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全套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案5篇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案5篇初三语文总复习教案1《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2.讨论法与点拨法: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学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章写景时使用白描手法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资料助读法: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那段历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3.讨论、品读法:通过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准备:教师:查阅网络资源,并将其整合在本节课的展示课件之中。
学生: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时安排:1课时探究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教师随笔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约3分钟)导入: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并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同时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初三语文复习课授课教案五篇

初三语文复习课授课教案五篇教师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教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枣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
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
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一、导语设计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教案七篇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教案七篇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教案七篇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教案如何写?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
3、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4、体会课文的画面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
三、课前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音乐之声》视频、音频2、(学生)自学课文字词反复朗读课文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铃儿响叮当》。
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
(二)简介影片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娅,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__届奥斯卡影片奖。
(三)、了解剧情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写什么?明确:全文共有两个场景:第一场景:(开头至“急速地跑下山来”)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
第二场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结尾)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四)、剧情表演第一个场景表演:由一个女学生表演主角“玛丽亚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的情景。
(歌词可以读)(播放背景音乐《音乐之声》主题曲)第二个场景表演:由八名女同学分别表演玛丽亚、修道院院长、贝尔塔、玛格丽塔、贝尔尼斯、卡塔林、阿格塔、索菲亚在修道院内的情形。
初三语文复习课教案5篇

初三语文复习课教案5篇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下面本人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三语文复习课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三语文复习课教案1《创造宣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崇拜、伤痕、中伤”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重点)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领会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
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许多同学所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吧!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推行平民教育。
“五8226;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一代巨人”。
语文九年级复习教案范文6篇

语文九年级复习教案范文6篇语文九年级复习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的】1,积累词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
2,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3,了解科举制度下社会各色人等心灵扭曲,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教学重点】感知主要人物形象范进,理解范进形象的典型性。
欣赏本文的讽刺手法,体味对比,夸张与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文献法讨论法点评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
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
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一)讨论: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七篇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七篇中考语文复习教案最新七篇中考语文复习教案都有哪些?教案不能面面俱到。
而是要以学科的基础知识框架为基础,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和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相关学科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和研究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考语文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中考语文复习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掌握作者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3.体会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人生在世不过短短百年,但是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无数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小到选择今天吃什么,去哪里玩,大到可能会面临生与义的选择,当你们面临这样的选择时,又会把自己心中的天平倾向哪一边呢有同学说了文天祥的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的同学说到夏明翰曾经说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看来大家在生与义之间都选择了后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看在生与义之间孟子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板书:鱼我所欲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明确: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2.学生自读,解决重点字词。
明确:①得:通“德”,恩惠,感激。
②为:今为(介词,为了)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动词,做)也。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1.同桌交流,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找出文章中的中心论点。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板书:生、义)2.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味的。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范文七篇.doc

2023中考语文复习教案范文七篇2023中考语文复习教案范文【篇1】教学要求: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3、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2、板书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收集,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通过汇报交流,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质疑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自读课文,要求:(1)把句子读通顺,自学生字词。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3、检查交流:(1)指名读课文,正音释词。
(2)交流: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精读探究,品味感悟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4、师生交流评价(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6、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积累背诵。
语文复习教案中考七篇

语文复习教案中考七篇语文复习教案中考七篇语文复习教案中考如何写?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语文复习教案中考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语文复习教案中考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a、识记重点字词。
b、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c、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方法目标a、抓取警辟、关键的语句,探究居里夫人的人格和心理。
b、学习从不同层面梳理、把握主要内容,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居里夫人那颗水晶般的心,并联系自己的人生深入思索:磨练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她性格特点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由居里夫人轶事说引: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
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竟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居里)。
玛丽居里(1867-1934) 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原籍波兰,巴黎大学理学博士。
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3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又获诺贝尔化学奖。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学生质疑,教师补充,生成学习目标1、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2、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3、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4、文中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那梦想家呢5、“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为什么这么说6、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决上述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对字音有一定的掌握,但是遇到试题还是做的不够准确
学习目标:
针对考点做强化练习
导学过程:
课标对字音部分的要求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复习目标
针对考点做强化练习
1.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绮(qǐ)丽 箴(jiān)言 乳臭(xiù) 未干
审阅人
语文组
使用人
教学流程及时间预设:
要点归纳(知识点、方法规律、易错点等):
课程标准的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
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教材分析:字音专项训练以《五年中考三年模拟》归纳来自字为主,注意多音字和形似字
中招考点:
河南中考以选择题为主,题量为1道,分值为2分
二中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时间
课型
复习
第1课时
主备人
复备栏
教学内容:
专题一 字音
审阅人
语文组
使用人
教学流程及时间预设:
要点归纳(知识点、方法规律、易错点等):
课程标准的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
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教材分析:字音专项训练以《五年中考三年模拟》归纳的字为主,注意
30分钟营造了如诗如画的春江花雨夜。上海今夜无mián()。
考点训练
1.(2010·北京)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巢穴(xué)记载(zài)斤斤计较(jiǎo)
B.解剖(pāo)暂时(zhàn)茅塞顿开(sè)
C.脑髓(suǐ)颠簸(bō)牵强附会(qiáng)
D.酝酿(niàng)应酬(yìng)扣人心弦(xián)
复习目标
•1了解中招考点
•2探讨解题策略
•3讲解中考典型例题
•4针对考点做相应练习
考点分析
根据课标与教材对字音这一考点的相关要求,2010年中考语音试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辨析常见易读错字的读音;辨识形声字、多音字、同音字;能给词语、成语或句子中的加点字注上汉语拼音;能根据拼音,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地写出汉字;能根据词语、成语或句子中的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读多音字;能辨认常用汉字的习惯性错读。
题型主要是选择题与填写题。复习时可对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形似字进行排查,尤其要关注注释中常用的注音字和“读一读,写一写”中的易错字。近几年中考对这一部分的考查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将拼音、书写、语病、修辞与仿写等放在同一语段里考查,估计今后各地中考题会更多地采用这一题型。
解题策略
1.辨别读音的正误,这样的试题在中考卷中,其主要形式是将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来考查。因此,我们在回答时,必须充分考虑语境。大多数地区的试题,是将考查多音字、同音字、形似字等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句子中,有的还兼有对声母、韵母、声调以及拼写规则的考查。因此,我们在复习和答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依据课本“提示”和课文注音中的提示重点复习,注意积累。(2)对拼音的拼写规则要熟悉,对易混声母、韵母要严格区分开来。(3)在具体答题时,可运用“比较选择法”“排除法”等,然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出合乎题意的选项。
中考典例分析
1(2010·广州)下列词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酝酿(yùn)赏赐(cì)倔强(qiáng)恍然大悟(huáng)
B.淳朴(chún)玷污(zhān)祈祷(dǎo)梦寐以求(mèi)
C.奢望(shē)犀利(xī)湛蓝(zhàn)头晕目眩(xuàn)
D.屋檐(yán)篡夺(cuàn)征兆(shào)莫衷一是(chō
多音字和形似字
中招考点:
河南中考以选择题为主,题量为1道,分值为2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字音有一定的掌握,但是遇到试题还是做的不够准确
学习目标:1了解中招考点 2探讨解题策略
3讲解中考典型例题
4针对考点做相应练习
导学过程:
课标对字音部分的要求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给汉字注音必须以认识为基础,同时,在以下重点考点上不能出错。即声调的位置、Y和W的使用、省写、隔音符号的用法等。这类题一般是多音多义字注音,
要结合具体的词语,实际答题时,不要受形声字声旁的影响而给汉字注错读音。
3.平时多积累,避免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声母误读;韵母误读;声、韵不同或声、韵、
调全不同而误读;形似字误读;方言误读;多音多义字误读;合成词中因读音不同而误读。
2.(2010·荆州)选出下列加点字字形和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2分)
A.震撼(hàn)即物起兴(xīng)
B.确凿(záo)义愤填鹰(yīng)
C.拮据(jū)嘎然而止(gā)
D.荫庇(yìn)越俎代庖(páo)
3.(2010·天津)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热忱(chén)干涸(kū)相得益彰(zhāng)
2(2010·东阳)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完成题目。
浦江花月夜 梦想共潮生
4月30日21时28分,黄浦江两岸红色烟花万千“喷薄”而出。浦西的大型LED墙上红色绚丽的画面飞快转换,江面6 000个红色LED向前流动,天地间仿佛突然降下了一个大大的红帘。在满眼红彤彤()的画面中乐声响起,烟花灯光晚会开始了。瞬间黄浦江两岸成了火树银花,1 250多个探照灯、16盏激光灯变换着各种颜色的光,水幕、喷泉、激光交相变化图案。江面上竖立着各参展国国旗的舟船在行进,五彩花雨沿岸渐次zhàn()放,时而是牡丹,时而变幻成五角星和笑脸等,与灯光璀灿的世博园一轴四馆交相辉应,惊艳在流动……声光电的奇幻结合,让“水”与“火”相融,由天空、地面、水面三维立体组成视觉盛宴。
•B.擂(lèi)台 皎(jiǎo)洁 卷帙(zhì)浩繁
•C.戕(qiāng)害 璞( pǔ)玉 塞(sài)翁失马
•D.踪迹 (jì) 姊 (jiě)妹 载(zǎi)歌载舞
B.宽恕(shù)天堑(qiàn)鳞次栉比(jié)
C.拮据(jū)匀称(chèng)惟妙惟肖(xiào)
D.娴熟(xián)阔绰(chuò)吹毛求疵(cī)
教师复备栏
设计每个习题的意图分别是什么:
教后反思:
1,亮点:
2,不足:
二中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时间
课型
复习课
第2课时
主备人
复备栏
教学内容:
专题一 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