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困境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考虑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防止陷于濒危的困境、提升自我生存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前, XX 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重自然轻人文、重申报轻保护开展、开发内涵深度不够、规划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应关注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的结合,优化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统一规划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旅游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从而促成 XX 江上游旅游业沿着文旅交融的道路开展,再放异彩。
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市场化利用的重要方式,通过满足游客对“非遗”的市场需求,进而反向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恰当的旅游开发能带来一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压力,从而使“非遗”摆脱陷于濒危的困境、提升自我生存才能。
XX 江上游地区包括松潘、黑水、茂县、理县和汶川等 5 县,地处青藏高原与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地貌以高原与高山峡谷为主。
这一区域的“非遗”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也逐渐褪去了神秘的面纱,成为了 XX 江上游地区极具吸引力和研究價值的人文旅游资,但至今尚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如何将 XX 江上游的“非遗”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交融开展,是业界乃至学界值得讨论和探究的课题。
一、 XX 江上游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XX 江上游代表性的文化资包括大禹文化、蜀文化、江文化、羌族文化等,古老厚重、民风淳朴的神奇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特色鲜明的民间“非遗”,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美术、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族医药、民俗、岁时季节、民间信仰等,共涉及到 13 个领域。
假设干工程已先后被列入国家、省、州级“非遗”名录,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包括羌年、羌戈大战、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刺绣、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羊皮鼓舞、羌族瓦尔俄足节、羌族多声部民歌、大禹的传说、卡斯达温舞、阿尔麦多声部民歌、博巴森根、川族山歌等。
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困境有哪些

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困境有哪些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古老的石窟艺术到宏伟的古建筑群,从精湛的传统技艺到珍贵的历史文献,山西的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然而,在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上,山西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威胁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也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决心。
资金短缺是山西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首要困境。
许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对古建筑的修缮、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文化遗址的环境整治等。
然而,由于地方财政的有限,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在资金分配中的优先级相对较低,导致资金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以一些偏远地区的古建筑为例,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年久失修,甚至面临倒塌的危险。
人才匮乏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包括文物修复师、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
但在山西,这类专业人才相对稀缺,尤其是在基层地区。
一方面,由于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待遇不高,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导致人才的培养跟不上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
这使得一些文化遗产在保护和研究方面缺乏专业的指导,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保护意识淡薄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困境。
在一些地方,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保护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些居民在古建筑内随意搭建、改造,破坏了原有结构和风貌;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文化遗址进行过度开发,导致其生态环境和文化内涵遭到破坏。
此外,部分游客在参观文化遗产时,不遵守相关规定,乱扔垃圾、乱刻乱画,也给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负面影响。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给山西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虽然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文化遗产的产权界定不够清晰,导致在保护过程中出现责任不明确的情况;对于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难以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非遗”,是指不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 rituals and festive events, 知识与实践技能等等。
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是一个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非遗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随着旅游业的兴盛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将非遗元素融入到旅游开发之中,以提升当地的文化魅力和旅游吸引力。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出发,探讨相关的策略和对策。
一、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1.商业化过度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地方将非遗文化过度商业化,为了吸引游客,将传统文化变成了娱乐化的节目,忽略了其历史和内涵。
这导致了非遗文化的真实性和原汁原味的丧失,给非遗传承带来了不可逆的损害。
2.保护不力一些地方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不够扎实,导致非遗传承人口减少、传统技艺失传等问题。
由于旅游带来的挤压效应,一些非遗文化更受到了威胁。
3.游客理解不足在非遗旅游开发中,游客对于非遗文化的理解不足,只停留在表面的观赏和体验,很少有人真正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精髓。
1.建立保护机制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保护至关重要。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建立起完善的非遗文化保护机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挖掘力度,确保非遗文化的原汁原味得以传承。
2.强化教育和宣传通过开展非遗文化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游客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游客在欣赏非遗文化的同时能够了解其历史渊源,增进对非遗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3.注重非遗文化的创新和传承在非遗旅游开发中,应注重对非遗文化的创新和传承。
通过对非遗文化的深入挖掘、整理和创新,为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现代旅游文化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保护。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他们文化认同和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明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桥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得以促进,有助于增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更在于丰富和丰满世界人文地理图景,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和谐。
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传承的环境和条件,将会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造成严重损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关全人类的未来,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旅游的发展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
许多地方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开始重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吸引游客来参与和体验,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动力。
旅游业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创造了新的就业和收入来源,使他们更加有动力和信心传承和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
在旅游的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可能。
例如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这样,旅游业不仅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支持,同时还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着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路径发展。
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开发也日益突出,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获取经济利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分商业化,忽视了其承载的文化价值。
这不仅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纯粹性,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陷入了功利和市场化的困境。
如何通过旅游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商业开发,同时又能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内涵,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文化遗产旅游中的原真性问题研究

Hale Waihona Puke . 文化 综合 . 文化遗产旅游中的原真性问题研究
丁梦玲 ( 四川 美 术学 院美 术学 系 4 0 1 3 3 1 )
摘要 :近年 来 ,随着世 界非 物质 文化遗产旅 游热潮 的兴起 ,我 国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旅 游也有 了快速 的发展 。文化遗产旅游热带动 了 遗 产 地 经 济 文化 的发 展 ,但 随之 引发 的 问 题 也 不 容 忽 视 ,如 遗 产 地 商 品过度 商品化现 象、对遗产地环境承载力的破坏等 ,这些使得文化遗 产的真 实性遭到 了进 一步的破 坏和扭 曲,由此 引发 了学术界的争议和 思 考 。本 文 立足 于后 现 代 背 景 下 的 遗 产 旅 游 热 引发 的种 种 问题 ,对 文 化遗 产与旅 游的双向关 系进行分析探讨 ,同时提 出在原真性视野 下的 遗 产 旅 游保 护和 开发 策略 。
到 :保 护 、美 化 和 改善 人类 环境 的 各个 组成 部 分是 协调 发 展旅 游 业 的最根 本 条件 之一 。同样 ,合 理 地管 理旅 游 业 能够 大大 促进 对 物 质 环境 和 文化 遗产 的保护 和 开发 ,也 有利 于 提 高生 活质 量 。从 《 声 明 》 中可 以看 出 ,旅游 业 的发 展与 文化 遗 产保 护 开发 有 着 向互 动 关系 。文化 遗产 不被 发 现 ,其价 值 可 能会被 自然 的尘 埃所 淹没 ;文化 遗产 被 发现 ,其 价 值得 到认 同,但 被 人 为的破 坏 的可 能性 也 加剧 。因而 ,文 化遗 产 一 旦发现 ,防 止人 为地 破 坏也 成 为 了保 护 中的重 要 问题 。 关键 词 :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遗 产旅 游 ;原 真 性 三 、原真 性视 野下 的 遗产 旅游保 护 开发策 略 1 . 在文 化遗产 的开发 和利 用 中范 围要 明确 文 化遗 产 旅游 热 潮 的 兴起 , 带来 的诸 如 实物 资料 保 存 不 善 在 实 际 中,单 纯地 一 味追 求 “ 封 闭式 的原 生态 保护 ”足不 埘 导致 的缺 失 、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继承 人 “ 后 继无 人 ” 的尴 尬窘 境 , 的 ,也是 不切 实 际 的,单 纯 地强 调 “ 大 规模 的 开发 保护 ”也 是不 这些 问题使 得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的真 实 性遭 到 了进 一 步的 破坏 和扭 对 的,这 样会 对 文化 遗产 造 成致 命 性 的破坏 ,因此 ,在 对 文化 遗 曲, 由此 引发 了学 术 界 的争议 和 思考 。而 争 议 的主 要焦 点在 于对 产 进行 旅 游 开发 时 ,要有 一 个 “ 度 ” 的把握 。在 文化遗 产 旅游 胜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 “ 原真 性 ”的 问题 上 以及 实证 分 析方 面 。随着 演 中, “ 防 火墙 ”的建 立是 有效 保 护文 化遗 产 原真 性 与完 整 性 的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关注 度 的逐 渐 攀升 ,各方 利益 都 介入 其 中 , 自 方 法 。在 东 t t - 人转 的 表演 舞 台 ,将展 演 与生 活通 过 “ 防火 墙 ” 然 引发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开发 与保 护 的 问题 ,尤其 是 对 “ 原真 性 ” 隔 开 。通 过 把 “ 演 员 ”的生 活 隔离 为后 台, 东道 丰在 游 客到 来历 的 理解 更加 激烈 。 通过 这 种方 式来 保 护和 隔离 他们 的文化 。在后 台 ,他 们避 开 游 客 在 这样 的背景 下 ,尤 其 是 中国这 样 一个 拥有 丰 富非 物质 文 化 的注 视 ,仍 旧过 着 他们 充满 意 义 的传 统生 活 ,而 在前 台 ,他 们将 遗 产 资源 和广 大 客源 市场 的国家 ,正确 认识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开 提供 此前 存在 的文 化遗 产更 为真 实 的表现 。 发 问题 ,研 究原 真性 视 角下 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的旅游 开 发就 具有 了 2 . 在 文化 遗产 的开 发和 利用 中速 度要 适度 现 实意 义和 紧 迫感 。 从研 究 的角 度 讲 ,文化 遗 产 的保 护和 利 用涉 及 的领 域众 多, 后 现代 背 景下 的遗产 旅 游热 内容复 杂 ,覆 盖面 广 ,许 多优 秀 文化 传 统 的价值 ,我 们 还没 有 认 1 . 遗产 旅 游 中的怀 旧旅游 识 到或 者认 识 不深 刻 ;从 投入 的 角度 讲 ,需 要投 入 巨大 的财 力 、 在 大 众旅 游 盛行 的 今天 ,遗 产 与旅 游 就好 像 一对 连体 婴 儿总 物 力和 人 力 ,要在 短 期 内完 成或 取得 重 大 的突破 都 是很 艰难 的, 是相 伴相 生 ,不 可 分割 ,并形 成 了特色 的遗产 旅游 。遗产 旅 游是 因此 ,在 开 发 利 用 文 化遗 产 时 ,不 能急 功 近 利 ,要 有 科 学 的 方 种 人们 自觉地 将 自己 的休 闲活动 与 记忆 中 的或 是认 定 的过 去联 法 。很 多遗产 地 政府 为 了配 合旅 游 ,迎 合游 客 的 “ 时 尚 口味 ” 系起 来 的行 为 ,其 中最 突 出 的体现 就 是 “ 怀 旧旅 游 ” 。怀 旧旅游 对 遗产 进 行 改造 、装 饰 等 ,使之 成 为名 副其 实 的 “ 创造 遗 产 ”的 是2 O 世 纪末 2 1 世 纪 初 的流 行社 会 现象 ,与现 代化 、技 术 与社 会 的 行 为 ,使 得遗 产 的主 人 常常 处于 “ 失语 ”状 态 ,对 遗产 的 原真 性 急剧 变 迁造 成 的心 里 紧张 与精 神焦 虑 有 关 。这也 就是 现 代社 会 下 造 成极 大 的破坏 。 越来 越 多 的人热 衷 于 去有 历 史感 的古 镇旅 游 的原 因 。社 会 的急剧 3 . 在文 化遗 产 的开 发和利 用 中政府 要主 导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远离城市喧嚣的古村落,寻找传统的民俗风情和宁静的生活方式。
古村落民俗旅游因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价值逐渐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我们加以反思和解决。
本文将从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反思和建议。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现状中国拥有丰富的古村落资源,这些古村落不仅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保留了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和传统的民俗风情。
古村落民俗旅游因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景观价值而备受游客关注。
许多古村落逐渐开发成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古村落旅游业也因此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古村落的开发建设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随着投资者的进入和旅游设施的建设,一些古村落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给古村的原始风貌带来了破坏。
一些古村落的旅游开发过于商业化,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被过度商业化、模式化的开发所淹没,失去了原有的纯朴和魅力。
一些古村落的开发过度依赖景区和旅游业,缺乏其他产业的支撑,一旦旅游市场出现波动,就会给古村落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
面对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发展困境,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我们需要反思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方式和理念。
传统的古村落应当在保留原有文化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不应该简单地进行景区化、商业化的开发,否则将失去了古村落的原生态和民俗文化特色。
我们需要反思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古村落旅游应当注重生态环保,并且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与当地的村民和社会资源相结合,实现古村落旅游的良性发展。
我们也需要反思古村落旅游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古村落旅游不能仅仅依赖于景区和旅游业,还应当发展其他产业,提升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就业机会。
为了解决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困境,我们应该采取以下一些思路和建议,推动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强化古村落旅游的规划建设,注重古村落旅游的生态环保。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与出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和历史沉淀。
然而,在当今社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许多困境。
本文将探讨这些困境,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出路。
一、困境1. 缺乏资金支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修复维护、展览陈列、研究保护等方面。
然而,很多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投入相对有限,导致许多文化遗产面临着无法及时修复和保护的困境。
2. 城市化进程的冲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文化遗产面临着被拆迁或改建的命运。
城市化的需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导致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威胁。
3. 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个困境。
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盗窃、抢劫等人为破坏行为都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严重损失,使其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二、出路1. 加大政府投入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应加大资金投入,优先保护重要的文化遗产。
同时,政府还应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管和管理。
2. 引入社会资本政府可以引入社会资本,通过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资金来源,还可以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3. 加强教育与宣传教育与宣传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重视,培养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
4. 制定保护计划与措施针对不同的文化遗产,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和措施。
这包括修复维护计划、展览陈列计划、传承与研究计划等,确保文化遗产得到全面而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5. 国际合作与交流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经验的共享和资源的互助,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困境。
结语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与出路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只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才能有效解决这些困境,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好我们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文化遗产旅游分歧与融合的理论基础:真实性

文化遗产旅游分歧与融合的理论基础:真实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受人们青睐的旅游方式。
文化遗产旅游不仅可以带给人们历史的风采和文化的底蕴,更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成为了文化多元性的重要载体。
在文化遗产旅游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分歧和争议,即真实性问题。
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问题是指游客对于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和争议,从而影响到文化遗产旅游的体验和效果。
为了解决文化遗产旅游中的真实性问题,需要对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真实性的概念与特点真实性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它可以被认为是某一对象或事物的真实程度。
在文化遗产旅游中,真实性通常指的是文化遗产旅游景点所展现的文化和历史的真实性。
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景点本身的真实性,即景点所呈现的文化和历史是否真实、完整;二是游客的真实性,即游客对于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的认知和体验是否真实、深刻。
真实性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多元性,真实性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它取决于时空背景和个体认知,不同的人对于同一文化遗产旅游景点可能会有不同的认知和体验,因此真实性具有多元性;二是易变性,真实性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对于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体验也会不断变化,因此真实性具有易变性。
二、真实性对文化遗产旅游的影响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对于旅游的体验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真实性是文化遗产旅游的核心价值之一,它代表了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历史的痕迹,是人们了解和认知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
如果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的真实性受到怀疑和争议,将影响到游客对于景点的认知和体验,从而影响到文化遗产旅游的体验和效果。
三、真实性的理论基础为了解决文化遗产旅游中的真实性问题,需要寻找真实性的理论基础。
真实性的理论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历史的真实性,二是文化的真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困境研究
作者:吴晓隽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刊名:
思想战线
英文刊名:THINKING
年,卷(期):2004,30(2)
被引用次数:27次
1.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 1998
2.威廉·瑟厄波德;张广瑞全球旅游新论 2001
3.Bruner E M Transformation of Self in Tourism 1991
4.周文中;邓启耀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和发展 1999(01)
5.联合国教科文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6.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 2000(05)
7.联合国教科文;关世杰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 2000
8.迈克·费瑟斯通;刘精明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2000
9.蒋原伦传统的界限厂 1998
10.陈志华屋满为患--文化遗产保护困难重重 2001
1.张金玲遗产管理与旅游视角中的原真性——兼论浙南海防遗址蒲壮所城的保护性开发[期刊论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
2.董培海.施江义.李伟关于旅游产品符号价值的解读[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9)
3.李娜.张捷旅游地传统聚落建筑景观变迁的空间分异——基于公众感知的九寨沟案例分析[期刊论文]-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6)
4.李胜利.顾韬陕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期刊论文]-商业研究 2009(11)
5.吴丽云真实性、完整性原则与泰山世界遗产资源保护[期刊论文]-社会科学家 2009(4)
6.王延彬.乔学忠文化遗产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研究[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09(7)
7.周庆山.王雯.李瀚瀛.冀志贤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与保护的生态战略研究(下)[期刊论文]-图书馆 2008(6)
8.易小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研究进展综述[期刊论文]-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
9.张博.程圩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2008(1)
10.陈伟凤.陈钢华.黄远水遗产旅游体验的真实性及其塑造途径研究[期刊论文]-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11.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期刊论文]-旅游科学 2008(1)
12.冯淑华.沙润游客对古村落旅游的"真实感-满意度"测评模型初探[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2007(6)
13.李燕妮博物馆旅游的符号意义及体验价值初探[期刊论文]-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4)
14.孙九霞旅游人类学在中国[期刊论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
15.王晓晓.张朝枝遗产旅游真实性理解差异与遗产地管理[期刊论文]-旅游科学 2007(1)
16.张明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探讨[期刊论文]-学术探索 2006(6)
17.杨振之.邹积艺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 --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6(5)
18.李燕妮旅游者视角下的中国博物馆旅游探索[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9.匡阗民俗旅游村真实性的调查与研究——以京西爨底下村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6
20.王伟伟.吴成安谈世界遗产"原真性"的开发与保护[期刊论文]-商业时代 2005(36)
21.熊理然.骆华松人口生态生产:人地作用机制下"三江并流"世界遗产保护的新视角[期刊论文]-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6)
22.任媛媛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真实性探析[期刊论文]-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3)
23.倪用玺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适宜模式比较研究——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4.张明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研究——以落水村旅游发展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5.胡海燕世界文化遗产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以布达拉宫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6.张祖群汉长安城的文化、经济价值分析与遗产保护[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7.刘云论民族文化旅游中的舞台真实[学位论文]硕士 200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xzx20040201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