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常用诊疗操作规范法.
耳鼻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第一篇鼻科学 (3)第一章鼻外伤及鼻外部炎性疾病 (3)第一节鼻骨骨折复位术 (3)56789101113第一节上颌窦穿刺冲洗术 (14)第二节鼻内镜检查术 (15)第三节鼻窦负压置换术 (16)第六章鼻内镜下鼻窦及鼻中隔矫正术 (17)第一节鼻内镜鼻窦手术 (17)第二节儿童鼻内镜检查术 (25)第三节儿童鼻内镜鼻窦手术 (27)第四节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28)第五节后鼻孔闭锁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30)第七章鼻及唇腭整复手术 (31)第一节整复外科概述 (31)第二节鼻部整复手术 (37)45464849505152第二节扁桃体肿瘤切除术 (53)第三篇喉科学 (54)第十二章喉创伤、喉狭窄及喉异物 (54)第一节急性喉外伤手术 (54)第十三章喉麻醉及检查术 (56)第一节喉腔表面麻醉 (56)第二节喉纤维镜检查及手术 (57)第三节支撑喉镜下手术 (58)第十四章喉感觉、发声障碍及喉肿瘤切除术 (59)第一节喉显微手术 (59)第二节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 (60)616264656667686970 第十七章传导性耳聋 (71)第一节乳突病变切除+鼓室成形术 (71)第十八章耳源性眩晕 (73)第一节甘油试验 (73)第二节温度试验 (74)第三节位置性眼震检查法 (76)第四节变位性眼震检查法 (77)第五节耳石复位法 (78)第六节迷路瘘管试验 (79)第七节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梅尼埃病 (80)第五篇气管、食管学 (81)第第一节鼻骨骨折复位术(XXXXXXXXXXX医院XXXX年第XX版)鼻骨单纯性骨折而无移位者不需处理;发生外鼻畸形者,须在肿胀发生前或消肿后进行手术复位,但最好在受伤后2~3h内或10d之内进行,以免影响鼻腔的生理功能或后遗难治畸形。
大多数可用闭合性复位法加以矫正。
骨折超过2周者,则因骨痂形成而使复位发生困难,有时需行开放式复位,这种情况较少。
【适应证】1. 鼻部骨折后鼻梁变形,鼻骨下陷性骨折和鼻中隔骨折,触诊有骨摩擦感。
耳鼻喉常用诊疗操作规范法

I、额镜得使用法额镜得镜面就是一个能聚光得凹面反光镜,焦距约25cm,中央有一小孔,镜体借一转动灵活得双球状关节联结于额带上。
戴额镜与对光就是耳鼻喉科得一项最基本得操作。
【目得】将光线准确地反射、聚焦到耳、鼻、咽喉等部位以便于检查。
【操作方法及步骤】1。
调节额镜:先调节双球状关节得松紧,使镜面既能灵活转动而又可置于任何位置上均不松滑下坠为度。
然后调节额带圈使适合检查者头围大小、2。
戴镜:将额镜戴在头部,将双球状关节拉直,镜面与额面平行,镜孔正对检查者平视时得左眼或右眼,远近适宜。
3、对光:先调整光源,使光源投射到额镜上,再调整额镜镜面,将光线反射、聚焦到要检查得部位,检查者得视线通过镜孔正好瞧到反射得焦点光,进行检查、【注意事项】1。
随时保持瞳孔、镜孔、反光焦点与检查部位成一直线,方能瞧清楚被照明了得检查部位。
2、养成“单眼视”得习惯(但另眼不闭),即只用带额镜一侧得眼睛进行观察。
“单眼视”不能形成立体像,难于判断深度,须勤加练习使之习惯。
3。
在练习中保持姿势端正舒适,不要扭颈、弯腰、转身来迁就光源光线与反射光线,须仔细调整光源光线得投射方向与额镜镜面得反光角度,并前后调整受检者得头位,使反射得最亮点(即焦点光)准确照射到受检部位。
【考核标准】10分1.额镜调节:2分(各关节调节松紧适宜2分;关节调节稍紧或松以致不能灵活转动者1分;过紧或过松以致完全无法根据需要调节者0分)、2、戴镜:2分(戴镜后瞳孔、镜孔、反光焦点与检查部位成一直线2分;镜孔与瞳孔有偏离者1分;瞳孔完全不能通过镜孔观察者0分)。
3.对光:4分(能将光线准确地聚焦到被检查得部位4分;光斑较大但尚能准确地照射到被检查得部位者3分;光斑过大以致被检查部位亮度不足者2分;光斑过大而又不能准确地照射到被检查得部位者1分;光线完全不能聚焦到被检查得部位者0分)。
4、姿势:2分(戴镜对光时姿势端正自然2分;姿势不正者1分;为迁就光线而过分扭曲身体者0分)。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耳鼻喉科是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涉及耳、鼻、喉及头颈部的各种疾病。
本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诊疗流程,以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一、诊疗方案1.1 问诊问诊是诊疗过程中的首要步骤,医生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既往史、家族史等相关信息。
1.1.1 病史采集- 全身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等。
- 现病史:发病情况、病程、症状的演变、伴随症状等。
- 既往史:包括全身性疾病、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
- 家族史:关注遗传性疾病、肿瘤等病史。
1.1.2 症状询问- 耳部:听力下降、耳痛、耳鸣、耳溢液等。
- 鼻部:鼻塞、鼻出血、鼻涕、嗅觉减退等。
- 喉部:声音嘶哑、咳嗽、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
- 头颈部:疼痛、肿块等。
1.2 体格检查耳鼻喉科体格检查主要包括望、触、听、嗅四诊。
1.2.1 望诊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面色等。
重点观察耳、鼻、喉及头颈部的外观,如耳廓、鼻翼、鼻涕、喉咙等。
1.2.2 触诊- 耳部:检查耳郭、外耳道、乳突等。
- 鼻部:检查鼻腔、鼻窦、鼻中隔等。
- 喉部:检查喉部、甲状腺等。
- 头颈部:检查淋巴结、血管、肌肉等。
1.2.3 听诊听诊主要包括喉部、气管、肺部等,注意呼吸音、咳嗽音、哮鸣音等。
1.2.4 嗅诊评估患者的嗅觉功能。
1.3 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手段,如听力测试、鼻内镜检查、喉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
1.4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二、操作规范2.1 术前准备- 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目的、过程及可能的风险,获取患者的知情同意。
- 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
- 药物准备:根据患者情况,准备相应的抗生素、止血药物等。
2.2 手术操作规范-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手术步骤。
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鼻骨骨折复位术鼻骨单纯性骨折而无移位者不需解决;发生外鼻畸形者,须在肿胀发生前或消肿后进行手术复位,但最佳在受伤后 2~3h 内或 10d 之内进行,以免影响鼻腔的生理功效或后遗难治畸形。
大多数可用闭合性复位法加以矫正。
骨折超出 2 周者,则因骨痂形成而使复位发生困难,有时需行开放式复位,这种状况较少。
【适应证】1鼻部骨折后鼻梁变形,鼻骨下陷性骨折和鼻中隔骨折,触诊有骨摩擦感。
2鼻骨 X 线片显示骨折错位。
3如鼻部肿胀严重,须待肿胀消退后,尽早在 2 周内进行骨折复位。
【禁忌证】1无特殊禁忌证。
2如合并严重的颅脑外伤,应首先解决颅脑外伤。
3如有严重的高血压病、冠心病,外伤后恶化,应等待病情稳定后在行骨折复位。
【操作办法及程序】1闭合式复位法用 1%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小儿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但应注意维持呼吸道畅通。
(1)单侧骨折:可将鼻骨复位钳一叶伸入同侧鼻腔内,一叶置于鼻外,将钳闭合,钳住软组织与骨折片,稍加拧动,并用手指在鼻外协助复位。
复位后行鼻腔填塞。
如无鼻骨复位钳也可用鼻骨膜分离器或钝头弯血管钳替代。
(2)双侧骨折:可用鼻骨复位钳伸入两侧鼻腔至骨折部位的下后方,向前、上轻轻用力平行抬起鼻骨,此时常可闻及鼻骨复位声;用另一手的拇指和示指在鼻外协助复位。
如鼻骨骨折合并有鼻中隔骨折、脱位或外伤性偏曲,可先用鼻骨复位钳的两叶,伸入两侧鼻腔置于鼻中隔偏曲处的下方,挟住鼻中隔,垂直向上移动钳的两叶,脱位、偏曲之处即可恢复正常位置,复位钳向上已达鼻骨下后方时,即按上述办法抬起鼻骨。
(3)鼻中隔须矫正者:可用两叶较宽的钳子松松夹住鼻中隔使其复位,或在偏曲一侧先填塞,将鼻中隔压向对侧,再填塞对侧鼻腔,必要时在鼻外加以固定。
(4)伴有鼻中隔血肿者:应先切开引流并严防感染形成鼻中隔脓肿,然后再复位。
2开放式复位法做内毗部弧形切口,必要时行两侧内毗部切口并中间连接成 H 形切口,在直视下根据骨折的状况用电钻穿孔,用不锈钢丝固定在额骨鼻突、上颌骨额突或将两个碎骨片连接在一起,填塞鼻腔。
耳鼻喉操作规范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鼻骨骨折复位术【适应证】1、鼻部骨折后鼻梁变形 鼻骨下陷性骨折和鼻中隔骨折 触诊有骨摩擦感。
2、鼻骨X线片显示骨折错位。
3、如鼻部肿胀严重 须待肿胀消退后 尽早在2周内进行骨折复位。
【禁忌证】1、无特殊禁忌证。
2、如合并严重的颅脑外伤 应首先处理颅脑外伤。
3、如有严重的高血压病、冠心病 外伤后恶化 应等待病情稳定后在行骨折复位。
【操作方法及程序】1、闭合式复位法用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小儿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 但应注意维持呼吸道通畅。
⑴单侧骨折 可将鼻骨复位钳一叶伸入同侧鼻腔内 一叶置于鼻外 将钳闭合 钳住软组织与骨折片 稍加拧动 并用手指在鼻外协助复位。
复位后行鼻腔填塞。
如无鼻骨复位钳也可用鼻骨膜分离器或钝头弯血管钳代替。
⑵双侧骨折 可用鼻骨复位钳伸入两侧鼻腔至骨折部位的下后方 向前、上轻轻用力平行抬起鼻骨 此时常可闻及鼻骨复位声 用另一手的拇指和示指在鼻外协助复位。
如鼻骨骨折合并有鼻中隔骨折、脱位或外伤性偏曲 可先用鼻骨复位钳的两叶 伸入两侧鼻腔置于鼻中隔偏曲处的下方 挟住鼻中隔 垂直向上移动钳的两叶 脱位、偏曲之处即可恢复正常位置 复位钳向上已达鼻骨下后方时 即按上述方法抬起鼻骨。
⑶鼻中隔须矫正者 可用两叶较宽的钳子松松夹住鼻中隔使其复位 或在偏曲一侧先填塞 将鼻中隔压向对侧 再填塞对侧鼻腔 必要时在鼻外加以固定。
⑷伴有鼻中隔血肿者 应先切开引流并严防感染形成鼻中隔脓肿 然后再复位。
2、开放式复位法做内毗部弧形切口,必要时行两侧内毗部切口并中间连接成H形切口,在直视下根据骨折的情况用电钻穿孔,用不锈钢丝固定在额骨鼻突、上颌骨额突或将两个碎骨片连接在一起,填塞鼻腔。
【注意事项】1、情绪异常紧张者可给予镇静药。
2、合并脑脊液鼻漏者勿堵塞鼻腔。
3、复位后勿挤压骨折处。
4、昏迷患者,为预防窒息在填塞前应放入鼻通气管。
二、鼻甲电烙、微波热消融【适应证】下鼻甲肥大以黏膜肥厚为主者。
耳鼻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耳鼻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1.前期准备1.1 耳鼻喉专业医师应按照医学伦理和数据保护原则,妥善处理患者个人隐私,信息保密;在取材前,必须征得患者本人和家属的书面同意,并告知可能产生的疼痛和不良反应;对未成年患者,必须取得其监护人的同意;对死亡患者,必须经过家属同意取材,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1.2 确认标本取材部位:耳科:耳廓、外耳道、鼓膜、鼻咽部、鼻腔、鼻旁窦、喉部;鼻科:鼻内、鼻外、鼻中隔、鼻咽部、口腔喉咙。
1.3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史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剂量、操作方法。
1.4 标本取材前,需做好手术器材和消毒杀菌的准备工作,并穿戴好专业的个人防护装备,保持无菌操作环境。
2.手术操作2.1 根据所选取的麻醉方法,按照医学规范进行局麻或全麻,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2.2 手术器械使用前应进行消毒处理,保持器械表面的无菌性。
2.3 标本取材时应注意力度,力度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标本损坏或不全。
2.4 取材时应避免冷冻和挤压,不应使用利器,以免损伤组织、影响标本质量。
2.5 取样后应根据样本特性及需要,进行打包、标识、送检,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术后处置3.1 标本取材完毕后,应根据患者情况及时停止麻醉,处理好手术后的伤口,并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
3.2 手术器械应在标本取材后立即进行消毒、灭菌,保证器械的无菌性。
3.3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范进行处理,以保证医疗废物的无害化排放。
3.4 报告标本取材结果时,应严格遵守医学伦理和数据保护原则,并负责保护患者个人隐私。
4.安全注意事项4.1 操作者应具备专业技能和经验,熟悉手术器械的名称和使用方法,了解消毒、灭菌和操作规范,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有效、高效。
4.2 操作时要注意固体和液体的管理,器材消毒后在相应场所存放,以防器材污染导致交叉感染。
4.3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避免泄露患者信息。
4.4 操作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工作区,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耳鼻喉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耳鼻喉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以确保医疗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本文档涵盖了以下常见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技术操作规范
1. 操作准备
- 确保手术室和仪器设备的清洁和消毒。
- 准备所需的器械、药物和材料,并确保其数量和有效期。
- 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过敏史,并向患者解释操作流程和风险。
2. 操作步骤
- XXXXXX操作步骤1:XXXXXX
- XXXXXX操作步骤2:XXXXXX
- XXXXXX操作步骤3:XXXXXX
- XXXXXX操作步骤4:XXXXXX
3. 操作注意事项
- 确保操作环境的安全和舒适,注意卫生防护。
- 根据操作步骤合理选择器械和药物,并正确操作。
- 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程度,及时调整操作步骤和速度。
4. 操作后处理
- 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操作结果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 清洁和消毒操作区域及器械。
- 记录操作的详细信息,如操作时间、器械使用情况和患者反
应等。
XXXXXX技术操作规范
(按照上述格式继续列出其他常见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
总结
本文档提供了耳鼻喉科常见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旨在帮助医
生准确、安全地进行相关操作。
医疗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执行
操作,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调整。
耳鼻喉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一、前言本文档旨在规范耳鼻喉科诊疗技术的操作流程,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本规范适用于耳鼻喉科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
二、准备工作在进行任何耳鼻喉科诊疗技术操作之前,必须进行以下准备工作:1. 确认患者身份: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历,确保操作针对正确的患者。
2. 准备设备和材料:检查所需的设备和材料是否齐全,并确保其正常运作和清洁消毒。
3. 提供必要的解释和信息:向患者解释诊疗技术操作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取得其知情同意。
三、操作流程根据具体的耳鼻喉科诊疗技术操作,以下是一般操作流程的基本步骤:1. 准备患者:让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并做好舒适和隐私的准备。
2. 检查和评估:仔细检查患者的耳鼻喉症状和病情,记录观察结果和相关信息。
3. 实施诊疗技术:按照医疗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相应的诊疗技术操作,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监测和观察: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操作措施或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5. 完成操作:完成诊疗技术操作后,整理好操作区域,评估操作效果,并记录相关信息。
6. 提供必要的后续指导:向患者提供术后护理指导和注意事项,并解答其可能的问题。
四、安全措施和风险管理在进行耳鼻喉科诊疗技术操作时,必须遵循以下安全措施和风险管理策略:1. 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无菌:操作前后要对操作区域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2. 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正确佩戴并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3. 对设备和材料进行有效的清洁和消毒:根据标准操作程序,对使用过的设备和材料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处理。
4. 紧急情况的应急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医护人员必须熟悉和应用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
五、术后护理和随访术后护理和随访是耳鼻喉科诊疗技术操作的重要环节,具体内容应根据操作的特点和患者的需求而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观察和评估术后症状:持续观察和记录术后患者的症状、疼痛程度和出血情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额镜的使用法额镜的镜面是一个能聚光的凹面反光镜,焦距约25cm,中央有一小孔,镜体借一转动灵活的双球状关节联结于额带上。
戴额镜和对光是耳鼻喉科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
【目的】将光线准确地反射、聚焦到耳、鼻、咽喉等部位以便于检查。
【操作方法及步骤】1.调节额镜:先调节双球状关节的松紧,使镜面既能灵活转动而又可置于任何位置上均不松滑下坠为度。
然后调节额带圈使适合检查者头围大小。
2.戴镜:将额镜戴在头部,将双球状关节拉直,镜面与额面平行,镜孔正对检查者平视时的左眼或右眼,远近适宜。
3.对光:先调整光源,使光源投射到额镜上,再调整额镜镜面,将光线反射、聚焦到要检查的部位,检查者的视线通过镜孔正好看到反射的焦点光,进行检查。
【注意事项】1.随时保持瞳孔、镜孔、反光焦点和检查部位成一直线,方能看清楚被照明了的检查部位。
2.养成“单眼视”的习惯(但另眼不闭),即只用带额镜一侧的眼睛进行观察。
“单眼视”不能形成立体像,难于判断深度,须勤加练习使之习惯。
3.在练习中保持姿势端正舒适,不要扭颈、弯腰、转身来迁就光源光线和反射光线,须仔细调整光源光线的投射方向和额镜镜面的反光角度,并前后调整受检者的头位,使反射的最亮点(即焦点光)准确照射到受检部位。
【考核标准】10分1.额镜调节:2分(各关节调节松紧适宜2分;关节调节稍紧或松以致不能灵活转动者1分;过紧或过松以致完全无法根据需要调节者0分)。
2.戴镜:2分(戴镜后瞳孔、镜孔、反光焦点和检查部位成一直线2分;镜孔与瞳孔有偏离者1分;瞳孔完全不能通过镜孔观察者0分)。
3.对光:4分(能将光线准确地聚焦到被检查的部位4分;光斑较大但尚能准确地照射到被检查的部位者3分;光斑过大以致被检查部位亮度不足者2分;光斑过大而又不能准确地照射到被检查的部位者1分;光线完全不能聚焦到被检查的部位者0分)。
4.姿势:2分(戴镜对光时姿势端正自然2分;姿势不正者1分;为迁就光线而过分扭曲身体者0分)。
II、前鼻镜检查法【目的】观察鼻腔各部分的结构,为鼻科基本的检查方法。
【相关解剖】鼻腔由鼻前庭和固有鼻腔构成,二者以鼻阈为界。
鼻前庭表面为皮肤,生有鼻毛,并富于皮脂腺和汗腺。
固有鼻腔表面为粘膜覆盖,有内、外、顶、底四壁,内侧壁为鼻中隔,其前下方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称“易出血区”;外侧壁有上、中、下三个鼻甲及上、中、下三个鼻道,以中鼻甲游离缘水平为界,其上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称为嗅沟或嗅裂,其下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不规则腔隙称为总鼻道。
【器械及药物】光源、额镜、前鼻镜、枪状镊、棉片、1%麻黄素、喷雾器。
【操作方法及步骤】1、戴额镜,对光。
2、握持前鼻镜:左手执前鼻镜,以拇指及食指捏住前鼻镜的关节(或拇指附于关节处,食指附于受检者鼻尖),前鼻镜之一柄贴于掌心,余三指握于另一柄上司前鼻镜的开闭。
右手扶持受检者的下颌部或头顶以调整其头位。
3、放入前鼻镜:将前鼻镜的两叶合拢,与鼻腔底平行伸入鼻前庭,切勿超过鼻阈,以免引起疼痛。
然后将前鼻镜的两叶轻轻上下张开,抬起鼻翼,扩大鼻前庭。
4、第一位置观察:使受检者头位稍低,观察鼻腔底、下鼻甲、下鼻道、鼻中隔前下部分及总鼻道的下段。
在下鼻甲萎缩者,可直接看到鼻咽部。
5、第二位置观察:瞩受检者头部逐渐后仰到30°,观察鼻中隔的中段以及中鼻甲、中鼻道和嗅裂的一部分。
6、第三位置观察:使受检者头部逐渐后仰至约60°,观察鼻中隔的上部、中鼻甲前端、鼻丘、嗅裂、中鼻道的前下部以及鼻顶。
图1 鼻镜的使用法(1)正确的持法(2)错误的持法(3)鼻腔的检查7、撤出前鼻镜:观察完毕后,将两叶微张开,轻轻撤出前鼻镜。
【注意事项】1. 前鼻镜伸入鼻前庭的深度切勿超过鼻阈,以免引起疼痛或损伤鼻中隔粘膜引起出血。
2. 撤出前鼻镜时切勿将两叶合拢,以免夹住鼻毛引起疼痛。
3. 检查过程中可视需要将受检者的头部左右转动,以便能详细检查鼻腔内壁和外壁。
4. 如下鼻甲肿大妨碍检查,可用1%麻黄素棉片贴附于下鼻甲内侧面3~5分钟,或以1%麻黄素喷雾鼻腔1~2次,以收缩鼻粘膜,便于观察。
【考核标准】10分1.额镜对光:1分(操作规范并能熟练对光1分;动作正确但不够熟练0.5分;光线不能聚焦到鼻孔内0分)2.握持前鼻镜姿势:1分(姿势正确1分;姿势不正确0分)3.前鼻镜深入鼻前庭深度:1分(深度适宜1分;放置过浅以致暴露不满意者0.5分;超过鼻阈引起疼痛者0分)4.前鼻镜两叶张开的方向:1分(上下张开1分;左右张开0分)5.三个位置观察:5分(1)第一位置观察:1.5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1.5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0.5~1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2)第二位置观察:1.5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1.5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0.5~1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3)第三位置观察:2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2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0.5~1.5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1.撤镜动作:1分(自然撤出1分;夹住鼻毛者0分)III、后鼻镜检查法(间接鼻咽镜检查法)【目的】观察鼻腔后段、后鼻孔及鼻咽部的结构。
【相关解剖】鼻咽部前方为鼻中隔的后缘及后鼻孔,两侧壁有咽鼓管咽口(约在下鼻甲后端后方约1cm 处),咽口后上方有一隆起,称咽鼓管圆枕,圆枕后上方有一凹陷区,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有淋巴组织团块,称腺样体。
【器械及药物】光源、额镜、间接鼻咽镜、压舌板、酒精灯(或类似的加温设备)、喷雾器、1%丁卡因。
【操作方法及步骤】1.戴额镜,对光。
2.瞩受检者正坐,头微前倾,张口,用鼻呼吸。
3.检查者左手持压舌板,压下舌前2/3,右手持加温而不烫的间接鼻咽镜(或称后鼻孔镜),镜面向上,由张口之一角送入,置于软腭与咽后壁之间。
4.第一位置观察:镜面向上向前,观察软腭背面、鼻中隔后缘、后鼻孔、三个鼻甲及鼻道的后段。
5.第二位置观察:将镜面移向左右,观察咽鼓管咽口、咽隐窝、咽鼓管圆枕等结构。
图2 间接鼻咽镜检查法及所见鼻咽部象6.第三位置观察:将镜面移向水平,观察鼻咽顶部及腺样体。
【注意事项】1.检查前须将间接鼻咽镜加温,以防镜面起雾,影响观察,其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置入口腔前须以手背试其温度,以防烫伤。
2.瞩受检者用鼻自然呼吸,避免用口呼吸,以免软腭上抬而影响观察。
3.检查时压舌板不宜超过舌前2/3,镜体应避免触及受检者咽后壁或舌根,以免引起恶心而影响检查。
4.若咽反射过于敏感以致检查不能合作者,可先用1%丁卡因表面麻醉,待数分钟后再检查。
【考核标准】10分1. 额镜对光:1分(操作规范并能熟练对光1分;动作正确但不够熟练0.5分;光线不能聚焦到口咽部0分)2. 间接鼻咽镜加温:1分(能正确加温1分;无加温或加温后未用手背试其温度者0分)3. 压舌板的使用:1分(压舌板放置位置正确1分;压舌板放置过深或过浅以致不能配合检查者0分)4. 间接鼻咽镜放置位置:1分(间接鼻咽镜能正确地置于软腭与咽后壁之间者1分;间接鼻咽镜反复触及舌根或咽后壁造成恶心以致无法完成检查者0分)5. 第一位置观察:2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2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0.5~1.5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6. 第二位置观察:2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2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0.5~1.5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7. 第三位置观察:2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2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0.5~1.5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IV、口咽部检查法【目的】观察口咽部的结构。
【相关解剖】口咽位于鼻咽以下、舌骨延线水平以上,前方经咽峡与口腔相通,咽峡由悬雍垂、软腭游离缘、前后腭弓、舌背所围成,前、后腭弓之间为扁桃体窝,腭扁桃体位于其中。
每侧腭咽弓的后方有纵行条状淋巴组织,称咽侧索。
咽后壁粘膜下有散在的淋巴滤泡。
【器械】光源、额镜、压舌板。
【操作方法及步骤】1. 戴额镜,对光。
2. 瞩受检者正坐,头微前倾,张口。
检查者手持压舌板,压下舌前2/3处,使舌背低下。
3. 观察咽部粘膜变化,注意有无充血、肿胀、隆起、干燥、脓痂、溃疡、假膜或异物等。
4. 观察两侧扁桃体的形态、大小、隐窝情况及腭舌弓、腭咽弓的变化。
扁桃体的大小分三度:在腭咽弓以内为Ⅰ度,超出腭咽弓为Ⅱ度,接近或达到口咽部中线为Ⅲ度。
5. 观察两咽侧索有无红肿。
6. 观察咽后壁形态,注意有无淋巴滤泡增生。
【注意事项】1. 压舌板不宜超过舌前2/3处,以免引起恶心而影响观察。
2. 咽部粘膜色泽可与硬腭粘膜进行对比,以判断有无充血。
3. 检查时切勿在受检者由于恶心的一瞬间迅速“完成”,因为该情况下的咽部粘膜色泽、前后腭弓的位置、扁桃体的大小都不代表真正的情况。
【考核标准】10分1. 额镜对光:2分(操作规范并能熟练对光2分;动作正确但不够熟练1分;光线不能聚焦到口咽部0分)。
2. 压舌板使用正确:2分(压舌板放置位置正确2分;压舌板放置过浅以致不能完全暴露口咽各部分者1分;压舌板放置过深以致造成恶心无法完成检查者0分)。
3. 对咽部粘膜情况的观察:2分(描述正确2分;部分正确1分;描述错误0分)。
4. 对扁桃体的观察:2分(描述正确2分;部分正确1分;描述错误0分)。
5 对咽侧索及咽后壁的观察:2分(描述正确2分;部分正确1分;描述错误0分)。
V|、间接喉镜检查法【目的】观察喉咽部及喉腔的结构。
【相关解剖】喉咽(也称下咽)位于舌骨延线水平以下,前方通喉腔,下端在环状软骨下缘平面连接食管。
在会厌前方,舌会厌外侧襞和舌会厌正中襞之间,左右各有一会厌谷,两侧杓会厌襞的外下方有梨状窝,两侧梨状窝之间、环状软骨板之后方为环后隙。
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三个部分:声门上区位于声带上缘以上,其前壁为会厌,两侧壁为杓会厌襞(又称披裂),后壁为环状软骨,其中室带以上部分称喉前庭,室带与声带之间的部分称喉室;声门区位于两声带之间;声门下区位于声带下缘以下至环状软骨下缘以上。
【器械及药物】光源、额镜、间接喉镜、酒精灯(或类似的加温设备)、纱块、喷雾器、1%丁卡因。
【操作方法及步骤】1. 戴额镜,对光。
2. 瞩受检者正坐,头稍后仰,张口,将舌伸出,平静呼吸。
3. 检查者用纱块包裹舌前1/3部,以左手拇指(在上方)和中指(在下方)捏住舌前部并拉向前下方,食指推开上唇抵住上列牙齿,以求固定。
4. 右手持加温而不烫的间接喉镜由受检者左侧口角伸入咽部,镜面朝向前下方,镜背紧贴悬雍垂前面,将软腭推向上方,观察镜中影像。
5. 观察喉咽部:调整镜面角度和位置以观察舌根、舌扁桃体、会厌谷、会厌舌面及游离缘、喉咽后壁、喉咽侧壁、梨状窝等结构。
6. 观察喉腔:瞩受检者发“衣”声,使会厌上举,观察会厌喉面、杓会厌襞(披裂)、杓间区、室带、声带及其闭合情况;瞩受检者深吸气,使声带充分外展,观察声门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