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
中医疗法——穴位注射法-健道·中医药工程世界网

中医疗法——穴位注射法-健道·中医药工程世界网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是将适量中西药物的注射液注入一定穴位,通过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治疗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穴位注射具有操作简便、用药量小、适应症广、作用迅速等特点。
穴位注射法的分类:根据选用注射药物的种类,可分为以下三类:1. 中草药制剂注射:如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2. 维生素类制剂注射:如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等。
3. 其他制剂注射:三磷酸腺苷、山莨菪碱、利多卡因等。
穴位注射的施术方法:1. 操作程序:选择适宜的消毒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后,进行和缓的提插,当获得得气感应时,回抽无血后,再将药液注入。
凡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快推药液的较强刺激,慢性病、体弱者可用缓推药液的较弱刺激,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药液。
如推注药液较多,可采用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分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 注射剂量:穴位注射用药的剂量取决于注射部位和药物性质和浓度。
一般耳穴每穴注射0.1ml,面部每穴注射0.3-0.5ml,四肢部每穴注射1-2ml,胸背部每穴注射0.5-1ml,腰臀部每穴注射2-5ml货5%-10%葡萄糖每次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和特异性药物(如抗生素、激素、阿托品等)一般用量较小,每次用量为常规量的1/10-1/3。
中药注射液的穴位注射常规剂量为1-4ml。
3. 选穴与疗程:选穴宜少而精,以1-3个腧穴为宜。
为获得更加疗效,尽量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注射。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治疗后反应强烈者可间隔2-3日注射一次,所选腧穴可交替使用。
6-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日。
穴位注射的作用:⒈ 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了经络线上的穴位,产生一定疗效。
⒉ 另一方面,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故可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
穴位注射疗法 (2)

效应机制
➢ 1. 放大作用: ➢ 很多实验表明,穴位对药物有放大作用。
即相同剂量的药物在穴位注射产生的药效, 要强于皮下或肌肉注射甚至静脉注射;或 者达到同样药效时,穴位注射的剂量要小。
➢ 2. 三重作用: ➢ (1)即时效应,在进针数分钟及数小时内产生。多为针刺和
药物注入对局部刺激而引起;(2)慢效应,可在治疗数小时 至1 d内出现,与药物在穴区进行生物化学作用有关;(3) 后作用,是在前两个治疗效应基础上调动和恢复患者自身 的调节功能而实现。这种初期为机械刺激效应,通过经穴 的传导得到即刻效应,中期为药物化学效应及后期的后作 用效应,则使经穴与药物的综合作用得到发挥。这就必然 使穴注后疗效的有效期得到延长,使疾病在这个较长的治 疗过程中得到更彻底的治疗。穴位注射时药效的发生与持 续,有经穴功能的参与和协调。在这个过程中,经穴和药 物的亲和性、归经性、直达性、趋病性、速效性及延长性 等特殊功能,促成了穴注的高效和速效,在穴位注射治疗 机理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 也许有一天,穴位注射可以成为中医在临床中重 新获得主导地位的有效手段。
作用
➢ (1) 止痛作用
➢ 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 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 针感信号,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产 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 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 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 质,其中有止痛作用的5-羟色胺、内源性吗 啡物质,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上工治疗三份病 七份调养为长寿 下工治疗七份病 三份自愈看运气
➢ 穴位注射疗法数十年来被临床广泛采用, 所用药物亦多变化,把中西药物中适用肌 肉注射的大部分注射液,也扩充进去,如 当归、丹参、葛根素、黄耆、红花、板蓝 根、鱼腥草、柴胡、威灵仙、徐长卿、夏 天无、肿节风、丁公藤等,
穴位注射的机理与其在皮肤科

穴位注射的基本机理
• 3. 药理作用:具有该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
• 活血祛瘀法的药理作用,经现代药理研究已基本证 实的主要有:最主要的作用是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 如调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促 进纤维蛋白的溶解等作用,从而改善了血液循环, 尤其是解除了微循环的障碍,从而恢复或改善了病 变组织、器官等的血液供应,使这些组织和器官的 功能得以恢复。几乎所有的活血祛瘀药都有这方面 的作用。其他的作用如:镇痛,抗感染,抗炎,解 热,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软化 和吸收,抑制体内变异细胞的生长,抑制变态反应, 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等。
中医学经络的作用
• 1. 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皮肉筋
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 互相联系,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 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 • 经络系统以头身的四海为总纲,以十二经脉为 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于全身,纵横交 错、出表入里、通达上下,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 联系起来。
合谷临床研究
• 1. 有人将40例手部湿疹病人采用醋酸曲安奈德(5ml, 50mg/支)加5%盐酸利多卡因行合谷穴封闭,治疗用量 按每次侧醋酸曲安奈德2.5ml,盐酸利多卡因1ml,2 周一次为一个疗程,对照组28例,单纯外用恩肤霜每 日3次外用,2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24例, 显效13例,有效3例;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2例,有 效3例,无效2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2.15%,对照组 总有效率10.17%,两组有显著差异。
• 针灸形态学认为,穴位具有丰富的神经末稍、毛细 血管及肥大细胞,是神经化学末稍或生物学的制动 点。这一生理特征决定了经穴比非经穴能更充分地 吸收注入的药物,从而发挥强大的作用。
水针疗法(穴位注射)

水针疗法(穴位注射)一、概述1.水针的概念水针,又称穴位注射疗法,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它是在针刺腧穴治疗疾病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药理作用,使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综合效能,以提高疗效。
2.针具和常用药液针具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浅,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经常规消毒即可使用。
一般可使用1ml、2ml、5ml注射器,若肌肉肥厚部位可使用10ml、20ml注射器。
针头可选用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
常用药液穴位注射法的常用药液有三类。
① 中草药制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针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徐长卿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② 维生素类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维丁胶性钝注射液。
③ 其他常用药物:5%~10%葡萄糖、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加兰他敏、强的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氯丙嗪、利血平等。
二、操作方法1. 选穴处方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则选用压痛点、皮下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
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并宜选取肌肉比较丰富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2. 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的部位不同及用药剂量的差异,选择比较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
局部常规消毒,用无痛进针法刺入穴位,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
3.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和注射的深浅。
如头面及四肢远端等皮肉浅薄处的穴位多浅刺,而腰部和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的穴位可深刺。
穴位注射(水针)

常用穴:合谷
• 功用: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镇静止痛,通 经活络,清热解表之功效。 • 主治:主治运动系统疾病如腰扭伤,落枕,腕关节疼痛,及牙疼 痛,三叉神经痛,头痛,咽喉肿痛等。
临床应用
•1.容xx,女,60岁,明确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入院时主要以双腕、 双手关节疼痛晨僵为主,使用非甾体类抗炎后疼痛缓解不明显,予 以正清风痛宁曲池穴位注射后,病情明显得到控制。 •2.金x,男,31岁,明确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入院时以胃痛胃胀 为主,有奥美拉唑长期服用史,予以自血疗法足三里穴位注射后, 病情明显好转。
拓展延伸: 定点介入疗法
概念
采用可控制软组织炎症的特效药物配方及独特的定点穿刺技术, 使药物准确地介入到所需治疗的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风湿与骨 关节病炎症并进而达到解除软组织痛症的治疗方法。该方法以细 针准确介入全身所有关节、脊神经出口、皮神经出口、椎管内、 筋膜及腱鞘组织为基本特征,具有组织损伤小、无神经毒性、痛 苦轻微和疗效确切的特点。
穴位注射
• 穴位注射疗法是在穴位或特定部位注入药液(或其 它)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以经络学说为指导, 将经络、腧穴、药物效应有机结合起来,使临床 疗效得以大幅提升。 • 其中经络的作用主要有: • 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 3.抗御病邪、反应证候 •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常用穴:足三里
• 取法:正坐屈膝位,于外膝 眼(犊鼻)下3寸,胫骨前 缘旁开一横指处。 • 穴位解剖: •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 →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 腿骨间膜→胫骨后肌。 •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腓 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 腓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 布,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 经和胫后动脉经过并分布。
浅谈穴位注射护理技术在中风后遗症康复中的应用

浅谈穴位注射护理技术在中风后遗症康复中的应用标签:中风后遗症;穴位注射;护理【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165-02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即脑血管意外)经治疗后遗留下来的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的总称。
穴位注射疗法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既具有对腧穴的机械刺激作用,还增加了药物的化学作用。
现将穴位注射护理技术在中风后遗症康复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1穴位注射的适应症中风后遗留很多后遗症,最常见的是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即偏瘫。
偏瘫患者不仅生活不能自理,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
偏瘫是穴位注射的最主要适应症。
有报道表明使用红花注射液和654-2注射液给中风偏瘫患者患侧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穴进行穴位注射,并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能起到明显改善作用。
此外,便秘也是中风患者经常遇到的肠道问题。
当肠道里的污浊排泄不顺畅时,分解的氨大量积累后容易被血液吸收,进而危害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还能影响大脑功能的恢复。
可以用通过在足三里注射新斯的明注射液以刺激经穴局部,增强患者的胃肠蠕动,以产生便意。
再者,足内翻是诸多后遗症其中之一,是患者在步行中步态异常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步行能力。
取患者阳陵泉、外丘处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同时仍需结合康复训练以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除此之外,呃逆、关节疼痛、四肢拘挛、肢体感觉障碍、尿失禁等症状,都可以采用穴位注射的疗法,通过针刺的机械作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和穴位传导作用三者的有机结合,注射后可对人体产生强烈的刺激从而使肢体或脏腑恢复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穴位注射的介入时间对于中风后的病人来说,康复训练介入得越早,病人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
在医学领域发达的国家,中风后的早期康复治疗护理已经成为共识。
而我国在对中风后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当中,过去一直认为脑卒中患者早期时应卧床静养,特别是脑出血的患者,因担心其过早进行康复护理训练会加大再出血的可能性,所以早期时以治疗和常规护理为主,轻视了康复护理和训练。
穴位注射

经络的实质与原理
一般人均很自然地把经络与神经系统相关联 , 但在解剖学上未能得到充分支持。“循经感传” 速度比神经传导要慢很多。——长期在组织解 剖学层面上寻找经络物质基础的工作都以失败 告终! • 许多学者转入到生化方面的研究. 其中比较有 代表性的观点是:p物质,细胞外基质,钙离 子富集等。 • 有人试用细胞信号转导的理论揭析经络本质 • ——提出了各种假说 •
穴位注射的基本机理
• 3. 药理作用:具有该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 • 活血祛瘀法的药理作用,经现代药理研究已基本证 实的主要有:最主要的作用是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 如调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促 进纤维蛋白的溶解等作用,从而改善了血液循环, 尤其是解除了微循环的障碍,从而恢复或改善了病 变组织、器官等的血液供应,使这些组织和器官的 功能得以恢复。几乎所有的活血祛瘀药都有这方面 的作用。其他的作用如:镇痛,抗感染,抗炎,解 热,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软化 和吸收,抑制体内变异细胞的生长,抑制变态反应, 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等。
中医学经络的作用
• 1. 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联系内外, •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皮肉筋 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 互相联系,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 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 • 经络系统以头身的四海为总纲,以十二经脉为 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于全身,纵横交 错、出表入里、通达上下,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 联系起来。
穴位注射疗法

➢ 2. 第二信使参与。研究者检测小鼠内关、 足三里穴位注射胰曲素后血清 cAMP、 cGMP水平变化。发现内关穴位注射药后 cAMP、cGMP水平明显下降;足三里穴位 注射药后cAMP水平明显上升而cGMP水平 明显下降。认为第二信使cAMP、cGMP部 分参与穴位注射胰岛素时的信息传递。
➢ 3. 自体血含有的丰富物质:自体血用于穴位注射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相关文献也并不匮乏。 其作用机制普遍被认为是血液中含有多种微量元 素、抗体、激素、酶类及丰富的血细胞,注人穴 位后持续缓慢刺激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促使释 放更多的免疫球蛋白,拮抗组胺,抑制变态反应 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淋巴循环,调节内 分泌紊乱状态,增强微循环,营养皮肤,提高抗 病能力,使气血津液充足从而起滋润肌肤到消炎、 消肿、促进皮损消退,渗液停止等作用。
➢ (2) 防御作用 ➢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
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有关。免疫是机体识别 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 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 (3) 调整作用 ➢ 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的调 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 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是双向 的,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 功能低下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 3. 双向作用:研究者发现,不同经穴对不同药物 反应性不同,经穴有辨别性的接受化学性刺激的 性质或者说穴位组织对注射药物有一定的辨识作 用,这正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表现所在。在穴位注 入有相对特异性的药物,这种药物的性味与此经 穴具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即归于此经,就能显著 地加强穴注药物的效应;相反,如果注射进入的 药物被识别不利时,穴组织能够减弱或者纠正这 种不良效应。穴位注射当以经络为载体,把药物 运送到相应区域或部位,从而发挥药物和经穴的 双向作用,使药效得到加强,并且更迅速、持久。 显药效的发生与发展有经络功能的参与和协同, 有一定的循经性,遵循经穴——脏腑相关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
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理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的一种方法叫穴位注射法。
适用于腰腿痛、肩背痛、关节疼痛以及软组织扭挫伤、高血压、胃痛、胆绞痛、肝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等疾病。
(一)评估:
1、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过敏史。
2、穴位注射部位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缓解或解除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疾治病的目的。
(三)操作程序
1、准备:
(1)仪表:着装整洁,佩戴胸牌,洗手,带口罩。
(2)用物:治疗盘铺无菌巾,遵医嘱配置药物,无菌注射器及针头,砂轮,弯盘,注射卡,治疗本,安尔碘,无菌棉签等。
2、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解释说明目的,取得合作。
(2)进行三查七对。
(3)按穴位指导患者取适当体位,协助松开衣裤,暴露局部皮肤,注意保暖。
(4)按要求选择正确的穴位2~4个,常规消毒皮肤2遍待干。
(5)排尽注射器内空气,再次核对床号、姓名、治疗卡、药名、剂量、浓度和时间。
(6)右手持注射器,针尖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用直刺或斜刺方法推进至一定深度。
(7)进针后,上下提插有“得气”感觉,抽无回血后注入药液。
(8)如药量较多,可在推入部分药液后,将针头稍提起再注入药液。
(9)边注射边询问病人有何反应,观察病人有无晕针、弯针、折针或药物过敏反应。
(10)注射完毕,用干棉签轻按针孔迅速拔针,再按压针孔片刻,再次核对安瓿后放入弯盘内。
(11)整理用物,归放原处,一次性空针及针头分开存放,置黄色塑料袋内焚烧处理。
(12)清洗双手。
(13)记录注射穴位、药名、浓度、剂量、药物反应并签名。
3、禁忌证:病人疲乏、饥饿和精神高度紧张,皮肤有感染(溃疡)、疤痕或肿瘤的部位,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不宜注射。
4、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
有副作用或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宜采用。
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必须先做皮肤过敏试验,结果为阴性者方可使用。
(2)按医嘱选穴进行操作,每穴注射药物一般为1-2毫升,头面等表浅处为0.3-0.5毫升,耳穴仅注射0.1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通常注射2-5毫升,肌肉丰厚处甚至可达10-20毫升。
(3)药液不可注入血管内,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
药液更不能注入脊髓腔内,以免损伤脊髓。
(4)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穴位禁针,不宜用水针。
年老体弱者选穴需少,药物剂量应酌减。
操作前应检查注射器有无漏气,针头是否有钩等,若有均不能使用。
凡使用过的一次性针具等物品按医疗垃圾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