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诊疗现状分析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研究进展

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肿胀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为 1 疗 程 , 息 1 , 做 1个 疗 程 , 果 患 者 主 观 症 状 改 个 休 0d 再 结
善 , 肢肿胀减 轻 ( 患 尸< 0 0 ) 免 疫 功 能 改 善 。结 论 : 米 波 .1 , 毫 是 一 种 简 便有 效 的 治疗 方 法 。唐 磊 l 利 用 淋 巴水 肿 治 疗 仪治 6 ] 疗 乳 腺癌 术 后 患肢 淋 巴水 肿 6 O例 , 效 显 著 。 疗 22 药 物 治 疗 . 使 用分 解 贮 存 在 上 肢 中 蛋 白的药 物 , 自患 取
乳 腺癌 是 我 国女 性 常 见 的 恶 性 肿 瘤 , 病 率 呈 逐 年 上 升 发 趋势 , 已跃 居 女性 恶 性 肿 瘤 的首 位 。 目前 手 术 仍 是 该 病 主 要 治 疗手 段 。但 根 治 术 及 改 良根 治 术 后 极 易 出 现 患 侧 上 肢 肿
胀 , 乳 腺 癌术 后 的 常 见 并 发 症 。 由 于 其 发 病 机 制 中 存 在 自 是
维普资讯 中 西 医结 合 杂 志 Moen orao t rt rd i aC ie n se d ie 0 8Jn 7 2 dr unl f ne ae T aio l h s adWet nMein 0 a ,1( ) J I g d tn n e r c 2
行 加重 的恶 性 循 环 , 者 常 常 要 终 生 忍 受 该 病 带 来 的外 观 异 患 常 、 劳乏 力 、 复感 染 和 上 肢 功 能 障 碍 的 痛 苦 , 则 成 为 残 疲 反 重 疾 l 2。本 病 临 床 治 疗 困 难 , 重 影 响患 者 的 生 活 。 现 将 国 1] - 严 内外 近年 来 治 疗 本 病 的 文献 报 道 归 纳 总 结 如 下 。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最新治疗分析

乳腺癌术后最 主要 的并发症为皮下积液 ,患肢淋 巴水肿和 皮瓣 坏死 。由于治疗措施 的不 断完善 ,并 发症越来 越少 ,疗效 越来越显著 ,现将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 肿的最新治疗进展做 一 阐述 。 1 乳 腺 癌 术 后 上 肢 淋 巴 水 肿诊 断分 极
乳腺 癌术后上肢淋 巴水肿是一慢性过程 ,可分 为淋 巴液蓄 积 、脂肪组织增生 及纤维 化 3个 阶段。WHO统计 每年有 105 万新发乳腺癌患者 ,而乳腺 癌根 治术后上肢 淋 巴水肿 (BCRL) 发生率一般为 6% ~63% ,75%发生在术后 1年 内,80%发生在 术后 2年 内,发生率跨度较 大的原 因与入组 患者例数 、测量标 准和随访 时 间有关 … 。评 价标 准 :均 根 据 《乳 腺 癌综 合诊 疗 学》的判断分级 ,上肢 水肿 分 3级 ,(1)轻度 水肿 :患侧 上肢周 径比健侧粗 <3cm,多 限于 上臂 近 端 ,常发 生 在术 后 短期 内 ; (2)中度水肿 :患侧上肢周径较健 侧粗 3~6cm,水肿范 围影 响 整个 上肢 ,包括前臂和手背 ;(3)重 度水肿 :患侧上肢周 径较健 侧粗 >6cm,皮肤硬韧 ,水肿波及整个 上肢包括 手指 ,使 患者整 个上臂 和肩关节活动严重受 限。早期水肿部位较为柔软 ,呈 凹 陷性 ,此后逐渐恶化 ,严 重者 出现 上肢功能 障碍 、感 觉异 常 ,甚 至 肢 体 畸 形 。
AFU是近年来 确立 的诊 断 PHC的敏感 指标 ,是 一种溶 酶 体酸 陛水解酶 ,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各种组织 、细胞及体液 中,参 与糖蛋 白、糖肽及糖苷等 多种生物 活性物质 的分解及代谢 ,正 常肝细胞能识别和清除 AFU,当 PHC时 ,肝细胞促进酶蛋 白的 合成增加 ,引起 AFU活性增加 ,由于代谢紊 乱致正常肝细胞 受 损 ,大量溶酶体释放入血 ,且肿瘤 细胞膜通透性大 ,释放人血 的 酶量增多 ,糖苷酶 的摄取和清 除能力 降低 ,从 而导致 血清 AFU 浓度升高 。AFU是诊断 PHC的新 指标 ,其对 早期肝 癌诊断 的 特异性达 82.6%E2],对 AFP阴性 或低水平 的肝癌具 有较高 诊
综合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临床观察

・
3 63 ・
・
临床 研 究
・
综合 治疗乳腺 癌术后 上肢 肿胀 临床 观察
罗雪冰
中 图分 类 号 : 7 0 5 文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4— 4 X(0 9 0 0 6 0 R 3.9 B 10 7 5 2 0 )3— 3 3— 2
式 乳腺癌 根 治术 3例 ; 病程 最 短 3 月 , 长 1 个 最 2个月 ;
已完成放 、 疗 5 化 3例 , 疗 间 隙期 者 1 化 0例 , 未放 疗者
例 , 有效 率 8. 9 。治疗后 患 者 临床 症状 体征 均有 总 8 8%
明显 改善 ( <0 0 ) P .1。
表 1 患者治疗前后临床 症状积分改善情 况 ( , 分 面±S )
常见 的并 发症 。 】
治疗 3个疗 程 。2 推拿 按摩 : () 运用 中医分 筋 、 筋手 法 理
由轻 到重 , 由近端 向远 端对 患肢 进行 推拿 按摩 , 日 2 每 次 , 次 1 mi。( ) 能锻炼 : 每 5 n 3功 鼓励 患 者进 行交 替伸 指
中医学认为手术造成气血脉络损伤,导致经脉阻 塞不 通 , 气血 亏虚 , 虚不 能行 血 , 络瘀 阻,气虚 脾 气 脉 胃运 化功 能失 司 ,津 液不 能循 经而 行 ,溢 于脉 外而成
致 上肢水 肿 者及 合并 有心 、 脑血 管 、 、 肝 肾和造 血 系统
15 疗效 标 准 .
显效 : 患肢肿 胀 、 痛完 全消 退或 减 疼
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防治的相关研究

・
28 ・ 40
C I H NES NURS NG F E E I R  ̄ ARC H S p e e , 0 7 Vo . 1 No 9 e tmb r 2 0 1 2 . C
切除肿瘤 后 , 原发性醛固酮增 生 的病人 因肾上腺切 除后 肾上 腺 功能不足发生低血压 。髓质病变 的病人 由于体 内儿茶酚胺浓 度
中图分类号 : 4 3 6 R 7 . 文献标识码 : C
表 3 两组病人乳腺癌 术后患侧上肢水肿情况 例 ( %)
文章编号 :0 9—69 (0 7 9 10 4 3 2 0 )C一2 8 4 0—0 2 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根治术 后常见又顽 固的并发症 。严 重者 可致外观 异常 、 乏力 、 反复感 染和上肢 功能障碍 , 增加 了病 人的痛苦 和精神压抑 , 严重 影响病 人的生 活质量 。虽然 对病人 生命 无直接威胁 , 但发生后 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缶 I床处 理 l 较为棘手 … 1。现就我院乳腺 癌病人 32例 , 4 对术 后发生 上肢 淋 巴水肿 的情况进行 回顾性 分析 , 探讨乳 腺癌术后 患侧上 肢淋 巴
A r lt d s u y o r v n in a d t a . e a e t d n p e e t n r t o e me to r a tc n e a in s W h e e n f e s a c rp t t i d . b e t ma O h ik sd f p e x r m i f fte sc ie o p re te t a .人术后上肢淋 巴水肿情况
例
G o ia g L i S cn epe sH s i l fLne a X k n . i i eo dP o l’ opt i n J( ao f Ct h n i rvn eS a x 4 0 0C ia i S a x Po ic , h n i 0 hn ) y 01
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的原因及对策

(3)解除淋巴管痉挛,增加淋巴液流量,改善淋巴循环。
33
淋巴水肿的治疗
【药理药效作用】
(4)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形成。
(5)抑制炎性介质合成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程度,具 有强力镇痛、抗炎作用。 (6)赋活网状内皮系统,增加新生肉芽组织的生成,促 进创面愈合。 (7)抑制肾小管钠和氯的重吸收,发挥利尿消肿作用。
X
30
淋巴水肿的治疗
β -七叶皂甙钠
是由中药娑罗子中提取的物质,通过促进肾上腺 皮质增加皮质醇类化合物的分泌及增加机体和静脉组 织中前列腺素PGF2的分泌,从而产生抗炎抗渗出作用。 已知前列腺素PGE1能使微血管和细胞的通透性增加导 致水肿,而PGF2能拮抗PGE1的作用。β-七叶皂甙钠 促进机体分泌PGF2,降低微血管和细胞通透性,并提 高静脉张力,加快静脉回流,对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 水肿有确切的预防作用。 X
24
X
淋巴水肿的治疗
4.肿胀吸脂术
【原理】
此方法原理基本与吸脂术相同,通 过对水肿肢体的皮下组织的抽吸,直 接减少主要产生淋巴液的组织——皮 下组织,使其产生淋巴液的绝对量减 少,缓解肢体水肿。
25
淋巴水肿的治疗
4.肿胀吸脂术
【操作步骤】
常规消毒后,将麻醉肿胀混合液(500ml生理盐水+2%利多 卡因15ml+肾上腺素0.5mg+5%碳酸氢钠10ml)注入患侧上 肢淋巴水肿区的皮下组织内,用量以皮下变苍白为度,一般 为1200ml左右。然后用常规吸脂的吸头,连接能产生约 0.08Mpa负压的吸引器,按吸脂方法反复抽吸,亦可环形抽 吸,直到皮下组织变薄,连皮肤一起捻起约为1cm左右,最 后缝合皮肤吸口,用弹力绷带从远端开始加压包扎,一般不 防止引流。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常规戴弹力套3个月。
综述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进展

然而,中医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 由于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等高质量的研究,中医治疗的效果仍需进一步证 实;其次,中医治疗方法尚不规范,不同医疗机构的治疗方法差异较大,影响疗 效的稳定性和可
重复性;最后,中医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此外,在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淋巴引流按摩也是缓解症状的 有效方法。
在护理研究方面,研究者们正在探索更加有效的护理方法和措施以预防和减 轻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例如,研究者们正在研究如何通过改善患者的饮食 和生活习惯来预防水肿的发生。他们也在探索如何通过使用新型的物理治疗设备 和技术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内容三
一、背景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其常见的并发症。 这种水肿会导致患者上肢疼痛、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 手法淋巴引流作为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在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方面取 得了显著的效果。
Hale Waihona Puke 二、手法淋巴引流技术概述手法淋巴引流是一种通过手法按摩,促进淋巴液流动,改善淋巴水肿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淋巴系统的自身动力学特性,通过手法按摩,刺激淋巴结,使 其周围的淋巴液流动,从而达到缓解水肿、改善循环的目的。
4、其他因素:如肥胖、糖尿病等也可能增加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风险。
二、诊断方法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1、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上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2、辅助检查:包括淋巴管造影、核磁共振成像(MRI)、超声等。其中,淋 巴管造影可以显示淋巴管的形态和通畅情况;MRI可以显示淋巴管的炎症和水肿 情况;超声则可以无创性地评估淋巴回流情况。
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诊治进展

20 0 0, U: 6 3 —1 8 6 18 6 9.
metJ .T y i 20 1 ( 1 :0 5—15 . n[ ] hr d,07,7 1 ) 15 o 09 [ 2 Krm l A, ei nS C lonE,t 1 T ecm nfgl 6] u meK D ns R, a u e a. h o mo ai o h r e
乳腺癌术 后患侧 上肢 淋 巴水肿 诊治进 展
常兴华 , 李仕 国, 志军 王
【 指示性摘要】 上肢淋 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 发症 , 罹患者 因长期肢体 肿胀导致疼痛 , 畸型 , 动受 活
限, 甚至穿衣 困难 , 频发脉管炎症可以引发 溃疡坏死 。甚至竞有 患者要求 以截肢来解 脱痛苦 。另外 , 乳腺
i emos r 1 J .G ns h moo sCn e,02, nt uea Fa E [ ] ee r sme acr20 h t 8 Co
3 1 4—1 7. 4: 5 6
[ 3 O e v, i a s I o o ho oo a fgl se d 6 ] Kef L Rc r .C mm ncrm sm ai isa e h dR lr e t n
4 7—4 7. 3 4
( 编校 : 李斌)
[ 1 Da E , ie t F , a u S e a s c t nbten 6 ] i P P n J Sr i M , t 1 s i i e e s m a qs .A o a o w
d ce s d WW OX r ti x r s in a d ty o d c n e e e o - erae p o en e p e so n h r i a c rd v l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诊疗现状分析唐武军,王笑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北京,100010)[摘要]目的:介绍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诊疗现状。
方法:对近10年有关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病原因、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述。
结果: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严重危害乳腺癌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按摩、压力泵、微波等物理治疗对轻中度水肿有效,但易反复;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重症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结论:水肿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上。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取代腋窝淋巴结解剖,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上肢淋巴水肿等并发症。
[关键词]乳腺癌;淋巴水肿;诊疗现状Current Statu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Upper Limb Lymphedema after MastectomyTangwujun, Wangxiaomin. Oncology department of Beijing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pertain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0[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current statu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upper limb lymphedema after mastectomy. Method:To review researches on the pathogenesis, diagnosis, treatment, prevention and so on published in the last ten years. Result:Upper limb lymphedema after mastectomy can severely threate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life quality of the patients. The mild to moderate dropsy can be effectively treated by massage, booster pump, microwave and other physiotherapies, however they frequently relapse. The medication is not ideal. Severe cases might consider operation. Conclusion: Once the dropsy is generated, it can hardly be cured. Prevention should be the key point.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ALDN) can be substituted by the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 which might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complications of upper limb lymphedema.[key word] Breast Cancer; lymphedema; statu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已成为女性肿瘤的首位,在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1]。
目前手术仍是乳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各式手术都需要同时行腋窝淋巴结解剖(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其目的是为了清除腋窝淋巴结,确定分期,判断预后,决定综合治疗方案[2]。
ALND切断了大量淋巴管,淋巴液主要依靠代偿机制进行引流。
在此基础上如果再出现损害代偿机制或增加淋巴负荷的因素则较容易发生淋巴水肿。
引起间质中蛋白质的浓度明显升高,使组织的胶体渗透压进一步增高,水肿加重。
富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可以刺激间质中纤维母细胞增殖和释放胶原蛋白。
于是皮下组织发生纤维化,进一步限制了淋巴引流,由此形成恶性循环[3]。
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病率为6~30%[4],可导致外观异常、乏力、反复感染和上肢功能障碍,从而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是目前国内、外临床治疗的难题。
1相关因素1.1手术因素手术方式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手术[通讯作者]*王笑民,Tel:(010)52176508; E-mail:ntxm100@[收稿日期]2006-10-31方式的改良,淋巴水肿的发生率也逐渐降低,改良根治术后淋巴水肿发生率仅为根治术者的1/3~1/2。
手术切口的选择对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有报道应用纵梭形切口或向上臂延长倾斜太多的切口,愈合后呈“鹰嘴”状,形成较大的瘢痕,压迫腋窝脉管,导致血液淋巴回流障碍,而发生淋巴水肿;如采用横切口,上述情况发生明显改善[5]。
腋淋巴结清扫范围也是影响水肿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Rubik认为在清扫腋窝时,不要剥光腋静脉外膜,以免损伤两侧的淋巴管,淋巴管损伤后出现上肢继发性淋巴水肿[6]。
有作者报道,对术中静脉周围未发现明显肿大淋巴结的病人可采取保留腋鞘的方法,既避免了术中可能造成的腋静脉损伤,又可防止术后腋静脉周围过度粘连压迫,而且还可能保留部分上肢回流的淋巴管,可有效预防上肢水肿[7]。
1.2放疗因素乳癌根治术前或术后放疗都会造成放射野内的静脉闭塞,淋巴管破坏,还会因局部肌肉纤维化压迫静脉和淋巴管,影响上肢回流及上肢功能[8]。
术后辅助放疗对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的影响很大。
有报告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加用放疗,水肿的发生率可以从9%上升到26%[3]。
在淋巴侧支循环尚未建立之前,过早地对腋窝施行放射治疗,引起淋巴管扩张、水肿,继之结缔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淋巴管纤维化,造成淋巴回流障碍[9]。
1.3伤口愈合情况术后感染也是一重要的相关因素。
术后感染可引起淋巴管炎,造成淋巴管损伤、堵塞,导致淋巴水肿;皮瓣坏死破坏了淋巴液汇流通路,加重了淋巴水肿发生;腋窝积液使腋区组织水肿、淋巴水肿、阻塞纤维化,导致上肢、颈、胸部之间的淋巴交通不能很好建立,造成淋巴液回流受阻。
此外,术后切口下积血、积液、皮瓣缝合张力过大和皮瓣坏死也均与水肿发生有关。
腋窝创面愈合过程中产生的组织挛缩、瘢痕增生,压迫腋静脉及头静脉,引起回流障碍。
1.4功能锻炼术后及早的进行上肢功能康复锻炼,可以促进上肢血液、淋巴回流及循环。
反之,则淋巴管的再生迟缓,水肿持续时间较长[10]。
1.5其他因素有观察显示优势侧手臂的淋巴水肿率为18%,而非优势侧为2%,说明其发生与活动有关。
其他因素尚有患者的年龄、肥胖、肿瘤进展、淋巴结转移等[11]。
2上肢水肿的诊断与分级淋巴水肿可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查体诊断。
辅助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造成肢体水肿的因素,主要包括淋巴管造影,淋巴闪烁造影术。
淋巴闪烁造影检查既可以观察淋巴系统的形态学,还可以评估淋巴管功能,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肢体淋巴性水肿的诊断、鉴别与疗效的观察[12]。
上肢淋巴水肿根据其程度分为三级[13]:1.轻度水肿:患侧上肢的周径比健侧粗3cm以下,多限于上臂近端,常发生于手术后短期内。
2.中度水肿:患侧上肢的周径比健侧粗3~6cm,水肿的范围影响到整个上肢,包括前臂和手背。
3.重度水肿:患侧上肢的周径比健侧粗6cm以上,皮肤硬韧,水肿波及整个上肢包括手指,使患者整个上臂和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
评价水肿程度的客观指标大致有:上臂周径、水替换量、组织张力、分布容积、单位局部淋巴流量等。
另外也可用CT、MRI、B超、荧光微淋巴扫描对局部组织变化检测。
四肢末端测量法和浸泡法为过去常用的方法,但在操作时易产生一些误差。
3治疗3.1物理疗法3.1.1抬高患肢贾葵等[14]应用自制软枕抬高患肢,使肘关节高于肩部,手腕高于肘关节,斜面坡度30度,术后即开始使用,每天至少10小时,观察术后第十天臂围与术前的差值。
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上肢水肿发生率(手术前后臂围相差大于1cm者)分别为31.43%和57.1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术后有效抬高患侧上肢,使其高于心脏水平,由于地球重力场的影响,血液易从高处流向低处。
因此,可有效促进淋巴回流和静脉回流。
说明乳腺癌术后病人使用专用软枕能有效预防淋巴水肿的发生,且专用软枕使用方便、简单,病人依从性好。
3.1.2 功能锻炼术后正确的运动可帮助附属淋巴管建立并可代替部分因手术而受损的血管。
术后第1天便可开始活动,活动应集中在患侧肘、腕和手部的运动,可作肘的屈伸运动,深呼吸以刺激淋巴液流动,术后第2天可作耸肩等主动运动。
避免管道和切口部位压力过大,注意勿活动过度以免导致疲劳。
拔管后7~10天,可开始作90°以上的动作,包括肩胛骨和肩的各种方向的运动。
告诉病人每天在家锻炼2次和作适量日常活动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忽略锻炼的病人其淋巴水肿和肩关节活动受损的发生率高[15]。
3.1.3向心性按摩首先按摩淋巴水肿肢体附近的正常功能的淋巴管以改善淋巴回流,然后反复按摩水肿肢体,从远心端到近心端方向进行向心性按摩。
据报道,这种方法可增强残存淋巴管功能,并将淋巴液通过有病或阻塞的淋巴管进入已被按摩排空的有功能的淋巴管。
在集合淋巴管则可增加淋巴流量,增加局部血流,增加淋巴浓缩率,提高蛋白的重吸收。
注意动作轻柔,因过度按摩可加重淋巴水肿。
3.1.4 压力泵治疗此法在美国是最常见的方法,也是有效的。
将可充气的袖套置于水肿肢体,间断地充气,使水肿液向心流动。
此法可减少肢体体积30%-47%。
需持续应用,否则肢体水肿很快重新蓄积。
为了保持治疗效果,可在治疗间隙用弹力手套、袖套,此法适用于淋巴水肿早期,明显的皮下纤维化发生前是最有效的。
王岭等[16]对50例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病人采用压力泵治疗,每日2次,连续3周,观察治疗前后肘横纹上10cm处双上臂周径的变化,治疗前双上臂周径差值为5.5cm±0.7cm,治疗后双上臂周径差值为2.2cm±0.7cm;同时对14例病人在治疗前后分别行双侧上肢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观察淋巴流量的变化,提示治疗后双臂淋巴流量差值明显低于治疗前。
3.1.5 微波理疗陈勇龙等[17]对64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采用微波治疗,每天微波照射1小时,2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经过二个疗程治疗。
治疗后随访1个月~2年。
结果显示:症状明显消退,患侧肢体的水肿消退明显,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1);“丹毒”样发作的频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也有显著差异(P<0.01);患肢的弹性得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