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的色彩文化解析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电影以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族和生存的故事。
从电影美学文化的角度来看,《红高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色彩运用:电影中大量运用了红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红色代表了热情、生命和爱情,黄色则代表了土地、丰收和希望。
这些颜色的运用不仅营造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
2. 视觉风格: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特写和远景镜头,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的视觉效果。
同时,电影中也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红高粱地、酿酒坊等,这些象征手法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也为电影增添了一些文化内涵。
3. 音乐运用:电影中运用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如民间戏曲、唢呐等,这些音乐元素不仅为电影增添了一些地方色彩,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4. 主题表达: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表达了对生命、爱情和家族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电影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封建礼教、贫富差距等。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和思考。
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语言探析

现实生 活 则使用 灰色调 来渲 染 ,不禁让 人 产生一种 韶光 已去 的哀叹 。这种基 于导演主观性 的色彩象 征让色彩 获得 了新 的 生命力 ,拓 宽了色彩 的表达空 间。
(二 )大胆夸张 的运 用 纵观 张艺谋 的电影历 程 ,始终 能看 到他 对色 彩表达 的大 胆运用 。在 电影 《满城尽 带 黄金 甲 》中 ,铺 天盖地 的金 色 既 是 电影 的客观需 要 ,同 时也是 张艺谋 内心 孕育 的影 片情 感 的 色彩外 显化 。之 于影片 ,金色象 征着至高无 上的地位 和威严 , 之于 张艺谋 ,这未尝不 是个体对 于生命绚烂 体验 的夸 张表现 。 金色 作为 一种 金属 色 ,除 了给人一 种高 贵 、权 威 的视觉感 受 , 也会 留下冷酷 、残忍 的印象 。所 以 ,《满 城尽带 黄金 甲 》中大 胆运 用 的大篇 幅黄 色不仅 表达 了对绚 烂生命 的体 验 ,同 时也 是一种对心灵 毫无顾 忌的释放 。 (三 )强烈 的对 比 从 张 艺谋 早期 的影 片可 以明显 地感 觉 到他 对 红 色 的偏 爱 ,但在 张艺谋之后 的 电影 中 ,不 同色彩的对 比和混合也 十分 普遍 。 在 电影 《我 的父亲母 亲 》中,色彩 的对 比无处不 在 ,母亲 的红色 棉袄 和父亲 的黑 色上 衣 ,过 去 的彩色 时空 和现在 的黑 白时空 ……不 同色 彩画 面的对 比鲜 明而 又不失 协调 性 ,让故 事情 节 的表 达更加深 刻。《英雄 》电影 色彩在红 色 、蓝 色和黑 白色三 种色 调 的对 比中产生 意义 ,观众 通过 色彩 的转换 解读 出影 片情节 的虚实和人物 的情感波动 。张艺谋 曾这样讲述 《英 雄 》:“三个故 事 ,三种 色彩 ……三个故 事交错 出现 时 ,因为颜 色的不同 。观众 也一眼就能认识到 。” 三 、结语 张艺谋 为 中 国电影 与世界 接轨作 出了 巨大贡献 ,他 在 电 影 视觉 语言 上 的开拓不 仅丰 富 了电影美 学 的内涵 ,而且 在不 断求变 中有 力地 弘扬 了 民族特 色和 民族性 格 。正如 他本人所 言 ,“对于一二个创作者来说 ,最重要 的一 点是求变 ,不辞辛苦地 反复求变 ,增强 自己的弹性和张力 ”。l3 张艺谋 在色彩语 言上大胆夸 张并极 富个人特 质的运用 也 引起 了诸 多争议 ,争 议 的焦点集 中在 这种 色彩语 言 的夸张 运 用压缩 了观众 的解 读空 间,剥夺 了观众对艺 术理解 的多重性 。 面对 这些 争议 ,我们 应该 认识 到 ,任 何 时候 ,从任 何 角度探 讨 张艺谋 电影作 品 中的色彩语 言 ,都要 以尊 重 电影整体 为 出发 点 ,色彩在 电影 中始终 是为表 达电影 主题 服务 的。所 以,在追 求 观赏效 果 的同时要 以故 事本 身 的艺术性 为基 调 ,最终达 到 内容与形式 的交 汇融合。
张艺谋《影》的美学思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镜头运用:通过镜头的切换和 剪辑,张艺谋成功地营造出一 种独特的视觉节奏,使电影更 具艺术感。
演员表演:演员的精湛表演为 叙事节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使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
04
电影《影》的主题美学
章节副标题
人性的探索
主题:探讨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角色塑造:通过角色的性格、行为展现人性的多面性 情节设置:情节转折表现人性的变化与不可预测 视觉效果:画面与色彩运用反映人性的心理状态与情感变化
情感
情感传递: 通过情节和 细节,传递 电影所要表
达的情感
情感共鸣: 引发观众的 情感共鸣, 让观众感同
身受
情感层次: 通过多层次 的情感表达, 让观众深入 思考电影的 主题和意义
叙事节奏的把握
剧情推进:张艺谋通过情节的 起伏和转折,巧妙地控制着叙 事节奏,使观众始终保持紧张 感。
音乐与画面:音乐与画面完美 融合,为叙事节奏增添了更多 的层次和深度,使观众更加沉 浸于电影的氛围中。
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观众更加深入地 理解人物的形象和特点。
音乐对氛围的营造
音乐与画面结合,营造出 独特的视觉效果
运用中国传统乐器,强化 电影的东方韵味
音乐节奏与剧情发展相呼 应,增强情感表达
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为 观众提供了更丰富的审美 体验
03
电影《影》的叙事美学
章节副标题
故事情节的构建
叙事结构: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回忆和现实交织展现故事情节 情节设置:悬念迭起,通过不断反转和高潮迭起吸引观众 角色塑造:个性鲜明,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展现人物性格 主题表达:深刻挖掘人性与社会现实,通过故事情节的构建传达思想内涵
论张艺谋电影的画面色彩与内涵

看张艺谋的片子多了, 纷杂的画面逐渐从眼前 滤过, 最终沉淀的就是“色彩”二字。或许老谋子 摄影师的出身, 使他更钟情于用色彩来讲述古老的 中国文化与现代电影的复杂交融。那些大手笔的 红、黄、蓝使老谋子的电影在现实写生中呈现出更 多的浪漫色彩。
对色彩的选择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张艺谋 的热情不是寄托于叙事, 似乎也不去刻意深化所谓 的历史价值。其高明就在于用色彩语言冲击和洗涤 着中国人的视觉, 从而影响他们的审美心理。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认为: “《英雄》 色彩和服装都很漂亮, 电影的整个基调是黑色的, 但有很多色彩, 整体造型感很强, 色彩运用很奇 特。用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内容, 很容易给人矫 揉造作的感觉, 但在这个片子里结合得非常融洽。” 《英雄》把大漠拍到了极致: 万里长风中飞逝的两 匹孤骑, 或者是尘烟起舞, 铁甲武士在荒漠上排出 巨大的阵式, 旌旗恍如残血, 带着风沙的震耳吼 声, 伴随着铁盾金属撞击的敲打, 营造了一个令人 震动的世界, 以突兀的视觉冲击力赋予了色彩本不 具备的意识形态内涵。
论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美

论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美一、色彩的情绪作用色彩对人的情绪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影响,这是一个无可非议的话题,在电影中表现的可谓淋漓尽致。
张艺谋曾说:“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
” [1] (一)红色红色,给人的感觉是生命力旺盛并且充满张力与个性,从中国古代传统以来“红色”就一直扮演着喜庆,大富大贵的角色,所以古代喜结良缘的时候新郎新娘的衣服都是以红色为主,代表喜气、吉祥。
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导演一开始也是以红轿子作为引线,引出了以青灰色为背景所象征着阴森、恐怖的陈家大院,然而大红灯笼的出现立刻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将幽深、暗淡沉闷的色彩立刻打破,就是在这座大院里,以大红灯笼为主,开始了“点灯、灭灯、点长明灯和封灯”的游戏规则。
(二)青色青色,这一色调,不禁会给人造成静谧、肃穆、阴森与恐怖的情绪,这种色彩的出现会给人蒙上暗淡、寂寞、孤独的阴影。
而它又与清冷的意境连在一起,使人联想到寒冷与悲哀。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陈家大院院墙呈现的尤为突出,在颂莲一进这个大院里,摄影师就给一个俯视大院的镜头,青灰色的院墙显得那么的幽深与禁闭。
就在这里,颂莲的命运也被彻底的改写了,幽深的院墙像一个没有生机的牢笼,牢牢地将里边的人锁住,丝毫不给他们留下任何的机会与希望,他们只能过着遵守封建伦理秩序的那一套家规:点灯一恩宠,吹灯一冷落,封灯一惩罚。
似乎青灰色的院墙早已暗示了颂莲不幸的遭遇与经历,在发生了这一切也确实证明了颂莲悲惨的命运。
(三)黄色黄色,是所有色彩中最明亮、最耀眼的颜色。
黄色,给人的感觉很明亮,很阳光,心里暖洋洋,就像是在初秋一样,给人秋高气爽的感觉,又像是在金秋时节,黄色又使人联想到硕果累累,美好的前程。
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首先从题目中就可以醒目的看到“黄”字,在影片的场景中完全呈现了一幅雍容华贵,金碧辉煌的景象。
二、色彩的对比(一)黑白和彩色的对比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运用了黑白和彩色这两种悬殊的色彩来表现主题,给观众营造了一种很强的分辨感。
红高粱色彩分析

《红高粱》色彩分析张艺谋是一个十分擅长运用色彩的导演,他尤其喜欢使用红色,而《红高粱》这部电影恰恰使用了大量的红色,奠定了红色的基调。
红色,既能表达热烈、喜庆、吉祥、兴奋的积极意义,也能表达敬畏、残酷、危险、血腥的消极涵义。
在影片的开头,女主角九儿穿着红色衣服带着红色盖头,坐在红色的轿子上,一身红色表明女主角要出嫁交代了故事的开端。
开头除了红色,还有黄色,男主角是黄土地的汉子,说明他的性格豪爽敢作敢当无所畏惧。
在抬轿的过程中,镜头里表现出的是整片黄土地,红色的轿子与黄土地形成鲜明对比,那一点红色代表着当时的妇女地位,黄土地代表着压迫,表现出在封建时代,妇女地位的卑微,听从父母的安排,没有自由。
新婚当晚,屋里除了微弱的灯光外,就是大片黑色和九儿身上的红色,黑色代表九儿无限的恐惧,外面天空的蓝色预示着即将发生危险的事。
在回娘家时,路过绿色的高粱地,绿色代表生命,片头也出现了这片高粱地,说明即将再次发生生命的转折。
一个大全景,绿色的高粱地和深色的天空形成对比,表现出男女主角的爱情将受到挫折和考验。
回到家中,女主的红色和家中的黑色形成对比,表现出与家里关系的不和,预示着即将决裂。
而老掌柜死后,外面的强光和抛洒的高粱酒和剪纸的红色预示着女主将获得新生,希望。
造酒时被男主破坏,画面并没有变成代表愤怒的暗红色,而是变成代表希望的金黄色,表现出热烈与喜庆的气氛,也说明日子的红火和生命的灿烂。
在祭奠罗汉时,红色蜡烛,红色高粱酒,红色的光,表现出他们的愤怒和为罗汉报仇的决心,而出现深蓝色的天空和黑色的石头,暗示结局。
在家中准备外出报仇时,送行的酒宴中,血红色的高粱酒,代表着危险与血腥,暗示着结局。
在送行中,女主穿着白色的衣服,与血红色的高粱酒相互照应,暗示了结局时女主的死亡。
最后女主中枪时,使用红色的画面和喜庆的音乐,以喜衬悲,暗示最后结局女主和日本人同归于尽,烘托了一种悲伤的气氛。
结局是男主的视角,世界变成红色,表现出他内心的悲伤,日食发生了,世界变成了红色海洋,红色的高粱杆高速摇摆,预示着生命的崛起和抗战的继续。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通过创新的视觉语言和独特的叙事方式,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色彩在《影》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表现手法,也是情感载体。
下面从特点和作用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色彩在《影》中有着鲜明的特点。
电影整体以黑白为基调,这种抽象的表现方式使得影片更加具有艺术性和现代感。
黑白色调给人一种压抑和冷静的感觉,与影片中演员们的动作呼应,更加突出了他们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偶尔会出现红色的元素,如雪花、火焰和嘴唇等,这种局部的红色在黑白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出,增加了观众对画面的关注和视觉冲击力。
红色也有象征性的意义,代表了情感的激烈和欲望的燃烧。
色彩的饱和度和明暗度在电影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创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绪,例如高饱和度和明亮的色彩能够使人感到温暖和充满希望,而低饱和度和阴暗的色彩则更容易让人感到压抑和恐惧。
色彩在《影》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色彩能够增加电影的表现力,使其更具有观赏性。
黑白色调使得电影更加具有纪实性和艺术性,红色的出现则增加了观众的视觉冲击力。
这些色彩的运用,使得电影的画面更加鲜明生动,令人难以忘怀。
色彩能够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冲突。
在电影中,女主角杨幂饰演的双胞胎姐妹一人爱国一人奉献,她们之间的内心战争和痛苦,通过色彩的对比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黑白和红色的运用,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鸣她们的内心世界。
色彩还能够创造出特定的时空背景和情绪氛围。
电影中的黑白色调和红色元素,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古代东方世界的厚重和神秘感,也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和冲突感。
色彩在电影《影》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黑白和红色的运用,电影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和艺术表达方式,使得观众更容易投入到故事中去。
色彩也能够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矛盾,使得角色更加立体和丰满。
《影》的成功得益于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独特魅力和作用。
张艺谋电影色彩

张艺谋电影色彩一、张艺谋电影色彩的基调(一)红色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色调《红高粱》拉开了张艺谋电影主色调—红色的序幕,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一群古朴、野性的中国农民的传奇故事。
《红高粱》节奏明快、张弛有度,生动而浓烈的视觉形象,令业界对中国电影刮目相看。
导演在这部影片中以一场红色的风暴袭击观众的眼球。
红衣、红轿、红盖头等释放出的是野性、浪荡、激情和欲望。
在颠轿这场戏中,张艺谋第一次向我们展现他那仪式感极强的影像风格,红色的轿子在烟尘和土地的映衬下,犹如一团炙热跳动的火焰,再配以轿夫那低沉粗狂的嗓音,使得这场颠轿显得无比的奔放自由,张艺谋就是这样以自己对色彩的独到理解,用色彩将一些极为普通的场面看起来更为盛大更具生命力,用最大限度将影片的意义呈现给大家。
红色在影片中形成了铺天盖地之势,尤其是影片的结尾,我奶奶为了给大伙送饭,倒在了日军的机枪下,弟兄们则同归于尽。
我的爷爷如同雕塑般站在高粱地里凝望,神秘的日全食染红了世界。
张艺谋大胆的用红色为基调,利用色彩本身对人的作用和象征意义阐释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志和民族气节。
由此将观众带出了影片中的现实时空,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了内在生命的精神外化。
电影的直观视觉冲击力势不可挡,对生命的赞颂响彻人心。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对中国传统封建家庭的批判,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寓意。
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泯灭被张艺谋浓缩在一个阴森封闭的院落里。
这个院落中条条块块都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压抑束缚,暗灰色的天空、地面、墙壁,冷静,腐烂的象征,除了头顶的那一角天空外再无其它出路,红灯笼成了唯一的色彩,是权利的象征,点灯、灭灯、封灯都像是在表演一套仪式,具有极强的威严感和冲击力。
在这一片死气沉沉的灰色中偏偏出现了一点点的红色,也许它会给人一些慰藉,但是事实它代表不了希望,是可悲的权利,是被控制着的人性。
红灯笼代表着女人地位,因此它不仅仅反映真实的“物”更参与了影片的“事”。
色彩的叙事给影片带来了浓重的隐寓象征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文化西方色彩理论的研究角度倾向于研究色彩知觉的物理成因和物质世界的真实视觉表达,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则更倾向于人文因素的传达,中国电影的色彩基调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色彩文化的熏陶下,蕴含了丰富的民族人文情感,中国传统色彩审美观成为我国电影作品色彩基调运用是否得当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优秀电影无一例外地体现着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文美。
一、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文化红色自古以来就深受中华民族的喜爱,中国人的红色情节是千百年的民族文化孕育而成的。
从古至今,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从日常生活等方面始终表现出中国人对红色不变的狂热推崇:节日庆典、刺绣、剪纸、年画、服饰,数之不尽,无处不是它的艺术领地。
色彩作为视觉符号的一种,其象征意义源于人们内心对色彩的认识、理解而产生不同的寄托和表达。
1986年张艺谋的电影作品《红高粱》中,始终浸透着一种红色:满溢荧幕的红盖头,浓重艳丽的红轿子,铺天盖地的红灯笼,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着直至尾声。
面对这种强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谁不会油然而起一股感动和共鸣?这部获得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的影片,通过对“红”的铺染,歌颂了自由、生命的真谛,宣泄了中国淳朴大众的激情和野性。
“中国红”这个在中国具有特殊人文内涵的色彩,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值得我们更深层次地去挖掘、运用它。
当某种色彩成为一种具有人类共性的、不用转换语言文字、容易辨识的国际化语言时,它不仅仅能够传达它自身所具有的物理意义,它还能够带来更多的色彩附加值。
1 1984年完成的《黄土地》(张艺谋摄影)中,主要表现了黄土地、窑洞、黄河、红嫁衣、红盖头、黑粗布棉袄、白羊肚毛巾这些物象而与之搭配的色彩则是饱满凝重、温暖沉稳,对比强烈,大面积黄色块,土黄为主色调,黑、白、红等为辅。
三年后完成的作品《红高粱》进一步发挥这种特色,红盖头、红轿、红衣鞋、红高粱、红日、红高粱酒、红酒坊是作品主要渲染的物象,搭配剧情,色彩设计也表现出浓郁饱满,饱和度高,色彩纯粹,且大色块运用,酣畅淋漓。
红色为主的特色。
1990年的《菊豆》继续继承张艺谋电影的主要特色,染坊、瓦墙、服饰、灯笼、各色染布、红烛、棺材、白布、纸钱、火焰等纷纷出现,色彩依旧浓郁饱满,环境以灰青色为主,人物着装色彩对比突出,以红、黑、白为主,黄、紫、蓝等色为辅。
一年之后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有民族气息,1姚君喜.审美与艺术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红轿子、红灯笼、黑布套、服饰、院墙、雪都被纳入色彩建构的范围内,浓郁饱满,艳丽,大色块单色运用,以红色为主,黑白蓝灰为辅。
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里展现了红辣椒、服饰(红衣、绿头巾等)、黄工米、土屋、白雪、窗花、对联,浓郁饱满,依然是一贯风格,且多了纯朴自然,极具地方特色,以红色为主,黄、绿、黑、白、蓝等为辅。
1993年的《活着》是一部很沉重的电影,以暗红色为主,表现了红手印、红灯笼、红烛、红袖章等。
2002年上映的《英雄》是我国电影市场化改革后张艺谋导演的首部电影,这部电影也堪称商业电影的典范之作,在《英雄》中,导演注意到了色彩的国际化问题,服饰、竹林、碧水、青山、书馆、酒肆、秦宫等,鲜艳明丽,饱和度高,大面积单色运用。
色彩对比强烈,酣畅淋漓,以红、绿、蓝、白、黑为主,黄色为辅。
2006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把渲染的色彩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以金黄、红金色为主,银黑绿等色为辅,表现了宫殿、琉璃装饰、服饰、黄菊花、银色盔甲、墨绿色的药碗。
从1987年的《红高粱》到2014年的《归来》,其色彩设计都有一以贯之的特性,这囊括了其镜头运用、色彩搭配、人物画面与构图、形象塑造、叙事节奏等诸多方面,这些镜头都用独特的张艺谋式的风格表达了其特有的蕴含。
但是对于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运用,文艺界和影评人士确实是说法不一,大概包括有两大分析:支持和赞扬的一部分人认为张艺谋电影色彩设计的运用有很强的民族气息和民族感,比如以大红、大黄等为基调的作品不在少数,而且他也是有意识地运用西方色彩搭配和设计的第一批中国电影导演,色彩的表现力强,十分突出;反对派和批评派的一些人认为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过于夸张,艺术美感逐渐走向偏激,而且色彩尽显“后殖民主义”的特质,色彩的视觉冲击力远大于其影片所带来的思想内涵,尤其是张艺谋近些年的三部电影作品《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更是饱受非议。
二、张艺谋对色彩的具体运用在众多的视觉表达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引起观众注意的造型手段,尤其是明亮、鲜艳的色彩。
对于张艺谋而言色彩并非单单是用来传情达意的工具,它对故事情节起着直接的暗示作用、对于再现主题气氛产生着推波助澜的效果。
在张艺谋看来“通过色彩的作用,观众能够一眼就识别我在想什么。
”回顾他的电影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他一直在对如何更好地运用色彩表达“主题”进行尝试:在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中为了表现火红的生命激情,导演借助红高粱酒这一道具,将红色贯穿影片的始终,而在影片最后的升华段落,借助“我”父亲落下“红”眼病这样的契机,将整个画面处理成红色,试想若当年张艺谋早先安排的红高粱地就没有因为失误而长成绿高粱,那么整部电影将洋溢着多么浓烈的红色;而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虽然仍然是强调红色,但是影片使用了大面积的灰、黑压抑的状态,准确地表现出“坚固的东西对人的压力和桎梏”这一主题;在《英雄》中,他更是铺天盖地地使用色彩,将红、蓝、绿、白……这些色彩作为划分导演故事逻辑的一个有效依据,并且色彩在此直接的表达出导演对每一段落故事的情感和意境的设计,同时影片还借助色彩的转换表达出“从最坚定的刺客转化成最坚定的捍卫者”这一主题……可以看出,在张艺谋的电影中,他不止一次通过主观的用色、安排色彩来控制画面的信息传递,并一直通过色彩的视觉效果来影响观众对主题的理解。
具体使用手法:(1)在影片的某一段落,甚至于全篇,大面积地使用某一种纯度高、高饱和度的色彩,使观众对该色彩的段落产生深刻的印象,同时利用艳丽的色彩对观众产生的视觉刺激来激发观众对该段落的情感,完成对影片主题的传达。
张艺谋善于选择色彩整体感好的场景,例如《十面埋伏》中竹林的绿、《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乔家大院整体的灰、《红高粱》中十八里坡的土黄色。
在缺乏符合影片主题用色的自然环境时,他会自制这样的人工环境,就像《红高粱》里的高粱地、《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铺满黄色菊花的广场。
无论是自然还是人工,在这些环境中的色彩都表现出明显的整体块状结构。
在最终的画面中,他么往往占据大面积的构图,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显然会对这样的色彩画面产生深刻的印象,而从对影片的该段落留下记忆点。
色彩不仅会引起观众的注意,同时鲜艳、明亮的色彩还会刺激观众的感情,张艺谋在影片中选择的色系往往和主题所要传达的情绪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大面积、段落整体性强的色彩也会影响观众的情绪,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英雄》中红、绿、蓝、白四段用色产生的不同效果了。
(2)在张艺谋的电影中,色彩并非总是如此夸张地凸现。
在演员情感爆发的段落,张艺谋通常会为特写镜头选择背景单纯且前后统一性强的色彩,同时利用长焦调拍虚化背景,将画面的中心、观众的注意力保持在演员身上,从而达到利用演员表演感染观众的目的,而色彩成为了画面中起装饰性的元素。
例如在《十面埋伏》中小妹和刘德华饰演的捕头再次相见,为了表达两人之间复杂的情感变化,导演将整场戏76个镜头都设计在竹林中,而其中有38个镜头是两个人特写的对切,此刻竹林翠绿的色彩退作后景暗示环境,画面的重心留给演员的表演,而在电影《英雄》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3)张艺谋对色彩的主观使用,并非总是倾向与某一种色彩。
他注重使用不同色相、不同冷暖效果、不同面积构图的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来暗示影片的情节,表达故事主题。
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色,尽管鲜艳,但始终和大面积的灰或黑同时出现,红本身就具有只在自身中释放能量的感觉,而大面积的灰、黑的包围加重了对这种能量的包裹,最终使观众感受到压抑和无力之感。
而在《满城尽带黄金甲》最后成王子和皇上军队的对决中,黄色和银灰色在画面中全景画面中所占面积的变化则直接表现故事的发展:黄色鲜艳夺目,起初来势凶猛,在画面中占有大量的面积,但是黄色尽管锐利但不及银灰色具有重量感,随着银灰色在画面中的比例增加,直接说明了成王子造反的失利。
二、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特点普通的色彩,独特的寓意颜色的运用产生的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审美效果,可以把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含义诉诸视觉,从而在心理上吸引了人们的审美情感。
《红高粱》中,整个空间充满血红、黄色调,已经刺激了观众的视觉、听觉和情感。
这种色彩的艺术表现手法让张艺谋得以把情感和丰富的内涵透过电影高度传达出来。
《红高粱》中遍布令人炫目的大红色。
尤其是《红高粱》的结尾运用的一大段大红色,给观众极大的心理冲击,产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
黑红色的红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结尾这一段恢宏的红色画面,使观众久久伫立,沉浸在极度的美的感觉中。
张艺谋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大胆运用了色彩的特殊的审美价值,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
民族化气息的色彩运用“艺术无国界的,而艺术家是有国籍和民族的。
“上文已经说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在色彩的运用上具有很强的民族性。
张艺谋的电影将表演民族化,颜色也有很多民族气息。
色彩的民族化展现是一种对事实的尊重。
通过民族气息的色彩展现得到国际认可,也应该是张艺谋的过人之处。
色彩的表现特色意味着深刻的情感释放颜色是最强大的视觉语言。
色彩作为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不仅能表达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的,还可以反映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促进情感的表达,创造具有情感意境、氛围的电影,形成一部电影的风格,是强大艺术手段之一。
22张研《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电影文学》2014.11 总期数第608期第49页在人类悠久的文化历史中,色彩的运用无可比拟地获得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文化期待,色彩超越了所有文化意义上的生存,成为完全文化意义上的生活。
以上是我个人在阅读大量关于电影色彩及张艺谋电影色彩研究的资料后总结而成的。
请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