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的叫声蝈蝈的寿命有多长

合集下载

蝈蝈养殖技术

蝈蝈养殖技术

蝈蝈养殖技术蝈蝈的生活习性在野外自然界中,若虫共要蜕6次皮。

蜕皮时头向下,足抓住附着物,头胸蜕裂线先开裂,再是前足、中足、后足、触角及腹部蜕出,历时约65分钟,最后将蜕下的皮吃掉。

在野外的天然蝈蝈成虫多在上午羽化,经1—2周开始交配,历时30分钟左右,直至雄虫排出乳白色直径达10mm的粘性精托,并附着雌虫生殖器内外,才算结束了交配。

这时雌虫腹部向前弯曲,并用口咬食精托,将精子挤入贮精囊中,不取食精托则不能产生受精卵。

蝈蝈一生可以进行多次交配。

雌虫交配后2—3周就开始产卵,产卵期很长,怀卵后体重可增加3倍左右。

产卵时腹部向上提,产卵管垂直的插入土内,产卵瓣上下蠕动,将卵分批分散的产于土中。

产完一批卵后抽出产卵管,用力向后弹土,封闭住产卵孔,再继续产卵。

白天产卵比晚上多,7月上旬开始产卵,高峰期在8月,9月末或10月上旬结束。

每头雌虫产卵300—440粒,每粒卵重14mg。

1000只母蝈蝈理论可以产300000___400000(30万之40万)枚卵是非常的惊人的 !!雌雄成虫寿命近似,一般却为80—90天。

进入9月下旬或10月上旬,成虫就死亡了。

蝈蝈属杂食性。

食肉性强于食植性。

天然蝈蝈主要以捕食昆虫及田间害虫为生,是田间的卫士,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蝈蝈繁殖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过冬,成虫或若虫戏喜栖息于谷物田间或灌木丛中。

喜食豆科植物的嫩茎与嫩果实。

虽是害虫,但人们喜饲养,供作玩物听其鸣叫。

蝈蝈属于螽斯科。

螽斯科鸣虫一般共同的特征一般有:身体呈扁圆柱状。

头部较小,颜面倾斜或垂直。

头部有复眼1对。

在复眼内侧有丝状触角一对,细长,一般明显长于体躯。

单眼2—3个。

口器为咀嚼式,由上唇、上下颚各1对、下唇及舌等部分组成。

上颚即大牙特别发达,粗壮坚硬,内缘常呈锯齿状。

牙尖黑色,牙的前半部多为红色或紫红色,牙根色淡。

胸部背面有发达的前胸背板,形状多变。

侧片发达,有些种类在侧片和前胸背板后缘相交处形成肩凹陷。

前胸腹板平坦或具有刺状突起。

蝈蝈为什么能活三年,蝈蝈和蛐蛐是同一种昆虫吗

蝈蝈为什么能活三年,蝈蝈和蛐蛐是同一种昆虫吗

蝈蝈为什么能活三年,蝈蝈和蛐蛐是同一种昆虫吗蝈蝈的寿命大约为80-90天。

蝈蝈和蛐蛐的区别:1、蝈蝈身体侧扁,雌虫产卵器呈刀状,而蟋蟀身体圆滑,雌虫产卵器呈针状或矛状。

2、蝈蝈足部跗节为4节,尾须短粗,而蟋蟀跗节为3节,尾须细长。

3、蝈蝈左前翅压在右前翅上,翅膀通常立于背上,而蟋蟀右前翅压在左前翅上,翅膀平放于背上。

4、蝈蝈体型较大,体色多为翠绿色或鲜绿色,蛐蛐体型相对较小,体色多为黄褐色或黑褐色。

一、蝈蝈为什么能活三年无论是雌虫还是雄虫,蝈蝈的寿命均为80-90天左右。

1、卵(1)蝈蝈当年所产的卵一般在表土层进行越冬,直至第二年4月份天气湿润后,虫卵迅速膨大(长度增加44-58%,宽度增加93-126%)。

(2)孵化时,卵壳破裂,随后虫体在另一层膜内蠕动,最后破膜出土,时间大约为2小时。

(3)如果天气较为干旱,卵期延长(卵期大约为244-669天)。

2、若虫若虫一共需要经历4次蜕皮。

在蜕皮的时候,蝈蝈头部朝下,足部抓住附着物,头胸蜕裂线先行开裂,后续前足、中足、后足、触角及腹部依次蜕出,历时65分钟左右(蜕皮结束后,将蜕下的皮吃掉)。

3、成虫(1)成虫羽化后,大约7-13天开始进行进行交配,整个交配过程持续30分钟左右。

在交配时,雄虫排出乳白色粘性精托(直径约为10mm),附着在雌虫生殖器上,此时雌虫腹部往前弯曲,用嘴部咬住精托,将精子挤入贮精囊中。

(2)雌虫在交配后13-20天左右(7月上旬左右)开始产卵,8月进入产卵高峰期,9月末期产卵结束。

二、蝈蝈和蛐蛐是同一种昆虫吗蝈蝈和蛐蛐不是同一种昆虫,二者区别如下:1、蝈蝈的身体侧扁,雌虫的产卵器为刀状,而蟋蟀的身体较为圆滑,雌虫的产卵器为针状或者是矛状。

2、蝈蝈足部的跗节为4节,并且尾须短而粗,而蟋蟀的跗节为3节,尾须细长。

3、蝈蝈的翅膀通常立于背上,左前翅压在右前翅上,而蟋蟀的翅膀平放于背上,右前翅压在左前翅上。

4、蝈蝈的体型相对较大,体色多为翠绿色或鲜绿色,少数为褐色,而蛐蛐的体型相对较小,体色多为黄褐色或黑褐色。

冬蝈蝈活了八个月,怎么做到的?

冬蝈蝈活了八个月,怎么做到的?

冬蝈蝈活了八个月,怎么做到的?蝈蝈俗称“百日虫”,意思是说蝈蝈可以存活一百天。

但如果喂养得当,很多冬蝈蝈可以存活半年甚至更久。

下面这位玩友的蝈蝈最长活了八个月,一起看下他的喂养方法。

新蝈蝈到家,翅膀发育未全部硬朗,身体也未完全老熟,此时当妥善饲养,打好“底子”,为以后蝈蝈的开叫打好基础。

这时蝈蝈应喂养肉食,像玉米螟就是很好的食料,前几天要吃饱喝足,除饱食饲玉米螟外,还需喂养纯净水、矿泉水、淡茶水。

此时不宜将蝈蝈置于过于温暖的地方,避免其过早鸣叫损伤翅膀,甚至应该把蝈蝈放在相对冷点的地方让其翅膀慢慢发育硬朗,这一过程要持续半个月甚至更久。

半个月二十天以后,将蝈蝈移至温暖处,再以大量玉米螟喂两三天,同时保持足够饮水,几天之内蝈蝈就可以开叫,这就是定调。

在蝈蝈开叫后,饲养重点转为保调,即保持现有调门渐渐使其鸣叫流畅豁亮。

饲料不宜过于偏向肉食,传统做法是以玉米面胡萝卜为主食,间以玉米螟。

一般认为,蝈蝈多吃虫,则力大善鸣,而新陈代谢过快寿命则短。

所以我多年的养法就是在蝈蝈定调后全部转为素食,连玉米螟什么的也不常喂,除每周一条玉米螟之外全部素素食,水果也要少喂。

使用这种方式喂养的蝈蝈极长寿,鸣叫也未见不足。

多素食则新陈代谢慢,于延年益寿大有好处。

一位朋友说,他的蝈蝈只喂点蔬菜水果就养了半年,他的养法恰恰是最利于长寿的养法。

不那么养想活半年反而难了。

另外就是一定要避免受寒,尤其是避免四五度的低温,过低的温度会造成翅膀摩擦无力以至声音嘶哑。

过冷不好,过热也不太好,这同样会加快它的新陈代谢,降低寿命。

蝈蝈可以把葫芦揣在怀里养,为揣叫。

也可以把葫芦摆在桌子上养,为墩叫。

揣着寿命短于墩着,也是由于温度高、新陈代谢加快所致。

还有一件影响蝈蝈寿命的要素——水。

水不但是饮用的,还是沐浴的。

每天晚上要把蝈蝈从葫芦里倒出来,喂食喂水后,让它在湿毛巾上爬一爬,湿润其脚爪,避免过于干燥导致脚爪干裂脱落,就像野外的蝈蝈是每天凌晨都会披一身露水的。

蝈蝈简介50字以内

蝈蝈简介50字以内

蝈蝈简介50字以内
【实用版】
目录
1.蝈蝈的概述
2.蝈蝈的分类与分布
3.蝈蝈的生活习性
4.蝈蝈的繁殖方式
5.蝈蝈的保护现状与意义
正文
1.蝈蝈的概述
蝈蝈,学名螽斯,又称蝗虫,属于直翅目螽斯科昆虫。

它们一般生活在草原或沙漠地区,是我国常见的昆虫之一。

蝈蝈身长通常为 3 到 12 厘米,成年个体呈绿色或棕色。

它们双翅长而薄,使它们能够在飞行时快速而准确地转弯。

2.蝈蝈的分类与分布
蝈蝈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地,尤其是温带和热带地区。

在我国,蝈蝈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如华北、东北等地。

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蝈蝈可以分为沙漠蝈蝈、草原蝈蝈等多种类型。

3.蝈蝈的生活习性
蝈蝈为草食性昆虫,主要以植物的茎、叶、花、果实为食。

它们具有很强的跳跃和飞行能力,可以在地面和空中迅速移动。

在夜间,蝈蝈会停止活动,躲在草丛或树丛中休息。

4.蝈蝈的繁殖方式
蝈蝈的繁殖能力非常强,每年可以繁殖数代。

雌性蝈蝈会在土壤中产
卵,每窝产卵数量可达数十枚甚至上百枚。

卵孵化后,幼虫会迅速成长,经过几次蜕皮后变为成虫。

5.蝈蝈的保护现状与意义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蝈蝈的生存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

尽管蝈蝈并非珍稀濒危物种,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如维持土壤通气性、促进植物传播等。

蝈蝈历史知识点总结

蝈蝈历史知识点总结

蝈蝈历史知识点总结一、蝈蝈的起源和进化历程1. 蝈蝈的起源蝈蝈被认为是一类相对古老的昆虫,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侏罗纪时代,距今约2亿年前。

在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的研究中发现,在古生代的时候,由于气候的变化和陆地的漂移,使得一些原始昆虫种群开始分离演化,蝈蝈就是其中之一。

而到了中生代的时候,蝈蝈经历了大规模的分化和扩散,形成了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类型的蝈蝈。

2. 蝈蝈的进化历程据化石记录显示,蝈蝈的进化历程非常丰富多样。

早期的蝈蝈主要是生活在地表上的,后来随着陆地植被的发展,它们开始逐渐向地下、水生和树上等不同的生境中进化。

同时,在物种数量和分布上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特别是在热带地区,蝈蝈的多样性更是异常丰富。

3. 蝈蝈的生态地位蝈蝈在昆虫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它们不但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还能够帮助植物传粉和授粉,促进种子的传播和繁殖。

同时,蝈蝈因为其特殊的叫声和外形也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了昆虫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二、蝈蝈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1. 蝈蝈的外形特征蝈蝈的体型一般较小,体长约在1-5厘米左右,有的甚至更小,但也有超过10厘米的大型种类。

它们的身体呈扁平状,前翅宽大,后翅薄膜状,身体颜色多样,有的种类甚至能够具有很好的伪装能力,使得其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更加安全。

2. 蝈蝈的生活习性蝈蝈主要以植物为食,有的种类也会啃食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等。

在不同的生境中,它们的生活习性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有的种类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有的则喜欢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而有的则喜欢生活在树上,还有的则喜欢地下生活。

3. 蝈蝈的叫声和交配行为蝈蝈是以叫声来交流和交配的,它们的叫声因种类和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种类能够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而有的则发出低沉的嗡嗡声。

蝈蝈的叫声和交配行为在自然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但能够帮助物种的繁殖,还能够帮助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蝈蝈的分类和特点1. 蝈蝈的科属分类蝈蝈科属数量繁多,据统计全球已知的蝈蝈约有2500余种。

蝈蝈能活多久,蝈蝈是怎么发声的

蝈蝈能活多久,蝈蝈是怎么发声的

蝈蝈能活多久,蝈蝈是怎么发声的回答蝈蝈的寿命大约为80-90天。

饲养注意事项:1、主要饲喂饭粒、毛豆、面包屑、菜叶、瓜果、蚂蚱、瘦肉等,其中以毛豆最为合适。

2、每天饲喂量不宜超过两粒毛豆,同时每周饲喂两次荤食,每次饲喂一只蚂蚱或两粒瘦肉。

3、笼内过于干燥时,饲喂菜叶等水分含量较高的食物,每天往笼内喷洒2-3次水。

4、饲养笼悬挂在通风处,气温较低时,注意保温。

5、蝈蝈以单独饲养为宜。

一、蝈蝈能活多久蝈蝈成虫的寿命大约为80-90天。

饲养注意事项如下:1、蝈蝈属于杂食类昆虫,主要饲喂饭粒、毛豆、面包屑、菜叶、瓜果等,其中尤以毛豆最为合适。

同时为了保证营养,可以饲喂适量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比如蚂蚱、瘦肉等。

2、蝈蝈每日的喂食量不宜过多,通常一天饲喂不超过两粒毛豆,每周饲喂两次荤食(每次饲喂一只蚂蚱或两粒瘦肉)。

3、蝈蝈不需要直接进行喂水。

当笼内过于干燥时,饲喂适量水分含量较高的食物,比如菜叶等。

夏秋季节,空气干燥时,每天往笼内喷洒2-3次水(即可降温,又可补水)。

4、将饲养笼放置在宽敞,空气流通性较好的地方,秋天温度较低时,将笼子转移至阳光下取暖。

当气温下降至5℃时,适当采取保温措施,避免蝈蝈被冻死。

5、每个饲养笼内不建议饲养两只及两只以上的蝈蝈,否则容易出现打斗致残、致死的情况。

6、不宜喂食甜食或水分过高的食物。

二、蝈蝈是怎么发声的1、蝈蝈的鸣器为两叶前翅,位于背区。

前翅背面呈黄褐色,较厚,侧区呈绿色,较薄。

2、蝈蝈左覆翅上有发音锉,并且音锉上有许多的小齿,而右覆翅上有边缘硬化的刮器,在鸣叫的时候,蝈蝈两叶前翅斜向竖起,发音锉和刮器相互摩擦,从而发出声音(两叶前翅越厚越大,摩擦越有力,则发出的声音更大),吸引异性、呼唤同伴、惊退敌人。

3、雄虫的前翅(左搭翅)长度约为14-18mm,部分长翅者可达20-30mm,而雌虫的前翅较短,约为6-8mm。

从“开膀”算起,鸣虫一生会经历四个阶段

从“开膀”算起,鸣虫一生会经历四个阶段

从“开膀”算起,鸣虫一生会经历四个阶段鸣虫在不同的生长期,因体质、性成熟程度等不同,其鸣声的音量、音质及鸣叫次数是不同的。

以下四种说法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说的。

开膀开膀也叫开叫,指鸣虫最初一次鸣叫,标志着性成熟并具有交配能力。

鸣虫开叫时间因种类不同而有异。

蝈蝈开叫时间最早,有的蜕出一二天内就可鸣叫。

而蟋蟀类鸣虫较晚,起码要在一周以后。

开叫时间也与环境有关,在温度较高的环境里开叫很早,在低温情况下拖上十天半月并不稀罕。

另外在与雌虫同居的情况下,比雄虫独处开叫要早。

鸣虫开叫时体质尚柔弱,翅膀很嫩,所以发出的鸣声低而短,不甚好听。

为了使鸣虫尽早开叫,新出之虫一定要置于温度较高的地方。

这样对它的身体发育及以后的鸣声音质都是有好处的。

若处于低温,极易造成“寒膀”,使以后的鸣叫次数及音质都受到影响。

初叫开膀以后,鸣虫就进入了初叫期。

此时鸣虫的体质较强健,翅膀也硬朗起来。

鸣声由低到高、由小到大,鸣叫次数由少渐多,进入正常阶段。

蝈蝈初叫来自天下葫芦00:0000:28初叫的最初几天,一天只叫一二次到三四次,鸣声短促,频率较快。

以后逐渐增多,鸣声延续时间也越来越长。

此时鸣声的音色优劣已经可以分辨出来,挑选鸣虫在此时最佳。

鸣虫的初叫期一般为一个月左右,之后就转入旺叫期。

旺叫“旺叫”乃俗语,即昆虫学上的“盛鸣期”。

这时鸣虫已到了“盛年”,身体强健,精力旺盛,所以鸣叫也进入极盛期。

蝈蝈旺叫来自天下葫芦00:0000:20因品种不同,鸣虫旺叫期一至两个月不等。

与其寿命长短成正比,约占全生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鸣虫在旺叫期鸣叫极为领繁,每一次鸣叫延续的时间很长,音量宏大响亮,是欣赏的最佳时期。

蝈蝈

蝈蝈

蝈蝈作者:暂无来源:《资源导刊》 2016年第10期蝈蝈是农村孩子非常喜欢的一种昆虫,在我们那一带叫它“蚰子”。

记得小时候,一到大暑至霜降,田野里到处都能听到雄性蝈蝈“吱吱吱吱吱吱”清脆醇美的叫声。

它们时而独鸣、时而合唱,铺天盖地、此起彼伏,把美丽的豫北平原装扮得更加色彩斑斓,像是一幅乡村油画的画外音。

大自然的四季交替赐给了我们农村孩子尽情玩耍的空间,春天吹柳笛,夏天捉知了,秋天抓蝴蝶,冬天打雪仗……无忧无虑、充满野趣,其中逮蝈蝈也是最富野趣的活动之一,而且都是逮会叫的雄性蝈蝈。

蝈蝈喜欢在大豆、花生、红薯、谷子地里生活,喜欢趴伏在这些植物的叶面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忘情鸣叫,越是太阳毒辣的时候,叫得越响。

所以,我们逮蝈蝈大都选择在中午进行。

逮蝈蝈并非是一件容易事,不是说发现蝈蝈就能逮住。

蝈蝈也很聪明,一点细小的响声,包括微风吹拂庄稼的“沙沙”声,都能把它惊动。

当听到这些响声后,它会戛然止叫,甚至跳到一边或隐藏在植物叶子下面,一声不响,直到确认这些响声没有对它形成威胁时,它才会重新振翅高歌。

蝈蝈的颜色多为绿色或铁皮色,与植物的颜色非常相近,让人很难分辨,逮蝈蝈大都是听着它的叫声方向来寻找蝈蝈所在的位置。

蝈蝈的叫声越大越亮,越证明这只蝈蝈的个头大、身体壮、寿命长。

当发现蝈蝈后,不可操之过急,要悄悄走过去,慢慢接近它。

一旦听到蝈蝈骤然停叫,要蹲下来耐心等着蝈蝈再叫,并循声仔细观察蝈蝈所在的方位。

看到蝈蝈后,从后面靠近它,然后两手迅速一扣,即可把它抓在手中。

蝈蝈有两颗像锯齿一样锋利的牙齿,在逮它时,它会使劲咬夹你的手。

尽管有点针扎似的疼痛,但你一定要忍住,否则蝈蝈就会跑掉。

蝈蝈咬夹一会儿,感到没有希望脱身,就会松口。

这时你要慢慢把手张开,并顺势捏住它的头部,把它装进事先用高粱秆编织的笼子,这样就完成了逮蝈蝈的任务。

如果意犹未尽,想扩大战果,接着再去用同样的方法逮第二只就是了。

逮住蝈蝈回到家后,我们一般会把蝈蝈笼挂在窗户上,或院中的丝瓜、枣树下,好让蝈蝈白天享受阳光照射,晚上接受露水滋润,并给它瓜瓤、豆叶之类的食物,精心喂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蝈蝈的叫声-蝈蝈的寿命有多长绿色蝈蝈(1)《绿色蝈蝈》教案一、导引1、问学生你们在学校的名字是什么?在家爸妈叫你什么?同学之间又叫什么名?学生活动回答2、教师引导,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叫《绿色蝈蝈》,大家阅读后请回答问题:蝈蝈除了这个名字之外,还有什么称呼?为什么会有这些称呼?这样不断地变换称呼好吗?学生回答。

3、教师总结:a、使蝈蝈的形象更生动,描写更形象,令人有更深刻的印象。

b、体现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二、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还表现在哪里呢?学生思考回答a、对蝈蝈外形的描写。

b、拟人手法的运用: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和睦相处、毫不犹豫的毒接受等等三、至此我提出两个问题大家思考并回答:1、你对蝈蝈了解了多少?学生回答。

2、你觉得这篇文章在写蝈蝈时运用了怎样的语言?是不是有点散文的语言特点?学生思考。

3、教师总结:是散文,只不过是介绍小动物的散文,进一步说是小品文,科学小品文,其实也是散文。

我们今天把它当做散文来教学的。

四、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似乎看出来作者对蝈蝈有种偏爱,而厌烦其他生物:蝉、螳螂、鹰、等,是这样吗?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1、从文字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蝉的喜爱。

2、说明作者对昆虫的喜爱,不是出于自私和偏爱而是从一位昆虫学家的角度出发去观察、感受鲜活的生命。

这一点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五、作业1、《补充习题》中的字词练习2、阅读题绿色蝈蝈青岛吴乐琴重庆王晓丽○教学目标①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前准备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内容《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

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设计情景导入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

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课题:绿色蝈蝈’初读课文,感知内容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应用反馈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绿色蝈蛔法布尔(科学小品文)绿色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拟人蝈{}生动蝈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绿色蝈蝈3《绿色蝈蝈》课堂教学实录学习目标①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文章中的信息。

②品读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③感悟作者热爱昆虫、热爱生命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点拨法一、竞猜谜语,导入新课师:猜得都很对,是啊,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让我们跟随法布尔走进《绿色蝈蝈》,走进奇妙的昆虫世界,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用我们的智慧为这绿色蝈蝈制作一张网页,把它发到昆虫网上,让更多的读者来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

二、整体感知,提炼信息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梳理过生字词,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完成这份“蝈蝈小档案”。

蝈蝈小档案姓名:爱称:形态:叫声:生活习性①食性:②居住特点: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是这样填的:姓名是蝈蝈,爱称有狂热的狩猎者、歌手、笼里的囚犯。

形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喜欢吃蝉,爱吃甜食,没有好吃的也吃一点儿青草。

居住特点:它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要纠正或补充的地方?生2:蝈蝈的爱称还有:夜晚的艺术家,它的食性还包括:它也吃死去的同伴。

生3:蝈蝈也吃其他昆虫。

师:刚才第一位同学对蝈蝈居住特点的概括有没有同学有异议?生4:第11小节中的“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说明蝈蝈的居住特点应该是“和睦共居”。

师:是的!好了,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这份蝈蝈小档案填完整了。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对比阅读,体会语言特色师:刚才填写蝈蝈小档案时,我们看到了课文里是这样来描写蝈蝈的外形的: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老师在词典里也找到了一段描述蝈蝈外形的文字:蝈蝈:昆虫。

身体绿色或褐色,腹部大,翅膀短。

好,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都是写蝈蝈外形的,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生1:我更喜欢课文里的这一段。

因为它的语言很生动形象,比如“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 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仿佛让人看到了蝈蝈翅膀上的纹路,把蝈蝈写得很可爱。

师:哦,课文里这段文字写得很生动!生2:我也喜欢课文里的这一段,它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蝈蝈优美的体形特点,给人很深的印象。

师:是的,课文里的这一段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绿色蝈蝈的外形特征。

其实要让语言生动传神,不仅可借助修辞手法,还可借助一些极富表现力的用词。

下面,我们就借助法布尔生动传神的语言,来完成我们网页制作的第二步:抓拍蝈蝈的生活照,给我们前面填写的小档案配几幅插图。

抓拍照片,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师:在之前的浏览中,你们发现哪几段写得尤为精彩?生:第5段和第3段。

师:可是拍照时应关注什么呢?声音还是姿态?生:姿态。

师:是的。

我们应当关注蝈蝈的动作、姿态,所以,就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到第5小节吧。

请你依据法布尔生动、传神的语言,为绿色蝈蝈抓拍几张捕蝉时的精彩照片,并用下面的句式为大家做个介绍。

我拍的照片题为。

你瞧,照片里的绿色蝈蝈正,它是多么啊!师:拍好了吗?谁先来展示一下自己拍的照片,为大家作个示范?生1:我拍的照片题为“蝈蝈捕蝉图”。

你瞧,照片中的蝈蝈正像鹰捕云雀那样在追捕蝉,它是多么勇敢啊!师:哦,说得不错,她借用了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来描述照片的内容。

生2:我拍的照片题为:“蝈蝈的美味”。

你瞧,照片中的蝈蝈正挥着锐利的钳子,用有力的大颚啄着蝉的肚子,就像英国人用叉子和刀子正在品尝带血的牛排一样,它是多么贪婪啊!师:好,你的照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贪吃的蝈蝈。

生3:我拍的照片题为“纵身追捕”。

你瞧,照片里的蝈蝈正不懈地追捕惊慌失措、飞起逃窜的蝉,它是多么不畏强大啊!师:你是扣住“纵身”这个词来抓拍照片的,角度新颖。

生4:我拍的照片题为“大小悬殊的肉搏”。

你瞧,照片里的蝈蝈看起来是那么小,而它的对手看起来是那么强壮有力,可蝈蝈毫无惧色,它挥舞着大钳子,直戳蝉的胸膛。

它是多么勇猛啊!师:题目起得好,充满悬念。

生5:我拍的照片题为“英勇的进攻着者”。

你瞧,照片里的蝈蝈正纵身跃起,眼看就要追到那只惊慌失措的蝉了,它是多么勇敢啊!、读说结合,聆听蝈蝈的鸣唱师:同学们抓拍的照片真的很精彩啊!不过,直到现在我们对这绿色蝈蝈还是“只观其形”“不闻其声”呢。

如果能用蝈蝈的鸣声给我们的网页设置一段背景音乐,我们的网页就更吸引人了。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第3小节,跟随法布尔远离喧嚣去倾听吧。

来,我们一起把这一小节朗读一遍,读的过程中想一想,你会依据哪一段描写来制作背景音乐。

师:下面就请大家以下面的句式来说说你会依据哪一段乐声来配乐:我会依据这一段,你听:,这声音。

师:谁先说?生1:我会依据这一段,你听:“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地窸窣作响。

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

这声音虽不如我们的音乐家们创作出来的曲子那么旋律优美,但却让人感到十分真实,它传达出的是来自自然的一种生命力、活力,是属于蝈蝈的声音,我觉得用它做背景音乐,很真实、自然。

师:哦,你喜欢这一段是因为它是蝈蝈最真实的声音,也许它不是那么优美如潺潺流水,但它真切、自然。

生2:我会依据这一段,你听:“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声音尖锐、急促,非常符合蝈蝈纵身捕蝉时的激烈场面,用它做背景音乐,激动人心。

师:不错,他联系到了前面捕蝉的照片,配上这样的音乐正合适!生3:我会依据这一段,你听:“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地窸窣作响”。

滑轮的声音是“咝咝”的,像风的那种柔和,这声音让我们好像看到蝈蝈正在等待时机去追捕食物。

生4:我会依据这一段,你听:“尽管歌声的低音得到了加强……虽然在我的耳边,就有十来个蝈蝈在演唱,可他们的声音不强……然而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

这声音那么柔和,高低错落,像在开一场音乐会,更像是在述说一段动人的故事。

师:说的真好!还有同学想说说你的意见吗?生5:我会依据这一段,你听:“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地窸窣作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