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0《肠道传染病》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20《肠道传染病》教案

小学科学20《肠道传染病》教案肠道传染病是指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一类疾病,主要通过水源,食物和接触传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于肠道传染病的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了解和预防这类疾病,还能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肠道传染病的概念、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内容,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肠道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疾病。
2. 掌握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 掌握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简单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肠道传染病的概念和常见疾病。
2. 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简单方法。
三、教学重点1. 肠道传染病的概念和常见疾病。
2. 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四、教学难点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简单方法。
五、教学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或图片、肠道传染病相关的教材或资料。
六、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问答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导入,引起学生对肠道传染病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呢?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传播的吗?”步骤二:引入新知(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幻灯片或使用图片等方式将“肠道传染病的概念和常见疾病”介绍给学生。
简单解释肠道传染病的定义,并列举几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如腹泻、肠炎等。
教师可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肠道传染病。
步骤三:探究活动(20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教师提供相关材料或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得出结论。
例如,“你们认为肠道传染病是如何传播的?有哪些传播途径?”2.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一些常见的传播途径。
教师可提供餐具、水杯、洗手液等物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观察餐具、水杯是否干净,实验洗手液对细菌的杀菌作用等。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理解。
《肠道传染病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肠道传染病》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肠道传染病的定义和病因;2. 掌握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症状和传播途径;3. 学会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的方法;4. 培养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二、导学内容:1. 肠道传染病的定义和病因:肠道传染病是指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通过口-粪传播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包括痢疾、霍乱、副伤寒、肠道病毒感染等。
这些疾病的病因主要是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接触污染物等。
2. 肠道传染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
传播途径主要是食物、水源受污染,接触感染者的排泄物等。
3. 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的方法: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方法包括:(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鱼生肉、未煮熟的食物,保证食物清洁卫生;(2)饮用开水或经过消毒处理的水源;(3)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染物;(4)接种疫苗,如霍乱疫苗等;(5)及时就医,积极治疗。
4.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
包括勤洗手、定期消毒家居环境、避免接触感染者等。
三、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肠道传染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每组汇报讨论结果。
2. 观看视频:播放相关肠道传染病预防知识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方法。
3. 制作海报:让学生分组制作肠道传染病预防海报,展示在班级墙上,提醒同砚们注意个人卫生。
4. 角色扮演:分角色扮演医生和患者,演示如何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
四、导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肠道传染病的定义、病因、症状及传播途径,学会了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的方法,培养了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
希望同砚们能够牢记这些知识,做好个人卫生防护,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让我们共同尽力,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六单元 第20课《肠道传染病》学历案

评价任务
1、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和讨论,评价其对肠道传染病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观察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中的表现,评价其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学生设计的预防计划和课后作业,评价其对预防肠道传染病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资源与
主题与
课时பைடு நூலகம்
第20课:肠道传染病
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
学生能够了解肠道传染病的成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掌握基本的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知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肠道传染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理解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习设计和实施简单的实验方案。
建议
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肠道传染病相关图片和视频。
建议: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视频资源,增强学生对肠道传染病的直观认识;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重要性。
重点: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难点:理解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及预防措施的实际应用。
学 历 案
学 历 案
学
习
过
3、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总结。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准确描述肠道传染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对应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评价任务:通过学生的回答,评价他们对肠道传染病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习任务二:探究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活动二:设计并演示实验
1、教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探究一下肠道
程
学习任务设计
二次修订
情景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肠道传染病?你们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如果得了肠道传染病,会有什么症状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20课《肠道传染病》。”
2023青岛版科学(六制)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

青岛版科学(六制)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第六单元消化与呼吸18食物的营养19食物到哪里去了20肠道传染病21我们的呼吸22呼吸道传染病第六单元消化与呼吸18食物的营养【教材分析】《食物的营养》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消化与呼吸》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课引导学生在对食物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加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通过开展一些简单的检测食物营养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同时知道维持人类健康的营养包括蛋白质、脂肪、淀粉、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教材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我们的食物多种多样,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不同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一样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做好资料的准备。
同时准备馒头、花生、黄瓜、香蕉、熟鸡蛋等材料课上进行探究。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哪些营养成分,教材通过展示食物图片,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食物中含有糖类、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每一类营养物质对人体都有重要作用。
通以过展示压一压,是否留下油渍,滴碘酒食物是否变蓝,烧一烧是否闻到烧焦头发的气味,分别检验是否含有脂肪、淀粉、蛋白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证精神。
第三部分是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哪些食物富含糖类、脂肪、蛋白质。
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养成健康饮食的好习惯。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食物的营养已经有基本的认识,对食物营养成分的探究也有浓厚的兴趣,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亲自动手实验检测这些营养成分,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矿物质和水是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物质。
2.知道这些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知道没有哪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
科学探究目标:1.能借助资料设计检验食物营养成分的实验。
2.能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并作实验记录;能用较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述对食物营养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预防肠道传染病教案

预防肠道传染病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肠道传染病的常见类型、传播途径和危害。
2、帮助学生掌握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有效方法和个人卫生习惯。
3、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健康生活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2)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肠道传染病的危害,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预防。
(2)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预防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肠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方法和重要性。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肠道传染病的危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拉肚子、肚子疼的经历?知道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吗?”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肠道传染病。
(二)知识讲解1、介绍肠道传染病的常见类型,如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手足口病等。
2、讲解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经水传播:如果饮用水源被污染,可能会导致肠道传染病的大规模传播。
(2)经食物传播:被污染的食物,特别是生冷食物、未煮熟的食物容易传播肠道传染病。
(3)接触传播:通过接触病人、带菌者的手、生活用品等传播。
(4)昆虫传播:苍蝇、蟑螂等昆虫携带病原体,可能会污染食物和餐具,从而传播疾病。
3、强调肠道传染病的危害,如引起身体不适、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三)预防方法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1)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特别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
(2)保持手部清洁:不随地吐痰,不咬手指,不用手揉眼睛、挖鼻孔等。
2、注意饮食卫生(1)不吃生冷食物,不吃变质、过期的食物。
(2)选择新鲜、干净的食材,烹饪时要将食物煮熟煮透。
(3)不喝生水,尽量饮用开水或经过消毒的水。
3、加强环境卫生(1)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定期打扫卫生,消灭苍蝇、蟑螂等害虫。
三年级科学肠道传染病教案

三年级科学肠道传染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体,认识和掌握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2. 增强孩子们的生活卫生和个人卫生意识,如勤洗手、定期消毒家居,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症状及预防。
2. 了解病原体和传染途径。
三、教学难点:1. 学生掌握比较对比各种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传染途径,认识肠道传染病的危害。
2. 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健康和个人卫生意识,如勤洗手、保持房间的干燥和消毒等。
四、教学方法:1. 演讲和讨论:老师讲解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个人看法。
2. 等候式教学法:让孩子们把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到的有关肠道传染病的内容进行知识整合,得出一些肠道传染病的有关知识点。
3. 示范教学法:老师做出一些肠道传染病的样品,学生能够识别。
五、教学准备:1. 课件资料。
2. 肠道传染病样品制作。
六、教学过程:1. 肠道传染病发病原因:根据课件资料,向学生介绍传染病发病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1)肠道传染病的四大传染途径:粪-口、水-口、食物传染和空气传染。
2)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方法:勤洗手、饮水卫生、食物卫生、居室卫生、空气卫生等。
3)肠道传染病的症状表现2. 肠道传染病防治措施:根据老师的提示,小学生一起讨论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并思考如果已经感染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1)预防方法:包括勤洗手、饮水卫生、饮食卫生、居室卫生、空气卫生等。
2)治疗方法:及时去医院救治。
3)让家人参与:保持家居卫生、有助于肠道传染病预防。
3. 肠道传染病样品识别:老师出示几份肠道传染病样品,让学生进行识别说出名称,让孩子们加深印象。
七、教学总结:1. 通过本节课,小学生们了解了肠道传染病的四大传染途径、症状特征、传染途径和预防方法等。
2. 增强了学生的个人卫生意识、饮食卫生意识,并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
3. 让学生养成健康习惯,鼓励家长要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卫生习惯,共同打造健康和谐的家庭。
《预防肠道传染病》教学设计

《预防肠道传染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见肠道传染病概念、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和症状等。
2、掌握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的方法知道肠道传染病的发病原因以及预防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肠道传染病的预防以及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教学时间:0.5课时教学准备:PPT、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引新:大家好,又到了健康教育广播时间,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肠道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
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PPT2):视频中的小朋友怎么了?他因为不讲卫生导致了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详细了解关于肠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PPT1)二、新授:(一)肠道传染病的定义医学上对肠道传染病有一种简单扼要的定义:凡通过粪—口传播的疾病都叫肠道传染疾病。
那粪—口传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PPT3)被病毒和细菌污染了的水和食物,如果被我们不小心吃进肚子里,这些病毒和细菌就会在我们的肠道内繁殖并且散发毒素,破坏肠粘膜,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导致呕吐和腹泻。
更可怕的是,这些被排泄的粪便和呕吐物中,携带了大量病毒和病菌。
而这些带有病毒和病菌的排泄物,又通过污染水、食物以及健康人的手,或通过苍蝇等媒介将病毒和病菌传染给健康人,造成再次污染的后果, 这就叫做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具有的特点是: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极易引起暴发性流行。
(PPT3点击出示)(二)历史上肠道传染病的几次大流行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好几次肠道传染病的大流行:(PPT4)1、1983年和1988年,上海发生了两起甲肝大流行,前一次发病人数2万人,后一次发病人数达31万多人。
通过调查,证明这两起甲肝大流行都是由于生食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引起的。
2、在世界霍乱的七次大流行中,我国每次都是重疫区,并且在两次流行的间期也患者不绝,以1932年霍乱流行最广,波及城市达306处,死亡人数达31974人。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肠道传染病》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肠道传染病》教案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湿度逐渐增大,很多细菌繁殖快,导致食物容易变质,所以,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在此提醒大家,要注意饮食安全,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十分重要。
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引起感染而导致的一组传染病,粪—口传播是这类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常见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或副伤寒、急性胃肠炎
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甲肝、戊肝、阿米巴痢疾等。
生活中人们往往对腹泻不太重视,认为只是一种肠胃病,问题不大,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据了解,2012年至2015年,我国戊型肝炎发病人数已连续4年超过甲型肝炎,而戊肝死亡人数也远超过甲肝。
而戊肝病毒主要通过污染水源、食物、餐具等进入胃肠道传播。
若带有戊肝病毒的肉类、海鲜没有煮熟,就可能成为传染源。
进入夏季,天气闷热、潮湿,适宜各种细菌、病毒及蚊蝇的孳生,食物也容易腐败变质,极易引起各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并且一般来说,大多数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儿童患者为主,如菌痢、甲型肝炎等,这可能与儿童免疫力较弱及卫生习惯尚未养成有关。
预防肠道传染病小口诀
勤洗手、吃熟食、
喝开水、分生熟、少聚餐
要睡饱、要防蚊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2)不吃生的食物,食品在吃前要煮熟、煮透,尤其是贝壳与甲壳类海产品;隔夜食物吃前一定要彻底加热
(3)不喝生水,不使用不洁的水漱口、刷牙、洗食具、洗水果、洗蔬菜和其他食品
(4)所有烹饪器具和食具,使用后应洗涤干净并保持干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教师出示法治在线: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动植物疫病的,应当及时向医疗机构、有关专业机构或者部门报告。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汇报交流结果,师生评价交流情况。
学生交流、讨论后汇报。
学生小结:肠道传染病是类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当患肠道传染病时,要引起重视,及时治疗。
(三)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
1.教师出示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注意饮食卫生、消灭蝇虫等常见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交流对预防肠道传染病的了解。
视频播放: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
(四)如何正确洗手?
1.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正确洗手?洗手时,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要掌握七步洗手法,洗手时最好使用流动的水,使用香皂或洗手液,洗手每一步揉搓时间均应大于15秒。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还了解哪些关于肠道传染病及其症状的知识?
(二)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教师提出问题: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你们知道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吗?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教师出示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和尾虫传播等常见的传播途径的图片或视频。
2.教师出示资料卡:肠道传染病可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昆虫等媒介传播。饮用水源被肠道传染病人的粪便,呕吐物或衣物等污染,可引发肠道传染病。食品在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过程中被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可造成肠道传染病的局部流行。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通过人们握手,接触病人用过的衣物等方式传播。
环节三: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教师活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请同学们在课下设计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宣传海报。
学生活动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
学生和教师一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回顾,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点的再记忆。
6.板书设计
肠道传染病
常见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伤寒
3.对肠道传染病的预防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兴趣。
4.树立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夏秋季节,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我们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呢?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①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哪些?教科书呈现了两种常见肠道传染病的名称和症状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这些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了解其临床表现。教科书呈现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及其症状的资料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染病,什么是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的症状有哪些。②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教科书呈现了肠道传染病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和昆虫传播的情景图,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肠道传染病的常见传播途径。教科书呈现了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经不同媒介传播,使人患病的资料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及传播过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③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教科书呈现了4幅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场景图,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教科书呈现了3名学生讨论如何科学洗手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更多洗手时的注意事项,更好地预防接触感染,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增强防护技能。教科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七步洗手法”的资料卡,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规范的洗手方法。第三部分:设计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宣传海报。让学生深入了解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知识,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
2.学情分析
小学高段学生对于传染病有一定认识,但是对于细菌性痢疾的认识不足,生活中对于细菌性痢疾接触少,身边类似病人少,因此引导学生认识细菌性痢疾与预防细菌性痢疾具有重要意义。
3.目标确定
①知道常见的传染病及其症状;了解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②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或调查等方式获取有关肠道传染 病的信息;学会科学正确的吸收。
教师小结:如果出现恶心,呕吐或拉肚子等症状,就说明你的肠道出现了问题,这有可能属于肠道传染病的症状。
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肠道传染病及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板书课题:肠道传染病。)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设计意图
很多学生都有过肠道不舒服这样的经历,但是具体原因不甚了解,带着对这份原因的好奇开启今天的课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0.肠道传染病
1.教学内容分析
《肠道传染病》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消化与呼吸》单元的第三课时。本单元是按照食物的营养→食物到哪里去了→肠道传染病→我们的呼吸→呼吸道传染病的顺序编排的。
教科书创设了情境“夏秋季节,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提出问题:“我们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呢?”一旁的任务卡提示学生搜集有关肠道传染病的资料。借助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方法,提前准备研究材料,便于开展课堂探究活动。
③对肠道传染病的预防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兴趣。
④树立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的意识。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常见的传染病及其症状。
教学难点:了解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夏秋季节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你们的肠道有没有出现过不舒服的感觉呢?
环节二: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哪些?
1.教师出示细菌性痢疾、伤寒等常出示资料卡进行小结: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人口侵入肠道,在肠道内繁殖且散发毒素,并能通过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一类疾病。大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等。若治疗不及时,则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传播途径: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昆虫传播
预防肠道传染病:不喝生水、注意饮食卫生、消灭蝇虫、饭前便后洗手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教师布置课下任务,设计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宣传海报。
教师提醒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拓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图像、视频、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②学生通过了解呼吸器官,认识呼吸的过程,对自己的呼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让学生更深切的明白保护呼吸器官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有趣的实验过程学习到了“无趣”的知识点。
9.教学反思与改进
10.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项目
表现良好
已能做到
继续努力
1.知道常见的传染病及其症状;了解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或调查等方式获取有关肠道传染 病的信息;学会科学正确的吸收。
学生阅读资料卡,交流讨论更多关于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相关知识。
学生小组汇报交流结果,师生评价交流情况。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学生小组内学习、体验七步洗手法。
引导学生对课堂表现,思维发展、知识进阶,意识形成等方面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到了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哪些,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这些知识可以很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并且还能作为“小专家”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