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第一单元: 植物育种学的社会贡献及其发展趋势
作物育种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作物育种学各章主要知识点一、绪论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是不是也对作物育种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作物育种学的奥秘以及它的主要知识点。
作物育种学,一门研究如何改良作物品种,提高产量的科学。
它的目标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作物更健康、更强壮,从而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粮食和更好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物育种学的世界,了解它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奇迹吧!在作物的世界中,育种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领域。
从一开始的偶然发现到现代的基因编辑技术,育种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了解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对我们认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1. 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你是不是对作物育种学充满好奇呢?那就跟我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领域吧!首先我们来聊聊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
作物育种学,简单来说就是一门研究如何改良作物品种,让它们长得更好、产量更高、抵抗力更强的科学。
这可是个古老的学问,人类从农业文明的初期就开始琢磨怎么让庄稼更好地适应环境和人类的需求。
那么这门学科究竟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第一章的重点当然是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啦,首先得明白,作物育种不仅仅是选种子那么简单。
它涉及到如何选择和改良作物的遗传基因,让后代拥有更好的特性。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介绍作物育种学中更细致的内容,想要更深入了解这门学科的话,咱们继续往下看哦!2. 作物育种的发展历程作物育种可不是一夜之间就发展起来的,它可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呢。
从古代的农耕文明开始,人们就开始尝试种植更好的作物,那时候主要是靠天吃饭,靠经验传承。
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了解作物的生长规律,也开始使用一些方法来改良作物,比如选择长得更好的种子进行种植。
到了近代作物育种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科学家们开始用更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比如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等等。
植物遗传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植物遗传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植物遗传学是研究植物基因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的学科。
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是现代植物学中不可或缺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探讨植物遗传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1. 遗传变异的研究遗传变异是植物遗传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研究遗传变异的形成和机制。
现在的植物遗传学已经从“基因-表现型”研究的阶段进入了“基因-表达-表现型”研究的阶段。
研究者通过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能够更好地理解基因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并探究表现型的背后的机制和遗传基础。
2.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热门技术之一,可以通过精准的基因修饰,改造植物基因组,从而使其表现出更优秀的性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CRISPR/Cas9技术已经成为了基因编辑技术的重要手段。
通过CRISPR/Cas9技术,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编辑植物基因组,实现基因组的优化和改良。
3. 动态性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动态性表观遗传学是斯特克曼实验室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研究者通过深入探究基因静态和动态表观遗传学的相互作用,建立基因组范式,以理解基因组和表观组的相互作用,包括二者在遗传调控和进化方面的作用。
这种研究方法在植物遗传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深入研究表观遗传学与遗传变异之间的关系。
二、发展趋势1. 新型的分子标记技术分子标记技术是植物遗传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新型的分子标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
比如SNP、SSR等标记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准确地研究植物的遗传变异和基因组变化,从而实现植物的优化和改良。
2. 基因组学与转录组学的深入研究基因组和转录组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植物遗传学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
通过基因组和转录组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基因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并探究植物表现型的背后的机制和遗传基础。
3. 应用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遗传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今后,新型的基因编辑技术将更加成熟、准确、高效,从而可以更加精准地优化和改良植物基因组。
植物育种技术及其应用

植物育种技术及其应用作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一直是人们生产、生活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愈加重要。
植物育种技术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植物育种技术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植物育种技术的基本概念植物育种技术是通过人工干预和选择,以达到改良或优化植物品种的目的。
它是一项复杂的技术体系,包括基因选育、杂交育种、群体选育等多种方法。
通过育种,可以改良植物的形态、生长习性、产量、品质等性状,使其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和生产要求,从而优化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
基因选育是植物育种技术的一种重要方法。
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掌握基因的信息和规律,对育种具有重要作用。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实现精准编辑植物基因,以改变特定的性状。
例如,在水稻中引入耐盐基因、抗病基因等,可以大幅提高其生长适应性和产量。
杂交育种是另一种常见的植物育种方法。
通过将两个亲本植株进行交配,将其优良性状相互结合,获得新的优良品种。
例如,将高产量的小麦和抗病性强的小麦进行交配,培育出高产抗病性强的新品种,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群体选育则是通过对大量的种质资源进行筛选和选择,来挑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进行育种。
如今,基于基因测序和功能分析的快速群体选育方法正在逐渐普及,这在探究种质来源和保护遗传多样性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育种技术的应用植物育种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城市绿化、环境修复和药物研发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例子:一、优化农业生产植物育种技术在优化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选育高产量、抗病虫害、耐旱等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例如,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青藏高原稻作区的稻谷是常规(品)米的两倍以上,单产达2500公斤左右,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
植物科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植物科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年级: 2010学号: 2202040319姓名: 朱家钰专业: 音乐学二零一二年七月摘要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新兴专业,综合了传统的农学、园艺和植保三大内容,在科研和应用上均具有重大意义:在科研上,它属于应用基础学科,可以为国家生态建设、粮食生产安全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在应用上,它主要研究现代生物技术及植物遗传改良、农业信息技术及植物生产管理、生态环境及植物产品质量安全、植物保护和植物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同时,综合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现代农业设施和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在未来的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及新农村发展中,将呈现广阔的发展远景。
关键词:植物科学;现阶段发展;重要性;发展前景第1章绪论1.什么是植物科学随着农业技术高新化、领域扩大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信息化,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由此而生。
2.植物科学的意义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经济和管理科学、植物生产学、植物育种学和植物保护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植物生产、植物育种和植物保护工作需要的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组织管理种植业生产、进行植物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经营管理农业企业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植物科学的研究方向1.植物生理学研究农作物植物激素代谢及其调控、植物激素作用机制、植物激素测定技术、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与运转及其机制,新型肥料和营养剂的研制;逆境对植物伤害的机制以及农业防灾与减灾。
2.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植物初生及次生物质代谢规律及其应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大分子的分离纯化、性质、结构及功能;基因工程技术及应用;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生物学。
3.环境植物学研究环境因子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主要农作物的毒性及作用机制、污染土壤及水体植物修复技术及应用、植物生理生化指标对环境污染水平的指示。
植物育种学

育种发展动态
1. 突出新的育种目标 2. 重视品种资源的研究 3. 重视育种新途径新方法的研究 4. 实行多专业协同的综合育种 5. 采用现代化的研究分析手段
§2 植物品种选育工作进展
2 广泛开展了引种工作 通过资源调查整理,进行了相互引种,如蔬菜中
的榨菜、番茄、大白菜、黄瓜等;果树中的葡萄、 草莓、西瓜、猕猴桃等;花卉中的玫瑰、梅花、兰 花等. 从国外也引进了大量的种类和品种如番茄、 甘蓝、草坪用草、日本红李等。 使国内各地丰富 了种类和品种,扩大了良种的栽培面积,国外品种 的引进还有利于旅游业、观光农业及创汇农业的发 展。
研究内容
选育植物新品种和繁育良种。 新品种选育——从自然界现有变异中选择优良类型,育成
新品种;通过各种途径改变植物的遗传性,应用比较精确的 鉴定方法,创造新品种;创造分类学上的新物种或类型。
良种繁育——研究如何迅速繁育新品种的种子和种苗,加
速新品种的推广,扩大经济效益;及研究在生产中,如何防 止品种退化,不断提高种性的科学。
§2 植物品种选育工作进展
1 资源调查和地方品种整理工作 解放后,根据农业部“从速调查收集农家品种,整理
祖国的农业遗产”的精神,开展了果树、蔬菜和花卉及园 林树木等的地方品种资源的调查整理工作,不少地方编印 出版了《蔬菜品种志》、《果树品种志》以及全国性的单 项或多项植物的品种志等。通过资源调查,发掘和推广了 一批良种,为地区间引种和提供育种材料创造了有利条件。 蔬菜等植物还建立了国家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圃,果树 和花卉建立了一些研究中心,如柑橘研究中心,兰花研究 中心。
育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内容(nèiróng)总结
园艺植物育种学。在农业生产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实施“粮食安全 ”策略,主要是通过作物育种学科研究来实现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在2002年的报告中指出,今后国际粮食总产量增长(zēngzhǎng)的20%可依靠 面积的增加,而80%将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单产提高的60%~80%将 来源于良种的科技进步。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育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 的科学。人工进化与自然进化的区别。生物的进化分为自然进化和
Page 6
共九页
优良品种在发展作物(zuòwù)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改进产品品质。 保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 扩大(kuòdà)高产作物种植面积。 有利于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 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
Page 7
共九页
Page 8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02年的报告中指出,今后 国际粮食总产量增长的20%可依靠面积的增加,而80%将 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单产提高的60%~80%将来源于 良种的科技进步。
共九页
什么(shén me)是育种学
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育(fányù)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 学
自然界 人工创造
作育 用种
(yù zhǒng)
园艺 植物育 (yuányì) 种学
对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的 重 要
共九页
育种学的地位(dìwèi)
在农业生产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实施“粮食安全”策 略,主要是通过作物育种学科研究来实现的。通过作物的 遗传改良,选育高产、稳产、优质(yōuzhì)、高效的农作物 优良品种,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
Page 4
共九页
历史上育种学对人类的重要(zhòngyào)作用
植物育种专业职业规划

植物育种专业职业规划引言植物育种是农业领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通过选择和培育植物的优良品种,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满足不断增长的食品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植物育种专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本文将介绍植物育种专业的职业规划,包括相关的专业背景、就业前景以及职业发展路径。
专业背景植物育种专业是农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涉及植物的遗传变异、育种方法和评价技术等内容。
这个专业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植物学、遗传学以及农学等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般来说,学生在本科阶段会学习基础的农学知识,包括植物生长发育、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在研究生阶段,学生可以选择进一步深化植物育种相关的课程和项目。
就业前景植物育种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始重视植物育种的研究和应用。
植物育种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找到就业机会。
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是植物育种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向。
农业企业通常会雇佣植物育种专业的人才来研发新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毕业生可以在农业企业从事品种筛选、育种工作,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等工作。
科研机构科研机构也是植物育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之一。
在科研机构,毕业生可以参与各种植物育种的研究项目,开展新品种的选育和评价工作,还可以参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农业教育机构农业教育机构是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场所,植物育种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在农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他们可以担任教师、教育培训专家,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植物育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职业发展路径植物育种专业的职业发展路径多样化,个人的职业规划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职业发展路径。
初级研究员在植物育种专业工作数年后,毕业生可以晋升为初级研究员。
初级研究员负责开展植物育种的研究项目,参与新品种的选育和评价工作。
园艺植物育种学

绪论(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品种:具有在特定条件下表现为不妨碍利用的优良、适应、整齐、稳定和特异性的家养动植物群体。
2、品种优良性:指群体作为品种时,其主要性状或综合经济性状符合市场要求,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3、品种适应性:包含对一定地区气候、土壤、病虫害和不时出现的逆境的适应和对一定的栽培管理和利用方式,如对肥水充足的适应,对机械化作业的适应,对加工及其工艺过程的适应等。
4、品种整齐性:包括品种内个体在株型、生长习性、物候期等方面相对整齐一致和产品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对整齐一致。
5、品种稳定性:指采用适于该类品种的繁殖方式的情况下保持前后代遗传的稳定。
6、品种特异性:指作为一个品种,至少有一个以上明显不同于其他品种的可辨认的标志性性状。
二、填空题1、园艺植物育种学主要内容可以用查、引、选、育、繁来概括2、进化的基本要素有遗传、变异、选择。
3、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的区别首先在于选择的主体不同,其进化的共同法则是优胜劣汰。
4、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
三、判断题×1、优良的品种在任何地区、任何时候都是良种。
√2、植物利用器官的大型化,色泽和性状的多样化,气味、香气及外观品质的改进,刺毛等防御结构的退化或消失都是人工进化的结果。
×3、叶用莴苣和茎用莴苣都是人工培育出的莴苣新品种。
×4、夏菊、夏秋菊都是菊花的新变种。
√5、品种特异性指一个品种至少有一个以上明显不同于其他品种的可辨认标志性状。
四、问答题1、举例说明优良品种有什么作用?(1)增加产量(2)提高品质(3)延长产品的供应和利用时期(4)增强抗逆性,增强抗病虫性(5)适应集约化管理、节约劳力2、自然进化和人工进化有何差异?(1)时间(2)隔离(3)进化的主体和方向(4)进化的原材料(5)选择的目的性和计划性(6)类型的多样化方面3、简述园艺作物育种的发展趋势(1)育种体制上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树立市场、竞争、质量观念②育种单位,“繁、育、销”一体化③主管部门,宏观调控④切实搞好知识产权保护(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种质等)(2)育种目标及技术上①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需要与可能相结合丰产育种、品质育种、抗逆育种、特定需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一单元: 植物育种学的社会贡献及其发展趋势 植物育种学是围绕人类需求利用自然变异及人工创造的变异,按照一定的目标进行选择,筛选出新品种并繁育推广的科学,是研究作物人工进化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科学。植物育种学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理论基础,涉及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生化、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作物栽培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本单元要求在回顾植物育种学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掌握植物育种学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所体现的作用和意义,分析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植物育种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重点讨论植物育种相关知识产权和新品种保护等方面的进展与趋势,包括以下3个论题: Topic 1 Meeting human needs through plant breeding Topic 2 Plant breeding and its social context Topic 3 Plant variety protection and intellectual rights
本单元作业:分3组,分别对应3个论题。在阅读指定文献和其他文献基础上,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对相应论题进行论述(题目可自定),要求每人准备Powerpoint文件以备在课堂交流,并按讲义格式(每页6张幻灯片)打印该文件作为作业当堂交给老师。
Topic 1 Meeting human needs through plant breeding 指定阅读参考文献: [1] Baenziger PS, Russell WK, Graef GL, and Campbell BT. Improving lives: 50 years of Crop Breeding, Genetics, and Cytology (C-1). Crop Science, 2006, 46:2230-2244. [2] Delmer DP. Agricultur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Connecting innovations in plant research to downstream applications. PNAS, 2005,102(44):15739-15746. [3] Evenson ER. Besting Malthus: The Green Revolution.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2005, 149(4):469-486. [4] Bernardo R, MO Bohn: Plant Breeding in Times of Change, Crop Sci. 47(S3) 2007, S2–S3.
其他相关参考文献: [1] Davies WP.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from the green revolution to the gene revolution. Nutrition Reviews,2003, 61(6):S124-134. [2] Evenson RE, D Gollin.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the green revolution, 1960 to 2000. Science, 2003, 300(5620):758-762. [3] Khush GS. TIMELINE: Green revolution: the way forward. Nature Reviews 2
Genetics, 2001, 2(10):815-822. [4] Huang JK, C Pray, S Rozelle. Enhancing the crops to feed the poor. Nature, 2002, 418(6898):678-684. [5] Morris ML, PW Heisey. Estimating the benefits of plant breeding research: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practical challenges.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3, 29: 241-252.
Topic 2 Plant breeding and its social context 指定阅读参考文献: [1] Gepts P and J Hancock. The future of plant breeding. Crop Science, 2006, 46: 1630-1634. [2] Baenziger PS. Plant breeding training in the US. Hortscience, 2006,41(1):40-44. [3] Morris ML, MR Bellon. Participatory plant breeding researc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crop improvement system. Euphytica, 2004, 136: 21-35. [4] The Future of Plant Breeding [5] Assessment of the National Plant Breeding and Associated Biotechnology Capacity Around the World 其他相关参考文献: [1] Snape JW. Challenges of integrating conventional breeding and biotechnology: a personal view! In "New directions for a diverse planet".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rop Science Congress, pp1-11. 2004, Brisbane, Australia. [2] Cleveland DA. Is plant breeding science objective truth or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case of yield stability. 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2001, 18: 251-270. [3] Coffman WR, WH Lesser, and SR McCouch. Commercialization 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cess: The Example of Plant Breeding. An article at the Conference of "Science and the University", 2003. Cornell University, US. [4] Wollenweber B, JR Porter and T Lubberstedt. Need for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towards a second green revolution.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2005, 8:337-341.
Topic 3 Plant variety protection and intellectual rights 指定阅读参考文献: [1] Richerzhagen C and D Virchow.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rop Genetic Diversity through Property Rights Mechanisms? The Case of Coffee Genetic Resources in Ethiopia. The Economics of Incentive Mechanisms for Biodiversity 3
Conservation:Property Rights.BioEcon Workshop. 2002. [2] Sullivan SN.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and the law.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lant Physiology. 2004,135(1):10-15. [3] Blakeney M. Genes and Plant Breeding in an IPR-led World. In "New directions for a diverse planet".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rop Science Congress, pp1-12. 2004, Brisbane, Australia. [4] Plant breeding in the US private sector 其他相关参考文献: [1] Srinivasan CS. Concentration in ownership of plant variety rights: some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Food Policy, 2003, 28:519-546. [2] 相关法规: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及实施细则(农业部分).1999.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