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第八章
第八章金融法ppt课件

(三)证券登记结算机构
• 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为证券交易提供集中的登记、托管与结算服务,是
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设立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 督管理机构批准。
• 设立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 1.自有资金不少于人民币二亿元; • 2.具有证券登记、托管和结算服务所必须的场所和设施; • 3.主要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必须具有证券从业资格; • 4.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 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履行下列职能: • 1.证券账户、结算账户的设立; • 2.证券的托管和过户; • 3.证券持有人名册登记; • 4.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交易的清算和交收; • 5.受发行人的委托派发证券权益; • 6.办理与上述业务有关的查询; • 7.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决定暂停其公司债券 上市交易:
• (1)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 • (2)公司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不符合公司债券上市
条件;
• (3)公司债券所募集资金不按照审批机关批准的
用途使用;
• (4)未按照公司债券募集办法履行义务; • (5)公司最近二年连续亏损。
(四)禁止的交易行为
• 1.内幕交易行为 • 2.操纵市场行为 • 3.虚假陈述行为 • 4.欺诈客户行为
• 2.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注册资本
最低限额;
• 3.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高级管理
人员;
• 4.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 5.具备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
关的其他设施。
• 6.设立商业银行,还应当符合其他审慎性条件。
(三)商业银行的业务
• (二)发行程序 • 1.发行人应按照由依法负责核准或审批的机构或者部门
第八章 各国(地区)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概要

二是政策性银行办理大量具有较高社会效益 但财务收益差的政策性业务,常因利息收入 不仅补偿不了经常性开支,而且连筹资利息 支出都补偿不了,甚至出现利息倒挂现象, 迫使政策性银行的部分经常性开支要由财政 供给,在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中列支。但在 业务操作中必须严格区分这两种职能,防止 财政资金信用化和信贷资金财政化的双重扭 曲。
但中央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之间的关系并非完 全隔离,中央银行可在既定调控目标和资金 能力允许的前提下向政策性银行提供再贴现、 再贷款或专项基金贷款等;可在一级或二级 市场上购买政策性银行的债券,以作为公开 市场操作的对象和支持政策性银行目标的实 现;可通过派驻代表参与政策性银行的决策 过程和业绩考核,从而实现监管金融业的职 能。
二是政府为政策性银行提供资本和营运 条件。政策性银行由政府出资和参股设 置,政府资金是政策性银行的后盾;而 且政策性的筹资、贷款和投资活动均由 政府财政担保和补充,从而为政策性银 行正常运转提供了重要的财产、制度保 证和条件。
三是政府规定了政策性银行的融资领域 及职能范围。政策性银行营运过程中的 经营方针、经营原则和经营目标等,都 是按照政府的要求而不是按照市场法则 来确定。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经营计划 要经政府批准,资金运用情况要定期向 政府汇报,重要决议及其它重金融机构比较
本章重点
政策性金融的意义与种类、美国的政策 性金融体系、美国的政府年金制度; 英国国民储蓄银行的功能; 日本的政策性金融体系; 台湾地区的邮政储金转存制度; 中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及其改革。
世界各国(地区)为了加强国家或政府对 经济的干预能力,保证宏观经济的协调发 展,由政府出面建立了一些官方或半官方 的专业信贷机构,称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或 政府金融机构。 政策性金融机构向私人(民间)金融机构 不愿提供资金、无力提供资金以及资金不 足的部门进行投资和贷款。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1)》名单、内容摘要与目录(1)[1]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1)》名单、内容摘要与目录(1)[1]](https://img.taocdn.com/s3/m/2e13eb0eba1aa8114431d9cc.png)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组 长:刘士余成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煜 刘争鸣 孙 平 张 涛 张晓慧 张健华 李 波 陈 志 邵伏军 欧阳卫民 周学东 胡学好 宣昌能 黄红元 龚明华 盛松成 谢 多 熊志国‘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1“指导小组李 勇 王兆星 庄心一 杨明生‘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1“编写组总 纂:宣昌能 孙 平统 稿:杨 柳执 笔:第一章:李 斌 纪 敏 马凌霄 张 赶钟子明 席 钰 第二章:郭大勇 欧阳昌民 赵 民 王 楠熊莲花 洪 波 姚 斌 闫丽娟李 超 赵冰喆 第三章:孟 辉 李敏波 杨金成 第四章:李 妍 王少群 陈 敏 第五章:王丽明 杜海均 朱吟琰 汤莹玮刘延明 宋玮玮 第六章:刘 珂 陈 浩 翟 春 第七章:邓志坚 李文勇 孙 毅 占 硕师永彦 董建斌 第八章:杨 柳 张甜甜 王 淯 汪 洋贾彦东 专题一:陶 玲 谢 丹 钱谱丰 陈团廷 专题二:赵冰喆 附录一:赵 民其他参与写作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明星 王 聪 王素珍 王新东 邓启峰刘贝贝 许康玮 李 朋 陈建新 林文顺季 军 周正清 胡 平 夏江山 梁勤星葛康泽 温茹春制,着力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潜在风险,全面提升银行业综合实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㊂证券期货业健康发展,证券经营机构稳健运营,股票市场规模稳步扩大,融资功能显著增强㊂股指期货顺利推出,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启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期货市场功能不断完善㊂合规监管得到强化,市场主体规范发展,防范和打击内幕交易初见成效㊂但随着新业务㊁新产品的推出和发展,应关注创业板高估值㊁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相对单一及私募基金的潜在风险等问题㊂下一阶段,要继续推进市场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监管,强化投资者保护,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创新,促进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㊂保险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资产规模继续扩大,保费收入大幅增长,经营体系更加健全,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监管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㊂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整体充足,保险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㊂但保险业资金运用收益率下降,保险公司资本补充渠道仍较狭窄,产品结构不均衡有所加剧,银保渠道有待继续改善㊂下一阶段,要抓住保险业快速发展机遇期,推动业务结构调整和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巨灾保险体系,建立多渠道资本补充机制,强化偿付能力监管,提高资金运用水平,防范投资风险,规范市场秩序,更好地发挥经济补偿和社会风险管理功能㊂金融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了改善融资结构和完善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㊂货币市场保持活跃,市场利率明显上升㊂债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债券成交量大幅增加,债券价格呈总体上行趋势㊂票据市场快速增长,外汇市场波动较大,黄金市场量价大幅攀升㊂融资结构多元化发展,政府融资市场化程度提高㊂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银行间实时收益率曲线正式发布,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得到加强,信用缓释工具试点顺利推出,银行间贷款转让市场和黄金市场进一步规范㊂政府㊁企业㊁住户财务状况表明,政府债务水平总体良好,财政赤字和国债占GDP的比重较低㊂企业部门生产经营状况持续好转,盈利能力大幅提高,偿债能力稳步提升,流动性状况有所改善㊂住户部门金融资产和负债规模增长较快,负债占GDP的比重有所增加㊂但政府部门隐性负债问题和部分企业面临的融资压力值得关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仍需改善,住户部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有待提高㊂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㊂支付体系不断完善,非现金支付工具创新发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不断加强,农村支付环境取得新进展;金融业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金融运行的法律基础进一步强化;新会计准则全面实施,会计标准国际趋同取得重要进展;信用环境不断改善,征信系统作用日益显著,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国家洗钱风险评估首次开展,反洗钱监管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推向深入㊂下一阶段,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支付结算制度,完善金融法律体系,加快会计标准建设,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提高反洗钱力度和成效㊂探索建立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

第八章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本章主要讲解我国当前金融监管体制的形成和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演变的基本情况和目前体制下各监管主体之间的基本分工,理解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监管职责和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重要性,掌握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和法定权力,掌握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一、1992年以前的金融监管体制1.1984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一方面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另一方面全面行使金融监管职责。
2.1984年1月1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成为我国的货币当局和全面承担对金融各业监管职能的金融监管当局。
一直到1992年底,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基本上属于集中单一型监管体制。
二、分业监管格局的逐步形成和调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二十年来,金融监管体制经历了几次重大调整。
1.1992年12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证券委)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成立,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管理证券业。
证券委是国家对证券市场进行统一管理的主管机构,证监会是证券委的执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证券经营机构的审批和归口管理。
2.1993年我国正式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作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目标,并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明确规定。
3.1997年11月,国务院将中国人民银行对证券经营机构的监管权划归证监会。
4.1998年4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证券委与证监会合并组成了新的证监会,全面负责对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
5.1998年11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负责监管全国商业保险市场。
至此,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监管的体制得以确立。
6.2003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统一监管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转变为“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金融学第八章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Mad] :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
真实货币需求[Md/P]:扣除物价变动的影响
就是以某一不变价格为基础计算的商品和劳 务量对货币的需求。
金属货币时期:
二、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指的是,单位同名货币在 一定时期内媒介商品交易时周转的次数,它 反映了货币在媒介商品流通时所发挥作用的 频率和强度。
被交易商品和劳务的总价值
M:一定时期内流通货 币量的平均数; V:货币流通速度;即 货币周转率,即一元货 币每年用来购买最终产 品和劳务的平均次数
P:各类商品价格加权 平均数; T:各类商品交易总量, 也可看作产出总量。
费雪认为:[假设条件]
1. 货币流通速度V决定于技术条件,与流通中 的货币量不存在可以发现的关系。
V由经济中影响个人交易方式的制度、社会惯 例、个人习惯、技术发展状况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 所决定的。由于这些因素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在长 期内变动也极慢,因此,V在短期内是稳定的,故 可视为常数。
2.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T 由资源技术条件所决定,变化极小,故T可视为常 数,也与货币量无关。
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主要脉络
对各种货币需求理论的归纳:
1、宏观分析 将货币看作是流通手段,研究在既定的货币流 通速度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实现一定的交易 量需要多少货币数量的问题。
特点是,主要关心市场供给、交易量、收入这类宏观 指标变化对货币需求产生的效应。
2、微观分析 :货币贮藏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强调货币的资产功能,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 和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最终将 货币需求归结为一个资产选择问题:即在人们的收 入或财富当中,如何选择货币资产持有量的问题。 注意:微观分析并不否定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第八章金融中介概述

2. 我国与货币基金组织的往来 中国是IMF的创始国之一,但在1980年以前, 中国再IMF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当局占据。1971 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联合国 各专门机构的合法席位也相继得到恢复。经积 极交涉,1980年4月17日,IMF执行董事会通 过决议,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
第八章金融中介概述
三、金融中介机构业务的特点 1.金融资产比率极高
在金融中介的资产负债表中,金融资产与实物 资产相比,具有极高的比例。这是其他产业无 法达到的比例。 2.高负债率 金融业务的自由资本与资金来源相比,所占比 例过低。其杠杆比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3.高风险产业 高负债率决定了金融中介机构经营的高风险性。
第八章金融中介概述
3rew
演讲完毕,谢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2/12
第八章金融中介概述
第八章金融中介概述
三、世界银行集团 1.世界银行是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时组建的国际金融
机构,它有两个附属机构,即国际开发协会和国际金 融公司,三者合称为世界银行集团。世界银行的主要 作用是向成员国提供长期的优惠利率贷款。它是按股 份公司原则建立起来的金融机构。世界银行的最高权 力机构是理事会。 2.我国与世界银行集团的往来 中国是世界银行的创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 在世界银行的席位长期被台湾当局所占据。1980年5 月15日,中国在世界银行和其所附属的国际开发协会 及国际金融公司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第八章金融中介概述
第三节 我国金融中介体系 我国目前的金融中介体系以中央银行 为核心,以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 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各银行实行分业经营、 相互协调。我国金融中介体系框架可用下 页图来表示。
中国金融稳定性指数的测算与分析

中国金融稳定性指数的测算与分析一、金融稳定性指标基础数据收集二、基础数据的处理与金融稳定性指标的计算2003 10.02 1.8 2.16 1.63 277.02 19.11 39.79 13.7 2.80 1.25 2004 10.08 3.5 1.31 1.59 192.02 17.10 45.63 13.9 3.55 -1.4 2005 11.31 0.1 1.23 1.62 164.93 19.07 55.56 12.6 7.13 3.33 2006 12.67 0.1 0.77 1.60 306.57 17.22 56.85 12.3 9.34 0.54 2007 14.17 4.8 -0.58 1.52 363.44 14.40 58.91 11.5 10.64 -4.18 2008 9.63 2.1 0.40 1.51 417.04 10.83 56.26 8.7 9.43 -8.61 2009 8.71 2.1 2.28 1.79 962.90 10.81 60.48 8.73 5.95 2.37 2010 10.10 3.2 2.54 1.82 795.11 13.19 68.44 9.34 5.08 -7.58三、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宏观经济与金融环境稳定性指数。
将Excel文件中的金融稳定性指标数据导入Eviews中,利用公式x=(y-@mean(y))/@stdev(y),将数据转化为标准值,数据如下利用Eviews中的principal components命令,计算主成分的方差、特征值与各主成分的线性组合系数。
然后导出四个主成分的得分序列,如下四、合成反应金融稳定性的总和因子TPAC:TPAC=(0.422*PAC1+0.227*PAC2+0.124*PAC3+0.111*PAC4)/0.8841 将得出的综合因子得分加100得到金融稳定性指数。
具体数据如下,年份中国金融稳定综合因子中国金融稳定性指数1993 -0.078433441 99.921566561994 -0.229428439 99.770571561995 -0.426041097 99.57395891996 -0.599501044 99.400498961997 -0.654965736 99.345034261998 -0.793461601 99.20653841999 -0.869661715 99.130338292000 -0.734742259 99.265257742001 0.066865454 100.06686552002 0.097283801 100.09728382003 0.297257515 100.29725752004 0.174030852 100.17403092005 0.361903041 100.3619032006 0.46959847 100.46959852007 0.488812035 100.4888122008 0.380209445 100.38020942009 0.995914083 100.99591412010 1.054360637 101.0543606五、实验结果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1993-2010年中国金融稳定性指数测算实验结果主要说明:金融稳定指数相对客观地反应了宏观经济与金融运行中的稳定性状况。
《金融学》第8章 中央银行

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4.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1)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悖论 主张强化者的基本观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通货膨胀呈负相关关系,
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反对派的主要观点:由中央银行独立性引致的非民主性矛盾、宏观协调
困难和中央银行官员的非正当行为等问题,至少可以证明中央银行独立 性并不一定能够带来低通货膨胀率,或者说中央银行独立性并非是实现 物价稳定目标的充分条件。
中央银行收取存款的意义: ①有利于控制贷款规模与货币供应量; ②有利于维护金融业的安全; ③有利于国内资金的清算。
26
一、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2.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业务
是指中央银行向流通领域投放货币的活动。 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主要通过即在不同的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
接受商业票据再贴现、在金融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购买金银和外汇等方式实 现的。 中央银行虽然垄断了货币发行权,但货币发行并非随意的。货币发行必须符合 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4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1)指中央银行是国家货币的发行机构。它集中货币发行权,统一全国的货币 发行; (2)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是筹集资金的主要来源。
2.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1)代理国库,管理政府资金; (2)为政府提供信用; (3)代表政府管理国内外金融事务;
15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10
三、中国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6.新中国时期的中央银行
⑴1948—1978年:“大一统”的、“一身二任”的复合式中央银行体制;
⑵1979—1983年: “大一统”体制有所改良,各专业银行相继恢复和建 立;
⑶1984—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