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行为规范
中医-四诊八纲(1)

鼻出臭气,经常流浊涕为鼻渊证。大便酸臭,秽臭为肠中积热;气味腥臭多
三、问 诊
(1)问寒热:恶寒、发热常是某些疾病的主要表现,注意有无恶寒、 发热、时间、发作特点和恶寒发热的关系及轻重。
①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表证或半表半里证。 恶寒重,发热轻,多为表寒证; 发热重,恶寒轻,多为表热证; 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称寒热往来,多为半表半里证。 ②发热不恶寒,多为里热证。 高热、口渴,尿赤,便秘,为里实热证; 久病潮热,五心烦热,骨蒸劳热,多为阴虚内热证。 ③畏寒不发热,怕冷,手足发凉,体温低,为阳虚里寒证。
(2)问汗:注意有汗、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出汗时间,发汗部位,出汗多少及特 点。
①外感病发热恶寒而有汗者,为表虚证;发热恶寒而无汗者为表 实证。高热大汗出而不恶寒者为里热盛。
②日间经常出汗,活动后更甚,汗后自觉发凉,气短乏力,称为 自汗,多为气虚阳虚;入睡后出汗,醒来汗止,称盗汗,多属阴 虚。
③出汗局限于头部,可见于热不得外泄,郁蒸于上的湿热证;半 身出汗、多属气血运行不周。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若面色苍白而虚浮多气虚;面色 苍白而枯槁多为血虚。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证,瘀血证。常为久病、重病、阳气 虚
三、望形态 望形态 外形与五脏相应,一般地说,五脏强壮,外形也强壮;
五脏衰弱的外形也衰弱。 1.体形结实,肌肉充实,皮肤润泽,表示体格强壮,正气充盛;
二、闻 诊
(一)闻声音
1.发声:发声重浊,声高而粗,多属实证;发声轻清,低微细弱,多属虚证。 小儿阵发惊呼,发声尖锐多为惊风。
2.语音:声高有力,前轻后重,多为外感病;声音低怯,前重后轻,多为内伤。 说话多而声音有力,多属实热;说话少而声音低微,或说话断续不接,多属 虚寒。说话声高有力,但语无伦次,神志不清,为“谵语”属实证;发音无 力或不接续,语言重复,神疲不力,为郑“声”,属虚语;自言自语,见人 便停目,为“独语”,属心力不足。语言塞涩多为中风。
中医护理诊断程序-四诊

腐 苔
腻 苔
舌诊
(2)苔质 (4)剥落苔 舌象: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 主病:胃气亏虚——舌淡苔剥
胃阴枯竭——舌红绛苔剥
舌诊
(八)舌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正气的盛衰; 2、分辨病位的深浅; 3、区别病邪的性质; 4、推断病势的进退。
二 闻 诊
概说
听声音—语声、呼吸、咳嗽、
舌象: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止。 主病:肝风内动。 (5)吐弄舌 舌象:舌伸出口外不收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 旋即收回,或反复舐口唇者为弄。 主病:心脾积热(吐舌);动风(弄舌)。
舌诊
2.望舌苔
(1)苔色 苔色的变化有:白、黄、灰黑。
1)白苔
舌象:舌苔颜色呈白色
主病:表证——舌苔薄白
寒(湿)证——舌苔白厚湿润
色青 —— 腹痛
红肿 —— 胃热、血热
酒齄鼻 —— 肺胃湿热
鼻柱塌陷 —— 梅毒、麻风
鼻渊 —— 久流浊涕腥臭(风热、肝胆湿热)
局部望诊
(4)望口、唇 口与唇的形态色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口唇樱桃红 —— 煤气中毒
口腔溃疡 —— 心脾积热
鹅口疮 —— 脾胃湿热
口僻 —— 中风、风中经络 撮口 —— 脐风
1)淡白舌
舌象:舌色较淡红舌浅,白色 多
而红色少。
主病:阳虚证——淡白胖嫩湿润
舌淡苔白有齿印
气血不足——淡白瘦薄
舌诊
(2)舌色
2)红、绛舌
舌象:舌色呈鲜红色(红舌),
或深红色(绛舌)。 主病:实热证——舌红绛苔黄 阴虚证——舌红绛少苔 或无苔
舌红苔黄
舌红无苔
舌诊
(2)舌色
3)青、紫舌
舌象:舌色呈青色或紫色。
中医四诊

第二章中医四诊第一节望诊定义: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望诊思路:具体展开结合“望诊知识框架”。
“望诊”知识框架:一、全身望诊神、色、形体、姿态等。
二、局部望诊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排出物等。
三、望小儿指纹四、望舌舌质、舌苔、舌下络脉。
一、全身望诊(一)方法与要求1.方法(1)病人面向自然光线,坐位或仰卧位。
(2)病人体态自然,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3)遇到一些望诊内容在就诊刻下无法获取者,可通过询问病人、家属获取,或事后有条件时再观望获取。
一句话总结:自然光线,体位正确;体态自然,充分暴露;结合问诊。
2.操作(1)望神(2)望色(3)望形体(4)望姿态(1)望神问题举例:如何进行望神?学习方法:先明确框架,再补充细节!先明确框架:先望“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主神志。
再望“思维意识及精神状态”。
最后望“面部表情”。
心其华在面,心主神志。
再补充细节:①首先应观察眼睛的明亮度,即目光是明亮有泽还是晦暗无光。
②其次,应观察眼球的运动度,即眼球运动灵活还是运动不灵。
具体操作:医者可将食指竖立在患者眼前,并嘱患者眼睛随医者的食指做上下左右移动。
若患者眼球移动灵活是有神的表现,反之,则为失神的表现。
再望“思维意识及精神状态”。
观察患者思维意识是否正常,有无神志不清或模糊、昏迷或昏厥等;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有无精神不振、萎靡、烦躁、错乱等。
最后望“面部表情”。
应观察患者面部表情是丰富自然还是淡漠无情,有无痛苦、呆钝等表现。
通过以上观察得出病人得神、少神、失神或假神等结论。
(2)望色观察患者面部气色有无异常。
整体+五色主病望整体:是否荣润含蓄、有无少华、无华、晦暗、枯槁、暴露等。
五色主病:面部呈现何种颜色(青赤黄白黑),有无局部的色泽异常。
(3)望形体观察患者体型、体质、营养、发育状况。
望整体+望局部望整体:有无体胖、体瘦、虚弱等。
重点观察体型,矮胖、瘦长还是适中,有无畸形。
中医药治疗规范

中医药治疗规范近年来,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中医药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然而,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科技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中医药治疗存在一些规范和标准方面的不足。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的规范化问题,从不同角度对中医药治疗的规范进行论述。
一、中医药诊断规范中医药的诊断是基于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的,而这些方法都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因此,在中医药诊断过程中,医生应当遵循以下几个规范:1.准确的望诊:医生应详细观察患者的面色、目瞳、舌苔等情况,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2.细致的闻诊:医生应仔细听取患者的言语、咳嗽声等,了解患者的病情。
3.明了的问诊:医生应提问患者的症状、疾病史、生活习惯等,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4.准确的切诊:医生应灵巧地运用切诊方法,通过对脉搏的触摸,了解患者的脉象,从而判断病情。
二、中医药治疗方法规范中医药治疗方法繁多,其中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煎煮等。
在实施中医药治疗时,医生应当遵循以下规范:1.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科学合理的药物使用:医生应准确判断药物的性味、功效,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药物。
3.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严格控制中药的剂量和疗程,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4.安全无害的处理方法:中医药治疗方法应遵循安全无害的原则,确保患者的身体安全。
三、中医药治疗环境规范中医药治疗环境是指医院或诊所内部的治疗环境,包括药剂准备室、药物储存室等。
为了确保中医药治疗的规范化,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规范的药品管理:医院或诊所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药物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药品的质量和使用。
2.整洁卫生的治疗环境:中医药治疗环境应保持整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专业设备的运用:医院或诊所应配置专业设备,并定期维护和更新设备,以保证治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中医学》四诊

意义
正气无 损伤
少神 神疲懒言 少神或啼 短气 面色少华 动作缓慢 少食 正气轻
哭无泪
肌肉松软 反应迟钝
度受损
失神 神衰语乱 晦暗
气微 面色无华 动作反应 不能 五脏精
喘促 形体羸瘦 失于常态 食
气衰败
假神 突然神清 突然浮光
语多
外露
两颧泛红 如妆
突然 食欲 亢进
精气衰 竭阴阳 离决
全身望诊——望色
全身望诊——望色
• 五色主病及临床意义: • 青色:主痛、寒、瘀血、惊风 • 赤色:主热 • 黄色:主湿、虚、黄疸 • 白色:主虚、寒、失血 • 黑色:肾虚、水饮、瘀血。
青紫 附:三色主病及临床意寒义、痛:、惊恐郁怒
绀: 紫黑、 紫黑或青黑 灰黑 黧黑
气机失常,血行阻滞, 病情加重 气不养血,血色不荣
第一节 望诊
四诊之首: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局部表现 、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的 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扁鹊擅长望诊。
第一节 望诊
• 一、全身望诊:
•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等 整体表现,从而对疾病的寒热虚实、 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预后形成一个初步 的、总体的认识。
全身望诊——望神
舌淡苔白有齿印
舌诊
舌诊的内容——望舌色
(2)红、绛舌 舌象:舌色呈鲜红色(红舌), 或深红色(绛舌)。 主病:实热证——舌红绛苔黄 阴虚证——舌红绛少苔 或无苔
舌红苔黄 舌红无苔
舌诊
舌诊的内容——望舌色
(3)青、紫舌 舌象:舌色呈青色或紫色。
• (一)、望神
• 神: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神志、意识和思维 活动。
• 广义之神是指高度概括的人体生命活动的 外在体现。
详细谈谈中医的四诊

详细谈谈中医的四诊,中醫認為致病原因和治病原则一、望诊 (1)二、闻声音 ----仔细倾听,细心揣摩 (18)三、问——投石问路,有的放矢 (21)四、切——中医诊脉综合分析,权衡定夺 (25)辨症汇编 (28)中醫的問診十個法則 (48)中醫認為致病原因和治病原则 (49)給湖南百姓的一封信 (56)(1). 桂枝湯 (57)(2). 麻黃湯 (57)(3). 葛根湯 (57)(4). 大青龍湯 (58)(5). 小青龍湯 : (58)(6). 小柴胡湯 (59)注意事项: (59)附帶一小插曲 (60)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在局部。
从诊察疾病反映在各方面的客观症状、体征,可以帮助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闻、问、切在临床诊察搜集疾病反映的情况时,各有其独特作用,只有认真细致地运用四诊的方法客观地搜集,才能详细地占有材料;四诊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必须把望、闻、问、切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四诊合参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冹断。
如果只强调一种诊法的重要而忽视其它,则搜集的材料不够全面,会影响对疾病的正确冹断。
一、望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自已的视觉,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
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一)望精神包括精神意识活动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神志状况、面目表情、语言气息等观察病人精神状况,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灵敏、动作是否协调等,以冹断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
1〃病人神志不乱,两眼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楚,声音宏亮,为有神或得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疾病轻浅,预后好,多属实证、热证、阳证。
2〃病人精神萎靡,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言无刂,声音低微,表示正气已伤,病势较重,多属虚证、寒证、阴证。
中医四诊行为规范精品课件

“大医精诚”
唐代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凡大 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 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 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 虑吉凶,顾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 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 是含灵巨贼。”
中医四诊行为规范
2012
四诊要求达标 一、符合行为规范。2分 二、体现中医药理论和中医技术方法。2分
要在诊察疾病全过程中体现中医文化、理念、 方法。 展示医生素质和魅力的。
文化渊源
•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 既是精神财富,亦有物质形态。
望诊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光线充足,避免干扰。 (2)充分暴露,排除假象。 (3)熟悉生理,以常达变。 (4)四诊合参,综合判断。
望神的内容 望神主要从目光、表情、动态方面进行。
项目 两目 神情 面色
得神
炯炯有神 精彩
神志清楚 表情自然
面色荣润
形态
语言 呼吸 饮食 临床 意义
肌肉丰满 动作自如 反应灵敏
三、问 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 地询问,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经过、 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是四诊中最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诊法。病史要问 得清、得 细。
问诊的注意事项
(1)环境安静,直接向病人或陪属询问有关病 情资料。
中医四诊概念
• 望、闻、问、切诊四种方法。 • 是诊察疾病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
四诊中医理论
(完整版)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诊法是中医诊查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
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是疾病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一、望诊望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舌、望皮肤、望小儿食指络脉,望二阴和望排出物等.1。
望神望神是通过观察神的得失有无,以分析病情及判断病情及判断预后等的诊察方法。
神具体反映在人的目光、面色、表情、神识、言语、体态等方面,这是望神的主要内容。
望神主要观察以下几种情况:(1)得神(2)少神(3)失神(4)假神(5)神智错乱2。
望色望色是通过观察面部与肌肤的颜色和光泽,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望色以望面部气色为主,兼顾肌肤、口唇、爪甲等。
忘面色包括常色与病色.常色包括主色、客色。
(1)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
(2)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病色即是疾病状态下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
观察病色关键在于辨别五色善恶及五色主病。
(1)五色善恶: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血未衰,预后良好;凡五色枯槁晦暗者为恶色,提示病情加重,脏腑精气衰败,气血阴阳亏虚,胃气已衰,多预后不佳。
察五色善恶时,不论何色,皆以病色明润含蓄还是晦暗暴露为区分要点。
(2)五色主病: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见于面部,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及病邪的性质。
3。
望形态形指形体,态指姿态.望形态是通过观察病人之形体胖瘦强弱及动静姿态,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形态包括:形体和姿态。
(1)望形体:指观察人形体之胖瘦强弱及体质形态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望形体时应注意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与体质的差别。
(2)望姿态:通过观察病人的动静状态及肢体动作和体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姿态时主要观察病人的行、坐、卧、立时的动作与体态,并应结合其他诊法进行辩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乏神 精神不振
面色少华 肌肉松软 动作迟缓 懒言 气短 正气已伤 脏腑功能不足
晦暗呆滞 神志不清 表情淡漠
面色无华 形体赢瘦 动作艰难 反应迟钝 语言错乱 气微喘促
突然目光转亮 浮光外露。 突然神识清醒 想见亲人
面色无华 两颧泛红如妆
语言 呼吸 饮食 临床 意义
言语不休 突然饮食增进
正气大伤 病情恶劣 预后较差 失神者亡
病情急剧恶化 脏腑精气将绝 “回光返照” “残灯复明”
望 色
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 部皮肤)色(颜色)泽(光泽)变化以了解病 情的方法。
正常色:微黄透红,明润光泽。 主色:先天禀赋,终生不变。 客色:随季节、气候、情绪、运动、 环境、饮食等变化而变化。
14
病色:主要有五色: 青—寒,赤—热、火,黄—湿,白—气血 不足、 黑—瘀 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病轻,预后好 恶色---晦暗枯槁而显露---病重,预后差
• 5、脉诊的内容: 脉位: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 脉次: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 脉势:脉搏应指的强弱、流畅等趋势 脉形:脉搏跳动的宽度等形态
• 6、正常脉象:亦称为平脉、常脉。 • 特点: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 息四—五至),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有力,节 律一致。 有胃—和缓,流利---脾胃功能好。 有神---有力,律齐---预后良好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有肾气 • 体现气血充盈,阴阳平衡。
中医四诊概念
• 望、闻、问、切诊四种方法。 • 是诊察疾病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
四诊中医理论
1、整体观 “自身为一个整体””、 “盖 有诸内 者,必行之于诸外” 、“天人合一”
2、四诊合参
一、望诊
•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神、色、形、态 ,以推断体内变化。 • “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而知之为上工”,
• 1、听声音: 总的原则: 声高、气粗者----多属实证 声低、气短不能接续者----多属虚证 • 2、嗅气味: 总的原则: 有臭味的----多属实证、热证 无味或略带腥味的----多属虚证、寒证
注意事项
1.首先要熟悉正常声音和气味,以常达变。 2.对于某些病声、气味,临证一时不易闻得,而病 人多能自觉,可通过问诊而获得。 3.利用问诊、切诊时间,进行闻诊诊察。
中医四诊行为规范
2012
四诊要求达标
一、符合行为规范。2分 二、体现中医药理论和中医技术方法。2分
要在诊察疾病全过程中体现中医文化、理念、 方法。 展示医生素质和魅力的。
文化渊源
•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 既是精神财富,亦有物质形态。
中医小儿闻诊注意事项
1.听声音中的语言声与啼哭声,应掌握寒热虚实总 的原则,如声静属寒,声噪属热,声低属虚,声 高属实等。 2.啼哭是小儿的一种语言,除为疾病所致各种啼哭 外,还应排除饥饿、口渴、尿布潮湿等非疾病因 素引起的啼哭。
三、问
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 地询问,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经过、 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是四诊中最重要的诊法。病史要问 得清、得 细。
望 排 出 物
• 排泄物和分泌物:痰、涎、涕、泪、白带、二便 、呕吐物。 • 总的原则: 清稀、色白的------多属虚证、寒证。 稠浊、色黄的------多属实证、热证。
望 舌
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
舌质------即是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包括舌下脉 络。 能反映正气情况、脏腑虚实、气血盈亏 舌苔------舌质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 上蒸而成。能反映外邪性质
问诊的注意事项
(1)环境安静,直接向病人或陪属询问有关病 情资料。 (2)态度严肃认真又和蔼可亲。 (3)语言要通俗易懂,忌用医学术语。 (4)重视主诉,并围绕主诉深入询问。 (5)病人叙述不清楚时,可适当提示,切忌暗 示套问。 (6)对危重病人应抓住主症扼要询问,以免担 误抢救时机。
明代医家张景岳: 《十问歌》
望诊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光线充足,避免干扰。 (2)充分暴露,排除假象。 (3)熟悉生理,以常达变。 (4)四诊合参,综合判断。
• 望神的内容 望神主要从目光、表情、动态方面进行。
项目
得
神
少
神
失
神
假
神
两目 神情
面色 形态
炯炯有神 精彩 神志清楚 表情自然
面色荣润 肌肉丰满 动作自如 反应灵敏 语言清晰 呼吸顺畅 正气充足 病情轻微 预后良好 得神者昌
按诊
• 脘腹:按之软弱、空虚----主虚 按之实、胀、拒按—主实 叩之如鼓—气胀 按之如水囊----水胀 • 手足:手表热---外感 手心热---阴虚 手足温---病轻 手足冷---病重 趺阳脉微细---后天之气衰弱
• 1、光线影响 • 2、饮食或药品影响——染苔
望舌质
• 正常舌:淡红舌,薄白苔。 淡白—虚寒、阳虚证、血虚 红——热证 • 舌质色 绛——邪热入营、血分 紫红—三焦热极 紫暗—瘀热内阻 青——寒凝和瘀血
望舌形
• • • • • 老: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都属实证。 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肿娇嫩。都属虚证。 胖:指舌体较正常舌为大,伸舌满口。称胖大舌---水湿痰饮 阻滞 瘦:指舌体瘦小而薄。称瘦薄舌---气血阴液不足 齿痕:指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称为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主脾 虚、湿盛。 • 裂纹: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的裂沟。称为裂纹舌。 阴血亏虚 ,不能上荣润舌面。 • 舌下络脉粗大迂曲,舌紫有瘀点瘀斑---主血瘀。
脉 诊
• 1、定义: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 脉动应指的形象(脉 象),以了 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 2、临床意义: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 病性、邪正关系、病情轻重及其预 后情况。
• 3、脉诊的部位:
左手:寸 关 尺 心 肝 肾
右手:寸 关 尺 肺 脾 肾
• 4、脉诊的方法:
时间:诊脉的时间,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为最佳。 体位: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 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 指法: 选指:医者在诊脉应当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 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现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角为宜,这样的角 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所以诊脉时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适的 。 布指 运指: 举-----轻取或浮取 寻-----中取 按-----重取或沉取 平息: 五十动: 三部九候:运用三种指力,先浮取(举),再 重取(按),后中取(寻)。 寸关尺 三步,每部有浮中沉三候。
• 2、问小便 总的原则: 小便量短少、色黄而热感-----多属实热证 小便量多、色清淡而频数-----多属虚寒证 • 清白:寒证 • 黄赤:热证 • 浑浊,不爽利:湿重 • 频数:虚证 • 溲时淋沥,茎中刺痛:淋证(热淋,石淋,劳 淋) • 小便不通,腹内胀急:癃闭
四、切
诊
• 切诊:是医生用手对病人的体表部位进行触、 摸、按、压, 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包括脉诊、按诊。
• 问身:1.一身皆痛—有表证,为外感 2.痛在关节—与气血有关或风寒湿痹 3.伴手足麻木,或身体一处麻木——气虚 4.仅大手指、或食指觉麻,延及肘臂—气血 不利 5.身痛而重—湿阻经络
(四)、问饮食口味
• 1、问饮食口味---鉴别脾胃功能的强弱 总的原则: 味口好,能消化者-----脾胃功能正常 味口差,不能消化者-----脾胃功能不足 • 2、口渴与否 总的原则: 口渴喜冷饮----多属热盛津伤 渴喜热饮量不多----属痰湿证 口淡—-虚证、寒证
34
(二)、问 汗
• 汗液是阳气蒸腾阴液出于腠理而成。 可辨邪正盛衰、腠理疏密、气血盈亏。
• 无汗— 风寒表实证 • 有汗----表虚证 • 自汗---气虚证、阳虚证 盗汗---阴虚证 绝汗(脱汗)---大汗不止为亡阳证、亡阴证
(三)、问 疼 痛
• 1、疼痛的部位 • 2、疼痛的机理 不通则痛-----实证 不荣则痛-----虚证 • 3、疼痛的性质 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解而拒按者--实证 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而喜按者--虚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五)、问 二 便
• 1、问大便 便秘:1)伴胀痛为实证 2)不满不胀为虚证 3)久病、老年:血枯津燥 4)先干后溏:肝郁气滞、中气不足 溏泻:1)经常稀溏:脾虚 2)五更泻:肾虚 3)伴腹痛、泻下臭秽:伤食、湿重 4)痛一阵,泻一阵,泻下赤白,里急后 重:湿热痢疾 5)骤然呕吐,水泻不止,肢麻大汗:霍 乱
舌与内脏的关系
18
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望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 望舌时,医者姿势可略高于患者,以便俯视口舌部位 。患者可以采用坐位或仰卧位,而向自然光线,头略扬起 ,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 下,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如伸舌过分用力,舌体紧 张卷曲,或伸舌时间过久,都会影响舌体血液循环而引起 舌色改变。 • 诊舌的方法 • 望舌的顺序是先看舌尖,舌边,再看舌中,最后看舌 根部。望舌应先看舌质,再看舌苔。
常见病脉及主病
脉纲 浮脉 沉脉 迟脉 数脉 细脉 弦脉 虚脉 脉象特点 轻取即得,重取稍弱而不空。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 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
•
主病 主表证 主里证 主寒证 主热证 主气血两虚、湿证 主肝胆病、痛证、 痰 饮、疟疾 主虚证
望 苔 质
• 厚薄:可测邪气的深浅、病情的轻重。 • 润燥:反映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 腐腻:主要测知中焦湿浊及胃气的盛衰情况。 • 剥脱:测胃气、胃阴之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