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柱联合基础设计计算方法
结构培训-程序使用中的常见问题

a 、 只 有 表 中 第 1 ( 1 ) 项 方 可 按 表 的 折 减 系 数 ( S AT W E 总
信息里的折减系数)进行折减,对第1(2)~7项应采用
02
与其楼面梁相同的折减系数,此时注意不应按默认的总信
息折减系数,应对照楼面梁的折减系数(一般为0.9)对
总信息中的折减系数进行修改。
• b、低层裙房与高层主楼相 连不分缝时,以往在总信息 中均按主楼层数进行基础活 荷折减而忽略裙房层数较少 (裙房部分应按较大的折减 系数),从而导致裙房部分 荷载偏小。如:主楼18层 (应折减0.6)、裙楼2层 (应折减0.85),程序默认 按0.6折减则会造成裙房基 础荷载偏小。应另外按裙房 层数修改折减系数(最小按 0.85)复核裙房基础荷载。
计算书应注意与图纸一致,以往的工程中往 往校正是一套计算结果、审核是一套计算结 果、归档又是另一套计算结果,虽然计算书 比较整洁,但往往会造成校审工作的浪费、 施工图审查时出现图纸与计算书不符审查意 见偏多的情况。建议在变化不大情况下尽量 采用一套结果。小变化在计算书上标明即可。
注意设计中砼构件的尺寸一定要符合常规。因为一般来说甲方对 构件尺寸都有一个大体的认知,比如梁高为梁跨的1/12~15,单 向板1/30~1/35,双向板1/40~1/45等。尽量不要超过这些经验 数值,否则容易被人说成浪费。而钢筋却反而不太敏感,因为单 个构件的钢筋量没有经验公式可以直接算出。
柱下单向条形基础应注意分段,使各柱附近的基础面积满足,不宜按平均线 荷载取同一基础宽度(对单向条形基础很长且各柱荷载相差较大的情况按同 一宽度很可能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填充墙裂缝)。
抗震规范规定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 度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在总
桩基础设计(计算书、图纸)工程计算书

基础工程计算书桩基础设计1.1设计资料 1.1.1上部结构资料某教学实验楼,上部结构为七层框架,其框架主梁、次梁、楼板均为现浇整体式,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底层层高3.4m (局部10m ,内有10t 桥式吊车),其余层高3.3m ,底层拄网平面布置及柱底菏载见图2.1。
1.1.2建筑物场地资料拟建建筑场地位于市区内,地势平坦,建筑平面位置见图2.2。
建筑场地位于非地震区,不考虑地震影响。
图2.2建筑物平面位置示意图单位:m场地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地下水位离地表 2.1m,根据已有的分析资料,该场地底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建筑地基的土层分布情况及其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见表2.1表2.1地基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1.2选择桩型、桩端持力层、承台埋深1.2.1选择桩型因框架跨度大而且极不均匀,柱底荷载大,不宜采用浅基础。
根据施工场地、地基条件以及场地周围的环境条件,选择桩基础。
因钻孔灌注桩水泥排泄不便,为了减小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采用静压预制桩,这样可以较好的保证桩身质量,并在较短施工工期完成沉桩任务,同时,当地的施工技术力量、施工设备及材料供应也为采用静压桩提供了可能性。
1.2.2选择桩的几何尺寸及承台埋深依据地基土的分布,第④层土是较合适的桩端持力层。
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1.0m(>d2),工程桩进土深度为23.1m。
承台底进入第②层土0.3m,所以承台的埋深为2.1m,桩基的有效长度即为21m。
桩截面尺寸选用450m m×450m m,由施工设备要求,桩分为两节,上段长11m,下段长11m(不包括桩尖长度在内),实际桩长比有效桩长大1m,这是考虑持力层可能有一定的起伏以及桩需嵌入承台一定长度而留有的余地。
桩基及土层分布示意图见图2.3. 1.3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本设计属二级建筑桩基,采用经验参数法和静力触探法估算单桩承载力标准值。
根据单桥探头静力触探资料s P 按图1.2确定桩侧极限阻力标准值。
双柱联合桩基承台的实用设计计算方法

双柱联合桩基承台的实用设计计算方法摘要:分别介绍了在工程中广为应用的双柱联合桩基承台设置暗梁和不设置暗梁的2 种设计方案及相应的计算方法; 对承台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模型、不设置暗梁时的受弯承载力计算模型,以及设置暗梁时的暗梁计算模型进行了分析讨论;充实了构造措施,附以算例; 并结合算例对2 种设计方案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得出了可供工程设计参考的结论。
关键词:桩基承台;双柱联合桩基承台;暗梁1 前言在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中,其柱网的布置常采用内廊式的三跨四行柱布置方式, 中跨即内廊的跨度一般在2. 1~3. 0 m 之间,由于内廊两柱柱距较小,其柱下基础常设计成双柱联合基础; 若基础类型为桩基,则为双柱联合桩基础。
在基础设计规范[1 ,2 ]中,对双柱下桩基承台的设计尚没有具体的规定;在建筑结构系列软件PKPM 的基础设计软件(JCCAD) 中,将双柱联合桩基承台视为具有两柱外包尺寸的单柱桩基承台,取两柱传给承台上的荷载矢量和,作为联合桩基承台的设计荷载,对承台双柱外接矩形边界处进行抗冲切承载力及承台板底筋计算,但对承台柱间配筋没有进行计算,需用户自己补充。
广厦基础CAD 设计软件中的“群柱桩基”菜单功能只能用于绘图,其计算工作需用户自己完成。
目前,关于双柱联合桩基承台设计计算方面的文献甚少,许多设计者仅依据双柱传给承台上的竖向荷载之和,直接套用单柱桩基承台的标准图集进行设计。
结合工程实例,对双柱联合桩基承台长边方向的柱间及支座(柱下) 截面最大弯矩进行了计算,笔者认为其算法有待商榷。
文献[ 4 ]结合工程实例,在双柱联合桩基承台的柱间设置暗梁,对暗梁进行了内力及配筋计算,但对承台底部暗梁两侧的配筋没有说明,大多数设计者在实际工程设计中,会根据自己的体会采用各不相同的近似处理方法,但缺少交流。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根据现行基础设计规范的基本设计规定,探求一种比较完善的、统一的双柱联合桩基承台的设计计算方法很有必要。
06g101若干问题解析

不过,这个构造需要作协改进,因为没有水平方向的匚形筋,对柱植栽后的安全是存在问题的。不可以,按照现在的情况,只有在设计明确或以后的图集改版中提出才可以, 否则,现阶段还是按照各自的构造进行。
我们首先克隆陈青来老师的一句话:项目设计选用了(04G101-3)(筏形基础),就以(04G101-3)(筏形基础)为准;项目设计选用了(06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就以(06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为准。其次,我们分析,(04G101-3)(筏形基础)是伸至柱外侧内缘的对应下方,在下弯12d,而(06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是自柱内侧外缘对应下方开始,进入梁内一个la,当柱的边长在一定区间内,两者在数值上是相当的。我们举例说明:有某柱边长6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HRB335钢筋,直径园25。我们看到,按照06G101-6 Page52,直锚la=34d=34×25=850mm;按照04G101-3 Page29伸至柱外侧内缘的对应下方,再下弯12d,此时的锚固总长度=650-30+9.57d=620+239=859mm,与850mm基本相当。
8 06G101-6Page53柱宽基础梁时,加腋筋竖筋如¢8@200 在封闭范围内全部布置吗?还是仅图上示意根数?
答:在加腋的这个位置,布置的是钢筋网片,如果只是图上的3根,那要200的间距 干嘛!只是在计算的时候la长度范围是不用布置的,图示主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这一段距离是锚固了。而且伸入相邻的基础梁,想布置钢筋也比较费事了,梁里面多的是钢筋。
13 06G101-6 Page 64~65的桩钢筋为什么不伸至承台梁顶部?
承台梁上筋下弯10d,上筋下弯10d,而(04G101-3)(筏形基础)Page36的基础次梁端部外伸端下弯12d,上筋下弯12d,这是为什么?
双柱联合基础设计计算方法

双柱联合基础设计计算⽅法钢筋混凝⼟双柱联合基础的设计计算⽅法钢筋混凝⼟单柱独⽴基础的计算,早已为设计⼈员所熟悉:当两柱相距很近,⽽分别采⽤独⽴基础时,基底之间的间隙将会很⼩,甚⾄出现重叠。
当出现重叠现象时,应设计成双柱联合基础。
双柱联合基础的设计计算⽅法在⼀般⽂献中论及甚少,⽽⼯程设计中会经常遇到这⼀问题。
如内廊式钢筋混凝⼟框架结构房屋,两内柱的柱距⼀般仅为2.4m或2.7m,若分别采⽤独⽴基础,就可能出现上述情况。
在我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1]中,尚没有双柱联合基础的有关条⽂:在参考⽂献[2-5]中虽列有双柱联合基础的章节,但其基本内容都来源于美国的ACI规范(以下简称ACI规范算法);在我国PKPM建筑结构系列软件的基础设计软件(JCCAD)[6]中,有双柱联合基础的处理⽅法(以下简称基于我国规范中单独基础的算法),但尚待完善。
因此,对双柱联合基础的设计计算⽅法进⾏探讨是必要的。
1、现⾏的设计计算⽅法简介1.1 ACI规范算法ACI规范算法的计算要点是:a)确定基础底⾯形⼼的位置,尽可能使其与⼆柱传给基础的荷载合⼒作⽤点相重合,基底反⼒呈均匀分布或梯形分布,按地基承载⼒设讣值确定基础底⾯尺⼨。
b)按抗冲切验算并确定基础⾼度。
c)将基础沿纵向视为以两柱为⽀承的倒置伸臂粱;沿横向在柱附近的⼀定宽度(h。
+1.5ho)内,视为以柱为⽀承的、假想的倒置等效(悬臂)粱;在地基净反⼒作⽤下,分别作出弯矩图,按井形破坏模式进⾏配筋计算,配置纵向及横向受⼒钢筋;沿横向等效梁宽度以外的部分仍按规定的基础最⼩配筋率配筋;基础顶⾯按构造配置横向分布钢筋,以固定基础顶⾯的纵向受⼒钢筋。
1.2 基于我国规范中单独基础的算法该法的计算要点是:计算双柱联合基础底⾯尺⼨时,其荷载取基础上所有柱上荷载的⽮量和;按抗冲切计算并确定基础⾼度时,对基础变截⾯处、两柱外接矩形边界处进⾏抗冲切验算;配筋计算时,按梯形破坏模式沿两个⽅向计算基础变截⾯处和两柱外接矩形边界处的板底筋。
双柱基础钢筋计算

双柱基础钢筋计算一、背景与意义双柱基础一般指的是两个柱子之间的基础,它是承载柱子所带来的荷载并将荷载传递到地基的一种建筑结构。
双柱基础的设计和计算是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双柱基础设计和计算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降低建筑物的损坏风险,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双柱基础钢筋计算是在双柱基础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出基础的钢筋用量,以保证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本文将从双柱基础结构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步骤,详细介绍双柱基础钢筋计算的方法和步骤,以期为建筑设计和计算工作提供参考。
二、双柱基础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步骤(一)双柱基础的设计原理双柱基础是建筑物的承重构件,主要用于承载柱子所带来的水平和竖向荷载,并将荷载传递到基础土壤之中。
其主要设计原理如下:1. 承载能力:双柱基础的主要作用是承载柱子所带来的荷载,因此其承载能力应当足够大,以能够承受柱子所带来的荷载并将其传递到地基。
2. 稳定性:双柱基础的设计应当保证基础的稳定性,避免因为荷载不均匀或者地基沉降等原因而导致基础变形或者破坏。
3. 经济性:在满足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双柱基础的设计应当尽可能节约材料和人力成本,以确保基础的施工成本不过高。
(二)双柱基础的计算步骤双柱基础的计算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基础尺寸计算:根据建筑物的荷载和地基土壤的承载能力计算出基础的尺寸。
2. 钢筋配筋计算:根据基础的尺寸和设计荷载计算出基础的钢筋用量,以确保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3. 基础荷载计算:根据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荷载计算,计算出基础所需要承载的荷载。
4. 检核计算:根据基础的承载能力和荷载计算的结果进行检核,以确保双柱基础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上是双柱基础设计和计算的一般步骤,下面将结合实际的工程案例,介绍双柱基础的钢筋计算方法和步骤。
三、双柱基础钢筋计算的方法和步骤(一)基础尺寸计算在进行双柱基础的钢筋计算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基础尺寸的计算。
成都理工大学基础工程习题及试题

※<习题一>什么是地基?什么是基础?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习题二>简述上部结构刚度对基础设计的影响?※<习题三>某场地地基土三个载荷试验点获得的试验结果分别是:223kPa、286kPa、252kPa,试确定该层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习题四>在进行基础设计时,由习题三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还需要进行深宽修正吗?为什么?※<习题五>试由地基土的强度条件推导中心荷载下确定基础底面尺寸的计算公式。
※<习题六>某多层住宅墙基,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传至基础顶部的轴心荷载F=180kN/m,埋深1.1m,地基为粉质粘土,由载荷试验确定的地基土的承载力为218kPa。
地面以下砖台厚380mm,基础用砖砌体,试确定所需基础宽度和高度,并绘出基础剖面图。
※<习题七>在截面为600mm×800mm的单层厂房柱下设置矩形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
设计地面标高为±0.000,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和标准组合时传至-1.000m标高处的柱竖向力F=680kN,力矩M=240kN·m,水平力FH=60kN(其对基底的力矩与M同向)。
地基从地面至-1.800m为疏松杂填土,=16.2kN/m3,其下为深达-10.700m的细砂,其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2l。
如取基础埋深=2m,基础底面长宽比为l.5,试确定基础埋深、基底尺寸并设计基础截面和配筋(自选材料)※<习题八>某建筑物采用框架结构,柱截面尺寸600mm×600mm,其刚度相对较大,柱网布置如下图。
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传至基础顶面的柱荷载,中柱为820kN,边柱为780 kN,地基土相对均匀,从地面至设计地面下8.9m均为粘土层,其下为密实卵石层。
若基础置于设计地面标高下2.4m处,经载荷试验获得该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为228kPa,该土层的物理指标:=18.5kN/m3,=0.82,液性指数=0.78。
钢筋计算规则(新)

钢筋计算规则钢筋翻样要做到:精通图纸,熟悉规范,才能做出正确的钢筋配料单。
下面介绍钢筋的基本计算方法。
独立基础的下料计算1、独立基础钢筋下料根数的计算独立基础的外侧第一根钢筋距离混凝土外边缘的尺寸为:底板钢筋间距的一半与75mm取小值,即:下料根数=[A或B-(S/2,75)×2]÷间距+1注:S为底板钢筋的间距,A为图纸的水平向,B为图纸的竖直向。
2、独立基础钢筋下料长度的计算当对称独立基础的底板长度小于2500mm时,底板配筋长度按底板长度直接扣除两侧保护层即可,即:下料长度=A或B-2C注:C为保护层厚度。
当对称独立基础的底板长度大于等于2500mm时,除外侧的第一根钢筋外,底板配筋长度可减短10%配置。
即:外侧的第一根钢筋:下料长度=A或B-2C中部钢筋:下料长度=A或B×(1-10%)-C当非对称独立基础底板长度大于等于2500mm时,但该基础某侧从柱中心至基础底板边缘的距离小于1250mm时,钢筋在该侧不应减短。
双柱联合基础的底板长度无论是否大于2500mm,一般都不扣除10%。
框架柱钢筋的计算1、框架柱在独立基础上插筋的计算框架柱钢筋下料长度应该等于伸入基础梁以上长度(预留部分)加独立基础底板至基础梁顶面的高度,再加上钢筋弯钩长度。
1)伸入基础梁以上部分的长度框架柱钢筋基础梁以上部分的长度取基础梁与一层框架梁所形成的柱净高的三分之一,并相互错开,同一截面上钢筋接头率不得超过50%;第二批钢筋与第一批钢筋之间错开的长度为,35d与500mm 取较大值。
2)基础梁以下直段长度基础梁以下直段长度等于图纸设计尺寸扣除一个柱脚的保护层。
3)框架柱钢筋弯钩长度框架柱钢筋弯钩的长度与底板的高度有关,当钢筋伸入底板的直段长度满足0、5lae时弯钩长度为12d,满足0、6lae时弯钩长度为10d,满足0、7lae时弯钩长度为8d且,满足0、8lae时弯钩长度6d,以上四种情况下弯钩长度都不应小于150mm;当直段长度大于等于20d时,弯钩长度等于35d减去直段长度,且不小于150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筋混凝土双柱联合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钢筋混凝土单柱独立基础的计算,早已为设计人员所熟悉:当两柱相距很近,而分别采用独立基础时,基底之间的间隙将会很小,甚至出现重叠。
当出现重叠现象时,应设计成双柱联合基础。
双柱联合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在一般文献中论及甚少,而工程设计中会经常遇到这一问题。
如内廊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两内柱的柱距一般仅为2.4m或2.7m,若分别采用独立基础,就可能出现上述情况。
在我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1]中,尚没有双柱联合基础的有关条文:在参考文献[2-5]中虽列有双柱联合基础的章节,但其基本内容都来源于美国的ACI规范(以下简称ACI规范算法);在我国PKPM建筑结构系列软件的基础设计软件(JCCAD)[6]中,有双柱联合基础的处理方法(以下简称基于我国规范中单独基础的算法),但尚待完善。
因此,对双柱联合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进行探讨是必要的。
1、现行的设计计算方法简介1.1 ACI规范算法ACI规范算法的计算要点是:a)确定基础底面形心的位置,尽可能使其与二柱传给基础的荷载合力作用点相重合,基底反力呈均匀分布或梯形分布,按地基承载力设讣值确定基础底面尺寸。
b)按抗冲切验算并确定基础高度。
c)将基础沿纵向视为以两柱为支承的倒置伸臂粱;沿横向在柱附近的一定宽度(h。
+1.5ho)内,视为以柱为支承的、假想的倒置等效(悬臂)粱;在地基净反力作用下,分别作出弯矩图,按井形破坏模式进行配筋计算,配置纵向及横向受力钢筋;沿横向等效梁宽度以外的部分仍按规定的基础最小配筋率配筋;基础顶面按构造配置横向分布钢筋,以固定基础顶面的纵向受力钢筋。
1.2 基于我国规范中单独基础的算法该法的计算要点是:计算双柱联合基础底面尺寸时,其荷载取基础上所有柱上荷载的矢量和;按抗冲切计算并确定基础高度时,对基础变截面处、两柱外接矩形边界处进行抗冲切验算;配筋计算时,按梯形破坏模式沿两个方向计算基础变截面处和两柱外接矩形边界处的板底筋。
PKPM-JCCAD软件中,对柱间暗梁配筋没有进行计算,但指出需用户自己补充。
以上处理方法实为我国规范中的单柱独立基础计算方法在双柱联合基础中的推广应用,故本文称基于我国规范中单独基础的算法。
不足之处是:关于暗梁的补充计算令设计人员感到无所依从。
在其它几个基础设计软件中,没有提及是否设置柱间暗梁。
本文针对暗梁的设置及其计算方法进行探讨。
2、暗梁的设置及其计算方法笔者认为,将单柱独立基础的计算方法推广应用到双柱联合基础时,应在基础主体的两柱之问设置具有一定承载力及刚度的钢筋混凝土暗粱。
所谓暗梁,并非一个明确的构件,而是在基础主体中的一个条带,当这个条带配筋后就能抵抗纵向弯矩和剪力。
暗梁截面的高度取基础高度,其截面宽度近似取为柱宽,可偏于安全地不考虑基础主体中相邻部分的增强作用。
因暗梁刚度大,两柱的作用如同具有两柱外接矩形截面的单柱,其抗冲切计算及基础底板配筋计算可仅对两柱外接矩形边界处及变阶处迸行,而不必对每个柱分别进行。
将两柱之间的暗梁视为两端固定于柱边的倒置单跨梁,承受如图1所示阴影范围内的地基净反力作用,暗梁的受力情况与梁板式筏形基础中的肋梁相似。
地基净反力阴影范围的上(下)边界点近似取为二柱的中线与基础上下边界的交点,暗梁上的线荷载可以分解为均布荷载(ql)和三角形荷载(q2)之和,取两柱内侧柱边范围内的地基净反力的平均值P j ,P j 可按(1)式计算。
2/)(21j j i P P P +=0135.1b P q j = (1))(35.102b l P q j -=式中,1.35为由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的基本组合中,所取的荷载分项系数。
由结构静力计算手册中可以查得图l-c 所示单跨梁在线性分布荷载(q 1及q 2)及作用下,控制截面的内力计算公式:支座(柱边)负弯矩:96/512/202201l q l q M M B A --== (2)跨中最大正弯矩:32/24/202201max l q l q M += (3)支座(柱边)剪力:4/2/0201l q l q V V B A +=-= (4)暗梁的配筋可按一般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计算;暗梁的纵向受力钢筋、箍筋及纵向构造钢筋的构造规定可与一般梁相同。
柱插筋应置于暗梁主筋的内侧;暗梁的纵筋宜伸至两柱外侧的柱边,并可兼作暗梁范围内的基础长边方向的底板筋,并与柱插筋连接成整体。
3、算例某8层办公楼,内廊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二内柱的柱距2.4m ,二柱的截面尺寸均为450×450mm 。
采用双柱联合基础,基础埋深-1.5 m ,经基础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250kPa 。
经比较,选取一组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如图2所示。
因两柱传给基础的荷载相差不大,为施工方便,采用对称矩形双柱联合基础。
3.1 按基于我国规范中单独基础的算法计算基础底面尺寸为b ×l=5.2m ×2.6m 。
按偏心受压验算满足要求。
采用二阶阶形基础,每阶高350mm ,混凝土C20,仅对两柱外接矩形短边一侧的柱边处及变阶处进行抗冲切验算,满足要求。
基础各部尺寸如图3所示。
按梯形破坏模式,对两柱外接矩形柱边处及变阶处,沿两个方向进行配筋计算,并考虑ρ=0.15%,长边方向实配20Φ12(2260mm2),短边方向实配42Φ12(4746mm2)。
暗梁截面尺寸取b×h=450mm×700mm,按图1、2及公式(1)~(4)计算暗梁所受的荷载及内力于表l,按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计算暗粱的纵向受力钢筋及箍筋,并考虑ρmin=0.2%及构造要求,暗梁实配钢筋于表1。
荷载Pjq1q2 (Kn/m2) (Kn/m2) (Kn/m2) 201.7 122.5 585.4内力支座弯矩跨中弯矩支座剪力(Kn·m) (Kn·m) (Kn) -146.9 84.5 394.7计算配筋支座(下部)跨中(上部)(mm2) (mm2)837 482实配支座(下部)跨中(上部)箍筋4Φ18 4Φ14 Φ8@200(4)基础底面尺寸及其高度取与前法相同。
纵向反梁的计算简图如图4所示。
经计算得弯矩图全在梁的下方,故只需在梁的底部配置纵向受拉钢筋;按支座处(柱下)最大负弯矩M=749.8kn·m算得As =M/0.9fyh=4272.4mm2,实配21Φ16(4221mm2)。
基础横向两柱附近的假想等效梁的宽度取hc +1.5h=1.425m,按荷载较大的一侧柱计算,F lk =1417.4kN(图5),在等效梁宽度内,地基净反力为Pa=Flk/b(hc+1.5h)=382.6kN/m2,等效梁上的均布荷载为q=Pa (hc+1.5h)=545kN/m。
截面I-I处的弯矩为MI=1.35q×l.0752/2=425kN·m;As =MI/0.9fyh=2422mm2,实配8Φ20(2513mm2),在两个柱下的等效梁宽度内配置。
等效梁宽度以外区段的横向钢筋按构造要求配置,每米板宽按=0.15%(bh)=1050mm2,实配Φ12@110(1028mm2)。
Amin3.3 两种算法的计算结果对比按基于我国规范中单独基础的算法的基础钢筋总用量约为246kg(其中暗梁67kg,约占总用量的27.2%)。
按ACI规范算法的基础钢筋总用量约319kg,比前者约多29.7%。
这一差异与参考文献[7]中,对单柱独立基础分别用两种破坏模式(梯形破坏模式与井形破坏模式)进行对比计算所得的配筋量相对差(26%)比较接近。
4、结论a)将我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中的单柱独立基础设计计算方法推广应用到双柱联合基础时,本文建议在两柱之间设置暗粱,以使其具有更为明确的传力途径;对所提出的暗梁设计计算方法,作为一种近似处理方法,可供设计参考。
b)与单柱独立基础一样,双柱联合基础的上述两种计算方法,其本质差别在于进行基础底板配筋计算时,所采用的破坏模式不同,基于我国规范中单独基础的算法为梯形破坏模式,ACI规范算法为井形破坏模式,前者符合我国现行规范的理论体系,其配筋量较少。
ACI规范算法在国外有较长的应用历史,其配筋量较多;该法主要用于当柱下独立基础受建筑场地条件限制做成不对称形状而使基础底面过分偏心时,将该柱马相邻柱做成的双柱联合基础。
基于我国规范中单独基础的算法主要用于柱距较小(如<3m)的双柱联合基础。
参考文献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吴湘兴,土力学及地基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3、雍景荣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4、【美】J.E.波勒斯编著,唐念慈等译,基础工程分析与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5、【美】A.H.尼尔逊著,过镇海等译校.混凝土结构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独基、条基、钢筋混凝土地基梁、桩基础和筏板基础设计软件JCCAD(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2002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算例编委会,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算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