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

合集下载

论国民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的治理

论国民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的治理

论国民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的治理作者:杨明辉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1期摘要:在民国时期,西南边疆地区治理出现了官僚制度上层结构、土司和不同的边疆地方团体组织、政教合一等多元边疆民族政治结构等四种类型。

它们既有同质性,但也存在着极大差异。

民国时期的西南边疆问题和边疆民族治理等问题受到了民国政府的重视,不仅成立了个地的边政机构,还对边疆地区的经济和教育进行指导发展,民国政府曾针对西南边疆问题进行大规模的调查。

民国政府对边疆的治理政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值得深入去探究。

关键词:国民政府;西南边疆;边疆民族治理在边疆政策的研究方面,近几年学长对民国时期政府的治理政策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大多以部分叙述为主,在研究历代的边疆民族政策和治理时引述出来,而在民国时期政府对边疆民族政策的治理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的研究不多,在民国政府对蒙藏和西南边疆的治理方面,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详细阐述,文章通过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对民国时期,政府对新边疆的治理政策进行详细概述,并做分析总结。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掌握了政权后,确立政党治国体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对民族国家的建设。

然而中国尚处于政治混乱时期,治国体制的建立相对薄弱,该体制没有能结束中国传统的中央权威政治格局,国民党政府在对西南边疆区域的治理上,虽说是实现民族国家的建设为治理主要内容,但由于新边疆内部政治结构的差异性和国民党的政权力量无法完全控制西南边疆地区。

使得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的治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国民政府对西南个省区的社会治理调整仍然值得我们去深究。

一、国民时期西南边疆的社会政治结构民国时期是从1912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这一时段又可分为民国初年和民国政府时期,在民国初年(1912—1928),中国经历军阀混战,国内的形式复杂多变,中央政权经历多次更迭,边疆地区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在1917年爆发的后川边与西藏战争,使得边疆的形势更为严峻。

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边疆教育研究

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边疆教育研究

民 国 时 期 , 少 数 民 族 教 育 称 为 “ 疆 教 育 ”、 边 “ 地 教 育 ”、 “ 民 教 育 ”、 “边 胞 教 育 ” “苗 夷 边 边 、 教育 ” 等 。 边 疆 教 育 的 概 念 有 狭 义 和 广 义 之 分 , 广 义 的 边 疆 教 育 是 以 边 疆 所 居 住 的 人 民 为 教 育 X - , j 象 ,狭 义 的 边 疆 教 育 是 以边 疆 地 区 少 数 民 族 为 教 育 对 象 ,这 是 通 常 所 称 的 边 疆 教 育 ,也 即 是 本 文 研 究 的 边 疆 教 育 。 为 保 持 原 貌 , 按 当 时 的 语 境 ,仍 然 称 少 数 民 族 教 育 为 边 疆 教 育 。 本 文 所 指 的 西 南 地 区 主 要是 云南 、贵州 、四川 和西 康 四省 。 南 京 国 民 政 府 建 立 后 ,制 定 和 颁 布 了 一 系 列 有 关 边 疆 教 育 的 法 令 ,专 门成 立 教 育 部 蒙 藏 教 育 委 员 会 、 蒙 藏 教 育 司 ,负 责 边 疆 教 育 事 项 ,并 在 边 疆 各 省 建 立 了各 级 边 疆 学 校 。
tk h re o d c t n li msa d s tu c o l i h r n irp o i c s h o e n n f o r e r a lo a e c a g fe u ai a e n e p s h os n t e f t r vn e .T e g v r me t a d ra e sa s o t o e o b b i p a lto c o l t an t ln e e s n .T e e u ain d rn h t i s n t ny t e s h o d c t n u l u o fs h o s o t i ae t d p ro s h d c t u i g t a me wa o l h c o le u a i t r o t o o

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和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和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和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元朝作为一个庞大帝国展开,涵盖了广袤的边疆地区,因此边疆治理在元朝的统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和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其疆域广阔,涵盖现今的中国、蒙古、西伯利亚等地。

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需要有效的边疆治理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元朝在边疆治理中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政策和措施,其中包括军事化管理、民族宽容政策、以及建设边防体系等。

首先,元朝的边疆治理具有明显的军事化管理特点。

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元朝投入了大量的军力。

他们设置了许多军事边防要塞,派遣军队进行常年驻守,以确保边疆的稳定和边界的安全。

这种军事化管理的政策不仅有效地防范了外敌的侵袭,还使得边疆地区得以长期繁荣发展。

其次,元朝实行了宽容的民族政策。

面对多民族的边疆地区,元朝采取了包容并纳的策略,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宗教、语言、风俗等多元文化。

这种宽容政策使得各民族能够和平共处,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有助于增强了元朝的凝聚力和国家的稳定。

此外,元朝还注重建设边防体系。

他们在边疆地区修筑了一系列的城墙、堡垒等防御工事,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这些防御工事不仅提高了边疆地区的安全性,还为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元朝边疆治理的意义不仅在于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全,还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边疆地区是连接内外交通的重要区域,通过边疆治理,元朝得以更好地开拓边疆资源,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边疆地区也成为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平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和交流。

综上所述,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和意义是多方面的。

通过军事化管理、民族宽容政策和边防体系的建设,元朝成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这对于中国历史和边疆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35-1947年间四川省的边区治理情况研究

1935-1947年间四川省的边区治理情况研究

1935-1947年间四川省的边区治理情况研究作者:***来源:《民族学刊》2020年第06期[摘要]民国时期四川省的边区治理是随着抗战前国民政府逐步控制川政而开展和实施的。

因而1935年后四川省边区治理的理念、策略和措置均深受国民政府西南边疆政策的影响。

“边民”“夷务”等内涵的界定表明川省政府有意模糊边区各族之间的差异性。

但是边政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则总体上并不成功,显得被动和游移,缺乏主动性。

这些均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影响下四川省边区治理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边民;边政;四川省;边区治理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开始因应时局变化逐步关注和介入到西南边疆治理的政治事务中。

但是受西南各省军阀势力羁绊,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的施政往往流于形式,局限在政策制定层面,缺乏有效的施政操作和实践。

西南边疆的施政权力在很大程度上长期让位于西南各省区地方政府。

各省区政情有别,与国民政府之间亲疏关系复杂多变,又无较为统一的边疆治理政策,由此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治边策略。

民初四川政局在外受制于滇、黔两省,内部派系林立,分划防区,长年陷于军阀混战,无暇顾及边地事务,边政几近废弛。

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委任刘湘为省长,统一省政,又以推进边政为由插手川政。

四川当局才着手整理边政事务,推行边地调查、边地教育等政策,扶助边民治理边区。

因而四川省的边区治理既受到国民政府西南边疆治理政策的直接影响,又在“边民”“夷务”等具体问题上有其自身特点。

目前学界对民国时期广西、云南、西康、贵州等省份的边区治理研究成果丰硕,新见迭出,但是对四川省边区治理的研究有所忽视,且缺乏整体的研究视角。

本文拟以档案文献为依据,结合相关史料,从关键性概念切入,集中探讨1935-1947年间四川省边区治理的策略、措施及其基本特征,以期揭示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交互影响下西南边疆治理政策及其实施的复杂过程。

①一、“边民”“夷务”称谓的使用及其含义作为内涵和指称模糊的概念,川省对于“边民”一称的使用,古已有之。

民国时期的边政学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

民国时期的边政学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

青海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民国时期的边政学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王佳红摘要:民国时期的边政学发端于清末,兴起并繁盛于20世纪30-40年代,边疆危机加剧、学术地图变 化、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勃兴是其形成背景。

在“政”以兴“学”、“学”以资“政”的政学相洽关系作用下,民国 时期的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民国时期复杂而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民国政府对边疆民 族地区的治理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从政学关系的视角出发审视民国时期的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有助于更好 地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边政学时局与边疆现代民族国家国家治理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338(2018)04-0192-07作者简介:王佳红,女,博士,河南大学法学院讲师。

我国长久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王朝政治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在政治大一统格 局下形成了“因俗而治”的特殊管理体制。

®但由于“因俗而治”是在不改变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和管理模式下的一种统治形式,中央王朝的统治力就成为维系“一体”与“多元”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王朝统治力强,则“多元”从属于“一体”;王朝统治力弱,则“多元”有脱 离“一体”之势。

晚清以降,国门洞开,列强进逼日甚,国有豆剖瓜分之危,民有生计难维之艰。

太平天国运动后,中央权势渐衰、威权下移,地方势力渐成坐大之势。

内忧外困之际,中央政权 的控制力大为削弱,边疆民族地区屡遭帝国主义列强的蚕食与侵吞,边患四起。

民国肇建,边患 依然。

“九一/V事变”后,中国的亡国灭种危机加剧,边疆治理与边疆研究遂成为政学两界关注的 焦点;及至抗战全面爆发后,政治关怀更成为边疆研究的主流意识。

于是,一个旨在研究边疆政治、经济、文化与民族等问题的新兴交叉学科——“边政学”开始兴起并蓬勃发展,形成了中国边疆 研究的第二轮髙潮。

[1]在国家大义面前,民国政府和边政学人相互取力、有效互动,推动了边疆 民族地区的政治整合、经济开发和文化教育等工作的深人。

20世纪50年代初共产党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20世纪50年代初共产党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20世纪50年代初共产党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作者:秦和平来源:《民族学刊》2018年第03期[摘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共产党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实施了治理,其主要途径有:解放军进驻,维护安定,作为治理的保障;派遣中央访问团,传达中央政府的关怀,宣传共同纲领,争取及团结少数民族,构建新型的关系;建立民族自治区或联合政权,实行区域自治,改变旧的管理体制;开展抗美援朝等运动,向少数民族宣传爱国主义,树立祖国观念,形成并增强中华民族一家人的共同意识;选拔、培养及任用民族干部,管理本民族事务;进行民主改革,完成对所有制的改造,开展民主建政,统一社会制度。

[关键词]共产党;治理;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8)03-0031-06本文所讲的西南边疆地区指云南沿边民族地区、(旧)西康地区及西藏地区。

追溯历史,在管理上,清中央政府设立道、府、州、厅各级衙门或驻藏大臣衙门,派遣官员施以管理;还袭用土司制,封土司、委土目等控制基层社会,实现了边地稳定。

进入近代,列强环伺,门户洞开,传统的统治方式难以应对急剧变化的局势,滋生出诸多问题,边地不稳,甚有被列强侵噬之危险。

民国年间,国民政府力谋改变传统的统治方式,在沿边民族地区及西康等地设县、设治局或指导区等机构,派官员管理或任命土司土头任职,实施直接统治,维护疆域完整。

然而,受传统因素及政权力量等的制约,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尤其是基层社会仍被土司土头控制,政令难出县衙门。

其间,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产生了隔膜,呈现“疏离”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仅用数年,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对西南边疆实现了有效治理。

还有,化边疆成“内地”,实施了统一的管理方式。

为什么边疆地区能发生如此巨变,本文拟分析缘由,探究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采取了多种措施,经营治理,实现有效管理的。

一、武装进军,维护国土安全,保障治理实施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人民解放军迅速挺进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消灭国民党残军,实现了祖国领土的解放。

三线建设习题

三线建设习题

三线建设习题一.选择题(共4小题)1.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新中国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举全国之力进行的一场盛大的自强的运动。

这体现出三线建设()A.是为了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B.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C.推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D.是我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2.1964年5月,中共中央在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时,调整了原来把吃、穿、用摆在笫一位的计划,而把国防工业放在第一位。

毛泽东提出要重视第三线建设,“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是不行的”。

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A.实现了农轻重部门协调发展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增强了民众保家卫国的信心D.优化了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新建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三线建设”时期,我国新建工业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

该变化反映了当时我国()A.改变了原来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B.致力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基于国际形势变化进行的战略调整D.调整工业布局以期推进西部大开发4.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我国在西南、西北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达300多个,涉及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森林建材等各个方面。

该现象源于()A.“一五”计划B.“大跃进”运动C.三线建设D.过渡时期总路线二.材料题(共1小题)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尤为重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的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参议院的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

中央设立蒙藏事务局,由其负责边疆事务,如发展蒙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出版蒙藏回文的《白话报》,设立蒙藏专门学校,嘉奖边疆地区爱国上层人士,任命边疆民族地区的官员等。

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开发边疆、发展边疆经济与文化的计划,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边疆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份整体规划。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云南少数民族政策原因探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云南少数民族政策原因探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云南少数民族政策原因探析作者:郭秀来源:《进出口经理人》2015年第11期摘要:近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至民国时期,初步形成具有近代意义的治边体系,但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针对云南的特殊性制定了一系列的少数民族政策,为稳定边疆,为抗战胜利做应有的贡献。

然而国民政府制定了诸多的民族政策有着诸多的考量,本文就相关的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抗日战争;国民政府;少数民族;政策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的大片边疆国土沦丧与日本的铁蹄之下,中国开始陷入了空前的边疆危机,而云南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复杂性而成为国民政府成为国民的关注焦点,为了将以英法为主的帝国主义拒之以西南门户之外,团结各少数民族抗日,稳定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国民民族政策。

一是国民政府在此时期对云南进行大规模少数民族的调查和土司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构;二是加强边疆民族经济发展,提高边地民众的生活水平;三是破除封建陋俗,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文化教育。

一、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不得不引起国民政府的重视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其东西横跨达864.9公里,南北纵跨约990公里,北回归线横贯其南部。

总面积有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1%,仅次于新疆、西藏、青海、黑龙江、四川、甘肃、内蒙古7个省区,地理面积可占居全国第8位。

在漫长的陆地边界线上,设有9个国家级口岸和8个省级口岸,大小通道80多处;湄公河、红河、伊络瓦底江等国际河流都发源或流经云南;昆明至河口的铁路可直通越南的河内、海防,南昆铁路连接防城并直接通往海外;与缅甸、老挝、越南相通的公路达10多条,其中昆明至畹町、昆明至打洛的公路为国道,分别与缅甸的腊戍、景栋连接,进入亚洲公路网。

此外,云南与东南亚的边界地区没有高山峻岭和戈壁险滩阻隔,居民彼此语言相通,习俗相通,实为中国陆地上地缘条件优越的对外通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9月第18卷 第3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China ’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 eography Studies Sep 12008Vol 118No 13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Ξ马玉华 本文认为,20世纪30年代后,国民政府较重视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进行治理,曾组织较大规模的边疆民族状况调查,成立若干边政机构,重视发展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与教育。

其治理观念与政策既有超越前代之处,也有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

关键词 国民政府 西南边疆 边疆民族 治理作者马玉华,1965年生,法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地址: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邮编650091。

近年学术界研究民国政府的边疆政策,取得不少成果,但以一般性叙述居多,如在对历代民族政策与近代民族关系研究中提到民国政府的边疆民族政策,①少见概括性的研究。

②直接以民国政府边疆民族政策为研究对象的论著不多,所见者如阐述民国政府治理蒙藏和西南边疆政策的一些成果,亦有待进一步概括与深入。

③本文收集相关资料,对国民政府治理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观念与政策,进行分析并试为总结。

一南京政府对边疆地区与民族的认识和政策,一方面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另一方面与此前的Ξ①②③如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马玉华:《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调查之研究(1929—1948)》,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著作如林恩显:《国父民族主义与民国以来的民族政策》,“国立”编译馆1994年版;赵云田:《中国治边机构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论文有李玉伟:《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内蒙古的民族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张双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以蒙藏问题为中心》,《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周竞红:《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十年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与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3期,等。

如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田继周等:《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青海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张有隽等:《中国民族政策通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孙宏年:《四海一家: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代至民国治理云贵川桂民族地区思想及治策研究”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03BMZ007。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8年第3期 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 府将其他四个特别区改设省,由于西藏军队仍不时进攻西康,形势变化莫测,西康未能及时改设。

1929年,国民政府决定由24军兼管西康特别区,遂设西康特区政务委员会,负责处理民政事务。

1934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设西康建省委员会,筹备建省事宜。

次年西康建省委员会在四川雅安成立,刘文辉为委员长,下设6位委员。

以后西康建省委员会与四川省协商并经国民政府批准,将四川省雅属、宁属之14个县以及两个设治局划归西康。

1939年1月西康正式建省。

西康建省,在藏区与内地间建立了一个缓冲地带,打破了英帝国主义将西康地区划入“大西藏国”的阴谋,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康与云南、四川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对抗战获得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封建帝制被推翻后,云南、四川、西康、青海、甘肃等地仍有不少土司。

在推行县制的过程中,国民政府对一些残余土司进行了改土归流。

南京国民政府认为土司制度“不特不合现时行政组织,亦且违反现代潮流……对于改土归流政策,亟应力求实行”。

①1930年至1931年,国民政府多次下令仍有土司的各省须进行改流,1931年8月明确规定,以后各省若再呈报土司补官袭职,中央不再核准。

内政部提出改革土司的基本原则,凡能直接改县的地方,须直接设县管理;边远省份因情况特殊尚未置县之处,应置设治局作为改县的基础。

②随后颁布设治局暂行条例,同时还要求有土司之省拟具改革土司的意见上报。

在西南数省,以云南保存的土司最多,全省37个县或设治局约有土司、土弁100余人,难以骤然废除。

云南政府的做法是改流一些土司,其余地区则设流而不改土,推行土流并治。

如车里、南峤、佛海与六顺,即为改土归流后新设之县,在未达设县条件的地区则置设治局,如宁蒗、碧江、泸水、潞西、梁河、盈江、莲山、福贡、瑞丽、德钦等处。

在这些地区,省政府继续发给土司印信,并允许承袭,但须受流官节制和指挥。

③抗日战争爆发后,云南边疆的土司如傣族土司刀京版、潞江土司线光天等,自发组织民众抗日,并因抗日有功受到政府嘉奖,可见云南省保留部分土司、施行土流并治的做法是有道理的。

四川省有土司30余处,主要在平武、茂县、汶川、松潘、理番、懋功与西昌等地。

1931年四川省对所剩土司进行改革,先后在上鱼通置金汤设治局,在巴且夹谷地带设宁东设治局。

在未立设治局之处划分乡镇,归所属县府管理,土司的名称亦或保留。

西康所属诸土司,多数在清末时被赵尔丰缴印改流。

1927年刘文辉进入西康,通过任命残余土司为各县之总保、保正或村长,最终完成了西康土司的改流。

贵州、广西两省的改流较顺利而彻底。

南京政府建立后,裁撤贵州、广西的全部土司,归并原属县管辖,或合并后改置县治。

④国民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开发边疆经济的政策。

其内容包括在边地屯垦及移民实边,发展边疆地区的生产,建立边疆经济重心,改善边疆的交通与邮政,改良边疆民众的生产技术,设立边疆金融机构并兴办实业等。

1931年召开的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在边地屯垦与移民实边。

以后国民政府相继制定有关移民垦殖的法令,如1933年颁布《奖励辅助移垦原则》和《清理荒地暂行办法及督垦原则》,1938年颁布《非常时期难民移垦规则》,1939年颁布《中央补助难民移垦经费办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8年第3期①②③④参见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内政年鉴》(一),第251页。

参见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内政年鉴》(一),第225页。

参见《国民政府内政部民字第683号咨文》,1930年,四川省档案馆藏:民41全宗7509卷。

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内政年鉴》(一),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51页。

法》,1941年颁布《调用荣誉军人从垦暂行办法》与《战后救济归国侨胞从垦办法》,1943年颁布《垦殖法原则》等。

同时国民政府成立了一些垦务机构,最初由振济委员会会同经济部、内政部、财政部负责中央垦务管理,1941年农林部成立专管此事的垦务总局。

西南各省也制定相应政策并成立了垦务机构。

云南省拟定《难民移垦实施方案》与《云南省承垦公私荒地暂行办法》,成立开(远)蒙(自)垦殖局和云南垦务委员会;①贵州省颁布《贵州省各县实施垦种暂行办法》和《贵州省督垦荒地办法》,成立贵州省农业改进所;②四川省公布《四川省督垦荒地大纲》与《四川边区垦荒计划大纲》,③成立四川省垦务委员会与西康宁属屯殖委员会等。

移民垦殖可分为国营、省营、民营等形式。

政府还组织军队、难民、内地无地农民与囚犯到边疆地区屯垦,如四川成立了荣誉军人生产事务局和东西山屯垦实验区。

在抗战严峻的形势下,西南地区的移民垦殖也取得一些成绩,如1941年成立的四川东西山屯垦实验区,至1943年招收退伍军人及家属743人,开垦荒地9900亩;贵州省六龙山屯垦实验区有退伍军人237人,开垦荒地802亩。

④另据1944年四川省建设厅报告,全省移垦者达17760人,开垦荒地769652亩;西康省有垦民547人,开垦荒地2025亩。

⑤由于提出在边远各省“须以交通建设并减免移民来往之交通费为首要”,⑥交通也得到发展。

1935年提出修建从云南昆明至四川坝圩、从昆明经广西百色到广东钦县海峰、从昆明经蛮允达缅甸八莫的几条铁路,并决定从速修筑成都至广州、长沙至昆明两条铁路,作为西南地区的交通干线。

⑦铁道部还制定西南地区铁路建设计划,准备修建成渝线、黔渝线与川黔线,2至4年内完成。

在公路方面,云南先后修建了滇缅公路与中印公路,滇黔公路、川滇公路、川黔公路与川康公路也相继建成通车。

云贵川三省的邮务也有所发展,至1936年,滇康邮路总长达1130里,西康设有局所20处,一些村镇也设置了信柜。

⑧边疆教育也有新的发展。

教育部先后颁布发展西南边疆教育的若干法令,如1934年颁布《捐资兴学褒奖补充办法及待遇章程》和《补助蒙藏回学生升学内地专科以上学校办法大纲》,1936,各省应比照蒙藏学生章程予以优待。

⑨1935年教育部拟订《推行西南边疆教育方案》,准备在云、贵两省增设苗民小学14所,其中云南8所、贵州6所,并在各省指定一二所师范学校添设边胞师资班。

1941年,教育部公布《边地青年教育及人事行政实施纲要》与《各边省推进边疆教育三年计划》,四川、云南、西康三省均按要求制定了边疆教育的三年计划。

1930年,中央政治学校成立蒙藏班和西康班,不久蒙藏班升格为蒙藏学校。

1931年,国民政府令边疆各地选派青年到内地师范学校学习,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 ①②③④⑥⑦⑧⑨参见行政院编纂:《国民政府年鉴》第一回,1943年7月,第10章,第165—166页。

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九),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00—601页。

参见国民党第五次全代会:《请兴筑滇省通江通海通缅铁道以应国防需要而辟经济泉源案》,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印:《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决议案汇编》(二),第200—202页。

《国民党第四次全代会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36页。

参见行政院编纂:《国民政府年鉴》第二回,1944年10月,第12章,第19页。

参见《四川边区垦荒计划大纲》,1938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2全宗(2)2044卷。

参见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印,第101—103页。

⑤ 参见施珍:《成长中之中国垦殖》,《中农月刊》第6卷第9期,1945年9月30日。

办法。

1934年,中央政治学校计划在边疆建立8所分校,但并未实现。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于重庆附近设立了国立边疆学校,主要招收来自边疆地区的学生。

教育部主办的边疆教育,包括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小学教育及社会教育等四类。

教育部在西南诸省设立6所部直属的边疆师范学校,其中云南3所、贵州1所、西康2所;设立国立职业学校4所,其中四川、西康各2所;建立的国立边疆小学,主要有四川的木里小学、凉山小学、越小学等。

①教育部在边疆地区设立的小学,属于实验和示范的性质,小学教育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兴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