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复习整理

合集下载

气象学复习重点

气象学复习重点

复习思考题第一章大气概述1.大气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在气象学上得意义。

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得垂直分布;同时,臭氧层得存在也使地球上得生物免受过多太阳紫外线得伤害,对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生存起了保护作用。

二氧化碳就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不可缺少得原材料,它得增多也会对提高植物光合效率产生一定影。

二氧化碳就是温室气体,它能强烈吸收与放射长波辐射,对空气与地面有增温效应。

水汽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参与大气温室效应形成,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影响云雨及各种降水,对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有着直接影响,最终影响到植物及农作物得产量。

2.大气垂直分层得依据就是什么。

各层得主要特点有哪些。

依据:世界气象组织根据大气温度与水汽得铅直分布、大气得扰动程度与电离现象等不同物理性质,把大气分为五层。

特点:对流层就是靠近地表得大气最底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具有强烈得对流运动,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顶到距地面约50~55km得高度,气温随高度得上升而升高,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含量极少。

中间层就是从平流层顶到距地面85km左右得高度,气温随高度得增加迅速降低,有空气得垂直运动,几乎没有臭氧存在。

热成层又称暖层,位于中间层顶至500km左右,气温随高度得增加迅速升高,大气处于高度得电离状态。

散逸层就是大气得最高层,又称外层,气温随高度得增加很少变化。

3.名词解释:饱与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饱与差。

饱与水汽压: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得水汽含量就是有一定限度得,如果水汽达到此限度,空气就就是饱与状态,这时得空气称饱与空气。

饱与空气产生得水汽压力称为饱与水汽压,它就是温度得函数。

相对湿度:空气中得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得饱与水汽压得比值。

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使空气冷却到饱与时得温度称露点温度。

饱与差:在一定温度下,饱与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称为饱与差。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绪论1.什么是天气和气候?什么是天气学和气候学?天气和气候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一个地方某一瞬间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为天气。

研究天气及其演变规律并预测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学科称为天气学。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间发生的天气状态, 它既包括平均状态, 也包括极端状态。

研究气候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称为气候学。

2.小气候和小气候学的定义。

由于人类活动和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 绝大部分在紧靠下垫面附近的空气层中进行, 而这个气层的气候主要决定于下垫面(也称为作用面)状况和特性。

因此把在局部地区范围内作用面条件影响而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的近地气层气候称为小气候。

并把研究小气候的学科从气候学中分出, 称为小气候学。

第一章大气1.干洁空气的定义是什么?主要成分有哪些?这些主要成分在大气中的来源、分布和作用是什么?(主要是氮、氧、臭氧、二氧化碳)大气中, 除了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的整个混合气体, 称为干洁空气。

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约占干洁空气体积的99%。

氮是大气中最多的气体, 它能起冲淡氧, 使氧化作用不致过于激烈的作用。

有的植物通过菌根的作用, 可直接将大气中的氮改造为植物体内不可缺少的养料。

氧是大气中次多的气体, 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所必需的。

氧还决定着有机物的燃烧、腐烂和分解过程, 以及影响到在大气中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过程。

臭氧是氧分子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为氧原子, 然后又与氧分子化合而成。

它在大气中含量极少, 分布也不均匀。

在近地层中臭氧很少且不稳定。

从10km高度开始逐渐增多, 在20km到30km高度处达到最大值, 再往上, 臭氧含量又逐渐减少, 到55-60km高度上就极少了。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使臭氧层增暖, 影响到大气中温度的铅直分布。

同时, 也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燃料的燃烧、有机物的腐烂分解和生物的呼吸作用。

这些作用集中在大气底层, 因此二氧化碳分布在大气底层20km的气层内。

气象学期末复习重点

气象学期末复习重点

气象学期末复习重点绪论:1.天气:是指某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2.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3.气象:它是指发生在天空里的风,云,雨,雪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

4.气象学:研究大气的特性和状态的科学。

5.天气和气候的区别:①天气是指在特定短时间内大气的活动情况,而气候则是对月,季或者年时间尺度上大气状况的一种估计,是对多年观测的统计结果。

②气候可以持续不断,天气只能延续几天。

第一章:1.气压:大气压强,它是空气具有重量和空气分子运动的综合反映。

在静止大气中任意高度上的气压值等于其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

2.气温:气温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度量。

①摄氏温标: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的冰点为零度(0℃),沸点为100度(100℃),其间分为100等分,每等分表示1℃。

②华氏温标: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为32度(32F),沸点为212度(212F),其间分为180等分,每等分即为1F。

③绝对温标:也称开式温标,用K表示。

绝对温标中一度的间隔和摄氏度标完全相同,不同是它是以理论上所说的分子热运动将完全停止时的温度记为零度,—273.16℃作为零度。

3.三种温标的换算:T=t+273;tF=9/5t+32;t=5/9(tF-32)T为绝对温度,t为摄氏温度,tF为华氏温度。

P94.相对湿度:相对湿度(f)是指空气的实际水汽压(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f=e/E*100%(温度变化时,E和e都要变化,但e的变化小于E的变化。

温度上升,f会减小,反之)5.绝对湿度:单位体积湿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称为绝对湿度(a)绝对湿度不能直接测量,可间接算出。

a=289*e/T。

6.比湿:在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之比。

7.大气垂直划分的依据:①根据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②以大气密度接近星际气体的密度的高度作为标准。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1、简述干洁空气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

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

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2、虚温含义,它可直接测量吗?在等压条件下,当干空气具湿空气密度时之温度即称为虚温,由此可知其代表干空气的温度,一般由Tv表示。

定义虚温的用意在于,湿空气的分子量会随环境水气量改变而改变,使气体常数(R)成为变数,而较难正确计算出来。

为使计算方便,所以利用干空气的气体常数来计算,因此定义虚温来代替湿空气的温度,如此就不用考虑变动的气体常数了,亦即可以处理掉复杂的水气效应,由此可知,虚温为水气的函数。

因为实际观测环境大气所得的温度为湿空气温度,而所使用的气体常数为干空气气体常数(R),所以实际上状态方程(P=ρRT)(其中R=R*/md) 并不成立(因为其使用干空气气体常数(R),而温度却用湿空气的),所以为使其成立需使用虚温(即干空气之温度),如此才可使R与T均为干空气之值。

由于虚温与实际观测之温度误差不算大(仍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因此目前大多数的人仍直接利用实际观测之温度来代替虚温。

Tv=T+W/6。

其中T为实际大气温度,W为饱和混合比值。

表示虚温与实际温度之差距,等于露点温度所在的饱和混合比数值的六分之一。

3、从大气组成推导大气摩尔质量u=?大气是混合气体,大气摩尔质量也就是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4、体积相同、P和T相同的干湿空气重量是否一样?干空气状态方程为:湿空气状态方程为:在T,V,P相同的情况下:,得出V相同,所以5、P=1010hPa,e=10hPa,t=27 ℃,求Tv(虚温)。

Tv=(1+0.378e/p)T= 301.12286、当气温为25 ℃,气压为1080hPa,相对湿度f=65%时,求e(水汽压)、E(饱和水汽压)、d(饱和差)、a(绝对湿度)、q(比湿)。

气象学复习重点

气象学复习重点

复习思考题第一章大气概述1.大气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在气象学上的意义。

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同时,臭氧层的存在也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对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生存起了保护作用。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它的增多也会对提高植物光合效率产生一定影。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它能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对空气和地面有增温效应。

水汽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参与大气温室效应形成,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影响云雨及各种降水,对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有着直接影响,最终影响到植物及农作物的产量。

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各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依据:世界气象组织根据大气温度和水汽的铅直分布、大气的扰动程度和电离现象等不同物理性质,把大气分为五层。

特点:对流层是靠近地表的大气最底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顶到距地面约50~55km的高度,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含量极少。

中间层是从平流层顶到距地面85km左右的高度,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迅速降低,有空气的垂直运动,几乎没有臭氧存在。

热成层又称暖层,位于中间层顶至500km左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迅速升高,大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

散逸层是大气的最高层,又称外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很少变化。

3.名词解释: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饱和差。

饱和水汽压: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水汽达到此限度,空气就是饱和状态,这时的空气称饱和空气。

饱和空气产生的水汽压力称为饱和水汽压,它是温度的函数。

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使空气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

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称为饱和差。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天气: 是指一地短时的大气状态。

2、气候:是指某一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大气的多年统计状态,它既包括多年的统计状况,也包括少数年份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

3、气象要素: 定性或定量描述大气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物理量4、太阳常数: 在大气上界,当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常数。

5、太阳高度角: 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6、大气透明系数: 是指太阳辐射透过一个大气量后的辐射通量密度与透过前的辐射通量密度之比。

7、大气质量: 通常用太阳辐射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厚度的比值来表示。

8、地面有效辐射: 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9、地面净辐射: 地面辐射能得总收入和总支出之差值称为地面净辐射。

辐射通量老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10、可照时间,大阳中心,从出现在一地的东方地平线到进入西方地平线,其直射光在无地物、云、雾等任何遮蔽条件下照射地面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可照时间,亦称可照时数或昼长。

12、日照时间:一天中太阳光实际照射地面的时间。

13、热容量: 单位体积物质温度每升高1C所吸收的热量。

14.导热率: 当温度垂直梯度为1℃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水平截面积的热量,15.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16、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和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

17、Y气温垂直梯度: 高度每相整100m,两端气温的差值。

18、Ym(湿绝热直减率): 湿绝热过程中,高度每相差100m,两端气温的差值。

19、Yd(干绝热直减率): 干绝热过程中,高度每相差100m,两端气温的差值。

20、积温: 一段时间内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21、有效积温: 作物在某时间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22、活动积温: 作物在菜时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23.空气湿度: 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或空气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天气、气候、天灾等各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气象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知识点,供大家复习参考。

1. 大气层的构成及特征: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围层四个部分。

其中,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的部分,也是天气发生的主要区域。

平流层则较为稳定,不易出现大气运动。

2. 气压和海拔高度的关系: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大气的密度和气压都会逐渐减小。

3. 湿度的测量和计算:湿度通常可以用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来表示。

相对湿度是指实际水汽含量与最大可能水汽含量的比值,露点温度则是指当空气冷却至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4. 大气的运动和风的产生:大气的运动主要有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

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可以形成风,其产生的原因包括气压差、地转偏向力和地形等多种因素。

5. 暴雨和雷电的成因:暴雨通常发生在气压低、湿度高、温度适中的环境下,而雷电则是由云内的正负电荷分离所引起的。

6. 气象灾害的种类和防范方法: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冰雹、洪水等多种类型,防范方法包括做好气象预报和监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措施。

以上只是气象学的部分内容,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复习掌握更多相关知识,提高应对天气变化和灾害的能力。

气象学复习资料 终极版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终极版资料

1.某一瞬间大气的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天气2..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既表现为波动性,又表现为粒子性3.在地面辐射差额R = (S'+ D)(1 - α) - r 公式中, α 为反射率, r 为地面有效辐射4.土壤温度日较差主要决定于土壤之间的导热率和土壤温度,同时还受地面和大气间乱流热量交换等因素的影响。

5.在农历廿四个节气中,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作为四季的开始6.大陆性气候的地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节,降水变率比其它地区为大7.青藏高原把西风环流分为南和北两支,使其范围扩大8.大陆度与气温年较差成正比,与地理纬度成反比9.农业气候三要素是光、热、水10.农田中的外活动面位于植物高度2/3 处二、选择题1.夜间地面温度低于空气温度时,辐射热通量方向由____ 指向_A___ ;A.地面;空气B.空气;地面C.一侧空气;另一侧空气D.地面一侧;地面另一侧2.农业气象学中通常把大气辐射称为_C ____ ;A.短波辐射B.中波辐射C.长波辐射D.超长波辐射3.在北半球0 - 66.5° N 纬度间,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是___B_ 日;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4.某年或某月的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称为降水_A___ ;A.距平B.平均变率C.极差D.相对变率5.地面覆盖后,除阴雨天外,各深度的日平均土温比未覆盖的___ ,增降温效应表层比下层__AA.高;小B.低;小C.高;大D.低,大6.疏透结构林带其背风侧的最小风速,大致出现在林高_B___ 倍的地方;A. 1B. 3C. 4D. 67.摩擦层中的风压定律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____ ,低压在_C___ ;A.右前方;左前方B.右前方;左后方C.右后方;左前方D.右后方;左后方8.夏季高温与少雨相结合,冬季寒冷与潮湿相结合,这种气候型属于__B __ 气候型;A.草原B.地中海C.季风D.高山9.凹陷地形气温日较差比凸地为___ ,干燥土壤气温日较差比湿土为_ A___A.大;大B.小;大C.大;小D.小;小10.下述的几种风哪一种不是地方性风___CA.海陆风B.山谷风C.季风D.焚风三、判断题1.地球大气,按其物理性质的垂直分布,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层.(错)2.白天地面辐射差额为正值, 地面吸收了辐射能转化为热能地面温度高于贴地气层和下层土壤.(对)3.由于水汽压和绝对湿度其数值和单位都基本相同, 所以气象上常用水汽压来代替绝对湿度.(错)4.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共有:季风性明显,大陆性很强,温度差异大,降水复杂化四个方面.( 对)5.土壤经耕翻后,其热容量和导热率会增大,而镇压后的土地, 其导热率和热容量会减小.( 错)1.导温率与物质的导热率成正比,与物质的热容量成反比2.气温的垂直分布用气温垂直梯度来表示递减率3.农业气象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平行观测4.桂林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带地区;南宁属于南亚热带气候带地区;海南:北热带5.某一地水分资源可以用年降水量和干燥度来表示;6.农田总蒸发量包括植物蒸腾和株间土壤蒸发两方面;7.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称为暖流;8.中国气候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纬度、季风三方面;9.中国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型; 大陆性季风10.太阳常数的数值约为1.98 cal/(cm2·min)二、选择题1.青藏高原是我国雹日最___ ,范围最_ B__ 的地区;A.多;小B.多;大C.少;小D.少;大2.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黄道面始终保持___C__ 的夹角___;A. 0°B. 23.5°C. 66.5°D. 90°3.与大陆气候特点完全相反的气候型是AA.海洋气候B.季风气候C.地中海气候D.热带气候4.当某地气温年较差为20℃,地理纬度为30°N 时,其大陆度为_B___ ; k=(1.7⊿t/sinΦ)-20.4A. 1.7B. 47.6C.19.6D.20.45.近地层空气相对湿度最高值一般出现在AA.清晨B.正午C.傍晚D.对流旺盛时6.以___ 为周期,随_C__ 改变风向的风称为季风;A.年;年B.季节;季节C.年;季节D.季节;年7.活动面的___B_ 交换是小气候形成的动力基础;A.辐射B.热量C.水汽D.乱流8.在作用于空气运动的力当中, 只改变空气运动方向而不能改变空气运动速度的力是_B__ ;A.水平气压梯度力B.水平地转偏向力C.惯性离心力D.摩擦力9.大气在__D__ 条件下,农田中风速廓线呈对数变化A.逆温B.稳定C.不稳定D.中性D10.农田中通常把气层与土层的交界面称为____ , 把气层与作物层的交界面称为D____ ;A.活动面;活动层B.活动层;活动面C.外活动面;内活动面D.内活动面;外活动面三、判断题1.自由大气中的风压定律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错)2.水稻田上空,不论昼夜,绝对湿度都是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对)3.雨区一般出现在冷锋的锋后和暖锋的锋前.(对)4.槽后脊前为多为阴雨天气,槽前脊后多为睛好天气. 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高空槽脊自西向东移动,槽前脊后盛行西南气流,引导暖湿空气北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2、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段时间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3、天气与气候的区别:1)天气是短期过程;气候是长期过程。

2)天气系统简单;气候系统庞杂。

气象资源统计:30年第一章1、地球大气的组成:(1)干洁大气(即干空气)(2)水汽(3)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

2、干洁大气: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3、干洁大气特点:(1)气体的组成成分比较稳定(2)干洁大气是永久气体。

4、二氧化碳(CO2):(1)时间变化:a) 白天、晴天、夏季时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黑夜、阴天、冬季;b) 工业革命前小于工业革命后(2)空间变化:水平:城市大于农村;垂直:0~20km,含量最高;20km以上,含量显著减少CO2的日变化:主要取决于光合作用。

白天午后达最低值,日出前后达最高值。

CO2的年变化:秋季达最低值,春季达最大值。

5、水汽的分布规律:(1)时空变化:时间:夏季多于冬季空间:一般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

(2)特点:a)是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相变的物质,因此它是天气变化的最重要的角色b)是自然界潜热最大的物质。

(3)作用:a) 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b) 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出长波辐射,对大气起着“温室效应”。

6、臭氧层破坏造成的后果:1)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人数增加;2)农作物质量和数量下降;3)浮游生物受不利影响;4)造成光化学烟雾。

7、气候变暖的后果:1)影响全球水分平衡,引发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发生,如寒潮、热浪、暴雨、龙卷风等;2)影响生物的生态适应性;3)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4)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

8、地球大气自地球表面向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9、对流层特点:1)主要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此层。

2)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平均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5℃。

)3)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

4)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P16各层的温度特点11、平流层(对流层顶~55km )特点:1)对流层顶~55km;25km以下,气温保持不变;25km 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3℃)。

2)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3)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平稳,适宜于飞机航行。

12、中间层(平流层顶~85km)特点:1)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下降,顶部气温可降至-83℃以下。

2)空气有强烈的垂直运动,故又称之为“高空对流层”。

13、热成层{(热层、暖层、电离层)中间层顶~800km}特点:1)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2)空气质点在太阳紫外辐射和宇宙高能粒子作用下,产生电离现象,对无线电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14、散逸层特点:1)气温随高度升高很少变化。

2)空气质点的运动速度很快,受到的地球引力很小,可逃逸到星际空间。

15、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和特征的各种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的统称。

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日照、辐射、温度、湿度、气压、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

第二章1、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传递交换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

太阳辐射两部分:直接辐射、间接辐射2、太阳高度角(h):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0°≤h≤90°)3、太阳方位角(A):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当地子午线的夹角。

光补偿点:指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度可照时数(昼长):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

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暮光时间为散射。

由入射辐射波长入与散射质点的相对大小r,将散射分为分子散射(蕾利散射)和米(Mie)散射。

R《入时,分子散射。

r ~ 入时,米散射。

7、散射作用特点:1、辐射波长愈短,受到质点的散射作用愈强。

2、分子散射具有选择性、对称性。

8、米(粗粒)散射:当大气混浊,质点半径与入射波长接近时,入射光的各种波长具有同等散射能力,散射系数不再随波长改变,称之为粗粒散射。

9米(粗粒)散射特点:1)粗粒散射与波长无关,对各波长的散射能力相同,∴大气较混浊时,大气中悬浮较多的的尘粒与水滴时,天空呈灰白色2)粗粒散射没有选择性。

10、分子散射与粗粒散射区别:分子散射具有选择性、对称性。

辐射波长愈短,受到质点的散射散射作用愈强。

粗粒散射无选择性和对称性。

散射与波长无关,对各波长的散射能力相同。

11、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蓝色,而日出、日落时呈桔红色?答:当晴朗无云、大气干洁时,被散射的光线以波长较短的蓝光为主,故天空呈蔚蓝色。

而清晨和傍晚时,波长较长的红橙光则被散射减弱得较少而蓝紫光散射损失较多,加之大气对红橙光透明度大,大气对红橙光透过得较多而对蓝紫光则透过得较少。

这就是旭日及夕阳时因为通过的大气量大,蓝紫光被散射殆尽,遂呈现红色的原因。

12、大气质量(m):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

13、大气逆辐射(Ea):大气辐射中传向地面的辐射。

14、散射辐射:经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辐射。

15、地面辐射(Ee):地面昼夜不停的向外放射辐射能,称为地面辐射(Ee)。

16、地面有效辐射(E0):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E0>0:地面丢失热量;E0<0:地面获得热量。

影响因子:地面温度:T地↑,则Ee↑,E0↑空气温度:T气↑,则Ea↑,E0↓空气湿度:U↑,则Ea↑,E0↓云况:云多云厚时,Ee受阻,Ea↑,E0↓风力:无风或微风的晴夜,Ee↑,E0↑海拔:h↑,P ↑,则Ee↑,Ea↓,E0↑地面状况:粗糙表面E0 >平滑表面植被:裸地E0>植被17、温室效应:大气中各种微尘和二氧化碳成分的存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温室效应。

18、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1)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2)大气能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同时又向地面放射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辐射丢失的能量,使地面失热不致过多,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19、阳伞效应:大气中微尘和二氧化碳的增加,犹如在阳光下撑了一把伞,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这种现象称之为大气阳伞效应。

20、地面辐射差额(B):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B)。

也称地面净辐射。

地面辐射差白天为正值,晚上为负值,日落前一小时由正转负,日出后一小时由负转正。

一般来说,夏天为正值,最大值出现在6月;冬天为负值,最小值出现在12月。

但在季风气候区则不一定。

分子散射定律:当大气干洁,质点半径小于200nm时,散射值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就是著名的蕾莱分子散射定律。

21、北半球昼长随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昼长的变化规律(φ,δ):1、相同纬度,昼长冬短夏长,春秋介于二者之间。

2、夏季昼长随纬度升高而加长,冬季昼长随纬度升高而缩短,春、秋分则不随纬度升高而变,全球各纬度上均昼夜平分。

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度高:多云的夜晚云层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阴天比晴天温差小,阴天云层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温度不低。

大气中产生辐射的的主要物质是CO2、尘埃等烟雾防寒的原理:烟雾燃烧产生CO2 和尘埃物质具有逆辐射作用。

第三章1、活动层(作用层):能够调节自身内部及相邻其它物质层的辐射、热量、水分分布的物质层。

2、活动面(作用面):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并能调节邻近气层(或土层)的辐射收支、温度高低或湿度大小的物质面。

3、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出现的时刻:地面热量收支相抵(平衡)的时刻。

4、大气中的热量交换方式:以平流热交换、对流热交换、乱流热交换、潜热交换为主。

5、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子:纬度:随φ↑而↓(h↓); φ↑,t白低,夜间有效辐射小季节:夏季>冬季,一年中春季气温日较差最大地形:凹地>平地>凸地下垫面性质:陆地>海洋裸地>覆盖地沙土、深色土、干松土>粘土、浅色土、潮湿土天气状况:晴天>阴天6、干绝热直减率(γd ):在大气静力平衡的条件下,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因作干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气块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称之为干绝热直减率。

7、湿绝热直减率(γm ):在大气静力平衡的条件下,饱和空气因作湿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气块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称之为湿绝热直减率。

大气静力稳定度:处在静力平衡状态中的空气块因受外力因子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或程度,称之为大气静力稳定度。

大气静力稳定度的判断:判断标准:通常用气温直减率(γ)与上升气块的干绝热直减率(γd)或湿绝热直减率(γm)的对比来判断。

判断方法:气块法对于未饱和空气:γ>γd 不稳定;γ=γd 中性;γ<γd 稳定。

对于饱和湿空气:γ>γm 不稳定;γ=γm 中性;γ<γm 稳定。

综合判据: γ>γd 时,大气为绝对不稳定,且γ愈大,大气愈不稳定;γ<γm<γd时,大气为绝对稳定,且γ愈小,大气愈稳定;γm<γ<γd时,大气为条件性不稳定。

9、逆温:在一定条件下,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气温直减率为负值的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10、逆温的分类(按成因):辐射逆温、湍流(即乱流)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地形逆温、锋面逆温和融雪逆温等。

11、逆温的作用:逆温层非常稳定,可以阻碍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阻止污染物的向上扩散。

逆温层强度越大,厚度越厚,维持时间越长,这种作用也就越明显。

12、冬季南北温差大原因:①纬度原因②冬季风的影响积温:只有当温度积累到一定总和时植物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

活动积温:生物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活动温度的总和。

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1.日射型、2.辐射型、3.上午转变型、4.傍晚转变型P70页的图13、对流运动:流体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升降运动平流运动:流体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第四章1、水相变化的判据:N>n 或e<E 蒸发(未饱和);N=n 或e=E 动态平衡(饱和);N<n 或e>E 凝结(过饱和)2、降水的划分:(1)按降水形态可分为四种:雨、雪、霰、雹。

(2)按降水性质可分为四种:连续性降水、间歇性降水、阵性降水、毛毛雨状降水。

(3)按降水成因可分为四种:地形雨、气旋雨(锋面雨)、对流雨、台风雨。

3、饱和差(d ):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反映空气的潮湿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