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艺谋电影的画面色彩与内涵
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魅力

论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魅力在张艺谋的电影造型手段之中,色彩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看过张艺谋电影的人无疑都会被他所创造的绚烂的光影世界所倾倒,他本人是摄影出身转而改执导筒,因而影片的色彩造型是他的强项。
在他的众多电影之中,色彩的巧妙运用无疑是给他的电影增色不少。
如在商业大片《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红高粱》等志。
《红高粱》一开头,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大块的红色和黄色所构置的画面,十八里坡的贫瘠荒凉、黄土飞扬,象征了生存环境的艰多部优秀影片种多种色彩元素的加入。
《红高粱》是张艺谋导演的处女作,张艺谋一出手就把绚烂的红色发挥到了极致,以后对红色的偏爱几乎成了张艺谋电影的一个标难,也映衬了生命力的强悍;“我奶奶”身着红袄、红裤、红鞋,头顶红盖头,强盛的生命力和原始性的激情联系在一起。
红色基调同十八里坡的野性场景结合在一起,整个空间都弥漫在血红偏黄的色调中,继而响起高亢嘹亮甚至尖锐刺耳唢呐声,观众的视觉听觉整个情绪都亢奋起来,仿佛某种内在而生的原始生命冲动和压抑至深的痛苦突然夸张地毫无节制地喷涌而出。
这种极端的造型样式是前所未有的,观众猝不及防地陷入一种纯粹的情结性体验中,直到“颠轿”一场戏结束,夜幕降临,回到酿酒作坊,转入“典型的天空色”——深蓝色调时,观众的情绪才慢慢平复下来,并留下了深刻的红色印象。
“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我”父亲高亢童稚的声音回荡不绝,碰得高粱棵子索索打抖。
在剪破的月影下,“我”爷爷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籍,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
人月深处,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的血海。
奶奶安详地倒在血泊中,高粱齐声哀鸣,慷慨、悲凉。
太阳出来了,太阳被暗红色的血抹成深红,红色的太阳燃得正旺,世界都是红色……这是电影《红高粱》的结尾。
使观众久久驻立,沉浸在极度的美的感觉中。
张艺谋真高明,他大胆运用了色彩的特殊的审美价值,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
浅谈张艺谋电影中色彩意象的运用

浅谈张艺谋电影中色彩意象的应用一、前言色彩意象是电影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有效的应用可以更好得表现电影的内涵可以让观众更好的感知电影的内在含义,张艺谋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独特的色彩意象,张艺谋在他的电影中对颜色有着特别的追求,他擅长通过对色彩的独特热爱和概括,利用色彩本身对人的视觉美感效应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来唤起观众丰富的联想,进而更好的表现作品的主题。
他的电影从《红高粱》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再到《秋菊打官司》《黄土地》等无一不用了鲜艳绚丽的色彩,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亦即色彩之旅,色彩就是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写照,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或隐或现地呈现出来,深深地打上了他个人的印记。
二、张艺谋电影中的画面色彩一望无际的大红高粱地,如翡翠般的红高粱酒,桐红色的油脂皮肤、、、、、、首先呈现给我们的是《红高粱》红轿子、红衣服、红太阳、血红的天空、鲜血、、、、、、大量红色的运用色彩极为深郁、饱满、鲜艳、富有表现力,不仅是叙事的一部分,更奠定了电影的情感基调,热烈、饱满。
《大红灯笼高高挂》除了延续了《红高粱》中的红之外,又增加了红轿子,红灯笼、黑布套、蓝院墙白雪等色彩意象。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呈静态的长镜头,凝固的空间,重压的气氛,正面的肖像描写,倔强而木然的月光,把观众置于颂莲所直面的不在场的画面之外继母地位,倾听她说“嫁人就嫁人”,“当小老婆们就当小老婆”,体味她的屈从与反抗,灰色也是这部影片的一个基本色调之一,灰黑色的天空,灰白色的画面,青灰色德尔枯死的瓦片,充斥了观众的视觉空间。
而在《菊豆》这部电影中,整个院存在以蓝色为主调的夜色中静溢地等待黎明,这一画面在电影中出现了无数次,当天青从外面赶脚回来的时候,菊豆在杨金山折磨下呻吟,声音穿透了夜色,在整个时空回荡,加之各色鲜艳的染布,这一画面就具有了压抑、同情、抗争等含义。
《黄土地》当中,则以大面积的黄色土地、黄河、红嫁衣、红盖、头、黑粗布棉袄白羊肚毛巾来表现作者的感情,饱满、凝重、温暖沉重,土黄为主调,黑豹为辅。
论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美

论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美一、色彩的情绪作用色彩对人的情绪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影响,这是一个无可非议的话题,在电影中表现的可谓淋漓尽致。
张艺谋曾说:“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
” [1] (一)红色红色,给人的感觉是生命力旺盛并且充满张力与个性,从中国古代传统以来“红色”就一直扮演着喜庆,大富大贵的角色,所以古代喜结良缘的时候新郎新娘的衣服都是以红色为主,代表喜气、吉祥。
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导演一开始也是以红轿子作为引线,引出了以青灰色为背景所象征着阴森、恐怖的陈家大院,然而大红灯笼的出现立刻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将幽深、暗淡沉闷的色彩立刻打破,就是在这座大院里,以大红灯笼为主,开始了“点灯、灭灯、点长明灯和封灯”的游戏规则。
(二)青色青色,这一色调,不禁会给人造成静谧、肃穆、阴森与恐怖的情绪,这种色彩的出现会给人蒙上暗淡、寂寞、孤独的阴影。
而它又与清冷的意境连在一起,使人联想到寒冷与悲哀。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陈家大院院墙呈现的尤为突出,在颂莲一进这个大院里,摄影师就给一个俯视大院的镜头,青灰色的院墙显得那么的幽深与禁闭。
就在这里,颂莲的命运也被彻底的改写了,幽深的院墙像一个没有生机的牢笼,牢牢地将里边的人锁住,丝毫不给他们留下任何的机会与希望,他们只能过着遵守封建伦理秩序的那一套家规:点灯一恩宠,吹灯一冷落,封灯一惩罚。
似乎青灰色的院墙早已暗示了颂莲不幸的遭遇与经历,在发生了这一切也确实证明了颂莲悲惨的命运。
(三)黄色黄色,是所有色彩中最明亮、最耀眼的颜色。
黄色,给人的感觉很明亮,很阳光,心里暖洋洋,就像是在初秋一样,给人秋高气爽的感觉,又像是在金秋时节,黄色又使人联想到硕果累累,美好的前程。
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首先从题目中就可以醒目的看到“黄”字,在影片的场景中完全呈现了一幅雍容华贵,金碧辉煌的景象。
二、色彩的对比(一)黑白和彩色的对比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运用了黑白和彩色这两种悬殊的色彩来表现主题,给观众营造了一种很强的分辨感。
浅谈张艺谋导演影片中的色彩运用

一
、
影 片的红 色情 结
来 强烈 的视觉 冲击 力 , 同 时又将色 彩 与故 光包 裹着 , 随 时可 能将其 吞没 。冷 暖色调
中对 美好 事物 的追 求 与 向往 , 体现 了主人
利 用色 彩 的变化表 达 主人 此 时生硬地 对立 着 , 象征 着主 人公 在逆境 张 艺谋 的电影之旅可 以被形 象地 称为 事 情节相 融合 , 推动剧情发展。 色 彩之旅 , 因为其 电影 画面造 型和情 感表 公 的内心情感变化 ,
满 目的红 色构 天 井支 架上 的红色和 黄 色的染 布 , 鲜艳 夺 红 色 的重要地位 : 其 一, 片头字幕 。如《 大 身 扎红 色束 带 的迎 亲 队伍 , 此处 的暖色调 具有强 烈的象征意义 , 显 红 灯笼高 高挂》 《 红高粱 》 《 菊豆》 《 英雄》 等 建 了影片浓郁 的色彩基调。贯穿整部 影片 目, 强烈而又特别 , 展现 了整 个故事情 现 出男女主人公 的爱欲与活力 。但在 这大 的片头 字幕都 是红 色的 ; 其 二, 在场 景、 服 的红色 , 使得 具有 反抗精 神 的人物 形象更 为鲜 片冷 色调包 围中的小块暖色终将逃 脱不 了 装 和道具 方 面都最 大 限度 地运用 了红 色。 节, 被 青灰 色“ 吃掉 ” 的命运 , 预 示着影 片的 悲 如影片《 大红灯笼高高挂》 中的红灯笼 , 《 红 活 。
甍 触镦 唷斯 充
浅 谈 张艺谋 导演影片 中的色彩 运用
口万
摘
莉
要: 在 张艺谋 导演的影 片中 , 色彩功 能得 到 了充分的发挥 , 传达 出了故事情 节本 身无法传达 的信 息 内容 , 极 大地 丰富 了电影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中国电影,讲述了一位聋哑女演员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境和挣扎。
影片中的色彩运用非常丰富,既是一种视觉的表现手法,也是导演对情感和主题的深刻阐述。
本文将从《影》中的色彩运用的特点和作用进行阐述。
色彩在《影》中具有鲜明的对比和冲突效果。
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黑白对比,通过明暗的划分来突出主题。
在电影的开头,黑白的对比使得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和沉默。
影片中也有着鲜明的色彩对比,比如在电影拍摄场景中的豪华宴会和贫穷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对比,通过色彩的明暗来表达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和深刻的社会问题。
这种色彩的对比和冲突,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电影的情感和主题。
色彩在《影》中具有象征意义。
在影片中,红色是最常出现的一种色彩,它象征着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红色在影片中以各种形式出现,红色的花瓣、红色的空气球等等,通过红色的出现,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冲突。
黑色也是影片中另一个重要的象征色彩,它象征着主人公的孤独和无助。
通过黑色的运用,导演能够更加生动地表达出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困境。
色彩在《影》中还具有情感表达的作用。
在电影中,色彩的运用使得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
在电影中的一场场戏中,主人公的情感通过色彩的明暗和变化得到了极大的表达。
在一些悲伤的场景中,导演通过运用冷色调的色彩来表达主人公的忧郁和痛苦;而在一些喜剧性的场景中,导演则使用了鲜艳明快的色彩来表达主人公的欢乐和幸福。
通过色彩的运用,导演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影》中的色彩运用具有鲜明的对比和冲突效果,同时也具有象征意义、情感表达和创造画面效果的作用。
通过色彩的运用,导演能够更加深刻地表达情感和主题,同时也为观众创造了独特且令人难忘的视听体验。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电影《影》是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历史题材大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反映出权力斗争和宫廷文化中的妇女地位。
本文从色彩的特点和作用出发,探究电影中色彩对视听语言的影响。
首先,电影《影》善于运用饱和度和明度的变化来表现情感和表达主题。
在电影的拍摄中,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和深浅程度,明度则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
在电影《影》中,饱和度较低的画面常常出现在弱势角色和场景中,如女主角杨幂饰演的妃嫔杨贵妃经常穿着暗淡的衣服出现在画面中。
同时,颜色亮度低的场景也经常出现在宫廷内,这种局限和压抑的感觉与宫廷文化和权力斗争的主题恰恰吻合。
其次,电影《影》通过运用暗光和明光的变化来体现时间流逝和剧情节奏。
电影对光影的运用也是对颜色的运用,因为彩色的光束和白炽灯光会使用颜色滤镜以达到鲜艳、黑白和杂波的效果。
在电影《影》中,经常使用暗光来表现时间的蜕变和变化,如激动人心的战争场面中会有大量的动态炸弹和闪烁的火焰,这种场景让观众感到压抑和紧张。
最后,电影《影》运用透视和色彩的对比来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
透视是指表现画面深度感的技巧,色彩对比则可以表现画面中光影变化的差异和对比效果。
在电影《影》中,经常使用透视来表现情感和主题,如影视重心的地位高于其他人物,通过透视的处理方式来提高权力的感觉。
同时,颜色的对比也表现在宫廷和女性地位的关系中,如红色与蓝色、暗灰绿色对比出女性在宫廷中的弱势地区。
综上所述,电影《影》通过运用色彩和光影的变化,表达出人物情感、设定场景和反映主题,并通过透视和色彩对比来带给观众视觉冲击。
色彩不仅可以表现主角和配角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还可以反映出政治文化和主题角色对社会的影响。
因此,电影《影》中的色彩运用为整个影片增添了愉悦、感性和深度,使观众充分理解并体验到电影呈现出的意境和情感。
张艺谋影视色彩影评

影评无可否认,摄影出身的导演张艺谋,色彩从来都是张艺谋强项,不愧是成名的摄影专家,紫、红、蓝、黄、金、些许的绿和远处的白光,构成了整个构图都是完整的,在摄影角度是完美的。
《红高梁》的民族气概令人热血沸腾,《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气氛很中国,《英雄》的色彩和中国元素更是运用得一流,而《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影片中,尽是满眼金灿灿的宫廷色彩,华丽精致的布景服饰令人目不暇接,大呼好看,也只有张艺谋能把金色运用得如此大气,而丝毫不显俗气,让人盛赞《红高粱》一开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大块的红色和黄色所构置的画面,十八里坡的贫瘠荒凉、黄土飞扬,象征了生存环境的艰难,也映衬了生命力的强悍;红色基调同十八里坡的野性场景结合在一起,整个空间都弥漫在血红偏黄的色调中,继而响起高亢嘹亮甚至尖锐刺耳唢呐声,观众的视觉听觉整个情绪似乎都亢奋起来,久久压抑的之深的原始生命似乎即将的要冲动爆发,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
太阳的红,血色的红,高粱酒的色在这里,导演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在原始的封建的旧社会中,在整个几乎固化僵硬的时代,人们不无渴望一种解脱,一种超越自我的实现,而红色的象征是自由,是胜利,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结束时,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红色的扩张力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同样是红色,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的灯笼,红色的旗袍,红色的空气,红色的权贵,却是红色的悲剧,被灯笼决定命运的女人们,整日在灯笼的下渴求着生命的所谓“绽放”,点灯,灭灯,封灯的过程,包含了多少凄凉与绝望。
灯亮点亮了女人的希望,灯灭,女人就是被熄灭的灯,而封灯的结局,是女人的命运的终结。
红色,给我们的影响最深是红色,红色本代表喜庆,但在影片中似乎不怀好意的讽刺,显得如此的刺眼,栽进这一片血红,便开始了不幸的人生。
黑色:影片从头到尾都没看见过宅院主人的脸面,但他的身影却是无处不在的。
就像黑暗势力,让人窒息在其中,一种欲罢不能的境地。
红高粱色彩分析

《红高粱》色彩分析张艺谋是一个十分擅长运用色彩的导演,他尤其喜欢使用红色,而《红高粱》这部电影恰恰使用了大量的红色,奠定了红色的基调。
红色,既能表达热烈、喜庆、吉祥、兴奋的积极意义,也能表达敬畏、残酷、危险、血腥的消极涵义。
在影片的开头,女主角九儿穿着红色衣服带着红色盖头,坐在红色的轿子上,一身红色表明女主角要出嫁交代了故事的开端。
开头除了红色,还有黄色,男主角是黄土地的汉子,说明他的性格豪爽敢作敢当无所畏惧。
在抬轿的过程中,镜头里表现出的是整片黄土地,红色的轿子与黄土地形成鲜明对比,那一点红色代表着当时的妇女地位,黄土地代表着压迫,表现出在封建时代,妇女地位的卑微,听从父母的安排,没有自由。
新婚当晚,屋里除了微弱的灯光外,就是大片黑色和九儿身上的红色,黑色代表九儿无限的恐惧,外面天空的蓝色预示着即将发生危险的事。
在回娘家时,路过绿色的高粱地,绿色代表生命,片头也出现了这片高粱地,说明即将再次发生生命的转折。
一个大全景,绿色的高粱地和深色的天空形成对比,表现出男女主角的爱情将受到挫折和考验。
回到家中,女主的红色和家中的黑色形成对比,表现出与家里关系的不和,预示着即将决裂。
而老掌柜死后,外面的强光和抛洒的高粱酒和剪纸的红色预示着女主将获得新生,希望。
造酒时被男主破坏,画面并没有变成代表愤怒的暗红色,而是变成代表希望的金黄色,表现出热烈与喜庆的气氛,也说明日子的红火和生命的灿烂。
在祭奠罗汉时,红色蜡烛,红色高粱酒,红色的光,表现出他们的愤怒和为罗汉报仇的决心,而出现深蓝色的天空和黑色的石头,暗示结局。
在家中准备外出报仇时,送行的酒宴中,血红色的高粱酒,代表着危险与血腥,暗示着结局。
在送行中,女主穿着白色的衣服,与血红色的高粱酒相互照应,暗示了结局时女主的死亡。
最后女主中枪时,使用红色的画面和喜庆的音乐,以喜衬悲,暗示最后结局女主和日本人同归于尽,烘托了一种悲伤的气氛。
结局是男主的视角,世界变成红色,表现出他内心的悲伤,日食发生了,世界变成了红色海洋,红色的高粱杆高速摇摆,预示着生命的崛起和抗战的继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张艺谋的片子多了, 纷杂的画面逐渐从眼前 滤过, 最终沉淀的就是“色彩”二字。或许老谋子 摄影师的出身, 使他更钟情于用色彩来讲述古老的 中国文化与现代电影的复杂交融。那些大手笔的 红、黄、蓝使老谋子的电影在现实写生中呈现出更 多的浪漫色彩。
对色彩的选择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张艺谋 的热情不是寄托于叙事, 似乎也不去刻意深化所谓 的历史价值。其高明就在于用色彩语言冲击和洗涤 着中国人的视觉, 从而影响他们的审美心理。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认为: “《英雄》 色彩和服装都很漂亮, 电影的整个基调是黑色的, 但有很多色彩, 整体造型感很强, 色彩运用很奇 特。用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内容, 很容易给人矫 揉造作的感觉, 但在这个片子里结合得非常融洽。” 《英雄》把大漠拍到了极致: 万里长风中飞逝的两 匹孤骑, 或者是尘烟起舞, 铁甲武士在荒漠上排出 巨大的阵式, 旌旗恍如残血, 带着风沙的震耳吼 声, 伴随着铁盾金属撞击的敲打, 营造了一个令人 震动的世界, 以突兀的视觉冲击力赋予了色彩本不 具备的意识形态内涵。
影 视 之 窗 149
YINGSHIZHICHUANG
《我的父亲母亲》中, 对“现在”的叙述, 选择的 是黑白胶片, 对“过去”的描述, 用的却是彩色胶
作 片。因为影片 《我的父亲母亲》的 “过去”发生的
是浪漫在”发生的则是沉痛的事实, 季节又
张艺谋总是尽量将电影中的对白减至最少, 而 将色彩语言推向极致。 《菊豆》是张艺谋不仅在技 术上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一个高峰的影片。时至今 日, 这部片子依旧是大陆最具震撼力的影片之一。 染布作坊里红红黄黄那些色彩艳丽的布使作品原有 的人物心理塑造、整体电影风格、造型的视觉冲击 力更增添了强烈的感染力。
象, 来表达主题。 《红高粱》里 大 片 大 片 火 一 般 燃 烧 的 “红 高
粱 ”; 《菊 豆 》 中 瀑 布 般 挂 着 的 “红 布 ”; 《英 雄 》 几乎收集了张艺谋最青睐也最擅长的所有颜色, 将 红、蓝、黄、白、绿、黑诸种颜色发挥到了极致, 人物服装的色彩不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并兼具 区分故事情节的功能。
整个第五代电影导演的电影都有一个基本的共 同点, 就是色彩强烈, 因为他们走过了坎坷的人 生, 要用电影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色彩是张艺 谋 电 影 甚 至 中 国 电 影 走 进 世 界 大 舞 台 的 “ 门 票 ”, 老谋子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张艺谋电影画面的内涵
1.画 面 细 节 反 映 电 影 内 涵 纵观张艺谋至今所拍摄的全部电影, 我们发现 其主题结构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张艺谋电影中所传 达的主题思想总是有一种人性的抗争。这种抗争的 来源或是对传统束缚的挣脱, 或是对权威力量的反 抗, 随着张艺谋电影表现形式和故事内容的不断变 化, 其中人物的抗争也呈现出了不同的表现, 从而 形成不同的结果。然而, 从影片中还是能够感受到 他在营造那种压抑的闭锁世界的同时, 总是会塑造 出一些个性鲜明、充满个性解放的人物 (尤以女 性 形 象 最 具 典 型 意 义), 来 打 破 或 者 企 图 打 破 、 尝 试 改变这个闭锁的世界而追求理想的世界。 在《菊豆》这部影片中, 整个院落在以蓝色为 主调的夜色中静谧地等待黎明, 这一画面在电影中 出现过数次:当天青从外面赶脚回来的时候, 菊豆 在杨金山的折磨下呻吟, 声音穿透了夜色, 在整个 时空回荡, 这一画面就具有了压抑、同情、抗争等 含义, 它传达出来的是导演对于普通人生存悲剧的 沉重体验和同情。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 影片开头就是一个 景框呈静态的场面调度型长镜头。凝固的空间, 重 压的氛围, 正面的角度, 肖像特写, 倔强而木然的 目光, 把观者置于颂莲所直面的不在场的画外继母 地 位 , 倾 听 她 说 “嫁 人 就 嫁 人 ”、 “当 小 老 婆 就 当 小 老 婆 ”, 体 味 她 的 屈 从 与 反 抗 。 灰 色 是 这 部 影 片 中的一个基本色调, 它像幽灵一样跟随着大部分镜 头: 灰黑色的天空, 灰白色的地面, 灰黑色的牢不 可破的城墙, 青灰色的枯死的瓦片, 充塞了观众的 视觉空间。灰色的视觉形象在心底的投影往往是一
《红高粱》中 “我爷 爷 ” 和 “我 奶 奶 ” 在 高 粱 地 里 野合一场戏, 红色的高粱和红色的晚霞融合在一 起, 象征着天人合一和生命的意义, 红色的高粱正 摇晃着倒下, 象征着性爱升华成情爱。
二、从画面色彩看张艺谋电影的艺术魅力
1.多重意境的 “红”色 红色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色调, 在他的电影作品 中, 对红色有着刻意的追求, 红色象征着生命的动 力和不可抗拒的情欲。人们称他为 “偏爱红色的导 演 ”。 在 所 有 色 彩 中 , 刺 激 幅 度 最 强 的 是 红 色 , 它 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 在视觉上给人以感染力。红 高粱、红灯笼、红染坊、红棉袄、红辣椒、红肚 兜、红衣女子等等。在影片的布景上, 他也格外注 意色彩的搭配, 就连家庭的室内装饰都令人难以想 象地运用了各种鲜艳的颜色, 除造成强烈的视觉冲 击外, 更隐喻着看似平静的社会中所存在的各种怪 诞的问题。 《红高粱》中, 红绒花、红盖头、红轿子、红 兜肚、红高粱、红红的高粱酒、夕阳、鲜血、大火 以及 “我奶奶 ” 透 过 红 盖 头 看 见 的 红 色 的 天 与 地 、 “我爹”眼中的主观化了的血红太阳、血红天空和 血红的高粱在飞舞。这红色基调, 经过张艺谋的修 饰与夸张, 一切都具有了无限的文化意味, 携带了 主观的审美信息。它既象征着青春、生命、自由, 又喻示着为争得这种自由同扼杀自由的恶势力所进 行的充满血与火的肉搏以及付出的代价。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 在这一片沉重的灰色 迷雾中能有一点暖色调— ——红色, 无疑会给人以一 丝慰藉、一丝希望。这一点可怜的红色对那些女人 们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有多大? 她们可以为这一点红 色长跪不起, 可以因为它焚烧后而万念俱灰……这 一点红色虽然是希望, 但更多地让人觉得是一种绝 望。一个女人一生的绝望。 《菊豆》中, 红色的运用更是淋漓尽致。菊豆 和天青在染房里生命交融时的热烈红色象征着生命 勃发的张扬, 蕴含的是作者对此的同情、赞扬和欣 赏 ;天 白 的 两 次 弑 父 都 是 在 血 一 般 红 的 染 料 中 进 行 的, 它所表现的是导演对于生命泯灭的一种悲壮感 慨和生命被扼杀的凄凉。这些表现性元素的运用为 导演更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取向、历史观念提供 了充分的可能。 2.画 面 色 彩 细 节 的 艺 术 魅 力 所谓细节, 就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 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的组成元素。在影视作品 里面, 社会情境和人物性格的完整体现, 是由许许 多多的细节来完成的。张艺谋能将现实生活中常见 的平凡的细节通过精心的富有匠意的点染, 而赋予 它鲜活的生命。 《红高粱》里 “我奶奶”与 “我爷 爷”野合, “我奶奶”的红嫁衣在绿色高粱的注视 下, 鲜艳夺目, “点”与“面”的色彩构成呈现给 观众的是人与自然两种生命形态的统一, 是生命与 生命的撞击。 《菊豆》中五颜六色的染布、血红的 染液与菊豆和天青对性的恐惧和渴望在情绪上达到 了惊人的一致。 《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幽深、牢笼 般的宅院, 凄凉夜色中幽灵般的大红灯笼, “点 灯 ”、 “挂 灯 ”、 “封 灯 ”、 “捶 脚 ”、 “捏 脚 ” 等 , 无不暗示这深邃的大院正在上演一出出不可告人的 悲剧。 在色彩的运用上, 一般来说, 黑白片适于表现 严酷的历史, 适于表现严肃的题材; 而彩色片能够 传达欢快、喜庆、幸福、热烈等积极的情绪, 但在
2.画 面 色 彩 的 和 谐 张艺谋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着一种虔诚的态 度、执着的追求, 不断地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张 艺谋曾表示: “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 最重要的一 点是求变, 不辞辛苦地反复求变, 增强自己的弹性 和 张 力 。” 摄 影 师 出 身 的 他 对 色 彩 在 影 片 中 的 运 用 更是独具匠心, 不断求索与创新。色彩, 最大众化 的艺术手段。张艺谋对色彩极为敏感, 他认为“色 彩 是 最 能 唤 起 人 的 情 感 波 动 的 因 素 ”, 因 此 他 自 觉 地把色彩作为运用手段。 《黄土地》用极度单纯的色彩, 满眼都是支离 破碎、沟壑纵横、满眼毫无生气的黄土, 影片的色 彩也是以昏黄为主, 给人一种朦胧、昏黄的感觉, 再加以红门帘、红花轿、红棉袄等多处出现的红色 以及延安农民的黑裤和白羊肚手巾, 取其色彩的单 纯浓郁, 却是色彩鲜明, 在昏黄中透出了点点生 机。 电影《红高粱》中一望无际的红高粱, 呈现的 红色代表着生命的勃起和情感的宣泄。影片的结尾 出现了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血红的高粱漫天 飞舞。这是一首生命的挽歌, 悲壮而苦涩。这种视 觉性的文化标志, 已不再是某种现实环境的真实再 现, 而是张艺谋通过色彩情感创造出来的文化意 念, 而传达给观众时就是一种强烈的情绪了。电影
鉴于时间有限准备仓促, 本文仅对张艺谋电影 的画面色彩、从画面色彩看张艺谋电影的艺术魅 力、张艺谋电影画面的内涵等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 论述。本文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希望各位老师批评 指正。
一、张艺谋电影的画面色彩
1.画 面 色 彩 冲 突 从张艺谋所有拍摄、导演的电影作品看, 构图 新颖、画面华美、色彩绚丽, 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和 表现意识, 色彩效果极度夸张、冲突强烈、形式感 异常强烈。他往往选择那些富有强烈视觉性的物
恰好是严冬, 黑白胶片正好能够胜任这种情绪的表 现。反常规的色彩运用非常独到, 对故事的叙述起 到了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深 化了主题。 《英雄》中胡杨树下飞雪与如月双鱼似 的旋转, 黄灿灿的树叶与红彤彤的轻纱交相辉映, 伴随着色彩变幻的妙曼。这一 “武功意念化”的 “决斗”和色彩的虚灵与空静, 传达出东方文化所 欲达到的高、古、清、雅、逸的最高境界。张艺谋 电影作品中的色彩运用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艺 术涵养、成长的空间和“求诸中国文化底蕴, 追求 世界雅俗共赏”的定位等密不可分。对色彩的处理 不仅仅满足于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摹写与还原, 而且 还非常重视色彩的象征意义和主观表现性, 把电影 色彩的语言表意融化为影片剧作的节奏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