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词解释及。。。

合集下载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37、MIC(最低抑菌浓度):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38、MBC(最低杀菌浓度):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39、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由原来的劣势菌群变为优势菌群,造成新的感染,称作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40、灰婴综和征:大剂量使用氯霉素可致早产儿和新生儿药物中毒,表现为循环衰竭、呼吸困难、进行性血压下降、皮肤苍白和发绀,故称灰婴综合症。
49、抗菌活性:药物抑菌或杀菌的能力。
50、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剂量过大时,可引起头痛,恶心、呕吐、视听功能减退等反应,称为水杨酸反应。
51、瑞氏综合征:病毒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或青年服用该药后,偶可发生严重的肝衰合并脑病的表现。
52、阿司匹林哮喘: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
27、效能Emax(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亦效能。
28、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一般采用50%效应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29、化学治疗:应用药物对病原体所致疾病进行预防或治疗称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20、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或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21、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
22、GF(生长比率):肿瘤增殖细胞群与全部肿瘤细胞群之比称为生长比率。
23、受体(receptor):存在于细胞膜上、胞浆内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蛋白质,能识别、传递信息并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

1.药物: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2.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3.药动学: 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4.首关效应: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5.肝肠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6.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和速度。

7.时量曲线:8.消除速率常数是单位时间内外来化合物从体内的消除量与体内总量的比值(Kc )。

是毒物动力学的常用参数,单位为时间的倒数9.半衰期:通常是指血浆消除21t ,是指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10.稳态血药浓度: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体内总药量的蓄积率逐渐减慢,直至在给药间隔内消除的药量等于给药剂量,从而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11.一级消除动力学:是指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dt dC 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12.零级消除动力学:是指药物自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 ⎝⎛dt dC 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13.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机体不同器官、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表现明显的差异,对某一器官、组织作用特别强,而对其他组织的作用很弱,甚至对相邻的细胞也不产生影响,这种现象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14.: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15.效能: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

16.效价强度:用于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的等效计量的比较,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

药物的名词解释

药物的名词解释

药物的名词解释药物是指能够影响人体生理机能的化学物质或天然植物、动物提取物。

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疾病、缓解疼痛、调节生理功能、改善健康等目的。

第一类药物是化学合成药物,也称合成药物,指的是根据人体生理需要或治疗疾病的需要,通过化学反应从化学原料中合成出来的药物。

化学合成药物具有纯度高、剂量精确、副作用较小、药效稳定等优点。

常见的化学合成药物有阿司匹林、青霉素、奎宁等。

第二类药物是天然药物,也称天然产物药物,指的是以天然植物、动物所含的有效化学成分为基础,通过提取、分离和纯化等方法制备而成的药物。

天然药物具有来源广泛、药效确切、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

常见的天然药物有阿胶、蜂蜜、穿心莲等。

第三类药物是生物制品药物,也称生物药物,指的是以微生物经发酵、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或动物细胞培养等方法生产的药物。

生物制品药物具有高度的目标特异性和生物活性,可以精确调节和干预人体机能。

常见的生物制品药物有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生长激素、干扰素等。

药物有多种不同的作用方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人体产生影响。

首先,药物可以通过干预细胞信号传导途径来影响细胞功能。

比如,某些药物可以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发细胞内的信号传导分子,从而影响细胞内的生理反应。

其次,药物可以通过增强或减弱神经传导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例如,某些药物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疼痛;而另一些药物可以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放松肌肉、缓解痉挛。

再次,药物可以与某些特定的分子结合,从而影响分子的活性。

例如,抗生素可以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分子结合,破坏细菌的壁,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

最后,药物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的生理代谢来影响人体的功能。

比如,降血压药物可以通过抑制某些生理反应,降低血管张力,从而降低血压。

总结起来,药物是一类能够影响人体生理机能的化学物质或天然植物、动物提取物。

药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化学合成药物、天然药物和生物制品药物。

药物通过干预细胞信号传导、增强或减弱神经传导、与特定分子结合、调节人体内生理代谢等方式来影响人体。

药学名词解释

药学名词解释
18.生物利用度: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的药物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用F表示:F=A/D×100%.
19.半衰期:通常指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20.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21.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
14.效能:在量反应中,继续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15.效价(效应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16.治疗指数:是指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17.化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
10.受体向上调节:连续应用受体激动药,使受体数目减少.
11.受体向下调节:连续应用受体拮抗药会使受体数目增多.
12.受体脱敏:是指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13.受体增敏:是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
38.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B受体阻断药具有部分激动药的受体动力学特征.它们除有阻断B受体作用外,尚对B受体有部分激动作用.
39.激动剂:即能与受体结合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40.早后除极:是指在完全复极之前的2或3相中发生的除极,主要由Ca2+内流增多所致.
30.调节麻痹: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能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折光度降低,故不能将近距离物体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造成视近物模糊不清,只适于看远物,这一作用称为调节麻痹.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总论1.药物(drugs):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病原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4.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药物作用: 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

6.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8.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9.局部作用: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10.全身作用: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坏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11.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12.对因治疗(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13.对症治疗(治标):用药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14.不良反应: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15.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6.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7.急性毒性: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作用。

18.慢性毒性:因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

19. 变态反应(Allergy):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20.继发性发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效果。

21.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22.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23.受体: 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放大、分化及整合功能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任何能与药物结合产生药理作用的细胞上的大分子)24.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25.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药学综合名词解释

药学综合名词解释

药物分析1.药物(drug)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

2.药品(medicinal products)由药物经一定的处方和工艺制备而成的制剂产品,是可供临床使用的商品。

3.药物分析(pharmaceutical analysis):利用分析测定手段,发展药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药物的质量规律,对药物进行全面检验与控制的科学。

4.中国药典(Chinese pharmacopoeia,ChP):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制、出版,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药品质量标准。

5.鉴别试验(Identification test):根据药物的某些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特性所进行的试验,以判定药物的真伪。

6.一般鉴别试验(General identification test):根据某一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或理化性质,通过化学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

7.专属鉴别试验(Specific identification test):根据药物分子中的特殊基团或官能团特殊反应或典型的有机官能团反应,在一般鉴别试验的基础上,区别同类药物或具有相同化学结构部分的各个药物单体。

8.杂质(Impurities):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9.杂质限量: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10.特殊杂质(Related Substances):在特定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引入的杂质,这类杂质随药物的不同而不同。

11.有关物质:药物中可能存在的原料、中间体、降解物、异构体、聚合体、副反应产物和降解产物等。

12.干燥失重(loss on drying):药品在规定的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量,以百分率表示。

13.炽灼残渣(Residue on ignition):有机药物经炭化或挥发性无机药物加热分解后,高温炽灼所产生的非挥发性无机杂质的硫酸盐。

药物名词解释

药物名词解释

药物名词解释1.饲料药物和毒物:饲料药物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在饲料加工、制作、贮藏和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微量,经过仔细处理和预混合均匀的物质,是一类通过饲料和饮水途径使用的兽药。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活的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称为毒物。

2.剂型(dosage form):原料药一般不能直接用于疾病的治疗或预防,必须进行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粉剂、片剂、注射剂等。

制剂(preparation):具体一个品种的一种剂型,如土霉素片。

3.外源性化合物(Xenobiotics):是在动物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内源性化合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4.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简称药效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简称药动学。

5.药物作用:药物小分子对机体细胞大分子之间的初始反应。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

6.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进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作用。

全身作用:也叫吸收作用(Abosorptive action),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而产生的作用。

7.原发作用:也叫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药物吸收后直接对某器官组织产生的作用。

继发作用:也叫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在原发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间接作用。

8.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致病因子,称为对因治疗,中医称治本。

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为对症治疗,亦称治标。

9.副反应: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或危害不大的不良作用。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drug):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3、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药物作用的机体反应的表现,即药物作用的结果。

4、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如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等。

5、副反应(side raction):也称副作用,指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如阿托品用于治疗胃肠痉挛引起的口干、心悸、便秘等作用。

6、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作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如致癌、致畸胎和致突变等反应。

7、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出现乏力、困倦等现象。

8、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明显回升。

9、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药理性拮抗剂救治可能有效,对骨骼肌松弛药琥珀胆碱发生的特异质反应是由于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所致。

10、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11、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用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则得。

12、量反应(graded response):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DCC 二环己基碳二亚胺PPA 多聚磷酸PPY 4—吡咯环基吡啶DEPC 氰代磷酸二乙酯Cat 催化剂DMF N,N-二甲基甲酰胺DMA N,N-二甲基乙酰胺or N,N-二甲基苯胺THF 四氢呋喃Hal 卤素NBS N-溴-丁二酰亚胺Py 吡啶Xyl 二甲苯DMSO 二甲亚砜EDTA 乙二胺四乙酸TMSCl 氯代三甲基硅烷Me 甲基Et 乙基Pr 丙基i-Pr 异丙基n-Bu 正丁基i-Bu 异丁基s-Bu仲丁基t-Bu 叔丁基Ts 对甲苯磺酰基Ac 乙酰基Bz 苯甲酰基Ph 苯基Ts 对甲苯磺酰基OTs 对甲苯磺酸酯Lindlar催化剂:以碳酸钙或硫酸钡载体的钯催化剂被少量醋酸铅或喹啉钝化。

活性中心:是指在催化剂表面晶格上一些具有很高活性的特定部位,可为原子、离子,也可为由若干个原子有规则排列而组成的一个小区域。

毒剂:引入少量可使催化剂的活性大大降低或完全丧失,并难以恢复到原有活性的物质称为毒剂。

抑制剂:使催化剂阻化的物质称为抑制剂。

Raney Ni:Raney镍又称活性镍,为最常用的氢化催化剂,系具有多孔海绵状结构的金属镍微粒。

均相催化氢化:催化剂溶解于反应介质中者称为均相催化氢化。

Hoesch反应:腈类化合物与氯化氢在Lewis酸类催化剂ZnCl2的存在下与羟基或烷氧基取代的芳烃反应生成酮亚胺,再经水解得芳酮的反应称为Hoesch反应。

Vilsmeier反应:以N-取代的甲酰胺为甲酰化试剂,在氧氯化磷的催化下,在芳(杂)环上引入,甲酰基的反应称为Vilsmeier-Haack反应。

Claisen反应:羧酸酯与另一分子具有α-活泼氢的酯进行缩合得到β-酮酸酯的反应称为Claisen反应。

Reimer-Tiemann反应:苯酚和氯仿在强碱性水溶液中加热,生成芳醛的反应称为Reimer-Tiemann反应。

Collins试剂:是CrO3(Py)2结晶溶解在CH2Cl2中的溶液,是选择性氧化剂,对双键、硫、醚等不作用,可选择性地将烯丙位亚甲基氧化成酮,结果较好。

Clemmensen还原:在酸性条件下,用锌汞齐或锌粉还原醛基、酮基为甲基和亚甲基的反应称为Clemmensen反应。

Wolff-黄鸣龙还原:醛、酮在强碱性条件下和水合肼加热反应,还原成烃的反应称为Wolff-Kishner-黄鸣龙还原反应。

Rosenmund反应:酰卤在适当反应条件下,用催化氢化或金属氢化或金属氢化物选择性还原为醛的反应称为Rosenmund反应。

Oppenmauer氧化:是将原料醇和负氢受体在烷氧基铝的存在下一起回流,负氢受体以丙酮或环已酮最常用。

Woodward氧化:用I2+RCOOAg+H2O将烯键氧化成1,2二醇的氧化反应。

Jones试剂:CrO3-H2SO4-丙酮Etard:Cr02CL2问答题第一章卤化2、归纳常用的氯化剂、溴化剂都有哪些?它们的应用范围?答:氯化剂:Cl2、Cl2O、SO2Cl2、S2Cl2、t-BuOCl溴化剂:Br2、NBS、HOBr、AcOBr、CF3COOBr3、讨论以下卤化反应的类型、反应历程。

(1)卤素对双键的离子型加成(亲电加成)(2)芳香环上的取代(亲电取代)(3)芳香化合物侧链上的取代(亲核取代)(4)卤化氢对醇羟基的置换(亲核取代)(5)NBS的取代反应(自由基取代)4、比较X2、HX、HOX对双键的离子型加成反应的机理有何异同点。

怎样判断加成方向?答:X2对烯烃的加成反应属于亲电加成,作为亲电试剂向烯烃的双键加成。

烯烃的氯或溴加成常以对向加成机理为主。

HX ○1离子对过渡态,加成后主要得到同向产物;○2三分子协同亲电加成,加成后得到对向加成产物,按马氏法则;○3自由基加成,按反马氏规则HOX其反应本质及选择性与X2的加成反应相同,按马氏规则,卤素加成在双键的取代较少的一段。

5、在-OH的置换反应中各种卤化剂各有何特点?它们的应用范围如何?答:1)卤化氢或氢卤酸:活性较大的叔醇、苄醇的卤置换倾向于SN1,而其他醇的反应,大多倾向于SN2机理为主.2)SOX2:sox2与醇反应中生成卤化氢和二氧化硫均为气体,易挥发除去而无残留物,反应液经直接蒸馏可得较纯的卤代烃。

3)卤化磷:在三氯化磷、五卤化磷中,PBr3和PCl3应用最多,前者效果好,也可由Br2和磷进行反应直接生成,使用方便。

4)有机磷卤化物:在和醇进行卤置换反应时,具有活性大、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

5)酚的卤置换:一般必选采用更强的提供卤负离子的试剂(如五卤化磷)或与氧卤化磷合用(兼做溶剂),在较剧烈的条件下才能反应。

第二章烃化1、烃化剂的种类有哪些?进行甲基化和乙基化反应时,应选用哪些烃化剂?引入较大烃基时选用哪些烃化剂为好?答:1)烃化剂的种类:卤化烃、芳基磺酸酯烯烃、环氧乙烷、硫酸二甲酯、重氮甲烷2)进行甲基化和乙基化反应时,应选用:硫酸二甲酯、硫酸二乙酯、重氮甲烷。

3)引入较大烃基时选用ROTS(即芳基磺酸酯)2、用卤代烃对氨基和羟基的烃化反应各有何特点?烃化剂及被烃化物的结构对反应有何影响?答:用卤代烃对氨基和羟基烃化反应时,因氨基本身具有碱性,亲核性较强,反应更容易且生成的一般是混合物。

用卤代烃对羟基烃化反应时,因羟基无碱性,反应需加碱增强其亲核性。

被烃化物:醇结构的影响:醇的活性一般较弱,不易与卤化烃反应,因此醇的烃化反应需要加入碱金属或NaOH、KOH以生成RO-才能够进行。

烃化剂:卤代烃的结构影响:如所用卤化烃活性不够强,可加入适量的碘化钾,使卤代烃中的卤素被置换成功,从而有利于烃化反应。

3、用于制备较纯的伯胺的方法有哪几种?答:Gabrieb反应Delepine反应三氟甲磺酰胺法第三章酰化2、常见的酰化剂有哪些?它们的酰化能力?答:常见的酰化剂有:酰氯、酸酐、酰胺、羧酸、羧酸酯。

羧酸的酰化能力较弱;羧酸酯的酰化能力比羧酸弱;酸酐是强酰化剂;酰氯是一个活泼的酰化剂,活性比酸酐大,反应能力强;酰胺的酰化能力最弱。

O-NO2PhCOCl>ClCH2COCl>CH3COCl>PhCOCl>p-CH3PhCOCl3、酸为酰化剂的反应中常用的催化剂有哪些?为什么叔醇的酰化不宜用羧酸为酰化剂?答:①酸为酰化剂的反应中常用的催化剂为:质子酸、路易斯酸、DCC(活化羧酸)。

②因叔醇羟基的活性较差,且在以羧酸为酰化剂的反应中容易脱去羟基而形成较稳定的叔碳正离子,从而使酰化反应难于完成,因此反应中一般需加入DCC类催化剂,所以叔醇的酰化不宜用羧酸为酰化剂。

4、什么是诱导效应?什么是共轭效应?应用上述电子效应说明以下几种酰化剂的反应活性并排列顺序:答:诱导效应是指有机分子中引诱一原子或基团后,使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化学键发生极化的现象。

共轭效应:是指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质的改变的效应。

(有π-π共轭、P-π共轭)5、在药物合成中,酰化反应可保护哪些基团?答:羟基、氨基和基等6、在付-克酰基化反应中使用不同催化剂时,酰化剂的活性有何不同?答:当酰基相同时,酰化剂的反应活性与所用的催化剂与有关,AlX3为催化剂时其活性顺序为酰碘>酰溴>酰氯>酰氟;BX3为催化剂时活性顺序刚好相反,即为酰氟>酰溴>酰。

第六章氧化反应1、烯丙位和苄位氢原子为何较活泼,易被取代和氧化?答:因为烯丙位和苄位形成的自由基较稳定(稳定的原因是P轨道和π键之间形成P-π共轭)所以易取代和氧化。

2、什么是路易士酸?什么是质子酸?请各写出五种。

答:路易斯酸:能够接受电子对的化合物,如:AlCl3、ZnCl2、FeCl3、BF3、BH3。

质子酸:能够电离出质子的化合物,如HCl、H2SO4、HNO3、HSO4-、CH3COOH。

3、用环己烯分别制取顺式二醇、反式二醇时可采取哪几种试剂?答:1.用环己烯制取顺式二醇,采取3种试剂:①KMnO4(pH>12)②OsO4③I2+RCOOAg+H2O2.制取反式二醇,采用2种试剂:①过氧酸RCOOOH ②I2+RCOOAg(无水)。

4、用甲苯制备苯甲醛的方法有哪些?用反应式表示之。

答:方法有3种:①CrO3-Ac2O作氧化剂②CAN作氧化剂③CrO2Cl2作氧化剂。

5、CrO3-吡啶类氧化剂PCC和PDC是怎样配制的?它们的主要优点和用途是什么?答:Collins试剂是CrO3(Py)2结晶溶解在CH2Cl2中的溶液。

优点:可得较高收率的醛或酮,选择性较高。

PCC:将吡啶加到三氧化铬的盐酸溶液中制得。

优点:基本弥补了Collins的所有缺点,吸湿性不高,易于保存。

用途:目前广泛用于将伯醇或仲醇氧化成醛或酮的方法。

6、铬酸氧化剂的种类、特点、反应条件及应用范围答:7、Pb(OAc)4为氧化剂的特点、反应条件及应用范围答:Pb(OAc)4氧化羟基a位活性C-H键生成a-醋酸酯酮的反应,几乎所有的1,2-二醇能被Pb(OAc)4氧化。

8、SeO2为氧化剂的特点、反应条件及应用范围答:SeO2可以将羟基a位的活性C-H键氧化成相应的羰基,SeO2是较温和的氧化剂,常用二恶烷,乙酸、等做溶剂,如果SeO2用量不足,常会将羰基a位的活性C-H键氧化成醇,所以一般SeO2稍过量;SeO2有剧毒且腐蚀皮肤,故其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9、烯丙位氧化中所用的氧化剂的种类、反应条件。

答:SeO2、Collins试剂和铬的其他络合物、过(氧)酸酯。

10、醇的氧化所用的氧化剂的种类、反应条件。

答:○1铬化物:氧化铬(铬酐,CrO3)、重铬酸盐、氧化铬-吡啶络合物(Collins 试剂)、氯铬酸吡啶嗡盐(PCC)等。

反应在酸性条件下进行。

○2锰化合物:高锰酸盐、活性二氧化锰。

○3二甲基亚砜(DMSO):DMSO-DCC、DMSO-Ac2O。

反应条件温和。

○4Oppenauer氧化○51,2-二醇氧化:四醋酸铅Pb(OAc)4、高碘酸、铬酸等。

11、烯键以过氧化氢或叔丁基过氧化氢为氧化剂进行环氧化反应的机理、影响因素答:一般在碱性条件下用过氧化氢或叔丁基过氧化氢(t-BuOOH)使之环氧化,得到α,β-环氧基酮。

反应机理:α,β-不饱和酮的环氧化反应属于亲核加成反应机理。

影响因素:PH值得影响、立体效应的影响。

12、烯键的断裂氧化中所用的氧化剂的种类、反应条件。

答:1)用高锰酸盐氧化:用含高锰酸钾的高碘酸钠溶液做氧化剂(NaIO4:KMnO4=6:1;Lemieux试剂)。

反应一般在5-10℃下进行,条件温和,收率高。

2)臭氧分解:反应常在二氯甲烷或甲醇等溶液中低温下通入含2%-10%O3的氧气中进行。

第七章还原反应2、非均相催化氢化反应的基本过程有哪几个?答:①底物分子向催化剂界面扩散②底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吸附③底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进行化学反应④产物分子由催化剂表面解吸⑤产物分子由催化剂界面向介质扩散3、结合反应实例说明烷氧基铝还原反应的特点?答:烷氧基铝还原反应(以异丙醇为例)应用特点:异丙醇铝是脂肪簇和芳香簇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