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合集下载

中国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

中国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

中国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一、仁者爱人思想的概述中国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亲和力,提倡个体之间的和谐共处和互助关系。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仁者爱人的论述,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一思想打下了基础。

二、仁者爱人思想的内涵2.1 仁义道德在儒家看来,仁者爱人首先是一种德行和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仁者就是一个有道德修养和高尚品格的人。

他们能够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不伤害他人,以及关心他人的利益和福祉。

2.2 亲和力与平等仁者爱人思想强调对他人的关怀和善意。

这不仅体现在对家庭成员以及亲友间的爱护上,也包括对社会其他成员的关心。

仁者相信,每个人都有平等受尊重的权利,不论其社会地位、财富或其他条件。

通过倡导亲和力与平等,仁者爱人思想促进了社会的团结与和谐。

2.3 教育与培养仁者爱人思想认为,培养好的品质和道德修养应该是教育的核心目标。

孔子强调培养自己首先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通过以上升下达、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等教育原则来促进下一代儿童及社会大众的德育。

三、仁者爱人思想的现实意义3.1 社会和谐稳定仁者爱人思想强调亲和力、互助与平等。

当这些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中时,可以带来更大范围内个体之间的友好互助关系。

通过建立社会相互信任与合作基础,可以促进社会稳定与繁荣。

3.2 个体成长与发展仁者爱人思想注重个体内心成长以及他们与他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

当个体身处于这样一个温暖而友好的环境中时,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教育、发展才能,并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3.3 整体繁荣与进步当整个社会都愿意践行仁者爱人的理念时,可以建立一个相互尊重、互助合作的社会结构,优质资源可以更加公平地分配到每个有需要的个体手中。

这将促进整个国家或社区实现全面发展与繁荣。

结语中国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通篇强调了个体与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

这一思想持续深入影响并塑造着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行为指南,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同时也塑造着我们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

先秦儒家文化的人文关怀

先秦儒家文化的人文关怀

先秦儒家文化的人文关怀先秦儒家文化的人文关怀,以孔子为代表,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传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文关怀是先秦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强调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福祉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儒家的视野中,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的发展和幸福是社会的最终目标。

本文将从儒家的人文关怀理念、教育观、政治观和修身观等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儒家的人文关怀理念强调了对人的尊重和关爱。

儒家主张“以仁爱人”,认为人性本善,人与人之间应该以仁义和礼节相待,形成和谐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要以同理心对待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儒家追求的是内外一致的道德境界,即人格和品德的完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儒家的教育观注重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改造人性,提高人的修养和素质。

孔子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念,认为教师应该善于倾听和引导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使其成为真正有用于社会的人才。

第三,儒家的政治观关注社会的公正与和平。

儒家追求的政治理念是君主专制下的“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儒者规范自己的行为,用德行来感召和引导民众。

儒家主张君王应该用仁爱和智慧来行使权力,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和谐,使人民安居乐业。

儒家的政治观强调社会的整合与和谐发展,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

最后,儒家的修身观强调个体的内省与完善。

儒家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即通过不断的内省和完善个人的德行和品格,来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和社会。

孔子主张以“自求至高”为目标,通过学习经典和礼仪来修身养性,增强智慧和道德修养。

儒家修身观的核心思想是:只有修身齐家治国才能大有作为,影响和改变社会。

总之,先秦儒家文化的人文关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读儒家文化内涵的作文

解读儒家文化内涵的作文

解读儒家文化内涵的作文《儒家文化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它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儒家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是“仁”。

“仁”是一种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

孔子说:“仁者爱人。

”这意味着要有同情心、慈悲心,关心他人的痛苦和需要,以友善和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

这种“仁”的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礼”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

“礼”不仅仅是外在的礼仪规范,更是内心的道德约束。

它教导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一定的秩序和规则,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

通过遵循“礼”,人们能够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做到尊老爱幼、尊师重道,从而营造出一个文明有礼的社会环境。

儒家强调“中庸之道”,即追求平衡与和谐,避免极端和过度。

这并非是一种折中的妥协,而是在处理问题时能够把握适度的原则,做到恰到好处。

在为人处世中,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保守;在追求目标时,不过于激进,也不过于消极。

这种智慧有助于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儒家还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的品德修养视为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础。

通过自我反省、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仁”的思想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互助与关爱。

“礼”的观念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中庸之道”能够引导人们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平衡和可持续性。

然而,我们在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时,也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儒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儒家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深入理解和传承儒家文化,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以及民族文化的繁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文化介绍模板

孔子文化介绍模板

孔子文化介绍模板1. 简介孔子文化,简称孔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文化、思想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文化以孔子的思想、教育理念、道德规范以及儒家经典为核心,强调人的修养、礼仪之道、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2. 儒家思想孔子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系。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即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他认为人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实现自我修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将孔子的理念融入教育体系中,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学习态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3. 孔子文化的核心价值观3.1 仁爱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认为仁爱是人之本性。

他提倡人们要以诚实、善良、宽容和谦虚的态度对待他人,并倡导关爱弱者、扶持需要帮助的人。

3.2 礼仪之道孔子认为社会秩序的维系是通过遵循规范的礼仪而实现的。

他强调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3 忠诚和孝道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忠诚于家庭和国家,尤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道。

他认为孝道是一种基本的伦理规范,子女应该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并以此作为自己品行修养的重要标志。

4. 孔子及其影响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的教育思想和学说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并且对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思想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被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他的经典著作《论语》被视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他的思想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和社会伦理,被用作教育的基本原则和道德的指导。

孔子的影响还体现在东亚各国的教育体系中,儒家思想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中国,孔子文化仍然被广泛传承,并且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教育、政治、商业和社会伦理。

儒家思想十大精髓总结

儒家思想十大精髓总结

儒家思想十大精髓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修身、治国、安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形成了儒家思想的十大精髓。

第一、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以爱人为中心的道德行为。

儒家强调个人应当具备仁德之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体恤他人。

第二、礼:礼是一种行为准则,涵盖了个人生活、社会关系、国家事务等方面。

儒家认为,通过遵循礼仪,人们可以和谐共处,使社会秩序稳定。

第三、义:义强调奉献和忠诚。

儒家认为,个人应该尽己之力为国家、社会和家庭作出贡献,追求社会和谐与公正。

第四、学:学习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儒家主张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提高个人素质,同时也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五、道:道是儒家思想中的基本原则,它指的是人与天道的一种和谐状态。

儒家认为,通过追求道德行为,可以使个人和社会达到和谐的境界。

第六、政治:儒家强调良好的政治秩序和有效的治理。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刚正的政治手段,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第七、人性:儒家认为,人性本善。

他们相信,每个人都具备一种善良和正直的本性,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熏陶,就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第八、家庭:家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对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义务和责任进行规范。

第九、天命:儒家认为,天命是指上天赋予君王和统治者的责任和使命。

君王和统治者应该以天命为准则来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的稳定。

第十、中庸:中庸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的是克己奉公、不偏不倚的原则。

个体应当保持平衡,在行为中避免偏激和极端。

总结起来,儒家思想的十大精髓可以概括为:仁、礼、义、学、道、政治、人性、家庭、天命、中庸。

这些精髓构成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对塑造中国社会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

孔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

孔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孔子则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古代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孔子通过他的思想和教导对中国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的关系,并梳理其核心理念和主要内容。

一、孔子: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原名孔丘,公元前551年出生于中国鲁国。

他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被后人奉为经典,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学说主要围绕社会伦理、政治和教育展开,他提出了许多为后世所推崇的思想,如仁、礼、孝、忠等。

这些思想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准则。

孔子认为,人类应该以仁为出发点,关注他人的需要与利益。

他认为,通过持续的学习和修养,个体可以培养出仁的品质,从而达到道德境界的提升。

2. 礼:在孔子看来,礼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石。

他强调人们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礼仪的实践不仅仅是简单的规矩和仪式,而是一种内外修养的表征。

3. 孝:孔子非常强调家庭伦理,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一种人类最重要的美德。

他主张子女应该尽忠尽孝地照顾父母,这也是传统中国家庭价值观念的基础。

4. 忠:忠是另一个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忠诚于国家和社会,并且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

他认为,个体的成功和幸福与忠诚紧密相连。

三、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孔子的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1. 社会秩序:儒家思想强调了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道德和教育的引导,社会可以建立一个和谐的秩序,使人们能够和平地共存。

2. 教育体制: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产生了长期影响。

孔子提倡“教育无年龄界限”,鼓励不分年龄阶段的学习者,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和其他学生一起接受教育。

(完整版)儒家思想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完整版)儒家思想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儒家思想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6、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7、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8、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9、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人。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什么?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为人们提供了许多传统道德和哲学观念。

它包括多种思想信仰和行为准则,其中道德观念、政治哲学和家庭伦理享有盛誉。

下面将从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影响等角度探讨儒家思想的深刻内涵。

一、仁爱为本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强调仁爱。

在儒家思想中,仁爱是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尽可能地爱护他人,并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发展他人。

对于个人行为,儒家思想认为要在行为准则中注重仁爱,只要用心关照他人,就能以逆来顺受之心面对世界。

例如,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明确地表达了仁爱思想。

二、大道至简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大道至简”。

儒家不是追求智力和精神上的过多吸收,而是认为静思冥想恰好是通往轻松状态的“路径”。

古代儒家认为,“大道无复提婆达多论,休明古今四十裒”“大道至简,列何故?人之所欲,何权而不解?”等等,强调了得以内视,达到清醒的状态。

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认为,为了达到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首先要从小到大自我修正,即先修养个人品德、养成道德心态,然后将这些道德规范推广到整个社会中。

个人品德要以身作则,亲手完成并推广到整个社会,以达到治好人的目的。

因为儒家思想中重视家庭和社会,所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四、敬天爱人敬天爱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儒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因此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同时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要孚补羽翼之恩、承取斧钺之功,发扬爱中华、感恩祖国的精神。

这些都表达了儒家思想中对“敬天爱人”的关注和重视。

五、求知创新儒家思想中也强调学问和创新。

儒者认为,人应该不断追求知识,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在思考方面,也提倡用独特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要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儒家思想也明确提出了“三书五经”的学问体系,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儒家思想在中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道德和哲学观念,它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爱、大道至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敬天爱人和求知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孔子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导民向善’
孔子一生收徒授业周游列国十四年,都忙点啥?可以说只为导人以正,使社会人心向善。

正如《大略》所言;“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

不学不成。


《论语.为政》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把周天子所领导的国度中描写男女相爱的诗,列为《诗》的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 ,就包含了夫子对社会形态的指导思想和高深的见解。

儒家文化是取与伦理纲常相一致的正道,法之于天,则之于地,不违四时节度,不悖人伦物理,顺乎自然者可称之为正。

其特点是维护纲常以利后嗣、安定社会和延续社会。

文化承‘天之经地之义’,发端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交汇点:男女夫妇、人伦。

起之于孝,由孝而礼,于礼行义,循义达仁。

在《礼记》中记有,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一定要吃饭,一定会有男女追求,只是不能乱,要有限度,要有礼制来约束这才是关键点,再说明白一点,社会的根本内容追根问底也就只是这些,只有这些。

但要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十个字的内容做好了,可就不易了。

从古到今几千年,全世界各国的各朝各代所忙的不外乎这十个字所说的事,但又忙得如何?这些都是在干什么?都是在‘为政’。

社会人生、饮食男女,‘形而下’的开始,就只是这个样子。

人一生下来就是要吃饭,男女长大了就要承担起传宗接代、繁衍后嗣的任务,男子当婚女子当嫁,除了这此以外,还有哪些是大事呢?儒家把这个列为了首要,并使其端正,这才是为政的正经事和最终目的。

举个近点的例子,回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批判了封资修,把男女之间正当追求都变成了神秘的、丑陋的、甚至是邪恶的事,就能体会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保持社会的正常观念,不使其扭曲,能‘执其两端,用中于民’着实可贵。

只是我们现在还处于论证‘执两用中’正确性的阶段。

《论语.为政》中记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大意为:『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

’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荀子·儒效》曰∶“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荀子写了一篇《儒效》的文章,收录了其与秦昭王的一段对话,对于儒者的形象和社会作用有这样的描写。

《儒效》(摘录):
〔原文〕
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
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

人主用之,则势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必为顺下矣。

虽穷困、冻餧,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呜呼而莫之能应,然而通乎财万物、养百姓之经纪。

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

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

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逾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必蚤正以待之也。

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必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儒之为人下如是矣。


〔译文〕
秦昭王问荀子说:“儒者对于人世间的国家没有什么益处吧?”
荀子说:“儒者,是效法古代的圣明帝王、崇尚礼义、要使臣子谨慎守职而极其敬重他们君主的人。

君主如果任用他们,那么他们位在朝廷而合宜地处理政事;如果不用他们,那么他们就退身归入百姓行列而谨慎老实地做人;无论如何,他们一定做一个顺从的臣民。

他们即使贫穷困苦、受冻挨饿,也一定不会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财利;即使没有立锥之地,也深明维护国家的大义;即使大声疾呼而没有人能响应他们,可是他们精通管理万物、养育人民的纲领。

如果他们的地位在别人之上,那就是当天子、诸侯的干才;如果在别人之下,那就是国家的能臣、国君的宝贵财富。

即使隐居在偏僻的里巷与狭小简陋的房屋之中,人们也没有不尊重他们的,因为治国之道确实掌握在他们手中。

孔子将要担任鲁国司法大臣的时候,沈犹氏不敢再在早晨喂自己的羊喝水了,公慎氏休掉了自己的妻子,慎溃氏越境搬走了,鲁国卖牛马的也不再漫天要价了,这是因为孔子总是预先用正道去对待人们的缘故。

孔子住在阙党的时候,阙党的子弟将网获的鱼兽进行分配时,有父母亲的子弟就多得一些,这是因为孔子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感化了他们。

儒者在朝廷上当官,就能使朝政完美;在下面做个老百姓,就能使风俗完美。

儒者做臣民时就像这样的啊。


〔原文〕
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
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大矣。

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

此君义信乎人矣,通于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

是何也?则贵名白而天下治也。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

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夫是之谓人师。

《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
昭王曰:“善!”
〔译文〕
秦昭王说:“那么儒者当了君主又怎么样呢?”
荀子说:“儒者当了君主,影响就广大了。

他在内心意志坚定;于是在朝廷上,礼节就会整饬;在官府中,法律准则、规章制度就会公正不阿;在民间,忠诚、老实、仁爱、利人等美德就会蔚然成风。

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而能取得天下,他也不干。

这种做君主的道义被人民相信了,传遍了四面八方,那么天下的人就会像异口同声地欢呼一样来响应他。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尊贵的名声明显卓著而天下得到了治理的缘故。

所以近处的人歌颂他而且热爱他,远处的人竭力奔走来投奔他。

四海之内就像一个家庭似的,凡是交通能到达的地方,没有谁不服从。

这可以称作是人民的君长了。

《诗》云:‘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哪个不服从。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儒者做臣民的时候像上述那样,他当了君主就像这样,怎么能说他们对于人世间的国家没有什么益处呢?”
秦昭王说:“讲得好。


儒者能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修身,‘游于艺’是拓展自己的能力。

“在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美政”则要以身作则‘善调一天下’,为社会制订各种适宜的礼仪规范、政法制度等,以安定社会秩序和富裕百姓生活。

“美俗”也要以身作则,示民以善、示民以诚信,引导民风民俗趋向淳朴。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我认为上古孔子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导民向善!
孔子说的是齐家治国的道理:只要你做到了孝悌,而且把这孝悌的精神普及灌输到为政、与政者、和民众的思想中去,即使你没有当官,也为治理国家做出了贡献,这不就是参与了政治吗?其思路是君子自正而导人正,社会上人人都正就达到了‘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克己’是针对社会上的每一个人说的,是一种教育思路,正如孙子所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