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的色彩文化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文化

西方色彩理论的研究角度倾向于研究色彩知觉的物理成因和物质世界的真实视觉表达,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则更倾向于人文因素的传达,中国电影的色彩基调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色彩文化的熏陶下,蕴含了丰富的民族人文情感,中国传统色彩审美观成为我国电影作品色彩基调运用是否得当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优秀电影无一例外地体现着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文美。

一、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文化

红色自古以来就深受中华民族的喜爱,中国人的红色情节是千百年的民族文化孕育而成的。从古至今,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从日常生活等方面始终表现出中国人对红色不变的狂热推崇:节日庆典、刺绣、剪纸、年画、服饰,数之不尽,无处不是它的艺术领地。

色彩作为视觉符号的一种,其象征意义源于人们内心对色彩的认识、理解而产生不同的寄托和表达。

1986年张艺谋的电影作品《红高粱》中,始终浸透着一种红色:满溢荧幕的红盖头,浓重艳丽的红轿子,铺天盖地的红灯笼,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着直至尾声。面对这种强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谁不会油然而起一股感动和共鸣?这部获得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的影片,通过对“红”的铺染,歌颂了自由、生命的真谛,宣泄了中国淳朴大众的激情和野性。“中国红”这个在中国具有特殊人文内涵的色彩,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值得我们更深层次地去挖掘、运用它。当某种色彩成为一种具有人类共性的、不用转换语言文字、容易辨识的国际化语言时,它不仅仅能够传达它自身所具有的物理意义,它还能够带来更多的色彩附加值。1 1984年完成的《黄土地》(张艺谋摄影)中,主要表现了黄土地、窑洞、黄河、红嫁衣、红盖头、黑粗布棉袄、白羊肚毛巾这些物象而与之搭配的色彩则是饱满凝重、温暖沉稳,对比强烈,大面积黄色块,土黄为主色调,黑、白、红等为辅。三年后完成的作品《红高粱》进一步发挥这种特色,红盖头、红轿、红衣鞋、红高粱、红日、红高粱酒、红酒坊是作品主要渲染的物象,搭配剧情,色彩设计也表现出浓郁饱满,饱和度高,色彩纯粹,且大色块运用,酣畅淋漓。红色为主的特色。1990年的《菊豆》继续继承张艺谋电影的主要特色,染坊、瓦墙、服饰、灯笼、各色染布、红烛、棺材、白布、纸钱、火焰等纷纷出现,色彩依旧浓郁饱满,环境以灰青色为主,人物着装色彩对比突出,以红、黑、白为主,黄、紫、蓝等色为辅。一年之后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有民族气息,

1姚君喜.审美与艺术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红轿子、红灯笼、黑布套、服饰、院墙、雪都被纳入色彩建构的范围内,浓郁饱满,艳丽,大色块单色运用,以红色为主,黑白蓝灰为辅。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里展现了红辣椒、服饰(红衣、绿头巾等)、黄工米、土屋、白雪、窗花、对联,浓郁饱满,依然是一贯风格,且多了纯朴自然,极具地方特色,以红色为主,黄、绿、黑、白、蓝等为辅。1993年的《活着》是一部很沉重的电影,以暗红色为主,表现了红手印、红灯笼、红烛、红袖章等。2002年上映的《英雄》是我国电影市场化改革后张艺谋导演的首部电影,这部电影也堪称商业电影的典范之作,在《英雄》中,导演注意到了色彩的国际化问题,服饰、竹林、碧水、青山、书馆、酒肆、秦宫等,鲜艳明丽,饱和度高,大面积单色运用。色彩对比强烈,酣畅淋漓,以红、绿、蓝、白、黑为主,黄色为辅。2006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把渲染的色彩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以金黄、红金色为主,银黑绿等色为辅,表现了宫殿、琉璃装饰、服饰、黄菊花、银色盔甲、墨绿色的药碗。

从1987年的《红高粱》到2014年的《归来》,其色彩设计都有一以贯之的特性,这囊括了其镜头运用、色彩搭配、人物画面与构图、形象塑造、叙事节奏等诸多方面,这些镜头都用独特的张艺谋式的风格表达了其特有的蕴含。但是对于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运用,文艺界和影评人士确实是说法不一,大概包括有两大分析:支持和赞扬的一部分人认为张艺谋电影色彩设计的运用有很强的民族气息和民族感,比如以大红、大黄等为基调的作品不在少数,而且他也是有意识地运用西方色彩搭配和设计的第一批中国电影导演,色彩的表现力强,十分突出;反对派和批评派的一些人认为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过于夸张,艺术美感逐渐走向偏激,而且色彩尽显“后殖民主义”的特质,色彩的视觉冲击力远大于其影片所带来的思想内涵,尤其是张艺谋近些年的三部电影作品《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更是饱受非议。

二、张艺谋对色彩的具体运用

在众多的视觉表达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引起观众注意的造型手段,尤其是明亮、鲜艳的色彩。对于张艺谋而言色彩并非单单是用来传情达意的工具,它对故事情节起着直接的暗示作用、对于再现主题气氛产生着推波助澜的效果。

在张艺谋看来“通过色彩的作用,观众能够一眼就识别我在想什么。”回顾他的电影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他一直在对如何更好地运用色彩表达“主题”进行尝试:在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中为了表现火红的生命激情,导演借助红高粱酒这一道具,将红色贯穿影片的始终,而在影片最后的升华段落,借助“我”父亲落下“红”眼病这样的契机,将整个画面处理成红色,试想若当年张艺谋早先安排的红高粱地就没有因为

失误而长成绿高粱,那么整部电影将洋溢着多么浓烈的红色;而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虽然仍然是强调红色,但是影片使用了大面积的灰、黑压抑的状态,准确地表现出“坚固的东西对人的压力和桎梏”这一主题;在《英雄》中,他更是铺天盖地地使用色彩,将红、蓝、绿、白……这些色彩作为划分导演故事逻辑的一个有效依据,并且色彩在此直接的表达出导演对每一段落故事的情感和意境的设计,同时影片还借助色彩的转换表达出“从最坚定的刺客转化成最坚定的捍卫者”这一主题……可以看出,在张艺谋的电影中,他不止一次通过主观的用色、安排色彩来控制画面的信息传递,并一直通过色彩的视觉效果来影响观众对主题的理解。

具体使用手法:

(1)在影片的某一段落,甚至于全篇,大面积地使用某一种纯度高、高饱和度的色彩,使观众对该色彩的段落产生深刻的印象,同时利用艳丽的色彩对观众产生的视觉刺激来激发观众对该段落的情感,完成对影片主题的传达。

张艺谋善于选择色彩整体感好的场景,例如《十面埋伏》中竹林的绿、《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乔家大院整体的灰、《红高粱》中十八里坡的土黄色。在缺乏符合影片主题用色的自然环境时,他会自制这样的人工环境,就像《红高粱》里的高粱地、《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铺满黄色菊花的广场。

无论是自然还是人工,在这些环境中的色彩都表现出明显的整体块状结构。在最终的画面中,他么往往占据大面积的构图,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显然会对这样的色彩画面产生深刻的印象,而从对影片的该段落留下记忆点。色彩不仅会引起观众的注意,同时鲜艳、明亮的色彩还会刺激观众的感情,张艺谋在影片中选择的色系往往和主题所要传达的情绪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大面积、段落整体性强的色彩也会影响观众的情绪,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英雄》中红、绿、蓝、白四段用色产生的不同效果了。

(2)在张艺谋的电影中,色彩并非总是如此夸张地凸现。在演员情感爆发的段落,张艺谋通常会为特写镜头选择背景单纯且前后统一性强的色彩,同时利用长焦调拍虚化背景,将画面的中心、观众的注意力保持在演员身上,从而达到利用演员表演感染观众的目的,而色彩成为了画面中起装饰性的元素。

例如在《十面埋伏》中小妹和刘德华饰演的捕头再次相见,为了表达两人之间复杂的情感变化,导演将整场戏76个镜头都设计在竹林中,而其中有38个镜头是两个人特写的对切,此刻竹林翠绿的色彩退作后景暗示环境,画面的重心留给演员的表演,而在电影《英雄》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3)张艺谋对色彩的主观使用,并非总是倾向与某一种色彩。他注重使用不同色相、不同冷暖效果、不同面积构图的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来暗示影片的情节,表达故事主题。

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色,尽管鲜艳,但始终和大面积的灰或黑同时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