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风格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解读张艺谋电影的影像艺术

解读张艺谋电影的影像艺术

| 文化艺术解读张艺谋电影的影像艺术□何志婷/文在中国电影史上,张艺谋是极具话题性的一位导演,他凭借对影像艺术的大胆创新与个人特色的别致表达,不断创造银幕神话,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纵观张艺谋电影,其成功之处在于对影像艺术的极致把握,通过画面元素提升影片美感的同时,给予观众震撼的视觉盛宴。

因此,本文将以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为研究文本,从影像艺术的审美角度,解读其对于“色彩”“构图”等视觉元素的运用,深层探讨这些视觉元素产生的情绪与心理效果。

1 前言张艺谋的电影以强烈的影像冲击占据中国电影的一席之地。

夸张刺激的色彩、打破常规的构图、宏大的场景设置成为了张艺谋电影的特有风格。

张艺谋导演作为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将视觉美感运用到极致,让电影突破故事情节与演员表演的界限,拥有别样的视觉效果与美学价值。

解读张艺谋电影的影像,对张艺谋电影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具象化分析其风格特色,对之后的电影创作给予更多的启发和引导。

2 影像艺术之色彩:夸张且大胆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在色彩方面的敏锐性是非常强的。

在电影中也更善于使用大色块来展现画面,不仅增加了视觉冲击力,而且使得观众可根据色彩的呈现画面体会其背后的韵味与内涵。

张艺谋的色彩运用,与中国民间原生态的色彩形式息息相关,与社会、人生等形态与观念联系,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从而让其电影具有了象征性与美学意义。

传统电影的而表现手法多通过讲述人物故事与描述生活来再现社会实景,而张艺谋电影采取极简处理,减少人物对白,大部分情节使用画面元素表现方式,用颜色突出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的渲染,提升影片的视觉效果和影像形式。

对于张艺谋电影,色彩的角色与功能超越单纯的造型手法,构成了其独特电影语言形态,达到艺术塑造的审美高度。

红色作为张艺谋电影中的惯用色,是极具中国韵味的色彩。

电影《红高粱》中,红色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婚嫁现场,红色成为主色,高粱、花轿、盖头、绣花鞋等红色的特征生动展现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淳朴且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不被世俗所捆绑而无所畏惧的人物形象被个性化塑造。

张艺谋电影风格

张艺谋电影风格

张艺谋电影风格篇一:评张艺谋导演风格评张艺谋导演风格张艺谋是很熟悉的第五代导演,也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高材生,后来走上了做导演的道路。

张导的电影部部经典,每逢编导老师就会被推荐,我看的不多,看过《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秋菊打官司》《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归来》。

张艺谋担任过摄影师,拍过《黄土地》等影片,相比较摄影师的他,在导演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而我想从创作历程、影片分析以及导演风格阐述三个方面简单分析张艺谋的电影导演风格。

一、创作历程早期的张艺谋,,讲述了很多抗日背景的故事,《红高粱》《金陵十三钗》就是很好的例子,也拍了文革背景下一个又一个心酸的故事,《归来》便是这样的,大部分影片体现人们的无奈、心酸和磨难。

张艺谋的影片以色彩出名,有着自己独特风格和对色彩的理解,导演的影片也常常以色彩浓烈,豪放著称。

他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从头到尾贯穿的大地黄和高粱红给人深刻印象,不单单是色彩带给人们的感官,更是色彩背后的隐喻,《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色彩更为鲜明突出的《英雄》也是如此。

除了色彩以外,张艺谋也更多关注了社会的基层群众,创作出以小人物为主人公的影片,《秋菊打官司》就是代表之一,拍摄基层群众也成了张艺谋善用的风格。

而渐渐地,随着时代的改变,更多的导演开始着手商业片,商业元素的到来为这些老一辈的电影人、电影导演出了很大的难题,而张艺谋在这个方面也有自己的对应,《金陵十三钗》《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有着不错的票房,比较一下冯小刚导演的商业片《私人订制》,张艺谋的《归来》获得了更多的好评,并没有追求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而是继续朴实无华的导演风格,也收获了名利的双丰收。

二、影片分析影片《红高粱》是以抗日为背景,弘扬了中华民族激扬的民族精神。

讲述了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故事更是以俺奶奶只身一人与敌人同归于尽作为结尾,让观众对俺奶奶的形象心生敬佩。

张艺谋电影大师的艺术创新

张艺谋电影大师的艺术创新

张艺谋电影大师的艺术创新近年来,中国电影界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张艺谋这位被誉为电影大师的导演。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技巧在电影艺术上实现了一次次的突破,给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从故事叙事方式、视觉语言及题材创新三个方面来分析张艺谋电影大师的艺术创新。

一、故事叙事方式的创新在故事叙事方式方面,张艺谋经常运用非线性叙事的手法,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影感受。

例如,在他的代表作《活着》中,通过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剪辑手法,将主人公的一生进行了生动的呈现,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同时,张艺谋还善于运用闪回和倒叙等技巧,使故事更具层次感和张力。

此外,张艺谋还擅长利用意象和隐喻的手法,通过视觉语言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他在《红高粱》中常常使用象征性的意象,如红高粱、火和烟等,使得故事更富有诗意和哲学意味。

这种独特的故事叙事方式为观众带来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感受。

二、视觉语言的创新张艺谋在电影中的另一大创新点是他对视觉语言的运用。

他擅长运用色彩、光影和场景等要素,通过精心布置画面,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英雄》中,他采用了彩色的镜头和大规模的美术设计,将每个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另外,张艺谋还善于运用摄影手法,例如运用手持摄像机、特写镜头和远景等,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

他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将演员的表情和细节展现得非常细腻,使得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角色的情绪。

三、题材创新张艺谋一直致力于尝试不同的电影题材,从而在中国电影界带来了新的突破和变革。

他从乡村题材的《红高粱》到古装武侠的《英雄》,再到现代社会的《让子弹飞》,他总是寻找不同领域与内容,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此外,张艺谋还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电影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电影风格。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传统文化符号和哲理,如儒家思想、封建礼仪和道德观念等。

《2024年论张艺谋电影审美的叙事主题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范文

《2024年论张艺谋电影审美的叙事主题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范文

《论张艺谋电影审美的叙事主题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篇一一、引言张艺谋作为中国电影界的巨匠,其作品一直备受关注。

从早期的《红高粱》到近期的《影》,他的电影不仅展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叙事手法。

在众多作品中,张艺谋电影的叙事主题、审美风格以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的路径值得深入探讨。

二、张艺谋电影的叙事主题张艺谋电影的叙事主题丰富多样,但总体上可以归结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反思、对人性深度的探索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常常将这三者融为一体,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构建,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挣扎与思考。

(一)传统文化挖掘与反思张艺谋的电影常常以中国传统元素为背景,如《红高粱》中的乡村生活、《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封建家庭等。

这些元素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张艺谋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反思。

(二)人性深度探索张艺谋的电影往往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冲突,揭示出人性的光明与阴暗。

如《一个不能少》中的教育问题,《秋菊打官司》中的法律意识等。

(三)社会现实关注张艺谋的电影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如《活着》中的历史变迁,《金陵十三钗》中的战争背景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描绘,引发观众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三、张艺谋电影的审美风格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一)审美风格张艺谋的电影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他善于运用色彩、构图、音乐等元素,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视觉冲击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大众化转型随着电影市场的变化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张艺谋的电影也逐渐向大众化转型。

他开始更多地关注观众的喜好和需求,尝试运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使电影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如,《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作品,就在保留其独特审美风格的同时,更加注重故事性和娱乐性。

(三)商业化转型张艺谋的电影在商业化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浅谈张艺谋的作品风格分析

浅谈张艺谋的作品风格分析

浅谈张艺谋的作品风格分析浅谈张艺谋的作品风格分析张艺谋,首先是作为摄影师和演员被人所知,自执导《红高粱》一举成名之后,他的导演之路便一发不行收,随着《菊豆》、《红高粱》等优秀影片相继问世,张艺谋在重要电影节上屡获大奖。

纵观张艺谋的整个创作阶段,大致可分为这样三个时期:民俗电影创作时期、现当代历史与现实题材的创作时期、商业电影创作时期。

一、张艺谋第一个创作阶段:民俗电影创作阶段张艺谋是较早留意到“探究电影”思想大于形象、理性大于艺术的缺陷,而意识到必需进行电影观念变革的电影家。

于是,张艺谋开头自觉地追求另一种形态的电影:“这种电影既有肯定的哲学思想内涵,又有较强的欣赏性。

”《红高粱》正是他将电影欣赏性与艺术性结合的一次尝试,既保留影像本体论美学追求的“电影化、艺术化”,同时加强电影情节叙事的戏剧性和影像语言的叙事功能,从而把“探究电影”和传统的叙事电影的优长加以融汇。

(一)青年女性压抑却不屈的生命力《红高粱》以极具饱满的热忱张扬民间男女的粗野狂放、自由潇洒以及“我爷爷”与“我奶奶”敢爱敢恨的生命活力;《菊豆》上演的是在传统的封闭的大宅院里女性抵抗专制与追求自由的斗争;《大红灯笼高高挂》亦是围绕封建礼教绽开话题,叙述民国年间身为妻妾的女性追求自由、公平以及人格尊严的故事。

生命力受到压抑而又不甘屈从命运支配的青年女性是这些影片着力刻画的角色,她们勃发的情感和欲望使她们的生命和人生与众不同。

(二)饱满、浓郁的颜色及光影在《红高粱》影片中,红色成为一种生命象征。

红色的高粱、红色的高粱酒、红色的太阳有效地传达了一种粗犷、热闹、奔放的青春激情和不羁的生命活力。

颜色的处理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则是另一种生命力的躁动,颜色的亮度、饱和度以及颜色的数量都与主题的表达有着亲密的关系。

在颜色阴暗、封闭压抑、毫无生气如牢笼般的陈府宅院,每个角色的颜色亮度都代表了这个人物的生命热度。

二、张艺谋其次个创作阶段:当代历史和现实主义题材创作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月后,张艺谋依旧没有停止对电影的探究,他主见电影艺术要把形象塑造、人文阐发和形式创新相结合,并从《秋菊打官司》开头真正把创作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关注上。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张艺谋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其电影作品中常常运用文学表现手法,通过影像语言来表达文学意境,营造出深沉的艺术氛围。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文学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叙事方式张艺谋的电影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闪回、倒叙、并行叙事等手法来展现故事情节,这种叙事方式常常可以营造一种悬念和复杂的情感交织,使观众在影片中体验到不同的时间维度和情感层面。

比如在《红高粱》中,张艺谋运用了倒叙的手法,通过前后不同的时间点来展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爱情纠葛,增加了影片的戏剧张力和情感厚度。

二、意象的运用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常常运用大量的意象来表达情感与思想,这些意象体现了丰富的文学表现手法。

比如在《菊豆》中,夏小宇的眼睛成为影片中的重要意象,代表了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在《一代宗师》中,雨水成为了影片中的重要意象,象征着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成长历程。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影片更具有诗意和深度。

三、对话的精致张艺谋的电影中对话的精致经常能呈现出文学上的特色,对话语言常常婉转、含蓄,通过对话来表达角色之间的情感和思想。

在《一个都不能少》中,影片中的对话多以小学生的朴实的语言来呈现,这种朴实的对话语言透露出小学生们内心的纯真和对未来的向往,同时也表达出导演对人性的关怀和呵护。

四、情感的表达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对于情感的表达常常十分细腻、深刻。

通过镜头语言和动作表演来展现角色的内心情感,从而营造出浓厚的文学氛围。

比如在《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最后的挑灯夜读和纪录片中的苦心经营,展现了其对京剧和事业的痴迷与执着,同时也表现出一个女子对爱情的无奈和坚守。

这种对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使观众产生共鸣,从而感同身受。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文学表现手法丰富多样,通过叙事方式、意象的运用、对话的精致、情感的深刻表达和音乐的运用等方面来营造文学化的氛围,使影片更具有诗意与艺术感。

这种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张艺谋的电影作品更具有深度与内涵,成为中国当代电影的瑰宝。

张艺谋电影赏析

张艺谋电影赏析

《黄土地》《黄》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导演及其主要的创作人员在全片把写意和写实糅合起来。

这不作品是完整的,成功的。

被视为中国电影的“电影化”这一历史革命中的里程碑。

黄土地在银幕上传达的只是抽象意念,而不是具体情境,他给予观众的只是经过费劲猜想才能理解的概念,二不是动之以情的的美的具体形象。

风格化处理,会出现风格化与现实题材相关系的矛盾,风格化与人物内心刻画的矛盾,风格化与电影纪实的矛盾,风格化与电影语言多样化的矛盾。

面对矛盾,大步向前,披荆斩棘,大胆探索。

银幕上的艺术效果有力证明,他们的探索是有价值的,是成功的。

黄土地只从形式上孤立地、单就一个电影画面来看,他确实是照相式的,记录性。

《黄》时空大幅度跳跃;人物性格内向,行动僵滞,环境少变而单一;多用无内外调度的长镜头;造型处理少变化,趋于呆板;几何中心构图很少摇移,方位角度有限的变动;光线,色彩写实,而无显眼的效果,影片的画面多次出现同式反复。

整个《黄》的风格处理从整体形象上来看,并未给人单调乏味,枯燥冗长,相反却能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你有种美的感受。

音乐方面《黄》中的歌谣则更多的是压抑、苦难和苦闷的证明,是凄楚的哀嚎、幽怨的浅唱和昏沉的颂吟。

(1)顾青住进翠巧家,在表现翠巧爹僵呆坐姿、沉默寡语,憨憨木然伫立、问而不答以及翠巧熟练自如的操作家务这一场面时,镜头角度固定,方位少变,景别跳动不大,幅面按几何中心处理,没有移动和变焦;这种处理很有表现力,它有力的展示翠巧爹质朴、单纯、保中含有的愚昧。

同时也展示了形成这种性格的平淡而枯燥的环境形象。

呆板的构图,静止的拍摄,冗长镜头等在这里已不是孤立的表现方法,它本身就成了一种形象就是这个典型存在的一个构成部分。

对翠巧动作的现实性描绘,在这里起了映衬和对比作用,这种风格化给观众的印象更加鲜明,更加强烈。

银幕的形象并没有因为翠巧的现实动作,而破坏整体的风格化处理。

因为一种风格总是由形象给你的综合感觉中那些最强烈的因素造成的。

张艺谋的电影艺术

张艺谋的电影艺术

张艺谋的电影艺术张艺谋是中国一位备受瞩目的电影导演和制片人,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从他的导演风格、主题探索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剖析。

一、导演风格张艺谋的导演风格以其独特的视觉呈现和叙事方式而闻名于世。

他擅长运用电影语言来营造紧张、压抑和悬疑的氛围,将观众带入他所创造的虚幻世界。

他常常运用大胆的镜头运动和剪辑手法,使得他的电影充满动感和节奏感。

例如,在他的代表作《红高粱》中,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鸟瞰和鱼眼镜头,以及快速的剪辑手法,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奇幻的氛围,使得观众无法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二、主题探索张艺谋的电影作品经常涉及到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探讨。

他通过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在《活着》这部电影中,张艺谋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国农村的动荡和变革,通过一家人的命运变迁来反映社会变革对个体的影响。

他以深入细致的描绘和触动人心的情感,让观众对生活和人性有深刻的思考。

三、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经常包含对中国文化的探索和表达。

他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电影中,营造出浓厚的中国风。

例如,在《英雄》这部电影中,张艺谋运用了传统京剧的元素,用红色、绿色、蓝色等鲜艳的色彩来表达人物之间的情感变化。

他将中国的武侠文化与现代电影技术相结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他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而成为中国当代电影的一面旗帜。

他的导演风格突破传统,以鲜明的视觉效果和动感的剪辑手法吸引观众的眼球;他的主题探索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深思;他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张艺谋的电影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深受观众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艺谋电影风格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张艺谋1951年11月14日生于一个普通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原名张诒谋。

因为父辈几人曾上过黄埔军校,是有“历史问题”的人,他们家的后代也受到了株连,受到了社会的歧视。

1968年,张诒谋初中毕业后到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后在陕西咸阳市棉纺八厂当工人。

他生长于文革时期,早年的生活经历,对其以后电影生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比如其经典作品《红高粱》。

从其故事结构上,首先,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

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

”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

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

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

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

在此视点基础上,导演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

“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

画外音在影片中出现了12处。

而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等几个主要情节转折点,几乎都是由画外音交待的。

如我奶奶与麻风掌柜李大头的关系,高梁地的“鬼气”,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规矩,李大头被杀,秃三炮绑走我奶奶的过程,罗汉大爷的出走,日本人的出场等。

画外音在此影片中还承担了一种“预叙”的功能,如抬轿出发时画外音就告诉观众,轿把式将成为我爷爷,这就增设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使画面故事的进展更富有张力。

在传统影片中特别容易出戏的那几段全被画外音虚掉了,导演在电影的空间与画面上也就能尽情挥洒,将大部分的画面用在表现颠轿、劫道、野合、敬酒神、日全食上,让意念承附在具体的画面上,依附于一个个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

确实,画外音在影片中是作为一个戏剧因素渗入故事之中的,它“缝合”了过去与现在、意念与故事。

其次,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

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

在这里,导演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

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占满银幕的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

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了。

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

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

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

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第三,影片的空间环境与造型处理,都在努力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

一切琐细的对比协调和过渡都被抛开,造成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

影片主要是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

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

当画面上
充满了高粱地时,它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

影片中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

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银幕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粱镜头。

在这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见证。

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镜头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

影片结尾,我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面对那高速流动的高梁的镜头,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红高粱》是豪放派中的写意派。

颠轿、野合、祭酒等无一不淋漓尽致地宣泄着原始而可贵的人性。

风吹高粱、斜阳刺目,尘土飞扬,各种景致都镶嵌进叙事的逻辑线条之中。

《红高粱》中的人性高度的写意,不符逻辑的情节在弘扬生命、唤醒野性的主题下都可以得到解释。

轿夫为何可以直接进入十八里坡的酿酒作坊和“掌柜的”睡在一张床?做工的伙计为何可以毫无怨言、心悦诚服地协助九儿将作坊运作下去,最后还拼命般地杀鬼子?刘罗汉为何不言声响地离开作坊,投奔共产党?这一切都可以归结到人性的朴素和真诚。

十八里坡周围的人都是真诚而朴实的,其人性是原始而化为最基本的原色——红,这一血性至诚的象征色彩。

从整部影片的情节、氛围、艺术特点等等方面欣赏,无不表现出了一种近代中国的典型特征,而相比一些出生于港台地区的第5第6代导演而言,其影片中更多的是充满一种西式情节,受西方电影风格的影响颇深,而对本民族的一些东西表现的不是很好。

所以相对而言,只有张艺谋这种土生土长的导演,才能把中华民族根里的一些东西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