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1.平和质:平和质是指体内气血充足、生理功能平衡的体质。
具有平和质的人通常面色红润、体格健壮、精力充沛、睡眠良好、食欲适中等。
2.气虚质:气虚质是指体质弱,气血不足的体质特征。
气虚质的人常常感到疲乏无力、容易倦怠、易出汗、面色苍白等。
3.阳虚质:阳虚质是指体内阳气不足、阳虚的体质特征。
阳虚质的人常感到畏寒、喜欢热饮食、舌苔较厚、容易腹泻等。
4.阴虚质:阴虚质是指体质阴液不足,虚热内生的体质特征。
阴虚质的人常常口燥咽干、容易口腔溃疡、面色潮红、失眠多梦等。
5.痰湿质:痰湿质是指体内湿气重,内分泌失调的体质特征。
痰湿质的人容易胖、面色黯淡、口苦纳呆、排便不畅等。
6.湿热质:湿热质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相互融合,滞于体内的体质特征。
湿热质的人常感到腹胀口苦、皮肤容易起疹子、尿色发黄等。
7.血瘀质:血瘀质是指体内血液循环不畅的体质特征。
血瘀质的人常感到疼痛、皮肤暗黄、容易瘀伤、经血颜色深红等。
8.气郁质:气郁质是指体内气机郁滞不畅的体质特征。
气郁质的人常感到情绪低落、易烦躁、胸闷气短、口苦秘结等。
9.特禀质:特禀质是指个体对一些特定外界刺激易产生过敏反应的体质特征。
特禀质的人通常对一些食物、药物或环境过敏,皮肤容易发红、瘙痒等。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是通过观察、问诊和研究体质特征来判定不同体质之间的差异。
通过对个体体质特征的判定,中医可以针对不同体质的人给予个体化的调养方法,助其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中医体质分类也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助于医生根据个体体质的差异,采取相应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总体来说,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对于个体的健康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公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有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治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标准制订工作2006年6月正式启动,由国家中医药治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编制完成。
标准共分为范畴、术语和定义、中医体质9种差不多分类和特点、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附录(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表)5个部分。
中医体质学者按照人体形状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点及反应状态,对人体体质进行了分类,制订出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该标准应用了中医体质学、遗传学、流行病学、心理测量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体质专家、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多次讨论论证而建立,并在全国范畴内进行了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行性。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打算“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大夫、科研人员及有关治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专门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平和质(A型)总体特点: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要紧特点。
形体特点: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王琦《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王琦《中医体质分类判断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编者按:中华中医药学会 2009 年 4 月 9 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标准正式公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别及与中医体质有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供给依照,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易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种类,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错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别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 973 计划“鉴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获取进一步完美。
经过21948 例流行病学检查,该标准拥有指导性、广泛性及可参照性,合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有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断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照依照。
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 个省、市、自治区(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域等)试用。
平易质 (A 型)整体特点:阴阳气血调解,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足等为主要特点。
形体特点:体形均匀强健。
常有表现:面色、肤色滋润,头发浓密有光彩,眼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惫,精力充足,耐受寒热,睡眠优秀,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缓和有力。
心理特点:性格平易爽朗。
发病偏向:向来生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 (B 型)整体特点:元气不足,以疲备、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点。
形体特点:肌肉柔软不实。
常有表现:向来语音低弱,气短懒言,简单疲备,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点: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偏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痊愈迟缓。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 (C 型)整体特点: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点。
中医体质判定公式

中医体质判定公式
中医体质判定公式是一种根据中医体质理论,综合分析人体形态、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等综合因素,进行体质分类的方法。
其公式为:体质类型=基本体质+次生体质+倾向体质
其中,基本体质是指人体先天禀赋的体质特征,包括平和型、气虚型、阳虚型、阴虚型、痰湿型、湿热型、血瘀型、气郁型、特禀型等9种类型;次生体质是指在生活、环境等条件影响下,人体后天形成的体质特征,包括肝郁脾虚型、肾虚型、痰湿蕴结型、气滞血瘀型、阳虚表寒型、阴虚内热型、热毒蕴结型等7种类型;倾向体质是指人体存在的易发疾病或健康问题,如易感冒、易过敏、易失眠等。
通过中医体质判定公式的综合分析,可以对个体的体质类型进行科学分类,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养生保健、疾病预防和治疗。
- 1 -。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体质分类概述:平和质 (A型)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 (B型)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 (C型)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阴虚质 (D型)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痰湿质 (E型)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中医上的九种体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使用手册

一、体质学说来源由著名的中医学家王琦教授提出并确定的学说。
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带领团队着手研究,2006年开始制定标准化,2009年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对外公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已在全国多家中医院进行应用,用于“治未病”为主。
接下来所讲到的知识,就是从他写的书中摘抄、总结而来。
二、体质含义与体质的特点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及反应状态各方面综合的固有体质。
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如同世界上的每一片叶子,但是却能群分,如生物学分类可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不同的物种。
而体质也可分为九种,每种体质有着它独特的特点。
体质,具有个体差异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特点。
三、分辨体质有何用处?明确自己或顾客体质后,不但可以清楚自己或顾客的身体状态如何,推算顾客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而且还可以从改善体质着手来调理疾病、预防疾病、维护人的形体容貌美丽,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养生项目来调理顾客的身体,并且建议顾客配合合适的膳食、药方以及锻炼,使顾客身体往健康体质状态发展。
四、体质分类A型:平和体质1.形成原因: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2.体质特征:平和质是正常的体质。
这类人体型均匀健壮,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唇色红润,精力充沛,不容易疲劳,睡眠、食欲好,大小便正常、性格随和开朗。
平时患病较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即使患病,也容易痊愈。
3.保健原则:重在维护、饮食有节、劳逸结合、坚持锻炼。
B型:气虚质1.定义:由于元气不足,以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
2.成因:先天本弱、后天失养或病后气亏、年老气衰、过度疲劳造成。
3.特征:肌肉不健壮。
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易出汗,舌体胖大、边有齿横,目光少神,唇色少华,易头晕健忘等。
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敢冒险。
容易感冒,而且难好易复发。
不耐受寒邪、风邪、暑邪。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有9种,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平和质: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气虚质: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阳虚质: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阴虚质: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痰湿质: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湿热质: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血瘀质: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气郁质: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特禀质: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2009年4月9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医体质分会承办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发布会在北京东方花园酒店举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李大宁副局长、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李方处长、国家标准委国际合作部国际组织处陈莹副处长等领导出席了发布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各司办,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秘书长参加。
此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分类和体质辨识研究及应用的规范性文件。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对中医体质9种基本类型与特征进行了详细介绍,每种体质分别在总体特征、形体特征、心理特征等六大方面进行判定。
据悉,本标准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应用,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参考依据。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
平和质(A型)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B型)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C型)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出台划分九种体质
昨天,记者从中华中医药学会获悉,我国第一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今天将出台,此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分类和体质辨识研究及应用的规范性文件。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对中医体质9种基本类型与特征进行了详细介绍,每种体质分别在总体特征、形体特征、心理特征等六大方面进行判定。
据悉,本标准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应用,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参考依据。
(记者徐晶晶)
9类体质特征与调节方法
●平和质
特征:正常的体质。
调节:饮食有节制,不要常吃过冷过热或不干净的食物,粗细粮食要合理搭配。
●气虚质
特征:肌肉松软,声音低,易出汗,易累,易感冒。
调节:多食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等。
少食空心菜、生萝卜等。
●阳虚质
特征:肌肉不健壮,常常感到手脚发凉,衣服比别人穿得多,夏天不喜欢吹空调,喜欢安静,性格多沉静、内向。
调节:平时可多食牛肉、羊肉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阴虚质
特征:体形多瘦长,不耐暑热,常感到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总想喝水,皮肤干燥,经常大便干结,容易失眠。
调节: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甘凉滋润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性温燥烈之品。
适合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项目。
●血瘀质
特征:皮肤较粗糙,眼睛里的红丝很多,牙龈易出血。
调节:多食山楂、醋、玫瑰花等,少食肥肉等滋腻之品。
可参加各种舞蹈、步行健身法、徒手健身操等。
●痰湿质
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而松软。
易出汗,且多黏腻。
经常感觉脸上有一层油。
调节: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多食冬瓜等。
因体形肥胖,易于困倦,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运动锻炼。
●湿热质
特征: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脸上易生粉刺,皮肤易瘙痒。
常感到口苦、口臭,脾气较急躁。
调节: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多食赤小豆、绿豆、芹菜、黄瓜、藕等甘寒的食物。
适合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
●气郁质
特征:体形偏瘦,常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常有胸闷,经常无缘无故地叹气,易失眠。
调节:多食黄花菜、海带、山楂、玫瑰花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作用的食物。
气郁体质的人不要总待在家里,要多参加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
●特禀质
特征:这是一类体质特殊的人群。
其中过敏体质的人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过敏。
调节:多食益气固表的食物,少食荞麦(含致敏物质荞麦荧光素)、蚕豆等。
居室宜通风良好。
保持室内清洁,被褥、床单要经常洗晒,可防止对尘螨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