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治疗
紫外线治疗仪原理

紫外线治疗仪原理
紫外线治疗仪的原理是利用紫外线的特殊光谱对人体进行治疗。
紫外线被分为UVA、UVB和UVC三个波段,它们有不同的
波长和穿透能力。
UVA波段的紫外线长波能够穿透皮肤的表层,进入皮肤深层,对皮肤组织有较强的穿透力。
UVA紫外线在皮肤内能生成活
性氧化物,从而起到抗炎、消炎、杀菌、增强细胞免疫力的作用。
UVB波段的紫外线中波能够被大气层吸收,只有一小部分能
够到达地面。
UVB紫外线对皮肤的表层有较强的照射能力,
能够刺激皮肤产生大量的维生素D,同时也有抗炎、杀菌的作用。
但过度的UVB照射会导致皮肤晒伤和皮肤癌。
UVC波段的紫外线最短波,但也是最强的紫外线,大部分都
被大气吸收,不会到达地面,因此不用作治疗。
在实际的治疗中,根据疾病的不同和患者的情况,可以选择使用不同波长的紫外线进行治疗。
治疗仪通常会配备特殊的光源和滤波器,以确保所使用的紫外线波长和强度符合治疗要求。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暴露在光照下,使得紫外线能够直接作用于皮肤,并达到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紫外线治疗仪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且治疗时间、波长和强度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避免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
紫外线疗法

紫外线疗法
6.患者的非照射区必须以布巾盖严,予以保护。 7.应告诉患者红斑量以上剂量照射后皮肤上会出现 红斑,体表照射后不要擦洗局部或洗澡,也不要用冷 热治疗或外用药物刺激。口腔内照射后不要立即喝热 水、吃酸性食物。 8.紫外线照射与其它物理因子治疗相配合应用时, 应注意安排先后顺序。如紫外线与超短波、红外线等 能产生温热效应的治疗相配合时,一般应先行温热治 疗,后照射紫外线。 9.紫外线照射疗程中不要用光敏药物、吃光敏食物。 对使用光敏剂的患者应先测定用光敏剂后本人的生物 剂量,再开始治疗,以防紫外线过量。
细菌和病毒有明显杀灭和抑制作用。 中波紫外线(UVB)280-320nm.红斑反应强,比较
活跃,能够抗佝偻、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和黑色素产生, 抑制变态反应。 长波紫外线(UVA)320-400nm.红斑反应弱,会引 起荧光反应、光毒反应、光变态反应。
人体皮肤对紫外线的反射,折射,吸收和穿 透
0级红斑(亚红斑量):1个MED以下,皮肤无红斑反应。
Ⅰ级红斑(弱红斑量):1~3个MED,皮肤有微弱的红斑 反应,界限可辨,约24h后消退。 Ⅱ级红斑(红斑量):4~7个MED,皮肤有鲜红色红斑, 稍肿,轻度灼痛,2~3d后消退,伴轻度色素沉着。 Ⅲ级红斑(强红斑量):8~12个MED,皮肤有暗红色红 斑、水肿、灼痛,4~5d后消退,伴色素沉着。 Ⅳ级红斑(超红斑量):10个MED以上,皮肤有暗红色 红斑、水肿、出现水疱、剧烈灼痛,5~7d后消退,伴明显 色素沉着。
全身照射适用于佝偻病、骨软化症、 骨质疏松症、骨折、免疫功能低下、 银屑病等
适 应 症
紫外线疗法
禁忌症
紫外线疗法
治疗技术和方法
仪器设备
紫外线光疗须知

窄谱UVB/UV A紫外线光疗须知
1.我科使用的是芯片式高能窄谱UVB/UV A光疗仪,该品牌是国内认证最佳的产品,请广大患者放心治疗。
2.治疗中所有患者必须佩带UV专用防护眼镜。
3.进行治疗的患者必须暴露治疗部位,男性患者进行生殖器周围部位治疗时,如果光斑会覆盖到生殖器部位,应遮挡生殖器部位,保护正常组织不受照射,遮盖的形状、面积不能轻易变化。
4.患者治疗部位暴露的皮肤范围,在每次治疗中应一致或不断缩小,否则可能出现新暴露的皮肤有晒伤反应。
5.每次治疗时都应为贴肤治疗,按压的力量也不应有较大差别,以免治疗部位产生较大形变,造成治疗剂量的改变。
6.治疗期间病灶部位应避免额外的日光照射。
治疗当日外出时暴露部位应使用SPF15以上的防晒霜。
7.紫外光治疗后不宜马上沐浴,以免减少紫外线的吸收。
8.UVB进行治疗期间,不宜食用酸橙、无花果、香菜、野菜(如马齿苋)、莴笋等光敏作用的蔬菜及四环素、磺胺、异丙嗪、冬眠灵、炔诺酮等具有光敏作用的药物。
9.UV A进行治疗期间,应在临床指导下,在光疗前两小时服用专用的光敏类药物“补骨脂素”,以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10.治疗后涂护肤剂,可减轻光毒反应,避免皮肤干燥的不适。
紫外线在疾病中应用的原理

紫外线在疾病中应用的原理1. 紫外线的介绍紫外线是指波长介于10纳米到400纳米之间的电磁辐射。
根据波长的不同,紫外线可以分为紫外A(UVA)、紫外B(UVB)和紫外C(UVC)三个区域。
紫外线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
2. 紫外线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原理紫外线治疗(Phototherapy)是通过照射患者的皮肤,利用紫外线的特性来治疗和预防皮肤疾病。
其应用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免疫调节紫外线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
在许多皮肤疾病如银屑病、荨麻疹等的治疗过程中,免疫调节是其主要的治疗机制之一。
紫外线照射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和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疾病的症状和控制病情的发展。
2.2 抗菌作用紫外线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特别是紫外C区域的短波紫外线,对细菌、病毒和真菌有很好的杀灭效果。
因此,在某些皮肤疾病中,紫外线治疗可以通过杀灭病原微生物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2.3 血管扩张紫外线照射可以促使血管扩张,提高皮肤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的供应。
这对于一些慢性皮肤疾病如湿疹、皮肤瘙痒等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血管扩张还可以加快伤口的修复和愈合,促进组织的再生和恢复。
2.4 抗炎作用紫外线照射能够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组织内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炎性介质的释放。
这对于一些炎症性皮肤疾病如银屑病、湿疹等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2.5 血液净化紫外线照射还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净化,清除血液中的废物、毒素和炎性介质,提高血液的纯净度和氧含量。
这对于一些血液循环障碍的皮肤疾病和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3. 紫外线治疗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紫外线治疗适用于多种皮肤疾病,例如:•银屑病•风湿性关节炎•湿疹•慢性荨麻疹•白癜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细菌感染等。
然而,紫外线治疗也有一些注意事项:•紫外线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紫外线疗法(标准版)

紫外线疗法【适应症】紫外线有抗炎、镇痛、抗佝偻病、脱敏、促进组织再生和促进皮下淤血吸收的作用。
用于治疗疖、痈、淋巴结炎、肺炎、带状疱疹、中耳炎、关节炎、神经炎、荨麻疹、过敏性鼻炎、佝偻病、骨质软化症、白癜风、银屑病等。
【禁忌症】红斑狼疮、急性多发性湿疹、血卟啉病或日光性皮炎、皮肤癌变、着色性干皮病等。
【操作】(一)高压汞灯灯管点燃10分钟且发光稳定后,开始照射,低压汞灯灯管点燃后,可立即照射。
(二)照射前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服用过光敏剂,如碘剂、奎宁及磺胺药。
向患者说明照射后皮肤应出现的反应。
(三)照射部位皮肤应清洁,膏药、油脂等应清除,伤口先换药。
(四)操作者和患者均带防护眼镜。
(五)患者初次照射应先测定其生物剂量,亦可用平均生物剂量。
(六)生物剂量(MED)测定法:长方形金属片或X线胶片,中间挖6或8个长方形孔,每孔为1.5cm×0.5cm,孔距0.5cm,上置一可遮盖或暴露各孔的活动板,测定时将其放在一定的部位上,用布巾遮盖四周。
测定部位多选下腹正中线旁或上臂内侧。
测定时灯距高压汞灯常为25~50cm,低压汞灯照射多采用直接接触照射。
将稳定后之光源垂直于测定部位,按一定时间(一般为5秒)依次抽动插板,照射各孔。
此时各孔接受的照射时间逐渐递增。
照射后8小时观察测定部位,以出现弱红斑孔的照射时间为一个生物剂量。
如照射后各孔均未出现红斑或全部出现红斑,则应适当增或减每孔照射时间,重新测定。
测定生物剂量局部避免做热敷。
(七)以同等条件测得20名以上不同年龄、性别的正常成年人的生物剂量,求出平均值,即为该灯的平均生物剂量。
每3~6个月重复测定一次,更换灯管时应重新测试。
(八)非照射区用孔巾或白布盖好,以后每次照射都要与上次照射之边缘对齐。
(九)按医嘱要求准确计算照射剂量。
由于身体各部位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不同,所以同一剂量所需的照射时间不同,如所用灯的平均生物剂量为4秒,患部皮肤的敏感系数为2,医嘱上定为中红斑(5MED)照射,首次照射时间为4×2×5=40秒,以后视皮肤反应每次递增上次量的10%~30%。
紫外线的康复治疗作用原理

紫外线的康复治疗作用原理
紫外线的康复治疗作用原理是通过紫外线的特定波长和强度作用于人体,从而产生生物效应,促进康复治疗。
紫外线主要有三种波长:紫外A波(UVA,315-400 nm)、紫外B波(UVB,280-315 nm)和紫外C波(UVC,200-280 nm),其中UVA和UVB在康复治疗中应用较为常见。
在康复治疗中,紫外线可产生以下生物效应:
1. 抗炎作用:UVA和UVB可以促进炎症介质的降解和抑制炎症反应,发挥抗炎作用,适用于治疗皮肤炎症、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2. 光感作用:紫外线能够刺激视网膜,通过调节脑内啡肽、血管收缩素等物质的分泌,起到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季节性情感障碍等疾病。
3. 免疫调节作用:紫外线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提高抗菌、抗病毒等免疫能力,适用于治疗免疫功能低下、过敏性疾病等。
4. 促进伤口愈合作用:紫外线可以促进伤口愈合,增加胶原蛋白合成和细胞增殖,改善组织供血和代谢,适用于治疗慢性创伤、溃疡等疾病。
总的来说,紫外线康复治疗作用原理是通过紫外线的特定波长和强度作用于人体,改变生物系统的生理和代谢过程,从而促进康复治疗。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紫外线治疗应该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过量或不正确使用可能会引起皮肤炎症、过敏等不良反应。
紫外线治疗

三、紫外线的治疗作用
• • • • • • 消炎作用 镇痛作用 抗佝偻作用 促进组织再生 杀菌作用 脱敏作用
三、紫外线的治疗作用
3.1 消炎作用
紫外线红斑具有良好的消炎作用。红斑区血 液循环加速,温度升高,新陈代谢旺盛,血 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对炎性渗出物吸收加 快,白细胞数量增加,吞噬功能增强,免疫 防御功能提高等。紫外线照射对浅表组织内 的细菌有直接杀灭作用,这些对控制炎症感 染、加快炎症恢复均有重要作用。
五、紫外线照射方法
– 红斑量照射时,要求在前次照射的红斑消退 后,再开始下次照射。 – 红斑量照射后,由于皮肤增厚、色素沉着, 对紫外线敏感性降低,重复照射剂量要相应 增加,一般要增加30-50%。同一部位照射一 般不超过3-5次。
五、紫外线照射方法
– 红斑量照射面积,I、II级红斑量照射,一般 成人每次不超过800cm2,III级红斑量不超过 250cm2 ,IV级红斑量不超过30cm2。 – 局部照射要考虑到机体不同部位对紫外线的 敏感性的差异。
五、紫外线照射方法
人体不同部位敏感性的比较(以腹部为1)
胸腹部、背部 颈部 臀部 大腿内侧 大腿外侧 1 1.2 1.8 1.5 2
五、紫外线照射方法
小腿内侧 小腿外侧 手背部 足背部 面部 头皮 4 6 8 12 1.2 2.5
五、紫外线照射方法
5.2.1 常规照射
暴露照射部位, 除去皮肤上附着物, 非照射部位用白步盖好,照射野要 固定。
紫外线疗法
卫生部北京医院康复医学科 宋小燕
紫外线疗法
• • • • 紫外线生物物理学特征 紫外线生物学和生理学作用 紫外线的治疗作用 紫外线治疗技术
• 紫外线照射方法
• 紫外线临床应用 • 禁忌症
简述不同波长紫外线的治疗作用

简述不同波长紫外线的治疗作用一、引言紫外线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具有多种治疗作用。
在紫外线中,根据其波长不同,可分为UV A、UV B和UV C三种类型。
本文将对这三种不同波长紫外线的治疗作用进行简要介绍。
二、U V A紫外线的治疗作用U V A紫外线波长为320-400纳米,穿透力较强,能够深入皮肤表层达到真皮层。
它具有以下治疗作用:1.光敏感治疗U V A光能激活特定药物(光敏剂),用于治疗光敏感性皮肤病,如牛皮癣、白斑、多形性光斑等。
2.皮肤抗炎作用U V A光能够减轻皮肤炎症,抑制免疫反应,用于治疗疥疮、湿疹等炎症性皮肤病。
3.皮肤老化改善U V A光可以刺激胶原蛋白的合成,改善皮肤弹性和皱纹,用于美容抗衰老治疗。
三、U V B紫外线的治疗作用U VB紫外线波长为280-320纳米,比UVA具有更强的紫外线照射效果。
它主要具有以下治疗作用:1.抗炎作用U V B光能够减轻炎症反应,抑制免疫反应,用于治疗银屑病、湿疹等炎症性皮肤病。
2.光疗作用U V B光能够促进皮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伤口愈合,用于治疗乳腺炎、口腔溃疡等。
3.血液光疗作用U V B光能够激活血液光敏剂,用于治疗淋巴瘤、骨髓瘤等血液系统疾病。
四、U V C紫外线的治疗作用U V C紫外线波长为200-280纳米,具有细菌灭活、病毒抑制和真菌杀灭等作用。
但UV C紫外线对人体伤害较大,目前主要用于空气和水处理等领域,医学应用较少。
五、总结不同波长的紫外线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U V A紫外线可用于光敏感治疗和皮肤老化改善;U V B紫外线主要用于皮肤抗炎和光疗作用;U VC紫外线用途较少,主要用于空气和水处理。
在应用紫外线治疗时,需要明确治疗目的和波长选择,并合理控制紫外线照射时间和剂量,确保治疗效果同时减少潜在的风险。
以上为简述不同波长紫外线的治疗作用,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紫外线的剂量单位
医疗上计算紫外线剂量多采用物理定 量法和生物定量法。
• 物理定量法 是计算紫外线照射到单位面
积上的剂量。照射剂量等于光强 (W/cm2)和照射时间(s)的积,单 位为焦耳(J)。 • 生物学定量法 以生物剂量为单位。
• 生物剂量或最小红斑量(MED):
1个生物剂量即:紫外线灯管在一定距离 (50cm或30cm)垂直照射下引起机体 最弱的红斑反应(阈红斑反应)所需的 时间。
2 、多孔照射
3 、中心重叠照射
病灶的中心用大剂量照射,周围用较小 剂量。多用于化脓性炎症、创口感染等。
4 、穴位照射
– 局部照射多采用红斑量照射,一般采用平均 生物剂量
– 红斑量照射时,要求在前次照射的红斑消退 后,再开始下次照射。 – 红斑量照射后,由于皮肤增厚、色素沉着, 对紫外线敏感性降低,重复照射剂量要相应 增加,一般要增加30-50%。同一部位照射 一般不超过3-5次。
2 镇痛作用
紫外线照射可使痛阈升高,感觉时值延长。
3 抗佝偻作用 4 促进组织再生
小剂量紫外线照射可促进组织细胞再生。
5 杀菌作用
254-257nm杀菌作用最强。
6 脱敏作用
四、紫外线治疗技术
1 紫外线光源 (1) 汞紫外线灯
1)高压汞灯 辐射光谱为248-577nm, 紫外线光谱主峰在365nm。 2)低压汞灯 又称冷光紫外线灯。紫外 线光谱以短波为主,254nm在80%以上。
3) 红斑组织学改变
• 紫外线红斑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组织学 改变主要在表皮组织,真皮改变较小。 • 照射后30分钟,即可见到血管扩张、充 血、渗出增加和白细胞增多,8-24小时 达到正常,24-48小时可见表皮细胞和组 织间水肿,72小时见到丝状分裂增生改 变,7-10天组织增生下降,30-60天逐渐 恢复正常
体腔照射
体腔照射多借助石英导子进行,石英具 有很强的透过紫外线的能力,其纯度愈高, 透过紫外线能力愈好。根据治疗部位要求, 可制成不同形态和大小的石英导子。
六、紫外线临床应用
1 预防、保健
长期接受日光不足,可进行全身紫外 线照 射。提高机体抵抗能力。预防佝偻病。 2、外科疾病:丹毒、蜂窝织炎、淋巴腺炎、浅静 脉炎、疖、痈、乳腺炎、软组织损伤、皮下淤 血、压疮、冻伤、烫伤、化脓性创口、窦道等。 3、内科疾病:急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 风湿性关节炎、溃疡病、慢性胃炎、骨软化病、 肌纤维织炎、神经炎(痛)等。
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免疫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IL-1含量增加。 4 对血液的影响
小剂量全身照射:加速血液有形成分再生 治疗继发性贫血;大剂量可使红细胞、血色 素减少。
三、紫外线的治疗作用
1 、消炎作用
紫外线红斑具有良好的消炎作用。红斑 区血液循环加速,温度升高,新陈代谢 旺盛,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对炎性 渗出物吸收加快,白细胞数量增加,吞 噬功能增强,免疫防御功能提高等。紫 外线照射对浅表组织内的细菌有直接杀 灭作用,这些对控制炎症感染、加快炎 症恢复均有重要作用。
根据生物学作用通常分为三波段:
• 长波紫外线(UVA),波长为320-400nm: 色素沉着、荧光反应强,生物学作用弱 • 中波紫外线(UVB),波长为280-320nm: 红斑反应最强,生物学作用最强 • 短波紫外线(UVC),波长为180-280nm: 对细菌和病毒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强 • 短于200nm的紫外线很难穿透空气,又称真空 紫外线
– 红斑量照射面积,I、II级红斑量照射,一 般成人每次不超过800cm2,III级红斑量 不超过250cm2 ,IV级红斑量不超过30cm2。
– 局部照射要考虑到机体不同部位对紫外线的 敏感性的差异。
人体不同部位敏感性的比较(以腹部为1)
胸腹部、腰、背部 颈部 上臂、大腿内侧 臀部 前臂区侧、大腿外侧 头皮 、前臂伸侧 小腿内侧 小腿外侧 手背部 足背部 面部 1 1.2 1.5 1.8 2 2.5 4(3) 6(4) 8 12 1.2
3 妇产科疾病:外阴炎、外阴瘙痒、会阴 破裂、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等。 4 儿科疾病:佝偻病。 5 皮肤科疾病:瘙痒症、银屑病、毛囊炎、 痤疮、圆形脱发、神经性皮炎、皮肤结 核、慢性湿疹、玫瑰糠疹等。 6 其他科疾病:急、慢性扁桃体炎、咽炎、 喉炎、鼻炎、外耳道炎(疖)、鼓膜炎、 口腔溃疡、眼睑炎、尿道炎、肛管炎、 肛裂、溃疡性直肠炎等
4)紫外线红斑分级
5) 影响红斑反应的因素
• 生理状态的改变:月经前期反应增强,后 期减弱。妊娠期红斑反应增强,产后红斑 反应减弱。 • 疾病因素:高血压、甲亢、活动性肺结核、 糖尿病、卟啉症等,红斑反应增强;粘液 水肿、伤寒、气性坏疽、营养不良、甲低、 丹毒等红斑反应减弱。 • 光敏药物能增强红斑反应。 • 其他:季节对红斑反应的影响,春季红斑 反应高于秋季,长期从事室内工作者比从 事室外工作者红斑反应强
二、紫外线生物学和生理学作 用
• • • • 红斑反应 色素沉着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对血液的影响
1.红斑反应
红斑反应: 一定剂量的紫外线照射皮肤,
经过一定时间,照射区出现均匀的、边界清 楚的红斑,称为紫外线红斑。 一般在照射后2-4小时出现反应, 12-24小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消退。
1)紫外线红斑与波长的关系
1934年由Codletz和Stair测得的红 斑曲线(国际标准曲线),以297nm为最 有效,在280nm有一低谷,254nm为第二 高峰。近年来研究,以254nm红斑效应最 强,280nm低谷不明显,随波长增加红斑 效应逐渐减弱,330nm降到最低水平。
2) 红斑形成机理 有以下几种学说:
• 组胺说:紫外线作用下引起蛋白分解,形成组胺 或类组胺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皮肤 粘膜发红。 • 血管内皮损伤说:从250nm到长波紫外线,可直 接作用于真皮血管,使之释放出激肽,引起血管 扩张。 • 溶酶体说:紫外线照射可使细胞溶酶体膜受损伤, 酶被释放出来,引起蛋白分解,血管扩张、充血 • 前列腺素说:实验证明,中波紫外线照射后 (3MED),6-12小时皮肤内前列腺素含量增加, 18小时达到高峰,48小时恢复正常水平。前列 腺素是一种炎性介质,可引起血管扩张、充血、 水肿、细胞损伤
七、禁忌症
活动性肺结核 高度动脉硬化 甲亢 红斑狼疮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紫外线过敏者 癌的局部
Thank you!
紫外线疗法
紫外线疗法
• • • • • • • 紫外线生物物理学特征 紫外线生物学和生理学作用 紫外线的治疗作用 紫外线治疗技术 紫外线照射方法 紫外线临床应用 禁忌症
一、紫外线生物物理学特 征
紫外线为不可见光线, 位于紫光以外。 利用紫外线防治疾病的方法成为紫外线疗法。
1 紫外线的波长
• 电磁波谱中紫外线位于可见光和X线之 间,即10-400nm。 • 医疗上的紫外线波为180-400nm。
2 荧光灯
低压汞灯的灯管内壁涂有荧光 物质,该荧光物质受254nm紫外线 激发辐射出较长波长的紫外线。其 波长取决于管壁的荧光物质。
五、紫外线照射方法
• 全身照射 • 局部照射
• 体腔照射
生物剂量的测定
患者初次照射应先测定其生物剂量 (或用平均值)。
• 生物剂量测定法: • ①测定部位有下腹中线旁侧、上臂内侧、胸骨旁侧、 大腿内侧,一般以下腹部测定为多。 • ②患者取合适体位,将测定器固定于所测部位,其余 部位遮盖好。测定时,常用的灯距为50cm。 • ③待紫外线灯发光稳定后,将光源垂直对准测定器, 酌情可按每隔5s、10s或15s依次抽动插板照射各孔, 直至6孔全部照射完毕。 • ④照射后6~12h观察测定部位,以出现最弱红斑孔的 照射时间为一个生物剂量。如在照射后24h观察,则 以尚存最弱红斑的前一孔(此孔红斑已消失)的照射 时间为一个生物剂量。 • ⑤如照射后6个孔均未出现红斑或全部出现红斑,则 应适当增减每孔照射时间,重新测定。 • ⑥测定生物剂量之当天局部避免刺激,以免影响生物 剂量的准确性。
2.0 2.9
例如:以50cm时照射10s为一个生物剂量, 则30cm时,10×0.5=5s;100cm时,10×2.9=29s
全身照射
四野照射,要求先测定生物剂量。照 射剂量一般采用亚红斑量,以后增加剂量视 病人反应或治疗要求而定。
局部照射
1、常规照射
暴露照射部位, 除去皮肤上附着物,非 照射部位用白步盖好,照射野要固定。 主要用于躯干部位。
2.色素沉着
• 直接黑色素沉着
照射后立即出现的变黑,1-2小时达到高 峰,6-8小时恢复正常。波长320-700nm 紫外线均可引起这种反应。
• 延迟性色素沉着(有治疗性意义的改变)
主要由290-320nm紫外线引起。短波紫 外线色素沉着作用较弱。长波段出现快, 消褪慢,可持续一年以上。 临床上可治疗色素脱失性皮肤病
3 紫外线对皮肤的穿透
紫外线对皮肤的穿透能力很弱,波长 愈短穿透能力愈弱。短波紫外线基本上 被表皮组织吸收,深度只有0.2-0.5mm。 中波和长波有少部分可达到真皮层。 △ C段波穿透深度主要在表皮浅层, A/B段可达到表皮深层、毛细血管和神 经末梢。
对比:粘膜对紫外线的反 应
• 粘膜红斑出现快、消失快: 粘膜无角质层与棘细胞层,在紫外线 照射下产生的扩张血管物质少,粘膜血 液循环丰富,扩张血管物质容易消散。 粘膜对紫外线透过能力高于皮肤。 粘膜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一般认为粘 膜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低于皮肤,约低2倍
生物剂量平均值测定法:以同等条件 测得20名以上不同年龄、性别的正常成 年人的生物剂量,求出平均值,即为该 灯的生物剂量平均值。每隔3~6个月重 复测定1次,更换灯管时亦须重测。
不同照射距离生物剂量计算
灯距cm
25
30
40
50
60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