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技术
糖尿病的研究报告

糖尿病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一、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的长期升高。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者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且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本研究报告旨在总结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包括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相关的新兴研究领域。
二、糖尿病的发病机制1. 遗传因素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突变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特别是类型1糖尿病,其发病与HLA基因复合体的变异有关。
2.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
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3. 自身免疫自身免疫也是类型1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素分泌细胞受损,从而引发糖尿病。
三、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1. 诊断方法目前,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测量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此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诊断与监测。
2. 治疗方法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体重管理。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等。
四、新兴研究领域1.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改变糖尿病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治疗糖尿病。
2. 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一种前沿的研究领域,通过将干细胞转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可以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3. 人工胰腺人工胰腺是一种结合了胰岛素泵和连续血糖监测系统的设备,可以实现自动化胰岛素治疗,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便捷的治疗方式。
五、结论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诊断与治疗方法不断进步。
新兴研究领域如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和人工胰腺等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希望。
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深入探索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糖尿病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不断增加,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这一疾病,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以期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治理糖尿病提供指导。
1. 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一种常见的科学方法,通过对人群中患有或易患有某种特定健康问题(如2型或1型糖尿糖尿糖尿糖尿糖尿)进行调查来收集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理解该问题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发生率以及与其他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
2.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进行生物医学和药物治理相关实验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对于某种特定药物或治理方法在人体中应用之前,往往需要通过动物实验来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动物模型中,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给小鼠注射胰岛素来模拟1型糖尿病,进而研究新型胰岛素治理方法的效果。
3.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种在糖尿病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技术手段。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对基因、蛋白质和细胞等分子水平进行深入的研究。
例如,通过PCR技术可以检测和分析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变异;通过蛋白质质谱技术可以鉴定和定量与胰岛素相关的蛋白质;通过细胞培养和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模拟和修复与1型或2型糖尿糖尿糖尿糖尿病相关的细胞功能。
4. 生物信息学方法生物信息学方法是一种应用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和数学等方法来处理、存储、分析和理解生物信息数据的手段。
在大规模基因测序等高通量数据时代,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于揭示复杂代谢网络中与糖代谢有关的关键基因、蛋白质和代谢途径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科学家们可以在大规模样本中发现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变异和表达模式,从而为糖尿病的预测、诊断和治理提供重要线索。
5. 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是通过对人体组织或动物模型中的样本进行显微镜观察,以了解与糖尿糖尿糖尿糖尿病相关的组织结构、蛋白质表达以及免疫反应等。
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

《糖尿病诊疗指南 2023 版解读》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糖尿病的诊疗指南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2023 版糖尿病诊疗指南的发布,为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学、规范和精准的指导。
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重要内容和意义,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糖尿病的定义和诊断标准糖尿病的定义是指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
2023 版糖尿病诊疗指南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的血糖水平。
具体如下:1. 空腹血糖≥7.0mmol/L 可诊断为糖尿病。
2. 随机血糖≥11.1mmol/L 可诊断为糖尿病。
3. OGTT 中 2 小时血糖≥11.1mmol/L 可诊断为糖尿病。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糖尿病时应排除其他引起血糖升高的因素,如应激、药物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和监测指标,其诊断切点为≥6.5。
二、糖尿病的分型糖尿病的分型主要依据病因和发病机制,2023 版指南将糖尿病分为 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四大类。
1. 1 型糖尿病1 型糖尿病通常发病较急,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起病时多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是其主要发病机制。
胰岛素绝对缺乏是 1 型糖尿病的特征,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2. 2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占糖尿病患者的大多数。
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相互作用有关。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 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但多数患者仍可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
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及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及标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常伴随高血糖水平和胰岛功能异常。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及标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疾病。
一、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对于糖尿病的诊断,临床上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1. 空腹血糖检测(FPG):患者需要在至少8小时的禁食后采集血样,用于测量空腹血糖水平。
判断标准如下:a) 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表示空腹状态下血糖水平升高,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b) 血糖水平在6.1-6.9mmol/L(110-125mg/dL)之间,可能存在空腹血糖异常,属于糖尿病前期,需进一步确认。
c) 血糖水平<6.1mmol/L(110mg/dL),属于正常范围。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患者需要在空腹状态下,饮用75g葡萄糖溶液,随后于2小时内采集血样进行血糖测定。
判断标准如下:a) 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表示耐糖能力异常,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b) 2小时血糖水平在7.8-11.0mmol/L(140-199mg/dL)之间,可能存在耐糖能力受损,属于糖尿病前期,需进一步确认。
c) 2小时血糖水平<7.8mmol/L(140mg/dL),属于正常范围。
3. 随机血糖检测:随机血糖指非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水平检测,无需特定的时间限制。
判断标准如下:血糖水平≥11.1 mmol/L(200 mg/dL),结合典型症状(多饮、多尿、消瘦)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共识,以下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 空腹血糖(FPG)诊断标准:a) 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
糖尿病诊断分型及治疗

糖尿病诊断分型及治疗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既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也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常见分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糖尿病的分型1.1 第一型糖尿病(T1DM)第一型糖尿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少年型糖尿病,是由自身免疫攻击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或质抗胰岛素分泌功能不足而引起的疾病。
主要特点是体重减轻、胰岛素严重缺乏、血糖明显升高。
1.2 第二型糖尿病(T2DM)第二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
它主要是由于胰岛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减少导致的。
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增加。
1.3 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时发生的葡萄糖代谢紊乱,是孕妇在妊娠期间发生的一种糖尿病。
多见于妊娠后期,常伴有胰岛素抵抗,但又不足以满足妊娠所需的胰岛素需求。
如果不得到及时的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
二、糖尿病的治疗方法2.1 第一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第一型糖尿病是一种无法逆转的疾病,患者终生都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包括胰岛素种类、剂量、注射时间等。
此外,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还需要通过控制饮食和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来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
同时,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并随时调整胰岛素剂量以及饮食和运动方案,以使血糖波动在理想范围内。
2.2 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体重管理。
患者需要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控制饮食总热量摄入。
此外,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水平。
体重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减轻体重可以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
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和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和标准【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空腹血糖水平2.餐后 2 小时血糖水平3.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二、糖尿病的分型及治疗方法1.一型糖尿病2.二型糖尿病3.治疗方法:饮食控制、降糖药物、胰岛素治疗正文(篇1)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病率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基于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常见分型以及治疗方法。
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空腹血糖水平: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水平在 3.9-6.1mmol/l 之间。
如果空腹血糖水平高于 7.0mmol/l,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如果空腹血糖水平在 6.1-7.0mmol/l 之间,则被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或又称为糖耐量减低。
2.餐后 2 小时血糖水平:餐后 2 小时血糖是指进食后 2 小时测量的血糖水平。
正常人的餐后 2 小时血糖水平在3.9-7.8mmol/l 之间。
如果餐后 2 小时血糖水平高于 7.8mmol/l,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如果餐后 2 小时血糖水平在 7.8-11.1mmol/l 之间,则被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或又称为糖耐量减低。
3.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是一种诊断糖尿病的方法,主要通过测量空腹血糖、餐后半小时血糖、餐后 1 小时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以及餐后 3 小时血糖水平来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
在诊断糖尿病时,主要看空腹血糖和餐后 2 小时血糖水平。
二、糖尿病的分型及治疗方法1.一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糖尿病,主要发生在年轻人身上。
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胰岛素泵或注射胰岛素,以平稳控制血糖。
2.二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利用障碍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糖尿病,主要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尤其是肥胖者。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以及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治疗。
总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血糖水平,治疗方法则根据糖尿病的类型和个体情况制定。
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

【病理生理】
糖尿病的代谢紊乱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生物活 性或其效应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的。总的 来说:
1.葡萄糖: 患糖尿病时,葡萄糖在肝、脂肪和肌肉组 织的利用减少以及肝糖输出增多是发生高 血糖的主要原因。
2.脂肪:
由于胰岛素不足,脂肪摄取葡萄糖及从血 浆移除甘油三脂减少,脂肪合成减少。脂 蛋白酯酶活性低下,血游离脂肪酸和甘油 三酯浓度升高。在胰岛素缺乏时,脂肪组 织大量动员分解,产生大量酮体,若超过 机体对酮体的氧化能力,则大量酮体在体 内积聚形成酮症或发展为酮症酸中毒。
正常
≥6.1 <7.0 <7.8
空腹 负荷后2小时
<6.1 <7.8
【鉴别诊断】 主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尿糖阳性、血糖增高和特 殊类型糖尿病相鉴别。 • 1.肾性糖尿:因肾糖阈降低所致,虽尿糖阳性, 但血糖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正常。
• 2.继发性糖尿病: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库 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可分别因生长激素、皮质 醇、儿茶酚胺分泌过多,对抗胰岛素而引起继发 性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
对症治疗 – 止痛:慢心律、三环类抗抑郁剂(丙咪嗪等)、 曲马多、左旋苯丙胺、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
胃轻瘫 少食多餐,减少食物中脂肪含量 口服胃复安、多潘立酮
– 体位性低血压 预防为主 下肢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穿弹力袜 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者可口服氟氢考的松 禁止使用扩张小动脉的降压药 降压药剂量以站位血压为准,而不能以卧 位血压为达标血压
分期 肾小球高滤过期 ( Ⅰ期 ) 无临床表现的肾损害期 (Ⅱ期) 早期糖尿病肾病期 (Ⅲ期) 临床糖尿病肾病期 (Ⅳ期) 肾小球滤过率 增高 病理变化 肾小球肥大 系膜基质轻度增宽,肾 小球基底膜轻度增厚 系膜基质增宽及肾小球 基底膜增厚更明显 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 缩及肾间质纤维化 肾小球硬化、荒废,肾 小管萎缩及肾间质广泛 纤维化
国内外关于糖尿病的研究、诊断与治疗方案

国内外关于糖尿病的研究、诊断与治疗方案一、关于糖尿病的研究:1. 糖尿病的遗传基础研究:研究表明,糖尿病是由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疾病。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如INS、PPARG、TCF7L2等。
2. 血糖控制方面的研究: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研究表明,血糖控制得越好,患者将来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将越低。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也被广泛研究用于糖尿病治疗。
3. 并发症方面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近年来,对于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也有了很多的研究,如利用血管生成素转化酶抑制剂防止糖尿病肾病、通过勃肯酸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4. 新型技术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的应用:新型技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如无创监测技术、胰岛素泵等。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涉及到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因此研究糖尿病不仅有望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还可以为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手段,预防和降低糖尿病的发病和并发症风险。
二、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水平,但又未达到糖尿病的标准。
糖尿病前期的血糖范围为空腹血糖6.1-6.9 mmol/L,餐后血糖7.8-1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5.7%-6.4%。
糖尿病的诊断需要进行血糖测定,正常血糖水平为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5.7%。
若患者有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时,若空腹血糖≥7.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三、治疗方案:糖尿病前期的治疗应包括饮食调节、体育锻炼、体重控制等,同时要去除引起高血糖的危险因素。
若糖尿病前期患者存在高危因素(如家族史等),需要进行药物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技术
【摘要】针对糖尿病的致病因素,表现症状,确定诊断标准,进行科学预防及治疗,达到良好控制此病的目的。
【关键词】糖尿病病因症状治疗预防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
糖尿病分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ⅱ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 致病原因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从而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障碍。
但是,近年研究证实,伴有情绪反应的应激可诱发糖尿病的发生,加速糖尿病的进程。
ⅰ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ⅱ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2 症状
首先患者会有三多一少现象,口渴、多饮、多尿,特别是夜间尿多。
出现不能说明原因的体重减轻。
突然出现视力障碍,眼前有黑影飞舞或因白内障而出现视物模糊,视力明显下降。
身上反复长疖,皮肤发痒并且易出现化脓性感染。
年龄较轻即有白内障或视力明显减
退的症状。
感染上了肺结核且病情发展迅速。
四肢对称性的麻木、疼痛或感觉过敏。
原因不明的浮肿。
ⅰ型糖尿病早期症状有女性病友外阴出现不明原因的瘙痒。
3 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血糖和临床症状。
以下诊断标准是1999年得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等认同并建议在中国执行。
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0mmol/l(检查近三个月的血糖变化总体情况)。
血糖浓度单位:其一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 (11.1 mmol/l)。
其二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 (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其三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 (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200mg/dl (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4 预防方法
4.1 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措施的对象是一般人群,目的是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又称为初级预防。
一级预防措施包括:
4.1.1 健康教育糖尿病的人群预防是病因预防,最重要的措施是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教育对象不仅是糖尿病患者和家属,还着眼于以预防为目的的公共教育,使整个社会提高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4.1.2 预防和控制肥胖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肥胖者尤其是高血压肥胖者,减轻体重就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肥胖者应严格限制吃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防止能量的过分摄取。
4.1.3 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经常性的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强心血管的功能,从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4.1.4 提倡膳食平衡首先要调节饮食,避免能量的过多摄入。
可用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取代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膳食纤维有益于控制血糖,改善脂蛋白构成,因此富含纤维素的天然食品如谷类、水果、蔬菜应该首选。
其次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血清胆固醇是饱和脂肪酸高水平摄入的标志。
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且血清胆固醇高的人尤应注意避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过多。
提倡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膳食结构,碳水化合物可占总热量的50%-60%,限制脂肪摄入到总热量的30%以下,其中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1。
4.1.5 戒烟、限酒烟和酒对血管的损害是很大的,烟草里的尼古丁对心血管和阴茎血管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长期大量地喝酒则同时损害血管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日常生活中,戒烟限酒对健康大有裨益。
4.2 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就是针对高危人群的预防。
通过定期筛查尽量做到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预防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
进展。
强调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监测和定期筛查,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主要措施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者。
糖尿病的筛检不仅要查出隐性糖尿病人、未引起注意的显性糖尿病人,而且要查出igt(糖耐量低减)者。
igt是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其转归具有双向性,既可转为糖尿病,又可转为正常。
因此,在此阶段采取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和临床意义。
4.3 三级预防
是针对病人的预防措施,强调糖尿病的规范的治疗和疾病管理。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
5 治疗方式
5.1 人体免疫治疗
通过人体免疫特殊物质几丁聚糖控制治疗糖尿病是目前医学界认
可的好方法。
几丁聚糖被誉之谓“人体环保剂”、“长寿素”,被国际和中国医学界均例为人体必需的“第六生命要素”。
现在日本控制“糖尿病”首选为“几丁聚糖”。
“几丁聚糖”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了至关重要的两个目标:一是血糖值下降。
二是改善引起的并发症、并配合逐渐治愈。
其途径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刺激达到组织氧的释放,纠正酸中毒,对受伤的β细胞进行修复。
5.2 饮食定时定量
根据年龄、性别、职业、标准体重估计每日所需总热量。
男性比女性每天所需热量要高约5%。
而年龄大小不同所需热量也有差异,一
般青少年大于中年人,中年人大于老年人,平均每千克体重/日各高5%~10%。
而不同体力劳动者每天消耗能量也不同。
轻体力劳动者每千克体重每日消耗30~35千卡热量;中等体力劳动者每千克体重每天消耗35~40千卡热量;重体力劳动者每千克体重每天需40千卡以上热量。
饮食中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的比例,要合理安排和调整。
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要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
糖尿病病人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5%~60%;蛋白质摄入量不应超过每日总热量的15%。
以每日每千克体重0.8~1.2克为宜。
发育期的青少年及孕妇、乳母或特殊职业者及其它合并症的病人可酌加至1.5克左右;每日脂肪摄入总量不能超过总热量的30%,以每日每千克体重0.6~1克为好,如肥胖病人,尤其有血脂过高或有动脉硬化者,脂肪摄入量应视情况进行调整。
5.3 运动治疗
运动疗法是依据患者的功能情况和疾病特点,利用体育锻炼防治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帮助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有效方法。
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好处人人皆知。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运动疗法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肥胖患者更为重要。
5.4 药物治疗
中国ⅱ型糖尿病治疗指南,对于肥胖型的ⅱ型糖尿病首选二甲双胍,而非肥胖型的ⅱ型糖尿病则首选磺脲类降糖药。
目前,更主张早期联合用药,也即尽快地进入两药联合阶段,如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降糖药,如两药联合仍不能良好控制血糖,则可以三药联合,
如再增加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糖苷酶抑制剂、甚或应用glp1类似物或ddp4抑制剂等。
但一般情况下,如三药联合治疗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则增加胰岛素,首先可选用长效胰岛素如地特胰岛素或干警胰岛素等胰岛素类似物,也可选用中效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而口服降糖药不变。
若仍疗效不佳,则改为胰岛素治疗,一天两次到一天4次不等,但更倾向于一天4次,也可选用胰岛素持续皮下注射。
总之,正确运用好三类基本疗法,包括饮食、运动、降糖药物在内的综合疗法而进行终生性治疗。
学会自我保健知识,积极预防各种慢性并发症发生,控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延缓其发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坚持治疗达标的原则是治疗糖尿病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