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小学创新作文大赛复赛(高中组)试题
历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获奖作文

历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获奖作文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由北京三爱创新教育科技中心、全国语文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国校园文学》杂志主办,并与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语文报社、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社、全国语文创新教育研究中心等多家知名教育科研单位进行了深入合作。
创新作文大赛自2000年开展以来得到了各省、市(州)、县(区)教育局、学校、家长的大力支持,参赛学生2000余万人,收集初赛作品1800万余篇,评选出160万余名作文高手并在各省举行现场考试复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计有1000余名同学通过高效自主选拔进入清华、北大、复旦;10000余名同学进入全国各省名校;评选出优秀指导教师9000余名;授予1000余所学校为创新作文教育实验基地。
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已成为国内作文大赛第一品牌!(以下优秀作文仅供阅读参考,请下载后于24小时内删除!)你可以是你的样子,也可以不是作者:李紫嫣学校:成都七中高新校区奖项:特等奖目力所及,即全部人生。
“学生应该有学生的样子!”入耳便觉得不堪了,青春,仿佛正是张扬个性,昂首阔步,开创未来的代名词啊。
随黛玉葬落花,也拾起装点夏;随云漂泊七万里,也守故七不离去;随父母心意勤学苦读,也不羁任性恣意张狂。
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如此如此,不过是不愿成大人模样。
蟒蛇应该是蟒蛇的样子,吞了大象的蟒蛇便不是蟒蛇,因为那是帽子的样子。
大人,拘泥于所见的世界,因为,那代表了真实。
好巧,我也只看到帽子,我也只看到盒子。
天赐人想象的无尽,人予人思想的边境,人先是天上人,后来才是人上人。
从儿时起,人们就指指点点,人说,护着儿童的想象力,因为他们最纯真最质朴,最充满好奇。
孩子是什么?孩子是未来、是花朵,是风鸣中观鸟语、与夏虫语冰,只知人善不知人恶的天使呀。
所以每一个天使,都退化成人类样子。
孩子只是孩子,他们只是无知而显得单纯。
他们因为无知而好奇,因为无知而真诚,因为无知而深富想象。
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山东复赛题目

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山东复赛题目《一次有趣的尝试》
哎呀呀,说到那次经历,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啊。
有一回啊,我看到家里有个奇形怪状的玩具,也不知道是个啥。
我就特别好奇呀,心里想着:这玩意儿到底咋玩啊?于是我就开始捣鼓起来。
我这儿摸摸,那儿碰碰的,还不小心把它摔地上了,“哐当”一声,吓我一跳呢!然后我又研究了半天,才发现原来有个小按钮,我一按,嘿,竟然发出了奇怪的声音,把我乐得不行。
我就跟着那声音瞎比划,感觉自己像个小傻瓜似的,但就是觉得特别好玩呀。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事情,让我感受到了探索的乐趣,原来好多东西都要自己去尝试发现呢。
这不就和“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山东复赛题目”一样嘛,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新的东西呀!不管结果怎么样,这过程就已经很有意思啦。
希望我以后能多多有像这样有趣的尝试呀,哈哈!
以上作文仅供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2016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初赛高二年级组赛题册

2016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初赛高二年级组赛题(试题总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一、倾听交流(20分)听录音,回答问题。
每则录音读两遍听语段一,完成信息判断1-3题。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舰载机上舰飞行时非常危险的。
()(2分)2.舰载机的飞行时速为200公里。
()(2分)3.航母甲板宽度还不到陆地跑道的一半。
()(2分)听语段二,完成信息判断4-5题。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4.该电车充电30秒即可运行3至5公里。
()(2分)5.该电车甩掉“大辫子”后,能节省85%的电量。
()(2分)6.听对话一,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丽把小强踢出了微信群。
B.小丽用脚踢了小强。
C.小丽把小明踢出了微信群。
D.小丽用脚踢了小明。
7.听对话二,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电话是女儿的追求者打来的。
B.电话是医生的患者打来的。
C.打电话的年轻人病得很重。
D.女儿不愿意让爸爸出诊。
8.听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2分)(1)先生是指谁?(1分)(2)伊籍的言外之意是什么?(1分)9.听下面的歌曲,完成填空。
(2分)(1)这首歌原作出自清代的著作《》(1分)(2)“阆苑仙葩”是指,“美玉无瑕”是指(1分)10.听录音,写出录音材料中所朗读的词语。
(2分,每个词语0.5分)(注释内容不用写)二、积累运用(20分)1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2分)A.唱.腔菖.蒲猖.狂倡.导B.忻.州沂.水斫.伐圻.父C.沧.桑跄.踉疮.痍苍.茫D.播.音潘.安藩.篱幡.刹12.下列例子的笔画数,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例:凹凸鼎丏A.5 5 12 4 B.4 5 13 4 C.5 4 12 4 D.5 5 13 513.根据以下言论判断,“他”指的是()(2分)(1)他是“中国的苏格拉底”。
—康德(2)没有他和老子,《福音书》都是不完备的。
第十二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6—2017)

创新世界,我来了
创新的世界,是令人心仪、令人神往的世界。关注 新事物,崇尚新理念,是年轻的生命特有的心理品质。 在青春词典的排序中,“新”字,永远是万千词语中当 然的首席。所以,创新世界,我来啦!我们好奇的目光, 将覆盖新世界的每一寸土地;我们探索的脚步,将踏遍 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如果说,向往新世界、感受新生活,是年轻一代的 偏好和权力,那么,开拓新思路、创建新世界,就是年 轻一代的义务和责任。 数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空 前强大,也为年轻一代开创新世界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 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让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更加 方便快捷,也给年轻一代开创新世界拓展出了巨大的空 间。所以,创新世界,我来啦!“创新世界”,是时代 的呼声和召唤;“我来啦”,是青年学子的响应和奔赴!
创新世界, 我来啦 第十二届中国中学
生作文大赛 (2016—2017) 总主题
创新世界,我来了
二十一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而特殊的时代。新世 纪以来,创新,逐渐成为一个最响亮、最引人注目的时代主 题词。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 动力。一个民族要想不断进步,永葆活力,创新更是一种必 不可缺的精神基质。 新世纪为当代中学生搭建了一个铺展人生、追逐梦想的 时代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创新,将成为一面最鲜艳、最 具感召力的旗帜,引领我们去挥洒青春,施展才华,成就理 想。 为此,第十二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总主题设定为“创 新世界,我来啦”。创新/世界)——一个充满创新 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的世界。 二是“开创新世界”(创/新世界)——新世纪的这代人, 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去创造一个史无前例、超乎想象的崭 新世界。
创新世界,我来了
开创新世界,需要激情和勇气,于是我们从民族传统 和先辈楷模中汲取力量;开创新世界,需要赤子般的纯 真和热忱,于是我们带着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上路;开创 新世界,需要更新思想观念,于是我们用批判和质疑的 利器破土开道;开创新世界,需要宽容开明的环境,于 是我们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开创新世界,需要扎实的 学问和过硬的本领,于是我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开创新世界的征途中,年轻的你、我、他,谁都不该缺 席,谁都不想缺席。 回归到写作的本题。作文的天地虽然广阔无边,包罗 万象,但创新依然是一面最醒目的旗帜。写作是创造性 劳动,而创新精神是一切创造性劳动的灵魂。 真诚祝愿中国中学生在本届作文大赛中,悉心耕耘, 尽情发挥,创意无限!
[创新作文大赛]新作文大赛
![[创新作文大赛]新作文大赛](https://img.taocdn.com/s3/m/f1adbb03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b.png)
[创新作文大赛]新作文大赛新作文大赛篇(一):创新作文大赛的决赛命题有哪些题目一:瞬间收藏家有一本书叫《瞬间收藏家》,书里的主角是一个画家,但他不是一个普通的画家,他说自己是瞬间收藏家,专门收集每一瞬间的景象。
他的每一幅画中都有一个故事,只有他能够看到和听到。
如果你是一个瞬间收藏家,你手中的笔就是画笔,考卷就是画纸,墨水就是颜料,你会向我们展示你的哪些瞬间收藏呢?可以是真实的瞬间,如得知比赛获奖消息的惊喜瞬间、喜欢的球队输了比赛的瞬间;也可以是想象的瞬间,如:流星即将撞击地球的一瞬间、我亲眼目睹苹果砸到牛顿脑袋的一瞬间等等。
要求:可以写一个瞬间,也可以写多个瞬间;可以只写真实的瞬间、想象的瞬间,也可以真实与想象交替。
题目二:变形的世界7月11日,曾经陪伴我们的爸爸妈妈走过童年的动画片《变形金刚》真人电影在国内上映了,很多爸爸妈妈都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电影院欣赏了这部电影,相信其中一定有我们的小选手。
在变形金刚的世界里,只要是机器几乎都可以变形。
当他们变为人形时,除了身体是用金属制造的,其行为、语言等都和人类没有太大区别;而当他们变回原形时,又可以实现原形的功能,比如救护车可以拉伤员、直升机可以载人、录音机可以播放磁带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接触到不少的机器。
有小的电器,如手机、电动刮胡刀;也有大的机械装置,如吊车、自动贩卖机。
想象一下,如果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机器都可以像变形金刚一样变形,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我们和这些活的机器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写一篇属于自己的变形金刚作文,也许等《变形金刚》真人电影拍续集的时候,导演会采纳你的点子哦!比赛规则一、试题说明:以上两道试题请参赛选手自选一题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000字以内。
二、参赛组别:新课堂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分小、初、高三组同场竞赛,试题分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
三、比赛时间:2007年7月28号上午9.3012.00。
四、试卷由大赛组委会统一制作、印制。
最新第十二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7)总主题

第十二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6—2017)总主题创新世界,我来啦二十一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而特殊的时代。
新世纪以来,创新,逐渐成为一个最响亮、最引人注目的时代主题词。
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一个民族要想不断进步,永葆活力,创新更是一种必不可缺的精神基质。
新世纪为当代中学生搭建了一个铺展人生、追逐梦想的时代大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创新,将成为一面最鲜艳、最具感召力的旗帜,引领我们去挥洒青春,施展才华,成就理想。
为此,第十二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总主题设定为“创新世界,我来啦”。
所谓“创新世界”,有两层含义:一是“创新的世界”(创新/世界)——一个充满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的世界。
二是“开创新世界”(创/新世界)——新世纪的这代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去创造一个史无前例、超乎想象的崭新世界。
创新的世界,是令人心仪、令人神往的世界。
关注新事物,崇尚新理念,是年轻的生命特有的心理品质。
在青春词典的排序中,“新”字,永远是万千词语中当然的首席。
所以,创新世界,我来啦!我们好奇的目光,将覆盖新世界的每一寸土地;我们探索的脚步,将踏遍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如果说,向往新世界、感受新生活,是年轻一代的偏好和权力,那么,开拓新思路、创建新世界,就是年轻一代的义务和责任。
数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强大,也为年轻一代开创新世界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让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更加方便快捷,也给年轻一代开创新世界拓展出了巨大的空间。
所以,创新世界,我来啦!“创新世界”,是时代的呼声和召唤;“我来啦”,是青年学子的响应和奔赴!开创新世界,需要激情和勇气,于是我们从民族传统和先辈楷模中汲取力量;开创新世界,需要赤子般的纯真和热忱,于是我们带着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上路;开创新世界,需要更新思想观念,于是我们用批判和质疑的利器破土开道;开创新世界,需要宽容开明的环境,于是我们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开创新世界,需要扎实的学问和过硬的本领,于是我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开创新世界的征途中,年轻的你、我、他,谁都不该缺席,谁都不想缺席。
第十三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初赛文学素养测试样题及答案

第十三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初赛文学素养测试样题及答案作者: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8年第02期2017年12月15日,随着第一场初赛如期举行,第十三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的初赛全面展开。
与往届相比,本届大赛的初赛除了参赛选手可以自主选择参赛场次之外,另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增加了文学素养测试环节(文学素养测试的试题均为客观选择题,10题为一组,每题2分,共20分;答题时间为20分钟)。
该环节主要考查参赛选手对文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旨在培养高中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文学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高中生提升文学素养,开阔眼界,奠定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由于文学素养测试的试题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涉及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化常识、文化礼仪、审美艺术,以及对书画、音乐、舞蹈的鉴赏等方面的内容),为了让还未参加初赛的选手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参赛准备,创新作文大赛组委会特授权《课堂内外·创新作文》杂志,发布部分文学素养测试样题及答案。
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揭开文学素养测试的神秘面纱吧!文学素养测试样题1. 暑假期间,王小明同学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各处名胜古迹的楹联引起他极大兴趣,下面哪一处的楹联是小王记错了的?()A. 滕王阁的楹联: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B. 岳阳楼的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C. 泰山的楹联:万山拜其下,孤云卧此中。
D. 寒山寺的楹联:大肚鼓圆,能容一下难耐事;满腔欢喜,迎接世间有缘人。
2. 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季节与下列诗句描绘的季节相同的是()A.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语言不多,但句句言语都恰到好处,传神地表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下面语句与说话人不一致的是()A.“就算是儿子打老子了”——阿QB.“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C.“一代不如一代”——九斤嫂D.“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魏连殳4. 如果你是房地产商,你会选用下列哪位诗人的作品来为公司的海景房做广告?()A. 海子B. 顾城C. 舒婷D. 北岛5.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启事

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启事导读:小学组初赛题目一、阅读能力测试(100分)请选择一本你最喜欢的书,说一说你喜欢它的哪些地方;再选择一本你最不喜欢的书,写下你讨厌它的理由。
格式如下,不限条数,内容越具体、越充分越好。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__________,它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
我喜欢它的地方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它的地方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它的地方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不喜欢的一本书是:________,它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
我不喜欢它的理由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喜欢它的理由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喜欢它的理由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创新作文写作(100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期待某种事物的到来——生日到来,我们就可以吃蛋糕了!暑假到来,我们就可以痛快地玩儿了!新书到来,我们就可以尽情地阅读了!在生活中,也有一些“不速之客”并不那么受欢迎——台风到来,给大家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损失。
感冒到来,学不好吃不好睡不好。
家访到来,让我们惴惴不安。
……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以“_____来了”为题(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初中组初赛题目一、阅读能力测试(100分)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进行阅读能力测试。
小王子走啊走啊,穿沙漠、翻山岩、过雪地,经过了长途跋涉终于发现了条大路。
这里条条大路都通向人们居住的地方。
“你们好。
”小王子说。
这是一个玫瑰盛开的花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完成阅读能力测试。
神奇的土壤土壤就在我们脚下,但却经常被我们忽视,完全没放在心上。
土壤也许是人类安全和福祉里最容易被忽略的。
土壤真的不止是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前提,它也是保证地球上无数生命维护体系正常运转的错综相联的网络基础。
光凭“土壤”这个词是很难描述清楚这一结构复杂,功能繁复的体系,尤其是当你想到土壤里的各种成分有着天壤之别的时候。
因为土壤的组成非常丰富。
它的基本成分是风化的石头,死掉的生物,还活着的生物,气体和水分。
把这些成分分别剥离出来,大概比例是:岩石45%,空气25%,水分25%,有机物5%。
当然,不同的土壤差别很大,比如说泥沼的成分就是以有机物为主。
一般来说,土壤的特征中最重要的是地理成分。
沙性土壤颗粒很粗,主要有石灰岩、石英和花岗岩或者冰川风化以及河水沉积物。
淤泥土壤颗粒更细,通常都很肥沃,但容易被水侵蚀。
影响土壤性质和属性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它里面包含的生物的数量——里面有无数小生命,包括腐化的动物尸体、树叶、木头和植物根须。
土壤的有机物承担着一系列重大功能,对于土壤最终表现起着决定性作用。
例如,土壤里的有机物可以容纳本身质量20倍的水,因而能抵抗干旱。
因为可以储存大量水分,土壤还能在雨季时降低洪水的风险。
土壤里的有机物富含碳基分子,是能量的源泉,因为碳基分子是所有生物中最重要的成分。
不过说到在地下活着的或者跟地下有关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那数据绝对让人头晕。
例如,在10克健康的耕地土壤(也就一勺子)中所含细菌数比全球人口数还多。
而这些细菌的种类可能至少有20000种之多。
让人瞠目的不仅仅是种类和数量——在一公顷耕地的土壤里(就是一块100米见方的土地)细菌的体积可能相当于300头羊的体积!除了非常非常小的有机物——也就是细菌、原生物和线虫——还有大一点的生物,包括蚯蚓、蜈蚣和各种昆虫。
这些数量惊人的各式各样的生物承担着无数关键性工作。
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分解。
正如这个词的字面意思,这项工作真的是要把东西打碎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释放营养成分,从而促成新的生长。
这些数以万亿计的虫子、细菌和原生物就是生态过程的最初始基础,它们促成了我们生命体系的成长繁荣。
至少对于陆地的生命体系来说是如此。
土壤的恩泽先不管其复杂性,土壤显然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恩泽。
我们的食物90%依赖于耕地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只有海洋里的野生鱼类和极少数水培温室作物例外)。
现代食物不管经过多少包装和营销,它们的生产最终还得仰仗于那支线虫、微生物和蠕虫大军。
它们中很多甚至连一个学名都没有。
下一次,当你拿起一包豌豆的时候,要记得它们的生产者到底是谁——绝对不只是包装上著名商标持有人的功劳!我们必须反思我们跟土壤的文化关系,这不仅仅关系到未来的食物来源。
还有一个近年来被提到政治议程上的是土壤在碳循环和存储中的角色。
有机物,包括土壤里的生命成分比如说根须和微生物在这方面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功效。
虽然很多人都换上了节能灯泡,把车放在家里不开,跟他们的家人和朋友辩论风力发电的优缺点,可有多少人想到过土壤会是解决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上升的问题的主要工具之一呢?研究人员估计,仅仅在英国,就有大约100亿吨的碳储存在土壤当中,这可比欧洲全部树木储存的碳的数量还多。
英围高地的土壤泥炭含量丰富,光是这部分土壤里有机物的碳含量就比英国和法国所有树木加起来的碳含量还要高。
低地土壤里的碳含量也毫不逊色。
如果把这个我们星球的稳定剂放到更大的背景下来看,全世界土壤里的碳含量估计比大气层和所有植物的碳含量加起来还要多。
霍尔姆沼泽地里那根因为土壤不断收缩而突出沼泽面的铁柱证实了这一实际正在发生的变化。
土壤能帮助净化水质,也能储水。
这一属性帮助世界上大多数人能喝上淡水。
根据环境署为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做的一项估测,一公顷的土壤存储和过滤的水足以满足1000人的需求。
提高土壤的储水能力也能提高食物产量,尤其是在雨水少的季节里。
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包括干旱等,土壤的储水能力会成为保证庄稼收成乃至食品安全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疲惫的土壤不过,耕作也会令土壤系统严重疲劳。
耕作不仅是把土壤暴露于空气当中,同时也打破了土壤的结构,被打碎的土壤粒子变得非常容易被侵蚀。
干燥的时候,土壤会丧失黏性,风会把土壤刮起来形成一团团飞尘,有时甚至把它们搬运到数干英里之外。
其他形式的土壤退化也会导致同样的结果。
2004年3月6日,美国宇航局的卫星捕捉了一幅令人震撼的画面。
一股巨大的沙尘云从北非横跨大西洋。
它的整个跨度长达地球周长的五分之一左右。
这股气流卷挟了大量尘土,一路洒到了加勒比海。
土壤的侵蚀通常是风力造成的,不过在某些地区,降雨可能会是更大的罪魁祸首。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流失的土壤令河水变成了可可或者茶的颜色。
这就是中国著名的黄河的名字由来。
黄褐色的土壤被河水冲刷侵蚀,在河流强大的搬运力作用下奔向大海。
黄河的中下游地带是世界上土壤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受灾区域面积是英国国土的1.5倍,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16亿吨。
表土流失是土壤退化的最严重症状,根据一项权威评估,已经有10个英国那么大的耕地面积退化到了基本无法种植粮食的地步。
从全球来说,自从20世纪中期以来,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农田土壤或多或少地退化了。
土壤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据是每年也就能长1毫米。
可是很多地方的水土流失速度远超过这个速度,而表土的流失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在美国,很多地方水土流失的速度是其形成速度的10倍;而中国和印度的某些地方,水土流失的速度估计是其形成速度的40倍。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急剧的水土流失外,很多地方的土壤侵蚀是很小的,人们未必能够看得见,但年复一年下来,土壤的这种流失,或者说破坏最终会导致重大变化,就跟霍尔姆沼泽那根铁柱显现的一样。
在那片土地上,抽水先是导致泥浆萎缩,然后,因为暴露在空气中了,土壤中有机物的碳跟氧分子结合形成二氧化碳,就是所谓的氧化和“挥发”,土壤真的就变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了!最近的研究估计,英格兰暴露的泥浆地每年散发出将近600万吨二氧化碳。
这对于这个重要的农业基地的粮食生产有明显影响。
某些地方的泥浆已经流失到底土完全暴露的程度了。
如今的土壤已经疲惫不堪,它提供全面营养和服务的能力大打折扣,在有些地方甚至是奄奄一息了。
我们还有多少土壤能流失?虽然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数据证实什么程度的土壤流失会让整个社会无法承受,但我们的确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例子。
研究历史可以看到水土流失是如何导致社会紧张,最终使整个文明崩溃的。
在冰岛、尤卡坦半岛和某些偏僻的太平洋岛屿,都有过水土流失引发的粮食安全危机,最终导致社会解体。
现在,全球已经有24%的陆地面积被开垦了。
它们主要集中在印度、欧洲和俄罗斯西部、中亚、北美、南美东部,撒哈拉以南非洲、中国以及东亚的其他部分,另有四分之一的陆地面积被辟为草场。
没有被开垦的其余区域不是太干、太冷了,就是太多山了。
而那些被开垦的区域显然是以牺牲原来的自然栖息地为代价的。
在过去两百多年里,人类已经把这个星球70%的草地,一半的草原生物群系和将近一半的落叶林变成了农业用地。
在粮食供应紧张的一步步挤压下,土壤流失已经成为全球的焦点问题。
由于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再改造自然栖息地就很不明智的地步,越来越多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现有的土地上。
世界人口已经超过70亿,到21世纪中期会突破90亿。
这就相当于要求在这期间必须找到一个每天多养活20万人的方法。
而全球人口最高可能达到120亿。
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我们还得解决当前就有一亿人无法填饱肚子的问题。
这些事实让联合国粮农组织下结论说,到2050年,粮食的需求大概会有70%的增长。
有人显然认识到了在现有土地数量有限和对粮食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因为不论是为了赚取暴利还是为了防止食物短缺,在2009年,估计有两个英国那么大面积(大约5600万公顷)的土地被外国机构买下来了,其中包括养老基金或者代表国家操作的独立财富基金等金融机构。
对这些投资者来说,土地供应和粮食需求之间越来越狭窄的余地就是他们冒险投资的最大动力。
不幸的是,我们期盼的不仅仅是更多的粮食。
能源的需求也会上升,而这个需求也必定会体现到对土地的需求上,主要是对生物能源的需求——包括对液体生物燃料的需求会急剧上升,以弥补能够生产出柴油和汽油的矿物油的供应不足。
对木材和其他生物群系的需求也会上升,用来作为发电和供热的能源。
这将进一步加大对土地的需求。
同样还有造纸、纺织和建筑材料等——所有这些都依赖土地才能生产出来。
未来几十年,还有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发展也会对土地有强烈需求。
新建城镇的面积将会有300~500个伦敦那么大,这样才能容纳下2050年的城市人口数量。
大片土壤将被埋没,而且几乎是永久地被埋没在水泥和沥青下面。
在全世界的城市边缘,肥沃的土地正飞速被住房、道路和写字楼吞噬。
过去那种靠增加土地供应来满足对土壤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的模式未来已经不可能再重复了。
一项重要的研究,《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指出,1960-2000年间,粮食产量增长了大概2.5倍。
这部分是靠改进农业生产技术(这一招也是土壤退化的原因之一)和开垦新的耕地得来的。
虽然技术改进很重要,可是它本身满足不了对土地产量不断增长的需求。
明白了这点,保护、提高、恢复土地生产力就将是我们未来最主要的任务。
好兆头幸好,这个非常基本但却至关重要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理解,人们已经开始致力于把这一抱负变成现实。
即便是在几十年来一直支持各种农业生产,导致土壤遭到破坏的政治体系中心内部也有人提出了必须改革的声音。
最近一次到华盛顿的时候,我看到地铁的海报上声称美国玉米种植者已经在努力减少对土壤的侵蚀了。
广告牌上的信息说,土壤不再无足轻重,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这类问题终于进入了政治运动中当然是个好兆头。
也许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当年如雷贯耳的名言“破坏土地的国家就是自寻死路”终于被人们听进去了。
这一认识在很多地方都得到了行动支持。
减少传统的翻耕可以降低甚至避免土壤中最重要的表层被破坏。
这对土壤的健康有很大好处。
这样的做法已经在北美和南美越来越广泛。
人们已经看到了由此带来的好处——比如保持水分,节约了拖拉机的燃料成本。
美国的长期研究表明,通过这样“精简耕作”的方法,土壤里的有机物被无休止地翻耕造成的流失已经基本停止并被扭转过来了。
最近正在进行的研究表明,有可能让这种草本植物在同一根系上年复一年地再长出谷物来(就像有些草原上的草本植物一样),这样就可以避免每年都得翻耕和播种。
当然实施起来还有很多困难,可要是可以种植多年生谷物的话,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增加土壤的碳储量,更好地保持水分,防止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