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广告人的自白》阅读感想

合集下载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现在我写下读《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之后的一些感受,大卫·奥格威是一个很成功的广告人,他很善于总结,这一点也成为了奥美公司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奥格威把他自己在巴黎美琪饭店做厨师得到的感悟出来的道理应用在奥美公司的管理方面上,在这一事件上我体会到:“善于总结.感悟远比徒劳的勤奋要好的多”。

作为一个广告人不只是有单纯的创造的头脑,奥格威在这本书的背后故事中写到:“创作成功的广告是一门手艺,一部分靠灵感,但是基本上靠知识和勤奋。

”无论是从奥格威亲自动手撰写广告来提醒他的文案撰稿人队伍,还是从他自己挤出时间来工作从而鼓励他的员工努力工作等事件,都说明了奥格威用身体力行来感染他身边的人。

奥格威告诉我们,无论是一家好的公司或是一个优秀的主管都会在工作中任用有创造力和有能力的人,他们从不会觉得自身岌岌可危而任用庸才以自保,他们会培育一群有创作才华的将来可以接替自己的优秀下属的人。

只任用比自己底的庸才的公司和主管注定失败。

从这本书我理解到:广告是文字性的行业,一个优秀的广告人必需懂得怎么写好一篇广告和做一个策划;在怎么好的广告策划或是在怎么有创意的广告都需要有以为精明的推销员想领导层次的人推荐他们的作品。

在这理解的基础上我读到另外的一面,那就是我们从事这一行业时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需要很好的表达能力。

我终于知道老师用心良苦的要我们上讲台表达我们自己的见解的意义了,从这之后我就的努力好好的珍惜这写学习锻炼的机会了。

以前我总认为,一个好的广告只需要创意,而不需要那些条条框框的法则,直到我读完《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后,我明白了法则的重要性,正如奥格威从不认为教条会把广告搞得很枯燥,奥格威让我明白了艺术领域中法则的重要性,没有法则没有条理的广告就像是没有灵魂的人一样,在我们注重创造力的同时却应该好好的遵循应有的法则。

大卫·奥格威应用索菲·塔克的一句话:“我富有过也穷过。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

《⼀个⼴告⼈的⾃⽩》读后感《⼀个⼴告⼈的⾃⽩》读后感即使时代再变,技术再进步,⼴告仍然是⼀种营销⼿段,是为了卖出商品⽽存在的,这⼀点始终不能忘记;作为⼴告⼈的道德也是很重要的,不做虚假⼴告是道德底线。

——————题记在读《⼀个⼴告⼈的⾃⽩》前,我曾经认真读过霍普⾦斯的《我的⼴告⽣涯》,事实上对我来讲,读完那本书最⼤的收获是对于⼯作的价值观上的,并⾮⼴告。

那本书渲染了作者勤劳朴实的做事风格,霍普⾦斯多次强调了⾃⼰的早年⽣活的艰⾟和他那苏格兰母亲的影响,所以才能刻苦⼯作,认为⼯作是⼀种娱乐。

他在书中写道“我没有什么⼯作时间的概念。

如果我在午夜前停⽌⼯作,那么那天就是假⽇。

我经常在凌晨2点才离开办公室。

星期天对我来说是最好的⼯作⽇,因为不受打扰。

因此,‘其实,我唯⼀可以⾃矜的是⽐这⼀⾏⾥的任何⼈更加努⼒’”。

奥格威为其书作传时提到霍普⾦斯很富有,但是很⼩⽓。

⽽现代社会有种观念是享受⽣活,那些名流喋喋不休得在微博上发着⼀条⼀条去哪度假去吃了什么美⾷的状态,却闭⼝不谈⼯作的⾟苦,造成了⼀种“轻轻松松做明星(成功⼈⼠)”的⼼态,青年们(包括我⾃⼰)形成⼀种成功源于机遇和天分的观点,勤奋却很少被⼈看见。

⼜如现在的⼀些⽣活杂志,时尚杂志,专业杂志,如《瑞丽》,《ELLE世界时装之苑》,《摄影之友》,《国家地理杂志》等等,他们只是想告诉你如何有更多的享乐,如何花更多的钱。

或许这种享受⽣活的观点也是⼀种⼴告;并且很明显,它成功了。

⽽《⼀个⼴告⼈的⾃⽩》与《我的⼴告⽣涯》最⼤的区别我觉得可能是在“品牌形象”这⼀概念吧,奥格威曾说:“我们坚信每⼀则⼴告都必须被看成是对品牌形象这种复杂的象征符号做贡献,被看成是对品牌声誉所做的长期投资的⼀部分。

”他的意思是,除了产品所具有的有形特性,产品的⽆形特性——⽀撑着品牌形象的情感价值——也是⼀项重要的资产。

今天,在中国,这个事实正在被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中国品牌想要和西⽅品牌同场竞技,就必须运⽤产品的⽆形特性这⼀⼯具。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的书籍,作者是广告界的资深人士张爱玲。

这本书中,张爱玲诚实而深刻地揭示了广告行业的内幕和真相,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首先,书中展现出了广告行业背后的辛酸和压力。

广告创意一直被视为一个令人向往的行业,但实际上,这个行业的从业者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他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独特而有吸引力的广告概念,同时还要应对客户的要求和压力。

在这个过程中,广告人需要面对无休止的辛苦工作和创意的灵感干涸,这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理解到了广告人背后的辛酸与付出。

其次,书中探讨了广告是如何影响人们消费行为和思维方式的。

广告作为商品推销的工具,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选择和方式。

广告人通过巧妙而精准的创意,将产品包装成一种特殊的形象和情感,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广告人的创意和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在以某种程度上塑造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模式。

这让我重新思考广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再者,书中提到了广告行业的道德问题。

广告作为商业推广的工具,往往面临着道德和伦理的考验。

广告人需要在商业利益与道德约束之间寻找平衡点。

有时候,为了引起公众的注意和关注,一些广告会使用夸张、虚假的手法,甚至带有欺骗性。

这让人们产生了对广告行业的质疑和不信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广告人需要担负起维护行业道德规范的责任,并坚持诚实和公正原则去开展工作。

最后,书中让我认识到广告创意的重要性和创作的艰涩。

广告人需要不断地寻找灵感和创意,将平凡的产品变得与众不同。

他们要求自己时刻保持高度的创意想象力和创造力,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本书通过描写广告人的创作过程,让我领略到了广告创意背后的艰辛和困难。

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创意,还需要对行业的了解和洞察力。

广告人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调整,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书笔记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书笔记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书笔记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书心得“一直被视为全球广告行业的经典之作,曾经引领无数人进入广告行业,更是每一位广告人的必读书。

在这本书中,奥格威坦诚地介绍他本人和奥美广告公司的宝贵经验,包括怎样经营广告公司、怎样争取客户、怎样维系客户,怎样当一个好客户,怎样撰写有效的文案、怎样制作上乘的电视广告等等。

一本引人入胜、学识渊博的著作,是每一位商界人士和投资《福布斯》者极具价值的广告必读书。

” ——奥格威,将几十年广告的浮浮沉沉的生涯浓缩为一本书,分门别类地将如何做广告的各个细节罗列开来。

奥美与众多全球知名品牌并肩作战,创造了无数市场奇迹,它们包括:劳斯莱斯、美国运通、上海大众、西尔斯、福特、壳牌、芭比、旁氏、多芬、麦斯威尔、IBM、柯达、摩托罗拉……在我的理解里,整本书的核心内容分为四个大块:1.销售是广告的最终目标奥格威认为“广告的目的就是销售,否则便不是做广告。

”他指出“除非广告活动能产出所要求的效果,,大多数情况下,这指的是销售产品,,否则就不算是杰出的广告活动。

销售量是杰出广告活动的一个最起码的一项条件。

衡量他们优秀的广告撰稿人成就的标准是看他们使多少新产品在市场上腾飞。

”尽管有人不同意奥格威的上述论点,因为广告还承担了塑造品牌和组织形象、提升品牌无形资产等功能。

而且更多的时候广告与销售并无直接相关关系。

但我仍然赞同奥格威的这一“广告目的论”,因为企业之所以投资广告,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广告促进产品销售,广告在产品的价值链当中始终承担了一种沟通广告主与消费者之间信息的桥梁作用。

2.“说什么”比“怎样说”更重要由广告的目的出发,奥格威进一步指出“广告的内容比表现内容的方法更重要”。

他认为“真正决定消费者购买或不购买的是你的广告的内容,而不是它的形式。

”因此,“最重要的工作是决定你怎样说明产品,你承诺些什么好处”。

在奥格威看来,“说什么”比“怎么说”更重要。

既然“说什么”更重要 ,那么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承诺呢,奥格威从大量广告实践得出结论要找出“最有分量的承诺”、“最受欢迎的承诺”、“最有力的承诺”、“最有可能促使他们购买某种产品的承诺”。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精选6篇)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精选6篇)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精选6篇)一本引人入胜,学识渊博的著作,完全能够成为每一位商界人士和投资者极具价值的广告必读书。

下面是店铺我为您准备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欢迎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篇1我坚信读书是一场漫长的心灵旅行,每一次的终点,读至书末,都会让自己有所收获。

正如这本书也给了我同样的惊喜——《一个广告人的自白》。

喜欢作者,喜欢他的经历,正如我时有在想,假若没有那些历经的故事,或许他也不会成为广告界的一代教皇。

也正如我坚信人是环境的产物。

周六的时候去了首师大,原本是跑去采拍作业的风景,可除了景进镜中以外,收获的还有自己的视野,跑到上坚持晨跑的学生,行走道路上他们那种紧张感,都让我惊讶。

我与他们的差距,最真切的体验,则是行动。

除了环境以为让我更加坚信的则是信誉,对比经历和书中的故事,我觉得信誉才是最难得的财富。

偶尔听人诉说,自己没有朋友,几年的同学也只是同学,从没随意反驳别人观点的习惯,可总觉得这样的人很孤独。

人都是相互信任的,不敢相信别人的原因首先肯定是自己的原因,要知道自己做的到才能要求别人。

所以无论现在的你什么身份,扮演什么角色,你最珍贵的都会是你的信誉。

倾家荡产不可怕,天灾人祸也只能影响三年五载,但如果你失去诚信,你的惩罚将会伴随自己的人生。

你会失去朋友,更可能会失去最亲最爱的人,也可能失去自己整个人生。

人生没有如果,唯有后果和结果。

所以更要不断行动一心向诚。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篇2打开电视看到听到的是广告,打开电脑弹出的是广告,走在街上听到的是广告吆喝,买的衣服、食物都是广告诱导的结果……无所不在的广告占据了我们的眼耳口鼻舌身意,无可逃循。

广告和我们的生活如此密切相关,我们也渐渐对广告产生了依赖,想想如果没有广告,走进琳琅满目的大卖场面对五花八门的商品,是不是有些无所抉择呢?生活中如此重要的广告,究竟是什么呢?广告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有的广告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有的广告却让人恶心反胃?为什么我们认为垃圾的噪声广告却能创造出惊人的营销业绩?如果你读了大卫·奥格威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一书,都将一一得到答案。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作为一个广告人,我对于广告这个行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热爱。

在读完《广告人的自白》这本书后,我对广告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广告创意和营销策略的教科书,更是一部关于广告人内心世界和职业生涯的自白书。

在书中,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方式,生动地描述了广告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他讲述了广告人在创意、策略、执行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同时,他也分享了自己在广告行业中取得的成功和成就。

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广告行业的运作和发展,以及广告人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除了对广告行业的深入剖析,作者还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关于广告创意和营销策略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广告不仅仅是为了推销产品,更是为了传递情感和价值观。

他强调了广告创意中的情感共鸣和品牌故事的重要性,以及营销策略中的差异化定位和目标群体的精准定位。

这些观点对于广告人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

在书中,作者还对广告人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

他认为,广告人需要有创新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需要有坚定的品格和价值观。

他强调了广告人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要以诚信和专业精神为行业树立榜样。

这些观点对于广告人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和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总的来说,读完《广告人的自白》这本书,我对广告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这本书不仅帮助我了解了广告行业的运作和发展,还启发了我对广告创意和营销策略的思考。

同时,作者对广告人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观念的反思和总结,也让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一定能在广告这个行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1最近读了奥美创始人大卫奥格威的著作《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他向人们讲解并描述了他如何将奥美公司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的广告公司的历程,看后让人深受启发。

大卫38岁起先创业,之前做过许多种工作,他在进入广告行业的时候对这一行一窍不通,他只是抱着一种执着的信念,将奥美打造成人人皆知的广告公司,他们的口号是:假如一个公司注意品牌建设,那么他肯定会选择奥美作为它的广告代理商。

假如人们只知道一家广告公司,那么他们知道的肯定是奥美。

也因此让我对广告业和广告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通过读后我从中也总结出一些对我今后成长很有用的观点。

首先,通过阅读了这本书让我对广告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上高校时我选择的其实不是广告学,而是我始终喜爱的经济学方面的专业,之前在电视上看到广告都让人很厌烦的。

对广告也不了解和相识。

但是在上了高校后,通过对广告的不断相识和了解,渐渐的我喜爱上了广告学,我觉得其中的奥妙更是有无限的乐趣。

也更能展示我自身的实力。

现在,对广告的看法大大的变更了。

可以说做任何事情都想着这是在为自己创作广告积累素材,因为广告就是从生活中来。

看到广告也不厌烦了,反而看到每一则广告都要迫不及待地去分析它好在哪,不好在哪,或者想我应当从中学习到什么。

总觉得学习广告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是值得傲慢的事。

其次、从奥美胜利中获得了什么?好的广告作品是生活中的点滴凝合而成的。

同样,胜利也是多数的经验凝合而成的。

我们不能只看到奥格威由一个厨师转变成为了一个广告大师这样一个结果,我们更多的应当看到这其中的过程,因为,没有这些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奥格威日后肯定不会成为一个著名的广告大师。

所以说不要瞧不起你做的任何一件小事或者一个小的工作,尤其是我们高校生,好工作做不了,差工作不想做——即所谓的高不成低不就。

然而,你是否知道,即使是再差的工作,也可能是你将来胜利的奠基石。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从广告创造的戒律中获得的启发——《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书笔记现代社会,到处充斥着广告。

平面广告、电视广告随处可见。

而在这么多的广告中,真正能引起我们的注意,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却少之又少。

这样的现状就需要广大从事广告工作的人员发挥创意,创造出符合产品特点的好广告。

从大卫.奥格威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这本书中,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是从事广告事业的人必读的经典之作。

不仅仅是对于广告从事者来说,对于我们普通的中国民众,如果他只知道一个外国广告人的名字,他知道的多半会是大卫.奥格威;同样,如果只知道一本广告经典,那本书多半就是《一个广告人的自白》。

可见这本书打影响力之大。

全书共分为十一章,全面的,多角度的告诉一个广告人,你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对于学习广告专业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一本必读书目。

但对于学中文的我来说,日后应该也不会涉及广告设计行业,但这本书却同样引起我的兴趣,给我很多启发。

大卫.奥格威在书中说:“我认为广告佳作是不引公众注意它自己就把产品推销掉的作品。

”也就是说,好广告应该把受众的注意力放在产品上,而不是广告本身。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某个广告很好,很吸引人,印象很深它讲了什么,但我们却记不清它买的是什么产品了。

这样的广告是成功的吗,当然不是。

它背离了广告本身的目的。

把这个广告中最基本的道理推广开去,放在生活中,就说明了本质与形式的关系。

形式再好,再花哨,再有创意,那也必须突出本质,为本质服务。

这本书的第五章讲述了怎样创造高水平的广告,我想着应该是这本书的重点内容了。

这章讲到了广告创作的11条戒律。

看了之后,我虽然不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专业奥秘,但我却发现了它们更普遍的意思。

我想说说我最有感触的三点。

其一,广告的内容比表现内容的方法更重要。

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你的产品的因素是你的广告内容,而不是它的形式。

毕竟,消费者不是小孩子,不会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包装模糊了焦点,他们真正在意的是广告所给出的承诺,是产品所具有的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即使时代再变,技术再进步,广告仍然是一种营销手段,是为了卖出商品而存在的,这一点始终不能忘记;作为广告人的道德也是很重要的,不做虚假广告是道德底线。

——————题记在读《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前,我曾经认真读过霍普金斯的《我的广告生涯》,事实上对我来讲,读完那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对于工作的价值观上的,并非广告。

那本书渲染了作者勤劳朴实的做事风格,霍普金斯多次强调了自己的早年生活的艰辛和他那苏格兰母亲的影响,所以才能刻苦工作,认为工作是一种娱乐。

他在书中写道“我没有什么工作时间的概念。

如果我在午夜前停止工作,那么那天就是假日。

我经常在凌晨2点才离开办公室。

星期天对我来说是最好的工作日,因为不受打扰。

因此,‘其实,我唯一可以自矜的是比这一行里的任何人更加努力’”。

奥格威为其书作传时提到霍普金斯很富有,但是很小气。

而现代社会有种观念是享受生活,那些名流喋喋不休得在微博上发着一条一条去哪度假去吃了什么美食的状态,却闭口不谈工作的辛苦,造成了一种“轻轻松松做明星(成功人士)”的心态,青年们(包括我自己)形成一种成功源于机遇和天分的观点,勤奋却很少被人看见。

又如现在的一些生活杂志,时尚杂志,专业杂志,如《瑞丽》,《ELLE世界时装之苑》,《摄影之友》,《国家地理杂志》等等,他们只是想告诉你如何有更多的享乐,如何花更多的钱。

或许这种享受生活的观点也是一种广告;并且很明显,它成功了。

而《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与《我的广告生涯》最大的区别我觉得可能是在“品牌形象”这一概念吧,奥格威曾说:“我们坚信每一则广告都必须被看成是对品牌形象这种复杂的象征符号做贡献,被看成是对品牌声誉所做的长期投资的一部分。

”他的意思是,除了产品所具有的有形特性,产品的无形特性——支撑着品牌形象的情感价值——也是一项重要的资产。

今天,在中国,这个事实正在被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中国品牌想要和西方品牌同场竞技,就必须运用产品的无形特性这一工具。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广告的途径更多了,不像奥格威那个年代只有报纸广告,杂志广告。

(说到这一点,我想到的是广告植入,从书中来看,奥格威个年代还没有广告植入一说,明显的低劣的例如春晚的植入广告,湖南台电视剧,如《丑女无敌》里的多芬广告,绝对是恶俗中的战斗机,高明些的如《007》里欧米茄的植入,再或者是拍一部影片本身就是为了广告一件产品或者一个品牌。

)奥格威和霍普金斯都认为,广告作品和艺术品不同,精美的富有美感的广告作品并不意味着它是成功的,奥格威甚至说过,“精美的艺术作品,就像精巧的语言一样,只会让顾客提高警惕”。

广告在当代已经成了一门艺术(这里我说的广告是狭义的广告,即广告作品),例如奢侈品广告,每一张广告图片都精美华丽,堪称艺术作品;再如杜蕾斯广告,“杜蕾斯广告”几乎成了一个独立的“品牌”,其巧妙的创意使看它为一种潮流和乐趣,这些广告大多非常隐晦,并不能一眼看出来其中含义。

在奥格威眼中,它们却不一定是好广告,他甚至认为在广告中使用图片是浪费版面。

在草创广告的年代里,奥格威质朴务实的广告风格造就了他的成功。

在今天,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者奥老爷子那一套早已行不通,例如网络广告,很多时候都是靠艳丽震撼的画面来吸引读者的,但是对于他的务实精神,或许今天追求华丽丽的广告作品的人应该多一点思考。

广告与人性关怀,这一点我感触非常深,早前看过一本郎咸平的《谁在谋杀中国经济》,书中谈到了西方企业家的“信托责任”观,“他们这种思想的根源,就来自于1000年前‘上帝’的企业这样的历史传承,因为西方的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教会企业。

所以一开始教会企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就是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成长而成长,那就是职业经理人要发挥对上帝的信托责任,替整个社会和上帝所爱的子民创造财富,这是他们想的事。

”西方企业家由于宗教传统的影响,对公众利益特别看重,奥格威的广告中充满人性关怀,我想,这应该和他的出身有关。

奥格威在书中写道:(1)“我们做广告是为了销售产品,否则就不是做广告。

”(2)“你不能让人因为对你感到不胜其烦而买你的产品;你要让他对你的产品感到有兴趣才买它。

”(3)“我们喜欢知识纪律,不喜欢无知的无政府状态。

我们追求知识就像猪追求地下可食用的块菌一样。

一头瞎猪有时可能拱到可食用的块菌,但是知道这样的块菌生长在栎树林子里是有好处的。

(4)“我们雇佣有头脑的绅士。

”(5)“消费者不是低能儿。

她是你的妻子。

别侮辱她的智能。

”(6)“除非你的策划包含有高明的点子,否则它会像一艘夜晚航行的船那样过去而无人知晓。

”(我怀疑100个策划中能有一个有高明的点子。

我被认为是一个丰产的高明点子的发明人,但是在我漫长的生涯中我的高明点子也没有超过20个。

)(7)“只做一流的业务,因此要用一流的方法。

”(8)“不要推出一个你不愿意你的家人看到的广告。

”(9)“到你的城市的所有公园里去找,你也找不到委员会的任何雕塑。

”今天的任何人都不会为有悖于公共利益的东西做广告。

”他少数几次做药品广告也是经过了慎重考虑,亲自向医生咨询药效,得到“药剂师承诺”,为顾客负责。

不仅仅是药品广告,一切他决定做的广告,他都会了解产品的真实质量,如实描述,告诉顾客商品的制作流程,商品好在哪里。

我想,这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任何脱开社会责任的“成功”都是暂时的。

书中亦提到他的失败经历——米歇尔汽车广告,失败的原因不是广告的宣传效果,而是因为产品质量造成的退货,对广告主造成了毁灭性的损失。

广告成功的前提应是商品的质量合格。

而他最受赞扬的“礼券”是通过提供免费试用,给顾客以实惠,再用质量打动消费者。

其间体现了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和对顾客的信心。

而当代国内广告想得更多的是砸钱给CCTV;安利公司在中国首次折戟也表明了很大一部分国人难以受此信任;药品(保健品)是虚假广告的重灾区…尽管时代不同了,广告不断在发展,但我认为,广告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是不变的。

当前国内广告需要向这位大半个世纪前风靡广告业界的人物学习太多。

还有其他几点我印象深刻的:怎样争取客户,奥美公司1948年挂牌开业那天,奥格美发表了这个办事公告:本公司新近成立,力求生存。

一段时间内,我们大家须超时工作,工资则低于一般水平。

本公司重点招聘活力充沛的年轻人。

我不用阿谀奉承、惯于谄媚的人。

我寻求有头脑有教养的人。

缄默不语是黄金。

奥格美回答说:“亨利三世病入膏肓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要是有人敢把可怕的真实情况告诉他,这个人准会被砍头。

可是由于国家的需要,总得有个自告奋勇的人。

亨利·丹尼于是挺身而出。

亨利三世非常感谢丹尼有勇气这样做,赐给了他一双手套,封他为爵士。

亨利·丹尼是我的先人。

他的榜样启发我告诉你,你的广告做得非常之糟。

”马克斯韦尔暴跳如雷,从此不再理奥格美。

但事过不久,他把英国旅游的广告业务给了奥美,条件是不允许奥格美插手,奥格美的合伙人不得不多年隐瞒奥美在负责的事实。

我们的广告非常成功,10年间,美国去英国的游客翻了4番。

今天英国从游客身上赚的钱,在所有欧洲国家中仅次于意大利。

拉尔夫·沃尔多·埃默森和托马斯·卡莱尔在苏格兰乡间散步。

埃默森看到埃克来芬昌一带的贫瘠土地,问卡莱尔:“这样的土地上你们能种些什么?”卡莱尔回答说:“我们育人。

”在那种贫瘠的苏格兰土地上,他们培育的人的人品怎么样?这些人来到美国以后又如何?他们干活勤恳。

从小到大,我的耳朵里总是响着我父亲最喜爱的一句谚语:“勤奋是不会整死人的。

”绝大部分厂商不接受他们的品牌的形象有一定局限性的事实。

他们希望他们的品牌对人人都适用。

他们希望他们的品牌既适合男性也适合女性,既能适合上流社会也适合广大群众。

结果他们的产品就什么个性都没有了,成了一种不伦不类不男不女的东西。

阉鸡绝不能称雄于鸡的王国。

我们争取到了他们的广告业务。

猎取新的业务,除运气外,高效率和勤奋就是最佳的武器。

总之,大腕就是大腕,无论是谁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都一定会有其必然的原因,虽然时过境迁,奥格威为代表的一代人的思想的闪光点还是可以指引现代广告人少走一些弯路的。

那种质朴的精神和充满人文关怀的广告观,把工作当成娱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后记:这本书我认真的全部看完了,因为我读过《我的广告生涯》,《科学的广告》。

再读《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一书读起来很轻松,联系生活的经历,越读越乐在其中。

作为一个对设计很感兴趣的小青年,广告当然是有吸引力的。

家有亲戚在淮安日报工作,曾经和他探讨过广告,他当时就告诉我说,做广告很辛苦。

读完这部书,我才意识到他并没有夸张。

在我的想象里,广告人靠的是创意,是天分,读完这部书我意识到原来这份天才的背后是无数次的深入的调查与奔波。

作为建筑专业的,除了之前读过的广告学概论之外并没有什么关于广告的专业知识。

这篇读后感没有什么专业知识的铺垫,也没有严谨如定义般的语言,仅仅是凭着自己粗浅的理解洋洋洒洒写了这篇流水账一样的文章。

自认为驾驭不了论文一样的读后感——首先,我没有那样的知识积累,也没有那么好的文笔。

况且老师看了这么多份“正襟危坐”的读后感也累了吧。

关于理论的书读得少之又少,又多匆匆掠过,比较认真的读过《奢侈孕育品牌》,《广告心理学》,叶茂中的《广告人手记》,《艾菲奖获奖案例》还有更早的几本读得匆匆连记不清名字的书。

感觉这些新书的分量明显小于奥格威或者奥格威的书,不是指体积,是指内容。

也可能是因为需要写读后感,这两本书读得比较细致吧。

即使时代再变,技术再进步,广告仍然是一种营销手段,是为了卖出商品而存在的,这一点始终不能忘记;作为广告人的道德也是很重要的,不做虚假广告是道德底线。

但是也把卖出商品列在前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