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五篇课文的相同点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一、单元整体概况。

本单元所选课文多为古代游记类散文。

这些文章通过描写山水景色,传达出作者不同的心境与情怀,同时展现了古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课文分析。

- 内容主旨。

- 本文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作者在描写瀑布时,不仅写了瀑布的水势,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黄河的刚柔并济。

如“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写出了瀑布的动态美,展现了黄河水的伟大力量,表达了对母亲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 写作特色。

- 一是写景细腻,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描写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

如“涛声隐隐如雷。

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生动地描绘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 二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作者借对壶口瀑布的描写,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 内容主旨。

- 文章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那里冰峰晶莹,冰河壮阔。

作者在描写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如“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让读者感受到在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

- 写作特色。

- 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

作者按照自己的游览顺序,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景色,如从各拉丹冬雪山的草坝子到冰塔林,条理清晰地展现了各拉丹冬的风貌。

- 描写生动形象。

如“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冰的形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 内容主旨。

- 这篇课文记述了作者马克·吐温登勃朗峰的经历。

文中既描写了登勃朗峰途中所见的奇绝景色,如“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不乏秀色美景。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五单元四篇课文总结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五单元四篇课文总结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五单元四篇课文总结这四篇课文分别是《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它们都是游记。

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它的内容非常广泛,举凡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无不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它的写法比较自由,风格多姿多彩,既能增长读者的知识,广大其见闻,也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

作家徐迟曾说:“游记,这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学体裁。

”选入本单元的几篇游记所写的景物各有其特点,或雄浑壮美(《壶口瀑布》),或奇绝险远(《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或威严瑰奇(《登勃朗峰》),或纯净自然(《一滴水经过丽江》)。

写法更是各具特色。

《壶口瀑布》视角独特,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奇景,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描写景物,表达情感,写法比较典型。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主要写作者“游览”冰塔林的经历,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置身于这些难得一见的景物之中的身体感觉和心理感受,语言并不华丽,却很能打动读者。

《登勃朗峰》先以散文笔法写登山过程中所见的勃朗峰景色,后以小说笔法写匪夷所思的“登山”过程,相辅相成,独具异趣。

《一滴水经过丽江》可以算是游记中的“Y类”,不写人的“游览”而写水的“经历”。

用一滴水从融化成形到汇人大江的过程,串起了丽江的景物与建筑、人文与地理、历史与现实,感情饱满而含蓄,颇耐咀嚼。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几篇游记又有相通之处。

它们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它们都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生命的某种感悟与思考。

在游赏的过程中感悟人生,是游记的一种传统。

如《与朱元思书》中的“望峰息心”"窥谷忘反”。

《小石潭记》中的“似与游者相乐”“悄怆幽邃”《满井游记》中的“悠然自得”“皆有喜气”,都是如此。

在本单元中,《壶口瀑布》以水之势喻人之情,从黄河的特点联想到人的个性品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写作者在生命极限(或曰生命边缘)处见到的景物,生命、S亡、瞬间、历史、感受、思绪交织在一起,带给读者一种难以言传的触动;《一滴水经过丽江》更是以一滴水的前世今生作为文章的线索,描写丽江的景物与人,写活了丽江的生命和生命的丽江;《登勃朗峰》看起来只是从“按部就班”的游赏写到“逸出常轨”的狂奔,似乎不过是写景叙事而已,但文中所写的车王“Z驾”狂奔、后发先至的“功劳”,与人生中的某些不期而遇、无心插柳,不也多有相似之处吗?不过,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虽然都是游记,但并没有完全以游记的“按照游踪描写景物”,有些游记具体游踪并不明显,或空间变动并不很大(如《壶口瀑布》);有些作品不仅仅描写景物,甚至很大一部分的篇幅都不写景物(如《登勃朗峰》),这些都不妨碍它们成为优秀的游记。

八年级语文课文解析第五单元-壶口瀑布解题答案

八年级语文课文解析第五单元-壶口瀑布解题答案

语 文 八年级 下册
人教版
第五单元
2.阅读课文,说说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 在不同季节,其表现出的特点是怎样的。 _第__一__次__是__在__雨__季__,__特__点__是__像__一__锅__沸__水__,__水__势__浩__大__,__涛__声__ _如__雷__,__令__人__害__怕__。__第__二__次__是__在__枯__水__季__节__,__景__观__丰__富__多__样__, _有__雄__浑__壮__阔__,__有__陡__峭__奇__绝__,__多__彩__多__姿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人声鼎沸:指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
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与上文相矛盾。
语 文 八年级 下册
人教版
第五单元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关键在于领
导的勤政廉洁和管理智慧。(去掉“能否”)
B.经过持续不断的环保治理,让我们的山变得更青了,水
语 文 八年级 下册
人教版
第五单元
视角五: _转__到__脚__下__立__足__点__,__描__写__常__年__被__黄__河__冲__刷__侵__蚀__的_ _河__底__巨__石__,__巨__石__“_静__”_的__形__态__蕴__含__着__河__水__“_动__”_的__力__量__,__景__ _物__特__点__是__“_震__撼__人__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每点不超过6个字)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
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

(完整word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完整word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完整word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目标1.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

2.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

3.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二、编写意图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安排游记单元,是一个颇具新意的设计。

本单元安排了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有助于学生通过集中研究,了解游记这一文体。

这一安排贯彻了从八年级上册教材开始的“文体研究”的主线。

这几篇游记都是比较新的课文,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比较广阔的空间。

《壶口瀑布》视角独特,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奇景,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描写景物,表达情感,写法比较典型。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写作者“游览”冰塔林的经历,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置身于这些难得一见的景物之中的身体感觉和心理感受,语言并不华丽,却很能打动读者。

《登勃朗峰》先以散文笔法写登山过程中所见的勃朗峰景色,后以小说笔法写匪夷所思的“登山”过程,相辅相成,独具异趣。

《一滴水经过丽江》可以算是游记中的“异类”,不写人的“游览”而写水的“经历”,用一滴水从融化成形到汇人大江的过程,串起了丽江的景物与建筑、人文与地理、历史与现实,感情饱满而含蓄,颇耐咀嚼。

将这样几篇纪行组合在一起,有助于展示纪行自由多样的特点,打破语文讲授中对XXX的一些刻板印象。

另外,我们在写景散文和XXX的讲授中经常强调“融情于景”“写景抒情”,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仅仅强调这一点,无疑是矮化了XXX这一文体。

纪行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在,优良的纪行往往不仅是文学文本,也是文化文本。

纪行产生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树立,这也是衡量一篇文章是不是为纪行的一个常用标准。

然而,纪行的内在又不局限于此,而是以此为中心向哲学、历史、道德、科学、民俗、社会生活等各个方向拓展,以其多样化的文学形式展现民族文化的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梳理

第五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

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

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应该牢牢把握,细心领会。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描写的是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各拉丹冬峰周围的自然景观奇特壮观。

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消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草原上点缀着成群的牛羊。

《登勃朗峰》选自《远处的青山》(1869),记叙了作者旅游欧陆时的种种趣闻逸事。

从这篇文章也可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尽管幽默在这里表现得比较清淡),同时也是一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写的一篇散文。

在文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丽江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建筑古朴,民风质朴,这篇散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立体的丽江图,给读者以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

二、单元字词汇总(一)字词解释17.壶口瀑布浪沫横溢:浪花不断上涨溢出,形容水大而多。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推推搡sǎng搡: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

驰chí骋chěng:形容瀑布飞流而下的样子之意。

霎shà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霎,短时间;一会儿。

寒噤:寒战。

雾wù霭ǎi: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潺chán潺:溪水、泉水等的流动声音。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汇编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汇编

八下第五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汇编与朱元思书一、重点字词1.风烟俱净,俱:全,都。

2.天山共色:一样的颜色。

共,相同,一样。

3.从流飘荡:从,顺,随。

4.任意东西,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向西。

5.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自:从。

至:到。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6.天下独绝,独绝:独一无二。

绝,极点7.急湍甚箭,急湍:急流的水。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胜过箭)。

甚:胜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8.猛浪若奔,若:好像。

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奔腾的骏马。

9.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

竞:争着。

上:向上。

10.互相轩邈,轩邈:邈,向远处伸展。

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轩邈,向高处向远处生长11.争高直指,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指:向,向上。

12.泉水激石,激:冲击,拍打。

13.猿则百叫无绝,无绝:就是“不绝”。

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绝:停止。

14.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反:通“返”,返回。

窥:看。

15.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昼:白天。

犹:好像。

16.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疏条:稀疏的小枝。

交:相互。

五柳先生传一、重点字词1.先生不知何许人:何许,何处,哪里。

许,处所。

2. 亦不详:亦,也。

3.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

因,于是,就。

以,把,用。

为,作为。

以为,以之为。

焉,语气助词。

4.不求甚解:甚,深入,过分。

5. 每有会意:会,体会,领会。

6. 性嗜酒:嗜,喜好。

7. 亲旧知其如此:亲旧,亲戚朋友。

亲,亲戚。

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8. 或置酒而招之:或,有时。

9.造饮辄尽:造,往,到。

辄,就。

10.期在必醉:期,期望。

11.曾不吝情去留,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不,竟不。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舍不得。

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1、《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

含蓄地流露出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返:“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①许: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一百许里;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②戾:至,到达,鸢飞戾天者;今表罪过,乖张。

③经纶:筹画,治理,经纶世务者;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3)一词多义:①绝:独一无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停,断,猿则白叫无绝。

②上:向上,负势竞上;上面,横柯上蔽。

直:一直,直视无碍;笔直,争高直指。

③百:数词,十的十倍,一百许里;数词,极言其多,猿则百叫无绝。

(4)词语活用: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②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高处和远处,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③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④凤烟俱净:净,受副词“俱”修饰,胸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⑤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充当“若”的宾语。

(5)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①省略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②翻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那些追求名利,极力攀爬的人,看到这些凶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备注:本课出现较多骈句,即四字一分,一句两分;后来出现的六字一分,也属于骈句的范畴。

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本文实为他的自传。

《五柳先生传》文中言“不”,其实正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使得显得与众不同,读来生动活泼,很好的表达了陶渊明平淡自然的境界。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及注释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及注释

与朱元思书1风烟俱净2,天山共色3。

从流飘荡4,任意东西5。

自6富阳至7桐庐,一百许8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9。

水皆10缥碧11,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12,直视无碍13。

急湍14甚箭15,猛浪若16奔17。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18。

负势竞上19,互相轩邈20;争高直指21,千百成峰22。

泉水激23石,泠泠作响24;好25鸟相鸣26,嘤嘤成韵27。

蝉则千转不穷28,猿则百叫无绝29。

鸢飞戾天30者,望峰息心31;经纶世务32者,窥谷忘反33。

横柯上蔽34,在昼犹昏35;疏条交映36,有时见37日38。

[1][2-3]词句注释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俱,全,都。

净,消散尽净。

3.【共色】:一样的颜色。

共,一样。

4.【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从,顺,随。

5.【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6.【自】:从。

7.【至】:到。

8.【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9.【独绝】:独一无二。

独,只。

绝,绝妙。

10.【皆】:全,都。

11.【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

12.【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3.【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4.【急湍(tuān)】:急流的水。

急,迅速,又快又猛。

湍,水势急速。

1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超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6.【若】:好像。

17.【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8.【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19.【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

竞,争着。

上,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20.【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五篇课文的相同点
答案参考:游记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游记单元,以不同的风格的课文体现了游记的特点。

八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的四篇阅读课文是《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郎峰》《一滴水过丽江》,从各自的不同的角度,用自己不同的方式,体现了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拓展资料:
在单元教学实践中,尝试和探索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发现有些作法,可以总结为理念,供大家斧正。

一、以点贯穿,凸显共性。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游记单元,以不同的风格的课文体现了游记的特点。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对游记散文的特点需要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予以体现,以游记的共性特点贯穿整个单元单篇文选的学习。

游记教学应在每篇课文的欣赏中凸显其单元教学的重点,以点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实践,凸显单元课文的共性,体现“所至”为骨架,“所见(所闻)”为血肉,“所感(所思)”为灵魂的游记散文特点。

每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都集中而完整地体现了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能力点,为本单元的学习“指路”,为本单元的课文“立范儿”。

所以,在单篇课文教学进行之前,需要有单元课文教学的综述,并在单篇文章欣赏中,从单篇课文的角度对单元课文的共性特点予以凸显。

体现“以点贯穿,凸显共性”的单元教学实践理念。

比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的四篇阅读课文是《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郎峰》《一滴水过丽江》,从各自的不同的角度,用自己不同的方式,体现了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再比如:八年级上册的“回忆性散文”单元,以“人物需表演,语言需多样”为题,从学习刻画人物方法,
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的角度体现单元课文的共性,设计单元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共性个性,相映成趣
在游记的共性中,单篇个性尤为明显。

在单元教学中,可以以凸显单篇个性的文选鉴赏课的形式推进单篇教学,还可以以单元教学的共性之特点安排单元特点鉴赏课。

围绕单元文选的共性特点,设计体现单元文章共性的单元教学实践课。

设计单元教学课时,一节课可就单元共性的两三个相关特点进行鉴赏、分析。

比如:就游记单元的单元特点,可以设计“怎样表达游览中的‘所感’”为题,就四篇游记在共性之下的个性,予以体现,使单元教学的共性和个性相映成趣。

三、阅读写作,靶向清晰。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双翼,在统编教材中,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单元单篇篇目的阅读共性和单元写作训练的能力点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对统编教材的这一特点应予以体现和落实,切实地将阅读单元特点和写作能力训练点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起来,使阅读和写作教学靶向清晰,在初中三年教学中,学生能在教材的引领下,在阅读学习和写作训练中,切实积累成体系的语文能力,体现统编教材的螺旋上升,自成体系的编写特点,为高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的课文,是闪烁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的文章,对记叙事迹有明晰思路,这个单元的写作能力训练点就是“思路要清晰”。

四、综合学习,延伸拓展。

这一综合性学习内容,在向友人表达自己的同时,需要借助记叙和描写,才能将自己的性格、爱好介绍地生动、感人。

所以,综合性学习也是对单元主题的延伸和拓展。

利用好综合性学习,能拓展课堂内容,落实听说读写能力训练,是学生以更有趣、更灵活、更有生活内容地形式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