孤傲、卓然不群之人。
受儒家“出仕入道”思想的影响,他们大多都有满腔的报国热情,都满心希望自己能受到朝廷的重用,出仕做官、为国为民效力。
但是,就因为才华横溢,性情清高孤傲,总不见容于当权者。
他们或忧民疾苦、极力主张改革变新,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遭贬斥;他们或待遇不公,才高遭妒,怀才不遇、抑郁终生;他们或命运坎坷,历经战乱、惨遭国破家亡之不幸,一生或贫困潦倒或慷慨就义,让人悲叹。
2、精神支柱——儒家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
古代文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崇尚“仁义礼智信”,历来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以仕途为人生的唯一正道。
从孔子的《论语》中,我们感受到了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以待人的仁爱哲学;感受到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感受到他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坚定信念;但是,中国古代文人灵魂深处渴望建功立业的同时,又要求保持人格独立。
3、人生抉择:入世的艰难与脱世的超然。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强烈冲突时,古代诗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抉择:或勉强入世或超然脱世。
出仕者,才情极高,却多半不为世俗所接受,多被贬斥,出任一官半职,在艰难中维持自己做人的尊严和坚守自己的操守。
4、情感主线: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古代文人虽手无缚鸡之力,却有着相当强烈的爱国之情,不管现实生活中遭遇多么不公平的待遇,也不管现实生活给他们带来多少困扰和灾难,在他们的心中依然有着一条永远也割舍不下的情思:“爱国” !当中有对先帝后主忠心耿耿、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代军师诸葛亮;有甘冒生命危险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力谏暴秦的唐雎。
他们高贵的品质让今人肃然起敬!二、古诗文情感教学——披情以入文古代诗文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彪炳千秋,不仅仅在于它的文字表达功底深厚,更主要是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历代人民的思想感情有着相通之处,今天读来人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例谈散文教学应秉持的基本原则

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例谈散文教学应秉持的基本原则散文是人们用平实的语言、纯真的情感来表达对人生、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感悟、思考和意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散文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和繁复的结构,却可以通过深刻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赢得读者的共鸣。
在现代的文学教育中,散文教学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之一。
那么,要想做好散文教学,就必须从基本原则出发,让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本文将从以下角度来具体探讨这些原则。
一、散文教学的目标散文教学的目标首先是希望学生成为一位善于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人,其次是希望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创作散文,开拓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散文教学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二、基本原则1.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思想、情感和文化背景,因此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不倡导一刀切的教育,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和走近文学的自由。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支持学生在文学领域中自由发挥,创造出符合自己个性和思维特点的优美语言。
2.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散文教学的另一个要求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课堂教学和自主阅读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批判思维和见解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和探究大师们的散文阅读,感受他们思考的深度和想象的丰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散文艺术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与教学相结合散文教学应强调实践性,通过不断实践,让学生逐渐领悟散文之美与哲理,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创作经验和技巧,提高其文学素养。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阅读和欣赏散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作,并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在实践中,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交流和分享写作体验,不断打磨文笔和思维。
同时,通过对文艺作品的欣赏,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和文学手法。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名句欣赏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名句欣赏名句: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解释: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
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节选):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雪》也。
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
”见异唯知音耳。
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
”其不事浮浅,亦可知矣。
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
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披文入情品美文

披文入情品美文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首次提出“披文入情”。
他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以感情创作出的作品,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涌动着感情的溪流,掀动着感情的波澜。
阅读文学作品,要注意把握其语言,根据语言捕捉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正是深入作品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所选的课文,或散文、或诗词,都是表达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或借景抒情,或叙事抒情,或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受、抒发个人独特的思想情感。
如《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
《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
《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
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常不是直露无遗地抒发出来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写景、状物、叙事来表现。
因此,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一定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读文章,首先要做的就是整体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渗透的情感,认真体察作者热爱什么,憎恶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
尽管感知有时不一定准确全面,但一定要有所体察,要能基本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如《泊船瓜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当读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时,我们就能基本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读《梅花魂》最后一段:“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祖国的心。
披文以入情,由情而入理——浅谈文学短评写作指导

披文以入情,由情而入理——浅谈文学短
评写作指导
文学短评写作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读者的角度,通过精炼的文字,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以表达读者的主观思想和观点。
文学短评写作虽然只是一种文学研究,但它也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对进一步深入探究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学短评写作指导要从文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出发,要把握文学研究的三要素:“披文以入情、由情而入理”,即以情驱动文学研究,并从文学作品的情感上加以观察,从而以理性的思维深入探究文学作品的文化精神。
首先,在文学短评写作中,要做到加以理解,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把握文章的主旨的同时,要仔细梳理文章的内容,加以细致的分析,以此来把握文学作品的文化精神。
其次,要有敏锐的感受力,以情感的视角来观察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所描绘的人物个性、感情、行为,都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情感,是文学短评写作的重要内容,要把握住文学作品的情感,从而展现出文学作品的文化精神。
最后,要做到把握文学短评的基本格式,以及文学短评写作的基本要求。
文学短评要求文笔精彩,文字精炼,文章结构
合理,分析细致,结论准确,要把握文学短评写作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深入探究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
总之,文学短评写作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要把握其中的三要素:“披文以入情、由情而入理”,只有把握住以上三要素,才能以恰当的方式深入探究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一、整体着眼,细心体味;披文入情,动情观照。
进行文学作品鉴赏,首先要从熟读文本,从整体上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获得对文学形象的深切感受和体验,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要“披文入情”,“情动于衷”,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
二、借助联想和想象,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文学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创作如此,鉴赏亦如此。
叶圣陶说:“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话者,全是联想的结果。
”“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
”文学作品中,作家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媒介,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或隐喻,或暗示,或象征,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表现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理解,情感态度。
鉴赏时要积极思维,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具象的形体:将各自孤立、互不相联的细节、场景、人物等形象个体,整合为相互连结、有机统一、有血有肉的生活画面,从而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明确鉴赏的角度和内容。
(一)鉴赏文学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鉴赏文学形象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也就是从作品中人物形象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出发。
这里的“东西”是指人物自身的言行以及作品对具所作其他种种描写和评述,而不应是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套,不能贴标签,更不解将人物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强加于人物。
二是对人物性格要有简要分析,也就是说,对人物的性格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作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作简要分析。
(二)鉴赏文学语言,首先应该弄清文学语言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其次还应该明白精到、奇妙、鲜活是文学语言的高级档次。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常常涉及以下内容:1.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2.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3.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披文入境,以情动人——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情境化设计教学例谈

语文课堂YUWEN KETANG教师•TEACHER2021年1月Jan.2021披文入境,以情动人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情境化设计教学例谈薛瑞俤(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第三中心小学,福建宁德352100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按照双线结构进行编排:一条是“人文主题”线,另一条是“语文要素”线,较好地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语文教科书“范本”编排更显科学化。
单元情境化设计是小学语文“范本”教学的重要特征,文章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为例,阐述在单元情境化设计下,如何以学生为 视角,紧扣文本,拓展延伸,结合课后习题的设计,更好地把握人文主题,落实语文要素。
关键词:情境化设计;“范本”;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7-25文章编号:1674-120X(2021 ) 01-0023-02单元情境化设计是小学语文“范本”教学的重要特征,旨在将学生引向真实的语文生活世界,它区别于从目标出发 加以控制的传递既有知识、技能的教学。
本文以统编版语文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谈谈在单元情境化设计下,如何 更好地把握人文主题,落实语文要素。
一、以学生为视角,打开情感突破口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略读课文《小岛》。
四篇课文所涉;^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i国情怀,表现了中国人对国家兴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本单元课文所涉及的历史比较久远。
比如《古诗三首》,由于时代隔阂,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上,对诗中 表达的爱国情感体会不深;又如《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 已经消失,无法再现,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大多仅仅停留在 零散的文字、图片上;再如《少年中国说(节选)>,文中 生僻字较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四字韵文比 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等,都影响了学生对文本所表达的炽 烈情感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披文入情以情入文
影响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因素很多,教师的情感是其中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它直接影响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的紧张焦虑程度、智力的活跃程度及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和投入;对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的自信、乐观;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深刻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情绪的紧张、焦虑等。
这些因素无疑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并对教学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
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强烈而突出的情感性,所以,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
学生有了较丰富的情感体验后,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写出有感情的文章。
但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却太注重理性分析和追求知识的灌输,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语文教学枯燥无味,死水一潭。
所以,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充分调动情感因素,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可以激发、感染、陶冶学生,使其潜能和创造性得到发挥。
1. 教师情感因素会影响到教学过程的心理气氛语文学科最大的特性除工具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人文性。
而对人文性特点体现的方式之一,就是来自语文教师对学生情感、情操、心智、人格、品质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感染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积极情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气氛是师生态度、情感、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与表现,它对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教师是课堂心理气氛的创造者。
虽然学生对教学目的的认同程度,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以及教师的个性品格等因素会对课堂心理气氛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教师的热情、乐观、振奋等情感因素会对课堂心理气氛起到直接影响的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教师的这些情感因素是鼓舞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它使学生得到愉快、振奋的情绪体验,从而形成高昂的士气和良好的心理气氛。
2. 教师情感因素会影响学生的智力活动教师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
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学习,就会激发其潜能和积极性,使他们变得聪慧而活跃;反之,则会压抑其潜能和创造性,使其变得窒息而迟钝。
因此教师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智力活动的各个环节及整个过程。
具体地说:
2.1 教师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往往是通过表情传递给学生的。
如教师伴随着教学活动而流露出来的期待的目光、疑问的目光、深邃的目光、严肃的目光等都表现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和要求,都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
教师言行、举动、眼神都可以描摹事物的复杂状貌,传递潜在的心声,披露内在感情,增强其言语的感染作用,给学生留下鲜明的视觉形象,从而收到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的效果,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
2.2 教师富于情感的言语活动,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
教学过程中,教师充满情感的言语活动会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其记忆准确而持久。
2.3 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反应的敏感性、思维的活跃性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激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3. 教师情感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普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努力体现、挖掘、创设情感,发挥情感的特殊功能,能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的目的,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过程中,教师满腔热忱的爱及合理性、激励性、长期性的期待会如和风如细雨润入了孩子们的心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上进心、成就感,从而促进了他们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