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合集下载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韵译】: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王勃,唐代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这是他写下的一首送别诗。

它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化尽儿女悲酸之情,转化为大丈夫的慷慨之气。

诗一开篇就是一幅极为精工的‚地名对‛,将一个壮观的景象展现给读者。

‚城阕‛指长安,宫门前的望楼叫阕。

‚三秦‛言陕西一带。

项羽灭秦时曾分秦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

气势雄伟,点出了送别之地。

第二句的‚五津‛指的是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后泛指‚蜀川‛,点出了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

首联的意思就是:长安的城池宫阕被辽阔的三秦所辅卫,透过迷蒙的自然烟云纵目遥望蜀川一带。

这既是点明了送别之地,也微露了伤别之意。

为下文的‚离别‛‚天涯‛的诗魂的托出埋下的伏笔。

接下来的两句文思迭宕。

诗人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此联以散调承之。

‚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

好象是在说:跟你离别的意绪啊!……怎么说呢?唉!我们同是为了作官而远游他乡的人。

这中间的略一停顿,又一转折,把王勃欲送好友杜少府离秦赴蜀而感叹依恋却又无可奈何的离别意绪表现得十分自然准确。

这是情感的第一层流转。

但是,诗人的胸襟毕竟是开阔坦荡的,他没有让这种淡淡的伤感长驻,立即回勒收束,颈联推开一步,从构思方面看,可能是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影响和启发,让意绪骋怀畅想,含激励、挚诚、热望于一炉。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带翻译和赏析)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带翻译和赏析)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带翻译和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代: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及注释译文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注释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送梓州李使君唐代: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译文及注释译文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

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注释梓州:《唐诗正音》作“东川”。

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

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壑(hè):山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译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译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译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译文基于格律来讲,把古诗文分成近体诗文和古体诗文,其中近体诗文也叫做今体诗,而古体诗文则可以叫做古风或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译文篇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王勃〔唐代〕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

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

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歌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歌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歌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歌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注释:1.少府:官名2.之:到、往3.蜀州:今四川崇州4.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5.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

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6.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7.宦(huàn)游:出外做官。

8.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9.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10.比邻:并邻,近邻。

11.无为:无须、不必。

12.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3.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鉴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翻译和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翻译和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1、少府:官名2、之:到、往3、蜀州:现四川崇州4、城阙(qu)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5、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

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6、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7、宦(hun)游:出外做官。

8、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9、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10、无为:无须、不必。

11、比邻:并邻,近邻。

12、歧(q)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3、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白话译文】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赏析】此诗是送别的名作。

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全诗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全诗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全诗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由王勃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1、本文选自《王子安集》(《四部丛刊》本)。

2、少府:官名。

3、之:到,往。

4、蜀州:现在四川崇州。

也作蜀川。

5、城阙(què ):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京都。

这里指唐朝都城长安。

6、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7、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

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为雍,塞,翟三国,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8、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

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9、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10、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11、宦(huàn)游:出外做官。

12、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13、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14、比邻:并邻,近邻。

15、无为:不要效仿。

16、歧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7、沾巾:泪水沾湿衣服。

意思是挥泪告别。

【翻译】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歧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韵译】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作品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

与君离别意⑷,同是宦游人⑸。

海内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邻⑺。

无为在歧路⑻,儿女共沾巾⑼。

词句注释:⑴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白话译文: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唐代〕城阙①辅②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③离别意,同是宦游④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⑤。

无为⑥在歧路⑦,儿女共沾巾⑧。

【作者简介】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zhi shou。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zui,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创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时所写。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译文】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jue bu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注释】①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②辅:护卫。

③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④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⑤比邻:并邻,近邻。

⑥无为:无须、不必。

⑦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⑧沾巾: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赏析】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代: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注释
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

“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

“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

“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

“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

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风烟望五津”。

“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

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

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

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

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

“瞿
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

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

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

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

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
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