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林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林业经济学重点

林业经济学绪论林业的概念: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林业的特点:1、生产周期的层次性与复杂性;2、森林资源中生物性产品的自然再生产的连续性和经济再生产的间歇性交织在一起;3、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4、初期培育森林的经济依赖性;5、为社会提供林产品和生态服务的特殊行业林业经济学的定义:林业经济学是应用相关经济学及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林业经济活动的特点,系统地研究林业生产经营一般规律、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林业内部及与外部以价值为核心以管理为手段的各种经济关系的应用经济学。
林业经济学的学科位置——林业经济是一门应用经济科学,属部门经济学科,它与林业技术科学共同构成林业科学体系。
林业经济学的特点及主要内容:(一)林业经济学主要特点:1、林业经济学理论的交叉性;2、林业经济学的实证性;3、林业经济学的复杂性;(二)林业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对森林资源的经济认识,对林业生产特点的认识,对林业要素配置特点的认识,对各种林业经营模式的认识,对林产品需求、交换和消费等市场行为的经济认识,对林业生产经营不同效益的表现形式及实现形式的认识,对林业政府宏观管理行为的认识等世界林业经济学的流派和特点:(一)世界林业经济学的发展状况——由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林业发展水平的不同,社会对林业的要求的不同,以及各国的社会制度及经济体制的差异,其林业经济学的发展速度、基本结构和重点也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可分为完善型林业经济学和不完善型林业经济学。
(二)世界林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类型和特点主要类型:应用性林业经济研究、实证性林业经济研究、学术战略性林业经济研究特点:理论多样性、方法和手段多样性、研究系统性加强、林业经济研究的学科交叉性增强、林业经济研究的国际性增强林业经济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方法世界及我国林业发展的展望:(一)世界未来林业发展特点:1、林业的产业形态变化;2、林业的功能转化;3、林业的政策性加强;4、林业的国际化趋势增强5、强调林业的国家行为;6、林业日益社会化(二)我国林业发展趋势:1、对林业的发展市场和国家行为将同时起作用2、在资源结构的重新配置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3、功能分工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民经济发展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4、植树造林和其他形式的参与将成为我国一个长期的社会化活动5、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和林业的发展造成的压力将越来越大6、法律和政策将成为林业重要的管理手段第一章世界林业和中国林业第一节世界林业概况世界林业的管理体制分类:(根据管理机构的设置,从属关系)1、单设部(局)型(如,加拿大)2.合设部类型(如,日本)3、从属其他部类型(如,美国)国有林管理体制模式:(根据管理机构的性质,职能,任务)1、政企合一模式,即政府林业行政管理机构既是职能部门,又直接经营国有林2、政企分离模式,即政府林业行政管理机构纯属职能机构,不直接经营国有林,而是由相应的企业性机构进行金鹰并接受职能机构的监督。
林业经济管理学(复习)

林业经济管理学复习绪论:林业的定义P1:(1)林业是直接经营森林资源的物质生产部门;(2)林业不只是向林地索取森林资源及其其他林产品并进行加工利用,而且还要充分利用森林的生态功能,使其为社会提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林业的特点P2:1、生长周期的长期性和自然性;2、生产活动的风险性; 3、经营成果成熟期的多样性和效果的多样性;4、经营的社会性。
林业经济管理:是指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特点P3:①综合性②实践性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有哪些:①总体研究法②比较研究法③动态研究法④定性定量研究方法森林经营的社会性:森林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生长周期的长期性和生长的自然性、效益的多样性、经营的风险性和社会性成为林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第一章: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P16:应当理解为能够提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生保障和产品保障的林业。
包括自然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
第二章:森林资源P25: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
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
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
森林分为以下五类P57:1、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的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少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2、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3、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4、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5、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特点:资产的增值性、形态的复杂性、功能的多样性、分布的地域性、林木资产的不可移动性、管理的艰巨性第三章:林权的概念P73:是林业政策的核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林业经济管理复习资料

林业经济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2013-05-131、林业定义:有计划地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以实现森林多种效益持续利用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
2、林业的特点:①林业生产周期的长期性和自然性。
②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
③林业经营成果成熟期和效用的多样性。
④森林经营的多样性(公益性)。
3、林业“三定”工作:推行以“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三定工作。
4、全民义务植树的含义:我国特有的一种全民性的法定的、无报酬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植树活动。
5、林业“三防”内容:防森林病虫害、防火灾、防滥砍乱伐及乱捕滥猎。
6、林业六大重点工程:①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②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④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⑥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7、“五大转变”:①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
②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
③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
④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
⑤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
8、我国林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必须努力保护好天然林、野生植物资源、湿地和古树名木;努力营造好主要流域、沙地边缘、沿海地带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和堤岸防护林;努力绿化好宜林荒山、地埂田头、城乡周围和道渠两旁;努力建设好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花卉等商品林基地;努力发展好森林公园、城市森林和其他游憩性森林,积极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
同时,要加快林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加快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创新。
9、福建林业建设五大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生态多样性工程;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一体化;森林火害防治工程。
五大基地: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丰产竹林基地;珍贵树种名特优经济林基地;种苗和花卉基地;森林食品和药材基地。
林业经济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1.林业经济学的含义森林资源价值公式:森林资源价值=林地资源价值+正算法的立木资源价值+社会平均利润即:森林资源价值=森林资源成本+社会平均利润3.森林资源收益概念:森林资源收益=倒算法的立木资源价值+森林资源环境服务价值4.从成本角度计算森林资源价值的缺陷:缺陷是没有包括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近似为社会平均利润,其计算困难是难以找到林业部门的社会平均利润。
从收益角度计算森林资源价值的缺陷:缺陷是包括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觉,如何计算这种剩余并对应扣除,在实践中则是极为困难的事情,难以定量表达。
5.森林资源的功能:森林资源的功能是森林资源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生态环境服务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随着森林资源的形成过程而逐渐形成,是物化劳动转移和劳动凝结的成果,是森林资源的客观属性。
森林资源的功能价值:森林资源的功能价值是指按劳动价值论计算的森林资源价值。
6. 森林资源效益:森林资源效益是指森林资源功能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被其它部门利用后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具体的社会效果森林资源的效益价值:森林资源的效益价值产生于森林利用部门,是指按边际效用价值论计算的森林资源价值。
7. 森林资源功能转化为效益的影响因素:物质产品功能和环境服务功能不能全部同时转化为效益功能需适当开发及合理利用转化为效益功能的稀缺程度决定效益的大小森林资源自耗功能不应计入最终效益(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累积营养物质)8.生态功能价值替代计量的逻辑悖论对于森林资源所提供的环境服务,由于其没有市场→不能够被交易→在数量上不能够被控制及不能够做到排他使用。
9.为什么不存在全社会统一的森林资源环境价格不同效用偏好决定不同的森林资源环境价值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人类的生态需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这种需要是随着国民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影响过程可以表示为:不同收入→不同偏好→不同支付意愿→不同森林资源价格。
不同稀缺程度决定不同的森林资源环境价值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森林资源的稀缺程度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人们对同质同量的森林资源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
林业经济学

ˎ林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一、引言、世界和中国林业部分
1、世界林业经历三个阶段包括原始林业;传统林业;现代林业
2、林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并非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开始存在,它的形成是社会分工、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产物。
3、根据我国《森林法》规定,我国森林资源可以分为用材林,薪炭林,防护林,经济林;特种用途林等五大林种。
4、根据最新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 ;森林面积1.95亿公顷
5林业现代化基本内容包括:林业生产技术现代化、林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和林业经营管理现代化。
6世界林业的三大经营模式: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模式、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模式、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模式。
二、森林资源部分
1、林地资源经济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林地市价、林地费用价和林地期望价法。
2、森林资源:林木、竹子和林地,以及林区范围的动植物、微生物的总称。
3、森林资源再生产:以森林的不断培育,采伐利用为主题,同时培育、饲养林区动植物、微生物等周而复始的过程。
4、比较国有林区、集体林区、南方集体林区,国有林、集体林
(1)国有林与集体林:按所有制划分,国有林为国家所有,集体林为集体所有。
(2)国有林区、集体林区、南方集体林区:按所有制+区域来划分。
①主要区别:国有林区:国有林为主,有少量集体林;集体林区:集体林为主,有少量国有林。
②其它区别:技术、规模、队伍等方面。
国有林区技术先进、规模大、队伍以林业职工为主;集体林区技术薄弱、规模小、队伍以林农为主。
③南方集体林区:南方十省区:两广、两湖、浙、皖、闽、赣、黔、琼
5中国林业六大工程:
林业经济管理学复习资料

林业经济管理学复习资料1.什么是林业?林业的特点有哪些?答:林业是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林业的主要特点是:(1)林业生产周期的长期性和自然性。
(2)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
(3)林业经营成果成熟期和效用的多样性。
(4)森林经营的社会性。
第一章1.什么是林业发展战略?试阐述目前我国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及主要措施。
答:林业发展战略是从林业生产的宏观角度出发,制定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林业战略目标,总体地研究林业发展过程全局应该采取的方针政策。
()2.什么是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有哪些?答:林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对森林产品的数量、质量、效益和环境综合加以考虑,在满足当代利用、不损害后代利用的前提下,实现森林效益的供需平衡和生态平衡。
林业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三个方面,是一种能够提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产品保障的林业。
其主要内容包括:(1)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
(2)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3)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性。
(4)加强立法和政策制定,提高科技水平,实现林业政策和科技的可持续性。
第二章2.如何理解森林资源生产经营的排他性和公共性?答:森林资源有多种用途。
但当选择一种用途后,则必须放弃其他用途。
由于一项资源在用于某一方面用途时,就不能同时用于其他方面,这就决定了在某一方面的所得正是因为放弃了用于其他方面的机会而产生的。
因此,被放弃的其他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应作为被选方案及其得到收益的机会成本。
或者说,所放弃方案可能产生的收益应当从被选方案所获得的收益中得到补偿。
这就是森林资源生产经营的排他性森林资源的公共性又称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森林资源的非排他性是指“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由谁来得到它”,或者说森林资源作为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排斥那些不为此物品付费的人,或者排他的成本太高以致排他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完整word版)《林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林业经济学》复习要点绪论1、林业的概念指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2、林业的特点及其经济上的要求生产周期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1)林业生产内容多样复杂物质资料生产:工业原料、建筑用材消费资料生产:纸、食用菌、干果、(2)林业生产资金周转速度多样(3)林业必须实行多种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4)发展林业必须注重中长远计划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林业生物性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林业劳动和林业机器设备的季节性不平衡问题,即往往出现林业劳动力、设备的闲置,这为林业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区域性、风险性和难预测性(1) 区域性要求加强区域林业的研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2) 风险性要求林业经济政策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否则就难以调动劳动者发展林业的积极性(3) 难预测性要求一方面要加强科学研究和预测工作,另一方面必须留有一定的弹性。
培育初始森林活动的经济依赖性该特点在经济上要求:制定林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林业的经济背景。
(温饱、交通)必须支持和帮助农民开展多种经营(积累资金,具备一定的经营实力)对于边远地区林业的发展,国家必须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第一章世界和中国林业1、林业现代化概念及内容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林业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林业,使落后的传统林业转化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林业。
林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广泛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林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林业经营管理现代化(改革经营管理体制、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2.世界林业发展的四个和三个阶段(一)“四阶段论”1.毁林开荒、盲目破坏森林(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前时期)2.掠夺式采伐原始森林,片面发展林木采伐业(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时期)3.保护森林、节约木材、重视森林更新4.从财力和物质技术上加强营林,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
林业经济学重点

林业经济学绪论林业的概念: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林业的特点:1、生产周期的层次性与复杂性;2、森林资源中生物性产品的自然再生产的连续性和经济再生产的间歇性交织在一起;3、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4、初期培育森林的经济依赖性;5、为社会提供林产品和生态服务的特殊行业林业经济学的定义:林业经济学是应用相关经济学及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林业经济活动的特点,系统地研究林业生产经营一般规律、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林业内部及与外部以价值为核心以管理为手段的各种经济关系的应用经济学。
林业经济学的学科位置-—林业经济是一门应用经济科学,属部门经济学科,它与林业技术科学共同构成林业科学体系.林业经济学的特点及主要内容:(一)林业经济学主要特点:1、林业经济学理论的交叉性;2、林业经济学的实证性;3、林业经济学的复杂性;(二)林业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对森林资源的经济认识,对林业生产特点的认识,对林业要素配置特点的认识,对各种林业经营模式的认识,对林产品需求、交换和消费等市场行为的经济认识,对林业生产经营不同效益的表现形式及实现形式的认识,对林业政府宏观管理行为的认识等世界林业经济学的流派和特点:(一)世界林业经济学的发展状况——由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林业发展水平的不同,社会对林业的要求的不同,以及各国的社会制度及经济体制的差异,其林业经济学的发展速度、基本结构和重点也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可分为完善型林业经济学和不完善型林业经济学。
(二)世界林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类型和特点主要类型:应用性林业经济研究、实证性林业经济研究、学术战略性林业经济研究特点:理论多样性、方法和手段多样性、研究系统性加强、林业经济研究的学科交叉性增强、林业经济研究的国际性增强林业经济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方法世界及我国林业发展的展望:(一)世界未来林业发展特点:1、林业的产业形态变化;2、林业的功能转化;3、林业的政策性加强;4、林业的国际化趋势增强5、强调林业的国家行为;6、林业日益社会化(二)我国林业发展趋势:1、对林业的发展市场和国家行为将同时起作用2、在资源结构的重新配置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3、功能分工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民经济发展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4、植树造林和其他形式的参与将成为我国一个长期的社会化活动5、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和林业的发展造成的压力将越来越大6、法律和政策将成为林业重要的管理手段第一章世界林业和中国林业第一节世界林业概况世界林业的管理体制分类:(根据管理机构的设置,从属关系)1、单设部(局)型(如,加拿大)2.合设部类型(如,日本)3、从属其他部类型(如,美国)国有林管理体制模式:(根据管理机构的性质,职能,任务)1、政企合一模式,即政府林业行政管理机构既是职能部门,又直接经营国有林2、政企分离模式,即政府林业行政管理机构纯属职能机构,不直接经营国有林,而是由相应的企业性机构进行金鹰并接受职能机构的监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业经济学》复习要点绪论1、林业的概念指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2、林业的特点及其经济上的要求生产周期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1)林业生产内容多样复杂物质资料生产:工业原料、建筑用材消费资料生产:纸、食用菌、干果、(2)林业生产资金周转速度多样(3)林业必须实行多种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4)发展林业必须注重中长远计划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林业生物性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林业劳动和林业机器设备的季节性不平衡问题,即往往出现林业劳动力、设备的闲置,这为林业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区域性、风险性和难预测性(1) 区域性要求加强区域林业的研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2) 风险性要求林业经济政策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否则就难以调动劳动者发展林业的积极性(3) 难预测性要求一方面要加强科学研究和预测工作,另一方面必须留有一定的弹性。
培育初始森林活动的经济依赖性该特点在经济上要求:制定林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林业的经济背景。
(温饱、交通)必须支持和帮助农民开展多种经营(积累资金,具备一定的经营实力)对于边远地区林业的发展,国家必须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第一章世界和中国林业1、林业现代化概念及内容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林业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林业,使落后的传统林业转化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林业。
林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广泛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林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林业经营管理现代化(改革经营管理体制、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2.世界林业发展的四个和三个阶段(一)“四阶段论”1.毁林开荒、盲目破坏森林(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前时期)2.掠夺式采伐原始森林,片面发展林木采伐业(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时期)3.保护森林、节约木材、重视森林更新4.从财力和物质技术上加强营林,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
(二次大战以后1945年后)(二)“三阶段”论1、原始林业(毁林立足)以毁林造田、刀耕火种进行原始农业为特征。
2、传统林业(木材利用)林业作为农业的副业开始产生,木材利用为主(法正林)3、现代林业(生态利用)保护、利用、改造和重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以”生态利用”为特征) 2、全球、中国的最新森林面积和覆盖率39.99亿公顷,覆盖率30.6%,中国2.08亿公顷,覆盖率21.63%。
4、林业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它的形成是什么的产物。
林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并非在人类产生之时就开始存在,它的形成是社会分工,生产力提高和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产物。
5.比较国有林、集体林,国有林区、集体林区、南方集体林区。
(1)国有林与集体林:按所有制划分,国有林为国家所有,集体林为集体所有。
(2分)(2)国有林区、集体林区、南方集体林区:按所有制+区域来划分。
①主要区别:国有林区:国有林为主,有少量集体林;集体林区:集体林为主,有少量国有林。
②其它区别:技术、规模、队伍等方面。
国有林区以林业职工为主,技术实力雄厚,经营面积规模大且连片;集体林区以林农为主,技术薄弱,规模小且分散(6分,错、漏一个酌情扣分)③南方集体林区:南方十省区(10分)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海南(少一个,错一个扣1分)6、比较世界林业的主要经营类型(模式)森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模式德国模式:森林资源分布均匀、集约化程度高、国民经济实力雄厚、采取经济扶持)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模式法国模式:木材培育、公益森林、多功能森林澳新模式:天然林与人工林实行分类经营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模式瑞典:木材永续利用——森林三大效益(20世纪60年代)——1975年《森林多种用途规定》美国:1980《森林的多种利用和永续生产条例》7、中国森林分类经营第二章林业生产要素1.林业的主要生产要素及其各自的特点§1 林地和森林资源§2劳动力资源§3 林业资金§4 林业科技进步林地是林业生产中最主要的不可代替的基本生产资料。
具如下特点:(1)林地面积是有限的(2)林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差别性(3)林地生产力只要使用得当是可以不断提高的森林是地球生物圈中最大的生物群落,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具有以下特征:(1)森林是可更新资源,它有自我繁殖能力,生产能力强。
(2)森林的生产性和抗逆性强(环境适应性与非逆转性)(3)森林不同用途的兼容性(4)林价变动的缓慢性(森林经营的周期长)林业劳动力的特点:(1)林业劳动力使用的季节性(2)林业劳动力作业的分散性(3)林业劳动力的综合性强(4)林业劳动力的兼业性林业资金的特点:1、林业资金投入时间长、周转慢。
2、林业资金的连续性投入和一次性收获3、林业资金收益的风险性较大林业科学技术的特点:综合性和相关性、区域适应性、研究开发周期长、技术推广效果的不稳定性与风险性、林业科技成果应用的分散性 3. 多种用途有效分配土地的说明4. 林业生产函数(1)劳动力与资金 (2分) (2)林业劳动力特点在P32页林业劳动力使用的季节性;作业分散性;综合性;兼业性林业资金特点:林业资金投入时间长, 周转慢;林业资金的连续性投入和一次性收获;林业资金收益的风险性较大; (8分,每个1分) (3)两种要素的边际产出:(5分)11L K MP K L MP KLαβαββα--==(4)()()A Q AK a b 1a b 1AL A αβαβαβ+==+>+设要素投入增加比例为则K L 当时,规模报酬递增当=时,规模报酬不5.森林资源(一)概念及特征森林: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以乔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森林资源:林木、竹子和林地,以及林区范围内的动植物、微生物的总称。
5.森林资源再生产1、森林资源再生产原理(1)森林资源再生产是林业的物质资料再生产森林资源再生产:以森林的不断培育,采伐利用为主体,同时培育、饲养林区动植物、微生物等周而复始的过程。
林业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森林资源再生产森林资源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内涵型外延型(2)森林资源再生产是森林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结果森林生态系统(基础)——人们以科技为中介——林业经济系统(主导)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耦合森林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森林资源再生产(最终体现)2、森林资源再生产的途径①扩大森林面积,尽可能把各类林地充分利用起来。
②提高森林经营强度,充分利用有林地,提高森林生产率和生态效益。
粗放经营:把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分散地投入较多的土地,实行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
集约经营:把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集中投入较少的土地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营方式。
③森林资源的管理④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增加森林生产量第三章林业产出1.法正林法正林思想(19世纪初洪德斯哈根):要求“具有每年能供应完全相等的木材收获的森林状态。
”为获得这种森林状态,必须保持法正的林龄配置、法正生长、法正蓄积和法正收获。
由于资本主义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所以法正林思想实际上未能实现。
2.轮伐期轮伐期:是一个林木生产经营周期,是指在同一块林地上培育的森林被连续采伐两次所间隔的时间。
或者:表示林木经过正常的生长发育到可以采伐利用为止所需要的时间。
区别于农业经济学和其他资源经济学的根本所在。
森林成熟:数量成熟、工艺成熟、自然成熟等,林木采伐的木材可以利用的年龄——工艺成熟3.林业产出的三类最大化目标永续木材收获最大化轮伐期林木价值最大化轮伐期经济学意义:当立木的生长率等于利率时,就可以实现净现值最大化——这是树木的最佳采伐时间(1)森林有两重性:作为生产过程的“机器”资本与生产结束的“产品”——轮伐期问题也是决定什么时候把森林从机器变成产品的时间。
观点(1)由来已久,原因是:——树木的生长率>市场利率,不采伐更合算。
因为树木作为资本比砍下变成现金再作为其他投资的资本具有更高的回报率。
——树木的生长率<市场利率,应立即采伐,兑现进行其他投资。
林地收益最大化轮伐期 Faustmann 公式1849年,德国林学家,但真正变成热点问题是在1976年后本质:土地期望值的最大化,即地租最大化,也就是在何时轮伐会使单位面积的土地期望价值最大。
创新:不从单一的轮伐期来求解,而是假定土地一直重复用来生产木材,把所有未来的收益都贴现到现在的价值。
其总贴现的价值相当于土地的价值,而不是一个轮伐期的价值。
4. 最优轮伐期测算(1)木材产出最大化 推导见课本,当年生长量等于平均生长量 (3分) 平均生长量:平均生长量最大化情况下对t 求导一阶为0'2'0t t ttt y ty t y t t y y tθθ=-∂==∂= 即当年生长量等于平均生长量(2)林木价值最大化 立木生长率等于利率(3分)设木材经营的利润函数为:0()()rtMax t py t e c π-=-如求林木价值最大化,则对t 求导一阶导数为0:''()()()()()()0()()rt rt rt Max t py t e c t py t e py t e r t y t r y t ππ---=-∂=+-=∂= 即立木生长率等于利率,林木价值最大化(3)林地收益最大化 林地期望价值最大(3分) LEV=最大 时 林地期望价值最大 (4)比较见课本46页最后面 (6分)如果林地没有价格。
可以无限获取,地租价格为0,则FV 和LEV 相同;只要林地资源有限那么LEV 就是合理的。
计算(15分)立木市价2分立木市场贴现值3分管理费用贴现值2分林木净现值1分林地期望值1分木材收获最大化下35年;林木价值最大化下最优轮伐期为25年;林地收益最大化下最优轮伐期结论20年13156元(5分)5.生态服务价值补偿的条件和标准某人在讨论森林生态补偿政策实施中,以该片森林总体的生态价值作为补偿标准和依据是否合适?如果合适,说明原因?,不合适,应该以什么来衡量?开展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条件是什么?(20分)(1)不合适(2分)应该以机会成本来进行衡量(6分)(3)三个条件(12分。
每个4分)——提供生态价值必须有机会成本——增加的外部生态价值必须大于为此而付出的机会成本——增加的净价值(生态价值减去机会成本)必须大于交易费用6.环境性林业资源的供求特征和运行轨迹(1)需求特征:需求的层次性、需求的不排它性、需求的集团性(5分)(2)供给特征:与商品林业资源相比,供给的主体特殊;作用周期特殊;评价考核标准不一样;采伐的意义和年限上的差别;供给途径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