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练习题

隋唐时期练习题
隋唐时期练习题

隋唐时期练习题

(10年广东高考)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0年福建高考)《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

(10年全国卷2)唐高祖废汉代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 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 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

(10年四川高考)隋唐时,中印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下列人物中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A.甘英B.玄奘 C.一行 D.鉴真

(09年全国Ⅰ卷文综14)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朝文化的新气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A.初唐书法 B.秦王破阵曲 C.飞天壁画D.唐三彩

(09年全国Ⅱ卷文综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09年辽宁宁夏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09年安徽文综14)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

(据钱穆《国史大纲》)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代时间长短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D.经济格局变化

(08江苏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08江苏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08宁夏25)《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57)汉藏之间自古就建立了血浓于水的紧密联系。《步辇图》(见下图)以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迎接文成公主的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关于《步辇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作品是唐代风俗画②作者是阎立本③作品画风奔放、水墨淋漓④作品中的人物刻画细致、形象传神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010.贵州省德江一中高三考试)唐朝两税法产生的作用有

A.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B.缓解了均田制破坏造成的财政问题

C.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2010.河南省焦作市部分学校调研)《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反映出

①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④相权的不断增强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2010.江苏省丰县中学期中考试)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度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是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2010.江苏省台州市重点高中模拟)“(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面最早可能出现于

A、商周

B、春秋战国

C、唐末宋初

D、元末明初(2010.上海市虹口区质量监控测试)“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

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指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唐朝三省六部制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2010.上海市徐汇区高三诊断)唐朝天宝年间,隶属于华亭县的青龙镇与国内外贸易均很发达,素有“小杭州”之称。造成青龙镇经济繁盛的主要原因是

A.踞江瞰海的位置提供了优越的航运条件

B.政府设立市舶司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扶持

C.时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提供原料

D.政府设立的江海关为其发展提供了契机

(2010.吉林市普通中学质量检测)唐朝人陆羽在他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

...的是

A.陆羽十分推崇越窑的青瓷

B.唐朝已经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C.瓷器是饮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唐朝的瓷器种类很多,包括青花瓷,珐琅彩等(2010. 河南省信阳市二高模拟)唐代“租庸调制”中的“纳绢代役”和宋代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是

A.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B.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C.限制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特权 D.商品经济发展使赋税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2010.上海市徐汇区高三诊断)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折射出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2010.湖北省宜昌市高三联考)唐代诗人姚合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

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

D、商业的繁荣发展

(2010.湖北省宜昌市高三联考)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该诗反映的现象是

A.商人经商获利刺激农民弃农经商 B.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C.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D.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

(2010.四川省广元中学月考)唐太宗在《诫皇属》中提到:“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以下选项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C.厚之以德,抚之以仁D.轻徭薄赋、戒奢从俭

(2010.四川省广元中学月考).唐玄宗《禁官夺百姓口分永业田诏》日:“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违法买卖……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以下对这一记载的说法不确切的是

A.当时土地兼并问题严重B.推行按土地资产纳税的制度

C.土地兼并影响唐朝安定D.官僚地主采用地租剥削方式

(2010.贵州省清华实验学校期中考试)唐朝时期,我国城市较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

①各大中城市已经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市

②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

③长安城内有坊、有市,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市坊分开

④边境城市兴起,逐渐设立了与少数民族互通贸易的榷场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2010.河北正定中学高三月考)敦煌是艺术的宝库,也是研究古人生活习俗和佛教仪规的宝库,“刷牙图”在敦煌已发现十几处。据专家研究,刷牙习俗始于印度,随佛教传入我国。此材料最能体现的主题是

A. 佛教宣扬个人卫生

B. 唐人重视口腔卫生

C.唐人善于学习外来先进生活方式 D. 唐文化对西方产生影响

(2010.河南省济源一中期中考试)唐初规定男丁16岁以上为中男,21岁以上为成丁,60岁为老。唐中宗时,成丁年龄改为23岁,唐玄宗时,以18岁以上为中男,23岁以上为成丁,58岁以上为老。唐在年龄规定方面的这种变化体现的治国思想是A.轻徭薄赋,存百姓,政在得民 B.大兴文教,延长初等教育年限C.尊老爱幼,以稳定扩大统治基础 D.合理选才,以确保干部年富力强(2010.河南省济源一中期中考试)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①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②实物租和劳役租相结合

③是一种商品经济不发达状况下的赋税方式④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的严格控制

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C.②④正确,①③错误D.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2010.江西省南昌一中、十中联考)《乐府杂曲·高昌》“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居。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赞颂的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010.广东省台山一中月考)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兵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2009.江西瑞昌一中高三月考)有唐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这则材料反映了①唐初经济发展状况②唐政府征收茶税③唐代某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很高④唐代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日中为市”的传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2009.山西省康杰中学月考)2008年3月11日,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刘枫委员做了题为《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发言。下列属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

A.适应洛阳商业发展的需要 B.适应国家统治中心逐渐东移的需要

C.江南地区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D.为镇压北方农民起义提供运输通道

(2009.贵州省兴义崇文中学月考)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茶叶在唐代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 B 茶树种植在唐代农业生产中比重增加 C扩大税收来源,增加财政收入 D 旨在束缚当时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2009.贵州省兴义崇文中学月考)史学家钱穆评价科举制“乃一种直接的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政府之权”。这句话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D.使“学而优则仕”由理想变为现实

(2009.山西省平遥中学摸底考试)据史料记载:“隋朝大业五年(609年),全国人口为四千六百多万;唐朝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人口为一千二百多万;天宝元年(742年),全国人口为近五千一百万。”对这组统计数据分析不当的是

A.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末战乱是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B.严峻的社会现实使唐太宗反复强调爱护百姓

C.唐初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促使人口逐渐增加

D.在唐朝的全盛时期人口总数超过了隋朝

(2009.河北省正定中学月考)《大唐六典》记载:“凡水有灌溉者,碾铠不得与其争利;……仲春乃命通沟渎,立堤防;孟冬乃毕。若秋夏霖潦泛滥冲坏者,则不待时而修葺。……每岁府县差官一人以督察之;岁终,录考功以为考课。”上述材料你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唐朝政府重视农田水利灌溉,并将其作为考核地方官的依据②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③唐政府重视减轻农民负担④唐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

(2009.北京市房山区实验中学统测)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A、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B、儒学出现危机

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D、道教的发展

(2009.北京市房山区实验中学统测)《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唐政府通过有效管理促进城市商业发展

B.唐商品经济达到最高水平

C.唐政府对城市贸易不加限制

D.唐政府抑止城市商业的发展(2009.山西省平遥中学质检)2009年6月14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了“走进历史,感知文明”活动,一批文物保护志愿者实地考察了我国现存的一些石窟艺术宝库。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石窟艺术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并留下的文化瑰宝

B.龙门石窟佛像具有中原文化的特征

C.敦煌莫高窟内大多是佛教特别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品

D.敦煌壁画《胡旋舞》能体现出受周边地区影响的艺术特色

(2009.贵州省遵义市一中联考)以下是唐朝时连续两年的纳税户数和赋税收入表,对此表

B.地方官吏任意增加税额,盘剥劳动人民

C.封建政府腐败,虽人口大幅度增加,但赋税收入增长有限

D.由于扩大税源,中央赋税收入明显增长

(09年全国Ⅰ卷文综37题第(1)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按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收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14分)

答案(1)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09天津文综历史12题第(1)小题)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答案(1)治国思想: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农本思想)。唐太宗的实践: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09海南历史26)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地理志下》

材料二(江南)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厐,故风俗澄清,而道教(按:指儒家礼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

——《隋书?地理志下》

材料三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愤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力,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编摘自《太平御览》(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代至隋代“江南”发生的变化。

(2)列举两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有代表性的“文人才子”。

答案(1)从原始落后的经济状态到较为繁荣的商业经济;社会风气从迷信鬼神到崇尚教化;文化不断发展,某些地方甚至超过北方。

(2)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文学家陶渊明、思想家范缜(任选其中二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