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绪论1.什么是天气和气候?什么是天气学和气候学?天气和气候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一个地方某一瞬间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为天气。
研究天气及其演变规律并预测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学科称为天气学。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间发生的天气状态, 它既包括平均状态, 也包括极端状态。
研究气候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称为气候学。
2.小气候和小气候学的定义。
由于人类活动和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 绝大部分在紧靠下垫面附近的空气层中进行, 而这个气层的气候主要决定于下垫面(也称为作用面)状况和特性。
因此把在局部地区范围内作用面条件影响而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的近地气层气候称为小气候。
并把研究小气候的学科从气候学中分出, 称为小气候学。
第一章大气1.干洁空气的定义是什么?主要成分有哪些?这些主要成分在大气中的来源、分布和作用是什么?(主要是氮、氧、臭氧、二氧化碳)大气中, 除了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的整个混合气体, 称为干洁空气。
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约占干洁空气体积的99%。
氮是大气中最多的气体, 它能起冲淡氧, 使氧化作用不致过于激烈的作用。
有的植物通过菌根的作用, 可直接将大气中的氮改造为植物体内不可缺少的养料。
氧是大气中次多的气体, 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所必需的。
氧还决定着有机物的燃烧、腐烂和分解过程, 以及影响到在大气中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过程。
臭氧是氧分子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为氧原子, 然后又与氧分子化合而成。
它在大气中含量极少, 分布也不均匀。
在近地层中臭氧很少且不稳定。
从10km高度开始逐渐增多, 在20km到30km高度处达到最大值, 再往上, 臭氧含量又逐渐减少, 到55-60km高度上就极少了。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使臭氧层增暖, 影响到大气中温度的铅直分布。
同时, 也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燃料的燃烧、有机物的腐烂分解和生物的呼吸作用。
这些作用集中在大气底层, 因此二氧化碳分布在大气底层20km的气层内。
气象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2、大气的结构,垂直分层,组成,对流层的特征、厚度,气温直减率大气垂直分层:散逸层、热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大气组成::水汽、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干洁大气(即干空气)。
对流层的特征:①一般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温度下降;②空气具有强烈的上下对流运动;③集中了大约3/4的大气质量;④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的水汽量;⑤水平方向上各气象要素分布不均匀;⑥地面所观测到的天气现象,如:云、雾、雨、雪、打雷、闪电、冰雹、台风等,都发生在这一层内。
对流层厚度:空间上:随纬度增加,厚度降低;低纬地区:平均厚度为17~18km ;中纬地区:平均为10~12km ; 高纬地区:平均为8~9km ;时间上:夏季>冬季。
气温直减率:描述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常用垂直温度梯度概念,并规定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为正值。
故简称气温直减率,用{ EMBED Equation.KSEE3 \* MERGEFORMA T | 表示:§3、主要气象要素的概念和单位,表示湿度概念的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饱和差、相对湿度、露点温度的概念1、水汽压(e ):空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一部分压力。
单位:百帕(hPa )(1)饱和水汽压():在一定温度下,饱和空气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
反映空气的最大水汽的容纳能力。
(2)实际水汽压():在一定温度下,未饱和空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
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计算公式:2.、绝对湿度(水汽密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也就是水汽密度。
单位:g/m3 公式:相对湿度(RH ):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样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单位:g/m3 公式:RH= *100%,反映空气的潮湿程度,表示空气距饱和状态远近的程度。
饱和差(d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单位:百帕(hPa )公式:d= d=0,饱和 d >0,未饱和 d <0,过饱和露点温度:指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温度,从而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温。
气象学复习资料

1、简述干洁空气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
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
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2、虚温含义,它可直接测量吗?在等压条件下,当干空气具湿空气密度时之温度即称为虚温,由此可知其代表干空气的温度,一般由Tv表示。
定义虚温的用意在于,湿空气的分子量会随环境水气量改变而改变,使气体常数(R)成为变数,而较难正确计算出来。
为使计算方便,所以利用干空气的气体常数来计算,因此定义虚温来代替湿空气的温度,如此就不用考虑变动的气体常数了,亦即可以处理掉复杂的水气效应,由此可知,虚温为水气的函数。
因为实际观测环境大气所得的温度为湿空气温度,而所使用的气体常数为干空气气体常数(R),所以实际上状态方程(P=ρRT)(其中R=R*/md) 并不成立(因为其使用干空气气体常数(R),而温度却用湿空气的),所以为使其成立需使用虚温(即干空气之温度),如此才可使R与T均为干空气之值。
由于虚温与实际观测之温度误差不算大(仍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因此目前大多数的人仍直接利用实际观测之温度来代替虚温。
Tv=T+W/6。
其中T为实际大气温度,W为饱和混合比值。
表示虚温与实际温度之差距,等于露点温度所在的饱和混合比数值的六分之一。
3、从大气组成推导大气摩尔质量u=?大气是混合气体,大气摩尔质量也就是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4、体积相同、P和T相同的干湿空气重量是否一样?干空气状态方程为:湿空气状态方程为:在T,V,P相同的情况下:,得出V相同,所以5、P=1010hPa,e=10hPa,t=27 ℃,求Tv(虚温)。
Tv=(1+0.378e/p)T= 301.12286、当气温为25 ℃,气压为1080hPa,相对湿度f=65%时,求e(水汽压)、E(饱和水汽压)、d(饱和差)、a(绝对湿度)、q(比湿)。
气象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天气: 是指一地短时的大气状态。
2、气候:是指某一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大气的多年统计状态,它既包括多年的统计状况,也包括少数年份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
3、气象要素: 定性或定量描述大气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物理量4、太阳常数: 在大气上界,当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常数。
5、太阳高度角: 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6、大气透明系数: 是指太阳辐射透过一个大气量后的辐射通量密度与透过前的辐射通量密度之比。
7、大气质量: 通常用太阳辐射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厚度的比值来表示。
8、地面有效辐射: 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9、地面净辐射: 地面辐射能得总收入和总支出之差值称为地面净辐射。
辐射通量老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10、可照时间,大阳中心,从出现在一地的东方地平线到进入西方地平线,其直射光在无地物、云、雾等任何遮蔽条件下照射地面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可照时间,亦称可照时数或昼长。
12、日照时间:一天中太阳光实际照射地面的时间。
13、热容量: 单位体积物质温度每升高1C所吸收的热量。
14.导热率: 当温度垂直梯度为1℃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水平截面积的热量,15.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16、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和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
17、Y气温垂直梯度: 高度每相整100m,两端气温的差值。
18、Ym(湿绝热直减率): 湿绝热过程中,高度每相差100m,两端气温的差值。
19、Yd(干绝热直减率): 干绝热过程中,高度每相差100m,两端气温的差值。
20、积温: 一段时间内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21、有效积温: 作物在某时间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22、活动积温: 作物在菜时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23.空气湿度: 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或空气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气象学复习资料绪论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1、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天气: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称为天气。
3、气候: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它一般用气候要素的统计量表示。
4、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状况和天气现象的各种物理量统称为气象要素。
主要的气象要素有:气压、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云、能见度、日照、辐射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5、农业气象学: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1)研究与农业相关的气象条件的发生、变化和分布规律;(2)研究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有关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6、农业气象要素:在气象要素中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称农业气象要素,重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有辐射、温度、湿度、风、降水等。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7、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8、干洁空气:干洁空气是气体的混合物,主要气体是氮(N2,容积78.09%),氧(O2,容积20.95%),氩(Ar ,容积0.93%),还有不定的二氧化碳(CO2,平均容积0.03%),臭氧(O3)和各种氮的氧化物,此外,还含有很少量的氦、氖、氩、氪、氢等。
9、大气污染: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某些物质(如粉尘微粒、各种硫化物、氮化物、氧化物、卤化物、有机化合物等)进入大气,使大气的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或危害各种生物的生存,直接或间接地损害设备、建筑物等的现象。
10、大气成分中的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在气象学和生物学上有何意义?二氧化碳:由于大气中的CO2能强烈地吸收红外线,使地面放射的红外辐射中的很大一部分被大气吸收,使大气的温度因之升高或使降温速度减慢,因而大气向地面放射的红外辐射增多,地面的平均温度因此而升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温室效应”。
臭氧:①可以吸收掉过多的太阳紫外辐射,不致太多的紫外线到达地面对生物构成伤害,又能透过少许的紫外线杀灭地面对动植物有害的一些病菌。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天气、气候、天灾等各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气象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知识点,供大家复习参考。
1. 大气层的构成及特征: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围层四个部分。
其中,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的部分,也是天气发生的主要区域。
平流层则较为稳定,不易出现大气运动。
2. 气压和海拔高度的关系: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大气的密度和气压都会逐渐减小。
3. 湿度的测量和计算:湿度通常可以用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来表示。
相对湿度是指实际水汽含量与最大可能水汽含量的比值,露点温度则是指当空气冷却至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4. 大气的运动和风的产生:大气的运动主要有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
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可以形成风,其产生的原因包括气压差、地转偏向力和地形等多种因素。
5. 暴雨和雷电的成因:暴雨通常发生在气压低、湿度高、温度适中的环境下,而雷电则是由云内的正负电荷分离所引起的。
6. 气象灾害的种类和防范方法: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冰雹、洪水等多种类型,防范方法包括做好气象预报和监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措施。
以上只是气象学的部分内容,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复习掌握更多相关知识,提高应对天气变化和灾害的能力。
气象学复习资料

1太阳系数:在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上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So=1382w/㎡2相对湿度: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3梯度风:指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质点作曲线除了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4气候:某一地方地球大气的温度,降水,气压,风,湿度等气象要素在较长时期内的平均值或统计率,以及它们以年为周期的振动5地面净辐射: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辐射之差,也称地面辐射差额6低气压:指与等压面下凹部分相应的是由一组等高线构成的低值区域,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增称为低压,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减称为高压,7气压梯度力:由于空间气压分布不均而作用于空气体上的力8霜期:指从秋季的初霜日期到春季的终霜日期间的持续日期9分子散射: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大气中的各种质点,太阳辐射能的一部分散向四面八方,称为散射10三基点温度:即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界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上限温度)11小气候:指在具有相同的大气特点的范围内,在局部地区由于下垫面性质不一致,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12大气活动中心:指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使有完整向气压地分裂为一个个范围较大的高低压区,它们决定大气的活动和水热交换,对天气和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13天气:指一定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风,云,雨,雪)及其变化总称是这一地区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现出的大气物理状况14土壤定容热容量:土壤热容量又称土壤容积热容量。
是单位容积的土壤,温度升高l℃所需要的热能。
15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光谱中可被绿色植物的质体色素吸收、转化并用于合成有机物质的一定波段的辐射能。
16活动积温:某时段内大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值17降水量:一定时段内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 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累积的深度。
气象学复习资料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气象学复习思考题纲第一章引论一、简答题:1、气候和天气有什么不同?天气:一个地方某一瞬间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成为天气气候:一个地方多年间发生的天气状态,既包括平均状态又包括极端状态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各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大气垂直分层依据:大气温度和水气铅直分布,大气扰动的程度,电离现象等各层特点: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上升100m 降低0.65 度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平流层:平流层下层层,气温虽高度不变或略有上升;25-30KM ,气温升高较快;空气潜质运动远比对流层弱,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天气晴好,适宜飞机飞行水汽、尘埃含量极少,基本无云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又迅速降低。
出现铅直运动顶部逆温热成层:(热层、暖层、电离层)空气稀薄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随高度增加气温迅速升高极光现象外层:温度高,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很快地球引力小,因而大气质点不断向星级空间散逸。
3、气温之间率的定义。
气温直减率大于零、小于零、等于零分别表示什么?气温垂直递减率( γ) :在垂直方向每变化100m 气温的变化值。
γ>0: 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γ<0: 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种气层称为逆温层;γ=0: 表示气温随高度不变,这种气层称为等温层。
二、名词解释:气温直减率:在垂直方向每变化100M 气温的变化值。
饱和水汽压: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达到最大含量时的水汽压力。
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露点: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时,且气压一定时,使气温降低到达水汽饱和时的温度。
饱和差: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与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之差。
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滴或冰晶混合的聚合体。
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的厚度。
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称为降水。
三、计算题:4、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与温度有何关系?E0(0℃时饱和水汽压) =6.1h Pa ;t 为蒸发面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309)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3,对流层的由来及特点答:对流层是地球大气的最底层,其底部直接与下垫面接触,受地面影响最大, 因空气具有强烈的铅直方向上的对流层运动,所以称对流层。
特点:(1)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2)对流层空气具有强烈的铅直方向上的对流层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3)大气中的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4)对流层的各种气象要素分布不均。
(P16)第二章(309)1.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平均距离上投影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3.昼长(可照时数):是日出到日落的时间。
4.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暮光时间5.可照时数:是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
6.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7.大气量: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没有单位!8.透明系数:透过一个大气量后的太阳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太阳辐射强度之比!9.太阳直接辐射:单位时间内以平行光形式投射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10.散射辐射:阳光被大气散射后,单位时间内以散射光形式到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11.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天空散射辐射的强度之和。
12.太阳辐射总量:某时段内地面接受的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辐射的总和。
13.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到达地面的这一部分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4.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15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16.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形成有机化合物的太阳辐射波谱区,称为光合有效辐射17.当光照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光照度继续增大,光合效率不再增加。
此时的光照度叫光饱和点。
18.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度称为光补偿点。
19.光照度,也称照度,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通量,单位是I X,勒克司。
1.昼夜长短变化和季节更替的根本原因答:地球昼夜不停地进行着两个基本运动:一是绕自身轴的运动为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二是绕太阳的运动为公转,产生了四季轮换!2.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年变化和随纬度的变化一天中早晨,h最小,然后h慢慢的增大,中午时h最大,然后h又慢慢地减小,到傍晚时h 又变到最小。
一年中,北半球在夏至日h最大,然后慢慢减小,冬至日h最小,然后又向夏至日慢慢增大。
在南半球则相反。
太阳高度角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极圈和北极圈内最小。
3.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式?6 =23.5s inN ①为观测点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h=90' —© + 64.昼长随季节、纬度的变化规律?昼长变化规律:1、相同纬度,昼长随季节变化,冬短夏长,春秋介于二者之间。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秋分)昼长都>12小时,T随纬度的上升,随太阳赤纬上升而上升,在北极圈出现昼现象冬半年(秋分---春分)昼长<12小时,T随纬度的上升而下降,在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昼长不随纬度变化,全球各纬度上均昼夜平分。
5.辐射平衡方程,影响辐射平衡的因素?平衡方程:Q=S'+D S'为太阳直接辐射强度,D为天空散射辐射强度,影响因素:太阳高度(h),大气透明度(P),大气量(m ,纬度,海拔,坡度,云6.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因素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大气量、纬度、海拔、坡度、云、7.太阳辐射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光谱成分、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紫外辐射:抑制作物生长,杀死病菌抱子。
可增加果实含糖量,促进果实成熟可见光辐射:可见光能被细胞中的叶绿素吸收,进行光合作用。
其中的蓝紫光作用下的光合产物,蛋白质较多,红橙光作用下的光合产物,碳水化合物较多红外辐射:红外辐射对植物的光周期有作用日照时间与农业根据对日长的反应可分三类:短日照型、长日照型和日中性植物。
短日照品种只 有当日长短于某一临界值时,才会开花,否则不会开花。
日长越短,发育越快, 开花越早,长日照品种则相反光照度与农业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欢充足的光照,有的则喜阴凉, 有的植物阴阳都可以。
第三章(310)11、名词解释:容积热容量、温度日较差、温度年较差、积温、活动积温、有效积温。
容积热容量: 一日之内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积温:某一时期日平均气温总和。
活动积温:某一生育期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生物某一生育期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12、 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各项的意义?R=P+B+LER:辐射差额,为土壤吸收的净辐射热量。
P : 土壤和空气间的热交换量。
B : 土壤分子传热导通量。
LE :水相变化时地表面得、失的热量。
13、 影响温度变化的因子主要有哪些?土壤温度、土壤颜色、土壤机械组成和腐殖质、地面覆盖物、地形和天气条件14、近地气层和近地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有哪几种类型,各类型温度分布规律土壤的垂直分布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日射型、辐射型、上午转变型、傍晚转变 型。
(P70) 土壤的垂直分布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日射型、辐射型、上午转变型、傍晚转变型。
日射型:白天地面温度最高,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且愈近地面温度变化 愈大。
辐射型:夜间地面温度最低,温度垂直分布与白天相反,即随深度的增加 而增加。
上午转变型:日出以后,地面温度开始上升,土壤上层温度分布迅速转 变为日射型,但在下层仍然保持辐射型。
傍晚转变型:傍晚土壤上层开始出现辐 射型,但在下层仍保持日射型。
15、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A , 土壤温度的日变化。
土中温度的日变化与地面温度的日变化相比较,浅层土 壤温度在一天内也呈连续性变化,有一个最高值和最低值,土壤温度日较差最大, 越向深层越小,至一定深度后,日较差为零,该深度为土温日不变深度,一般土 温日不变深度为40到80厘米,平均为60厘米。
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 1° C 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温度日较差: 温度年较差:B, 土壤温度年变化。
土壤温度的年变化也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直到一定深度后年较差为零,这个深度为年温不变层深度,它随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一年中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变化不大,年温不变层深度浅,年较差消失于5到20米处,高纬度地区深,消失于25到30米处。
或: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土表温度日较差最大,越向深层越小,白天吸热越多的地区和季节,向下传递的热量多,日变化消失层深。
年变化:土壤的年变化随深层的增加而减小,随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一年地面太阳的辐射总量变化不大,16.比较:山顶与山谷温度的日变化,水体与陆地温度的日变化水体:日变化中,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5—16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后2—3h。
年变化中,水面温度极值出现的时间,深水湖和内海要比陆地滞后一个月左右。
水面最咼温度出现在8月;最低温度出现在2—3月。
水面温度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地面温度要小。
地面:白天日出后温度上升。
12时,地面储存热量还在增加,地温继续升高到了午后一定时间以后,地表温度开始下降。
13时地面温度最高。
17.用地面热量平衡方程解释沙漠空气温度变化特点在干燥的沙漠地区,因蒸发耗热少,白天和夏天温度高,温差大。
18、温度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植物的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变温对植物的影响)三基本点的影响:植物,变温动物和微生物都是在某种适温下生命活动最为活跃,在最低,最高温度以外生物停止生长发育,但能维持生命。
超出这范围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死亡。
农业界限温度:其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19、积温在农业中的应用?1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分析。
2作物引种的科学依据。
3农业气象预报服务第四章(614)20、名词解释:水气压、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降水强度水分临界期水汽压:空气中有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称为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水汽含量恰好达到某一温度条件下的最大限度,这时的水汽压为饱和水汽压。
相对湿度:传统上,把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来表示,称为相对湿度。
饱和差: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称为饱和差。
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
降水量: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后未经蒸发、渗透和径流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或固体融化后)厚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蒸发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气中的量。
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即为降水强度。
水分临界期:植物对水分不足特别敏感的时期。
21、土壤蒸发的过程、影响因素及防止蒸发的方法 答:土壤蒸发的过程是通过两种不同过程来完成的, 表面,另一种是水分在土壤中某层次进行蒸发之后,面逸出土表。
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结构。
防止蒸发:保持土壤有效水分,在土壤变干以前可以扒松表土, 以切断毛细血管,使土壤水分的 蒸发由第一种过程变为第二种过程, 以保持下层的土壤水分。
为了进一步保持土 壤水分,在表土扒松后,在进行镇压,将松土层压紧,又减少了表层的孔隙度。
22、 降水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答:降水形成的条件: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 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过程:水汽在上升过程中 ,因周围气压逐渐降低,体积 膨胀,温度降低而逐渐变为细小的水滴或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
当云滴增大到 能克服空气的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且在降落时不被蒸发掉才能形成降水。
水 汽分子在云滴表面上的凝聚,称为凝结增大,大小云滴在不断运动中的合并,称 为碰并增大。
23、 霜、雾形成的有利条件答:霜、雾形成的有利条件:晴朗、微风的夜间24、 水分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水分对植物的作用、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对植物 的影响) 答:(1)水分环境的好坏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量,75%-80%最适宜.(2)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只有在水分的参与下,作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3) 水是作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4) 水分起着植物体内养分和有机物质的输送作用。
(5) 水分可调节植物的体温。
(6) 水分能维持植物细胞及组织的紧张度,使植物各种生理活动得以正常开展。
(7) 空气湿度主要影响作物蒸腾速率。
(8) 土壤湿度影响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
气压: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称为大气压强, 简称气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