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四诊:阳明病
第三编阳明病篇1阳明病概说

第三编阳明病篇1阳明病概说第一章阳明病概说阳明病是伤寒里病位的阳性病理过程。
所谓里,是指由于伤寒病因而发生的病理反应的胃肠组织。
仲景在伤寒中对胃肠的病理反应称里病,其用意是很明确的,这不仅是胃肠居身体的“里”面,而与“表”相对而言。
同时,就阳明病的症状来说,有局部的症状,如胸中痞硬、愠愠欲吐、腹满硬疼、不大便、心烦、不能食、谵语等等;有全身的症状,如发热恶热、日晡潮热、蒸蒸汗出、身重等等。
然而这些症状都是阳明病的枝枝节节,其根结是在胃肠。
但又不能严格区分何者在胃何者在肠,所以概言为“里病”倒是非常妥当而且很严密的。
更进一步说,胃和肠无论在生理上或病理上总是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如《素问·灵兰秘典》说:“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它们是组成饮食出入消化吸收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现代医学中,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学说对消化系统的研究证明,消化器官各部分彼此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口腔的消化影响胃的分泌活动,胃的分泌活动又影响肠的功能。
反之,肠的消化障碍也影响胃的活动。
这是借助于神经调节而形成的整体关系。
胃肠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影响,在组织上一管相联,在血液循环上一脉相通。
以及在接受其内容物的影响等,决定了它们在伤寒病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病理关系。
所以仲景对胃肠等消化器官概称为“胃家”、为“里”是有着科学根据的。
“里”与“表”作为一个病位概念,是中医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形成的。
它们最早见于《内经》,但形成完整的明确的病位用于临床辨证是在伤寒中完成的。
如果我们对阳明病认真地研究一下就会知道,用胃或肠来作阳明病位都不能概括,即使胃肠并用也并不能成为一个严密的病理部位。
而仲景所用的“胃家”,“里病”,粗看似乎是一个缺乏准确性的病位,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异常严密的阳明病理反应的病域范围。
根据什么说阳明病位是“里”呢?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仲景在《伤寒论》文中的指示;二是阳明病理。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阳明病证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是指太阳病未愈,病邪逐渐亢盛入里,内传阳明或本经自病而起邪热炽盛,伤津成实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为外感病的极期阶段,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为基本特征。
病位主要在肠胃,病性属里、热、实。
根据邪热入里是否与肠中积滞互结,而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阳明经证,是指阳明病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 肠中并无燥屎内结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又称阳明热证。
【临床表现】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饮,脉洪大;或见手足厥冷,喘促气粗,心烦谵语、舌质红、苔黄腻。
【证候分析】本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临床特征。
邪入阳明,燥热亢盛,充斥阳明经脉,故见大热;邪热熏蒸,迫津外泄故是大汗;热盛煎熬津液,津液受损,故出现大渴引饮。
热甚阳亢,阳明为气血俱多之经,热迫其经,气血沸腾,故脉现洪大;热扰心神, 神志不宁,故出现心烦谵语;热邪炽盛,阴阳之气不能顺接,阳气一时不能外达于四末,故出现手足厥冷,所谓“热甚厥亦甚”正是此意; 舌质红、苔黄腻皆阳明热邪偏盛所致。
阳明腑证:阳明腑证,是指阳明经邪热不解,由经入腑,或热自内发,与肠中糟粕互结,阻塞肠道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又称阳明腑实证。
临床是症以“痞、满、燥、实”为其特点。
【临床表现】日哺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大便秘结, 或腹中转失气,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多厚黄干燥,边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
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较经证为重,往往是阳明经证进一步的发展。
阳明腑实证热邪型多为日哺潮热,即午后三至五时热较盛,而四肢禀气于阳明,腑中实热,弥漫于经,故手中汗出;阳明证大热汗出;或误用发汗使津液外泄,于是肠中干燥,热与糟粕充斥肠道,结而不通,则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燥夭内结,结而不通,气从下夭,则腹中夭气频转。
邪热炽盛上蒸而熏灼心宫,出现谵语,狂乱,不得眠等症。
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苔黄干燥,起芒刺或焦黑燥裂。
中医学—阳明病辨证论治

二诊时患者:面色潮红,壮热汗多,自述口干、纳差、夜寐不实。 苔脉同前。
郑某某,女,26岁。住院号5469。
细辨之,患者伤津之象虽显,但主在邪热炽盛,邪热不去, 正气难安。故改用白虎加人参汤。药用:党参25g,生石 膏(先煎) 30g,知母10g,生甘草6g,败酱草15g,连翘 10g,陈皮5g。2剂。
王某,男,36岁,建筑工人。
辨证为暑天炎热,在外作业,暑热内迫,燔灼阳 明,闭窍耗液。
故投白虎加人参汤以清暑泄热,益气生津。处方: 西洋参10g,生石膏(先煎)80g,肥知母15g,粳米 30g,甘草6g,水煎服。
另灌服安宫牛黄丸1粒。1剂后身凉、脉静、汗止、 神清,然频欲饮水,原方再投1剂而愈。
发黄证 血热证
清法
下法
温胃降逆 润法
清热利湿 于寒湿中求之 凉血散血 破血逐瘀
五、阳明病预后
上迫肺脏 1.阳明热、实之邪:不传他经,清、下论治
下劫肝肾 2.阳明病过用清下:传为太阴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三、阳明病脉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180条]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讲析]
(一)白虎汤证
辨证要点: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心烦、舌干、口渴等;若重者,腹满,身重, 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自 汗出,或厥,脉浮滑;但无阳明里实
病机:无形邪热炽盛,充斥表里 治法:辛寒清热 方药:白虎汤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
阳明病 发黄证 变证 血热证
阳明病概说

阳明病概说成因 1阳明经脉直接感邪,“正阳阳明” 阳明经脉直接被风寒邪气所伤,阳明经的阳气被郁,但是阳明是主里的,也就是说阳明的阳气,它的作用部位是在人体的内部,所以阳明经脉受邪以后它这个病程持续时间很短,因为阳明的阳气,它不走表,它走里2太阳之邪不解,邪传阳明,或者是太阳误治,邪传阳明,太阳病应当发汗,结果误用了下法、吐法,或者火疗,导致津液耗伤,邪气就势入里化热、成燥而传阳明,太阳阳明3少阳病误治,导致了邪传阳明,少阳病误治以后伤了津液,然后少阳邪气传入阳明化热、成燥,少阳阳明4阳明和太阴相表里,当太阴病阳气恢复,就可以出现阴病出阳,脏邪还腑病变部位1经络的角度来讲,它涉及到足阳明经2脏腑的角度来讲,它涉及到足阳明胃腑和手阳明大肠腑。
小肠腑的病变也包括在《伤寒论》中的阳明病的范围之内阳明的生理1足阳明的经脉我们把握这个要点,行于头、面、胸、腹,它也是从头至足,足经影响范围广。
2足阳明胃经络脾属胃,脾和胃相连,经脉相互络属,沟通了脾和胃的表里关系,所以在经络循行上,我们应当知道它络脾属胃3 足阳明胃经的经别上通于心,阳明里热内盛,阳明实热内盛的时候,可以出现谵语,出现烦躁,出现心中懊憹。
4胃的功能主要是受纳、腐熟水谷。
肠道的作用主要是传输、排泄糟粕。
受纳、腐熟水谷,传输、排泄糟粕,这就是整个胃肠的功能,特点,以降为顺,阳明的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六腑都是以通为用。
脾和胃相表里,都属于中州。
纳化相依。
...................................................燥湿相济,这里所说的燥是生理的,是说胃是靠它的阳热之气来腐熟水谷,这叫胃主燥;脾是靠它所吸收、所输布的津液来滋润胃肠的,脾靠它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津液来滋润全身,来滋润胃肠,这叫脾主湿,所以这里的燥和湿不是病理的,而是指的一种生理功能气血化生之源,是人体的后天之本。
所以阳明病如果治疗不得当,过度地泻下,就会导致脾阳损伤。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2.胃家实包括阳明热证与阳明实证两证。 ⑴阳明热证是燥热之邪未与有形积滞相结合,而弥漫全身,为有热无 积之无形实邪。 ⑵阳明实证是燥热之邪与宿食等相结合,形成燥屎,而阻塞于肠道, 为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 3.作为提纲的意义。 ⑴揭示了阳明病里热实的证候特征,反映了阳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即“胃家实”。 ⑵本篇中凡称“阳明病”者,多属胃家实;凡称“胃家实”者,则必 属阳明病。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 本证
概要 阳明病概说
1.阳明生理 阳明,是指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而言,且与手太阴
肺、足太阴脾互为表里。手阳明经脉,从示指(原称食指) 外侧循臂,上颈至面部。足阳明经脉,起于鼻梁凹陷处两 侧,络于目,从缺盆下循胸腹至足。二者经脉相连,其腑 相通,生理功能十分密切。
胃主燥、主降、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湿、主升、 主运化转输。大肠主传导糟粕,有赖肺气的肃降和津液的 输布。阳明、太阴彼此协调,相济为用,共同完成水谷的 受纳、腐熟、运化、吸收功能。如此则水谷精微物质得以 供养全身,而化生气血。故阳明有“多气多血”之说。
概要 阳明病概说
5.阳明病证治分型 ⑶阳明病变证
①湿热发黄证 湿热并重——茵陈蒿汤证 热重于湿——栀子柏皮汤证 湿热兼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②寒湿发黄证——于寒湿中求之 ③蓄血证——抵当汤证 ⑷阳明病辨证:阳明中寒证——吴茱萸汤证
概要 阳明病概说
6.阳明病治则治法
阳明热证——清法为主。以白虎汤为代表方。 阳明实证——下法为主。以调胃承气汤为代表方。
概要 阳明病概说
2.阳明病理
病邪侵袭阳明,致使胃肠功能失常,邪从燥热之化。 且因邪正相争,其势激烈,邪实而正盛,故阳明病每多见 于外感病的邪热极盛阶段,其病变性质大多属里实热证。
阳明病证治

1、组成和方义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 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 (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渐加,以知为度。
《方言》差间知,愈也。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 浮涩相搏(摶-抟),大便则硬,其脾为 约,麻子仁丸主之。(247)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261)
肥栀子十五(擘)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 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 再服。
用于湿热发黄,湿热未退,脾阳已虚,大便溏 薄者。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262)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 (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 生梓 白皮(切)一升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临床应用:肝胆疾患所引起的急性慢性黄疸,如急性 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重症肝炎、黄疸出血型钩端螺 旋体病、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胆道感染、胆石症、 胆汁性肝硬化、急性胰腺炎等多种湿热黄疸。
重症日服4次药(2剂),持续用药使黄疸退净方能罢 手。茵、栀、黄三药同用,茵陈量30~100克,可加 板蓝根、柴胡、陈皮等解毒、舒肝、行气、和胃。 见中虚便溏改用栀子柏皮汤;兼表证改用麻黄连轺 赤小豆汤。中气已复,表证已解而黄疸尚在,仍用 茵陈蒿汤。
④关节疾病:合桂枝汤治疗热痹。
⑤过敏性疾病: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皮炎、药疹、 夏季皮炎、过敏性紫癜等,属血热或血燥生风者。
⑥其它疾病:如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病、癫证、 产后高热、小儿哮喘等属阳明热炽所致者。
(1)组成和方义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二两。 (三次治疗量)
4阳明病辨证总结

脾的功能为胃所约束(脾约)
津液输布失调
(肠道失以濡润) (但输膀胱)
大便干结
小便频数
【临床表现】
腹微满,或微痛,大便硬或难, 不更衣十日无所苦,小便多,饮食 如常,舌质红苔干。
【病因病机】 胃热津亏,腑气不通。
【诊断要点】 大便硬、大便难,腹微满。
❖【治疗】
滋液润肠,清热通便 麻子仁丸。 (麻子仁、白芍、杏仁、大黄、 枳实、厚朴、蜂蜜)
病因病机
❖阴虚有热,水热互结。
诊断要点
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发热,脉浮。
治疗措施
❖育阴润燥,清热利水---猪苓汤
五苓散 去桂枝,白术 加阿胶,滑石
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敛邪
鉴别诊断
膀胱气化失常(蓄水)
五苓散证 猪苓汤证
脉浮发热 小便不利 渴欲饮水
病机
膀胱气化不行,水蓄于下 津伤热扰,水热互结于下
临床 应用
临床 表现
治则 方药
辨证 要点
❖1、临床表现:
身目俱黄,其色鲜明如橘子色,小 便不利,腹微满,但头汗出,剂颈而 还,身无汗,渴引水浆或便秘,舌红 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治则方药: 清泄湿热退黄 茵陈蒿汤
(茵陈、栀子、大黄)
服药后二便颜色的变化
小便由红黄变淡 大便由白变黄 再开几付巩固!!!
气
渴欲饮水
育
小便不利
阴
脉浮
利
水
鉴别点 病在上焦 病在中焦
病在下焦
第二部分 有形邪热证
❖学习要求:
熟悉有形邪热证的概念及主 要表现,掌握三承气汤证、麻 子仁丸证的辨治。
1、概念
有形邪热证是指邪热内 盛与肠中糟粕相搏而形成的 燥屎内结证,又称“阳明病 实证”。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什么是阳明病?中医学将疾病分为寒病、热病、温病、燥病、湿病、风病、火病七大类,其中热病是病邪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热病包括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三类。
其中,阳明病源于“夏热而生,病热而成”,其致病因素主要为外邪入侵,内经不调,饮食积热等。
阳明经为一经脉,是人体三经之一,由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构成,主要负责人体的消化和排泄工作,调整体内外部环境的水分代谢平衡。
如果饮食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人体阳明经气血失调,便容易形成阳明病。
常见的阳明病症状包括发热、口渴、失眠多梦、便秘慢性等。
由于阳明经的特殊位置和作用,导致阳明病不仅局部症状明显,全身表现也比其他热病更为严重。
阳明病本证及其病因病机阳明病本证是指阳明病的基本症状和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口渴、便秘、尿黄、大便干结、腹胀等。
阳明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中心,主管机体的水液代谢和温热调节,具有着重要的生命力学意义。
阳明病本证的病因主要为饮食积热和清阳上亢,病机为阳明经气血流失、盛火妄行。
临床表现为烦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
阳明病实证是指阳明病在不同季节、不同病程、不同脏腑互动和情志影响下发生的不同表现和病理状态,主要分为表型、腑实型、气滞型、湿盛型和热盛型等。
它们的临床表现各异,但都与阳明病本证病因病机有着密切的关系。
阳明病实证的临床表现表型阳明病实证的表型病因主要与节气、气候和生活习惯有关,临床表现为口渴、发热、汗出、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面红目赤、咳嗽等。
表型阳明病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腑实型阳明病实证的腑实型病因主要与阳明经脏腑、五脏六腑不同感染和损伤有关,临床表现为高热、口渴、胸闷、胁痛、腹满、干呕等。
腑实型阳明病治疗以和血滋阴为主。
气滞型阳明病实证的气滞型病因主要与情志不畅、久坐或久卧、饮食不节有关,临床表现为胸胁胀痛、四肢困重、口干不渴、大便秘结、溲赤等。
气滞型阳明病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
湿盛型阳明病实证的湿盛型病因主要与气候潮湿、居住环境不干燥有关,临床表现为胸闷、身重、四肢不爽、大便难行、腥臭味重,湿盛型阳明病治疗以利水渗湿、清热解毒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大等症状为特点。
9
3.辨证与治疗:
• 1)栀子豉汤证 • 【临床表现】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手足温,饥不
能食,头汗出,胸中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中结痛,苔薄黄。
10
证候分析:
表证汗吐下失当 邪气入里化热
热扰心神
阳明热证误下后 胃中空虚
17
• 3)白虎加人参汤证 • 【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口燥渴、欲饮水数升、舌上干燥而烦、
背微恶寒、时时恶风、小便短少、脉洪大来盛去衰。
18
证候分析:
邪热熏蒸肌肤 邪热迫津外泄
邪热消耗津液
阳明邪热炽盛,
津气两伤
邪热上扰神明
津气受伤 汗出肌疏
身热
汗出
口燥渴、欲饮水数升 舌上干燥、小便短少
心烦 背微恶寒、时时恶风
14
2)白虎汤证
• 【临床表现】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烦渴, 口不仁,面垢,腹满,身重难以转侧,甚则神昏、 谵语,四肢厥冷,遗尿,脉洪大。
15
证候分析:
太阳病不解或治不得法 少阳病不解 素体阳气旺盛,外邪侵袭
邪入阳明外邪内热相合
阳明病
阳明气分 邪热炽盛
邪正相争 邪热熏蒸肌肤 邪热消耗津液 邪热迫津外泄 热壅阳明经脉 阳明热盛耗气 阳明热盛津伤 舌体经脉失养
2
三、阳明病理 (一)病因
感邪因素
风寒之邪化热入里 温热之邪直犯
素体津亏者
体质因素
素体阳旺者 素体有宿食者
汗法不当
治疗因素
吐、利小便
温燥太过
3
(二)来源:
太阳病 少阳病
若发汗,若下,利小便
本经 自病
素有胃热多渴
本有宿食 素为阳热
津液被耗,津亏火旺
感邪
邪热不解 与内热相合
夺津致燥
津液耗伤
胃热炽盛 胃肠热盛
口干舌燥,大渴饮引,且渴喜冷饮,伴发热 不恶寒
消渴、烦渴,甚者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伴小便不利
21
• 4)猪苓汤证 • 【临床表现】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舌质红,少苔,脉浮,
或见下利,心烦不眠。
22
• 证候分析:
阳明无形邪热证
邪热内盛 热盛津伤
误下 阳明余热犹存,致津伤水热互结
下之 失当
内热炽盛
糟粕内结
三阴病
用辛燥药物过多或阳复太过
热(经)证 实(腑)证
阳明病
耗伤津液,津伤肠燥
4
• (三)病性:以里热实证为主,也有虚寒证。 • (四)病机:胃家实。(胃家实是仲景对阳明 病热证、实证病理机制的高度概括)。
• 胃家实有狭义、广义之分。
• 狭义胃家实------单指肠中燥实(屎)而言。
胃热熏蒸浊气上泛 邪热内盛上扰神明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邪热蒸腾气血 邪热内盛
壮热 不恶寒,反恶热 口渴引饮 大汗出 腹满 身重难以转侧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面垢(面部油腻污浊) 烦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 遗尿 脉洪大有力 舌红苔黄而干
胃热炽盛,充斥内外
辛寒清热
白虎汤
16
• 【病因病机】胃热炽盛,充斥内外 • 【诊断要点】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 • 【治疗措施】辛寒清热----白虎汤。
第三节 阳明病辨证
• 【概述】 • 一、阳明病概念: •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邪入阳明,正邪相争剧烈,邪热盛极的阶
段,其性质多属里、热、实证。
1
• 二、阳明生理 • (一)阳明的阳气:阳气盛,正气旺,位主里, 又称二阳。 • (二)阳明的脏腑: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 功能以降以通为用。 • (三)阳明的经络: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与 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相表里。 • (四)阳明的功能:阳明属燥土,具有消化水 谷,化生气血的功能。故阳明的生理特点:喜 润恶燥,以降为顺。
程度轻微, 局部可见, 阵发而作
热盛鼓动血脉,津伤脉 道不充,气伤推动乏力
脉洪大来盛去衰
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白虎加人参汤
19
• 【病因病机】胃热炽盛,气津两伤 • 【诊断要点】身热,汗出,渴欲饮水数升,口干舌燥,背微恶寒,
时时恶风,脉洪大来盛去衰。 • 【治疗措施】辛寒清热,益气生津,方用白虎汤加人参汤。
•
“胃家”---泛指胃与大肠而言。
• 广义胃家实
无形之邪热。
•
“实”---即邪气盛实
•
有形之实滞。
5
• (五)阳明病主症
无形邪热证
胃热炽盛 邪热互结
薰蒸肌肤 迫津外泄 津液被耗,不能上承于口
身大热 汗出 口渴
蒸腾气血,脉道扩张,血流加快
脉大
阳
明
燥屎结实,阻遏气机
腹满、腹痛、便闭
病
胃肠热盛 有形邪热证 津伤肠燥
润导法
灌肠疗法
血热证 虚寒证
茵陈蒿汤证 栀子柏皮汤证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7
• (七)治疗原则:主要是清、下二法。 • (八)、治疗禁忌:发汗、吐、利小便 • (九)、阳明病传变预后:
太阳病
痊愈
少阳病
阳明病
太阴病
三阴病
死亡
8
一、阳明邪热证
• (一)无形邪热证 • 【概述】 • 1.概念:阳明无形邪热证是指无形邪热炽盛,而无肠中燥屎结聚
栀子豉汤证
热实结胸证
心中结痛 心下痞硬
病机 症状 治法
无形邪热留扰胸膈 热邪与痰水相结于胸膈胃脘
心烦懊憹,不疼痛,或虽微 痛而不硬满,按之疼痛则减
膈内拒痛,或心下痛,按之石硬,甚 者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清宣郁热 泻热散结,攻逐水饮或清热涤痰开结
13
• 【辨证思路】 • 首辨病因: • 次辨病性: • 再辨病位: • 最后明确审证要点:
糟粕内结
腑气不通,邪热下 无出路,外蒸肌肤
热盛灼阴而致阴 伤火炽,上扰神明
气机郁遏,血脉不 畅,气血不能外达
日晡潮热,手 足濈然汗出
谵语,烦躁
脉沉而有力
6
• (六)证候类型:
栀子豉汤证
上宣
无形邪热证(热证经证) 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证
中清
猪苓汤证
三承气汤证
下泄
有形邪热证(实证腑证) 脾约证
阳明病 湿热证
邪热郁留胸膈
余热留扰
阳明腑实下后余 热未尽
气机不畅
虚烦不得眠 反复颠倒
手足温,饥不 能食,头汗出
心中懊憹 胸中窒或 心中结痛
11
• 【病因病机】邪热留扰胸膈,郁而不宣。 • 【诊断要点】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 • 【治疗措施】 治宜清宣郁热,方用栀子豉汤。
12
【鉴别诊断】
20
【鉴别诊断】
太阳中风证 阳明无形邪热证
发热 汗出
病机
症状 特点
阳明无形邪热证 太阳蓄水证
口渴
病机 症状
卫阳与邪相争,营阴外泄
阳明里热炽盛 热在肌表,翕翕发热与恶寒并见,脉浮漐漐微似有 汗,汗出量少皮肤潮湿湿润
里热向外蒸腾,蒸蒸发热,不恶寒脉大 邪热迫津外泄,故汗出连绵不断,量多
内热炽盛,耗伤阴津 膀胱气化不行,津不上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