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侨乡文化,,,培育家国情怀
浅谈五邑侨乡文化作为中小学乡土德育教材的意义

浅谈五邑侨乡文化作为中小学乡土德育教材的意义作者:倪晓添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09期一、国内研究乡土教材在我国已有百年发展历程,它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倡导的“三级课程”开发与管理理念里面,为地方学校的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乡土教材的实施提供了广阔施展空间和政策支持。
但是,近几年随着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成为主导,教育的价值观也越来越城市化、国际化、西方化。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内涵逐渐变质了,也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独特的教育观念逐渐模糊了。
二、侨乡文化乡土教材使用现状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更是备受教育者的关注。
在《江门历史》这一教材中,也以讲述侨乡文化为主。
侨乡课程资源广大,也因贴近生活关注学生发展等特点,在社会上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将侨乡文化这种历史资源写入教材中,让学生更加了解五邑侨乡文化,拉近学生与侨乡历史的距离[1]。
据江门本地报道,除《江门历史》外,江门市还曾编写过一本乡土教材《江门地理》,在2007年、2008年供江门市部分中学的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使用,使用人数达12万,反响良好。
江门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陈育庭建议,在《江门历史》作为正式教材纳入“广东省地方教材目录”之后,将新修订并重印《江门地理》。
此外,开平、恩平等地也曾有过自己的乡土教材,如开平全市使用《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乡土教材,恩平全市使用《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案》乡土教材,效果均不错[2]。
三、侨乡文化乡土教材的必要性侨乡文化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如今五邑地区中小学学校能用有关侨乡文化的书籍寥寥无几,在五邑地区高校图书馆兴许能找出一些小部分的书籍。
或许有人会疑问,中小学学校也可以购买与高校相同的有关侨乡文化的书籍,但对于中小学学生而言,未必能看懂与理解,由此可见,将侨乡文化撰写成言语简单易于中小学学生接受的乡土教材,并发放到他们手上。
借助华侨华人讲好中国故事

借助华侨华人讲好中国故事【摘要】华侨华人作为身处海外的中国人,在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他们不仅能够传播中国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还能够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
华侨华人的身份和经历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并通过自身生活经历将这些故事讲述给世界各地的听众。
在国际交流中,华侨华人更是扮演着文化传播的重要角色,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通过成功案例可以看到,借助华侨华人讲述中国故事可以获得突出成就。
我们期待华侨华人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为世界带来更多关于中国的精彩故事,同时也相信他们将在这一使命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华侨华人, 中国文化, 故事讲述, 海外, 国际交流, 传播, 成就, 不可替代性, 期待, 责任, 使命1. 引言1.1 华侨华人对中国文化的珍视与传承华侨华人作为海外华人的重要群体,对中国文化有着特殊的珍视与传承。
他们身处异国他乡,却始终保持着深厚的中国情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热爱。
华侨华人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传承,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承至今,成为了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
华侨华人对中国文化的珍视源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他们传承了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将其视为宝贵的财富。
在海外生活中,华侨华人不忘根本,积极参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去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华侨华人还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坚守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重长辈,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关爱他人。
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华侨华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言人,为海外社会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形象。
华侨华人对中国文化的珍视与传承,不仅是一种情感上的连结,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贡献了力量。
2. 正文2.1 华侨华人在海外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性海外华侨华人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表,在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弘扬华侨精神抒发爱国情怀作文

弘扬华侨精神抒发爱国情怀作文The spirit of overseas Chines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ethos. 华侨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The dedication, perseverance, and love for their homeland displayed by overseas Chinese embody the patriotic spirit cherished by all Chinese people. 海外华侨所展现的奉献精神、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体现了全体华人所珍视的爱国精神。
While they may live far from the mainland, their hearts remain deeply rooted in China, guiding their actions and motivating them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therland. 尽管身处海外,他们的心始终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指引着他们的行动,激励着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migrat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times, with waves of overseas Chinese settling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华人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数波海外华人定居在世界不同地区。
Throughout history, they have faced numerous challenges, including discrimination, exploitation, and cultural assimilation. 在历史长河中,他们面临过种种挑战,包括歧视、剥削和文化同化。
汕头市澄海建阳小学:侨爱文化 文化育人

汕头市澄海建阳小学:侨爱文化文化育人作者:黄日暖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9年第04期走进汕头市澄海建阳小学,处处都可感受到“侨爱”的气息:教室外墙、楼梯墙壁、教学楼架空层等地方,甚至厕所外的空间都图文并茂地展示着侨乡文化;学校的“文化驿站”也充满着侨情乡音,新校歌《梦想飞扬》也唱响着“侨爱”主题:“正严爱实薪火相传,紫藤花开沐朝阳;莲花山下侨乡美,乡贤侨爱美名扬……”这,与学校历史与所处环境密切相关:学校所在的建阳村是华侨之乡,2012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侨爱新村”,2018年被广东省评为“全国为侨服务公共体系示范单位”。
这里的侨亲们自1982年开始捐款筹建新校舍以来,一直关心家乡的各项建设,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侨爱”精神。
这,也与王志雄的到来密切相关。
2016年,王志雄调任建阳小学校长一职。
他为建阳小学与建阳村的“侨爱”文化与精神所感动,引领教师积极挖掘“侨爱”文化与精神资源,确立了培育“侨爱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学校发展之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掌握至少一门艺体特长,成为“有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尚人格的现代小公民”,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实基础。
弘扬侨爱文化,倡导文化育人,让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学校也收获了累累硕果:学校被评为汕头市“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潮汕大锣鼓培训基地”“澄海区艺术培训基地”;灯谜队、合唱队、舞蹈队、篮球队参加汕头市澄海区或以上比赛均有优异表现;机器人队连续两年获得澄海区机器人比赛一、二等奖,并于2018年5月在第十八届广东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侨爱”大锣鼓队参加广东省第三届中小学生行进乐展演荣获二等奖,并应邀于2017年和2019年参加澄海区春节大展演。
“弘扬侨乡文化,其核心就是传承和践行侨乡精神。
侨乡精神是筚路蓝缕、艰苦奋斗、解放思想、敢闯敢试、乐善好施、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是爱国爱乡、恋祖恋乡的思源情怀。
我们把这种精神文化归纳和演绎为‘侨爱文化’,并把‘侨爱文化’作为校园的核心文化,以此引领‘侨爱’特色学校的创建。
侨乡文化家国情怀作文

侨乡文化家国情怀作文在咱们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有个地方叫侨乡,大家也许听说过。
侨乡的文化可真有意思,不仅仅是浓厚的传统,还有家国情怀的深厚底蕴。
我有个朋友小李,他就是侨乡的孩子,最近我们聊起了这事儿,真是聊不完。
小李跟我说,他老家的那个地方,虽然离不开外国,却总是把家乡的传统文化当宝贝。
每次过节,家里就像开了派对一样热闹。
大年初一那天,他妈早早地就开始准备年夜饭,炸鱼、炖肉、包饺子,厨房里忙得像开了工厂似的。
“这可是我们侨乡的传统,不能丢了!”他妈总是这么说。
小李调侃说:“我妈的‘家乡味’已经成为我们家最强的外交武器了!你知道她有多自豪吗?每次有外国朋友来做客,她总要煮上一大锅地道的本地美食。
那些外国朋友一尝,都说好得不得了。
”哈哈,看得出小李对他妈的厨艺真是又佩服又调侃。
不过,说到家国情怀,小李自己也是一副“爱国热忱”的样子。
他时不时会给我讲讲他的经历:“我们侨乡人,虽然身在异国,但心总是在祖国那儿。
我在外面做生意,每逢节日,就会给乡亲们寄点家乡特产。
为了让他们也能感受到那份熟悉的味道。
”有一次,小李的朋友小张也在场。
小张是个爱闹的家伙,听了小李的话,笑得直不起腰:“我觉得你这就是‘把心带到国外去’的典型代表!就像我老爸一样,常常说什么‘心在家乡,脚在异国’。
虽然我爸也在外面混得不错,但一提到家乡,他那口音简直比我们本地人还地道!”大家笑成一团,气氛特别轻松。
其实,侨乡的文化就是这么简单却又深刻。
虽然我们身处在不同的地方,但总有一些特别的纽带,把我们和故乡紧紧相连。
说到侨乡文化,还有一件事我得提一提。
小李的奶奶有个习惯,每年都会给家里的每一个人写一封信,不管你在多远的地方,信总是寄到。
信里写的内容很简单,但每一句话都透露着浓浓的乡情。
“奶奶的信总是把我们的心都拉回了家乡,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绳子,把我们紧紧地绑在一起。
”小李说起奶奶的信,眼里充满了感激和温暖。
所以说,侨乡的文化和家国情怀,其实就是在这样的点滴中体现出来的。
弘扬新时代福建精神_凝聚侨心侨力

智库声音弘扬新时代福建精神凝聚侨心侨力致公党福建省委会课题组精神是指导行动的力量,新的时代孕育着新的时代精神,新时代福建精神凝聚着奋进新征程、建设新福建的磅礴力量。
福建省地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全国重点侨乡,“侨”是福建的突出特色和独特优势,在福建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在“侨”身上体现着福建的精神特质,同样也承载着以心系家国、明理笃行、容山纳海、敢为人先、爱拼会赢、滴水穿石、谋福造福等为内涵意蕴的新时代福建精神。
新征程上,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好新时代福建精神,更加广泛地凝聚侨心侨力,画好最大同心圆,把海内外闽籍侨胞心系家国、造福桑梓的满腔热情,转化为高质量推进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的强大动能,在“福来福往”中书写福建新辉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福建力量。
一、“侨”是弘扬新时代福建精神的重要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努力。
把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紧密团结起来,发挥他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积极作用,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为侨务大省、全国著名侨乡,福建省约有1580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华侨华人总数的四分之一。
他们融通中外、心系家国,是建设新福建的重要力量,也是传播新时代福建精神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华侨华人是推动中国与住在国友好关系的天然桥梁,他们熟知当地语言文化,又与祖国存在着天然联系,在向当地社会讲述中国故事、传播福建声音、传递新时代福建精神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另一方面,华侨072智库声音华人兼具跨文化、跨地区等优势,可有力地推动住在国与中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
随着华侨华人新生代的逐步崛起,他们中有许多接受过优质教育,且愿意回国发展,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带来前沿的思想,形成一股强大的侨智力量,为推动中外科技、人才交流合作,构建福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持。
发挥好侨资侨智侨力作用,对于福建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以下简称“海丝”核心区)建设、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依托侨乡文化培育家国情怀

教学行思培育家国情怀摘要:在互联网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侨乡学生的家国情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需学校去研究和思考。
侨乡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
依托侨乡文化,培育家国情怀,需要增强认知、认同和践行,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设校本德育课程、开展“侨”系列德育活动等途径,形成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德育内容和方法,以有效提升学校的德育水平。
关键词:侨乡文化;因地制宜;培育;家国情怀在互联网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元文化、海量信息冲击着侨乡学生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较薄弱,所以,培育以责任和担当为精髓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侨乡是海外华侨华人的故乡,海外华侨华人在长期与家乡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侨乡文化。
依托侨乡文化,因地制宜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既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是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一、认知:家国情怀的本质就是爱国认知是德育主体对德育客体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的过程,德育主体在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其认知的功能系统会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
所以,依托侨乡文化,培育家国情怀,认知必须先行。
1.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的核心内涵,“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
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1]家国情怀是一种爱国情怀,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家国情怀实际上就是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公民爱家爱乡爱国,涵养家风,热心乡里,忠诚为国;家国情怀既是一种信念、一种人生使命、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所以,家国情怀从本质上说就是爱国。
2.侨乡文化。
侨乡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以外来文化为辅,兼容了本土文化、西方文化、华侨文化和港澳文化等元素,具有鲜明的中西合璧特征的一种文化类型”[2]。
华侨精神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华侨精神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华侨精神是指华人在海外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奋发向上、团结互助、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华侨精神的核心理念是爱国爱乡、团结协作、奋发向上、互助互利,是华人在海外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精神。
华侨精神的形成和演变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华人移民潮。
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由于中文教育普及和华人社群的形成,华人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随着华人社群的发展壮大,华侨精神也日益被重视和弘扬。
华侨精神的核心价值是爱国爱乡。
华侨们远离故土,但他们始终把中国视为自己的家园,保持着浓厚的爱国情感。
无论是通过捐款、捐助教育或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华侨们都积极回馈社会,贡献力量。
华侨精神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是团结协作。
华人社群中人员众多,涉及不同行业和背景,但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组织和交流,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
无论是在商业活动中还是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华人都以团结的力量取得了显著成就。
华侨精神的第三个核心价值是奋发向上。
华人移民海外,常常面临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和经济困难等挑战,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勤劳奋斗的态度。
华侨们在异乡拼搏努力,在商业、科技、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海外的华人社群树立了榜样。
华侨精神的最后一个核心价值是互助互利。
华人社群中的互助关系密切,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他们常常通过提供帮助和资源分享来支持彼此。
无论是小到生活琐事还是大到创业投资,华侨们总是能够相互信任和支持。
通过参与华侨社会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华侨精神的重要性。
华侨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为海外华人社群树立了榜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华侨精神不仅在海外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于国内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的影响。
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秉持华侨精神,努力学习和成长,为祖国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将保持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始终与华人社群保持紧密联系,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也将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共事,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托侨乡文化,,,培育家国情怀
摘要:在互联网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侨乡学生的家国情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需学校去研究和思考。
侨乡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
依托侨乡文化,培育家国情怀,需要增强认知、认同和践行,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设校本德育课程、开展“侨”系列德育活动等途径,形成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德育内容和方法,以有效提升学校的德育水平。
关键词:侨乡文化;因地制宜;培育;家国情怀在互联网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元文化、海量信息冲击着侨乡学生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较薄弱,所以,培育以责任和担当为精髓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侨乡是海外华侨华人的故乡,海外华侨华人在长期与家乡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侨乡文化。
依托侨乡文化,因地制宜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既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是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一、认知:家国情怀的本质就是爱国认知是德育主体对德育客体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的过程,德育主体在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其认知的功能系统会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
所以,依托僑乡文化,培育家国情怀,认知必须先行。
1.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的核心内涵,“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
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
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1] 家国情怀是一种爱国情怀,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家国情怀实际上就是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公民爱家爱乡爱国,涵养家风,热心乡里,忠诚为国;家国情怀既是一种信念、一种人生使命、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所以,家国情怀从本质上说就是爱国。
2.侨乡文化。
侨乡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以外来文化为辅,兼容了本土文化、西方文化、华侨文化和港澳文化等元素,具有鲜明的中西合璧特征的一种文化类型”[2]。
在侨乡言必有出国回国内容,华侨在国外与家乡之间往来,使得侨乡文化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又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华侨回家乡省亲叙旧、缅怀祖先,突出了侨乡文化的伦理性;华侨回国热心公益、捐资兴学,表明了侨乡文化中具有公益性和慈善性的因素;华侨述说海外勤奋拼搏、发家致富的经历,显示出侨乡文化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华侨对比新旧中国在国外的待遇变化,深刻体会到国家强弱的重要性,使侨乡文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华侨的历史就是一部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史,xxx曾对海外同胞的爱国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誉:“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机遇,比如,我们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对祖国作出了很多贡献。
” 3.侨乡文化的德育功能和价值。
从德育个体发展
角度来看,德育个体的发展需要其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通过挖掘该文化中的德育功能和价值,来促进德育个体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
侨乡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并带有其文化特色的德育功能和价值,具有导向功能、陶冶功能、激励功能、规范调节功能和凝聚价值、动力价值、塑造价值等。
因此,应依托侨乡文化,因地制宜地从侨乡文化中挖掘具有德育功能和价值的素材,以此作为德育载体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认同: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认同是德育个体对德育内容、德育活动过程的意义和作用的认可或共识,通过认可或共识形成德育个体在实践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由此决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所以,培育家国情怀,必须明确其意义和作用,它是学生立身养德之本。
1.培育家国情怀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变化,使中学生拥有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需要以家国情怀这样的精神力量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学校以侨乡文化为依托,挖掘侨乡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有利于增强德育的生活性和感染力,丰富学校德育的多样化内容,与时代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2.培育家国情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中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的萌芽和逐步形成期,学生是否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其人生走向。
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
学和校园文化活动全过程,侨乡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会引导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的价值。
3.培育家国情怀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责任担当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的基本要素,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社会参与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3]家国情怀的精髓就是责任与担当,所以,培育家国情怀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让学生感同身受,形成浓郁的德育氛围,使爱国爱乡爱家成为学校的优良传统,成为学校的文化现象,让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因为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而具有责任担当的人格和魅力。
三、践行:因地制宜培育家国情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通过教育使家国情怀成为学生的生命自觉和日常践行,是教育的传承、学校的使命。
在实践中,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设校本德育课程、开展“侨”系列德育活动等途径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是孕育道德的土壤,与教育更是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这不仅在于教育是人类道德文化生长的基本条件,也包含了文化价值引领的特殊功能,同时,文化道德的生长、延续与发展又是文明教育的结果。
”[4]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学生的认识活动、实践活
动和思维方式。
捐资办学的爱国华侨李王十二妹女士和李文光先生母子两人始终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不仅创建了一个宽敞美丽的校园,设立了“李王十二妹留学奖学金”,而且给学校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笔者经过分析提炼,归纳出李家母子的精神特质是:“爱国重教、关心后人、急公尚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勤奋、诚信、质朴的高尚人格;不断进取、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学校保存着爱国侨胞的相关图片和书信,福建省人民政府为表彰爱国侨胞弘扬文教、造福桑梓的巨大贡献,特立丰碑以旌其勋,因此,学校建设了校史馆、丰碑园等校园文化设施,组织学生参观,用李家母子家国情怀对学生进行富有特色的德育,形成学生发展的内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