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人口经济增长长波(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
人口理论简介

人口理论体系: 1. 人口思想史 2. 系统人口理论
一、早期人口思想
各个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都从不同方面关心当时的 社会所拥有的人口数目及存在的人口问题,提出过不同的人口 思想,进行过人口调查。
中国古代:管子、孔子、墨子、商鞅、韩非子等人
墨子:从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使人民丰衣足食出 发,主 张增加人口;
更没有预见到现代科学技术在提高工农业生产与科学避孕的作用。
因此,也有学者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在反映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
规律基本上是正确的。
2、马克思人口思想
人有双重性。一方面是消费者,一方面是生产者。 所谓人口问题就是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的增长不相适应并且影 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增长速度。 认为:通过人口自我调解,人类完全能够使物质资料生产与人 类自身生产相统一。
c.发展并非是无止境的。
三、系统人口理论
1.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2. 近代社会学派、生物学派和数理学派人口理论; 3. 当代西方人口增长控制学说 4. 当代西方生育经济学说 5. 适度人口论 6. 人口经济增长长波理论
7.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1、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人口学的最大流派。它的
但是,从整个人类历史看,没有限制的条件是不存在的,人类历史表
明,人口发展不能脱离一定的生产条件,人口发展规律正是人口和一 定的社会生产条件的本质联系的内在表现。
因此,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来研究人口规律。所以从总的
情况来说,“几何级数”增长也是不存在的;
最后“两种抑制”的办法中,“积极抑制”的战争、灾荒和瘟疫其
3、马寅初《新人口论》
1957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马寅初《新人 口论》 马寅初:人口学专家、经济学家。1882年 出生于浙江绍兴 1906年 赴美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经济, 均获博士学位。1916年回国任北大经济学教授,建国后,担任 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浙大、北大校长,中国人口学会名誉 会长。 主要观点:
第三章宏观人口经济学

◎人口质量与人口再生产模式:人口质量不断提高促使 父母通过少生育子女使自己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父母 对子女的培育更注重质量,故培育费用也日益增长。这 些都会会促进人口控制,有利于人口增长趋于稳定。 ◎人口质量与消费:人口质量提高会提升消费水平,使 社会消费需求量变大,并改变消费结构,使生存资料的 比重下降,而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比重增加,并逐渐 占据主要地位。消费水平也会通过身体素质、文化水平, 教育水平和劳动技术水平等影响人口质量。
◎人口增长与消费:社会总人口的消费需求同人口数量 成正比例发展。在消费品总量一定的条件下,人口数量 的多少决定着消费水平高低。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与社会 消费品零售额成正比、与人口数量成反比变化。随人口 增长,交换的规模必然相应扩大。 ◎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人口增长使有才者的绝对数增 多,通过提高全体劳动力素质起到收益递增作用而促进 经济增长。对增加人口进行的投资不会再增设那些陈旧 设备,与设备更新一样,人口投资有提高生产力的效果。 生产率提高引起人口迅速增长使人口年龄年轻化,通过 接受教育可提高其对现代技术的适应性。发达国家劳动 力不足,促进了节约劳动力的技术开发;发展中国家却 面临一般劳动力过剩和缺乏现代化优质劳动力的困境。
在索维看来,这两点就成为当代适度人口理论探讨的课 题:①究竟给适度人口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是经济目 标,还是其他目标;②通过什么途径或什么方式达到适度 人口,是通过控制人口增长,还是鼓励人口增长,或者是 通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去达到适度人口,等等。这些都 是需要根据情况具体研究的问题。
索维又认为,“适度人口”作为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 只不过是为使用方便而已。人口学家可把它作为一个过渡 性的工具使用,就像数学家使用虚数一样。
◎人口增长与劳动效率:人口增长过快,意味劳动人口 过多,劳动人口与生产资料的数量不相适应,没有足够 的生产资料供他们使用。这样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合理和 充分的利用,不仅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还会导致劳动 生产率的下降,进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人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人口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人口变化如何影响经济活动、资源分配、收入分配和经济发展等问题。
人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理解人口变化与经济变化之间关系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人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阐述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
1.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加,消费需求增加,市场潜力增大,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人口增长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资源压力、环境破坏、社会问题等。
因此,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变的。
2.人口结构变化人口结构变化是指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发生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医疗和养老支出增加,劳动力市场压力增大,社会福利负担加重。
同时,年轻人口比例下降也意味着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潜力下降。
因此,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分配具有重要影响。
3.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业需求增加,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人口迁移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城市规划不合理、环境污染、社会治安问题等。
4.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人口素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成为可能。
同时,高素质人口的增加也意味着消费市场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因此,提高人口素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5.人口政策与经济发展人口政策是政府调控人口与经济关系的重要手段。
合理的政策可以促进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反之则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
例如,计划生育政策在过去几十年中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但也带来了老龄化问题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教育、就业和医疗等政策的制定也应该考虑到人口变化的影响。
总之,人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考研复试参考书真题专业课高分经验重点

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考研复试真题、参考书、复试经验育明教育郭老师北外教授、北大教授、人大教授、中财教授、社科院教授联合创办2021年3月11日2021年考研复试参考书及复试范围一、初试招生目录:二、参考书:微观经济学部分:1.《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范里安主编三联出版社3.《平新乔十八讲》平新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4.《微观经济学理论:基本理论与扩展》尼克尔孙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宏观经济学部分:5.《宏观经济学》曼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经济学流派》方福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部分:8.《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政治经济学》逄锦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结合过去5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真题的总结和研究,育明考研咨询师发现,当前公共管理硕士MPA考研复试真题越来越灵活,对热点考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面试当中,所以以下参考书目是考生必须要看的,来应对今年可能考察的政府改革热点和政策热点问题:《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公共政策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MPA公共管理硕士复试宝典》,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考研经验:关于802经济学综合首先说一下参考书的问题,微观我是用了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和尼克尔森的《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拓展》,在这连本书的学习基础上,我听从了学长的建议补充看了一点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和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而在宏观方面,是用了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和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政经用了逄锦聚的《政治经济学》和宋涛的《政治经济学教程》另外配合了程恩富的《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
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研究的回顾与述评

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研究的回顾与述评[摘要]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两者的关系历来都是人口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
本文拟对国内外学者在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回顾,为实证研究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人口;经济;理论;梳理人口与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问题,历来都是人口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领域。
国内外学者在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于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对国外而言,可简单分为三种理论,即悲观论、乐观论、相关论等;在国内的研究中,马寅初早在50年代就提出适度人口的观点,改革开放以后,张纯元、李竞能、吴忠观、田雪原等人口学家也提出了自己对于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
在研究方向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都从宏观转向微观,从人口数量转向人口质量和结构的方向。
下文对国内外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研究作进一步分析。
一、国内外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研究的梳理(一)国外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研究的梳理国外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在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他们从政治角度探讨了人口与土地、人口与国家、人口与财富的关系,其中包含了人口与经济关系的萌芽。
到了近代,威廉·配第、魁奈、亚当·斯密、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马克思、坎南、威克塞尔等学者在其著作中都对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研究。
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是重商主义理论学说的代表人物,他在著作《税赋论》、《政治算术》中从人口数量与质量两方面论述了人口与财富的关系,而且认为人口增长是财富增长的源泉和原因。
而重农主义者、法国经济学家魁奈在《人口论》、《农业国经济政策的一般原则》中则认为农业生产最重要,且财富增长才是人口增长的原因。
而后,亚当·斯密继承了威廉·配第的某些思想,在《国富论》(1776年)中从人口质量方面论述了人口与资本积累的关系,但他认为人口增长与财富增长互为因果。
人口理论基础知识

人口理论基础知识(讲课稿)一、西方人口理论西方的人口理论,是在西方文明大背景下从古代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各家各派思想家关于人口问题的看法、主张、见识和学说的总称。
这里讲的西方,指的是地理学意义上的西方即指欧洲和北美,而不是现代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概念。
西方人口理论就是研究与探讨随着西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人口思想不断演变及其变化规律性的学说。
(一)西方人口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西方人口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时代。
当时的著名思想家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已开始从奴隶至庄园的经济管理和政治层面上考察人口问题了。
在进入欧洲的封建时代之前,还有古罗马的法制实践家,在他们的立法执法过程中,阐述了对人口问题的深刻看法与见解。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口思想的萌芽古希腊时期(公元前750至前146年)的人口思想,主要包括该历史时期著名思想家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人口思想;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09至476年)的人口思想,主要是指体现在古罗马各种法典和法令中的人口观点与主张。
①古希腊时期的人口思想古希腊从公元前750年形成各城邦国家的松散联合到公元前146年被罗马人征服,在这个历史时期里,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
其中,对人口问题论述较多的主要有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色诺芬、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位著名思想家。
A、色诺芬的人口思想色诺芬(约公元前431-前350年),出生于雅典富人家庭,接受过奴隶制贵族教育,是古希腊第一位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70-前399年)的得意门生。
他在其主要著作《经济论》和《财源论》中,都论述了颇为丰富的人口思想。
其人口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男女婚配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种的延续与繁衍。
因为“各种生物要传宗接代,他们就得结成婚姻好生儿育女;其次,这种结合为他们养儿育女提供了条件”。
这是从经济上考虑,即解除婚姻当事人对其年老之后在生活支持上的顾虑。
第二,从维护贵族阶层的利益出发,主张国家应努力增加人口。
人口学复习重点

人口学复习我国人口的特点一、人口基数大二、人口转变快三、育龄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数多、比重高四、人口素质低五、人口分布不均匀六、各地区人口状况差别大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66—1834年)于1798年发表了他的著作《人口论》(《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的“两个级数”和“两种抑制”的人口理论,后来被称为马尔萨斯主义。
马尔萨斯及其《人口原理》对以后的人口理论研究乃至进化论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表格、统一的时间对全国(或地区)人口普遍地、逐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是对人口数量、特征、结构等数据进行收集、汇总、评估、分析、发布的全过程。
人口普查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
人口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一、从实际出发探寻人口规律从客观存在着的人口事实和人口周围环境的实际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探寻其固有的规律性。
二、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人口本身各种因素、人口周围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内在矛盾中揭示人口的本质和运动。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人口科学,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联系历史上更替出现的各个社会形态以及不同的历史条件,分别研究不同社会制度的人口规律,研究人口发展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正是把人口放到各个具体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去研究,才揭示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口规律,为人口变动作出科学的解释。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1、出生率;2、死亡率;自然增长率;3、一般生育率(总生育率);4、总和生育率人口再生产的分类(1)、家庭人口再生产。
指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口世代更替和不断延续的过程。
一个家庭成员数量由于新生命的诞生而增加,由于原人口的死亡而减少,以此形成家庭人口再生产过程。
(2)、社会人口再生产。
指社会总人口不断更新,世代不断更替,人类自身不断延续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总人口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年龄性别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自然变动必然带来总人口的增加或减少,其世代不断更替,规模与结构都不断变动,这样就形成了社会人口再生产的过程。
人口学及社会经济学特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人口学及社会经济学特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撰写本文时,我们将探讨人口学及社会经济学的特征。
人口学是研究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学科,而社会经济学则研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阶层分布和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内容。
在本文的正文部分,我们将分别深入探讨人口学特征和社会经济学特征。
在人口学特征部分,我们将从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等方面进行剖析。
人口数量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总数,而人口结构则是指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组成的比例。
人口迁移则关注人口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流动和迁移。
而在社会经济学特征部分,我们将探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阶层分布和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内容。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而社会阶层分布则关注不同社会群体在社会层次结构中的位置和分布情况。
教育水平则是指人们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通过研究并了解人口学及社会经济学的特征,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这对于规划未来的发展策略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和归纳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的特征,并探讨它们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通过分析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的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其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而更好地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制定相关策略。
总之,本文将全面探讨人口学及社会经济学的特征,通过分析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阶层分布和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认识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主要内容分布方式。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呈现: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人口学特征2.1.1 人口数量2.1.2 人口结构2.1.3 人口迁移2.2 社会经济学特征2.2.1 经济发展水平2.2.2 社会阶层分布2.2.3 教育水平3. 结论3.1 总结人口学特征3.2 总结社会经济学特征3.3 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在引言部分后,文章细分为正文和结论两个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三,非农业人口和劳动力波动在地理上是从 中心城市逐步向外扩散的。如果某个地区的人 口和劳动力波动与全国的波动不一致,则说明 该地区的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
• 第四,建筑业、运输业、贸易、金融、保险、 不动产、专业服务和娱乐活动、国内服务以及 个人服务等行业的劳动力增长的波动与这些部 门的总产值、工资率等波动大体一致。制造业、 伐木业、渔业的劳动力增长则没有这种趋势。
• 2,伊斯特林通过研究1830-1964年上述两类 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当经济负增长时,工商 业生产下降,建筑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率 明显上升,工资率美国多大变动,这样迁入移 民的增长率也明显下降。
• 3,当经济高涨时,建筑业生产扩大,市 政建设扩大,国民生产总值明显增长, 这时人口增长也出现上升趋势。
• 6,通过对人口与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分 析,库兹涅茨发现,从19世纪70年代到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是 由国际移民的迁入引起的。移民规模的 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非农业居民建筑 的波动,移民规模的波动与铁路投资波 动相一致。
1.3 伊斯特林对人口经济长波的 分析
• 1,理查德·A·伊斯特林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 学教授,是美国人口学会的倡建者之一,长期 任《美国经济评论》编委,并任美国国民经济 研究局研究员。
1.2 库兹涅茨周期
• 1,西蒙·库兹涅茨1901年生于俄国乌克兰一个皮毛商 人家庭,1922年随父亲移民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 学习经济学,1923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26年获得哲 学博士学位。1927年进入国民经济研究局工作,从事 经济周期研究。1946年担任中国国家资源委员会经济 顾问,1954年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54-1960 年担任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教授,1960-1971年任哈 佛大学经济学教授。1971年因为在国民生产总值和经 济增长的开创性研究方面的成就,被授予诺贝尔经济
学奖。主要著作有:《生产和物价的长期运动》 (1930年),《1870年以来美国国民收入的长期变化》 (1951年),《美国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其形成和财 源》(1961年),《现代经济增长:速率、结构和传 播》(1966年),《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 结构》(1971年)
• 2,在《生产和物价的长期运动》一书中,库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 5:26:00 15:26:0 015:26 11/20/2 020 3:26:00 PM
2.2 人口与劳动力变动长波
• 1,伊斯特林认为,美国总人口和劳动力人口 的波动,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受国外出生人口 波动的影响,从30年代以后受美国本土出生人 口的影响。
• 2,美国人口与劳动力增长长波的特点是:第 一,人口和劳动力增长长波在非农业居民中最 为典型,全国总人口中的波峰、波谷同非农业 地区、大都市的波峰波谷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第二,农业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波动同全国总 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波动基本是不一致的,正 好呈反向运动。
• 4,大批移民的进入引起建筑业、市政业 的发展,并带动了木材加工业、石料、 石灰、玻璃业、油漆业等的发展。资本 品产业的高涨和与资本品相关的产业的 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建筑业和城市 住宅的需求,而后者又与移民的波动相 关。
3.1人口变量与经济变量的波动
• 1,以国民生产总值、建筑业产值的变动以及 工资率、失业率、每周工作时数等来代表经济 变量,以家庭户增长率(特别是非农业家庭户 增长率)和迁移率来代表人口变量。
2.1 人口与经济增长长波的特点
• 第一,长期波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过程,无论 以50年、30年或者20年为一个波动周期,在人 口变量和经济变量之间都存在负责的相互作用 关系。
• 第二,长期波动是人口变量与经济变量时间序 列趋势。人口长波与经济增长长波本身体现出 各自独立的时间序列趋势。
• 第三,人口变量变动受经济条件制约,包括收 入和就业机会的制约,具体表现为劳动力市场 条件如劳动参与率、工资率、劳动需求和劳动 供给等。这些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口规模、劳 动力规模起着制约作用。反过来,人口变量的 变动可以减缓经济变量波动的波峰。
• 2,他对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很多研 究,著作和论文有:《历史地观察美国的婴儿 高峰》(1962年),《人口、劳动力和经济增 长长波》(1968年),《生育率的经济学和社 会学:一个综合》(1978年)。
• 3,伊斯特林认为,20世纪20年代以前美 国人口变动主要由移民起作用,20年代 以后由于美国对移民加强了限制,人口 变动主要由人口生育率起作用。同时引 起生育率波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条件。 经济条件的变动引起人口变动,人口增 长长波、劳动力增长长波又与经济增长 长波相联系。
• 因此可以把总人口、劳动力人口和家庭户作为人口变量, 经济变量则包括收入和就业机会。收入上升和就业机会的 增加就意味着劳动需求增加。人口变量与经济变量的变动 可以归结为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的变动。
• 由于青年人的结婚、生育和迁移与人口规模的变化密切相 关,因此焦点是青年人口的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问题。
• 3,20世纪20年代以前,人口增长的长波 是对美国劳动力需求的一种反应。首先, 移民是随着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变动而 变动的,其次,小时工资率上升和失业 率下降导致移民率上升。劳动力市场供 不应求时,工资上升,移民率提高,反 之亦然。可见,人口与劳动力增长的波 动是经济增长率波动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 4,库兹涅次对美国、英国、法国的小麦、谷 物、煤炭、石油、铁、钢、铜等几十种产品的 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特别是这些产品的生产与 价格的第二次变动情况,发现了二者存在良好 的相关关系。他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价格 变化在前、生产变化在后,生产变化有明显的 滞后现象。价格变动存在长度约为23年的周期, 生产变动存在大约长度为22年的周期。因此可 以看出经济发展存在长度约为20年的周期。
• 第四,在人口因素与经济因素之间的联系点是 劳动力。人口规模决定劳动力规模的大小,从 而决定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伊斯特林认为,美 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劳动力供 给的基础上。早期是移民的增加,提供劳动力 供给;1940年以后生育率是人口增长中的最重 要因素,经济增长的高涨同人口激增几乎是同 时发生的。
周期
• 1,家庭户的行为包括结婚、家庭户形成和迁 移等行为。结婚、组成家庭和迁移是个人生命 周期中的关键决策。为了承担结婚、组成家庭 户和迁移所需的各种费用,在生命周期的这个 阶段就要向亲戚和金融机构大量借债。
• 2,在家庭户增加时,人口大量增加。这样不 仅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而且消费偏好也发生变 化。较长时间的消费结构和偏好转变形成了承 担长期支出的义务,这种义务要求人们又长期 收入来源,有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和劳动市场 条件。
• 2,新家庭户的产生,不仅对住宅和城市服务 产生新需求,而且对新式家具也会产生需求, 从而带动城市的高速发展,表现为城市住宅建 设投资和市政服务的投资。
• 3,政府对住宅建设和市政工程的投资,可以 使家庭户增加和收入提高,通过乘数效应进一 步引起消费支出增长、私人和公共投资增加。
3.4 新家庭户的建立与库兹涅茨
• 从户籍人口数的增长与人口总数的增长 情况比较,2003年北京市户籍人口数为 1148.8万人,2004年的户籍人口数为 1162.9万人,户籍人口增量只有14.1万人。 与158万的就业人口增量相比,明显可以 看出北京市就业增长的大部分来自非户 籍人口进京就业人数大规模增加。
•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 11.2020 .11.20Friday , November 20, 2020
3.2 投资增长的影响
• 1,当投资增加时,将会引起总需求增加,同 时劳动力需求增加。但是在空间分布上,劳动 供给不一定与增加的劳动需求相适应。比如城 市投资大多数集中于非农产业,这会导致城市 劳动力供不应求,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 2,美国迁入的移民总是来自工资率低的地区。 劳动市场条件的改善取决于劳动需求。投资减 少时,劳动需求减少,工资下降,失业增加, 导致青年人推迟结婚、延长与父母居住在一起 的时间,推迟建立新的家庭户,同时推迟生育 时间和延长生育间隔等。
2004年全国和各地区就业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10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80%
60%
40%
20%
0%
全 国
北 京
天 津
河 北
山 西
内蒙古 辽
宁 吉
林 黑龙江 上
海 江
苏 浙
江 安
徽 福
建 江
西 山
东 河
南 湖
北 湖
南 广
东 广
西 海
南 重
庆 四
川 贵
州 云
南 西
藏 陕
西 甘
肃 青
海 宁
夏 新
疆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4.3北京市人口控制失效?
4.2 北京市就业的产业结构
• 北京市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61.6万,第二产业 就业人数为236.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 597万人,三次产业就业比例分别为6.9%, 26.4%,66.7%。全国的劳动力就业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就业比例分别为46.9%,22.5%,30.6 %。北京市农业就业人口比例很低,服务业就 业人口比例很高,说明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已经 完成的升级过程,进入以服务业发展为主导的 时代。
兹涅茨把生产与价格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周期称 为长波,平均长度为20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 斯把库兹涅茨提出的经济增长长期波动称为 “库兹涅茨周期”。
• 3,库兹涅茨把经济变动区分为“最初变动” 和“第二次变动”,把根据原始经济资料描述 的短期变动称为最初变动;把经济长期的起伏 波动称为第二次变动。库次涅茨主要研究第二 次变动。
• 3,因此随着劳动市场条件的恶化所产生 的人口效应加大,生育率出现下降趋势。 伊斯特林十分重视家庭户的分析,他认 为劳动市场条件的改善就意味着劳动需 求增加,如果通过移民来满足,那么移 民流量直接增加了家庭户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