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经济学第八章答案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8章

第八章1.比较垄断和竞争两种市场类型的经济效率,分析垄断的低效率。
西方经济学认为,垄断会造成经济的低效率。
认为垄断的低效率是其造成市场失灵的根本表现。
可以通过比较垄断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和产量进行比较,来分析垄断的低效率。
首先回顾一下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和产出的长期均衡。
假定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如图8-1中的S c所示。
由于是一个成本不变的产业,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供给曲线表示各个产出水平相等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
整个市场在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a点达到均衡,价格为P*,产出量为Q*。
需求曲线表明消费者从每个产出水平中获得的边际效用。
在价格和产出量的均衡水平上,生产最后1单位产出的社会边际成本(如水平的供给曲线所表明的)恰好等于消费者获得的归之于该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如市场需求曲线所表明的)。
由于消费者按价格P*能够购买Q*单位的商品(产出),所以,消费者便享有了由三角形adP*所表示的全部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也是全社会的净利益。
图8-1垄断和低效率下面再看看垄断市场的情形。
假定在产业中只有一个企业。
市场的需求曲线便是企业的需求曲线。
所以,垄断企业可以按照能够销售的数量确定其销售价格。
由于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其边际收益曲线便是一条处于需求曲线之下的向下倾斜的曲线,如图8-1中的MR m所示。
假定垄断企业和竞争产业都按相同长期不变的平均成本生产,垄断企业在长期通过寻求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企业规模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该企业规模反映于图8-1的平均成本曲线AC m和边际成本曲线MC m。
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相交于c 点(表明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决定垄断企业产出量为Q m,并决定该产量的价格为P m。
由于现在消费者按价格P m消费Q m,所以他们获得的消费者剩余是三角形bdP m。
但与此同时,与完全竞争情况下相比,垄断企业获得超额利润,数量为四边形bP m P*c的面积。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习题答案经济类

第八章习题答案(经济类)一、填空题1、最有效率的状态2、竞争失效、外部性、公共产品、不完全信息3、减少、竞争性、排他性4、非竞争性、非排他性5、减少6、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7、水平、垂直8、成本——收益分析9、高于、低效率10、反垄断法、反托拉斯法11、有利、有害12、生产的外部经济、消费的外部经济13、生产的外部不经济14、消费的外部不经济15、征税、私人成本、社会成本16、补贴、私人利益、社会利益17、征税和补贴、合并企业、明确所有权18、交易成本二、单项选择题1、B2、D3、A4、A5、D6、C7、D8、B9、D 10、D 11、A12、A13、C 14、C 15、D 16、B 17、B 18、A三、判断题1、×2、√ 3 、×4、√5、√6、√7、×8、×9、√10、×11、×12、√13、√四、简答题1、答:垄断的危害是:(1)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资源配置低效率;(2)消费者剩余减少,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2、答:某项经济活动对不相关的其他社会成员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其所带来的利益或损失又不由该经济活动主体来获得或承担,就是外部性。
外部性可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外部经济可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外部部经济可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3、答;以为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征:(1)非竞争性,(2)非排他性,使得“免费搭车”现象不可避免,使市场机制不可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从而决定了只能由政府提供。
微观经济学第第8章课后答案

第8章课后题答案一、基本概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配置稀缺性资源的作用,难以实现帕累托效率的状况。
信息不对称:即经济活动中,一方当事人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将造成市场机制不能有效率发挥作用,即市场失灵。
外部效应:是指一种活动的收益或成本,并不完全由活动的当事人来分享或承担。
公共物品: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特征,能被大家共同消费,一个人使用并不减少另一个人对它的使用。
寻租:企业为获得或维护其垄断地位而花费大量资源用于非生产性活动上。
搭便车:是指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付费的行为。
公地的悲剧: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
效率工资:就是企业或其他组织支付给员工的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
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
道德风险: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最大限度增进自己效用时作出不利于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行为,比如欺诈、违约、投机取巧等这些“不恰当”或“不道德”的行为,这些行为在西方叫“道德风险”。
二、分析简答1、举例并作图说明垄断的社会成本。
垄断造成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这种无谓损失就是垄断的社会成本。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完全竞争和垄断情况下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来理解垄断的社会成本,(假设竞争的市场和垄断者有相同的成本曲线)。
如下图所示,给出了垄断者的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以及边际成本曲线。
为了使利润最P和大化,厂商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之处生产,因此均衡价格和产量分别是mm Q 。
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价格必须等于边际成本,由平均收益(即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决定了竞争价格(c P )和产量(c Q )。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当竞争价格(c P )和产量(c Q )移动到垄断价格(m P )和产量(m Q )时,两个剩余是如何变化的。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习题答案

第八章 一般均衡、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一、思考题1.论述交换和生产一般均衡的实现条件。
2.为什么说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不相等时,资源没有达到有效配置。
3.市场失灵原因有哪些?4.信息不对称怎样带来市场失灵?5.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特征是什么?6.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7.运用实例说明外部效应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政府有哪些对策?8.试述收入分配均等化政策的内容。
9.政府失灵的含义及其原因?二、计算题1.假设某商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P Q 101000-=,而成本函数为Q C 40=,试求:(1)若该商品为一垄断厂商生产,则其利润最大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各为多少?(2)要达到帕累托最优,则其产量和价格应各为多少?(3)社会纯福利在垄断性生产是损失了多少?2.某两企业之间存在外部性,企业1给予企业2造成外部不经济。
企业1生产X 产品、企业2生产Y 产品,各自的成本函数为212x C =xy y C 222+=x 、y 分别为两企业的产量,企业2的成本受企业1的产量x 的影响。
X 、Y 的市场价格分别为 80、60。
(1)假设两企业不对外部性进行交涉,两企业的产量各为多少?(2)假设两企业进行外部性问题交涉,交易成本为0,两企业的产量为多少?(3)在(2)的场合,对企业1的外部不经济有法规及无法规时,两企业如何分配利润?(4)政府为抑制外部不经济,对企业1的生产每单位征收t 的税收,企业各自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税率t 应定为多少?(5)政府向企业1对x 的产量征收每单位t 的税收,而向企业2按每单位x 的产量发放t 的补贴。
假设两企业可以无交易成本地自由交涉,那么政府的税收、补贴政策会带来什么影响?3.某经济由两个个人及一个企业构成。
企业雇佣劳动L 以生产x ,生产函数为212L x =企业利润均等地分配给两个人。
企业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公害,公害量z 依存于x4x z =两个个人的效用依存于x 及z ,两人均为 223z x u -=初期两人均只有8单位的劳动。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课后测验

一、填空题1、分配理论是理论在分配问题上的应用。
正确答案是:价格2、工资根据计算方式可分为。
正确答案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3、工资根据购买力可分为。
正确答案是: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4、工资根据支付手段可分为。
正确答案是:货币工资和实物工资5、劳动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的曲线。
正确答案是:向右下方倾斜6、工会影响工资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增加对劳动的需求、、最低工资法。
正确答案是:减少劳动的供给7、工会对工资决定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从劳动的需求来看要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即产品的弹性、劳动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劳动的可替代性。
正确答案是:需求8、工会对工资决定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从劳动的供给来看要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即工会所控制工人的多少、、工会基金的多少。
正确答案是:工人的流动性大小9、利息是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
正确答案是:资本10、资本具有是资本能带来利息的根源。
正确答案是:净生产力11、资本的需求,即投资,与利率成变动;资本的供给,即储蓄,与利率成变动。
正确答案是:反方向同方向12、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的需求,也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
正确答案是:派生13、地租是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
正确答案是:土地14、地租的产生首先在于土地本身具有生产力;其次,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具有、位置不变以及不能再生的特点。
正确答案是:数量有限15、土地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的线,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的线,它表示土地的供给是固定的。
正确答案是:向右下方倾斜与横轴垂直16、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土地的供给不能增加,这样,地租就有的趋势。
正确答案是:不断上升17、准地租是指固定资产在内所得到的收入。
正确答案是:短期18、经济租是指所得到的实际收入高于他们所希望得到的收入的差额。
正确答案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19、如果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所得到的实际收入高于他们所希望得到的收入,则超过的这部分收入就被称为。
正确答案是:经济租20、利润是这种生产要素的报酬。
政治经济学8章(有答案)

8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一、单选1、资本积聚是( C )A、个别资本通过吞并其他资本而扩大规模B、几个资本通过联合而扩大规模C、个别资本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而扩大规模D、个别资本靠剥夺小生产者而扩大规模2、资本集中是指( A )A、几个资本通过联合或个别资本吞并其他资本而扩大规模B、个别资本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而扩大规模C、个别资本靠缩减资本家消费而扩大规模D、个别资本靠剥夺小生产者而扩大规模3、资本集中的两个有力的杠杆是( B )A、竞争和剩余价值B、竞争和信用C、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D、剩余价值和扩大再生产4、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在于,资本积聚的结果会使( A )A.社会资本总额增加 B.个别资本规模扩大C.剩余价值总量增长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5、不受社会财富限制的个别资本增大的途径是( C )A、资本积聚B、资本积累C、资本集中D、资本竞争6、依靠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提高而不是依靠投入增加来推动的产出增长,称为( D )A、资本的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外延扩大再生产D、内涵扩大再生产7、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 C )A.资本家为了社会进步而实行节欲B.受两极分化的价值规律的作用所支配C.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D.资本家为了实现自己省吃俭用的美德8、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B )A、社会总产品的构成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C、社会资本的循环问题D、社会资本的周转问题9、社会再生产按照其规模来划分,可分为( A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B、内涵再生产和外延再生产C、物质资料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D、生产关系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10、( B )是资本集中并形成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
A.资本经营B.信用制度C.上市公司D.资本积累。
1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 C )A.简单再生产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扩大再生产D.物质资料再生产12、依靠追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使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是( B )A.简单再生产B.外延扩大再生产C.内涵扩大再生产D.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13、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A )A.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B.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C.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前提 D.二者没有内在联14、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D )A.发展社会生产 B.兼并中小企业 C.实现充分就业 D.赚取更多剩余价值15、个别企业通过股份公司使生产规模扩大是( B )A.资本的积累 B.资本的集中 C.资本的积聚 D.社会资本的扩大16、任何社会再生产都是( A )A、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B、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统一C、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7、公式Ⅰ(v+m)>Ⅱc是【 D 】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18、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之一是【 B 】A前者能把分散资本合并为大资本,后者则不能B前者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量,后者则不会C前者会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后者则只能缓慢增大D前者需借助于竞争和信用,后者则不需要19、公式Ⅰ(v+△v+m/X)=Ⅱ(c+△c)是【 B 】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20、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个别资本的总和构成【 C 】A生产资本B股份资本C社会资本D产业资本21、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包括商品生产过程中的( D )A、活劳动和个别劳动B、物化劳动和具体劳动C、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D、活劳动和物化劳动22、剩余价值(m)和利润(p),以及剩余价值率(m’)和利润率(p’)的关系是(C )A、m大于p, m’大于p’B、m小于p, m’小于p’C、m等于p, m’大于p’D、m等于p, m’小于p’23、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比例关系是( A )A.生产资料数量/劳动力数量B.劳动力数量/不变资本数量C.劳动力数量/可变资本数量D.不变资本数量/可变资本数量24、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中( A )A.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B.可变资本的比重增大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扩大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下降25、资本技术构成的内容是指( B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B、由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C、机器设备数量与劳动力数量的比例D、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26、在资本有机构成C∶V中,C的比重愈大就意味着( B )A 、资本有机构成愈低B 、资本有机构成愈高C、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D、资本有机构成有降低的趋势27、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 D )A、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B、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之间的比例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29、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导致( C )A、个别资本增大B、社会资本增大C、生产资料优先增长D、劳动力转化为商品30、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 B )A、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下降B、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下降C、固定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下降D、流动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下降31、资本积累是( C )A、对小生产者进行剥夺而实现的积累B、由于资本家节欲而实现的积累C、资本家把剩余价值一部分转化为资本D、社会财富在所有人手中的积累二、多选1、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途径是( ACD )A、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B、扩大生产场所C、技术的进步D、劳动生产率的提高E、增加生产领域劳动者的人数2、实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途径是( BCD )A、提高劳动生产率B、扩大生产场所C、增加生产资料数量D、增加劳动力数量E、生产技术的进步3、单个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是( B C )A、资本积累B、资本集聚C、资本集中D、资本原始积累E、机器设备的大量积累4、扩大再生产的形式是 ( D E )A、物质资料再生产B、生产关系再和生产C、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D、内涵的扩大再生产E、外延的扩大再生产5、决定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原因是( CE )A.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B.增加供给以满足消费需求C.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 D.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E.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强制压力6、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宏观经济学第8章习题及答案

第8章失业与通货膨胀一、名词解释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充分就业自然失业率通货膨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二、判断题(正确标出“T”,错误标出“F”)1.减少法定退休年龄会使一个国家的失业率上升。
()2.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自然失业率为零。
()3.由于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4.由于采用新技术导致一部分人失业的情况称为结构性失业。
()5.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每提高3个百分点,实际国民收入就会减少1个百分点。
()6.充分就业与任何失业不能相融,只要经济中存在失业者,就不能说实现了充分就业。
()7.物价稳定是指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水平保持固定不变。
()8.在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中,价格与实际收入是同步增长的。
()9.由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通货膨胀被称为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10.滞胀现象指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成正方向变化。
()11.在劳动力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还会出现的失业有结构性失业和实际工资失业等。
()12.摩擦性失业的存在是自然失业率不为零的原因之一。
()13.当实际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货币增长速度,而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则价格水平将会上升。
()14.政府收入政策主要是用来对付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15.通货膨胀肯定会使国民收入提高到超过其平常水平。
()16.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主要指收入普遍下降。
()17.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呈正向关系,所以通货膨胀率越高,意味着经济增长越快。
()18.由于自然失业率是等于零的失业率,所以达到自然失业率水平就意味着实现了最大可能的就业水平。
()19.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
()20.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呈负相关。
()三、单项选择1.如果某人因为纺织行业不景气而失去了工作,这种失业应属于()。
A.结构性失业B.摩擦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2.天气寒冷,游客大大减少,海滨旅游区部分人失业,应属于()。
国开经济学(本)第8章练习试题及答案

国开经济学(本)第8章练习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试题 1如果国民收入为零,短期消费将()正确答案是:为基本的消费支出试题 2消费和投资的增加()正确答案是:国民收入增加试题 3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指()正确答案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收入试题 4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的原因是()正确答案是:消费减少试题 5投资乘数()正确答案是:投资引起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例试题 6在以下情况中,乘数最大的是()正确答案是:边际消费倾向为0.64试题 7在以下情况中,乘数最大的是()正确答案是:边际储蓄倾向为0.1试题 8一般情况下,居民消费倾向()正确答案是:总是小于1试题 9边际储蓄倾向等于()正确答案是:1-边际消费倾向试题 10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正确答案是:等于1试题 11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正确答案是:等于1试题 12引致消费取决于()正确答案是: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试题 13根据储蓄函数,引起储蓄增加的因素是()正确答案是:收入增加试题 14根据消费函数,引致消费增加的因素是()正确答案是:收入水平增加试题 15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政府支出是指()正确答案是:政府购买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支出二、多项选择题试题 16居民消费函数的构成是由()正确答案是:初始消费支出, 边际消费倾向决定的引致消费试题 17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说明()正确答案是: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的绝对数量也会增加, 消费增加的数量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量, 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将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而下降,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差额随收入的增加而越来越大试题 18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是()正确答案是:由消费和储蓄的关系决定的, 收入为消费和储蓄之和, 当收入一定时,消费增加储蓄减少, 当收入一定时,消费减少储蓄增加试题 19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的关系()正确答案是:MPC+MPS=1, MPS=1-MPC, MPC=1-MPS试题 20乘数的效应可以理解为()正确答案是:总需求的增加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 总需求的减少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减少, 乘数发挥作用是在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的情况下, 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试题 21投资乘数形成取决于()正确答案是:投资增加就业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就业增加国民的消费增加, 投资乘数的大小与国民收入同方向的变动, 最终收入的增加是最初投资增加的倍数试题 22国民收入变动的一般规律是()正确答案是: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投资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政府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政府支出减少,国民收入减少试题 23乘数的公式表明()正确答案是: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就越小, 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 乘数一定是不小于1的三、判断题试题 24在一般的情况下,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消费倾向变的越来越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请各位同学自行参考教材整理答案)
二、选择题
1-5ADBAC; 6-10 ADAAC; 11-15BCBBB; 16-21 BDBCCA。
三、简答题
1、把一定时期各种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交易量相乘后相加,可得到某一时期的价格总额。
选一个时期为基期,购买同等量商品的本期价格总额除以基期价格就得到本期的一个价格指数,这个价格指数反映了本期经济的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
因此,一般物价水平的高低衡量一定数量的商品购买所需支付的数量多少的指标。
通货膨胀是价格水平的增长率,它衡量的是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因而,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是反映价格水平变动幅度大小的指标。
2、否。
通货膨胀衡量的是平均价格水平的走向,如果说某国或某地区在某一时期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升了10%,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同样上升了10%,而知识平均价格水平上升了10%。
这一“平均”指的是各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加权平均”,而非简单的“算术平均”。
3、理论上,把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供给方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归属于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而把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归属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这样,问题中的前一问题就应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后一问题则属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以美国经济在60和70年代所出现的通货膨胀为例,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种类型的通货膨胀。
在1963-1969年,美国的财政政策高度扩张,同时伴之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结果,由于经济政策所刺激的总需求带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在1973年和1979年,价格水平上涨的原因却是来自于供给方面的冲击,石油价格的上涨,因而前者属需求拉上的,后者属成本推动的。
4、不可。
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属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因为工资是产品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
工资上涨虽然会使消费增加,并引起总需求增加,但总需求增加并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引起通货膨胀。
按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定义,需求拉动型是由于需求增长过度,超过了产量增长速度而引起的通胀。
在工资上升
从而消费需求上升并进而推动总需求水平上升时,如果经济中有大量过剩生产能力存在,并不一定引起通货膨胀,而可能主要是刺激生产,增加就业。
5、不是。
自愿性失业是指劳动力不愿意接受线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条件而自愿选择的失业。
当工资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些人再决定是否就业。
摩擦性失业并不具有自愿性。
它是因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
它被看做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一方面存在职位空缺;另一方面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
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具有不完备性,厂商找到所需要的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的工作都需要花一定的时间。
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相应引起劳动力在各行业间的调整,通常由于流动成本、职业技能、个人特长或居住地区等原因的存在,会造成劳动者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任何时期都存在,并随着经济结构变化的加快而逐渐增大。
6、不能。
因为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100%的就业,因为即使有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经济中,永远会存在职业流动和行业的结构性兴衰,所以,总有少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
因而充分就业不可能做到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职位空缺总额恰好等于寻业人员的总额,也就是需求不足型失业等于零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还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再要提高就业率,必须以通货膨胀为代价的话,那么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7、菲利普斯曲线是西方经济学家用来描述失业率与货币的变动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1958年,当时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工作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整理1861-1957年近一个世纪的统计资料,发现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可用曲线形式表现出来。
在一个坐标图形上,如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则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大体上可呈现为一条负向斜率的曲线,英国经济学家李普塞的解释是:货币工资变动率是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程度的函数,劳动市场上失业率越低,即劳动市场上有超额需求,雇主间竞争会驱使货币工资率上升,反之,失业率越高,劳动市场上越是供过于求,货币工资上升就越少。
菲利普斯曲线本来只描述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变动之间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是产品成本主要构成部分,从而对产品价格有决定性影响,因此,他们把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那种关系延伸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替代关系:失业率
高,通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两者之间这种替代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即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以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锴降低通胀率或降低失业率,以免经济过分波动。
8、对于什么是自然失业率,西方经济学家有着一些不同的说法。
通常认为,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的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会有的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这时只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就算实现了充分就业,因此,自然失业率又称为充分就业失业率。
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决定自然失业率以及引起自然失业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具体包括:(1)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一般说来,青年与妇女的自然失业率高,从而这些人在劳动力中的所占比重上升时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
(2)政府政策的影响。
例如,失业的救济制度可能会使一些人宁愿失业与不愿去从事工资低、条件差的职业,这就会使自然失业率上升,同时也会加强用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
(3)技术进步因素。
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必然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尤其会使一些文化技术水平低的个人不断被淘汰。
(4)劳动市场组织状况,如劳动供求信息状况,职业介绍与指导状况等都会影响自然失业率变化。
(5)劳动市场或行业差别性的增大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包括厂商、行业和地区的兴衰,劳动这需要时间来适应形势变化,这些都会影响自然失业率变化。
9、政府削减培训失业工人的资金,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因为这会消弱个人再就业的能力。
当结构性失业发生时,失业者难以迅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重新就业。
四、计算题
1(1)若以CPI来衡量,则
那么,
(2)如果,即名义工资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那么1992年,名义工资的增长完全为通货膨胀()所抵消,实际工资不变;1993年,由于,实际工资可上升5%;1994年,,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同比例增长。
(3)按照所给条件计算1992年、1993年、1994年各年的名义工资增长率
(4)如果,即名义工资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那么实际工资就维持原水平。
2、当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市场达到均衡,决定均衡工资和就业水平,即
可得实际工资
代入劳动量需求方程可得均衡就业量
当劳动力需求下降时,实际工资及就业水平随之下降,在新的劳动力需求方程下
实际供给等于90,均衡就业量为
这样,实际工资下降了10%,均衡就业量下降了。
工资下降的百分数大于就业下降的百分数,是因为此模型中劳动供给曲线的斜率较大,从而导致劳动供给对实际工资变动不敏感,也就是实际工资下降或上升很多时,就业减少或增加的不多。
因此,当实际工资变动时,就业变动幅度就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