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大气环流

合集下载

大气环流PPT课件 人教版

大气环流PPT课件 人教版

(1)考虑A: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90N 60N 30N 0
(2)考虑A、B----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10 6
5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环流
9 3 7
8
副极地低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4 东北信风带
低纬环流
2 1
赤道低压带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3、大气环流的作用
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 和水汽得到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热量平衡和水
平衡;同时对天气和气候有很大影响。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分布 风带 00--300 信 风
----是指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成 因 属性 副热带高压指向赤道低压 干燥
300--600 中纬西风 副热带高压指向副极地低压 温湿
600--900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指向副极地低压 冷干
分布
气压带
成因特征
气流 属性
00附近 赤道低气压带 热力原因热低压 上升 湿热
300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带 动力原因热高压 下沉 干热
600附近 副极地低气压带 动力原因冷低压 上升 温湿 900附近 极地高气压带 热力原因冷高压 下沉 冷干
1月——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4)考虑A、B、C、D----高低纬间热量不均; 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断裂成单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一月
冰岛 低压
西伯利亚高压 副 蒙古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阿留申 低压
60N
大 西 洋

亚欧大陆

平 洋
夏威夷 高压

大气环流PPT课件

大气环流PPT课件

乙: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南风。( × )
丙: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温暖气流(极地东风)与来自副热带高 气压带的寒冷气流(盛行西风)在南北纬600附近相遇形成极锋
(× )
.
12
寻 找 规 律 , 帮 助 记 忆
.
13
问题回归
西风带多风暴的原因
中纬地区的西风带非常强劲。在中纬地区来自高纬的 冷空气和来自低纬的暖空气在此交汇,使得西风带很 不稳定,尤其是在海洋上多出现风暴天气。特别是在 南半球中纬地区,强劲的西风更为明显。
B.空气堆积 下沉而成
C. 空气膨胀 上升而成
D. 相对低气压带 (气流上升而成)
B
副热带高 气压带
C
赤道
极地
低气 成因 高气
压带
压带
A
副极地 低气压带
D
.
9
气压带的成因归类: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原因) (2)气流被迫上升和下沉引起的(动力原因)
你认为:
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 高气压带的成因各属于哪一类?
1)变化原理: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风的扩大版”) 夏季: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陆地相对称为热
源形成低压区,海洋成为高压区 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陆地相对称为冷
源形成高压区,海洋成为低压区
.
26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月份,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大陆冷高 压切断,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 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 水热分布。
.
7
气压带形成
极地高气压带

chapter 7 大气环流

chapter 7 大气环流
0
答:背风坡山脚的温度为37.2℃
焚风一年四季都可以出现,春季的焚风可以使积雪融 化,有利于灌溉农田,夏末的焚风可使粮食和水果早熟, 但强大的焚风易引起森林火灾,过低的相对湿度对正在灌
浆期的作物如麦类等不利,易造成晴干、高温逼熟
(四) 峡谷风
在两高地对峙的狭窄谷口,常观测到流速比附
近地区大得多的风,称为峡谷风
范围变大, 10º N处200hPa 高空东风增大 到10m/s;
西风 东风 东风
中纬度西风范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围缩小,最大 风速减小到不 足20m/s。
三、急流
急流(jet stream):风速30m/s以上的狭窄强风带。
根据现有资料,位于东 亚海上各日本上空的急 流强度最大,冬季可达 150~180m/s;甚至达 200m/s。
谷风:由于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空气增温较 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 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在上层从山 坡流向谷地,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 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下层风由谷 底吹向山坡,称为谷风 山风: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 空气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 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 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 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 风由山坡吹向谷地,称为山风
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2)中纬环流
(3)高纬环流
中纬环流:北纬 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 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 (箭 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大气环流 PPT课件 课件 人教版

大气环流 PPT课件 课件 人教版

1月——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4)考虑A、B、C、D----高低纬间热量不均; 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断裂成单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一月
冰岛 低压 冬
西伯利亚高压 副 蒙古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阿留申 低压
60N
大 西 洋
七月 亚速尔
高压

亚欧大陆
(1)考虑A: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90N 60N 30N 0
(2)考虑A、B----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10 6
5Hale Waihona Puke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中纬环流
9 3 7
8
副极地低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4 东北信风带
低纬环流
2 1
赤道低压带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北京大学附属南宁实验学校
主讲:宋惠江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的概念 大气环流的形成 大气环流的作用
1、大气环流的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A B C
D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地转 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 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形成季风
66°34´S
4、根据海平面气压分布判断季节 亚欧大陆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亚洲低压所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 北半球气压带呈快状分布,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7月——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4、根据海平面气压分布判断季节 亚欧大陆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所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 北半球气压带呈快状分布,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第七章 海洋、大气和陆地间的相互作用(完整版)

第七章 海洋、大气和陆地间的相互作用(完整版)

亚欧板块









南极洲板块
请你对图中红海的命运作出预测?
红海面积会随着板块张裂运动变的越来越大
请你对图中地中海的命运作出预测?
地中海面积会越来越小,并最终消失
地球
海洋(71%)
陆地(29%)
大陆
半岛
岛屿
大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州
苏伊士运河 巴拿马运河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 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

美洲
欧洲 亚洲
南 非洲





南极洲
南极洲
乌苏高拉伊加尔士索山白运山脉令河脉、海、乌峡黑拉巴海尔拿、河马土、运耳里河其海海、峡大
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人工河道,位于南 北美洲分界线处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全长82 千米,可通行6万吨级船舶。
上述三个重要性质,决定了海洋对大气运动和 气候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海洋对大气系统热力平衡的影响 (2)海洋对水汽循环的影响 (3)海洋对大气运动的调谐作用 (4)海洋对温室效应的缓解作用
Fe、冰芯记录、海洋初级生产、海洋生态 系统、CO2通量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Fe
Fe
CO2
冰 芯 纪 录
四、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1、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地位
四、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1、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地位 海洋在地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已越来
越为人们所认识,它是地球气候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80年代的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是气 候变化问题的核心内容,对于几年到几十年时间尺度的气 候变化及其预测,只有在充分了解大气和海洋的耦合作用 及其动力学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解决。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 重要地位是由海洋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第七章大气环流

第七章大气环流
.
3、在中高纬海平面上。
• (1)、1月份北半球中高纬度沿纬圈有两个大 低压,一个在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附近,中 心强度为1000hPa 左右。称阿留申低压。另一 个在北大西洋的冰岛附近,称冰岛低压。中心 强度为997hPa。还有两个冷高压,一个是欧亚 大陆上的强大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强度为 1035hPa。另一个是北美大陆上的北美高压, 中心强度1020hPa。副热带的高压有两个主要 中心,一个在太平洋,一个在大西洋,范围甚 小,强度较弱。(共六个)
• 位于东亚海洋上和日本上空的急流强度最大, 冬季偶尔达150—180m/s,甚至达200m/s
.
急流区大多与对流层上层水平温度梯 度很大的锋区相对应,因而也和天气
系统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
• 在对流层上层已经发现有下列几种急流。
• (1)温带急流:又称极锋急流,位于南北半
球中高纬度地区的上空,是与极锋相联系的西风 急流。
.
三、实际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
由于受海陆和地形的影响,破坏了理想 的三风四带的大气环流。
(一)地面环流状况: 特点:1、北半球因海陆相间分布,纬向
分布的气压带被分成几个闭合 的高低压系 统,并随季节而变 动。
.
大气活动中心
• 冬夏在海陆出现的闭合的高低压中心 • 永久性的:常年存在的(海上四个)
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副高 大西洋:冰岛低压、亚速尔高压 • 半永久性的:随季节出现的(陆地上的四个) 亚洲:蒙古高压、印度低压 美洲:北美高压、北美低压
.
(2)副热带急流:
• 又称南支西风急流,位于200hPa 上空副 热带高压的北缘,同副热带锋区相联系, 是一支相当强大而稳定的急流。
• 1)急流轴位于25—32°N 的11—13km 的高空,位置比较稳定,夏季向高纬推 移10—15 个纬距。

高一地理《大气环流》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环流》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环流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2.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

3.能够运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释实际天气现象。

二、教学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

2.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吗?(二)课堂讲解1.讲解大气环流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在地球表面及其上空大规模的运动。

根据其形成的纬度范围,可以分为三圈环流:低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和高纬度环流。

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如影响气温、降水等。

2.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

(1)低纬度环流:在赤道附近,由于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在低气压带两侧,大气上升形成上升气流,从而形成低纬度环流。

(2)中纬度环流:在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形成中纬度环流。

其中,副热带高压带是由于副热带地区的下沉气流形成的,副极地低压带是由于极地地区的上升气流形成的。

(3)高纬度环流:在极地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形成高纬度环流。

其中,极地高压带是由于极地地区的下沉气流形成的。

3.讲解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影响气温:例如,赤道地区由于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气温较高;而极地地区由于受极地高压带的影响,气温较低。

(2)大气环流影响降水:例如,中纬度地区受中纬度环流的影响,降水较多;而副热带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降水较少。

(三)案例分析1.分析赤道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赤道地区的气候为什么如此炎热潮湿?2.分析中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中纬度地区的气候为什么多变?3.分析高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高纬度地区的气候为什么寒冷干燥?(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高中地理课件:大气环流

高中地理课件:大气环流

社会和经济效益
了解大气环流模式可帮助 决策者更好地规划城市建 设、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结论
大气环流是地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人类社会和经济 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气流的特征
1
风向和风速
大气环流决定了风的方向和速度,具体取决于地理条件和气候区域。
2
湿度和降水
不同的大气环流模式会导致不同的湿度和降水分布,影响地区的水资源和农业。
大气环流的影响
气候
大气环流直接影响地球的 气候模式,包括温度、降 水量和季节性变化。
自然灾害
不正常的大气环流模式可 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如 飓风、洪水和干旱。
赤道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的形成
热带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的气流转向,形成赤道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大气环流的分类
总循环和局部循环
总循环指大气环流的全球性模式,而局部循环指特定地区的气流模式,如海陆风和季风。
海陆风和季风
海陆风是海岸地区由海陆温度差异引起的气流,而季风是由陆地和海洋季节性变化导致的大 规模风系统。
高中地理课件:大气环流
# 高中地理课件:大气环流 ## 概述 - 大气环流的定义 - 大气环流的意义
大气环流的形成
1
地球自转和赤道高温区的形成
地球自转导致赤道地带接收更多阳光和热量,形成高温区。
2
热带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
赤道高温区的热气上升,形成低气压,而副热带地区的下沉气流则形成高气压。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大气环流(P.111-125)
本章主要介绍大气环流状况、大气活动中心、季风和地方性风情况,使学生对大气环流情况有初步的了解。

第一节大气环流模式(P.111-112)
大气环流:指大范围的大气运动(平均)状态及其时空的变化过程。

一、单圈环流
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一致和没有地转偏向力,则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将使赤道和极地间构成一个大的理想的直接热力环流圈(哈得来环流图):赤道两侧地区终年受太阳的直射,得到的热量多;两极附近,太阳终年斜射,得到的热量少。

因此,赤道两侧的空气受热上升,极地的空气冷却而下沉。

在北半球,赤道附近的空气上升到高空后向北吹,到北极附近下沉,然后又从地面上向南吹,再回到赤道附近,于是形成了一个闭合流动圈。

南半球则与北半球的空气流动方向相反。

实际上,在自转的地球表面只要空气一运动,地转偏向力即随之发生作用,使环流变得复杂起来。

二、三圈环流
1941年,美国气象学家罗斯尔(Rossby)提出了三圈环流模型:从图8—1(P.112)可以看到:假设地表均匀。

(1)由于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赤道地区由地面上升至高空的气流向北运动时发生偏转,至20°—30°N时,气流变成自西向东的纬向环流;这样就阻碍了低纬高空大气的继续北流,从而使大气在那里堆积,并辐射冷却而下降,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
(2)地面副热带高压的空气分南、北两支流动,流向赤道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东北信风带,它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汇合形成赤道辐合带,这样在30°N与赤道之间的经圈剖面上形成一环流圈,通常称哈得来环流(信风环流圈)(即热带环流圈);
(3)副高和极地高压之间(60°N附近)相对是一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

副高低层流向极地的暖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南风(称为西
风带);
(4)从极地低层流向低纬的冷空气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东北风(称极地东风带);
(5)两股冷暖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极锋。

(6)从副高北上的暖空气沿极锋向极地滑升,到高空分成南、北两支,北支流向极地,并下降循环形成极地环流圈;在极锋上空向南流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高压带地区与信风环流上空向北流动的气流相遇而辐合下降,形成一个逆环流圈,称为弗雷尔(Ferrel)环流圈(即中纬度环流圈)。

结果,在赤道与极地之间形成三圈经向环流,同时在近地面形成三个纬向风带:极地东风带,中纬度西风带和低纬度信风带,以及四个气压带: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与赤道低压带。

三圈环流模型能很好地解释地球上主要降水与干旱地带的形成。

赤道两侧的气流是上升的,这里是地球上云、雨最多的地带;30°附近的气流是下沉的,这一带少雨而干旱。

第二节大气活动中心(P.113-117)
上面讨论的三圈环流和行星风带均未考虑地表物理状况的影响,地表物理状况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海陆的存在。

由于海陆的热属性不同,使得上述有规律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或者断裂,或者变形。

例如,副热带高压带(30~35°N 地区)原是一个连续带,但是夏季,由于海洋较大陆增暖慢,气温较大陆低,有利于高压的加强,故海洋上高压明显;而陆地强烈增暖,气温较海洋高,有利于低压的加强,所以副热带高压被割裂了,在海洋为高压区,在大陆上为低压区。

在北半球夏季,高压中心分别在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附近和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附近(即太平洋副高或夏威夷高压和大西洋副高或亚速尔高压);低压区分别出现在印度和北美大陆(即印度低压和北美低压)。

到了冬季,同在副热带,大陆为强烈冷高压控制,海洋为相对低压区。

同理,副极地低压带也有类似情况。

冬季大陆为冷高压,低压在海洋上。

北半球低压中心分别在冰岛和阿留申群岛附近(即冰岛低压和阿留申低压);高压中心在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即蒙古高压和北美高压)。

这种由于海陆分布割裂了气压带而形成的高低气压中
心,对冬、夏天气、气候有决定性的影响,被称为大气活动中心(见表)。

第三节季风和地方性风(P.118-125)
一、季风
季风定义主要有两种:①认为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转变风向的风称为季风;
②认为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这两种风向的性质(主要是潮湿程度)和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都有明显差别的风称为季风。

后一种认识更符合东亚季风实质,故持第二种认识。

不同类型的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的,但一般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海陆性质不同形成的热力差异
在各种不同的地球表面中,海洋和陆地面积大,物理性质极不相同。

在相同的辐射条件下,大陆气温变化快,海洋温度变化慢,同纬度地区冬季海洋比大陆温度高,夏季大陆比海洋温度高。

对于在海洋和陆地之上的空气来讲,在冬季到达海洋上空就可以获取能量,到达大陆上空气就会失去能量,即:海洋是热源,大陆是冷源。

夏季正好相反。

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冬夏季之间的相反热力差异,必然形成相反的热力环流。

这是对于季风形成经典的解释。

海陆之间的热力环流的差异确实是季风形成的原因之一,但只用海洋陆之间的热力环流来说明季风环流是不完整。

东亚的海陆分布与季风的产生是有联系的。

冬季在寒冷的亚洲大陆北方腹地(即冷源)有一个强大的冷高压——西伯利亚或蒙古高压。

这个高压是寒冷的冬季风的源地。

夏季在亚洲大陆南部腹地(即热源)则有强大的暖低压,这是夏季风能深入大陆的动力原因。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致使冬季位于蒙古高压东南方的东亚地区,位于蒙古高压南方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盛行的是偏北气流;而夏季位于亚洲暖低压东方和东北方的东亚大陆,和位于这个低压中心南方的南亚地区,盛行的都是偏南气流。

(见图所示,李来胜P139)
2、行星热源的分布和极冰的作用(极冰:北极范围广大的冰雪覆盖区),亚洲大陆的季风只在南亚和东亚明显,大陆的北部和西部海岸季风现象不明显;亚洲大陆北部,海陆温度季节变化比南部明显得多,但实际情况是季风现象不明显。

这是由于行星热源(行星温度纬度)的分布和极冰(冷源)作用所造成。

(假定地表物理性质均匀,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变化规律的增减,形成南北受热不均的温度差别,产生了南北方向上温度梯度,叫行星温度梯度。


3、赤道辐合带
赤道季风还与赤道辐合带的南北移动有关,地球的风带分布在赤道附近是一个无风带。

在这个地带里,由于空气炎热潮湿,上升气流很强,气压较低,所以两侧气压较高地带的气流,流向这里汇合,叫做赤道辐合带。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赤道辐合带的北侧(在北半球)多为东北风,其南侧(在南半球)则为东南风。

赤道辐合带是随着太阳的位置而作南北移动的。

在北半球的夏季,这个辐合带可以到达北回归线(23.5ºN)附近,在这个地理位置上,冬季盛行的是东北风,夏季则由东南风转变成西南风,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4、行星风带
图8-1所示的地球风带分布,一般认为这种风带属行星风带。

实际上形成风带的原因,除了行星冷热源的分布作用外,还应有海陆间温度梯度的成分在内,实际上行星风带和季风常合在一起,形成十分复杂的情况。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季风的形成以海陆温度梯度为主,当这一温度梯度与行星温度梯度一致时,得到加强,季风现象显著;反之,受到削弱,季风现象不明显。


二、地方性风
地方性风:在小范围的局部地区空气受热不均匀而产生的环流,称局地环流,也称地方性风。

它包括海陆风、山谷风、焚风和峡谷风等。

(一)海陆风
沿海地区和岛屿上,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一天之中使风向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上的气温比海上高,因而形成局地环流(图8-5,P.123),下层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称海风;夜间,陆地降温快,地面冷却,而海面降温慢,海面气温高于陆地,于是产生了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自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

这种以一天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系,称海陆风。

(二)山谷风
在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距地面较远,增温较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
称谷风。

夜间辐射冷却,气温迅速降低,而同一高度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较慢,于是山坡上的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

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系,称山谷风。

(见图8-6,P. 124)
(三)焚风
焚风是一种翻越高山,沿背风坡向下吹的干热风。

当空气翻越高山时,在迎风坡被迫抬升,空气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1℃/(100m)降温;空气湿度达饱和时,按湿绝热直减率0.5℃/(100m)降温,水汽凝结,产生降水,降落在迎风坡上;空气越过山顶后,沿背风坡下降,此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大为减少,下降的空气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

以至背风坡气温比山前迎风坡同高度上的气温高得多,湿度显著减小,从而形成相对干而热的风,称焚风。

(见图)
焚风无论隆冬,白昼还是夜晚均可在山区出现。

它有利也有弊。

初春的焚风可以使积雪消融,有灌溉作用;夏末的焚风可促使粮食与水果早熟,但强大的焚风容易引起北方小麦空瘪粒现象,在林区易造成森林火灾。

(四)峡(狭)谷风
当空气由开阔地区进入狭窄谷口时,气流的横切面减小,由于空气质量不可能在这里堆积,于是气流加速前进,从而形成强风,称为峡谷或“穿堂风”。

凡山谷地区地形像喇叭管的,两山之间经常会出现大风,这种风就是典型的峡(狭)谷风。

(见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