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名词解释汇总

合集下载

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最全简答题汇总

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最全简答题汇总

简答题1、工作分析的活动的实质?工作分析活动的实质就是要从不同个人职业生涯与职业活动的调查入手,顺次分析工作者、职务、职位、职责、任务与要素的过度,并由此确定工作的性质要求与任职条件。

2、选拔性测评的基本特点?(1)整个测评特别强调测评的区分作用。

(2)测评标准的刚性最强。

(3)测评过程特别强调客观性。

(4) 测评指标具有选择性。

(5)选拔性测评的结果或是分数或是等级。

3、品德测评的任务?通过品德测评可以通过外显行为测评来了解和认识全体内部的德行,品德的外显行为与内在德行统一体。

4、面试时如何“评”?(1)选择适当的标准形式。

(2)分项测评与综合印象测评相结合。

(3)横观纵察比较评判。

(4)注意反应过程与结果的观察。

5、面试时如何“观”?“问”“听”“观”是面试中主试的三种基本功,其中“观”是十分主要关键的。

(1)谨防以貌取人,误入岐途。

(2)坚持目的性、客观性、全面性与典型性原则。

(3)充分发挥感官的综合效应与直觉效应。

6、面试的程序过程?(1)面试开始。

(2)入场抽签:文考人请工作人员叫考生入场,并由考生从题箱内抽签确定试题,把抽中的试题叫主考人当场开封。

(3)个人自述:主考人请考生自述个人经历,同时宣布不得超过时限。

(4)回答试题:文考人宣读考生抽中的试题,宣布答题后准确不得超越的时限,考生回答。

(5)突发提问:考生答完规定试题后尚有时间,文考人可请评委临时提问。

(6)评委评分:评委根据考生的回答打分,登记在《评分表》。

(7)计分审核:提问完后,文考人请计分员从评委手中收回《评分表》和《试题答案》交计分员计分,《试题答案》交监督员审核。

(8)公布得分:监督员审核后宣布得分审核无误,文考员请计分员亮分,先宣布“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得多少分”文考人申考生得分。

(9)考生退场:文考人宣布考生退场,同时工作人员通知下名入场。

7、面试的类型?(1)根据面试的标准化程度,可以将面试分为结构化面试、半结构化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

四川省 自考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名词解释

四川省 自考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名词解释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

人员测评:是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对社会各类人才所具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及其倾向、发展潜力、工作技能及绩效,实施测量和评价的管理活动。

员配置的经验原型:根据经验的方法把人和事进行匹配,并通过配对效果判断人员是否具备处理该项事物的素质。

人员配置的测评原型:依据量化,标准化等科学方法对人员进行科学化素质测评的模式。

角色:是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从戏剧中借用的术语,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工作角色:指由于特定环境于工作任务不同而形成的特定工作性质于特征,这种特定的工作性质于特征,要求担任角色的人持有相应的素质条件、态度、心理特征于工作行为模式。

人员素质指标测评法:即将胜任某个岗位所要求的人员素质进行分项细化,以指标的方式来判断人员是否具备胜任该岗位所需要的素质。

职业能力、职业人格、职业兴趣三大指标。

工作分析——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搜集工作信息,并通过分析与综合所搜集的工作信息找出主要因素,为工作评价与人员录用提供依据的管理活动。

信度——即可靠性,指的是测量结果反映测量对象实际情况的可信程度。

效度——指测验结果与测验目的的相符程度,即所测量到的内容确属原本想要测量的内容。

项目难度——是指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

区分度——是反映测评工具区分应试人心理特征水平高低的指标。

心理测验——心理测验就是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测量技术,遵循一定的操作程序,对人的行为进行量化,从而对其性格、气质、能力等心理特征作出推断。

气质——是指个体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一个人心理互动的发生速度、灵活性、强度和指向性等方面特征的综合。

性格——一个较成熟的人在各种行为中,总贯串着某一典型的方式,这是经常的,而是偶然的,这就是性格。

态度——是个体依据自己的观念体系对某一对象所持的稳定评价于内在倾向的有机结合。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自考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自考

⼈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法⾃考⼈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法第⼀章素质测评概述第⼀节素质的概念⼀、名词解释(⼀)、⼴义的素质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素质是事物带有根本性的品质。

辩证法⾓度考察⼈的素质:⼈的各种⾝⼼特点系统。

马克思关于⼈的素质概念包括以下三⽅⾯容:(1)素质是显⽰于最稳定的⼈性品质。

素质显⽰于最稳定的个性品质-----在个体发展中逐步形成起来的⼼理能⼒。

素质显⽰于稳定的社会历史品质。

(⼆)、狭义的素概念素质是由先天的遗传条件和后天的经验所决定和产⽣的⾝⼼倾向的总称。

⼆、素质的基本特征(多选)(1)、素质的基础作⽤性(2)、素质的相对稳定性(3)、素质的可塑性(4)、素质的个体差异性(5)、素质的难全性6)、素质的隐蔽性(7)、素质的表出性第⼆节素质测评⼀、素质测评的概念(名词)素质测评,是指对⼈员的素质进⾏的测量和评定,指测评主体采⽤科学⽅法在较短的时间,收集被测评者在⼀些主要活动领域的表征信息,针对素质测评标准体系做出量值或价值判断的过程,或为从表征信息引发和推断某些素质特征的过程。

我们从⼴义和狭义两⽅⾯来理解⼈员素质测评⼆、素质测评的主要类型和⽅法(选择)(⼀)按素质的构成要素划分(1)⾝体素质测评(2)⼼理素质测评(3)科学智能测评(4)社会职能测评(⼆)按测评的出发点不同划分(1)以⼈为中⼼的测评特点:有利于把握⼀个⼈各⽅⾯的素质状况,做到合理使⽤⼈才,合理安排⼯作岗位。

(2)以职位为中⼼的测评(三)按测评的⽬的划分(选择)(1)选拔性测评以选拔优秀⼈才为⽬的特点:①整个测评强调测评的区分作⽤②测评标准刚性最强③测评过程特别强调科观性④测评指标具有选择性⑤选拔性测评的结果或是分数或是等级(2)配置性测评以⼈事合理配置为⽬的(3)开发性测评以开发⼈员素质为⽬的(4)诊断性测评以服务于了解素质现状或素质开发中的问题为⽬的(5)考核性测评⼜称鉴定性原则以鉴定与验证某种素质是否具备或具备程度⼤⼩为⽬的在操作和运⽤考核性测评时应注意以下⼏个原则:(选/简)①全⾯性原则,要尽可能遍及纵向时间的跨度与横向空间的场所,要尽可能遍及素质形成的全过程以及素质结构中的所有因素②充⾜性原则,每⼀个评价结论都要有充⾜的依据③可信性原则,测评结果要令他⼈信服④权威性或公众性原则,测评者为权威⼈⼠或专家,否则应让⼀些有代表性的群众参加。

江苏人力资源本科自考-《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笔记整理 (重点已划出)

江苏人力资源本科自考-《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笔记整理 (重点已划出)

第一章素质测评导论第一节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一、素质:指个体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与根本因素,包括生理素质与心理素质两个方面。

(一)素质的特性:原有基础作用性、稳定性、可塑性、内在性、表出性、差异性、综合性、可分解性、层次性与相对性。

(二)素质的构成:指素质结构的基本划分,包括基本成分、因素与层次。

二、素质测评:是指测评主体在较短时间内,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体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性的过程。

三、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的关系:(一)相异的地方是测评所指向的范围不同:人员素质测评是指对16岁以上具有正常劳动能力个体素质的测评;人才素质测评是指对具有一定才能个体素质的测评,包括某些儿童测评、学生测评与人员素质测评。

(二)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的指向的范围具有交叉关系,在测评理论、方法与技术上却是相同的。

第二节素质测评的主要类型一、选拔性素质测评:是一种以选拔优秀人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一)选拔性素质测评的特点:1.整个测评特别强调测评的区分功用。

2.测评标准的刚性最强。

3.测评过程特别强调客观性。

4.测评指标具有选择性。

5.选拔性测评的结果或是分数或是等级。

(二)选拔性测评操作与运用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即要求整个素质测评过程对于每个被测评者来说,有利性相对平等,不是对某些人特别有利而对其他人不利。

这是保证选拔性测评结果被公众接受的前提之一。

2.公正性原则:即要求整个素质测评过程对于每个被测评者来说,要求都是一致的。

要求测评者按统一的标准进行客观的测评。

这是保证人们认为选拔结果有效的前提。

3.差异性原则:即要求素质测评既要以差异为依据,又要能够反映求职者素质的真实差异。

这是保证选拔结果正确性的前提。

4.准确性原则:即要求素质测评对求职者素质差异的反映要尽可能精确,误差要限于允许范围之内。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名词解释:人员素质测评:狭义的人员素质测评,是通过量表、面试、评价中心技术、观察评定、人事考核等多种手段测评人才素质的一种活动。

广义的人员素质测评还包括企业的测评制度。

“自我实现人”假说:“自我实现人”又称“自动人”,它是阿吉利斯、马斯洛、麦格雷戈尔等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人性观。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马斯洛。

“自我实现人”,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当量量化:就是先选择某一中介变量,把诸种不同类别或并不同质的素质测评对象进行统一的转化,对它们进行近似同类同质的量化。

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也叫人员素质测评要素,是指能反映测评对象的测评深度和广度的一系列质量检测点,它实质上是用人准则的具体化。

测评结果的转换:就是运用某种转换方法对原始分数(汇总值或平均值)进行调整,形成种种不同的分数形式,以克服原始分数的弊端。

效度:即测评的有效性,反映了运用某种技术得出的测评结果所真正衡量被测评对象的准确和真实程度。

信度:又称可靠性,主要测量测评的一致与稳定程度。

若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的测评,结果大体一致,则说明测评结果稳定可靠,信度高。

笔试法:是让被测评者在试卷上笔答事先拟好的试题,然后由主测评人根据其解答的正确程度予以评定成绩的一种测评方法。

面试法:又被称为口试、面审、面谈等,是主测评人经过事先精心设计,在选择的特定场景下与被测评者面对面地交谈并进行观察,由表及里地测评被测评者的知识、能力、经验等相关素质的测评方法。

心理测验:阿纳斯塔的定义比较确切,认为心理测验是对行为样组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

社会称许性:指被测评者在作答时,故意按照社会评价标准中被认为好的或积极的特征做出回答。

投射测验:是向被测评者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让被测评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表现出他的反应,通过分析反应的结果,就可以推断他的某些个性特征。

IPMA-北京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自考-《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重点

IPMA-北京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自考-《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重点

第一章 人员素质测评导论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具有关键的作用。

第一节 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一、素质我们在这里探讨的是人员素质测评,素质是我们测评的基本对象。

P2(一)素质的概念我们把素质限定在个体范围内,指个体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与根本要素,包括生理素质与心理素质两个方面。

它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工作潜力发展和工作成就的提高起着根本的决定作用。

P2素质是先天的遗传条件和后天的社会实践而获得的心理倾向性的总称。

素质是个体完成任务、形成绩效及继续发展的前提。

素质对个体的行为与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然而,良好的素质只是日后发展与事业成功的一种可能性。

素质是绩效与发展的内在条件,而绩效与发展是素质的外在表现。

(二)素质的特性 P31.基础性素质为人员发展与事业成功提供了一种可能和前提,任何有成就、有发展的个体或组织,都必须以良好的素质为基础。

但素质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稳定性素质不是个体在某一时间的偶然显现,而是个体经常性和一贯性的行为和特点,这就是素质的稳定性。

3.可塑性个体素质是(先天与后天)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影响的综合。

素质的形成和发挥既受遗传条件,如个体的神经过程基本特性的制约;同时环境决定着素质发展的现实性,如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环境影响,对素质发展起主导作用。

4.内在性素质是看不见、摸不着、内化于心的,具有隐蔽性与抽象性的客观存在。

5.表出性素质可通过一定的形式如行为方式、工作绩效与行为结果等媒介与途径表现出来。

6.差异性个体间的素质是存在差异的,不同的个体由于所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的不同,因而形成的素质是有差别的。

这种差异性表现在每个人的个性特征、行为方式、工作绩效等各有特点。

7.综合性人的素质是由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和个能素质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独一无二的统一体,它显示出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1.(名词解释)素质的概念?答:素质是个体能力和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即人的素质是遗传所赋予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基本特性。

2.(名词解释)素质模型的定义?答: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具备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

3.(名词解释)人员素质测评的概念?答:是指运用科学的测评方法,针对被测评者的思想品格、智力水平、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和发展潜能等多种素质进行测量和评价的一种综合性的方法体系。

4.(名词解释)能力的概念?答:是指一个人能够顺利和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完成某些活动的质量、效率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

5.(名词解释)鉴定性测评的含义?答:鉴定性测评又称为考核性测评,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一定的方式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

6.(填空)人的素质主要由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部分构成。

7.(填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素质模型主要有素质冰山模型、素质洋葱模型和素质五结构模型。

8.(填空/单选)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与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

9.(单选)美国学者理查德·博亚特兹在深入研究麦克利兰的素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洋葱模型”,展示了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

10.(单选)“素质洋葱模型”把素质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包裹的结构,最核心的是动机和个性,然后向外依次展开为自我形象与价值观、态度、知识与技能。

11.(单选)价值观是层次最高、影响面最广的因素。

12.(单选)性格是个性最为鲜明的标志,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并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

13.(单选)动机是指推动一个人行为的内在原因,能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

14.(单选)品德指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按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经常性的、稳定性的特性或倾向,也是个人遵守社会规范、进行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

自学考试专题: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各章重点

自学考试专题: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各章重点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各章重点第一章绪论1.人员测评: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基础性作用。

认知人、评价人。

2.素质心理学含义:生理素质;先天素质;个人素质。

3.马克思说: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

人的素质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素质:是指个体在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时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与根本因素。

5.素质的特征:素质的基础性;素质的稳定性;素质的可朔性;素质的内在性;素质的表出性;素质的差异性;素质的综合性;素质的可分解性;素质的层次性与相对性:核心素质是基本素质的基础,基本素质又是生成素质的基础。

6.素质构成:包括基本成分、因素与层次。

个体素质一般分为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个体的体质、体力和健康状况的总和是其他一切素质发展与事业成功的生理基础。

心理素质包括智能素质、品德素质、人格素质、文化素质等。

心理素质是个体发展与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7.素质测评:是指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人员素质及其功能行为进行定量描述和评鉴。

物质测量用直接的测量方法,人员素质测量用间接的办法。

8.素质测评的功能:甄别和评定功能,这是素质测评最直接、最基础的功能;诊断和反反馈功能;预测和激励功能。

9.绩效:是指工作主体在一定时间与条件下完成某一任务所取得的业绩、成效、效果、效率和效益。

10.绩效的表现形式:工作效率;工作任务完成的质与量;工作效益。

11.绩效的特征:客观性;效果性;效率性;效益性。

12.绩效评估:是指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

对员工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本职工作或履行职务的质量、数量、效率、效益等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的人事活动。

包括考核和评价两个环节。

绩效评估的目的:(1)确认员工个体的绩效品质(2)确认相同岗位或同一能级的员工之间的绩效差异(3)试图找出影响员工业绩的因素和提高业绩的方法,从而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帮助。

13、绩效评估的作用:(1)为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提供依据;(2)为薪酬管理提供依据;(3)为人员培训提供方向;(4)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效度:一个测验在测量某项心理特征时所具有的正确程度。

2投射技术测验法:是一种用非结构任务作为刺激材料,通过对被测试者对有关材料的知觉和解释来分析,测定其个性品质倾向的测评方法。

3非结构化面试:是指面试的内容,程序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主试者可以根据被试者的具体情况以及面试的需要随机提出问题,根据被试者回答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彻底,多层次的了解。

4评价中心:现代人员素质测评的一种主要形式和人事领域较为特别的一种测评方法。

评价中心也是对各级管理人员适用的一种方法。

5测评:即测量和评定,测量是指以量化的方式对人的能力倾向,个性特征进行测评,评定是以定性的方式对人的能力倾向、个性特征进行鉴定和判定。

所以测评就是把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测量和评定。

6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测评是人对事物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7工作生活质量:组织中所有人员的参与感,工作满意感,和精神压力的状况。

8心里测验:实质上是对行为样组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

通俗地说,心理测验就是借助心理量表,对心理特征和行为的典型部分进行测验和描述的一种系统的心理测量程序。

9职务:重要性相当的一组职位的统称。

10心理素质: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具体特征及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个性倾向性的具体特征。

11数字反应能力: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推理的能力。

12职业生涯:一个人在其生活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职务,或职业的总称。

13气质:一个人表现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它是在生理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14测评指标:也要测评要素,能反映测评对象的测评深度和广度的一系列质量检测点。

实质上是用人准则的具体化。

15结构化面试:依照预先确定的内容,程序,分值结构进行面试。

16素质测评:对各类人员的德,能,勤,绩,体等素质,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量与评定。

是指测评者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作出量值或价值判断的过程,或者从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片的过程。

17面试:运用范围广泛,收集信息量大,简便且技巧性很强的素质测评技术。

18专家加权法:聘请与素质测评有关的专家,要求他们各自独立地对测评指标体系加权,然后按每个测评指标进行统计,取其平均值作为权重系数。

19情境测验法:指由主试设计一种情境,通过观察应试者与周围社会环境交流所产生的影响及个人在环境的反应来判断其人格特征。

20.人员测评:从广义上说,是对社会成员的测评,包括对儿童、学生、军人、工人、农民、干部等所有公民的测评,包括举止相貌、身体、状况、智慧才能、品德素质等与人有关的所有因素的测评。

而从狭义上说,人员测评主要是对在职人员素质的测评与绩效的考评。

21.选拔性测评:是一种以选拔优秀人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这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经常要进行的一种素质测评22.开发性测评:是以开发人员素质为目的的测评。

人的素质具有可塑性与潜在性。

23.配置性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另一种素质测评,它以人事合理配置为目的。

24.诊断测评:是那种以服务于了解素质现状或素质开发中的问题为目的素质测评。

25.考核测评:又称坚定性测评,是以鉴定与验证某种素质是否具备程度大小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考核性测评经常穿插在选择性测评与配置性测评之中。

26.功用:即素质测评的功能与作用。

27.面试的方法与技巧:是指面试实践中解决某些主要问题与难点问题的技术与方法,它是面试操作经验的积累。

28.面试:是现代人员素质测评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有着它测评形式不可代替的特点,是人员素质测评有别于其他领域测评的主要方法。

29.差异情况分析:包括整体差异分析与个体差异分析。

整体差异分析有:两极差、平均差、标准差、方差与差异系数等不同形式。

频数分布图常见有两种图形:直方图和多边图30.转换:指主视在问题与问题内容方式上的衔接处理的比较灵活、巧妙、不拘泥于事所规定的问题,而是针对特定的面试目标,在面试目标范围内,根据被试者前面回答中所反映出的有追踪价值的信息,串联转换出即兴问题31.收缩与结束:指的是当被试滔滔不绝而且离题很远时制止的一种方式。

32.众数;即相同人数最多的那个素质特征、分数或等级,它代表整体水平结构自然群中最大的典型群水平33.素质测评结果报告的方式,按形式分为常见的有:口头报告、分数报告、等级报告、评语报告等;按内容分,有分项报告与综合报告34.标准式:即按照预先确定的统一程序与问题逐步进行。

35.分项项报告:即按主要测评指标逐项测评并直接报告,不再作进一步的综合。

其优点是全面详细,但缺乏总体可比性,只能做出单项比较36.综合报告:即先分项测评,最后根据各测评的具体测评结果,报告一个总分数、总等级或总评价。

其优点是总体上具有可比性,但有“削峰填谷”之弊,看不出具体优点37、分数的形式依其性质基本分为四种:目标参照性分数、常规参照性分数、原始分数、导出分数38.导出分数分为以下几种:名次、百分位数、Z分数、T分数、其他标准分数39.其他标准分数分为;标准分数、C量表分数、斯坦分数40.评语报告;即以书面语言的形式反映测评的结果,这是一种最原始也是最常用的测评报告形式41.非标准式提问:则是指主人所提问题是因人因事因情境与需要而决定,没有固定的模式,气氛活泼,内容广泛。

42.人的外显行为:包括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在非语言行为中包括体态行为、工作行为、生活行为、生理行为43、在劳动人事管理过程中,人员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他所具备的身体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及其在工作中所取得的绩效。

44.、选拔性测评操作与运作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公正性、差异性、准确性与可比性45.劳动人事管理的重点与关键:是对职员所具有的各种素质的开发与利用,使人适其事,适宜其人,努力提高劳动绩效。

46人员测评在劳动人事管理领域中,主要是指:人员素质的测评及劳动绩效的考评。

47.素质:指个体完成活动(工作)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与根本因素,包括生理素质与心理素质两个方面。

48.面试:可以说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在特定场景下一面对面的交谈能与观察为主要手段,有表及里测评应试者有关素质的一种方式。

49.素质:是个体完成任务、形成绩效及继续发展的前提50.素质的构成:在这里是指素质结构的划分,包括基本成分、因素与层次。

51.身体素质:是指个体的体质,体力和精力的总合。

52.心理素质:包括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53.品德素质: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与其他个性品质54.文化素质:包括文化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工作生活的经验55.绩效定义:在这里指主体在一定时间与条件下完成某一任务所取得业绩、承销、效果、效率和效益。

56.素质测评: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批断过程;或者直接从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性的过程。

57.心理测评:包括心理过程中任何心理现象的测评,教育测评则侧重于教学能力与教学成就的测评58.绩效考评:主要是对主体工作前条件的分析与确定,而绩效考评主要是对主体工作后果的分析与审定。

具体说,绩效考评是指考评主体对个体或组织活动成果及其价值的考察与评定。

59.职位类别:即职位分类的结果,是对企事业内部所有职位,按照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所需资格条件等因素综合划分所形成的序列等级。

60职业:是指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61地位:是指个人职位在同一组织系统内或不同组织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62量化:即数量化,指给事物以数学形式的表示。

人员素质测评中少不了量化。

人员素质测评量化:即用数学形式描述素质测评的过程。

“数量化只是对事物性质赋予数值,所以它既不表示质的消灭,也不表示量的随意创造。

63一次量化:是指素质测评的量化过程中可以一次性完成。

素质测评的最后结果可以由原始的测评数据直接综合与转换。

64二次量化:它是指整个的素质测评量化过程要分二次计量才能完成。

65类别量化:就是把素质测评对象划分到事先确定的几个类别中去,然后每个类别均赋予不同的数字。

66顺序量化:一般是先依据某一素质特征或标准,将所有的素质测评对象两两比较排成序列,然后给每个测评对象一一赋予相应的顺序数值。

67等距量化:则比顺序量化更进一步,它不但要求素质测评对象的排列有强弱,大小,先后等顺序的关系,而且要求任何两个素质测评对象间的差异相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才给每个测评对象一一赋值。

68比例量化:它又比等距量化更进一步,不但要求素质测评对象的排列有顺序等距关系,而且还要存在倍数关系。

69当量量化:就是先选择某一中介变量,把诸种不同类别或并不同质的素质测评对象进行统一性的转化,对它们进行近似同类同质的量化。

70心理测验:实质上是行为样组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

这个定义告诉我们1)心理测验是对行为的测量。

2)心理测验是对一组行为样本的测量3)心理测验的行为样组不一定是真实行为,而往往是概括化了的模拟行为。

4)心理测验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验5)心理测验是一种力求客观化的测量。

71标准化: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程序的一致性。

这是测验的内在要求,因为要使测验的最后结果具有可比性,那么测验的条件必须具有等同性和统一性。

72完全配对:指的是不仅前提中的题干与选项中的选择项在数量上完全相等,而且在关系上也是一对一的,即每个选择项限制仅用一次。

73论文型试题:也叫主观型试题,在这里指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解答题,问答题,证明题,作文题等,论文型试题可分为限制型与自由型两种。

74限制型:就是在试题中对考生的答案作了极大的限制。

75自由型:就是对考生的回答形式与范围都不作限制,至多对回答的长度有所限制,作文题,学术论文,论述题就是这种类型。

76试卷蓝图:就是关于试卷中试题内容,难度,题型,题量及其分布比例的综合表格形式。

77能力倾向:是一种潜在的与特殊的能力,是一些对于不同职业的成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贡献的心理因素。

78品德:是指个体身上那些与社会有关的稳定的行为倾向总和。

实际上它是一个连社会情境中所表现的独特的动作。

思想和情感方式的一套社会行为习惯。

79个性:指个人具有的各种比较重要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它包括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

80个性特征:即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81投射技术:广义:是指那些把真正的测评目的加以隐蔽的一切间接测评技术。

狭义:是指有一些无意义的,模糊的,不确定下的图形,句子,故事,动画片,录音,哑剧等呈现在被测评者而前,不给任何提示,说明或要求,然后问被测评者看到,听到或想到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