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复习

合集下载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第一讲绪论: 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2.古典文献学内涵是什么?“文献”一词的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 即文章或典籍;另一方面指贤人, 即那些博学多才的学者或熟悉掌故的人, 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活字典”。

3.现代文献的含义是什么?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 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图书和资料都是文献。

4.试述文献学的概念、研究目的。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 全面认识文献, 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 用较少的时间, 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 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 自己使用以外, 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5. 试述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 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的底本。

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 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

③校勘求其源, 标点求其准。

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的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和研究的门径。

简言之, 学习古典文献的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 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 可以帮助查阅资料, 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关于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填空: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 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的物质载体。

我国文献载体的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的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甲骨四堂”, 分别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的形制最早是卷轴制, 其次是折叠装, 又称经折装, 还有一种是旋风装。

2.解释: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

把木版称作“牍”。

其中一尺见方的牍称为“方”。

帛书, 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的书。

线装书, 是将印好的书叶正折, 版心向外, 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的纸作书皮(封面), 分置书册上下, 即上面一张, 下面一张, 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

中国文献学复习重点1.文献一词、文献学、文献学研究、现代文献学研究的起源文献1汉宋学者对文献的理解:“文献”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孔子《论语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玄注:“献,贤也。

”并以“文章贤才不足”解释“文献不足”。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2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文献通考》。

马氏在序言中解释了文献的含义。

凡叙事,所谓“文”也,凡论事,所谓“献”也。

3元代学者对文献的理解。

含义变化:从兼指典籍与贤人变为偏指典籍。

例:元代王维祯《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4明代以来,人们所说的文,通常是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述》“全相望亦私淑宗義,言文献献学者宗焉”。

三年后,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及文献学”。

文献学研究第一部用“文献学”命名的专著是鹤声、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28年)。

该书作者鹤声在例言中援引马端临关于“文献”的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定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意义:构建古典文献学的初步尝试现代文献学研究(1)60年代现代文献学初见端倪。

20世纪60年代袁翰青 1964 《现代文献工作的基本概念》主使用“文献工作”以区别中国的古典文献学,文献工作就是“现代文献学”,只不过现代文献工作的研究“尚不足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80年代的讨论。

现代文献学的讨论逐渐激烈起来(3)90年代倪波主编《文献学概论》——阶段性代表作。

通过对文献和文献工作的讨论,力求勾勒出一个不局限于目录、版本和校雠为核心容的新的文献学科体系。

2.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的比较不同:(1)研究对象:古典以古籍为主;现代以多语种文献为主(2)研究容:前者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为主,考证古籍源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和方法;后者利用现代技术,重视对文献进行静态、动态的揭示,主要是文献搜集、组织、传播、检索的理论和方法(3)专家群体:分别形成“古典”、“现代”的两支队伍相同:(1)研究对象:文献——知识载体(2)研究文献整理、传播、利用,有共同的规律可循(3)根本任务:要实现知识的科学组织和有效利用(4)研究工作中优势互补、难以截然分开3.古典文献学的源流,容,优点,缺点源流:古典文献学是校雠学的继承与发展容:考证古籍源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与方法优点:对校雠学进行了继承与发展,推动了新时期文献学的发展。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它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如《昭明文选》。

2.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如《李太白全集》、《柳宗元集》。

3.丛书:是指收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制编校,冠以一个总书名,用统一的板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它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汇刻、全书等,如《十三经注疏》、《四库全书》。

4.经折装:把卷轴式改成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照一定的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折页,前后用两块与折页一样大小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5.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

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卷纸。

6.蝴蝶装:简称“蝶装”,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一页一页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背裹住做封面。

每页纸只有一面有字,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

盛行于宋元。

7.包背装:同蝴蝶装相反,它是以版心中线为主,版面向外对折,在两侧余纸上打眼,用纸捻装订成册,后背用书皮裹住。

8. 讹:也称误,指将原有的字写错了,一句话有讹一字也有讹数字的。

脱: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衍:即增加了原来没有的字,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文字称倒文,纠正之则称为乙正或乙转。

字数较多的倒文习惯上称“错简”)9.对校法: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

文献学 复习

文献学 复习

第一讲绪论: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得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2、古典文献学内涵就是什么?“文献”一词得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 另一方面指贤人,即那些博学多才得学者或熟悉掌故得人,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得“活字典”。

3、现代文献得含义就是什么?凡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述得具有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得,包含一定得知识信息得图书与资料都就是文献。

4、试述文献学得概念、研究目得。

文献学就是以文献与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得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得目得: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得文献中,用较少得时间,找到尽可能全得自己所需要得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得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得、较全得、较可靠得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以供更多得人使用。

5.试述文献学与其她学科得关系6.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得底本。

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

③校勘求其源,标点求其准。

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得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与研究得门径。

简言之,学习古典文献得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可以帮助查阅资料,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得载体(关于古典文献得载体与类型)1、填空: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她们得思想感情,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得物质载体。

我国文献载体得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得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得“甲骨四堂”,分别就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得形制最早就是卷轴制,其次就是折叠装,又称经折装,还有一种就是旋风装。

2、解释:古代把书写得狭长竹片称作“简”。

把木版称作“牍”。

其中一尺见方得牍称为“方”。

帛书,就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得书。

线装书,就是将印好得书叶正折,版心向外,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得纸作书皮(封面),分置书册上下,即上面一张,下面一张,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填空题1、“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隋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

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版图”。

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6、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7、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刻之书。

8、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

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12、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小学考》。

13、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

14、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一词,《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15、编撰《四库全书》私人献书最多的是知不足斋主人鲍廷博和宁波天一阁主人范茂柱。

16、《四库提要》为一万多种书写提要,存目书籍六千多种。

17、陈恒《四库全书考异》;余嘉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补正》18、《四库》存目录6793种,93551卷,比《四库》收录之书多出将近一半。

19、元刻本特点:黑口、赵字(赵孟俯)、无讳、多简。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第一讲绪论: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2.古典文献学内涵是什么“文献”一词的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方面指贤人,即那些博学多才的学者或熟悉掌故的人,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活字典”。

3.现代文献的含义是什么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图书和资料都是文献。

4.试述文献学的概念、研究目的。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5.试述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的底本。

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

③校勘求其源,标点求其准。

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的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和研究的门径。

简言之,学习古典文献的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可以帮助查阅资料,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关于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填空: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的物质载体。

我国文献载体的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的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甲骨四堂”,分别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的形制最早是卷轴制,其次是折叠装,又称经折装,还有一种是旋风装。

2.解释: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

把木版称作“牍”。

其中一尺见方的牍称为“方”。

帛书,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的书。

线装书,是将印好的书叶正折,版心向外,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的纸作书皮(封面),分置书册上下,即上面一张,下面一张,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9.总集(P55):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10.《文选》(P55):是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收录了周代至六朝约800年间130为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多篇,分为38类,大致为诗、赋、文三部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其重要意义在于编者有意识地将经、史、子、和“文”区别开来,是有意识的文学作品结集。
19.别集(P57):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20.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抄”、“汇刻”、“全书”等。
13.《困学纪闻》(P24):宋代学问大家王应麟所作,是一部学术考证笔记,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天道、历数、地理、诸子、考史、评诗文和杂识。此书对后代尤其是清代的文献考据学影响很大,清代注明学者严若璩、全祖望、何焯、翁元圻等先后为此书做笺注。
14.《永乐大典》(P26):是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等人奉诏编纂的。全书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母,“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将大量古书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有的甚至是整部地抄入。共计22877卷,3.7亿字,只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明以前已经散亡的文献,但目前全世界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占原书的4%。
22.政书(P64):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比较有名的政书是“三通”。
23.干支(P65):中古国代用于纪日、纪年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组合为六十对,六十对一个轮回,即俗称“六十花甲子”。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10、 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是目录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批评方法,由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精研目录学以后给予的总评价,即从流动性、 过程性的宏观角度对纷繁复杂的学术思潮和流派的源流进行考 察,认识各学派的发展过程和价值。
11、 《别录》——是西汉刘向编撰的西汉政府图书馆藏书书目汇编, 他将各书的序录另写一份,集为一书,叫《别录》。
科。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 规律、文献整理方法以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它是治学的 基础、资料的源头,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 学等 (网络)。 2、 文献——最初“文”指典籍,“献”指掌握、熟悉典籍的贤人。 后来发生了变化,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今指记录有知 识的一切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 觉的。 3、 聚珍本——聚珍本是指清朝武英殿以聚珍铜活字排行刊印的《古 今图书集成》,清高宗以“活字”不雅,改称“聚珍版”,因 此,武英殿排印的多种书籍即被称为武英殿聚珍本。这部书字体 细劲,行格严肃,贮在武英殿。 4、 古小说——所谓古小说,是相对近古通俗小说(白话小说)而 言,或称文言小说、子部小说、笔记小说等。程毅中的《古小说 简目》收录以文学性较强的志怪、传记为主,并参照传统史志目 录“小说家”著录源流,兼收杂家、琐记之类的作品。 5、 四部丛刊——所谓“四部”即经、史、子、集四门传统分类法, 而丛刊及丛书。《四部丛刊》是上个世纪初,由著名学者、出版 家张济元先生汇集多种中国古籍经典纂辑而成,收书468种,分初 编、续编、三编,所用底本主要是商务印书馆的藏书楼涵芬楼所 藏古本、精本,也有借来的善本,供考订古籍,整理文献时参 考,真可谓功德无量。 6、 杀青——所谓杀青是中国古代制作用以书写的竹简的一种方法, 即在将竹简用以书写前,把竹片放在火上烘烤,使其出水,以防 虫蛀;然后把竹片上的青皮刮去,以便书写,这种方法叫做“汗 青”或“杀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学复习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定义为了把人类知识传播开来和继承下去,人们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其记录下来,或写在纸上,或晒在蓝图上,或摄制在感光片上,或录到唱片上,或存贮在磁盘上。

这种附着在各种载体上的记录统称为文献。

GB“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ISBD:文献(item)是指以任何实体形式出现的文献,作为标准书目著录的书目文献实体二、文献的社会功能1.保存文化遗产2.存贮和传递社会信息3.扩大人类交流4.体现社会文明水平,实现人类知识共享5.引导舆论,提供文化娱乐三、文献学的定义文献学以文献和文献工作为研究对象,对文学历史、文献工作方法、文献交流和利用规律进行概况和总结的学科、四、档案文献指在忠于原始档案信息的基础上,编纂、公布档案原文,或将档案信息内容经过不同形式的编辑加工后,转录到主要以纸张为载体的各种出版物上,形成我们通称的文献作品。

第二章文献类型一、著述定义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而成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理论,才是“著作”“编著”是一种综合他人的著作材料,经过编辑整理,而成为体系化、并阐述作者个人简介的著作方式,其结果称为著作。

“著述”是指作者围绕某一专门主题,全面系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陈述理论、明确概念,而自成体系的作品。

凡无独特见解的作品,均不应称为“著述”狭义的“著述”:著作广义的“著述”:编著、著作二、著述的类型1.文件2.理论著作3.通俗读物4.科技报告5.学术论文6.杂著三、编述的定义凡将已有的材料,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重新编排整理而成的图书叫做“述”,也称“编述”四、编述的类型1.古书编述1)总集:按一定的体例将两家以上的作品编在一起的书,各家作品一般不是独立的书,但基本上是整篇的著作2)别集:按照一定体例将一位作者的作品汇编在一起的书。

3)丛书:又称丛刊、合刻、丛刻、丛编、类编、汇钞、全书等。

是将若干种单独著作汇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的出版物。

2.现代编述1)汇编本: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方法,汇集各种著作,编选各种资料而成的图书。

2)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汇集大量的他人研究成果,或收集有关的教学内容所编的教学类用书。

3)工具书:是广泛收集某一范围的知识或材料,并按特定的体例或方式编排的,解答疑难,提供线索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

4)会议录:是汇集有关会议文献的图书。

5)丛书:也是现代编述中的重要类型之一。

五、钞纂的定义是指抄录总舵纷杂的文献资料,并以分类方式编排的资料性书籍。

又称“纂”、“论纂”、“辑纂”。

六、古籍类型1.写本:手抄本,采用手工钞写形成的图书。

1)稿本,作者写定但尚未付印或钞写的书稿。

稿本的类型:初稿、修改稿、定稿2)钞本,依据某种底本传写的书籍。

2.刻本:雕版印刷术发明后采用该技术复制出的文献,称刻本,又称刊本。

1)按刻印者分A.官刻本a)监本:各朝国子监刻印的书称“监本”。

b)经厂本:明代为刻印诸经,司礼监专设刻印了许多其他图书。

c)内府本:明、清两代宫廷内部刻印的书称“内府本”。

d)殿本:清武英殿刻印的书,简称“殿本”或“殿版”。

e)藩刻本:明代各地藩府刊刻的图书f)聚珍本:即木活字本。

乾隆皇帝命金简制木活字印书,因嫌“活”字不雅,赐名“聚珍”。

g)局版:清同治、光绪年间各地成立书局,如江苏书局、淮南书局、湖北崇文书局等,他们所刻印的书,简称“局本”或“局版”。

B.私刻本:家刻本——私人所刻,包括个人、家族和家塾刻本。

C.书院刻本:各地书院刊印的图书D.寺院刻本:各地寺院等刊印的图书2)按刻印时间进行区分A.唐本B.五代本C.宋本人们特别重视宋本的原因:(1)刻印时间早,比较接近书的原貌。

(2)经过认真的校勘(程序严明)(3)刊印精美,足为后世刻书模范(4)具有历史文物价值D.辽、金、元本E.明本F.清本3)按刻印先后区分A.祖本——原刻本,同书异本之中的最早刻本B.翻刻本——重刻本,严格按照原刻本的内容、行款、版式重新付刻的本子。

C.影刻本——覆刻本,按照原刻本逐页影摹刻印而成的本子。

D.修补本——用经过修补的书版刷印的书。

用屡经修补的书版印的书称递修本。

E.邋遢本——用模糊不清的书版印的书。

大花脸本指墨色深浅不一,字体大小不同,印得又模糊不清。

F.百衲本——配本,用不同的版本凑成的一部书或一套丛书。

4)按地域区分A.浙本——浙江地区的刻本,浙本中又有杭州本、越州本、婺州本、严州本、衢州本等。

B.蜀本——又叫川本,即四川刻本。

蜀本又有成都本、眉山本等。

C.建本——又叫闽本,即福建刻本。

建本之中又有建阳本、麻沙本、泉州本等。

D.平水本——平水即今山西临汾,又称平阳,金、元北方刻书中心。

5)按形式区分A.以版式(尺寸规格)区分a)巾箱本——版式较小,便于携带的本子。

b)两节版本——书版分为上下两栏的印本。

或上图下文,或下栏为正文,上栏为注解或批语,多为民间通俗读物。

c)三节版本——书版分为上中下三栏的印本。

和两节版本相似。

B.以字体区分a)大字本——纸幅宽大,版式疏朗,行款小于半页10行、行20字b)中字本——框高20厘米左右,广13、14厘米,每半页11、12行,行20字左右。

c)小字本——版框不一定比中字本小,每半页13行以上,行23、24字以上,行紧字密。

C.以颜色区分a)朱墨本——用朱墨二色套印而成的本子,用不同颜色分几次印刷的书称套印本。

b)朱印本——用红色刷印的本子c)蓝印本——用蓝色刷印的本子。

6)按流通情况区分A.通行本——俗本,流布较广,容易得到的本子。

B.残本——不完整的书。

火灾后幸存的残本称焦尾本。

C.善本——学术参考价值较高的本子。

D.珍本——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甚少的书。

E.孤本——世间仅存的书。

3.活字体分为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锡活字等。

4.拓本第三章文献结构与载体一、古籍的结构(详见课本)第四章文献生产一、再生文献生产定义是指通过抄写、印刷等复制方式,将原生文献批量生产,扩大原生文献数量的过程。

二、再生文献生产的类型正式:指专门从事文献生产的单位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之内从事文献生产的活动。

非正式(内部资料):指一些单位或个人出于某种需要而复制文献的过程。

具有自发性和不规范性的特点。

三、再生文献生产的主体人和组织四、再生文献的生产过程1.选择A.选题:名人自传、名人有关、社会热点B.组稿:完成或提取原生文献C.审稿:三审2.加工3.装帧设计4.复制5.发行五、再生文献的类型1.缩微2.印刷3.音像4.电子出版物六、再生文献的特点1.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2.内容和形式3.质量参差不齐七、再生文献生产的特点1.依赖原生文献生产2.提高原生文献质量3.扩大原生文献影响八、文献生产的意义1.文献生产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2.文献生产质量的好坏与数量多寡,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九、非法文献及其识别(详见课本)第五章文献整理与组织一、钞写图书最原始最基本的复制方法二、注释也叫注解,就是用文字来解释字句,对书籍、文章中的词语、引文出处所做的说明。

三、考证1.缺脱、破乱、讹误失真2.证明经义3.解释文字4.纠正古代传说之谬5.校订古书记载之误四、辨伪文献学所讲的辨伪是狭义的辨伪,主要是辨识古典文献的真伪,其任务是认定图书文献的真实作者,年代,体现其原本的文献归属,而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则是文献辨伪的核心内容。

五、辑佚1.通过搜寻将隐匿在各类书籍中的佚文辑录出来,使得已佚之书部分地恢复原貌,这就是辑佚。

2.辑佚的目的是尽量把佚文找全,尽可能按原书的顺序排纂好。

第六章文献流通、典藏与利用一、古代的文献流通1.买卖:书肆、书籍集市、流动售书2.租借:清代,通俗小说、戏曲唱本、鼓词3.出口:外国使臣、留学生、僧人、商船朝鲜、日本、二、文献流通类型1.图书2.诗赋、历书、字画、书法3.印本的书籍、日历、佛经4.年画、绘画作品、肖像画、书画、导游图5.八股文范文、通俗小说、宋版善本书、年画6.年画、春联、对联三、古代文献流通的管理1.政府:诏令(审查:选官、内容)2.行业组织:书行、团行、行头(服徭役、收税、定价、不正当竞争)四、古代的文献典藏1.官府藏书场所:宗门、盟府、天府、藏室、大史府、龟室、明堂、石室、金匮、周室、兰台、延阁、广内、天禄、麒麟、曲台管理:大史、史官、御史、秘书监、秘书令、秘书省、2.私家藏书3.宗教藏书佛教:藏书机构、佛典目录、收藏对象、道教:藏书机构、道藏目录、收藏对象4.书院藏书公共性与开放性;制度化管理第七章文献评价一、登记目录:是为全面登记和反应一个时期、一定范围或某一类型文献出版或收藏情况而编制的目录。

《中国国家书目》《全国总书目》《新华新书目》二、推荐书目:是为指导读者读书治学或普及文化科学知识,选择适合特定读者群所需要的文献而编制的目录。

《书目问答》、《中国古籍善本目录》三、影响书目:是以图书文献对人类历史生活的影响程度而遴选出来的图书文献目录。

《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四、畅销书目: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以书店或书市等图书营销市场上的销售记录为依据,进行量化统计后公布的行销数量最多的图书。

畅销书排行榜五、专题书目:是具有学科文献指南性质的数目,是为特定范围的读者对象,全面系统地揭示与报道关于某一特定学科、某一专门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的文献而编制的书目。

六、核心期刊的定义:指在一个学科中刊载论文数量多,信息密度高,影响大,引文率高,代表该学科领域发展水平,并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前沿动态的少数期刊。

七、特点:1.专业性2.代表性3.集中性4.权威性5.动态性八、核心期刊的价值1.了解学科动态,节省时间、精力2.评价论文质量和作者水平3.提高办刊水平4.有助于指导文献收藏机构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