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诗鉴赏的分类例说

合集下载

思乡的古诗及赏析

思乡的古诗及赏析

思乡的古诗及赏析思乡的古诗及赏析 1静夜思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思乡诗赏析方法

思乡诗赏析方法

思乡诗赏析方法导语:思乡,实际是思念家,思念家人,思乡是诗人创造的主题,如何赏析思乡诗呢?小编总结几个方法,希望能帮到同学们。

思乡诗歌鉴赏的方法1.掌握诗歌基本常识中国的古典诗歌博大精深。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因盲目而被动。

1.1 古诗词分类。

1.1.1 按题材,可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

叙事诗经典之作如:《诗经》中有《氓》,乐府中有《陌上桑》,唐代有《长恨歌》,北朝民歌中有《木兰诗》。

抒情诗占中国古诗的主流,由所抒情感,可分为送别诗、思乡诗、咏怀诗、爱国诗、山水田园诗等。

1.1.2 按体裁分可有如下分类: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等。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如《木兰诗》。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总的特点是限字数,定韵脚,调平仄。

律诗为八句四联,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分,如《钱塘湖春行》、《己亥杂诗》。

③词,又称为长短句。

特点是调有定律,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上阕、上片,第二段叫下阕、下片。

词有词牌,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④曲,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是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曲有曲牌名,如《天净沙秋思》、《山坡羊》。

1.2 诗(词)意理解。

古诗词的理解可以从语言、情感、意境三方面展开:1.2.1 古诗词的语言特色主要有:清新自然、平实质朴、含蓄隽永、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华美绚丽、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等。

1.2.2 古诗词的情感特色主要有: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思乡怀人、离愁别恨等。

1.2.3 古诗词的意境特色主要有:清新淡雅、旷达自适、浪漫飘逸、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1.3 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诗歌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1.3.1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其中描写和抒情最为重要。

思乡诗赏析与答题技巧

思乡诗赏析与答题技巧

一、知识梳理1.思乡诗主要分游子思乡和征人思乡两类。

表达游子思乡怀亲的名作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张籍的《秋思》(2004年全国卷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都是表达久戍边关的征人思乡之作。

2.明月高悬的夜晚最能勾起游子和征人的思乡之情,所以思乡诗标题常含“夜”或“月”字,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思乡诗标题还常有寒食、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如王安石的《壬辰寒食》。

3.思乡诗常运用从对方与自己入笔的虚实结合手法,虚景和实景相互渲染烘托,从而突出思亲怀人主旨。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前两句实写重阳节来临自己思亲怀人之情,后两句从对方入笔虚写,设想家乡兄弟们此时此刻登高、插茱萸、饮黄酒、想念远离家乡的自己等活动,全诗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兄弟们的深挚思念之情。

高适的《除夜作》和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都运用了从对方入笔的虚写手法。

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4.明月、杨柳、鸿雁、杜鹃(子规)、宿鸟等都是思乡诗中常见意象。

月亮是思乡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益的《从军北征》中“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折杨柳》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听后会激荡起蕴藏心中的乡思,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语义双关,既指曲名《折杨柳》,又含离别意,自然唤起人们心底思乡之情。

大雁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之景常牵动游子的乡思,如赵嘏的《寒塘》中“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杜鹃鸟声声“不如归去”的凄厉鸣叫,最易勾引起游子归思,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游子见到黄昏时归巢的乌鸦等“宿鸟”,就会油然而生思乡之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题材鉴赏——羁旅思乡诗课件35张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题材鉴赏——羁旅思乡诗课件35张

颔联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 忆。
禅伏诗魔归净域, 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 拂拭朝簪待眼明。
借写诗感情因悟禅语止, 用酒冲愁阵如同出奇兵。 保存好官帽不要遭污损, 擦拭净朝簪等待唐复兴。
颈联写仕途国运坎坷,唯有参 禅饮酒使心灵进入清静的境界。
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 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孟郊的《游子吟》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
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
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流离孤苦 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张继)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 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
却又、晚风寒。 溟濛(míng méng):指黑暗模糊,泛指春雨弥漫。
译文 垂下一丝丝杨柳,飘下一丝丝细雨。春天就在迷迷潆漾之
处。我觉得梳妆楼太小了,藏不下我的许多忧愁。闲愁好几回同
云飞去寻觅一只送我回乡的轻舟。
上天怜我客中游子故乡遥远,借一株海棠花给我消遣。海棠花
淋雨后更红艳,好像有意靠近绿栏杆。可我刚刚卷起红帘子,偏
偏又碰上晚来风寒。

羁旅思乡诗鉴赏1

羁旅思乡诗鉴赏1

• 3.答案示例: • 我赞同梅尧臣的评价(点明观点)。 • [角度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状难写之
景如在目前”,作者旅外早行,所见之景很多,所以难写 [一层];作者选取代表典型景物的五个名词性短语,不着 一个动词,却简洁而又合面地描摹出旅途见闻,营造了悲 凉孤寂的氛围[二层]。 • [角度二]这两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表面上写旅途 景色,实际上既含有“早行”的条件,又含有旅途的艰辛 和羁旅的愁思[一层],作者固然是“早行”,但板桥上的 “人迹”,分明表示“更有早行人”,作者似乎在惊佩, 似乎在懊恼,但都表达出急于归家的迫切心情[二层],寥 寥十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总 结] • [10分,表明观点,1分;分角度分析,6分,两个角度各3 分;语言表述,3分;结构层次,1分。]
•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如: 飘飘无所似,天地一沙鸥。
•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 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 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 泪。”
•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 愁如“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 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其他如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 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 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 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 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 令人倍觉凄凉。
• 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06江苏)
•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高中语文鉴赏思乡怀远(人)诗的方法

高中语文鉴赏思乡怀远(人)诗的方法

高中语文鉴赏思乡怀远(人)诗的方法诗歌题材分类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羁旅之思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诗、宫怨诗、爱情诗、讽谕诗、哲理诗、悼亡诗等。

以下资料大概分为:“明确概念——归纳风格——鉴赏训练”三大部分。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思乡怀远(人)诗思乡怀人诗(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一)思乡怀人诗分类1、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愁思。

例孟浩然《宿建德江》、张继《枫桥夜泊》、王建《十五夜望月》2、思亲念友。

例杜甫《月夜忆舍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边关思乡例王涯《秋思赠远二首(其一)》4、闺中怀人、例沈如筠《闺怨》、李清照《一剪梅》、李白《子夜吴歌》(二)思乡诗情感表现及其寄托方式1、物象:月.、雁、杜鹃(又叫子规、杜宇、布谷鸟)鹧鸪、柳、笛等。

2、时空:黄昏、春秋、年关、佳节、乡人乡音乡景、梦等。

(三)鉴赏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针。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诗歌《思乡》作品解析

诗歌《思乡》作品解析

诗歌《思乡》作品解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的这联诗,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执着而又殷切之情。

就是 在今天,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仍可车载斗量。

在唐宋诗词 中,直可汗牛充栋,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千古传唱不衰,至今 依然能激发读者强烈的怀念故乡的纯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经典之说, 用在乡思类诗词的鉴赏上, 也是完全适 用的,所不同的是要抓住这类诗词的特有景象。

首先要抓住篇中的“月”。

因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们移情于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的感情, 并以之象征人世间的聚散。

先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 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中那皎洁的月亮将清辉 洒满庭院,一片白茫茫的,很自然使人联想到李白 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故园、故人之思自然蕴含其中。

后两句转 为写“秋思”,这个“秋思”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故园、故人、情人都可以包 含其中。

十五的月亮照在庭院,也照在家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正“举 头望明月”,在这团圆之夜,我的家人,是否也和我一样,都在苦苦地思念着远 方的亲人?结尾一句很有讲究, 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今夜我的“秋思”最为深长, 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用了“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句式。

这种既非自问, 也非 问人,更非反问,充满伤感的话语,把读者带进了月明人远,思悠怨长的境界中 去,显得意韵深邃,回味无穷。

尤其是一个“落”字,化虚为实,新颖妥贴,掷 地有声,不同凡响。

又如白居易 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罗邺的“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 相忆在江楼”,顾况的“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卢纶的“三湘衰 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王安石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是用“月”抒发乡思的名句。

我们可以用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 迹板桥霜。

古诗题材分类鉴赏之羁旅思乡、闺怨诗

古诗题材分类鉴赏之羁旅思乡、闺怨诗

古诗题材分类鉴赏之羁旅思乡、闺怨诗第一篇:古诗题材分类鉴赏之羁旅思乡、闺怨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羁旅思乡诗羁旅思乡诗也被称作“羁旅行役诗(羁旅:客居异乡的人;行役:行旅,出行)”。

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一、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常见意象及特征:1、这类诗常描写的景物、用词有客船、车铎、孤帆、驿道、落日、圆月、晚钟、秋风、苦雨、杜鹃、鸿雁、浮萍、飞蓬、天涯、砧声、油灯、家书、故园(西楼、高楼、小楼、危楼)、慈母等。

2、景物特点常常是: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

3、表达技巧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衬托,乐景衬哀情、对比,虚实结合(主客移位)、侧面(家人思念自己角度)落笔,比喻、拟人,直抒胸臆等。

三、思想内容:①羁旅愁思,游子漂泊在外凄苦、孤寂。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②思乡思亲及身不由已的苦闷。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③感慨身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江汉》、《旅夜书怀》、《登高》。

四、语言特色:质朴清新,如王禹偁的《村行》。

苍凉低沉,如秦观的《踏莎行》,范仲淹的《苏幕遮》。

浑厚悲凉,杜甫的《江汉》、《旅夜书怀》、《登高》。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深沉委婉,杜甫的《月夜》,方干的《思江南》,张继的《枫桥夜泊》。

五、思乡类诗词的鉴赏, 或物或事或人,把握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营造何“意境”,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又是如何将思乡的情感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是“触景伤情”“托物传情”还是“因梦寄情”。

触景伤情: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乡诗鉴赏的分类例说在鉴赏中,诗歌的分类以及思想感情的不同,会造成鉴赏的中心思想的分歧。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鉴赏分类例说。

诗歌鉴赏分类例说(思乡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的这联诗,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执着而又殷切之情。

就是在今天,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仍可车载斗量。

在唐宋中,直可汗牛充栋,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千古传唱不衰,至今依然能激发读者强烈的怀念故乡的纯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经典之说,用在乡思类诗词的鉴赏上,也是完全适用的,所不同的是要抓住这类诗词的特有景象。

首先要抓住篇中的“月”。

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们移情于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的感情,并以之象征人世间的聚散。

先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中那皎洁的月亮将清辉洒满庭院,一片白茫茫的,很自然使人联想到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故园、故人之思自然蕴含其中。

后两句转为写“秋思”,这个“秋思”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故园、故人、情人都可以包含其中。

十五的月亮照在庭院,也照在家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正“举头望明月”,在这团圆之夜,我的家人,是否也和我一样,都在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结尾一句很有讲究,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今夜我的“秋思”最为深长,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用了“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句式。

这种既非自问,也非问人,更非反问,充满伤感的话语,把读者带进了月明人远,思悠怨长的境界中去,显得意韵深邃,回味无穷。

尤其是一个“落”字,化虚为实,新颖妥贴,掷地有声,不同凡响。

又如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罗邺的“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顾况的“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卢纶的“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是用“月”抒发乡思的名句。

我们可以用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来出这样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的残月对表现乡思之情起到何种作用?请作简要的分析。

”回答前应做这样的考虑:诗中的残月和该联中其他五个景物的描写共同构成一幅画面,极富羁旅行役的色彩,并联系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可作出正确的回答:“诗中的残月既衬托出诗人羁旅天涯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又和‘鸡声’等景物的`描写共同熔铸出浓烈的乡思之情。

”其次要抓住篇中的“雁”。

秋去春来的候鸟鸿雁,和月亮一样,也是触动诗人们乡思的重要媒介,因而在乡思类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

我们先以杜牧的《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来做个典型分析:诗人写早雁惊飞,四散逃难,将咏早雁和咏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人民切合在了一起。

再写早雁南飞经过首都长安上空的情景,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情景妙合无垠。

又写了诗人对鸿雁的深情叮瞩,同情它们惊飞离散,也怜悯它们有家难归,还为它们的将来做了打算,真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可以说整个乡思之情都笼罩在“雁”中。

而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白居易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李益的“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等等,都是以“雁”达乡思的典范之作。

我们可用陈均的《九江闻雁》(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

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出道题:“‘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是否合情?为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

”回答前可作这样的思索:可把这一句改造为一个复句:正因为有了“一声新雁”,所以人们才觉得“九江秋”来了。

对于远离故乡的人来说,闻雁而思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

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因果关系,看似很不合情,却是顺理成章,因为大雁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而这新雁一声最能触动人的乡思。

”其三要抓住篇中的“柳”,这一点在《赠别诗词鉴赏要诀》里已经论及,不再赘述。

抓住篇中的梦境描写,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古人有诗云:“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真。

”记梦必须写景,这样,抒发乡思之情就有了依托;梦境往往是奇特的,而情奇就不会使人觉得怪。

乡思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而在梦中却很容易实现,“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先以武元衡的《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为例做个简要的分析:诗中的第三句写春风吹梦,第四句写梦逐春风,那和煦的春风仿佛正在为天涯漂泊者带来故乡春天的信息,圆了牵肠挂肚的乡思梦,飘飘荡荡,越大山,跨大河,回到了故乡。

梦中的春风是那么的多情,又那么善解人意,似乎成了诗人回乡的引路者。

这样,无形的梦境就变成了有形的现实,抽象的乡思就被形象化了,这里用的是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

还有司空图的《华下》(故园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

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

),戎昱的《旅次寄湖南张郎中》(寒江近户慢流声,竹影当窗月乱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等,都是用记梦来抒发乡思之情的佳作,可以做个比较鉴赏,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下面再以解题分析来结束本段:“阅读顾况《听角思归》(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

),就诗中作者怎样运用记梦来表达乡思之情做简要的分析。

”解答前应先考虑诗中哪些地方是记梦,哪些地方是写梦醒之后的景象,再和诗题中“思归”情结联系起来分析,就不难做出这样的回答:“诗人描写梦中的故园已经荒废,说明离家已久,思情更切,长夜漫漫,梦魂颠倒,梦醒时分更觉断肠,继续入梦已不可能,起看残月,顾影徘徊,复听晓角,更是悲从中来。

”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

杜甫有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战火连年不断之时,人民是多么盼望得到家中亲人的信息,因此,诗人认为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万金”,这一千古名句不但抒发了杜甫对亲人的殷切思念之情,而且把国恨家愁抒发得淋漓尽致,把忧国忧之民之情表达得十分充分。

还是举个很有趣的例子来作深入一点的分析: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在写家信时深感乡思情切,柔情万种,“一行书信千行泪”,说不完,写不尽,其间充满了深厚丰富的感情和难以完全表达的矛盾,又似乎有点“书被催成墨未浓”的意味,到带信人要出发了,仍然担心漏掉了什么,觉得还有没写完的,又开封想再添上些,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这一细节写得非常细腻,非常典型,看似平淡,却韵味犹浓。

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所以《别裁》认为这首诗“亦复人人胸臆语,与‘马上相逢无纸笔’一首同妙。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更是推崇备至,以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而白居易的“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在写法上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以“雁传尺素”来表达,也别有一番滋味。

为了加深认识,我们可以用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出道题进行练习,以期得到巩固,题曰“诗人出塞路上逢入京使者,想给亲人捎封信,但却苦于没有纸和笔,只好请他带个平安口信。

诗人真的连纸笔都没有吗?这样表达妙在哪里?请从语言和风格上作简要的分析。

”答前应作这样的思考:诗人说没有纸笔只是个漂亮的借口,而诗人出塞的目的自然是投笔从戎,豪情满怀,想立功边疆,封妻荫子,对故乡和亲人虽有思念之情,但并不太强烈,因此不知从何说起,倒不如不写更好些。

然后即可作出以下正确的回答:“诗人并非没有纸笔,这样写显得更为含蓄。

从语言上看,诗人用的是‘人人胸臆语’,朴素自然,不假雕饰,极平凡而极亲切感人;从风格上看,表现出诗人豪迈的胸襟。

”把乡思之情放在节日这一特殊日子里写,可以表达得更为强烈,这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

有千古传诵且富有哲理的名句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逢年过节,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自然也是身在异乡的天涯羁旅最想家的时候,王维的一个“倍”字道出了为什么诗人们喜欢把写乡思诗词的背景放在节日的奥妙。

这个道理无庸赘述,还是举个实例来加以阐述为好。

先看看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在新桃即将换旧符的除夕夜,诗人羁旅天涯,独自一人呆在旅馆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连唯一的一盏油灯也变得冷嗖嗖的,遥想家乡亲人们在灯火通明的大厅上欢聚一堂,自己又怎能睡得着呢?孤独寂寞的清凉之感油然而生。

第三句诗人采用“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的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人,而说家人思己,把深挚的乡思之情表达得更为婉曲含蓄,其手法与杜甫的名篇《月夜》如出一辙。

最后诗人还引发出明朝“霜鬓”还将增添几缕的无尽感慨,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

倘若这首绝句不是放在除夕夜来表现,其效果则要大打折扣。

还有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自听。

把酒看花看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白居易《邯郸至除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刘长卿的《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等,都是这类诗词中的顶尖佳什,理应熟悉。

我们可用崔涂的《除夜有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出道练习题以巩固之,题曰:“尾联在诗中的作用上什么?诗人把乡思之情放在除夕夜来写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答题前须明确:尾联往往有篇末点题的作用,再抓住“每逢佳节倍思亲”,自能得出正确答案:“尾联起点题、点眼的作用。

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飘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飘泊,这就把因飘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懂得在构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是深入领悟乡思诗词的一大关键。

那么,什么叫做“以超极表至极”呢?说简单一点,就是诗人把所要表达的感情推到了极点之后,并不就此打住,而是又往前推进了一步,超过了极点。

哲学家认为,真理向前迈进了一步就会变成谬误;而写诗抒情超过极限,可能有悖常规,但因其有特殊的道理,却形成“反常合道”的妙趣。

即以刘皂的《旅次书朔方》(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