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状况

合集下载

京杭大运河常州段水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

京杭大运河常州段水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

撰文/王 锐京杭大运河常州段水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自2017年开始政府下发相关批文表示要将运河这一祖先留下的人文遗产进行妥善保护。

中国的古运河都是人工开凿以长途运输为主要目的,其中广为人知的中国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流,而是贯通无数支流的运河体系,包含了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这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常州段的运河是在公元前495年就开始进行开凿的,这一段的运河全长有170余里,并且在之后的朝代演变中也在不断地扩张、变化,也曾多次改变线路。

现今的常州段运河贯穿了城市的西东两个方向,总长超过了23千米,也是现今京杭大运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运河流域中包含了不少人为或是天然的资源以及名胜古迹,其中申报世界级文化遗产的就包括了31个遗产区以及27段河道,是中国大运河中的历史瑰宝,运河发展的活标本。

其中承载了历史岁月、文化精神、物质演变的文化内核,因此为了妥善发展就需要将传承与开发并举,才能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基础上,提升其自身的文化价值。

常州段大运河承载的历史文化内容文化遗产是由历史的演变遗留下来的精神或者物质上的财富,它是在历史长河中反映时代文化、艺术以及科学发展的直接载体。

运河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变化紧密相连,其中知识、技术、习俗、文化的传承就会逐渐形成非物质文化。

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相关公约之中也有显示,历史遗迹、建筑、文化遗址其中会包含建筑风格、雕塑、书籍、书法或者绘画作品、具有历史价值的雕刻、铭文都是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的。

在保护的过程中任何团体或者个人都不能占为己有。

在政策支持下现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进行了分类,其中包含了: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杂技、传统的医药学以及历法,在民族方面还包含有民俗礼仪或者节庆活动。

人们依赖于现代化的模式将这些非物质文化以音像制品或者影像制品的形式传承下来,促使其进一步开发。

大运河特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价值运河在国家历史上是为了适应交通发展而产生的,往往会将经济以及政治中心紧密相连,为当代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现今的大运河是在人工与自然条件下共同完成的工程,其中不仅蕴含了美丽的自然遗产,还兼顾了当地的文化遗产以及周边衍生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有着较大的规模,且内容多样化,涉及到文化的范畴比较广泛,为了加强运河的遗产保护措施,政府颁布了相关法律规范大运河遗产的管理、继承以及利用,促进大运河沿线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发展水平与运河的保护能够共同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同时借由继承文化遗产的内容发展自身经济,传承并利用文化遗产的效用,促使两者相辅相成。

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的传承及保护

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的传承及保护
的 困境 。

6今 , 中国传统文化在 市场 经济 的影响下往往显示 出疲态 ,


面对外来文 化的冲击往往处于下风 。一些地 区的民间艺术面临 着消亡 的危 险, 这种情况得 到 了一些地方政府和学者 的关注 , 相
关 部 门为 了保 护 濒 临 消 亡 的 民 间 艺术 , 投 入 了相 当大 的人 力 、 物
3 . 常州 留青竹刻缺乏产业化发展
通过研 究 , 希望 能使常州 留青竹刻 艺术 的理论 研 究形 成系
统化 、 理论 化 的研 究成果 , 在 留青 竹刻 艺术形式开发 上 , 学习 与
借鉴相关 的经验 和科 学 的研究方式 , 并利用先进 的技术手段 , 使 对 留青 竹刻 艺术的研 究更具合理 性 、 科 学性 。 留青竹 刻的基础
性研 究任重道远 , 对于保护 和传承 留青竹刻 艺术具有现 实的指
导意义。
2 . 广泛 交流 , 扩大技艺影响力
从文化 发展规律 来看 , 民 间 艺 术 和 地 域 文 化 生 态 有 着 密 不
可分 的联 系 , 任何 一种 民间艺术形 态都 不可 能离开社会 文化而
独立存在 , 民 间艺术逐渐走 向衰 亡, 其原 因之 一是 和时代 的文化
人 文研 究
ART EDUCATf oN R E SE A R C H
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的传承及保护
口卞


Hale Waihona Puke 要: 常州 I 留青竹刻历 经百年传承 , 在经济社会 高速发展 的背景 下面临一些传承 、 保护的 问题。文章通过剖析 留青竹刻在 传承
和保护 中面临的 问题 , 提 出发展 的建议 和想法 , 希望通过采取建 立专项研 究机制 、 扩大交流影响、 增加 产业投入和扶持 、 重视 发展 地方

常州文化调研报告

常州文化调研报告

常州文化调研报告
常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经过对常州市的文化调研,我将从历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和现代文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常州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常州市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

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了常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繁荣和发展。

常州的历史文化遗址包括春秋时期的吴墟、义乌镇遗址和明清时期的虎丘等,这些遗址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意义。

其次,常州市的地方特色文化非常丰富多样。

常州市的传统叫花鼓戏被誉为“东方百老汇”,是常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这种表演形式独特,既有精妙的舞蹈动作,又有悦耳动人的曲调,是常州市独特的艺术形式。

此外,常州市还有泰州乐章、双百戏等多种传统曲艺,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最后,常州市的现代文化发展也十分活跃。

近年来,常州市大力促进互联网和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常州市的文化创意园区不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化企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常州市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展览会和论坛,吸引了大量的文化爱好者和观众。

总结起来,常州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融合了丰富多样的地方特色文化,同时也积极推动着现代文化的发展。

这些多样化的文化资源使常州市成为一个独特而活跃的文化城市。

但同时也要注意,随着时代的发展,保护好常州市的文化遗产,
传承好传统文化,是常州市在文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希望常州市能够在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常州历史文化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常州历史文化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常州历史文化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常州,213002)名人故居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常州拥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本文指出了保护常州名人故居的重要性,并对名人故居现状作调查,概括出常州名人故居存在的问题,探讨合理保护与开发的思路。

标签:常州;名人故居;保护;开发;文化底蕴1 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意义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体现。

历经风雨沧桑的一些老建筑,看起來象一堆“破烂”,但要细细回顾这些建筑的主人当初居住在其中的身世著述、高风亮节,则不能不让人留恋忘返而不忍离去。

这些名人故居和相应的古建筑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一种文化的继承。

古迹遗存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为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是城市发展的文脉。

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对增加文化底蕴,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对常州的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如果仅从“苏州园林、无锡山水、常州名人故居”这种旅游层面来考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常州的名人故居放在文化和历史的背景下来思考,或许能找到两全其美的保护办法。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传统文明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在这种背景下,保留一些古建筑或名人故居,仅把它们作为旅游或凭吊的场所,对继承中华文明来说,意义不大。

而应该把它们作为承载传统文明的载体,发挥出这些建筑的历史文化作用,使中华文明得以延承,那才有实质性的意义。

名人故居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文化内涵,都是特定时代的文化典范,是我们开展社会教育历史研究的极好素材。

同时名人作为楷模,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他们奋斗的足迹对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层次的人群都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如,洋务派代表人物、天津大学和交通大学的创始人盛宣怀,爱国实业家刘国钧,书画家刘海粟等,还有赵元任、华罗庚、吴价平等2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至于抬手风雷、落笔华章的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爱国七君子”中的李公朴、史良,等一批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更是时代精英,在常州历代名人星河中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常州市的历史沿革

常州市的历史沿革

常州市的历史沿革常州位于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地处江苏省南部,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

处于北纬31°09′-32°04′、东经119°08′-120°12′现辖金坛、溧阳2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5个行政区。

全市总面积4375平方公里,总人口349万,其中市区面积1864平方公里,人口217万。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底蕴深厚,可追溯到4500万年前。

当时人类祖先脊椎动物“中华曙猿”生活于溧阳上黄一带,比北非的“人类祖先”早800——1000万年。

6000余年前,原始居民聚居于戚墅堰圩墩村一带。

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吴王封季札于延陵,此为常州文字记载第一名称,别名龙城。

公元前202年改称毗陵,公元304年,改毗陵为晋陵。

此后城名多次更迭为毗坛、兰陵、南兰陵、尝州、武进等。

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清称“府”,均有辖县。

清代,常州是赋税主要来源地区之一,时称“江南财赋甲天下,苏松常镇课额尤冠于江南”。

雍正四年(1726年)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常州”之名始于隋, 583年,隋文帝废郡,以州统县,于589年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名,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称府,为郡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后,城乡分别设常州市和武进县,隶属于苏南行政区常州专区。

1953年,常州市升为省辖市。

1958年至今,先后历经约30次改革。

现常州共有两个县级市:金坛、溧阳,五个区:武进区、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

常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

常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
出不可再 生性。且红色文化 资源体系脆 弱,亟待加大力

溧 阳 市 武进 区 新 北 区
天 宁 区 钟楼 区
1 1 1 5 4
6 3

市 文 脉
度保护和开发。
戚 墅堰 区 合 计
3 4 7

2 1 隧


物在常州生活、战斗 、学 习留下 的遗址、踪迹 ;具有特 定 时代意义的代表性建筑物及设施 ;已经或者 尚未挂 牌
红色文化 资源作为文化资源 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 当今
红色文化 资源包括物质 资源、非物质资源两类。物
人们精神 的塑造 ,理想信念 的重建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 质资源表现为遗物 、遗址、遗迹等革命历史遗存 与纪念 观 的培育 ,中华 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的实现都有着特殊 场所等;非物质资源表现为红色革命精神 ,如常州三杰

纪 念 设施
中共早期 组织成立及 活动地 药王庙 、逸 1 5 仙 中学旧址 天 宁区中山路 小学内
重要 历史事件和 重要机构 旧址
1 6 瞿秋 白、张 太雷读 书地 1 7 红庙 1 8 张太雷 纪念馆 1 9 史良故居
表 二 :常 州 市 红 色 遗 址 、 遗 迹 一 览 表 序 号 名 称 地 址 性 质
1 新 四军江南指挥部 纪念馆
2 溧阳市西山烈士陵 园
溧阳市竹箦镇水 西村
溧阳市溧城镇 西郊 西山
纪念设施
纪念设施
3 新 四军竹箦桥会议 纪念碑
4 新四军一支队政 治部 旧址纪念碑
扫 荔
沪 利用 和开发
◎ 李 亚雄 华 岩 陈 娜

为进 一步挖掘 和保 护常州 红色文 化资源 ,推 动红

常州名胜古迹的历史文化介绍

常州名胜古迹的历史文化介绍

常州名胜古迹的历史文化介绍
常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众多名胜古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天宁寺。

天宁寺建于南朝梁代,是常州市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寺内保存有许多古代建筑,如山门、大雄宝殿、藏经阁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雄宝殿,这座建筑气势恢宏,雕梁画栋,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美学。

除了天宁寺,常州还有许多其他的名胜古迹,如文昌阁、钟楼等。

文昌阁建于明代,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文昌阁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阁内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和文献,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

而钟楼则建于清代,是常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钟楼高耸入云,四面风铃悦耳,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常州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上,还体现在诗词书画、传统技艺等方面。

常州是文人墨客的故乡,名人如著名诗人周邦彦、书法家赵孟頫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传世的作品。

常州的传统手工艺也颇具盛名,如常州刺绣、夫子庙木版年画等,都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作品。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常州也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如中国常州文化艺术节、夫子庙文化旅游区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为常州的城市形象增色不少。

总的来说,常州名胜古迹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

通过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常州正在逐步建设成为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文化名城。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常州能够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常州历史文化

常州历史文化

常州历史文化渊源流长,自常州人文始祖季札分封延陵常州古称至今,已经是有了25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古城历史上有“龙城”别称,同时又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经济发达的新兴工业城市。

常州市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区,全市土地面积4375平方公里。

常州古称延陵、毗陵、兰陵,隋文帝时定名为常州。

自西晋起,常州始终是郡治和府治所在地,向有“三吴重镇,八邑之都”之誉。

常州的手工艺品“宫梳名篦”驰名中外,早在20世纪初,就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

另外,始建于唐朝永徽年间650-655的天宁寺;唐昭宗年间889-904的红梅阁;以明嘉靖年间著名的抗倭英雄和文学家唐荆川先生读书处的名称命名的陈渡草堂,以及我国目前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淹城。

无不蕴涵着常州浓厚的文化色彩。

的发展,到常州解放前,大致可粗略地分为四个时期,即:文化肇兴时期从古吴文化至南北朝;文化发展时期从隋唐至明代;文化鼎盛时期贯穿整个清代;文化延续时期从清末至民国。

古吴文化,大致可从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殷商末年算起。

到了隋唐至明代时期常州出了五位状元,加上清代的四位,常州历史上一共出现了九位状元,另外,自红梅公园内的文笔塔建成以后,常州先后出现了15位皇帝,1333名进士,因而文笔塔便成了常州人心目中的笔魂,每次上京赶考前必登塔祈祷,这也体现出常州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在文化教育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到了清代,从顺治至宣统,共267年。

这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从积淀数千年形成的辉煌,迅速走向衰落并最后灭亡的时期。

而这时期却成为常州的鼎盛时期,这时的常州不断涌现出具有全国影响的五大学派,即常州学派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

在文学方面,常州在清代有“诗国”之称,并出现了两位顶尖级诗人,一位是黄景仁仲则;另一位是赵翼。

在艺术方面,嘉道年间“常州滩簧”在民间流行,后发展成“常州帮”、“无锡帮”两种形态,是常锡剧的前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果巷古城区一直有居民 在其中居住,这一次的改造需 要这些具名搬离他们的家园, 为了给当地居民最好的搬迁条 件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房屋征 收补偿方案,经过了多轮论证 和广泛征求意见后才最终确定, 在补偿价格、安置房源、奖励 措施等各个方面,都最大限度 地考虑到居民的实际情况和合 理要求。截止2012年11月15日 零点,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及 东侧历史风貌区修缮与保护项 目第一奖励期已顺利结束。在 第一奖励期的40天时间内,共 完成签约962户,签约率达85%, 其中民房签约929户,签约率 87%。
瞿秋白故居原为瞿氏家族祭奉祖 宗的祠堂,总面积1051平方米, 1982年3月25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 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经 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于1985年6 月18日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50周 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
瞿秋白故居 (天香楼)
青果巷 盛宣怀故居
盛宣怀故居位于常州青果 巷西段,大马园巷东侧。盛 宣怀童年便卜居于此。1992 年,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常 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 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 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今 日 青 果 巷
2009年8月,常州 市规划局公布《常 州市青果巷历史文 化街区保护规划草 案》公示,打破了 青果巷500年的平 静,也牵动了常州 人的神经,青果巷 保护或者改造立即 成了常州人网上网 下热议的中心,人 们纷纷对此发表意 见或建议。
青 果 巷 局 部 地 段 规 划 参 照 示 意
五百年青果巷, 显五百年沧桑。
青果巷是常州古老街 巷之一。始建于明万 历年(1581年)前,旧 有“千果巷 ”之称。 后运河改道 ,巷名 仍保留至今。常州方 言“千”、“青”难 辨,才有了现在的 “青果巷”。
青果巷保护,从1987年开始。
青果巷文化街区保护范围面积约为8公顷,是 常州城区目前保存规模体量最大的一处历史文 化街区。 历史上青果巷名人众多,名人故居也为青 果巷的历史增添了一份色彩,瞿秋白故居(天 香楼)是全国文保单位;赵元任故居、唐荆川 宅、恽鸿仪宅是省级文保单位;刘国钧故居则 是市级文保单位。 另外还有一处市级控保单位:天井巷元井, 天井巷元井有800多年历史。青果巷另有3处古 树名木,8处历史建筑,古井十余口,这些都是 常州历史文化遗存的精华所在。
常 孟 常 州 河 州 经 词 医 画 学 派 派
常州近园 常州淹城 常州天宁寺 青果巷
淹城
在常州市南的淹城,是我 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 整的地面城池遗址。
作为当年考古发 掘队队员之一, 南京博物院副研 究员陆建芳经过 多年研究后认为: “淹城是吴国的 一个军事城堡, 是目前已发现的, 世界上春秋时期 唯一保存完好, 三道城河、三道 城墙形制的军事 设施。”
常州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状况调研
常州历史文化总括 常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史文化的保 护与发展
历史文化保护特 例——青果巷
常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文 化古城,底蕴深厚。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 期,建邑立邦,始称延陵。别名龙城,系春 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代 置县。 常州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享有“天下名士 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常州今文 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 画派”和“孟河医派”饮誉全国。
金坛刻纸享誉天下
刻纸:金坛是我国刻纸流行最早 的地区之一。早在隋唐时期,双 喜、门花、堂花、灯花、鞋花、 花鸟虫鱼、人物戏文等刻纸作品 便散见于民间,世代沿袭,在金 坛地区形成了刻纸传统。 近年 来,为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金 坛文化局先后多次举办美术培训 班,并组建了以刻纸为主业的金 坛工艺美术社,使古老的金坛刻 纸获得了新生。
天宁寺
天宁禅寺在红梅公园 南段,曾有“东南第 一丛林之称”。
常州天宁寺位于常州市 内红梅公园南面,天宁区 罗汉路1号(近红梅路),始 建于唐永徽年间(公元 650年—655年),初名 广福寺,北宋政和元年 (公元1111年),改为现 名,已有1300余年历史。 几经毁建,几度更名 常州天宁寺风貌(20张) ,向有“东南第一丛 林”、“一郡梵刹之冠” 的称誉。
青果巷的明天将会如何?
我们拭目以待。
未来 常州 今日铸就!
谢谢 观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