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合集下载

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

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

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世纪,这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的时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和曲折,经历了近代以来最为动荡的时期,同时也产生了种种影响至今。

一、20世纪初的中国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列强强占中国通商口岸,侵占中国的领土,中国虽有政府,但是实际上早已失去了国家的尊严和独立的权利。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就是国家的存亡问题,中国的先进人们开始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

二、“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意义重大,透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它表达了中国革命先进分子的愿望。

它不仅仅是一次学生的抗议活动,更是一次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五四”运动中,广大的学生青年,开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科举制度等,发出了“叫苦”的呐喊。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孕育而成的。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共产党同时也宣告了工人阶级在中国历史上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发动群众,注重组织和团结人民群众,为中国革命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四、中国革命的胜利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次武装反抗。

1928年至1937年的统一战线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发动了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解放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了新中国的建设。

五、建国以来的中国自建国以来的中国,经历了若干的波折和曲折,中国经历了许多的改革开放,得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

中国通过开放合作,实现了与世界的良性互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一页。

21世纪初,中国的经济大步向前,科技实力也不断提升,同时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许多贡献。

总之,20世纪的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经历了许多的变迁和洗礼。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注重中国革命的本质和任务,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辛亥革命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思想潮流与变迁

辛亥革命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思想潮流与变迁

论文题目辛亥革命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思想潮流与变迁学号 140601157姓名刘子艾院系儿童与教育发展学院专业学前教育从庚子事变到辛亥革命,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面临着一场“自有国家以来未有之奇变”。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国的潮流从知识分子开始下移,为中华民族的认识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带来了民众的觉醒。

各种救亡思潮与思想主张接连出现在社会舞台上,并掀起了一场席卷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潮流。

这种思想上的觉醒,不仅仅对于中国的政治未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即便是到今天也仍旧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因此通过加深对当时时代的一些思想更迭的认识,对我们今天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新思潮时的选择,仍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一.封建势力的没落——义和团与清末新政(1)最后一棵稻草从甲午战败后,整个中国都处于一种反思之中。

以往虽然输过,但都是输于列强,然而这一次却是输给了以往处于从属地位的日本。

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入侵势力深入到了内地。

中国处于空前的民族危机当中。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尽管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起点,然而毕竟却是失败了。

该如何去救国?中国的思想陷入了一种迷惘。

随之而来的是西方教会与传教士势力在华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外来的洋教却与传统的中国文化全然相悖。

加之洋教的传入伴随着侵略战争的不断产生,因而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对于洋教的传入,是伴随着一种屈辱感的。

“于是,西方宗教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历史便成为教案史。

”不断升温的摩擦终于在庚子这一年的五月,从黄河流域的下层群众开始,由一种带有宗教性质的拳流演变成一场群众参与高壮的“灭洋”运动。

这种反帝反侵略的爱国意识在下层的人民群众中迅速传开,沟通了不同的阶层与职业,支配了成千上万人,最终在春夏之际在京津达到高潮。

这种带着愚昧的爱国热情被统治阶级所利用,顽固派的传统官员与这些“扶清灭洋”的爱国人士产生了最真切的共鸣感应,于是“太后与载漪谋,欲籍(义和团)以遂所志”,士大夫们“拳民神也,夷人鬼也,以神击鬼,何勿胜之有!”的溢美。

思想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与分析

思想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与分析

思想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与分析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大革命。

这场思想大革命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和政治,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思想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思想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一)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近代以来,西方现代文明逐渐传入中国,引发了一场重大的文化冲击。

传统的封建礼教体系和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对人们思维方式的支配地位,一批新型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开始进入中国社会。

不断涌现的科技、哲学、艺术等领域的新思潮,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二)资本主义的入侵20世纪初,中国陷入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危机,明显表现为经济和政治上的腐败和衰败。

西方列强的侵略更使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

而资本主义则是中国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途中必须突破的难关。

资本主义的传入,不仅意味着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它所传播的观念和价值观同样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

(三)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思想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之一是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这是对来自西方的强烈文化冲击的反应,也是中国民族自尊心的觉醒。

由于中国早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一直威胁着中国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摆脱这种危机,中国年轻的知识份子们相继开始发起反对封建思想、宣扬民族自信的运动。

这种运动的结果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被逐渐打破,为新的民族形象、文化和价值观铺平了道路。

二、思想大革命的主要内容(一)阶级斗争思想大革命的主要特点是阶级斗争。

它承认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创新性地运用意识形态分析和批判,对旧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解构。

思想大革命坚持无产阶级革命,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反对任何剥削和压迫,是一个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伟大革命。

(二)文化思潮思想大革命反对传统文化,它的目的是要改变中国当时的文化观念和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

它主张要从西方进取新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和重建,以适应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需求。

两头不到岸: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

两头不到岸: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

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二十世纪初年中国文化的演变,包括思想、艺术、科技等 方面。作者通过深入挖掘这一时期的文化现象,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 容性。
在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全书的主要观点,并对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社会、政治 和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也指出了这一时期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深远 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头不到岸: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社会、政 治和文化》这本书的目录设计得非常精巧,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它不仅全面 地展现了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且深入地揭示了这一时期中国 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样的结构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这一复杂的历史时 期,同时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
历史总是充满着变数。晚清末期至民国初年,中国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 型。在这个过程中,无数人既怀念过去,又对未来充满迷茫。书中描述的科举 停置、变法立宪、辛亥鼎革及新文化运动等重大议题,都是当时社会转型的必 然产物。但这样的转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波折和挫折。
数千年来的历史中国在层层分解中走向支离破碎,时人以变应变、各自恢张的 新法和西法在现实中国却一败涂地。这种“两头不到岸”的困境,正是那个时 代人们普遍面临的困境。
内容摘要
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逐渐走向多元化,各种思潮和流派并起。本书详细介 绍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现象、文学艺术和社会思潮,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两头不到岸: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是一部全面深入地研究二十世纪初年中 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著作。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 状况,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曲折与挑战。对于历史学者、文化研究者以及对中国历史和文化 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著作。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答: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它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几种反映,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

1、列强进一步瓜分中国,并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的发动战争,使得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2、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的被追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从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了;3、在各种爱国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1、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2、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计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3、为了巩固皇权,清政府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却不断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

4、以上事情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

3、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这些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机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汪美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局

汪美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局
请(代(命的(变材的型“来自或与最新变料1—又推序回1谢更2接外身变内)))化中本 旧—一封》答”的新锺力变化因什,的质更从个建第材—:是陈而冲革,共根么特替实“传变主3—料一代页来击,所同本现新征,统是革义陈谢中个外”从以作新陈,也社的之新原旭:什作在就旧 代会力 下 而 近 用浪陈麓陈因是么更 谢外 是向头而者冲又推代的《代生是替 ”概力 近现,出近击导动中结认物谢什的 代。 实代迂民念代”致了国果学为?际作 中社回主么?中的,了近社。材近上用 国会曲主国?一正中代会料下 社是的折义代社个你是国中的指实 会转中的之会中概在 社 国 变是近现 的变推新提的念国代自变。“会社更陈)否新到,社中身化出。接内会是陈的赞它国的或新”会代锺部转外是“成社内转(谢新而的型因生新?会部即:旧陈
❖ “民主科学”与新文化运

上述事件之间关系任何?❖请马用克叙思述主的义方与法“五来四说运明动。”
❖举例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大历史 事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任举 一列即可例辛亥革命的影响)
思考:
❖ 上述史实直接引发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 社会哪些变化?
❖ 同学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 等方面去归纳整理
❖ “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 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 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 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 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锺而来的 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
近内代在中,国推社动会民的族冲新突旧和更阶替级的对根抗本,原表现因为是一个
❖经济:小农经济为主 ❖政治:君主专制集权 ❖文化:文化专制主义与理学盛行 ❖观念:等级观与华夷观 ❖外交:朝贡贸易与闭关锁国
❖ ……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订立,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帝国主义掠夺路权的小字部分内容,然后,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加以归纳。

①经济上,帝国主义在1900年以后的几年间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特别是对路矿权的掠夺。

例如,控制中国机煤产量的95%,航运业的84 9%,铁路运输的92 7%。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掠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落后。

②政治上,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列强之间已经达成了扶植清政府作为自己进一步侵华的共识。

而清政府在遭到列强的屡次打击之后,已经完全妥协投降,成为帝国主义的驯服走狗。

2.清政府的“新政”。

从背景角度看:1901~1904年间所实行的“新政”,是在《辛丑条约》之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起来的情况下实行的。

伴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这种形势使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要乔装改扮,以挽救灭亡的命运。

从“新政”内容角度看,“新政”的实行对外是为了取悦于列强,以表明清政府能适应列强的需要;对内则为了恢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社会上层对其统治的支持,以寻求同资产阶级的某种妥协,从而遏制革命,摆脱危机。

但“新政”无法挽救满清政权灭亡的历史命运。

3.民族资本主义较迅速发展。

20世纪初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其客观原因是:①《马关条约》订立以后,清政府被迫放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②清政府的“新政”鼓励私人投资办厂。

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④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斗争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其主观原因是:①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

②许多人认为实业是救国的良策,积极投资办厂。

③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

例2、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运动的是
A、公车上书
B、保国会成立
C、强学会成立
D、创办《时务报》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比较
项目
社会 背景
明治维新
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 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戊戌变法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 统治势力强大。
领导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 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 力量 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 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
没有触动到封 建土地所有制
文教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方面 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军事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 方面 力,抵抗外来侵略
4、变法的结果——无力回天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势力十分强大
B、脱离人民群众,仅依靠无权的皇帝 C、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局限
D、变法手段单一,新政无法落实
例: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自然 经济的解体)
B、从清末至民国初,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C、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高涨和实业救国思潮 的兴起
②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利的因素 A、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和剥削
B、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缺乏市场、资金、技 术等 C、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不安
D、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 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①主要从事轻工业和小规模采矿业 ②企业投资少,规模小,发展十分艰难 ③与外国资本既矛盾又依存
归1、纳戊:戌戊变戌法变兴起法的兴背起景的(原原因因)
A、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定,民族危机空 前严重,激发了人民的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不振 令人心痛
1856年,以英国为首的资 本主义国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 战争,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
资料 补充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 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 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 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 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 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 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 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 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 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 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 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中华不振 令人心痛
1894年 4月17日,李鸿章签订丧 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 约》共11款,主要内容有:1.中国 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 关系。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 及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 费银二亿两。4.开放重庆、沙市、 苏州和杭州为商埠。5.日本可以在 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二十世纪初的 中国社会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故事的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义国 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 步加深。英、法、德、意等帝国主义列强 趁机侵略中国。当时的中国政府软弱无能 、贫穷落后,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欺负我 们。他们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 的国士,还让我们赔款,国内局势也非常 混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常常 在中国人自己的领土中却被外国人欺辱, 大家敢怒而不敢言。
外国租界
火烧圆明园
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中国
圈占土地
建造楼房 强占租界
横行霸道 为所欲为
横行霸道 欺凌中国人
南京大屠杀
中华不振 令人心痛
1840年6月,英国侵略者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 战争,霸占了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签订的 《南 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 是: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 和平状态。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福州 、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 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3.赔款。 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其中600万元赔偿被焚 鸦片,1200万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元偿还商人债 务。4.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割让给英国。5.另 订关税则例。清朝政府将以公平的原则颁布一部新 的关税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6.废除公行制度 ,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