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共32张PPT)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34张PPT)

材料3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
一、早期儒学
1、孔子
“礼”: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保守性
政治思想: “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思想
逐步改良
3、代表人物及流派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孟 荀 子子 子
老庄 子 子 韩非子
墨子
材料1
子曰:“仁者爱人。”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材料2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
4.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 (1)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将法家重“法” 、重“术”、重 “势”三个不同学派糅合为一, 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
• (统2化)。政治主张: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 耕战; “事异则备变”,主张改革。
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作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荀子》
2.孟子
主要思想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3.荀子
主要思想
政治:主张“仁义”;“君舟民水”;礼法 并用。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 唯物思想
伦认理为观学:习主的张目“标性是本认恶识”和把握“礼”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27张PPT)

儒家
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为政》
孔子
• “……子为政,焉用杀,子
• 政治思想: “礼” ,欲“善仁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核心)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 教类育,思打想破:了兴贵办族私 垄•学 断偃, 教“君。有 育君”教 局、无 面《臣论臣语、·颜父渊父》、子子”
• 德治
• 整理文化典籍:六经:《诗》、 《书》、《礼》、《易》、 《乐》、《春秋》
1. 老子的思想: 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道 ”
②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 国寡民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看图说话
请你给下面两幅漫画取一个题目,并就此说说 漫画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福兮祸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道家
1.老子的思想: 2.庄子的思想: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 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齐物论
儒家思想在新加坡影响很大。在修己爱 人、诚信谦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 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 学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大。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们关于做人、 处世和立国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 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回首历史时发现,百家争鸣的地 位不可超越,这些思想和智慧必将影响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典型例题一 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三、百家争鸣的表现
主要派别代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1、1百家争鸣(共45张PPT)

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法义家而丧其国,
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
张?
2009 3
zxb
35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老子》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阶级关系: (统治者为加强实力重视招贤纳士,为文化的繁荣
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提供人才基础)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孔子生平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私人讲学; 51岁从政; 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 73岁去世
观) 维护社会 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 稳定: 税)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009 3
zxb
21
孔子问道于老子 相传一代宗师孔子曾长途跋涉、虚心求教于博学多才的 老子,这所表现出来的诚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后世学者 感叹羡慕不已,这成了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 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 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5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
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给朋友后远 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回答: “应当同他绝交。”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 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宣王回答:“撤他的职!” 孟子又问:“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 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法义家而丧其国,
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
张?
2009 3
zxb
35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老子》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阶级关系: (统治者为加强实力重视招贤纳士,为文化的繁荣
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提供人才基础)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孔子生平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私人讲学; 51岁从政; 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 73岁去世
观) 维护社会 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 稳定: 税)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009 3
zxb
21
孔子问道于老子 相传一代宗师孔子曾长途跋涉、虚心求教于博学多才的 老子,这所表现出来的诚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后世学者 感叹羡慕不已,这成了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 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 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5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
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给朋友后远 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回答: “应当同他绝交。”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 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宣王回答:“撤他的职!” 孟子又问:“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 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共38张PPT)

(一)孔子(名丘,字仲尼)
1、&春秋时期鲁国人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大政治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①“仁”、“礼”
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宽、信、敏、惠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课堂检测
4.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 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 乎大自然四季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 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身份地位,该穿什么衣服就 穿什么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 单甚至破烂的衣服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 上级规定,大家穿统一的制服不是很好吗?按甲、乙、 丙、丁的描述顺序对应的思想学派是( B ) A.儒、墨、法、道 C.儒、法、墨、道 B.道、儒、墨、法 D.道、墨、法、儒
(二)庄子(名周)
1、* 战国时期
* 与老子合称老庄
*《庄子》 2、思想主张
①“道”无所不在, 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齐物”。 ②崇尚自然,主张超越 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三、法家思想
(一)代表:李悝、商鞅、吴起、韩非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课堂检测
3.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 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 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 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B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1、&春秋时期鲁国人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大政治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①“仁”、“礼”
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宽、信、敏、惠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课堂检测
4.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 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 乎大自然四季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 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身份地位,该穿什么衣服就 穿什么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 单甚至破烂的衣服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 上级规定,大家穿统一的制服不是很好吗?按甲、乙、 丙、丁的描述顺序对应的思想学派是( B ) A.儒、墨、法、道 C.儒、法、墨、道 B.道、儒、墨、法 D.道、墨、法、儒
(二)庄子(名周)
1、* 战国时期
* 与老子合称老庄
*《庄子》 2、思想主张
①“道”无所不在, 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齐物”。 ②崇尚自然,主张超越 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三、法家思想
(一)代表:李悝、商鞅、吴起、韩非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课堂检测
3.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 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 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 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B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共32张)PPT课件

酒”。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
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
的入室弟子。
12
荀子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 道”, “君舟民水”
哲学:“天行有常”、“制 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
伦理想观:人性本恶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
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思想观 政治观 伦理观
仁,礼
仁义
仁义
仁,德治
仁政民贵 君轻
王道 君舟民水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的演变
1.1 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 涌现及各学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数量多。后世主要 分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 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
方技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 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中国古代史(2002年版高级中学教科书3 )
材料三:“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贵族垄断的文化学
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像孔子所办的
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
学生送给他““束士俯””(一阶串腊层肉)的作为兴学费起,就可以了。这
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
“合则留不合则去”,因此,人才的流动也空前的频
繁。
——中国通史 4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 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 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 阶层活跃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 ,学术思想自由活跃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课件(共30张PPT)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万乘之主,千 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战国后期韩国贵族,秦王 嬴政为了他不惜发动战争, 到秦国后还未被重用就被 同学李斯害死与狱中
理论来源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韩法 非 家 观点主张 子
集权观:加强中央君主集权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与时俱进 改革强国 认识论: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周
春秋 时期
战国 秦统一 时期 六国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5世纪 中后期
公元前 221年
• 一、历史背景
“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 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 诸侯,或在夷狄。”(《史记》)
回忆必修一、二的内容,春秋 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有哪些?
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作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 六、百家争鸣的意义
你认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具有什么意义?
对当时:促成各家学说蓬勃发展,引发第一 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后世: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恩泽后人
学习这一节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为仁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性相近也。
“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
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也,孰不可忍也。
51岁从政; 55岁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73岁去世 从教40余年,弟子三千,贤者72人
——《论语》
思想主张 文化成就 教育成就 现实意义
——《韩非子》
战国后期韩国贵族,秦王 嬴政为了他不惜发动战争, 到秦国后还未被重用就被 同学李斯害死与狱中
理论来源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韩法 非 家 观点主张 子
集权观:加强中央君主集权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与时俱进 改革强国 认识论: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周
春秋 时期
战国 秦统一 时期 六国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5世纪 中后期
公元前 221年
• 一、历史背景
“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 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 诸侯,或在夷狄。”(《史记》)
回忆必修一、二的内容,春秋 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有哪些?
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作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 六、百家争鸣的意义
你认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具有什么意义?
对当时:促成各家学说蓬勃发展,引发第一 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后世: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恩泽后人
学习这一节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为仁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性相近也。
“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
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也,孰不可忍也。
51岁从政; 55岁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73岁去世 从教40余年,弟子三千,贤者72人
——《论语》
思想主张 文化成就 教育成就 现实意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25张PPT)

孔子故里—曲阜孔庙
曲阜三孔——孔庙、孔府、 孔林,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 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
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3、子曰:“有教无类。” 4、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矣。” 5、“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儒、道、墨、法、名、阴阳、 纵横、农、杂、兵、小说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学习。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相互 争辩、学习的局面。
1、儒、道、法、墨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 分别是?他们各自的主张是什么?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摘自《中国新闻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 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 子 : “ 人 类 要 在 2 1 世 纪 生 存 下 去 ,孔子在汉城 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 寻找智慧。”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 像,以示崇敬。伏尔泰甚至自喻是 “孔门弟子”。
政治主张:“仁政”(核心)“民贵君轻”(民本)
伦理观: “性本善”
政治: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提出“君舟民水”(民本)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思想;
伦理:“性恶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归纳:孔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件(共36张PPT)

农业税)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3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
你知道这些成语源自于哪部著作吗?
《道德经》
(二)道家学派
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 战国庄子
15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德经》
。
。
(二)道家学派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10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11
儒家思想
仁 礼 德
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
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
(一)儒家学派 (二)道家学派 (三)法家学派 (四)墨家学派
5
(一)儒家学派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6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主要内容
思想 学说
政治思 想
教育思 想
“仁”(核心)和“礼” “为政以德”(德治) “对鬼神之事敬而远之”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 “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
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 反对战争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32
四、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 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 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勿施于人
13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
你知道这些成语源自于哪部著作吗?
《道德经》
(二)道家学派
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 战国庄子
15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德经》
。
。
(二)道家学派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10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11
儒家思想
仁 礼 德
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
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
(一)儒家学派 (二)道家学派 (三)法家学派 (四)墨家学派
5
(一)儒家学派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6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主要内容
思想 学说
政治思 想
教育思 想
“仁”(核心)和“礼” “为政以德”(德治) “对鬼神之事敬而远之”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 “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
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 反对战争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32
四、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 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 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屈。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 国初期邹国人,是孔子之孙孔伋 的弟子。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 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 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三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的演变
1.1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 涌现及各学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数量多。后世主要 分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 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 方技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 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 步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许多井田制公田以 外的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 且改变了对耕田者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 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这样,耕种的人就转变为 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 租。这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道家: 以弱胜强等
——易中天
法家: 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墨家: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严于 律己等
现学现用 古为今用
某班级中同学违纪的现象十分严重,迟到, 上课讲话,学习风气不好。请同学们运用 诸子百家的智慧想一想:怎样治理同学的 违纪现象和建立团结奋进的班级氛围。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理论来源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中央君主集权
韩法 非家 子
观点主张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与时俱进 改革强国
认识论: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发展趋势
作 用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墨家 墨翟
身体力行 兼爱 尚贤 非乐 节葬
思想主张 文化成就
教育成就 现实意义
“仁”与“礼”,德治。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之事敬而远之。
整理和编写了古代文化典籍《诗》 《书》《礼》《易》《乐》《春秋》 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成为 《论语》一书,成为儒学经典 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 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怎样评价孔子?
荀子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 道”, “君舟民水” 哲学:“天行有常”、“制 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 想 伦理观:人性本恶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
人物 思想观 仁 孔子 孟子 荀子
,礼
仁义
仁政民贵 君轻 人性善
仁义
王道
政治观
伦理观
仁,德治
君舟民水
人性恶
性相近
孟子 人性善
你 的 观 点 呢 辩证地看问题 ?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人们应相互爱护,反对暴政,提倡“仁” 儒家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
荀子 战国 “制天命而用之”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家
老子 春秋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庄子 战国 痛恨社会不合理现象;乐天安命 孙武 春秋 “避实击虚”;“知己知彼”
人无有不善。
——《孟子》
孟子
亚圣
• 仁义礼智 • 仁政学说 民贵君 轻、政在得民(民 本思想) • 人性本善
现实意义
荀子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 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 曾游学于各诸侯国, “三为祭 酒”。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 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 的入室弟子。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 •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 之能胜。 是以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
道家:无为之道 逍遥自然
创始人:老子
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法则 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 反方向转化的规律 政治观点: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无为”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
人,曾是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 史官,博学多识,精通礼法
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不为所欲为
庄子
(1)天道 (2)“齐物”“逍遥”
封建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的大变革时期。周王室东迁后,势力一落千丈,诸侯不再 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 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频繁的战争。战国前期,三家 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诸侯之间 的兼并战争更为频繁,政治格局变化无常。
荀子 人性恶
孟子说:一个小孩子在井边玩耍,不 小心跌入井中。路过的人,见此情景 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这个小孩。这 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这 说明,人的内心本来就存在着善良的 本性。
荀子说:由于人生来好利欲,好声色, 所以才会发生争夺、残害、淫乱的事 情。如果顺从这种性情发展,就会引 起争夺和暴乱。因此环境和教育对人 的成长非常重要。
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中国古代史(2002年版高级中学教科书)
材料三:“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贵族垄断的文化学 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像孔子所办的 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 学生送给他“束俯”(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 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 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 材料四: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 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争霸 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养士之 风蔚然兴起,最典型的就是战国后期的“四公子”, 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 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士的理念是: “合则留不合则去”,因此,人才的流动也空前的频 繁。 ——中国通史
“士”阶层的兴起
学在民间,思想学术自由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 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 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 阶层活跃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 ,学术思想自由活跃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 思想产物
请各小组同学阐述诸子百家的思 想主张,并指出其思想对现代社 会有何现实意义?
一、儒家 万世师表 仁政礼治 创始人:孔子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为仁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性相近也。 “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 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
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51岁从政; 55岁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73岁去世 从教40余年,弟子三千,贤者72人
思考探究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2、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 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思想解放
智慧精华
文化繁荣
惠泽千年
学派 人物 时代
老子说:我无为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
材料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 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 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 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 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 老子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推崇老子“无为而治” 的治国思想,并据此实行“三个少”的改革,减少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放松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减少 福利开支,美国经济出现好转。这引起了强烈反响, 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
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 和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你认为诸子百家 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 思想中哪些主张对现代中国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 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 儒家: 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为杰出的人。 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改革;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兵家
孙膑 战国 强调战前准备;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他提出“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 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 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 级所接受。 •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 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 出巨大贡献
兼爱非攻 非攻 尚同 非命 节用
认识论和逻辑学
战国时期宋国人,出身 工匠,官至宋国大夫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秦始皇说:不利于统一的,都给我焚了 汉武帝说:不是儒家的,都给我罢了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说:打倒“孔家店”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讨论思考:中共十八大报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
(3)顺应自然,鄙视功 名利禄
(4)文学成就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 人,隐士。终身过着贫苦的 生活,以著书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