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生物学特性共16页
经济动物学第十章蛇1

(一) 毒蛇
1.银环蛇 俗称银蛇、寸白蛇、48节、金钱白花蛇、 银包铁等。是当前人工养殖的主要蛇种。银环蛇全长60—
160cm,头呈椭圆形, 体背具有黑白相间的环 带,黑色环带较宽,白 色环带较窄,尾末端尖 细,腹两侧全为白色, 散布淡灰褐色斑。具有 前沟牙,毒腺中含剧烈 的神经毒。主要分布于 东南、西南地区。
卵生,雌蛇 怀孕越冬,个体发 育多在三年以上性成熟。发情交配期在8—11月,以9月为 旺期。产卵在六月 下旬至8月下旬,人工繁殖最多者20枚, 一般6—7枚。孵化温度一般在17—25℃相对湿度90%— 95%,孵化期为45天左右,孵化率可达90%以上。进行 人工孵化时,在孵化缸或桶内放入3︰1 沙土约为起体积 1/2,保温又通气。沙土用手捏成团,松手散开,这样的 湿度比较适宜。
6.滑鼠蛇
又称水律蛇、水南蛇等。滑鼠蛇行动比较
滑鼠蛇
二、常见人工养殖蛇
和侧面都有云豹状大斑纹。蟒蛇是当今世界上较原始的蛇种 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蛇,体长可达7 m,体重50—60kg 。 蟒蛇现为国家一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只在一些科研机 构或国家动物园进行人工养殖。
7.蟒蛇 头顶具大型盾片,前颌骨上也具牙齿。身体背面
一、 蛇的品种及生物学特征
(二)生物学特性
蛇类喜栖息在温度适宜、离水不远、捕食方便 的环境中,如灌木丛中、草丛或山地森林、树上、 多以洞穴为安身之地。喜食活的鼠、蛙蟾、小型雀 类以及鱼类等。一般春暖以后直到晚秋是蛇的活动 季节,特别是7—9月,气候炎热、雨量多,蛇特别 活跃。蜕皮是蛇的生长规律,具周期性,成蛇每年 蜕3—4次,幼蛇每年蜕4—5次。蛇是变温动物,秋 末到次年春季4—5月,为冬眠期,当外界水池、沟 边温度下降到 6—8℃蛇就停止活动。蛇为体内受精, 雄性具成对交配囊,多为卵生,亦有卵胎生。
蛇类科普知识

蛇类科普知识我国的蛇分布广泛,种类丰富,截至2012年6月的统计,中国蛇类总数约为240多种。
1、蛇的身体结构蛇全成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
头与躯干之间为颈部,界线不分明,躯干与尾部以泄殖肛孔为界。
蛇没有四肢,全身被鳞片。
1.头部普通无毒蛇呈圆锥状,吻端细然后端粗。
但大多数的毒蛇蛇头后部特殊宽大,呈三角形。
口腔内上颌骨和齿骨具有一对或数对齿,毒蛇的上颌齿往往特化,蝰蛇科毒蛇上颌齿呈中空管状,叫做管牙;眼镜蛇的毒牙侧面具沟,叫做沟牙。
2.躯干部呈长筒状,有鳞片掩盖。
背部鳞片较小,呈六角形或圆形,有些光滑,有些粗糙有棱,这是区分毒蛇和无毒蛇的一个重要特征。
腹部鳞片扁平,横向排列。
躯干后端的腹面具有一条裂痕,这就是肛门。
3.尾部肛门以后的部位为尾部。
尾部自前端向后端逐步变小。
雄蛇的尾部内侧有一对交配器,叫做半阴茎,平时收于尾部内侧,交配期间翻出体外,可见角质刺状突起,是蛇类分类学重要特征。
2、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方法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分无毒蛇一般头原形,,体型细长,体色较为灰暗,爬行速度快,皮肤一般具光泽。
毒蛇根据毒牙的结构可分为三大类:毒蛇根据分类学也可分为三大类:为管牙毒蛇(蝰蛇科下属蝰亚科和蝮亚科蛇类),前沟牙毒蛇(眼镜蛇科中的眼镜蛇亚科,环蛇亚科,海蛇亚科)和后沟牙毒蛇(以游蛇科的水蛇属,林蛇属为主)其中,前两种毒蛇毒性较强,后沟牙毒蛇毒性较弱。
毒蛇的毒性根据毒理的不同可分为神经毒(环蛇属),血液毒(蝰蛇、烙铁头蛇等)和混合毒(蝮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等)。
剧毒蛇的外部形态特征如下蝰科毒蛇:1、一般头部为明显的三角形,颈细,头颈形似尖锹;2、瞳孔纵裂,形似猫眼;3、体色灰暗,皮肤无光泽;4、自肛门后,尾部骤然变细;5、接近时往往盘成一盘,尾部震动敲打地面做出声响;爬行速度较为缓慢。
6、一些种类激怒时会发出喷气声(蝰蛇、尖吻蝮)。
眼镜蛇科毒蛇:眼镜蛇亚科1、头部为原形,颈部粗,个别种类颈部会张开作扁平状,背面呈现眼镜状(舟山眼镜蛇)、圆圈(孟加拉眼镜蛇)或“^”形(眼镜蛇)斑纹;2、眼小,黑色,瞳孔圆形;3、体色褐色至黑色,带白色至黄色横纹/斜纹。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了解蛇类的性状和生活习性

对校园周边的水域环境进行整治,保持水体清洁 ,减少蛇类栖息的水生环境。
3
加强绿化植被管理
合理规划校园绿化植被,避免过于茂密的植被成 为蛇类的藏身之处,同时定期修剪树枝、清除杂 草等。
掌握基本防范技能,确保自身安全
01
学习识别蛇类
教育学生学会识别常见的无毒蛇和有毒蛇,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性的意义,从而增强保护意识。
培养科学精神
03
通过学习和了解科学知识,可以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提高理
性思考和判断能力。
如何正确看待和保护野生动物
尊重自然
避免干扰
认识到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尽量减少对野生动物生活环境的干扰和破 坏,保持生态平衡。
合理利用资源
强调蛇类的生态作用
介绍蛇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控制鼠类数量、维护生态平衡等 ,让学生认识到蛇类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倡导尊重生命、爱护动物
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爱护动物,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道德观 念。
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
1 2
清理校园周边垃圾
定期组织学生对校园周边的垃圾进行清理,减少 蛇类等食物来源,降低蛇类在校园周边活动的可 能性。
繁殖方式及产卵数量
繁殖方式
蛇类繁殖方式有卵生和卵胎生两种。卵生的蛇类会产卵,而卵胎生的蛇类则会直 接生出小蛇。
产卵数量
不同种类的蛇产卵数量差异较大,一般来说,小型蛇每次产卵较少,大型蛇每次 产卵较多。例如,一些小型蛇每次可能只产1-2枚卵,而一些大型蛇如蟒蛇则可 能一次产下数十枚卵。
孵化过程及幼蛇成长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误区三
双头蛇的生物学

双头蛇的基因 突变:研究基 因突变对生物 体发育的影响
双头蛇的免疫 系统:研究双 头蛇的免疫系 统对疾病的抵
抗力
双头蛇的生理 机制:研究双 头蛇的生理机 制,如呼吸、 消化、循环等
双头蛇的毒液: 研究双头蛇的 毒液成分和作 用,为药物研
发提供参考
双头蛇的保护与利 用
双头蛇的稀有性:由于其独特的生理特征和生存环境,双头蛇的数量非常稀少。
双头蛇的科研价值
双头蛇的基因突变: 研究基因突变对生 物体形态和功能的 影响
双头蛇的生理机制: 研究双头蛇的呼吸、 循环、消化等生理机 制与单头蛇的区别
双头蛇的行为学: 研究双头蛇的行为 模式,如觅食、交 配、领地等
双头蛇的生态学:研究 双头蛇在生态系统中的 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 他生物的相互关系
云南等地。
双头蛇喜欢生 活在温暖、潮 湿的环境中, 如森林、草地、
沼泽等地。
双头蛇在野外 的寿命一般为510年,但在人 工饲养条件下, 寿命可能会更
长。
双头蛇的分类与进 化
双头蛇属于爬行纲蛇目
双头蛇的进化历程:从单头蛇到双 头蛇的演变过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双头蛇的种类繁多,包括眼镜蛇、 响尾蛇、蝰蛇等
双头蛇的生物学
汇报人:XX
目录
双头蛇的形态特征
双头蛇的生物学特 性
双头蛇的生态习性
双头蛇的分类与进 化
双头蛇的科研价值
双头蛇的保护与利 用
双头蛇的形态特征
双头蛇有两个头,每个头都有独立 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双头蛇的两个头可以相互配合,共 同完成复杂的任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蛇类科普知识」从蛇的形态到结构以及生理特性弱点科学了解蛇

「蛇类科普知识」从蛇的形态到结构以及⽣理特性弱点科学了解蛇⼀、外部形态蛇全⾝分头、躯⼲及尾三部分。
头与躯⼲之间为颈部,界限不很明显,躯⼲与尾部以泄殖肛孔为界。
蛇没有四肢,全⾝被鳞⽚遮盖,有保护肤体的作⽤。
1.头部⼀般⽆毒蛇呈圆锥状,吻端细⽽后端粗。
但⼤多数的毒蛇蛇头后部特别宽⼤,背⾯像三⾓形,这是有毒蛇和⽆毒蛇在外形上的最⼤区别点。
头部两侧有⼀对眼,覆盖着⼀层透明膜,没有上下眼帘,眼睛不能闭合。
蛇的视⼒很微弱,不能看见远的物体,只能对较近的物体看得清楚。
蛇的听觉器官--⽿朵的结构也很简单,只有内⽿,没有外⽿及⿎膜结构,所以听觉是⼗分迟钝的。
眼的前⽅有⼀对⿐孔,是呼吸空⽓的门户,但它不是嗅觉的主要器官。
嗅觉主要依靠⼝腔顶部的⼀对凹状'锄⿐器'。
有些毒蛇在眼和⿐孔之间还有⼀个陷窝组织,⼜称颊窝,它是'热位测定器',是调节蛇体温度的装置。
蛇的嘴巴张得很⼤,上下颌能张开到130度⾓,因此能把⽐它头部⼤好⼏倍的动物吞下。
同时在上下颌⾻和腭⾻上,还⽣长着两排或四排尖细的实⼼⽛,有防御外敌侵袭和捕捉⾷物的作⽤。
毒蛇除有实⼼⽛外,还有⼀对或数对⼜长⼜粗的⽛齿,长在上颌⾻的前端或后端。
这种⽛是毒⽛,有的呈管状,叫做管⽛;有的如⽔沟状,叫沟⽛。
2.躯⼲部呈长筒状,有鳞⽚覆盖。
没有四肢,但是蛇没有脚怎能⾏⾛呢,是由于蛇在粗糙的地⾯上作⼀连串的波浪状弯曲,体侧不断向地⾯施加压⼒,由于地表的反作⽤⼒关系,所以能推动蛇体向前前进。
躯体较粗的蛇,常常采取直线运动⽅式爬⾏。
这类蛇的特点是腺鳞与其下⽅的组织之间较疏松,由于肋⾻与腹鳞间的肋⽪肌有节奏的收缩,使宽⼤的腹鳞依次竖⽴于地⾯,于是蛇体就能不停地呈⼀直线向前运动。
⼀般蛇类,躯⼲上的背部鳞⽚较⼩,呈六⾓形或圆形,躯⼲后端的腹⾯具有⼀条裂缝,这就是肛门。
3.尾部肛门以后的部位为尾部。
尾部⾃前端向后端逐渐变⼩。
雄蛇的尾部粗⽽短,其中有⼀对交接器,但雌蛇的尾部骤然变细,这是区分雌蛇和雄蛇的主要区别点之⼀。
蛇的生活习性与生态功能

养殖业发展
蛇的养殖历史:从古代开 始,蛇就被视为一种重要
的药用动物
市场需求:蛇肉、蛇皮、 蛇胆等制品在市场上具有
很高的需求量
养殖技术:现代养殖技 术已经相当成熟,包括 人工孵化、饲料配比、
疾病防治等方面
政策支持:政府对养殖 业的扶持政策,如税收 优惠、贷款支持等,促
进了养殖业的发展
5
蛇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蛇类在冬季会进入冬眠状态, 以减少能量消耗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蛇类喜欢隐蔽,通常会选择洞 穴、树洞、岩石缝等作为栖息 地
蛇类在夏季会寻找阴凉的地方 避暑,避免中暑
食性
蛇是肉食性动物,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为食。 蛇的捕食方式多样,包括伏击、追击、缠绕等。 蛇的消化系统发达,能够快速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蛇的食性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食物来源、气候条件等。
夜间活动为主
蛇在夏季会寻找 阴凉的地方避暑, 以保持体温稳定
3
蛇的生态功能
捕食作用
蛇是生态系统 中的重要捕食 者,可以控制 害虫和病媒生 物的数量
蛇通过捕食病 媒生物,如老 鼠、昆虫等, 可以减少疾病 传播的风险
蛇的捕食行为 还可以维持生 态平衡,防止 某些物种过度 繁殖
蛇的捕食行为 还可以促进生 态系统的物质 循环和能量流 动
保护现状与意义
蛇类数量减少:由于人类活动、环境变化等原因,蛇类数量正在减少 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律法规保护、开展宣传教育等 意义:蛇类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如控制害虫、维持生态平衡等 可持续发展:通过保护蛇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濒危原因与对策
濒危原因:栖息地破 坏、非法捕猎、气候
关于蛇的小研究

关于蛇的小研究前言:蛇是人类的朋友,是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动物。
蛇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3000种左右,毒蛇约占1/6,我国有蛇160多种,其中47种是毒蛇。
本文通过对蛇的有关知识的研究,使小朋友了解蛇的形态结构、蛇的生活习性、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以及蛇类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使大家引起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一、蛇的形态结构蛇的行走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弯蜒曲折而前进,这是由蛇的结构所决定的。
蛇全身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
头与躯干之间为颈部,界限不很明显,躯干与尾部以泄殖肛孔为界。
蛇没有四肢,全身被鳞片遮盖,有保护肤体的作用。
蛇分为有毒蛇和无毒蛇,无毒蛇头部一般呈圆锥状,前端细而后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状;蛇的躯干部呈长筒状;蛇的尾部为肛门以后的部位。
蛇的内部结构分为: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泄殖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染色体等十大部分。
蛇没有脚,怎么能爬行呢?实际上,蛇不仅能爬行,还爬行得相当快。
蛇之所以能爬行,是由于它有特殊的运动方式:一种是弯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
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难行,无法以这种方式爬行了,当然,不必因此为蛇担忧,因为在自然界是不会有像玻璃那样光滑的地面的。
第二种是履带式运动,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肋骨与腹鳞之间有肋皮肌相连。
当肋皮肌收缩时,肋骨便向前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即稍稍翘起,翘起的腹鳞就像踩着地面那样,但这时只是腹鳞动而蛇身没有动,接着肋皮肌放松,腹鳞的后缘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体推向前方,这种运动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线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样。
第三种方式是伸缩运动,蛇身前部抬起,尽力前伸,接触到支持的物体时,蛇身后部即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缩向前去,这样交替伸缩,蛇就能不断地向前爬行。
蛇的生物学特性

蛇类是爬行纲蛇目,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冷血变温 爬行动物。所调查,我国现有蛇200多种,其中毒蛇66种,主要分布在长江 以南各省区。
一 、蛇的形态
蛇,俗称“长虫”,身体细长,圆 筒形,全身被覆鳞片,四肢已消失 退化。全身可分为头部,躯干部和 尾部。头后到肛门前称躯干部,肛 门以后称尾部。头部较扁平,躯干 较长,尾部细长如鞭或侧扁而短或 呈短柱状。头部有鼻孔一对,位于 吻端两侧,只有呼吸作用。眼一对 ,无上下眼脸和瞬膜,只覆盖一层 透明膜。无耳孔和鼓膜,但具有发 达的内耳及听骨,对地表振动声极 为敏感。舌虽没有味觉功能,但靠 频繁的收缩能把空气中的某种化学 分子粘附在舌面上,送进位于口腔 顶部的犁鼻器,从而产生嗅觉。
类吻蝮、竹叶青蛇。 沟牙一般较小,呈圆锥状,2~4枚,不能活动,不 易看清,在牙的前面有流通毒液的纵沟。沟牙的着生 位置不同,若着生于颌骨前,又称前沟牙类,如眼 镜蛇、金环蛇、银环蛇;若着生于上颌骨后端,称后 沟牙类,如泥蛇、水泡蛇等。
毒牙的上端与毒腺相接,下端与外界相通;毒腺由唾液 腺衍变而成,位于头部两侧,口角上方,其形状大小因 蛇种而异。毒腺外面包一层强韧的白色结缔组织,前端 有一组长管道与毒牙基部相通。由于毒腺表面肌肉的收 缩,毒液便可以从毒腺中挤出,经过毒牙的管、沟注入 捕获物。
(二) 食性
蛇为肉食性动物。主要捕获 “活食”,如蚌类、鼠类、泥鳅、 黄鳝、鸟类、蚯蚓、昆虫等。蛇 食量很大,一次性可吞食自身重 两倍的食物,一次饱餐后可以10 天乃至半个月以上不进食。7~9 月是蛇捕食频繁期,5月与10月 是旺食期,这与进入繁殖期与体 内蓄积营养越冬有关。蛇的消化 能力与耐饥能力很强,被其吞食 的鼠类,鸟类等除毛外,连骨头 都能消化掉。在有水无食情况下, 几个月甚至半年不进食也不会饿 死,但无水无食耐饥时间大大缩 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