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设计史

合集下载

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历史

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历史

中国艺术设计史一、石器时代的设计●一般认为人类的历史始于公元前180万年之前。

从距今180万年到1万年之间的漫长时期,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人类早期的造物活动与艺术设计的萌芽,也大致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

●距今180到20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早期。

人类石器的制作初步具有了对称、均衡、饱满等形式美感的萌芽。

●距今20到5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的中期。

石器中所包含的形式美感和装饰意向也更加显著。

●距今5到1.5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在小型的骨制用具上,雕刻有非常写实、优美的动物形装饰。

二、陶器的出现●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社会进入了新时期时代。

这个时代的主要标志是磨制石器的出现。

●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从采集、渔猎活动为基础的迁徙生活过渡到以农业为基础的定居生活,意味着人类由野蛮状态向文明状态转变的开始●原始陶器的分布极为广泛,除了澳洲、太平洋岛屿、北极地区、非洲的少数部族外,绝大多数民族都在新石器时代开始了陶器的制作。

●原始陶器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虽然有先有后,造型样式与装饰风格也存在不尽相同的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格,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其次,原始陶器的装饰多采用抽象几何形式。

●最后,原始陶器的设计体现了多样的形式美感因素。

从陶器的造型、肌理到纹饰、色彩,它总隐含了对变化、对比、统一、和谐、反复、渐变、疏密、粗细、节奏、韵律等方面的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三、玉器的设计●玉石也称美石,为天然隐晶质的材料,一般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种,硬玉便称翡翠。

由于玉质材料有着质感光洁,色泽鲜艳,温润清亮的特点,往往被人们作为一种象征的器具,来实现和满足财富、权利、神性的需要。

四、彩陶●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彩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

是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的一种特殊的陶器样式。

马家窑文化中的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又呈现出一幅图形优美的装饰画,陶盆内壁上有三组相同的五人集体舞蹈的图像。

浅谈中国艺术设计史

浅谈中国艺术设计史

浅谈中国艺术设计史
中国艺术设计史,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也是一个延续了几千年
的发展历程。

中国艺术设计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艺术设计主要以器物为主,
器物的形式和工艺被认为是一种文化象征和社会地位的表现。

而到了汉代,盛行的是通行
人书、书法、印章、绘画等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的创作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
理解和巧妙的运用。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艺术设计也渐渐开始融入宗教、国家政治、文学、建筑等领域。

在唐朝时期,佛教艺术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而宋代时期,景泰蓝、瓷器、紫砂壶等器物的
制作技艺成为世界级的宝藏,吸引着海内外的观众。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艺术设计更是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优美的书法、舞蹈、戏曲、绘画、雕刻、陶瓷等艺术形式一一呈现。

同时,民间艺术也得到了充分
的发展,白蜡画、剪纸、雕花、扎染等民间艺术形式开始流行起来,给中国艺术设计注入
了新的活力。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艺术设计也迎来了大发展。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中国
的艺术设计开始吸收了大量的西方艺术文化,如油画、雕塑、建筑等领域的艺术形式。

同时,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不断发展的中国也为艺术设计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
更多机会与资源。

所以说,中国艺术设计史是一个历经千年,并且不断演化和创新的历史。

中国艺术设
计是以自我认同、自我反省、自我创新为基础的,并且能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现代文化注入
新的活力与时代感。

总之,中国艺术设计在整个艺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
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

中国艺术设计史 全套课件

中国艺术设计史 全套课件
.
唐三彩
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 三彩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 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 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 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 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 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均表 现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
自原始社会以来至18世纪工业革命前的产品和设计,即过去 所谓的工艺美术类产品,如陶瓷、染织、青铜器、玉器、家 具等等。
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
工业革命以来所设计的产品或设计品类,包括书籍、包装、 广告等的平面设计、室内外的环境艺术设计、现代工业产品 设计、服装染织品设计等。
.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史
陶器艺术设计 瓷器艺术设计 青铜器设计 漆、木、玉等器物的设计 中国古代园林 中国古代建筑
.
黑陶
中国黑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 特,早在瓷器产生的约2000年前中国黑陶已达到与瓷器相 媲美的工艺程度。 黑陶表面所呈现纯静的黑色,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 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的。出窑后就是浑然天成,不再做 任何处理,其外观效果黑如漆、亮如镜,是继彩陶之后, 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
彩陶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彩陶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彩陶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彩陶
.
彩陶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
1953年首次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主要
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 陶器以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 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比较单纯。据放射性碳素 断代,年代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中国艺术设计史赵农笔记

中国艺术设计史赵农笔记

中国艺术设计史赵农笔记【实用版】目录一、中国艺术设计史概述二、赵农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笔记内容1.石器时期的设计2.文明曙光的艺术设计3.封建时期的艺术设计4.现代艺术设计的兴起与发展三、赵农笔记的价值与意义正文一、中国艺术设计史概述中国艺术设计史是一部关于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的历程,涵盖了从石器时期到现代的艺术设计发展。

中国艺术设计史的研究对象包括建筑、家具、器物、服装、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多个领域,通过对这些领域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艺术设计的演变过程,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赵农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笔记内容1.石器时期的设计石器时期是人类文明的起源,设计活动主要体现在石器的制作过程中。

在石器时期,人类通过观察自然、认识材料,利用石头等自然材料制作出适合自己需求的工具。

赵农在笔记中对石器时期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石器时期的设计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材料的认识和把握,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2.文明曙光的艺术设计文明曙光时期,人类开始有了城邦国家,艺术设计逐渐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联系在一起。

赵农在笔记中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建筑、器物等设计,探讨了艺术设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为艺术设计是社会文化的反映,不同时期的艺术设计风格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3.封建时期的艺术设计封建时期,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皇权和封建礼制的影响。

在赵农的笔记中,她详细分析了这一时期的建筑、家具、器物等设计,指出封建时期的艺术设计体现了皇权和封建礼制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4.现代艺术设计的兴起与发展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艺术设计的传入,中国艺术设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赵农在笔记中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兴起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现代艺术设计是传统艺术设计与西方艺术设计的结合,是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赵农笔记的价值与意义赵农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笔记从石器时期到现代,全面梳理了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了解中国艺术设计的演变过程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浅谈中国艺术设计史

浅谈中国艺术设计史

浅谈中国艺术设计史中国艺术设计史可以说是中国悠久文明的一部分,涵盖了从古代至今的艺术设计传承和发展。

在中国艺术设计史上,有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家和作品,这些都为中国的艺术设计传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代中国的艺术设计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用石器、陶器等工艺品来装饰生活,中国的艺术设计起源于这个时期。

而到了夏商周时期,中国的青铜器制作达到了巅峰,这些青铜器既是实用工具,也是极富装饰性的艺术品,展现出了中国古代人的美学追求和审美观念。

在此时期,典型的艺术设计符号如龙、凤、鸟兽纹等开始在青铜器上出现,成为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代表符号。

随后,汉代、唐代等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艺术设计风格和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代的唐三彩,这种彩绘陶器釉色鲜艳,图案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瑰宝。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的艺术设计也经历了起伏。

唐宋两代,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开始备受推崇,而著名的瓷器作为中国的传统工艺也开始逐渐发展,元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巅峰。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被誉为中国瓷器史上的一大奇迹,其纹饰优美,色彩鲜艳,带有浓重的中国风格。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更是成为中国瓷器艺术的代表,深受世人喜爱。

中国的绘画和书法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

著名的文人画家如唐伯虎、文征明等都是当时的艺术设计大师,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现代,中国的艺术设计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和发展。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艺术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中国的艺术设计开始走向现代化。

著名的国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人都成为了当时的艺术设计领军人物,他们开创了新的艺术设计风格,对中国的艺术设计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工艺美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著名的景泰蓝、金漆工艺、刺绣等传统工艺更是在这一时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成为了当时的艺术设计亮点。

而到了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更是蓬勃发展。

中国艺术设计史赵农笔记

中国艺术设计史赵农笔记

中国艺术设计史赵农笔记摘要:一、中国艺术设计史概述1.设计的萌芽时期2.手工业时期3.早期工业时期4.工业化社会成熟时期5.后工业时期二、赵农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笔记内容1.石器时期的设计2.文明的曙光3.传说与文化4.设计与社会发展正文:中国艺术设计史是一本关于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的全面历史,它以世界技术与社会发展历程为主线,将艺术设计史分为设计的萌芽时期、手工业时期、早期工业时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时期、后工业时期六个时期,展现了人类设计的历史。

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中国艺术设计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赵农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笔记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在设计的萌芽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

石器时期是指原始社会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是人类萌生和发展初级阶段,是人类文明的起源。

通过对自然材料的逐渐认识和把握,设计和制造出可供人们使用的工具,这无疑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在手工业时期,设计与制造分离,出现了专门从事设计工作的工匠。

这个时期的设计多以实用为主,注重功能的同时开始追求审美。

在早期工业时期,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发展,设计逐渐与生产相结合,设计成为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设计开始走向现代化,同时受到西方工业设计的影响,出现了一批具有中西合璧特点的设计作品。

在工业化社会成熟时期,设计变得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设计的流程也变得更加规范和严谨。

这个时期的设计作品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注重审美和文化内涵的表达。

在后工业时期,设计进入了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设计作品更加注重表达设计师的个性和创意,同时也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赵农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笔记对各个时期的设计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为读者展现了中国艺术设计的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艺术设计史(0002)

中国艺术设计史(0002)

中国艺术设计史第一章1造物文化中国传统造物文化在思想智慧、造物原则等方面为中国的现代设计打开了一座可供借鉴的宝库,我们应该多从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吸取智慧与营养,使中国的现代设计体系在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找到契合点,从而可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一造型领域获得继承和发展,并继续发扬光大,实现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目标。

一、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观中国道家学主张“天人合一”,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的见解。

这里“天”即是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应顺天而行。

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互融互通的。

庄子是老子的主要继承者,他的天人观念与老子的天道本体纠缠交织、相辅相佐。

庄子的基本观念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主张不要人为地违背自然规律,并极力赞美天地万物的自然有序:“天地固有常计守则。

(一)提倡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也就是利用生态学的思想,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

除了考虑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成本外,还要考虑产品的更新换代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二)实行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的设计是一个比前者一范围更广的设计方法。

其涉及更多的方面,诸如在怎样保证产品功能的同时,减轻整个星球的负担,如何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如何回收和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等等。

举例说明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特征早期的陶器均为手工制作,火候比较低,器物表层大多为素面,陶器的纹饰仅占器型的三分之一,纹样大多都是比较简单的绳纹和刻划纹。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已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具有器型优美装饰精致辞纹样的彩陶也相继出现;原始人们为了在装饰上运用形式感所形成的装饰效果,以达到审美要求满足;在装饰布局上已从不同的视角,来体现装饰效果;以丰富多彩的几何纹为主体,来达到图案的样式化、抽象化;这些装饰图案的创造体现了我们先祖对现实生活的有效反映。

中国艺术设计史夏燕靖重点笔记

中国艺术设计史夏燕靖重点笔记

中国艺术设计史夏燕靖重点笔记摘要:一、中国艺术设计史概述1.中国艺术设计史的发展阶段2.夏燕靖对中国艺术设计史的研究重点二、中国艺术设计史的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的设计2.奴隶制社会的設計3.封建社会的設計4.近现代的设计三、夏燕靖对中国艺术设计史的研究重点1.传统与现代的融合2.东西方设计的交流与互鉴3.中国艺术设计史的教育与传承正文:中国艺术设计史是一部源远流长的历史,它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阶段。

夏燕靖在这部史书中,重点关注了中国艺术设计史的发展阶段以及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首先,夏燕靖将中国艺术设计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的设计、奴隶制社会的設計、封建社会的設計以及近现代的设计。

在原始社会的设计阶段,人们主要通过简单的图形和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制社会的設計开始出现,这一阶段的设计以实用为主,兼具审美功能。

封建社会的設計则注重形式美和装饰性,设计风格繁复华丽。

近现代的设计,受到西方设计的影响,开始融合东西方的设计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风格。

其次,夏燕靖的研究重点在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他认为,中国艺术设计史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元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得中国艺术设计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此外,夏燕靖还关注了东西方设计的交流与互鉴。

他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东西方设计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为中国艺术设计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通过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和技巧,中国艺术设计史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设计的大潮中,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

最后,夏燕靖强调了中国艺术设计史的教育与传承。

他认为,只有将中国艺术设计史的教育与传承工作做好,才能使这一历史瑰宝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为此,他倡导加强对学生的中国艺术设计史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艺术设计史的精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造物文化中国传统造物文化在思想智慧、造物原则等方面为中国的现代设计打开了一座可供借鉴的宝库,我们应该多从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吸取智慧与营养,使中国的现代设计体系在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找到契合点,从而可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一造型领域获得继承和发展,并继续发扬光大,实现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目标。

一、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观中国道家学主张“天人合一”,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的见解。

这里“天”即是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应顺天而行。

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互融互通的。

庄子是老子的主要继承者,他的天人观念与老子的天道本体纠缠交织、相辅相佐。

庄子的基本观念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主张不要人为地违背自然规律,并极力赞美天地万物的自然有序:“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庄子·天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同构的信仰,正是基于这种信仰,古人在审视建筑营造、手工制作等生产实践与自然环境的效应关系的同时,对于开凿山石采取金玉,砍伐树木修筑楼台所造成的自然资源大量消耗,万物不能繁衍的生存危机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这种观点无疑在当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面前对现代设计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设计在为人们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并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有数据表明,地球上60%以上的人在近40年里仍然希望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就意味着将消耗更多的资源,产生更多的废弃物。

为此,节省能源、保护环境将成为人类活动的主导思想。

现在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设计对环保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已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

我们反观中国传统造物文化,其中“天人相参”的设计主张给现代设计提供了“共生”的设计守则。

(一)提倡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也就是利用生态学的思想,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

除了考虑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成本外,还要考虑产品的更新换代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二)实行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的设计是一个比前者一范围更广的设计方法。

其涉及更多的方面,诸如在怎样保证产品功能的同时,减轻整个星球的负担,如何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如何回收和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等等。

举例说明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特征早期的陶器均为手工制作,火候比较低,器物表层大多为素面,陶器的纹饰仅占器型的三分之一,纹样大多都是比较简单的绳纹和刻划纹。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已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具有器型优美装饰精致辞纹样的彩陶也相继出现;原始人们为了在装饰上运用形式感所形成的装饰效果,以达到审美要求满足;在装饰布局上已从不同的视角,来体现装饰效果;以丰富多彩的几何纹为主体,来达到图案的样式化、抽象化;这些装饰图案的创造体现了我们先祖对现实生活的有效反映。

陶器装饰中纹样繁多,最为著名是有人面鱼纹、乌纹、太阳纹、天象星辰纹,还有花草叶纹、兽面纹和人形纹;这种文明初始时器物的装饰纹样是人类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

不是从纯粹的审美动机出发的而是为了达到标识和象征、满足实际应用的目的;审美只是次要欲望而已;造型也是适应生活实用的要求而考虑;陶器早期纹样大多具有防止滑落和加固的作用。

是器物与纹饰最早的有机组合,发展到后来的纹样标志性的突显,功能性退其次的阶段,纹饰仍根据器型的形状来设计和绘画,因此陶器纹饰受到器形的限制。

陶器的花纹大多描绘和画在器形比较平缓面积较大的部位。

装饰位置与器形的使用条件相适应,不同的部位,也相应运用不同的装饰花纹。

装饰图案的产生也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结果,由于编织纹的有规律而富有变化的织制,使人们开始进行模仿,有意识的组织在陶器的装饰中,劳动的节奏感也对纹样的规律化产生作用,对自然物形象的高度概括使其抽象化;陶器纹饰的组织结构即陶器的装饰形式,可分为单独纹样,带纹,四方连续;单独有规则的结构纹样,在一定的形状内将纹样适当地组织在一起又称适合纹样,带纹也叫二方连续纹样,是一个纹样可以上下左右重复展开;四方连续纹样分类梯形连续、菱形勃连续。

纹样形式要素因工艺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同视角效果;陶器纹饰的装饰特点大体可以总结为适应陶器基本形的装饰要求,及照顾陶器各个视角审美的综合效果;装饰纹样的演变由繁到简、由具象到抽象的趋势。

风格不仅是由民族的文化性质所决定的,还受到形式特定结构的影响,形式的结构包括结构组织和色彩比例等意识意向;也是指纹样的简易化、分解、组合、增加等的变化,形式和风格是相互关联的、紧密不可分的。

图案的艺术再创造,更多的在于运用了多种形式法则,这些法则使人们在装饰上运用形式感所形成的装饰艺术效果,来达到完美的统一。

中国古代的图腾形象直到今天有哪些影响原始图腾符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演变中。

一些思想从远古流传到现代,同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而我们现代的生活又使得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内涵更为丰富。

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原始图腾的宗教性神圣功能已经逐渐演变为一些社会性的实用功能,如中华民族以旧历年为最隆重的节日,贴对联、年画、财神、门神等,无不以传统图案表达人们追求吉祥、平安、幸福等美好愿望。

因此,我们可以说,原始图腾符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演变,但是并没有消失,在今天,它依然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丰富着我们的当代文化。

中国古代的原始图腾艺术在当代文化中的各个领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在建筑领域里,中国古代图腾符号的影响清晰可见。

大约在东汉时期被誉为“百兽之王”的狮子形象在我国的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到了今天,我们依然保留着这种传统的文化,在当代的建筑中,人们依然喜欢在修建宫殿、陵墓、桥梁、福地及房屋建筑时,安放上栩栩如生的石狮子。

再如,中国古代的图腾符号也广泛应用于当代服饰设计中。

我国的各个少数民族都喜欢将自己的宗教文化以图腾符号的方式应用于本民族的服饰图案中,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体现着古老艺术与当代文化的完美结合。

如我国国内名牌“渔”,它的服饰中大量采用龙图腾符号中的纹样,龙头夸大,突出龙嘴和唇,两只眼睛在一个平面上,龙神多卷曲,形状飞腾张扬,极富动感,图腾图案的运用充分不仅体现了传统服饰文化风格也彰显了当代文化的灵动。

第二章一、讨论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对当时艺术设计的影响?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度,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4)分封制与宗法制度互为表里,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或者简洁的说1牢固的血缘关系2浓厚的专治色彩3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对后世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百工制度与阴阳五行思想源于古代人心灵中涌动不息的生命体验。

本意就是着眼于人的实践活动,对治水、工土、金属冶炼和制造工具、兵器、火的应用和管理的设计及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二、讨论夏商西周礼器的意义级行制特点,例举说明各时期青铜器纹饰的主要特征。

意义:青铜礼器,就是在等级社会中,用于贵族间的各种礼仪活动,服务于维护离职,并作为礼制工具的一部分青铜容器。

以二里头文化为标志的中国青铜器时代起,中国古代的物质生产和社会政治就与青铜器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特征:夏代青铜器纹饰,抽象而不写实,除乳丁、圆饼和几何纹外,兽面纹;商代早期出现较为复杂的纹样,主要有兽面纹,夔纹和云雷纹,有的还配有弦纹,圈带纹和目雷纹,商代中期青铜器纹饰的纹饰由白带分布变成通体装饰,另外,纹饰逐渐采用较多的高浮雕装饰的手法,以底纹衬托主提问的形式,有的还采用了高浮雕,以增加立体感。

西周中期开始,吉细体装饰转向朴实无华,简介明快为时尚。

布局以条带状的二连方续为最多,筒体漫画的现象较少,表现手法以平雕为主,浮雕较少,此时期最流行重环纹,互纹和窃曲纹。

三、讨论百工制度及用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并阐述其主要内容。

百工制度:商代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生产规模大,种类多,分工细。

“百工”是周代主管营建制造的职官名,亦可作为各种工匠的支撑。

“百工”指的是属于西周贵族或者往事拥有的依附于受红叶生产者群体。

所有在官府手工业中服役的工匠,具有专门的技能且世代相传,而且各有其由于长期经验积累而成为家传的秘方绝技。

为了管理手工业,王室贵族直接控制其手工业生产,进而形成了严格的百工制度。

阴阳五行:阴阳的概念被逐渐的抽象化,它们作为自然界的两种气的名称而存在,不必再依附于山川树木,即所谓的阴、阳。

阴阳源于背阴和向阳,因此首先与人感受到的冷暖相关,所以,阴阳二气也就成为阴阳最基本的含义。

关于五行起源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其中较为有影响的说法是五方说、五星说和五材说,只能到金木水火土自身去寻找。

第三章一、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的设计环境对当时艺术设=设计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法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动力,并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为各种思想观念涌现、碰撞与交融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传统设计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与审美观点不仅对当时的造物活动,且对当代设计活动也具有不可小觑的指导意义。

二、举例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器物纹饰的主要特征春秋时期纹饰方面几何形连续纹饰增多,主要有蟠螭纹、绳索纹、贝纹等。

蟠螭纹民间有龙生九子,蛟和螭都是龙子的说法,而蟠则指“盘曲而伏”。

古代表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

此纹于商、明、周,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

战国的蟠螭纹,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大且弯曲,腿部的线条变弯曲,脚爪常上翘。

身上多为阴线勾勒,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

出一点作为第四条腿,尾部的卷云纹较以前宽了一些。

蟠虺hui纹蛇纹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

有三角或圆三角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行,蛇的形态特征明显,旺旺作为俯饰缩的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

个别有作为主纹的,监狱商代青铜器上。

春秋战国时期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为蟠旋交接状,旧称蟠虺hui纹。

蟠虺纹hui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之一。

以蟠曲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

盛行于春秋战国。

贝纹:形状作贝壳状,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

三、春秋战国时期对我国艺术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有哪些?阐述其主要观点春秋战国时期,为各种思想观念涌现,碰撞与交融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

孔子提倡文质兼备,儒家从人文角度出发,将雕镂器物,纹饰服装“辨贵贱”相联系,使器物的设计观念被笼罩上一层浓厚额政治教化色彩。

荀子认为,人在物质需求方面不知足是人之常情,也是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必然追求,器物上的雕镂纹饰,浮世殇的华美色彩和文章可以养目,各种器乐音色可以养耳,所以,他批判墨子过于节用,认为一昧的崇尚节俭会扼杀生产的积极性,会阻碍国家财富的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