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美术上册第3课画“说“空间课件1湘美版
第3课 画“说”空间-湘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3课画“说”空间-湘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通过画“说”空间来引导学生了解空间的表现方式和基本规律,通过创造自己的视觉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空间的理解和感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 1. 学生能够了解空间的表现方式和基本规律; 2. 学生具备创造自己的视觉语言表达空间的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空间的理解和感知; 4.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空间的表现方式和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具备创造自己的视觉语言表达空间的能力。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授课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来引导学生了解空间的表现方式和基本规律,然后通过实践让学生自己创造视觉语言表达空间。
教学过程1.了解空间的表现方式和基本规律:–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示向学生介绍空间的表现方式和基本规律;–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空间的表现方式和基本规律。
2.创造自己的视觉语言表达空间:–学生通过绘画来创造自己的视觉语言表达空间;–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来引导学生提高创作水平和表现能力。
3.分享和展示作品:–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对彼此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学生是否能够认真听讲和参与课堂活动;2.创作作品:学生的作品是否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对空间的理解和感知;3.反思总结:学生能否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对他人的作品给出建设性的评价和意见。
教学资源1.幻灯片和图示;2.绘画材料(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笔等)。
参考文献暂无。
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空间的表现方式和基本规律,掌握创造自己的视觉语言表达空间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观察能力。
新湘美版九年级上册初三美术全册课件

《最后的晚餐》 “旷世奇才”。
文艺复兴三杰 个人简介:
拉斐尔出生于意大利
西北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之
间乌姆勃利亚省的一个小
镇,他的父亲就是一位画
家。拉斐尔画作中的人物
清秀,场景祥和,他可以
说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
拉斐尔 代表作《西斯庭圣
的一位画家,在文艺复兴 “三杰”中他的画以“秀
母》
美”著称。
《雅典学院》
马远的构图一直是被后世所称 道的,他善于通过对局部一边一角 的巧妙刻画来表现出以小见大,以 偏概全的艺术效果,所以后人又称 他为“马一角”。
我们在一起
小知识
我国的水墨人物画历史悠久,名 家辈出。从宋代粱楷到现在的蒋兆和、 周昌谷、刘国辉等,都擅长画水墨人 物。
泼墨仙人图(中国 画)粱楷(宋)
流民图(中国画) 蒋兆和
1、从构 图上看,构 图显得 呆板,比较 概念化。
《蒙娜丽莎》
2、从面 部表情上来 看没有生气, 没有科学根 据。
3、从背景上来看,它是作为基督教的一种 工具,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特点
1、从构图上看,构图呈金字塔般的 三角形构图,显得大方、端庄而稳重。
2、从面部表情上来看,表现出一种 自然、纯真、朴素的表情,一种恬静、 淡雅、神秘的微笔。
《鹊华秋色图卷》画济南郊外的秋天景色。画面上鹊、华两山 遥遥相对, 右边的华不注山, 自平地拔起, 峻峭有余; 左边的鹊山, 则峦头圆厚。平原上, 洲诸红树、芦荻、茅屋、鱼罾, 行人往来如 蚁。此画初看甚是平淡、干淡之笔, 简率的墨色, 似乎是追求一种 清润、秀美和朴拙的格调, 表现一种淡泊与平淡的意趣, 极富笔墨 趣味。
新湘美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美术 全册教学课件
第二单元第3课《创意改善生活》课件++2024—2025学年湘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九边伞 现代 乌戈尔·沃尔坎(俄罗斯)
这款雨伞具有三级过滤系 统,雨水过滤后装入底部的玻 璃瓶。它可以帮助人们在旅途 中储存纯净的雨水以便饮用。
反向折叠伞
湖湖南南美美术术出出版版社社 七《年艺级术美·美术术上》册七年第级二上单册元《第创二意单点元亮《生创活意》点亮第生3课活《》创意第改3课善《生创活意》改善生活》
湖湖南南美美术术出出版版社社 七《年艺级术美·美术术上》册七年第级二上单册元《第创二意单点元亮《生创活意》点亮第生3课活《》创意第改3课善《生创活意》改善生活》
湖湖南南美美术术出出版版社社 七《年艺级术美·美术术上》册七年第级二上单册元《第创二意单点元亮《生创活意》点亮第生3课活《》创意第改3课善《生创活意》改善生活》
湖湖南南美美术术出出版版社社 七《年艺级术美·美术术上》册七年第级二上单册元《第创二意单点元亮《生创活意》点亮第生3课活《》创意第改3课善《生创活意》改善生活》
请将以下不同的产品对应到相应的场景
湖湖南南美美术术出出版版社社 七《年艺级术美·美术术上》册七年第级二上单册元《第创二意单点元亮《生创活意》点亮第生3课活《》创意第改3课善《生创活意》改善生活》
明确调研的目标人群; 制定调查问卷; 邀请目标人群受访; 收集问卷,进行分析。
湖湖南南美美术术出出版版社社 七《年艺级术美·美术术上》册七年第级二上单册元《第创二意单点元亮《生创活意》点亮第生3课活《》创意第改3课善《生创活意》改善生活》
1.明确调研的目标人群; 2.制定调查问卷;
湖湖南南美美术术出出版版社社 七《年艺级术美·美术术上》册七年第级二上单册元《第创二意单点元亮《生创活意》点亮第生3课活《》创意第改3课善《生创活意》改善生活》
(思考·交流):
反向折叠雨伞与普通雨伞相比,具有独特的 打开方式。想一想,它在使用时提供了哪些便利 ?它适合在哪些场合使用?此外,你还见过哪些 特别的雨伞设计?
第3课 寄情山水 湘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 课件(共33张ppt)

隋 展子虔《游春图》局部
双勾
没骨
尽管树 的形状千变 万化,世界 上也没有完 全相同的两 棵树,但树 的结构规律 大致相同。
主干粗、枝干细,越往 树
上越细,弯曲不直。
干
树干:
一株树的姿势有正、直、曲,皆决定于主干的基本 倾向,画干宜用中锋、以使树干圆劲挺健,而采用逆锋, 又可表现老树苍劲的质感,运笔要注意顿挫转折。
行临摹,注意表现它们之间相互
树
呼应的生动姿态。
山水册页 清代 梅清
墨色的浓淡变化使画 面层次丰富,充满生机。
三
评一评
评
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作品。
2、说说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 什么?
提示:作品布局合理吗?两棵树有呼应吗? 作品各部分墨色有变化吗?
中国传统山水画动人的意境离不开大 自然的美丽景色,而美丽的风景也需要我 们共同保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 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不仅能够保护好树木, 也能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大胆地表现生 活中的风景,把祖国的壮丽山河留在你的 画里。
感谢聆听!
用笔平均、枝干勾死
形态各异, 树叶 树枝中上部
分布较多
近浓 中锋运笔, 分组点勾、有疏有密、 远淡 行笔较快 对比有秩、近浓远淡
着色: 用浓淡不同的墨色画出不同的树叶,最后
再着色 。
二
画树
树木: 前后虚实、墨色层次、枝干穿插、画面布白、
营造意境。
画
在资料中选取大小两棵树进
试一试
尝试在画好的树干上加一两根树 枝,注意运笔方向和布局。
形状:近粗远细 墨色:近浓远淡 穿插一般呈 “女”、“丫” 字状。 忌:左右对称、 上下平行、用笔 均匀、枝干勾死。
要注意聚散, 增枝点叶须适度 把握繁简疏密。 散 树枝中上部分布 较多。
第3课 画“说”空间-湘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3课画“说”空间-湘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立体知觉、视点、透视等在构图中的应用方法,了解寓意和表现力的关系,在绘画中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示范、实践等方式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构图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绘画技巧。
3.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绘画的热爱和兴趣,加深学生对绘画的理解,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对美的欣赏。
二、教学内容1.复习:回顾透视的一些基本知识。
2.新课:画“说”空间——构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情感的表述方式。
3.练习:画出一幅寓意丰富、表现力强的构图。
三、教学重点1.构图的基本要素和方法。
2.寓意与表现力的关系。
3.如何在画面中表达情感。
四、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和掌握构图中的透视和视点的应用方法。
2.在绘画中如何表达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复习1.在黑板上,回顾透视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何运用透视制造立体感觉。
2.让学生画出一个有空间感的场景,练习透视的应用。
2. 新课1.观看一些富有表现力的构图作品,如何创造出叙事性的效果。
2.教学构图的基本要素和方法,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构图的方法,如何利用透视和视点构造空间感。
3.围绕构图展开创作,让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方法。
3. 练习1.分组让学生进行构图的实战演习,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构图的技巧和方法。
2.老师指导学生如何在画面中体现自己的情感,如何通过一些元素的表现传达情感内涵。
3.让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为了更好地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确定教学效果,老师可以进行以下评价:1.组内评价:学生进行作品的展示,同组之间互相评价。
2.教师评价: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创造力,提出帮助和建议。
3.个人评价:自我评估,让学生评估自己的表现,并给出进一步的反思和改进。
七、教学扩展1.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绘画中的表现力和情感表达方式。
2.让学生沉浸在绘画中,鼓励继续创作和提高自身绘画水平。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3课《我们怎样鉴赏美术作品》课件

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鉴赏方式对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做多角度深入的鉴赏
我们怎样鉴赏美术作品
看到了什么?
还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蛙
声
蝌
青
蛙
十
蚪
蛙
声
里
、
、
、
出
泉
鱼
水
山 泉
水 、
、 虾
联想
声 、
齐 白 石
山
、Leabharlann 风石螃雨
等
蟹
声
等
等
.
画
画
画
内
外
外
之
之
之
形
形
声
壹
感悟式鉴赏
从自身感受出发,充满想象力和 无限激情去欣赏作品。
来考考大家
蛙
声
十
里
出 山
请以《深山藏古寺》 为题创
泉
在朱耷和齐白石的作品中选一幅作为收藏,你们会选哪一幅?
收藏的作品
《
》
灵活运用三种鉴赏方式分析选择它的理由
蛙
感悟式鉴赏
. .
声 十 里 出 山 泉 齐 白
花
(感悟)
石
游
鱼
形式鉴赏
图 (分析画面形式语言、
朱 点、线、面、色彩、
耷
肌理等)
石
社会学式鉴赏
(通过分析作者生平、
创作背景所处的时代
背景、创作意图等来
作一幅画,主要体现自己构思、
齐
白 石
想法。
.
哪 一 幅 的 思 路 和 你 的 相 似 呢
①
②
③
我们来还原齐白石先生创作这副画的过程
湘美版高中美术绘画第3课形的空间及质感课件(共29张PPT)

形体中的空间
空间指的是一种围合 。
三个面就可以在纸上围合成一个简单的空间。
空间以什么形式存在
空间以体积的形式存在.
画一画
画面中物体体积的形成需要调动多方面的因素
比如形状转折、起伏,前后的空间等因素。
形体结构的转折有时是方的,有时是圆的
线条是塑造体积的重要元素
中国线描
西方素描结构 人物像
焦 点 透 视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 (北宋)
透视也是塑造体积的重要元素
焦点透视 静止眼光,一个视点,表现幅 度有限度。
散点透视 多视点,不受空间限制,时空跨 度、表现幅度自由随意
《密得哈尼斯林阴道》(荷兰)梅思德 霍贝玛
《长江万里图》(局部)(中国画)(现代)张大千
《帷幔》 达芬奇
光影 是体积必不可少的条件
《密得哈尼斯林阴道》(荷兰)梅思德 霍贝玛
画面呈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散点透视
《长江万里图》(局部)(中国画)(现代)张大千
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
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 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 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 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 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 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二中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手持球面镜》版画 1935
埃舍尔 (1898-1972)荷兰艺术家
唤起观赏者无穷的遐想,现实中的不可 能在画面中变得合情合理。在这个不可能的 世界里充满了矛盾的空间,体现出艺术家不 同的审美观最终给我们带来新鲜的视觉感受。
素描 是光影表现的基本形式
素描光影关系主要包括二大部分:受光部:1、高光 2、淡灰面 背光部:1、 明暗交界线 2、 深灰面 3、反光 4、 投影
九年级美术上册 第3课《画“说“空间》教案1 湘美版

画“说“空间1教学目标1. 认识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以及引发丰富联想的本质特征。
2. 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运用空间元素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2重点难点1、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2、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3.1.1教学目标1. 认识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以及引发丰富联想的本质特征。
2. 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运用空间元素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3.1.2学时重点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3.1.3学时难点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3.1.4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画“说”空间引入课题3D画作品导入课题二.展示作品图片《人类的状况》1. 问题:画布上的风景真的是窗外的风景吗?结论:画布上的风景——窗外风景在平面(画布)上的影像,是艺术家按照一定规律用用形状、色彩和明暗等元素塑造画面空间的结果。
2. 问题:画面纵深感是怎么样形成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空间。
二、新课(一)视觉感受1、引导分析《楔形浪》和《完全》两幅作品。
形状的远近变化和体积的塑造可以在平面上表现出空间的纵深感。
2. 遮挡《层峦叠嶂》的近、中、远景形成层叠关系。
3. 近大远小:《风景》中田野上的草垛的大小、明暗变化等透视关系、前后遮挡关系表现了纵深感。
比较《宁静的小镇》,它们表现的空间关系的方法有什么相识之处?4、结论:点、线、面、体积的组合能够制造画面的纵深感。
5、分析《三组圆点》图例三组圆点呈现出远近关系的视觉感受,你能总结其中的规律吗?结论:除层叠关系外,还体现了大小、色彩纯度、明暗差异等关系。
线是点的延续,长短、粗细、疏密、方向等变化也能构成前后纵深空间。
6、出示《桥》作品这幅作品中桥上纵横交错的横梁编制了一副丰富的空间画面。
横梁近粗远细变化、间隔近宽远窄变化向远方消失,成透视现象。
7、出示《色彩构成A》用抽象的几何形进行位置、重叠关系的排列,营造悬浮、行进的动感空间。
练一练三、评价及总结对学生作业做出评价,对本课进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 错觉 ” 。因此,艺术家充分利用错觉原理创作了各
种富有创意的图像。画面上常常利用不可思议的空间
错位来表达艺术家的意图,或表现出梦幻般的景象,
让人们叹为观止。
空间错位
空间错位
空间错位
思考· 练习
由线条构成的形体也可以因线条的变化而使形体的 “ 空间 ” 产生变化。
尝试将上图线条的“连”和“断”改变一下,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的原则组织画面形象,也可通过点或线的排列和变化
产生空间距离。(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到的透视关系
的三大原则有哪些吗?)
层峦叠嶂(中国画)清代
王原祁
仔细观察《层峦叠嶂》,想一想
画家是怎样区分近景和远景的?
中国画中的“三远透视”即
高远、深远、平远
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三远法的定义: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
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 远 : 自 山 下 而
仰山巅谓之高远
深 远 : 自 山 前 而
窥山后谓之深远
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点表现空间
点的大小、冷暖、隐显等变化,能在
画面上产生前后、进退的视觉感受。
风景(油画)1899 列维坦
点表现空间
三 组 原 点 呈 现
同时,一切物象本身也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
也都是物体体积。
面与体
画 面 上 , “ 面 ”
经过弯折后产 生了 “ 三维空间 ”
面与体
利用阴影,使
我们感觉到某 个形凸起或凹 进,也就形成 了“体”。
几何形体的巧妙组合,构成较强烈的空间感、体积感。
三、创意空间
画面上的纵深感本来就是利用人们的视觉经验而形成
人类的状况(油画)1933
图片导入
马格利特(比利时)
仔细观察然后问答问题:
画布上的风景真的是窗外的风景吗?
锲形浪(丙烯画)1978
罗德· 戴维斯(美国)
完全(油画)2009
陈文骥
《锲形浪》《完全》是怎么在平
面上表现立体感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
我们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平面的画面中感受体积和空间的存
出远近的视觉感 受,你们觉得他 们的远近顺序是 怎样的?
点表现空间
线表现空间
通过线的长短、
粗细、疏密、轻
重、方向的组织 和变化,也能在 画面上产生前后、 进退的视觉感受。
线表现空间 作者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以竖直直线为主,
凸显画面的静谧感。
宁静的小镇(版画)1989 苏新平
线表现空间
线的组织变化在画面上产生空间感受。
在,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是因为画中有空间感。这种
空间感是艺术家利用形状、光影和色彩等元素在平面上营
造出来的视觉幻想。
画“说”空间
HUA SHUO KONG J什么叫做空间?
概念: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
用长度、宽度、高度、大小、时间表现出来。通常指
试一试用线条归纳这些图片的空间感受
试一试用线条归纳这些图片的空间感受
思考· 练习
选择树叶、水果、文字等形
状做点状排列,表现出画面 的空间感。
在画面上适当补充线条,加强 画面的纵深感。
二、体积与空间
人的视觉物象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物体与背
景之间也存在空间距离,物与物之间也存在空间距离,
六个方向(上下左右前后),通俗来讲就是我们生活
中的环境空间。
空间常指三维空间,那怎么来理解呢?
数学坐标理解 数学图形理解
小结:空间由不同的线组成,线组成不同的形状,线内便是空
间。数学上的解释是:原点与 x、 y、 z三轴之间共同构成的关 系,空间通常指三维空间。
一、形与空间
画面上要表现出前后纵深感,一般会根据 “近大远小 ”
作品欣赏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